DLT 2197-2020 电力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7.1.1信息模型创建内容应包括几何模型和非几何属性信息。 7.1.2参与方、专业间应根据电力工程不同阶段及任务需要,创建或接续相应的信息模型。 7.1.3信息模型可采用集成方式创建,也可采用分散方式按专业或任务创建。采用分散方式创建,应 考虑模型交付后的集成。 7.1.4参与方应建立或使用统一坐标系及度量单位、信息分类和命名等信息模型创建和管理规则。 7.1.5不同类型或内容的信息模型创建宜采用数据格式相同或兼容的软件,当采用数据格式不兼容的 软件时,应通过数据转换标准或工具实现数据互用,保证专业协调和数据一致性。 7.1.6信息模型创建宜接续前一阶段或前置任务的信息模型,交付给后续阶段或后置任务的信息模型 应满足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的规定。 7.1.7信息模型在创建与使用过程中,应确定人员管理权限,做好版本管理。 7.1.8信息模型可引用公开数据源的相关数据,丰富信息模型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应用
7.2几何模型创建程度
7.2.1决策阶段几何模型创建包括规划建模、可行性研究建模;设计阶段几何模型创建包括初步设计 建模、施工图设计建模;建造阶段几何模型创建包括施工深化设计建模、施工过程建模;生产阶段几 何模型创建包括运维检修建模、技术改造建模。 7.2.2决策阶段几何模型创建程度应符合现行方案编制深度的规定。 7.2.3设计阶段几何模型创建程度应符合现行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
DL/T21972020
7.2.4建造阶段几何模型创建程度应符合现行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并应满足现场施工、调试的需 要数据标准,与工程建设实际保持一致。 7.2.5生产阶段几何模型创建程度应满足运维检修和技术改造的需要。 7.2.6几何模型创建程度应满足但不限于表1的要求。
表1几何模型创建程度
与方宜创建各阶段需要的设备材料、元器件及构
73非几何属性信息丰富程度
7.3.1决策阶段非几何属性信息包括规划模型信息、可行性研究模型信息;设计阶段非几何属性信息 包括初步设计模型信息、施工图设计模型信息;建造阶段非几何属性信息包括施工深化设计模型信 息、施工过程模型信息;生产阶段非几何属性信息包括运维检修模型信息、技术改造模型信息。 7.3.2决策阶段非几何属性信息丰富程度应满足规划、可行性研究信息模型应用。 7.3.3设计阶段非几何属性信息丰富程度应满足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信息模型应用。 7.3.4建造阶段非几何属性信息丰富程度宜支持施工深化设计、预制加工、招标采购、施工模拟,施 工现场的进度、安全、质量、造价、技术、风险、环境、人员、机具、物资、档案等管理,竣工验 收、数据移交等信息模型应用。 7.3.5生产阶段非几何属性信息丰富程度宜支持资产管理、运维检修管理、技术改造与拆除管理等信 息模型应用。 7.3.6非几何属性信息丰富程度应包含必要的管理信息和参与方交付信息,并符合但不限于表2的规定
表2非几何属性信息丰富程度
DL/T21972020
7.3.7各阶段非几何属性信息丰富程度宜标准化,便于信息提取与应用。 7.3.8参与方创建的非几何属性信息 是度应符合信息交付标准或协议的规定
7.4.1信息模型交付包括几何模型交付和非几何属性信息交付。 7.4.2几何模型交付应满足不同参与方在不同阶段对几何模型的应用需求。 7.4.3非几何属性信息交付包括过程信息交付和成果信息交付。过程信息交付应满足任务参与方和人 员之间协同工作的需要;成果信息交付应满足不同参与方、不同专业及不同阶段非几何属性信息交付 的需要。 7.4.4参与方应在项目实施前明确信息模型交付的协议或标准。 7.4.5交付前,应对信息模型进行合标性与合规性检查。 a)合标性检查是对电力工程信息模型创建与交付标准符合性的检查。 b)合规性检查是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相关规程规范符合性的检查。 7.4.6信息模型交付成果检查方式可分为机器检查和人工检查。模型交付时宜基于机器检查方式进行 合标性和合规性检查。 7.4.7信息模型交付宜按照数据存储标准要求存储到数据中心。
7.4.1信息模型交付包括几何模型交付和非几何属性信息交付。 7.4.2几何模型交付应满足不同参与方在不同阶段对几何模型的应用需求。 7.4.3非几何属性信息交付包括过程信息交付和成果信息交付。过程信息交付应满足任务参与方和人 员之间协同工作的需要;成果信息交付应满足不同参与方、不同专业及不同阶段非几何属性信息交付 的需要。
a)合标性检查是对电力工程信息模型创建与交付标准符合性的检查。 b)合规性检查是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相关规程规范符合性的检查。 7.4.6信息模型交付成果检查方式可分为机器检查和人工检查。模型交付时宜基于机器检查方式进行 合标性和合规性检查。 7.4.7信息模型交付宜按照数据存储标准要求存储到数据中心。
8.1决策阶段信息模型应用
8.1.1信息模型在电力规划中的应用
信息模型在电力规划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应为电力电量平衡分析提供数据信息,支撑电源规划、电网规划。 b)应支持多方案技术经济综合比较、项目建设时序优化和中长期规划。 c)应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
8.1.2信息模型在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模型在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应用于工程设想和技术方案表达。 b)应用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统计、建设条件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估算编制。 c)应为初步计算分析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进行辅助方案比选及方案评审。 d)宜根据工程类别要求,支持主要设备招标工作
DL/T21972020
)应满足项目评估和立项审批的应用要求。
8.2设计阶段信息模型应用
8.2.1信息模型在初步设计中的应用
信息模型在初步设计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应在可行性研究信息模型上细化和优化,完成各专业的空间关系,形成初步设计信息模型 b)应为专项计算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c)可实现技术经济指标统计和工程量统计,支持初步设计概算编制。 d)应实现初步设计可视化模拟,支持方案比选及方案评审。 e)应满足本阶段招标要求。
3.2.2信息模型在施工图设计中的应用
信息模型在施工图设计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应在初步设计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叠加相关参与方信息,形成施工图设计信息模型。 b)应用于表达设计意图和设计结果,作为现场施工依据。 c)应进行虚拟设计,宜进行虚拟建造、虚拟生产,用于设计方案校验、合规性与合约性条文检 查、设计方案优化。 d)宜实现工程量自动计算,为预算编制、物资采购、工程招标提供必要信息。
8.2.3信息模型在设计协同中的应用
信息模型在设计协同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应满足专业间协同设计需求,包括提资返资、校对审核、版本控制等。 b)应进行专业内及专业间的碰撞检查。 c)不同专业间软件的数据信息应满足信息模型交付的要求。 d)专业化设计与计算分析软件相关数据信息宜与模型元素关联。 e)宜根据交付标准或合同约定接入设备材料厂家提供的信息模型。
8.2.4信息模型在设计评审中的应用
信息模型在设计评审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设计评审应根据7.4的规定对相应设计阶段信息模型交付的成果进行审查。 b) 根据设计评审意见修改后的方案,应再次进行虚拟设计,宜进行虚拟建造、虚拟生产,并将最 终成果叠加至信息模型。
8.3建造阶段信息模型应用
8.3.1信息模型在施工深化设计中的应用
信息模型在施工深化设计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应在施工图设计信息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施工现场情况,形成施工深化设计信息模型,用于施 工组织方案编制与优化。 b)加工配置品宜从施工深化设计信息模型中获取数据,推送信息模型用于加工生产,并将成品信 息、物流运输和安装等信息叠加至信息模型。 c)应为本阶段物资招标提供详细信息,并将招投标及合同信息叠加至信息模型,
8.3.2信息模型在施工模拟中的应用
DL/T21972020
信息模型在施工模拟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应对施工进行全过程模拟。应对施工总平面布置、现场工位布局、人流、物流、机械流等进行 虚拟仿真验证和碰撞检查,实现交叉施工模拟和施工网络计划优化。 b)应将项目的施工流程、资源配置和平面布置等信息叠加至信息模型。 c)应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对难度大或安全要求高的施工工艺,以及新技术、新工 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进行施工模拟。 d)应用于指导现场施工及现场管理。 e)宜结合系统仿真计算等数据,为现场调试提供技术支持
8.3.3信息模型在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模型在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参与方应利用信息模型模拟施工进度,对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和进度控制进行分级管理,为 其他管理目标和环节提供信息。 b)应用于计划编制、物料统计、资源配置、进度优化与审查,实现形象进度可视化。 c)应用于进度预警、偏差分析和计划调整。
信息模型在安全与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应将安全、质量管理信息与资产对象关联,并将过程中产生的监控、记录等信息叠加至信 息模型。 b) 应用于安全管理技术措施制定、实施方案策划、安全预警、过程监控检查、安全隐患分析及事 故处理等。 c) 应用于质量验收计划确定、质量检查、质量验收、质量问题分析与处理
8.3.5信息模型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模型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应实现自动工程量计算,将工程量信息用于造价编制。 b)应与进度信息关联,实现全过程工程造价实时对比分析、管控和优化。 C· 应满足设备、材料、工程款年(月)度资金计划和进度款支付需要。 d)应与合同信息关联,实现中间结算、工程结算。 e)应将工程结算信息用于竣工决算编制。
8.3.6信息模型在竣工移交中的应用
信息模型在竣工移交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竣工验收合格后形成的验收信息和资料应与施工过程信息模型关联,形成与实际工程一致的峻 工信息模型。 b)应根据移交生产相关要求,实现整体信息模型移交,
8.3.7信息模型在建造阶段的其他应用
应符合但不限手下列要求:
理等方面。 b)标准施工工法、施工及验收规范等技术管理信息宜与资产对象关联,在施工前精准推送至相关 人员。 c)工程安全、质量、进度、造价等方面的风险防控信息应与资产对象关联,实现风险识别、评 估、防控与预警,并在信息模型上通过颜色警示。 d)扬尘、风力、温/湿度等环境监测信息作为公开数据源,宜叠加至信息模型,用于环境因素对 工程建设的影响分析和预警。 e)人员资质管理、人员进出场和行为管理、安全防护及健康监测等信息宜叠加至信息模型,用于 人员管理与安全防控。 f) 机械器具位置信息、参数信息、工况信息宜叠加至信息模型,用于机械器具安全管理和调配使 用效率的提升。 g)物资装卸、运输、保管、调配、领用信息宜叠加至信息模型,用于物资精细化管理。 h)设计文件、物资档案、过程资料应与模型元素关联,实现工程建造全过程图纸、文档、影像等 数字化存储。
8.4生产阶段信息模型应用
8.4.1信息模型在运维检修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模型在运维检修管理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应建立与信息模型关联的资产数据库,实现资产清册、资产日常使用、调拨、更新管理、全生 命周期成本统计分析、报废评估及资产折旧等资产管理功能。 b)应用于设备设施运行、检修、维护,以及设备技术状态管理。 C) 应支持现场设备设施快速检索、定位和关联信息查询。 d)宜结合监控设备、自动化巡检设备、传感设备,实现在线监测和数据互联互用。 e) 宜利用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操作培训、应急演练等仿真环境。 f)宜对设备、设施、材料的状况进行实时分析与判断,为安全生产提供辅助决策。 g)运维检修信息应与信息模型实时关联、叠加,且宜保留历史信息。
8.4.2信息模型在技术改造及拆除管理中的应
信息模型在技术改造及拆除管理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生产阶段信息模型应满足设备设施技术更新改造的需要。 b)用于技术改造的信息模型应采用与生产阶段信息模型统一的编码规则,且能单独识别。 c)技术改造的立项、设计、建造阶段信息模型应用,应参照建设项目相关阶段应用要求。 d)信息模型应用于拆除实施方案及拆除实施模拟等。 e)技术改造全过程的信息 模型应与原信息模型实时关联、叠加,且宜保留历史信息。
8.5信息模型的其他应用
8.5.1信息模型在招投标管理中的应用
a)招投标管理应从相应阶段信息模型提取必要的信息,作为招投标文件编制依据。 b)宜使用信息模型进行招投标管理。
8.5.2信息模型在合同管理中的应用
DL/T21972020
信息模型在合同管理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合同信息应叠加至信息模型,与进度、造价信息关联。 b)物资类合同信息应包括属性信息、验收信息、物流与仓储信息、合同款支付信息;非物资类合 同信息应包括服务信息、合同款支付信息。
8.5.3信息模型在设备材料供应中的应用
信息模型在设备材料供应中的应用,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设备材料供应商宜根据合同要求提供信息模型。 b)加工配置品宜根据需求方提供的信息模型进行材料加工生产。 c)信息模型应关联合同约定的属性信息。
9数据编码、存储、管理与信息互用
9.1.1数据编码包括主数据编码、属性数据编码。 9.1.2主数据编码应与资产编码对应,属性数据编码包含属性标识编码和属性数据值编码。 9.1.3数据编码应根据工程类别制定相应的编码体系和规则。
9.2.1数据存储内容包括几何信息和非几何属性信息。 9.2.2存储文件的格式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文件类型包括模型文件、文 本文件、图像文件、图形文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数据库文件、地理信息数据文件等。 9.2.3应建立项目数据中心,参与方将各阶段信息模型交付信息存储到项目数据中心,形成完整的工 程数字档案。 9.2.4参与方宜建立各自企业工程数据中心,存储、处理多项目数据信息。 9.2.5项目数据中心与参与方企业工程数据中心应通过系统集成,实现数据信息的传递、存储和应用。 9.2.6数据中心建设应具备数据接入、存储、处理、分析、传递、共享等基础能力,满足安全性、可 靠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
9.3.1参与方应对各自产生的过程及结果数据赋予访问或编辑权限,并对数据权限分级进行标识。 9.3.2参与方、专业和人员所交付的数据应通过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逻辑性等数据质量校验 确认无误后推送至数据中心。 9.3.3数据中心与各软件在数据的接入、存储、传递等过程中,应对数据进行封装、加密、审计、审 查处理。
9.4.1信息互用宜基于公开的数据标准,也可采用任务相关方约定的协议。 9.4.2信息互用宜基于数据中心开展,信息使用方提出使用需求,信息提供方按照信息交付标准推送 至数据中心,使用方从数据中心获取需要的信息。 9.4.3数据中心应满足多种相关技术软件信息互用需求
9.4.4信息互用应根据协议提取数据,保护相关方的知识产权
9.4.4信息互用应根据协议提取数据,保护相关方的知识产权。
10.1.1参与方应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及信息化战略,确定信息模型应用目标和措施。 10.1.2参与方宜根据信息模型应用需求,建立相应组织架构,并设立明确岗位。 10.1.3 参与方宜建立人才培养及评价机制,培育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电力工程专业人才信息模型应用 能九
10.1.1参与方应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及信息化战略,确定信息模型应用目标和措施。 10.1.2参与方宜根据信息模型应用需求,建立相应组织架构,并设立明确岗位。 10.1.3参与方宜建立人才培养及评价机制,培育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电力工程专业人才信息模型应用 能力。
10.2.1标准资源包括参与方共同认可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公开数据源。 10.2.2信息模型应用应满足使用方需求,选择执行相关的标准条文。 10.2.3应将国家、行业、企业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与几何模型关联铁路标准规范范本,通过虚拟仿真,进行合标性与 合规性检查。 10.2.4宜通过信息模型应用和工程数据分析,为工程建设、生产相关技术标准的修订提出建议。 10.2.5公开数据源包括可供使用方需求的国际、国家、行业、企业等公开的信息资源。
10.3.1系统环境由支持多方数据共享和协同的硬件设施、软件环境组合而成。 10.3.2硬件设施应与项目规模、信息模型应用实施需求和条件相适应。宜根据系统架构、网络环境、 信息安全需求采用集中部署或分布式部署,应具备覆盖项目本身的无线网络并支持跨时间和跨地域的 信息通信。 10.3.3软件运行环境宜与信息模型应用实施需求相适应,支持多操作系统的集群模式,兼容主流数据 库与中间件,具备系统级和应用级安全机制,满足企业级运行需求。 10.3.4宜建立基于数据中心的信息模型应用软件基础平台,具备三维可视化的数据管理、数据流管 理、协同办公的能力。
10.4信息模型与相关技术的融合应用
10.4.1信息模型应用宜与地理信息系统、产品信息模型(基于模型的定义)、建筑信息模型、城市信 息模型等技术相融合,实现数字李生。 10.4.2信息模型应用宜与云技术融合,提高系统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实现资源共享和线上协同。 10.4.3信息模型应用宜与大数据技术融合,积累工程数据资产,进行数据分析,挖掘数据价值。 10.4.4信息模型应用宜与物联网融合,实现一物一码,通过设备终端的实时数据采集,实现人、物、 设备设施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用于资源优化调配和生产控制管理等。 10.4.5信息模型应用宜与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合,轻量化信息模型应用,通过智能终端,及时准确采 集、处理数据信息。 10.4.6信息模型应用宜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优化管理、辅助决策、提升效率。 10.4.7信息模型应用宜与区块链技术融合,推进工程数据资产管理,用于供应链追溯、智能工程合 约、设备材料资质认证等。 10.4.8信息模型应用宜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混合现实等技术融合,用于指导设计、施工、监理、 生产等工作。 10.4.9信息模型宜为工业机器人不同场景应用提供信息支撑,
地质灾害标准规范范本DL/T2197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 电力行业标准 电力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DL/T 21972020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