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 06515.1-2016 炼油化工工程电气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pdf

  • Q/SY 06515.1-2016  炼油化工工程电气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5.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8-16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Q/SY 06515.1-2016  炼油化工工程电气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

    c)与上级变电站(所)在运行上联系紧密且能防止误操作时

    4.5.1企业总变电站主变压器的数量和容量,应根据地区供电条件、电源进线回路数、用电负荷大 小、负荷性质、企业供电系统主接线型式、运行方式和扩建要求等条件综合确定, 4.5.2在有一级、二级负荷的变电站中应装设两台主变压器,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可装设两台以上 主变压器;当变电站可由中、低压侧电网取得足够容量的工作电源时,可装设一台主变压器。 4.5.3安装有两台及以上主变压器的变电站,当断开一台主变压器时,其余主变压器的容量(包括 过负荷能力)应满足全部一级、二级负荷用电的要求。 4.5.4具有三种电压的变电站中,通过主变压器各侧绕组的功率达到该变压器额定容量的15%以上 时,主变压器宜采用三绕组变压器。 4.5.5电力潮流变化大或电压偏移大的变电站,经计算普通变压器不能满足电力系统和用户对电压 质量的要求时,应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 4.5.6企业总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宜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

    4.6企业供配电电压选择

    4.6.1企业供电电源的电压应根据用电负荷容量、用电设备特性、供电线路回路数及距离、地区电 网条件、对电源系统的要求及电网发展规划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6.2企业总变电站的电源电压一般情况下宜采用110(66)kV,35kV;当地区电网有较高的电压 等级且满足企业用电要求时,可采用较高的电压等级。 4.6.3供电电压大于或等于35kV,当能减少配变电级数、简化接线及技术经济合理时,配电电压 宜采用35kV或相应的电压等级。 4.6.4企业内部供电电源的电压宜采用110(66)kV,35kV,20kV精装修标准规范范本,10(6)kV电压等级。 4.6.5若企业内无6kV电动机时,应选用35kV或10kV电压等级作为企业内配电电压;仅在企业 必须采用6kV电动机时,才考虑采用6kV作为配电电压。 4.6.6低压配电电压宜采用380V/220V,某些企业亦可采用660V,当安全需要时,应采用小于 50V电压, 4.6.7企业内的自备发电机组电压宜与企业的配电电压相同,一般为10.5(6.3)kV;应急柴油发 电机应根据应急用电负荷的电压和容量,选用10.5(6.3)kV或400V/230V的发电机组。 4.6.8企业的供配电系统宜采用下列标称电压:

    a)110kV:交流三相三线制。

    O/SY 06515.12016

    b) 66kV:交流三相三线制。 c) 35kV:交流三相三线制。 d 10(6)kV:交流三相三线制。 e) 660V:交流三相三线制或交流三相四线制。 f) 380V/220V:交流三相四线制。 4.6.9 企业用电设备额定电压应选择下列电压等级: a) 电动机容量大于160kW宜采用交流10(6)kV。 b) 电动机容量小于或等于160kW宜采用交流380V,1kW以下电动机在需要时可采用交 流220V。 c) 电动机容量大于或等于160kW至1000kW以下且采用变频调速装置时,可采用交流380V 或交流660V。 单个大容量电加热器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采用交流660V。 e) 中小容量的电加热器宜采用交流380V,小于3kW时可采用交流220V。 f) 电动机空间加热器应采用交流220V。 g 照明系统宜采用380V/220V,三相四线 h) 动力插座宜采用380V/220V,三相四线。 i) 中高压控制回路操作电源宜采用直流110V或直流220V。 j 低压控制回路宜采用交流220V。 便携式手提灯宜采用交流24V.在塔和容器内应采用交流12V.由隔离照明变压器供电

    ) 66kV:交流三相三线制。 c) 35kV:交流三相三线制。 d 10(6)kV:交流三相三线制。 e) 660V:交流三相三线制或交流三相四线制。 f) 380V/220V:交流三相四线制。 6.9企业用电设备额定电压应选择下列电压等级: a 电动机容量大于160kW宜采用交流10(6)kV。 6) 电动机容量小于或等于160kW宜采用交流380V,1kW以下电动机在需要时可采用交 流220V。 C) 电动机容量大于或等于160kW至1000kW以下且采用变频调速装置时,可采用交流380V 或交流660V。 d) 单个大容量电加热器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采用交流660V。 中小容量的电加热器宜采用交流380V,小于3kW时可采用交流220V。 f 电动机空间加热器应采用交流220V。 名 照明系统宜采用380V/220V,三相四线, h) 动力插座宜采用380V/220V,三相四线。 i) 中高压控制回路操作电源宜采用直流110V或直流220V。 j 低压控制回路宜采用交流220V。 k) 便携式手提灯宜采用交流24V,在塔和容器内应采用交流12V,由隔离照明变压器供电

    d)合理减小配电系统阻抗 e)尽量使三相负荷平衡。

    口理配电系玩阻机 e) 尽量使三相负荷平衡。 4.7.4 电动机启动时,配电母线上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 电动机不频繁启动时,不应低于标称电压的85%;当母线上未接电压下降敏感负荷时,不 应低于标称电压的80%。 b) 电动机频繁启动时,不应低于标称电压的90%。 C) 配电母线上未接其他用电设备时,可按保证电动机启动转矩的条件决定,对于低压电动机: 还应保证接触器线圈的电压不低于释放电压。 4.7.5 供电系统与企业电气系统公共连接点的谐波电压限值及谐波电流允许值见GB/T14549。 .7.6 减小谐波影响宜采取下列技术措施: a) 增加换流装置的脉动数,改造换流装置或利用相互间有一定移相角的换流变压器 b) 改变谐波源的配置或工作方式,具有谐波互补性的设备应集中布置,否则应分散或交错使 用,适当限制谐波量大的工作方式。 加装串联电抗器,在用户进线处加串联电抗器,以增大与系统的电气距离,减小谐波对地区 电网的影响。 增加系统承受谐波能力,将谐波源改成由较大容量的供电点或由高一级电压的电网供电。 避免电力电容器组对谐波的放大,改变电容器组串联电抗器的参数,或将电容器组的某些支 路改为滤波器,或限制电容器组的投入容量。 f 提高设备或装置抗谐波干扰能力,改善抗谐波保护的性能,改进设备或装置性能,对谐波敏 感设备或装置采用灵敏的保护装置。 g 采用有源滤波器、无源滤波器等抑制谐波的措施, h) 选用D,yn11接线组别的三相配电变压器。 4.7.7 配电系统中波动负荷产生的电压变动和闪变在电网公共连接点的限值,应符合GB/T12326 的要求。

    4.8功率因数及改善措施

    4.8.1企业总变电站无功功率补偿型式和容量的确定,应按无功的分布情况、无功功率的大小、无 功功率的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用户谐波电流的发生量和所接人电网的背景谐波值,由供配电系统设 计进行统筹安排。 4.8.235kV~110kV变电站的容性无功补偿装置以补偿变压器无功损耗为主,并适当兼顾负荷侧的 无功补偿和线路的无功损耗补偿,容性无功补偿装置的容量应满足35kV~110kV主变压器在最大负 荷时,其高压侧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2。 4.8.320kV及以下中压配电母线在负荷最大时,其进线处的功率因数不宜低于0.92;低压母线的 无功功率补偿容量应按照配电变压器在最大负荷时,其高压侧功率因数不宜低于0.92计算。 4.8.4供配电系统设计中应正确选择电动机、变压器的容量,并应降低线路感抗;应选择高效率用 电设备。 4.8.5在满足工艺条件的前提下,对长期连续运转的大、中型同步电动机,可通过过励磁超前运行, 以补偿系统的无功功率。 4.8.6当采用提高自然功率因数的措施后,功率因数仍然达不到要求时,应装设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应优先采用静态并联电力电容器,在无功功率变化导致电压波动不满足GB/1 2326时,可采用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4.8.7采用并联电力电容器作为无功补偿装置时,为了尽量减少线损和电压损失,宜就地平衡补偿, 可采用集中补偿或分散补偿的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Q/SY06515.1—2016a)低压部分的无功功率应由低压电容器补偿。中压部分的无功功率宜由中压电容器补偿。c)对于容量较大、负荷平稳且连续运行的用电设备的无功功率,宜单独补偿;单独补偿的中压电动机,不应设置快速的自动再投入启动装置。d)补偿基本无功功率的电容器组,应在变电站(所)内集中补偿。e)当无10(6)kV中压电动机负荷时,不宜在10(6)kV中压侧装设并联电容器装置。4.8.8电容器分组时,在满足电压变动范围和谐振要求的条件下,宜适当减少分组组数和加大分组容量。4.8.9为限制电容器组合闸时产生的涌流和抑制谐波电压,在电容器组回路中应串联电抗器,在谐波电压允许范围内宜选择较小电抗值;串联电抗器感抗值选择,应使在可能产生的任何高次谐波下,电容器回路中总阻抗为感抗性质。4.9供电系统接地方式4.9.1110kV系统中性点应采用有效接地方式。4.9.2110kV系统中根据电力系统调度需要,部分变压器中性点可采用不接地运行方式。4.9.366kV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不超过10A时,应采用不接地方式;当超过10A又需在接地故障条件下运行时,应采用谐振接地方式。4.9.435kV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不超过10A时,应采用不接地方式;当超过10A且小于100A,又需在接地故障条件下运行时,应采用谐振接地方式,接地电流宜控制在5A~10A以内;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超过100A或为全电缆网时,可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其接地电阻宜按单相接地电流100A~1000A、接地故障瞬时跳闸方式选择。4.9.56kV~20kV具有发电机的系统,发动机内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不要求瞬时切机时,如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不大于表1所示允许值时,应采用不接地方式;大于该允许值时,应采用谐振接地方式,且故障点残余电流也不得大于该充许值。消弧装置可装在厂用变压器中性点上,也可装在发电机中性点上。表12发电机接地故障电流允许值发电机额定电压发电机额定容量电流允许值kVMWA6. 3≤50410. 550~100313.8~15.75125~2002≥18≥3001注:对额定电压为13.8kV~15.75kV的氢冷发动机,电流允许值为2.5A发电机额定电压为6.3kV及以上的系统,当发电机内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要求瞬时切机时,宜采用中性点电阻接地方式,电阻器可接在发电机中性点变压器的二次绕组上。4.9.610(6)kV不直接连接发电机的系统,当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不超过下列数值时,应采用不接地方式;当超过下列数值又需在接地故障条件下运行时,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接地电流宜控制在5A~10A以内:a)10(6)kV钢筋混凝土或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10A。b)10kV非钢筋混凝土或非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20A。8

    c)6kV非钢筋混凝土或非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30A。 d)10(6)kV电缆线路构成的系统:30A, 4.9.710(6)kV不直接连接发电机的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超过100A,可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 其接地电阻以按单相接地电流100A~1000A、接地故障瞬时跳闸方式选择。 4.9.8低电阻接地用于6kV~35kV主要由电缆线路构成的送、配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 较大时,但应考虑供电可靠性要求、故障时瞬态电压、瞬态电流对电气设备的影响、继电保护技术要 求及本地运行经验等因素, .9.910(6)kV配电系统以及发电厂厂用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较小时,为防止谐振 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等对设备的损害,可采用高电阻接地方式,接地电阻以按单相接地电流小于 0A设置。

    a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中性点的长时间电压位移不应超过系统标称相电压的15%, b 故障点的残余电流不宜超过10A,必要时可将系统分区运行,且消弧线圈宜采用过补偿运行 方式。 消弧线圈的容量应根据系统510年的发展规划确定,并应按下式计算:

    T: W 消弧线圈的容量,单位为千伏安(kV·A); 接地电容电流,单位为安培(A); U. 一系统标称电压,单位为千伏(kV)。 4.9.11 消弧线圈的安装地点应满足如下要求: 2 保证系统在任何运行方式下,断开一、二回线路时,大部分不致失去补偿。 b) 不宜将多台消弧线圈集中安装在系统中的一处。 C 消弧线圈宜接于YN,d或YN,yn,d接线的变压器上,也可接在ZN,yn接线的变压器中 性点上。 ) 接于YN,d接线的双绕组或YN,yn,d接线的三绕组变压器中性点上的消弧线圈容量, 不应超过变压器三相总容量的50%,并不得大于三绕组变压器的任一绕组的容量。 e) 如需将消弧线圈接于YN,yn接线的变压器中性点,消弧线圈的容量不应超过变压器三相总 容量的20%,但不应将消弧线圈接于零序磁通经铁芯闭路的YN,yn接线的变压器。 如变压器无中性点或中性点未引出,应装设专用接地变压器,其容量应与消弧线圈的容量相 配合;对于新建变电站(所),接地变压器可根据站(所)用电的需要兼作站(所)用变 压器。 4.9.12低压配电系统应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W一消弧线圈的容量,单位为千伏安(kV·A); — 接地电容电流,单位为安培(A); U. 一一系统标称电压,单位为千伏(kV)。 4.9.11 消弧线圈的安装地点应满足如下要求: a 保证系统在任何运行方式下,断开一、二回线路时,大部分不致失去补偿。 b) 不宜将多台消弧线圈集中安装在系统中的一处。 C 消弧线圈宜接于YN,d或YN,yn,d接线的变压器上,也可接在ZN,yn接线的变压器中 性点上。 d) 接于YN,d接线的双绕组或YN,yn,d接线的三绕组变压器中性点上的消弧线圈容量, 不应超过变压器三相总容量的50%,并不得大于三绕组变压器的任一绕组的容量。 e) 如需将消弧线圈接于YN,yn接线的变压器中性点,消弧线圈的容量不应超过变压器三相总 容量的20%,但不应将消弧线圈接于零序磁通经铁芯闭路的YN,yn接线的变压器。 如变压器无中性点或中性点未引出,应装设专用接地变压器,其容量应与消弧线圈的容量相 配合;对于新建变电站(所),接地变压器可根据站(所)用电的需要兼作站(所)用变 压器。 4.9.12低压配电系统应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5.1变电站(所)站址选择

    变电站(所)站址的选择应符合GB50187的有关规定, 开做符合下列要求 且)在满足防爆、防火安全间距的条件下,尽可能靠近负荷中心和电源侧。 应与企业规划相协调,便于线路的引人和引出。 c)交通运输应方便,保证大型设备运输的通畅

    O/SY 06515.12016

    d)考虑风向、朝向的影响,宜避开粉尘、蒸汽、水雾、腐蚀性气体、噪声等污染源,应避开 高温、剧烈震动和低洼积水场所,空气污移时,宜设在受污染源影响最小处。 e) 应具有适宜的地质、地形和地貌条件,应避免处于滑坡地带;标高宜在50年一遇高水位上, 无法避免时,站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措施或与企业的防洪标准一致,并应高于内涝水位。 宜预留发展、扩建的余地。

    总变电站的整体布置应符合GB50160,GB50187,GB50059及DL/T5056的有关规定,其形 式和建筑物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企业总变电站应独立布置。 b) 应兼顾规划、建设、运行、施工等方面的要求,应与企业发展规划相适应,妥善处理分期 建设问题,布置宜紧合理、节约用地,并注意建(构)筑物的协调和环境的美化。 ) 企业总变电站宜按照24h值守设计。 d) 总变电站宜设置值班室、办公室、资料室、维修间、男女更衣室、卫生间等辅助房间 e) 应满足供电系统的运行要求,利于运行人员的监视、控制和操作,保证电气设备安全运行, 方便施工及维护。 f) 站内各建(构)筑物的布置应满足防火要求 名 应按照地形、地质条件,合理进行竖向布置和确定建筑物的标高,以利于排水。 h) 道路的设置应便于运输、运行巡视和设备检修,且应满足火灾消防的要求

    5.3装置(区域)变电站(所)的布置

    5.3.1装置(区域)变电站(所)的地址选择和整体布置应符合GB50160,GB50187,GB50059 及DL/T5056的有关规定,其形式和建筑物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装置(区域)变电站(所)应布置在装置(区域)界区之内。 b) 建构筑物应按项目所在区域的地震烈度资料进行抗震设计;当遭受相当于该区域抗震设防 烈度及以下的地震影响时,电气设备可不受损坏且可继续使用;建构筑物的设计及电气设 备的布置和抗震设施(安装、固定、连接等)应符合GB50556,GB50260,SH/T3131, GB/T13540和SH/T3071的规定 c)变压器布置除应运输方便外,还应布置在运行噪声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位置。 5.3.2装置(区域)变电站(所)不应设置在爆炸危险区域内,但当变电站(所)为正压室时,可 设置在1区、2区内;对于可燃物质比空气重的爆炸性气体环境,位于爆炸危险区附加2区的变电站 (所)设备层的室内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0.6m。 5.3.3装置(区域)变电站(所)不应附设在2类腐蚀环境的厂房内,当与腐蚀环境相毗连时,不 宜向1类或2类腐蚀环境开门或开窗(可开采光用的固定窗);如果必须开门时,宜用套间或走廊隔 开,并采用弹簧门。 5.3.4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满足GB50052,GB50053,GB50059,GB50060,GB50227的 要求。 5.3.5长度大于7m的配电室应设两个出口,并宜布置在配电室的两端。长度大于60m时,宜增加 一个出口,相邻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40m。当变电站采用双层布置时,位于楼上的配电室 至少设一个出口通向室外的平台或通道,正常行人的楼梯间宜采用户内布置。 5.3.6装置(区域)变电站(所)应按无人值守设计,宜设置维修间及少量辅助用房

    .3.5长度 60m 个出口,相邻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 当变电站采用双层布置时,位于楼上 至少设一个出口通向室外的平台或通道 正常行人的楼梯间宜采用户内布置 5.3.6装置(区域)变电站(所)应按无人值守设计,宜设置维修间及少量辅助用房

    5. 4 变压器的布置

    5.4.1总变电站主变压器布置应符合系列要求!

    5.4.1总变电站主变压器布置应符合系列要求!

    a) 主变压器可采用户内、半户内或户外布置。当采用户内、半户内布置时,应采用独立的变压 器室;当采用户外布置时,变压器之间的最小净距应满足防火要求,否则变压器之间应设防 火墙。 主变压器宜设置独立的事故油池;当主变压器户外布置时,宜在事故油池设置水泵。 主变压器户外布置时,应位于防雷保护范围内以避免直击雷。 4.2装置(区域)变电站(所)变压器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于35/10.5(6.3)kV或35/0.4kV的变压器,宜半户内或户内布置,宜设置独立的变压 器室,当其间距满足要求时亦可共室布置,布置型式可采用低式或高式,可设置独立的事故 油池,亦可在变压器基础周围及下部设置挡油及储油池。 b 对于10(6)/0.4kV的配电变压器可采用油浸式或干式,当采用油浸式变压器时,宜采用 半户内或户内布置,设置独立的变压器室,当其间距满足要求时亦可共室布置,布置型式 可采用低式或高式;当采用干式变压器时应户内布置,干式变压器可与低压配电装置一并 布置,且两者的外壳均应满足IP2X防护等级;当需要时,干式变压器亦可采用独立的变压 器室布置。 4.3变压器在布置时应尽量避免西晒。 4.4油浸式变压器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

    5.5.1配电装置的布置应结合成熟的经验,充分考虑运行、安全、消防、便于扩建等因素。 5.5.2配电装置的布置应整齐、清晰,并应满足运行中对人身和设备的安全要求,且便于安装、操 作、巡视、检修。 5.5.3配电装置宜户内布置且应尽量减少占地,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建筑物可采用二层或多层 布置。 5.5.4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应符合GB50060的规定。 5.5.5应尽量缩短配电装置与变压器及各级母线的距离。 5.5.6 应充分考虑线路进出的方便,避免各电压等级的进出线的交叉。 5.5.7六氟化硫配电装置宜布置在单独的房间内,不宜设置在人员经常活动的上方。 5.5.8当高压配电装置采用六氟化硫配电装置且外部电源采用架空线时,终端杆应尽量靠近总变电 站边缘(围墙)布置,架空线的交叉换位应在终端杆塔之前完成,相序排列应与进线套管的相序 一致。 5.5.9 对温度敏感和发热量天的电气设备,宜设置单独的房间布置。 5.5.10 中低压配电装置的布置还宜符合下列规定: a 10(6)kV中压电容器装置宜设置在单独房间内,当电容器组容量较小时,可设置在中压 配电室内,但与中压配电装置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b) 不带可燃油的中低压配电装置、非油浸的低压电容器和干式配电变压器可布置在同一房间。 ) 配电装置的长度大于6m时,其柜(屏)后通道应设两个出口,当低压配电装置两个出口间

    .5.10中低压配电装置的布置还宜符合下列规

    a 10(6)kV中压电容器装置宜设置在单独房间内,当电容器组容量较小时,可设置在中压 配电室内,但与中压配电装置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b) 不带可燃油的中低压配电装置、非油浸的低压电容器和干式配电变压器可布置在同一房间。 配电装置的长度大于6m时,其柜(屏)后通道应设两个出口,当低压配电装置两个出口间 的距离超过15m时,应增加出口。 d 当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UPS)、交流应急电源装置(EPS)、变频器设备容量较大时,宜单 独设置房间布置。 e) 柴油发电机室应采用单独的房间布置 中压配电装置每段应预留1~2台备用柜和10%~20%的备用空位。 & 低压配电装置按各段母线不少于10%左右的备用出线回路,同时宜预留备用空位。

    O/SY06515.12016

    中低压配电装置屋内各种通道的最小宽度及油浸变压器外廓的最小净距应符合GB50053和 GB50054的规定

    电站(所)对其他专业的

    5.6.1对土建专业的要求如下

    a)变电站(所)建构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应满足GB50229的要求。 b) 配电装置室、电容器室和变压器室等的墙面、顶棚宜刷白。 配电装置室通向室外的门应设弹簧锁。 d 控制室通向室外的门、可开启的窗应设纱门和纱窗。 e) 变电站(所)的电缆沟和电缆室应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 电缆沟宜采用花纹钢盖板,盖板应平整、轻便,并适当布置有手提吊环。 名 电缆室、变压器室、配电室、电容器室等应设置防止雨、雪和小动物从采光窗、通风窗 门、电缆沟等进入室内的设施。 h 配电装置室、电容器室、控制室等室内地坪应采用耐磨、防滑、高硬度地面,具体可采用 如下方式: 1)高标号水泥压光。 2)水磨石。 3)地砖。 4) 水泥地坪上刷特种涂料。 5) 防静电活动地板。对移开式或抽出式(采用移动小车的)配电装置应满足在运行、检 修维护时在主要通道上活动地板的荷载要求,或在其主要通道上做特殊处理。 i)控制室、值班室宜设置吊顶,配电装置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设置吊顶。 控制室、配电室、变压器室、电容器室、蓄电池室、电缆室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当门外 为公共走道或其他房间时,该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配电室的中间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由不燃 材料制作的双向弹簧门。 K 建筑面积超过250m的控制室、配电室、电容器室、电缆室的疏散出口不宜少于2个,楼层 的第二个出口可设在固定楼梯的室外平台处。 长度大于7m的配电室应设两个安全出口,并宜布置在配电室的两端。当配电室的长度超过 60m时,宜增设一个安全出口,相邻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40m。当变电站(所)采 用双层布置时,位于楼上的配电室应至少设一个通向室外的平台或通向变电站(所)外部通 道的安全出口。 2对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的要求如下: a 变电站(所)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50016,GB50019和GB50229 的有关规定。 b 变电站(所)的控制室、继电保护室、值班室及需要的工作生活用房间宜设置空调;在炎 热地区,配电装置室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空调。 35kV~110kV配电室宜设置机械通风装置,配电装置室应设置换气次数不少于10次/h的 事故排风机;其他配电装置室一般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装置,当室内装有事故通风装置 时,其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小于6次,并维持夏季室内温度不高于40℃。 d 整流器室、电抗器室、母线室和电缆室宜设机械通风装置,并宜维持夏季室内温度不高于 40℃;变压器室、电容器室宜采用自然通风。 e) 变电站(所)内各种房间的温度条件,宜米用表2中所列数值

    表2变电站(所)内房间温度条件

    f)六氟化硫开关室应设置上部和下部机械排风装置,正常通风量不应少于2次/h,事故时通风 量不应少于4次/h,并应符合室内空气中六氟化硫的含量不得超过6000mg/m的要求。 g 控制室、配电室和变压器室不应有与其无关的管道通过,与其有关的管道穿墙和楼板的孔 洞应严密封堵 h) 风道不宜布置在配电装置正上方。 免维护式蓄电池室通风空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夏季室内温度应不大于30℃。 2) 设置通风换气次数不应少于3次/h的事故排风装置,事故排风装置可兼作通风用;各 种碱性蓄电池对通风无特殊要求,可适当降低。 在采暖地区,控制室和值班室应设采暖装置。在严寒地区,当配电室内温度影响电气设备元 件和仪表正常运行时,应设采暖装置;控制室和配电室内的采暖装置宜采用钢管焊接,且不 应有法兰、螺纹接头和阀门等。 .3对给排水专业的要求包括:

    5.6.3对给排水专业的要求包括

    5.6.4对消防及火灾报警的要求包括:

    a)下列场所和设备应采用火灾目动报警系统: 1)配电室、继电保护室、控制室、可燃介质电容器室、变压器室、电抗器室。 2)采用固定灭火系统的油浸变压器。 3)电缆室或电缆竖井中。 b 单台容量为125MV:A及以上的主变压器宜设置水喷雾灭火系统、合成型泡沫喷雾系统或 其他固定式灭火装置;其他带油电气设备宜采用干粉灭火器。 ) 当变电站(所)内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为丙类且建筑的占地面积超过3000m时,变电站 (所)内的消防车道宜布置成环形;当为尽端式车道时,应设回车场地或回车道。 对消防及火灾报警的要求,应执行GB50229中的有关规定

    一级外,其他均为二级。

    其他均为一级。 .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燃油油浸变压器室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a)变压器室位于车间内。 b) 变压器室位于容易沉积可燃粉尘、可燃纤维的场所。 c)变压器室位于建筑物内

    a)变压器室位于车间内。 变压器室位于容易沉积可燃粉尘、可燃纤维的场所。 c)变压器室位于建筑物内。

    O/SY06515.12016

    5.7.3屋内单台总油量为100kg以上的电气设备,应设置贮油或挡油设施。挡油设施的容积宜按油 量的20%设计,并应设置能将事故油排至安全处的设施。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能容纳全 部油量的贮油设施。 5.7.4屋外单台油量为1000kg以上的电气设备,应设置油或挡油设施。挡油设施的容积宜按油 量的20%设计,并应设置将事故油排至安全处的设施;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且变压器未设置水喷雾 灭火系统时,应设置能容纳全部油量的贮油设施。当设置有油水分离措施的总事故贮油池时,其容量 宜按最大一个油箱容量的60%确定。贮油或挡油设施应大于变压器外廓每边各1m。 5.7.5烂油设施内应铺设卵石层,其厚度不应小于250mm,卵石直径宜为50mm~80mm, 5.7.6建(构)筑物中电缆引至电气柜、盘或控制屏、台的开孔部位,电缆贯穿隔墙、楼板的孔洞 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其防火封堵组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被贯穿物的耐火极限,且不应低于1h。 防火封堵组件应符合GB23864的要求。

    5.7.4屋外单台油量为1000kg以上的电气设备,应设置贮油或挡油设施。挡油设施的容积宜按油 量的20%设计,并应设置将事故油排至安全处的设施;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且变压器未设置水喷雾 灭火系统时,应设置能容纳全部油量的贮油设施。当设置有油水分离措施的总事故贮油池时,其容量 宜按最大一个油箱容量的60%确定。贮油或挡油设施应大于变压器外廓每边各1m。 5.7.5贮油设施内应铺设卵石层,其厚度不应小于250mm,卵石直径宜为50mm~80mm 5.7.6建(构)筑物中电缆引至电气柜、盘或控制屏、台的开孔部位,电缆贯穿隔墙、楼板的孔洞 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其防火封堵组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被贯穿物的耐火极限,且不应低于1h。 防火封堵组件应符合GB23864的要求。 5.7.7在电缆隧道或重要回路的电缆沟中的下列部位宜设置防火墙(阻火墙): 公用主隧道或沟内的分支处。 b) 电缆沟内每间距约200m处。 c)通向建筑物的人口、厂区围墙处。 5.7.8防火墙上的电缆孔洞应采用电缆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并应采取防止火焰延燃的措施,其 防火封堵组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h。 5.7.9对重要回路的双回路电缆,宜将其分别布置在两个相互独立或有防火分隔的通道中。当不能 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对其中一回路实施耐火防护或选用耐火电缆。 5.7.10 靠近带油设备的电缆沟盖板应密封。 5.7.11 在电缆隧道和电缆沟中,严禁有可燃气、油管路穿越。 5.7.12 变电站(所)及电力设施的防火设计应满足GB50229中的相关规定

    b)电缆沟内每间距约200m处。 c)通向建筑物的人口、厂区围墙处。 5.7.8防火墙上的电缆孔洞应采用电缆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并应采取防止火焰延燃的措施,其 防火封堵组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h。 5.7.9对重要回路的双回路电缆,宜将其分别布置在两个相互独立或有防火分隔的通道中。当不能 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对其中一回路实施耐火防护或选用耐火电缆。 5.7.10靠近带油设备的电缆沟盖板应密封。 5.7.11 在电缆隧道和电缆沟中,严禁有可燃气、油管路穿越。 5.7.12变电站(所)及电力设施的防火设计应满足GB50229中的相关规定

    变电站(所)建(构)筑物和电力设施的抗震设计应符合GB50260,GB50556,GB/T135 /T 3071. SH/T3131的要求

    配电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供配电系统应简单可靠,同一电压等级的配电级数高压不宜多于两级,低压不宜多于三级, 全厂配电系统原则上以放射式向各级用电负荷供电,个别非重要负荷(如三级负荷)可采用 树干式供电。 b)工作设备和备用设备的电源应分配在变电站(所)不同的母线段上。 c 中压设备的低压辅机仅为单台时,其电源应与中压设备主机为同一电源系统。 生产装置区内一般在地面层设置检修电源,其供电半径不宜大于30m;检修电源可采用放 射式或树干式供电方式。

    电动机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电动机宜就地控制,需要时也可远方或集中控制和监视, b)就地控制的电动机,控制按钮(或开关)宜装设在电动机附近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

    需在不能观察到电动机或机械传动部分的地点进行控制时,应在控制点装设指示电动机工 作状态的灯光信号(如运行和停止信号灯)或电流表。 电动机功率不小于37kW时,应在机旁设置电流表。 远方控制的电动机,应有就地控制和解除远方控制的措施;当突然启动可能危及周围人员 安全时,应在机械旁装设启动预告信号和应急断电开关或自锁式停止按钮, e) 远方控制的电动机,机旁宜装设启动、停止控制按钮(或开关)、远方/就地选择开关

    3.1鼠笼型电动机和同步电动机启动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当符合下列条件时,电动机应全压启动: 1)电动机启动时,配电母线的电压应符合4.7.4的规定。 2)机械能承受电动机全压启动时的冲击转矩。 3)制造厂对电动机的启动方式无特殊规定。 b)当不符合全压启动的条件时,电动机宜降压启动,可采用下列方式: 1)中压电动机的启动可采用软启动器、变频器、自耦变压器等。 2)低压笼型电动机的启动可采用软启动器、变频器、星一三角等。 3.2根据工艺要求对关键负荷和重要负荷且生产机械允许再启动的机泵应设自动再启动装置,按 玉器容量确定再启动容量与批次;对多级再启动的时间间隔应符合工艺流程时序。 3.3工艺装置内的大型电动机,如大型空气压缩机驱动电机、挤压造粒机组驱动电机等,为保证 启动和运行,可根据启动特性和运行方式采用变压器一电动机组方式

    6.3.1鼠笼型电动机和同步电动机启动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6.4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4.1电气设备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电气设备的技术条件应执行相关的国家及行业规范标准的规定。 b 应选择节能型低损耗电气设备,其参数应与电源参数相适应。 ) 应符合当地环境条件。 d 应满足正常运行、检修的要求,减少维护工作量, e) 应按照当地电力部门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情况,考虑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远景规划要求确 定电气设备主要参数。 f) 应与整个工程的建设标准协调一致,同类设备应减少品种。 名 应满足生产装置长周期、连续运行及对电气设备可靠性的要求。 h) 对主要电气设备及其元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4.2主变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当电力潮流变化大、电压偏差大而不能保证电压质量时,装置内的主变压器应采用有载调压 变压器,电压的调节范围应按照电压偏差的具体数值确定。 b) 在自备电站中,自用高压工作变压器不应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 油浸式变压器冷却方式:优先选用自然冷却方式(ONAN),当变压器输出容量受温升、空 间等条件限制且容量较大时,可采用风冷却方式(ONAF)或强迫油循环风冷冷却方式 (OFAF)。 d 高压侧为110kV的主变压器,其高压侧应采用YN接线连接组。 e) 高压侧为35kV~66kV的主变压器,其高压侧宜采用YN或Y接线连接组,在技术上满足 要求且需要时可米用其他接线连接组。 f) 当变电站具有三种电压时,如通过主变压器各侧绕组的功率均达到该变压器容量的15%以

    6.4.2主变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O/SY 06515.12016

    上,则主变压器一般采用三绕组变压器,否则宜采用双绕组变压器。 当低压侧短路容量过大导致选择设备困难时,主变压器可采用分裂绕组变压器。 h)主变压器容量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应按照满足近期企业用电负荷的用电需求确定容量;对于企业的远景发展,可采取增 加变压器台数或更换主变压器等措施,还应考虑其他电气设备的适应性和改扩建限制 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做到经济合理。 2)主变压器一般情况下宜按照两台设置,每台变压器的容量均应满足全部一、二级负荷 用电的要求,当单台变压器容量过大,导致相关参数难以满足要求时,可设置多台主 变压器。 3 主变压器按多台设置时,应保证一台失电或退出运行的情况下,其余变压器满足全部 负荷的运行要求。 4 对于成组(两台为一组)且由同一供电系统的两段母线供电时,其正常运行方式下的 负荷率宜为50%。 5) 单电源运行的变压器其负荷率宜为70%~80%。 4.3装置(区域)变电站(所)变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35/10.5(6.3)kV及35/0.4kV变压器: 1) 宜选择双绕组无励磁调压的油浸式变压器,对于35/10.5(6.3)kV的变压器,其连接 组一般情况下宜采用Y(YN)d11接线;对于35/0.4kV的变压器,其连接组一般情况 下宜采用Dyn11接线,在技术上满足要求且需要时,可选择其他连接组的接线, 2)应采用自然冷却方式(ONAN)的变压器。 3)容量选择要求见6.4.2h)中的4)和5)。 b)10(6)/0.4kV配电变压器: 1) 应选择双绕组无励磁调压的变压器,变压器可根据具体要求选择油浸式或十式。当选 择油浸式变压器时,宜采用全密封型且根据具体的布置选择户内型或户外型;当选择 干式变压器时,宜带外壳。 2 当选择油浸式变压器时,应采用自然冷却方式(ONAN)的变压器。 当选择干式变压器时,宜采用自然冷却方式(ONAN)或风冷方式(ONAF)的变 压器。 4 变压器的连接组一般情况下宜采用Dyn11接线,在技术上满足要求且需要时,可选择 其他连接组的接线。 5 容量选择要求见6.4.2h)中的4)和5)。 6 配电变压器的容量不宜大于2000kV·A,当在满足要求且合理时,可选择更大容量的 变压器。 7) 变压器的阻抗电压值优先选用产品标准值,当标准值不满足要求时,可调整变压器的 阻抗电压值。 8 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满足GB50053的要求,

    上,则主变压器一般采用三绕组变压器,否则宜采用双绕组变压器。 名) 当低压侧短路容量过大导致选择设备困难时,主变压器可采用分裂绕组变压器。 h 主变压器容量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应按照满足近期企业用电负荷的用电需求确定容量;对于企业的远景发展,可采取增 加变压器台数或更换主变压器等措施,还应考虑其他电气设备的适应性和改扩建限制 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做到经济合理。 2) 主变压器一般情况下宜按照两台设置,每台变压器的容量均应满足全部一、二级负荷 用电的要求,当单台变压器容量过大,导致相关参数难以满足要求时,可设置多台主 变压器。 3 主变压器按多台设置时,应保证一台失电或退出运行的情况下,其余变压器满足全部 负荷的运行要求。 4) 对于成组(两台为一组)且由同一供电系统的两段母线供电时,其正常运行方式下的 负荷率宜为50%。 5)单电滴运径的变压器其负益率宜为70%80%

    .4.4各种回路电气设备工作电流的选择应满足

    a 66kV~110kV高压配电装置宜采用户内气 封闭开关设备,断路器宜选择SF。围 路器。 户外电气设备、元件及金具应与污移等级、气候环境相适应。 c) 配电装置电器的选择应符合GB50060的规定。 6.4.66kV~35kV配电装置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表3各种回路的电气设备工作电流

    6.4.7直流电源装置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O/SY 06515.12016

    6.5.1电缆的选择和使用应取得下列资料

    运行条件: 1) 系统额定电压。 2)三相系统的最高电压。 3)雷电过电压。 4)系统频率。 5) 系统的接地方式以及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包括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 相接地故障时的最长允许持续时间和每年总的故障时间。 6 如选用电缆终端时,应给出环境条件: 电缆终端安装地点海拔超过1000m时的海拔高度; 户内或户外安装; 预计是否有严重的大气污染; 电缆与变压器、断路器、电动机等设备连接时所采用的绝缘和设计的安全净距 7)最大额定电流: 持续运行最大额定电流; 周期运行最大额定电流; 事故紧急运行或过负荷运行时最大额定电流。 8)相间或相对地短路时预期流过的对称和不对称短路电流。 9 短路电流最大持续时间。 10)电缆线路电压隆

    1 一般资料: 电缆线路的长度和纵断面图; 一电缆设的排列方式和金属套互联与接地方式。 2)地下安装: 安装条件的详细情况(如直埋、排管敷设等),用以确定金属套的组成、铠装(如 需要时)的型式和外护套型式,如防腐、阻燃或防白蚁; 埋设深度; 沿电缆线路的土壤种类(即沙土、黏土、填土)及其热阻系数,且需要说明上述 资料是实测还是假设值; 在埋设深度上土壤的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 附近带负荷的其他电缆或其他热源的详情; 电缆沟、排管或管线的长度,若有工作井则包括工作井之间的距离; 排管或管道的数量、内径和材料; 排管和管道之间的距离。 3)空气中敷设: 最高、最低和平均环境空气温度; 敷设方式(即直接敷设在墙上、支架上等,单根或成组电缆,电缆桥架、隧道、 电缆沟、排管尺寸等); 敷设于户内、电缆桥架、隧道、电缆沟或排管中的电缆的通风情况; 阳光是否直接照射在电缆上; 特殊条件,如火灾危险等。 述电缆的使用条件适用于中、高压电力电缆,对于低压电力电缆,也可依据上述章节中的部分

    a)电缆设计用的导体之间的额定工频电压U应按大于或等于电缆所在系统的额定电压选择。 b) 电缆设计用的导体之间的最高运行电压U.应按大于或等于电缆所在系统的最高工作电压 选择。 电缆设计用缆芯对地(与绝缘屏蔽层或金属护套之间)的额定电压U。应适合电缆所在系统 的运行条件,U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电缆额定电压U选择

    O/SY06515.12016

    A类:该类系统任一相导体与地或接地导体接触时,能在1min内与系统分离。 B类:该类系统可在单相接地故障时短时运行不超过1h;对于本部分包括的电缆,在任何情况下允许不超过 8h的带故障运行时间,任何一年接地故障的总持续时间不应超过125h。 C类:包括不属于A类和B类的所有系统。在接地故障不能被自动和迅速切除的电力系统中,在接地故障时 电缆绝缘上过高的电场强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电缆寿命;如果预期电力系统经常会出现持久的接地故障,这种 系统建议划分为C类。

    d)电缆的额定电压U./U和U.的关系应符合表5的要求。

    表5电缆的额定电压值U./U和U.的关系

    电缆的导体与屏蔽层或金属套之间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之峰值U选择,应根据线路的冲击 绝缘水平、避雷器的保护特性、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的波阻抗、电缆的长度及雷击点离电缆 终端的距离等因素通过计算后确定,但不应低于表6的规定值

    表6电缆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

    f)电缆缆芯的相间额定电压不得低于使用回路的工作线电压。 5.3电缆绝缘类型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在使用电压、工作电流及其特征和环境条件下,电缆绝缘特性不应小于常规预期使用寿命。 b 应根据运行可靠性、施工和维护的简使性,以及充许最高温度与造价的综合经济性等因量 选择。 ) 应符合防火场所的要求并应有利于安全。 d) 明确需要与环境保护协调时,应选择符合环保的电缆绝缘类型。 e) 6kV110kV电缆宜选择交联聚乙烯电缆(XLPE)。 f) 低压电缆宜选用交联聚乙烯型挤塑绝缘类型或聚氯乙烯电缆。 g) 60℃以上高温场所应选用耐热聚乙烯、交联聚乙烯或乙丙橡皮绝缘等耐热型电缆;100℃! 上高温环境,宜选用矿物绝缘电缆。高温场所不宜选用普通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h) )-15℃以下低温环境应按低温条件和绝缘类型要求,选用交联聚乙烯、聚乙烯绝缘、耐第 橡皮绝缘电缆;低温环境不宜选用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在人员密集的公共设施,以及有低毒阻燃性防火要求的场所,应选用交联聚乙烯或乙内橡 等不含卤素的绝缘电缆;防火有低毒性要求时,不宜选用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移动式电气设备等经常弯移或有较高柔软性要求的回路,应选用橡皮绝缘电缆。 k) 对于绝缘较厚的电力电缆,不宜选择辐照交联,而应选择化学交联生产的交联电缆。 5.4 电缆导体材质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控制电缆应采用铜导体。 b) 用于下列情况的电力电缆,应采用铜导体: 1) 重要电源、电机励磁、移动式电气设备等需要保持具有高可靠性的回路。 2 有爆炸危险、振动剧烈或对铝有腐蚀等严酷的工作环境, 耐火电缆, 4 紧靠高温设备布置的电缆, 5) 安全性要求高的公共设施用电缆。 6 工作电流较大,需增多电缆根数时。 7 非熟练人员容易接触的线路,如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 8) 线芯截面6mm及以下的电缆。 除限于产品仅有铜导体和上述a)和b)确定采用铜导体的情况外,电缆导体也可采用铝 铝合金导体,当采用铝或铝合金为导体的电缆时,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5.5电力电缆芯数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 110kV三相供电回路,每回路可选用单芯电缆。 b 35kV三相供电回路,一般情况下宜选择3芯电缆;对于工作电流较大的回路,当选择3 电缆需要2根以上且截面较大时,可选择单芯电缆,单芯电缆每相不宜超过2根。 C 6kV~10kV三相供电回路,一般情况下宜选择3芯电缆;对于工作电流较大的回路,当 择3芯电缆需要3根以上且截面较大时,可选择单芯电缆,单芯电缆每相不宜超过3根。 d 1kV以下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时,电缆芯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三相电动机在一般情况下应选择3芯电缆;三相小容量风机可采用4芯电缆(L1,L2 L3,PE);腐蚀环境中采用剩余电流型接地故障保护的电动机宜采用3芯电缆 2) 对于三相馈电回路,当保护线和中性线合用同一导体时,应选用4芯电缆;当保护线不 中性线各自独立时,宜选用5芯电缆,也可采用4芯电缆与另外的保护线导体组成。 3)三相受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位的接地与电源系统接地各自独立时,应选择4芯电缆。 4)单相电动机宜选择3芯电纳(L.N.PE)

    电缆缆芯的相间额定电压不得低于使用回路的工作线电压。 5.3 电缆绝缘类型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在使用电压、工作电流及其特征和环境条件下,电缆绝缘特性不应小于常规预期使用寿命, b) 应根据运行可靠性、施工和维护的简使性,以及充许最高温度与造价的综合经济性等因系 选择。 ) 应符合防火场所的要求并应有利于安全。 d) 明确需要与环境保护协调时,应选择符合环保的电缆绝缘类型。 e) 6kV110kV电缆宜选择交联聚乙烯电缆(XLPE)。 f 低压电缆宜选用交联聚乙烯型挤塑绝缘类型或聚氯乙烯电缆。 g) 60℃以上高温场所应选用耐热聚乙烯、交联聚乙烯或乙丙橡皮绝缘等耐热型电缆;100℃以 上高温环境,宜选用矿物绝缘电缆。高温场所不宜选用普通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h) )-15℃以下低温环境应按低温条件和绝缘类型要求,选用交联聚乙烯、聚乙烯绝缘、耐寒 橡皮绝缘电缆;低温环境不宜选用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i 在人员密集的公共设施,以及有低毒阻燃性防火要求的场所,应选用交联聚乙烯或乙内橡皮 等不含卤素的绝缘电缆;防火有低毒性要求时,不宜选用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j 移动式电气设备等经常弯移或有较高柔软性要求的回路,应选用橡皮绝缘电缆 k) 对于绝缘较厚的电力电缆,不宜选择辐照交联,而应选择化学交联生产的交联电缆。 中

    a)控制电缆应采用铜导体。

    O/SY06515.12016

    6.5.7电缆护层类型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电缆护层类型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电缆护层的选择应符合GB50217一2007中3.5的规定。 110kV交联电缆应具有径向防水层,敷设在干燥场合时可选用综合防水层作为径向防水层, 敷设在潮湿场合或地下时应选用金属套径向防水层。 C 金属屏蔽层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无金属套的挤包绝缘的金属屏蔽层,当导体截面为240mm及以下时,可选用铜带 屏蔽,但当导体截面大于240mm时,宜选用铜丝屏蔽;金属屏蔽层的截面应满足在单 相接地故障或不同地点两相同时发生故障时短路容量的要求 2)对于有径向防水要求的电缆,应采用铅套、皱纹铝套或皱纹不锈钢套作为径向防水层, 其截面应满足单相或三相短路故障时短路容量的要求。 6.5.8控制电缆及其金属屏蔽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控制电缆的额定电压的选择,不应低于该回路工作电压,宜选用450V/750V。 b 微机监控系统信号回路控制电缆,对于开关量信号宜选择总屏蔽,对于模拟量信号宜选择 对绞线分屏蔽或总屏蔽电缆。 控制电缆及其金属屏蔽其他要求应符合GB50217一2007中3.6的规定。 6.5.9电缆导体截面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导体截面应选取电缆产品的标称截面。 b) 电缆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回路最大工作电流。 C 最大工作电流作用下的电压降不得超过该回路充许值。 d) 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基础载流量宜符合GB50217中规定的数值。 e) 供电距离较远、输送容量较大的供配电线路,应校验正常和异常运行情况下用电设备受电端 的电压偏差,不得超过允许值。 f) 中、高压供配电电缆线路在最大短路电流作用时间内产生的热效应应满足热稳定条件。 g) 中压电缆在符合上述条款要求的同时,宜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截面。 h) 低压电缆应校验单相接地故障情况下的保护灵敏度。 ) 多芯电力电缆导体的最小截面,铜导体不宜小于2.5mm,铝导体不宜小于4mm。

    6.6供配电线路及其数设

    6.6.1 供配电线路的形式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企业内供配电线路一般情况下宜采用电缆线路。 b 输送大容量的供配电线路且长度不长的情况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母线栈桥; 母线栈桥可采用户内式或户外式,母线可采用带绝缘套管裸母线、封闭式母线、管型母线、 浇铸式母线等, c) 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低压用电设备较多,且不需要在变电所直接控制的用电设备,可采用插 接式母线供电。 6.6.2电缆线路的敷设方式应满足以下要求:

    a)电缆路径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免电缆遭受机械性外力、过热、敷设等危害。 2)在满足安全要求的条件下,应保证电缆路径最短。 3)应便于敷设、维护。 4)宜避开将要挖掘施工的地方。 b)由总变电站引出的至装置(区域)变电站(所)的6kV~110kV电源电缆线路,宜沿工艺 主管廊采用电缆桥架敷设。在总变电站侧应根据总变电站的电缆出线形式选择具体的出线 方式,如电缆隧道、电缆沟、电缆桥架架空、电缆排管或电缆直埋等敷设方式,在多雨、 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有腐蚀性及地下障碍物较多时,优先采用电缆桥架架空敷设;在装置 (区域)变电站(所)侧应按照变电站的具体布置形式,合理选择电缆敷设方式。 由装置(区域)变电站(所)引出的电缆线路,引至爆炸危险环境的装置时应优先采用电缆 桥架架空敷设方式,必要时可采用局部直理地或局部电缆沟的敷设方式;若引至普通环境的 装置时,可根据装置的布置形式合理选择电缆敷设方式,可采用电缆桥架架空、电缆沟、直 埋地等敷设方式。 d 同一路径的电力电缆根数较少(6根及以下)且路径较长时,可采用直接埋地敷设。 e) 同一路径的电力电缆根数较多且比较集中时,应采用电缆桥架或电缆沟敷设。 f) 同一路径的电力电缆根数很多且输送容量较大时,可采用电缆隧道、电缆架空廊道或电缆桥 架敷设。 名 电缆路径应远离有高火灾危险的设备,否则应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h) 向同一重要负荷点供电的两回电源电缆线路以及重要的机泵电缆,其中包含有工作机泵和 备用机泵的两组馈电电缆,应采用电缆分桥架或分沟敷设;当架设不同桥架有困难只能敷 设在同一桥架之内时,应加防火隔板隔开;分沟有困难时,电缆应分别敷设于电缆沟内不 同支架上,并应采用阻燃电缆或采取防火措施,在充砂电缆沟中,应适当加大电缆之间的 水平间距。 6.3电缆直理敷设应符合GB50217一2007中5.3的规定。 6.4电缆穿保护管敷设应符合GB50217一2007中5.4的规定。 6.5电缆架空敷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电缆架空敷设时,宜采用电缆桥架,也可采用电缆架空廊道。 b 电缆桥架宜选择钢制热浸锌材质,在腐蚀性较严重的地区宜选择铝合金材质;在有特殊要 求且必要时,可选用其他材质的电缆桥架,但应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 电缆沿桥架敷设时,应优先选用梯架,其次选用有孔托盘;在有易燃易爆粉尘或需要屏蔽 时,应采用带盖无孔托盘。 多层电缆桥架安装于工艺管架时,宜设置维护和检修空间,宽度一般不小于0.6m。 公共通道处最下层电缆支架距地坪最小净距见表7。

    表7最下层电缆支架距地坪的允许最小净距

    Q/SY06515.1—20166kV~110kV单芯电缆宜采用品学敷设且应采用专用的电缆桥架,当6kV~35kV单芯电缆平行敷设时,可与三芯电缆同桥架敷设,但之间宜拉开距离且应只敷设一层,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不宜敷设在同一桥架内。g)桥架层数受通道空间限制时,35kV及以下的相邻电压等级电力电缆,可排列于同一桥架上;1kV及以下电力电缆也可与强电控制和信号电缆配置在同一桥架上。h)1kV以上电力电缆与1kV及以下电力电缆或控制电缆,宜敷设于不同桥架;同桥架敷设时,应用隔板隔并。电缆沿桥架敷设时,其层间最小距离应满足表8的规定。表8电缆桥架层间垂直距离的允许最小值桥架电缆电压等级和类型,敷设特征mm控制电缆在桥架中h + 20010kV及以下h + 20035kV单芯,平行或品字h + 250电力电缆在桥架中110kV,每层1根35kV三芯h + 300110kV,每层1根以上或品字电缆敷设在槽盒中h + 200注:h表示桥架、槽盒高度。j)1kV及以下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采用桥架敷设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路径敷设的大截面电力电缆(推荐95mm及以上)较多时,在空间、荷重且经济合理时,宜只敷设一层。同一路径敷设的大截面电力电缆(推荐95mm及以上)较少时,宜按照两层电力电缆敷设。3)控制电缆与电力电缆同层敷设时,可按两层敷设,k)架空敷设的电缆与热力管线的净距不应小于1m,否则应采取隔热措施,电缆与非热力管线的净距不应小于0.5m,否则应采取防机械损伤的措施。1)电缆线路沿输送易燃气体或液体的管道栈桥架空敷设时,应沿危险程度较低的管道一侧敷设;当易燃气体或蒸气比空气重时,电缆宜在管道上方敷设,当易燃气体或蒸气比空气轻时,电缆宜在管道下方敷设。在爆炸危险环境内的电缆线路,1区内严禁采用任何形式的中间接头;2区内严禁采用无防爆防护措施的中间接头,可以使用防爆接线箱。m)无铠装电缆架空敷设时,水平敷设距地面2.5m以下部分和垂直敷设距地面2m以下部分,均应有防机械损伤的措施,但明敷设于电气专用房间内的除外。电缆穿墙或穿楼板时,应穿钢管或PVC管或采取其他保护和封堵措施。0)电缆沿桥架敷设时,应采取防日光直接照射和化学液体滴溅的措施。6.6.6电缆沟敷设应满足以下要求:a)电缆沟可采用砖砌结构;当地下水位高于沟底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电缆沟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缆沟应平整并应采取有效的防水和排水措施;沟底应有朝集水井方向不小于0.5%的坡度(渗水沟除外),并由地漏排水(充砂沟应设防砂流失措施),将积水引入集水井后24

    采用抽水方式排出,集水井内可设置永久性抽水泵或手提式抽水泵;集水井宜设置在本 段电缆沟的最低处且不应影响道路、地下管网等位置。 2)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电缆沟底可设渗水孔或者在电缆沟侧设渗水孔使积水自然排 出;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电缆沟不应设上述措施且应做防水处理。 b)当爆炸性气体、蒸气比空气重时,在危险区域内的电缆沟应充砂,并宜采用无支架充砂 浅沟。 ) 室外电缆沟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重量宜适中不宜过重,在不影响地面排水和交通的 情况下,其沟口宜高出地坪50mm,盖板宜用水泥砂浆密封,防止水进人;当盖板高处地坪 有影响时,盖板顶部可与地坪一致;当采用地面下电缆沟时,盖板顶部宜在地坪下300mm。 d 室内电缆沟的盖板应与地坪平齐,当地面容易积水和积灰时,应采用混凝土盖板且应将缝 隙抹死;室内经常开启的电缆沟宜采用花纹钢盖板。 e 电缆沟在通过道路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或加深或采用电缆穿管敷设。 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应分别敷设于不同支架上,1kV以下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可在同一支架 上无间距敷设。 电缆在电缆沟内敷设时的净距不应小于表9和表10中的数值

    表9电缆沟中通道净宽允许最小值

    表10电缆支架层间距离允许最小值

    6.6.7电缆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最大距离应符合表11的规定 6.6.8电缆敷设的最小弯曲半径见表12的规定。 6.6.9油罐区的主要生产作业场所的电缆应采用铜芯电缆,并应埋地敷设或采用充砂电缆沟敷设 局部地方需在地面敷设的电缆应采用阻燃电缆;消防设备的配电电缆宜采用耐火电缆;直埋电缆与泊

    Q/SY06515.1—2016管之间最小平行间距为1m,最小交叉间距为0.5m,靠近带油设备的电缆沟盖板应密封,电缆不得与输油管道、热力管道同沟敷设。表11电缆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最大距离水平敷设垂直敷设电缆类型、敷设方式mmmm未含金属套、铠装的全塑小截面电缆4001000未含金属套、铠装的全塑小截面电缆较平直时8001000除上述情况外的中、低压电力电缆800150035kV以上高压电缆15002000控制电缆8001000钢丝铠装30006000表12电缆敷设的最小弯曲半径电缆类型单芯多芯无铅包、无钢铠10D橡皮绝缘电力电缆裸铅包护套15D钢铠20D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10D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20D15D控制电缆10D注:表中D为电缆外径。如果制造厂推荐的电缆最小弯曲半径大于上述所列数值,则应采用制造商推荐的数值。6. 7防火及阻止延燃6. 7.1防火及阻止延燃设计一般要求如下:a)对电缆可能着火蔓延导致严重事故的回路、易受外部影响波及火灾的电缆密集场所,应设置适当的阻火分隔,并应按重要性、火灾几率及其特点和经济合理等因素采取下列安全措施:1)实施阻燃防护或阻止延燃2)选用具有阻燃性的电缆3)实施耐火防护或选用具有耐火性的电缆。4)实施防火构造。5)设置火灾自动报警与专用消防装置。b)阻火分隔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缆构筑物中电缆引至电气柜、盘或屏、台的开孔部位,电缆贯穿隔墙、楼板的孔洞处,工作井中电缆管孔等均应实施防火封堵2)在隧道或重要回路的电缆沟中的下列部位,宜设施阻火墙(防火墙):公用主沟道的分支处;多段配电装置对应的沟道适当分段处;长距离沟道中相隔200m或通风区段处;26

    至控制室或配电装置的沟道人口、厂区围墙处。 c)在电缆竖井中,宜每隔7m设置阻火隔层。 6.7.2实施阻火分隔的技术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阻火封堵、阻火的设置应按电缆贯穿孔洞状况和条件,采用相适合的防火封堵材料或防火封 堵组件;用于电力电缆时,宜使对载流量影响最小,用在楼板竖井孔处时,应能够承受巡视 人员的荷载,封堵材料对电缆不得有损害和腐蚀, 6) 阻火墙的构成应采用适合电缆线路的条件的阻火模块、防火封堵板材、阻火包等软质材料, 且应在可能浸受积水和鼠害作用下具有稳固性。 除通向主控室、厂区围墙或长距离隧道中按通风区段分隔的阻火墙部位应设置防火门外,其 他情况下,有防止窜燃措施时可不设防火门;防窜燃方式,可在阻火墙紧靠两侧不少于1m 区段所有电缆上,施加防火涂料、包带或设置挡火板等。 d) 阻火墙、阻火隔层和阻火封堵的构成方式,应按等效工程条件特征的标准实验,满足耐火 极限不低于1h的耐火完整性、隔热性的要求确定;当阻火分隔的构成方式不为该材料标准 试验的试件装配特征涵盖时,应进行专门的测试论证或采取补加措施;阻火分隔厚度不足 时,可沿封堵侧紧靠的约1m区段电缆上施加防火涂料或包带。 6.7.3电缆的防火与阻燃的设计应符合GB50016,GB50217和GB50229的相关规定。 6.7.4电缆的防火与阻燃在设计和施工时,应满足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D105的规定和做法

    35kV及以上线路应采用光纤差动保护建筑节能,变电所之间的10(6)kV线路可采用光纤差动保护 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其他要求应符合GB/T50062和GB/T50703的规定

    8爆炸危险环境电气设计

    8.1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和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划分应符合GB50058的规定 8.2爆炸危险环境的电气设计应符合GB50058和GB3836.15的规定

    办公楼标准规范范本表13户内腐蚀环境电气设备的选择

    O/SY06515.12016

    表14户外腐蚀环境电气设备的选择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