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Z 21501-2018 雷达环境适应性设计指南.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SJ/Z 21501-2018 雷达环境适应性设计指南
表1主要环境数据的类型和来源
6. 3. 1.1.2 增压防护
a) 一般要求 在高空或高原条件下,传输高功率的波导、馈线元件和高压部位需采用增压防护。增压空气由 飞机环控系统或增压设备供给。增压空气的压力和洁净度应进行有效地控制;增压密封的区域 由工作频率、传输功率和工作高度等因素确定。 6) 耐压能力 凡需增压密封的区域,均应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一般能承受90kPa~130kPa(绝对压力)的 内部压力变化。 增压区域密封性要求 增压密封系统的密封性是雷达天馈系统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应进行严格地检查。增压密封系 统的密封性检查,通常在地面、常温、常压和静态条件下进行。检查指标要求按具体产品结构 设计规范或设计任务书。
信息安全技术标准规范范本6. 3. 1. 1. 3 材料选择
材料选择要求如下: 采用不易挥发的油、脂; b) 易发生火花的部分选用耐高温的材料和工艺: C) 空气绝缘部分采用绝缘胶层; d 电刷采用耐高温、耐磨、不易氧化的材料
6.3.1.1.4受低气压影响的主要对象
雷达设备中受低气压影响的主要对象见表2
表2受低气压影响的主要对象
6. 3. 1.2高温环境
6. 3. 1. 2.1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应能保证在高温时把产品内部产生的热量有效地传递到表面并尽快散发出去,机壳设计要 在设备承受外界各种环境、机械应力的前提下,充分保证对流换热、传导、辐射,最大限度地把设备产 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6.3. 1.2. 2热控设计
热控设计要求如下: 一般要求如下: 1)雷达热控设计应按照系统、分系统、设备、模块分层分解,逐级进行,并与电讯设计、结 构设计并行兼顾,对热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应开展专题研究,并进行试验验证和评估。 元器件热设计应根据装载平台的不同,确定不同的降额等级:
11)对于机载雷达,根据载机供给雷达使用的冷却液温度、流量和被冷却单元(组件)的 同情况,对供给被冷却单元(组件)的冷却液流量进行分配。产品冷却液流量的具体分 配,由产品结构设计规范或任务书规定。 d)混合冷却设计:雷达冷却系统可根据需要采用强迫风冷和液体冷却的混合冷却设计方式。
6.3.1.2.3材料选择
高温环境材料选择应特别注意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当不同材料一起使用时,应预先计算 数,避免两种或多种材料由于膨胀系数不同在高温作用下发生故障,
6.3.1.2.4典型设备
大线阵面 天线阵面特别是有源天线阵面内一般安装了大量电子设备,包括天线单元、T/R组件、接收机、 电源等,内部热环境复杂。其热设计要求如下: 1)天线阵面箱体应尽可能进行密封、隔热设计; 2)密封式户外箱体热设计应考虑太阳辐射产生的热量; 3)天线阵面应尽可能采用闭式冷却; 4)应根据需要对天线阵面进行环控设计; 5)天线阵面箱体内所有电子设备布局应符合环境控制系统的气流组织设计要求,电子设备最 高工作温度应按环控系统提供的设计参数进行热设计; b)方舱(机房) 通常采用强迫风冷或液转风方式对方舱(机房)内电子设备进行冷却,并为舱(房)内操作人 员提供舒适环境,核算舱(房)内冷、热负荷,选购性能可靠的空调器、风机等设备,确定合 理的安装方式。所选设备的制冷能力应有一定的余,并具有兼顾采暖和除湿要求; 方舱(机房)热设计时,应针对设备散热需求和操作环境需求分开设计; 一般舱内环境控制要求如下: 1)有人值守的舱(房)最低温度不低于0℃,最高不超过35℃,固定工作房内温度一般在 18℃~25℃。相对湿度控制在15%~85%,新鲜空气补充量每人不小于0.25m/min; 2)方舱冷却一般选用整体外置式空调(电加热型FKWD)和分体挂壁式空调; 3)机房冷却一般选用整体外置式空调(电加热型FKWD)、分体挂壁式空调和柜机 室内机柜、插(机)箱 机柜一般采用竖向通风散热,应通过结构设计形成竖向风道,机柜底框开有进(出)风口,风 道中尽量减小风阻和死角,避免气流短路和局部过热现象。机柜顶盖上安装风机抽(排)风, 有特殊散热要求的元器件附近可加装风机机箱 机柜热量排放在有空调系统的舱(房)内;机柜散热也可采用集中送风,通过舱(房)管道分 别向各机柜分配送风量; 对于功率高、发热量大的机柜,需根据耗散热量的大小及热流密度的不同采用强迫风冷、液冷 或其他合适的冷却方式; 机柜内设备表面不充许出现凝露; 室外机柜、插(机)箱 机柜内部有发热元器件的可在机柜侧板或背板开通风窗,并有防护措施,在通风窗上加装戈尔 散热过滤器,具有较好的通风效果和防护性能;为避免结露可安装加热设施,并留有冷凝水出 口; 当机柜内部元器件对温度环境要求较高或考虑防盐雾等更高要求时,机柜可加装户外柜的壁装 式标准空调模块:
e 温度敏感器件 温度敏感器件可采用垫铟箔、锡箔以及导热脂等方法减小热阻,将热量导出; f 监测 对于重要发热器件或组件、影响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温度敏感器件或组件,设计中应采取工作温 度监测措施,在器件或组件工作温度超过许可值时,发出告警信号、降功率工作或停止工作以 保护器件或组件不被损坏; 如系统中需监测和保护的组成较多时,可采用系统级监测与保护措施。可在系统中设置冷却介 质温度、流量或压力的监测与保护装置
6.3.1.3低温环境
6.3.1.3低温环境
6.3.1.3.1结构设计
6.3.1.4温度冲齿环境
6.3.1.4.2材料选择
温度冲击环境材料选择应特别注意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当不同材料一起使用时,应预先计算其 系数,避免两种或多种材料由于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交变作用下发生故障。同时应尽量采用相同膨 数和热的良导体材料作为结构件
参照高温温度、低温环境和低气压环境的防护设计来进行,同时考虑温度/低气压环境的综合作用 3.1.6太阳辐射
雷达防护太阳辐射的设计要求如下: a)外露设备和附件表面应尽量采用高反射率、低透射的、耐光化学老化的材料以提高寿命: b)整机设备特别是户外环境使用的塑料、涂料、橡胶等高分子材料应尽量采用遮蔽措施,如配置 天线罩;运输车、方舱进房间;对外露电缆尽可能采取遮阳措施,如铺设在地沟内等,若只能 外露,可在电缆外面增加防太阳辐射护套、订购 一些抗老化性能好的电缆或增加备份数量:
c)对行馈而言,包封材料、密封材料应满足太阳辐射要求; 整机涂层体系应采用氟碳系列等能满足太阳辐射要求的涂料,必要时可在涂料中增加稳定剂等 延长涂层使用寿命; e 对外表油漆,建议采用浅色调,以减少太阳的辐射热,同时兼顾雷达的伪装,可考虑采用雪地 型、荒漠型或林地北方型等变形迷彩漆;具体操作时可参照GJB4004。 般的,对于方舱等围护结构,太阳辐射计算见公式(1)和(2)
Q 太阳辐射产生热量,单位为瓦(W); ho 外表面放热系数,单位为每平方米摄氏度瓦[W/(m℃))]; F 外表面换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tT 太阳辐射导致的壁面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w 壁面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s 外界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P 外表面壁的吸收系数; JT 外表面总辐射强度,单位为每平方米瓦(W/m)
6. 3. 1.7风环境
t= t.to.Iho.
t=t+pJ/ho.
应对雷达在工作、运输、维修、调试、 等状态下风环境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 乱载荷对雷达各系统结构刚强度、整机抗倾覆等性能的影响,主要结构有天线阵面骨架、承载平台 退和调平腿、车辆和方舱及支撑与抗拉装置等。风环境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Md动态风力矩,单位为牛·米(Nm); 一天线转动的角速度,单位为弧度每秒(rad/s); R 一一天线转动半径,单位为米(m)。 C 确定计算工况,包括工作状态、运输状态、维修或调试状态、架设和撤收状态、吊装状态等 d 计算风载荷对雷达系统刚强度、抗倾覆性能的影响。在计算整机抗倾覆能力时,应定义参考尘 标系,以重心位置为原点O,沿车长方向为X轴,车宽方向为Y轴,竖直向上为Z轴,风载荷拉 0°~360°不同方向,对雷达整机抗倾覆能力进行校核,提取所有抗倾覆腿、调平腿的支反力 确定车载雷达整机所受最严苛工况的风载荷方向,如图3所示:
图3360°范围内风载荷加载示意
按照结构布局确定的抗倾覆半径,.核算整机抗倾覆安全系数应不低于2;根据该抗倾覆半径, 逐级增加计算风速,根据各系统强度要求确定所能承受的设计风速,具体按公式(7)进行计 算:
核算风载荷作用下的整机抗滑移安全性,安全系数一般应不小于2,可通过选择承载力足够摩 擦系数大的垫块或通过采用强力拉固等措施提高抗滑移能力; 名 根据计算的静态风力矩或动态风力矩核算转动电机功率; h) 按GJB150.21方法进行实物风压试验验证,对于大型雷达,应采用实物模拟风载加载试验来验 证整机和分系统结构抗风能力。 6.3.1.8积冰/冻雨/积雪/冰電 雷达防护积雪/冻冰/冰的设计要求如下: 合理设计单元结构,减少风阻,提高防积雪裹冰能力; 根据需要,采用新型高透波防结冰涂层,提高雷达结构外表面的防冰、脱冰能力,降低裹冰对 天线性能的影响:
6.3.1.8积冰/冻雨/积雪/冰霉
采用各种措施进行除冰:加热除冰,人工除冰,化学药剂等; d) 结构设计时应考虑裹冰因素,刚强度计算时将冰雷载荷作为固有载荷带入计算; e 冰電环境主要影响结构件的强度和刚度,材料选择时需注意刚强度是否满足产品的环境条件要 求。冰電环境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主要是其直径、硬度、数密度和末速度产生的破坏力。设计时 应按电子设备工作地域,查阅冰苞环境工作极值及承受极值,计算其末速,并加上冰引起冲 击作用结果。具体可参照GJB1172.8。
6. 3. 1.9 砂尘
雷达防护沙尘的设计要求如下: a)对暴露表面,选择耐磨损的材料; 6 在有进风部位应增加滤网,过滤空气中的砂尘;系统的散热设计应考虑一定的灰尘系数 (≤0.85); 对于容易受砂尘侵蚀磨损的暴露表面,采用密封措施,将设备与外界环境隔离,杜绝沙尘进入 如轴承,齿轮等安装防护罩等; d 经常涂抹润滑油并清洗在高危害砂尘环境下的电子设备,进行接地或全面防护,以免产生静电 荷; e 对于电子设备散热,应尽量采用闭式冷却技术,避免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热交换; 采用一些特殊设计,尽量减少侵饨腐蚀薄膜的形成,
6. 3. 1. 10 浸溃
雷达对浸溃环境方面的设计要求如下:
6.3.1.11爆炸性大气
雷达对爆炸性大气方面的设计要求如下: a) 进行防爆设计,设备最高表面温度不应超过爆炸性气体的最低点燃温度,确定设备在可燃气体 中工作而不引起爆炸; b)采取阻燃设计,确定设备能隔断其内部发生的火焰不至于蔓延到外部。 1.12海况、浪高 舰载雷达对风、海况、浪高方面的设计要求如下: a·1 计算风载荷时充分考虑阵风因素和高度因素: 进行必要的风洞试验,得到相关的风力系数来计算风载荷: 设计时应进行必要的仿真分析核算结构件刚强度。
6.3.1.12海况、浪高
6.3.1.13淋雨、湿热及盐雾环境
6.3.1.13.1腐蚀防护设计原则
雷达腐蚀防护设计原则如下: a 从系统防腐设计上,应采取环境控制(除湿、除盐和控温)、密封、遮蔽等主动防护措施,使 I型表面构件尽量转化为ⅡI型表面构件; ) 对I型表面中的设备应采取腐蚀控制措施,即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防护方法等方面采取综 合措施,以保证所设计的雷达满足耐久性要求,使腐蚀造成的损伤减至最低限度; C) 综合材料防腐蚀、经济性及可施加保护层,合理选用材料; d) 应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工艺方法,防止腐蚀的产生; e 应重视产品的可维护性设计,考虑维护的可达性和易维护性; f 重视产品的包装密封设计,防止产品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发生腐蚀
料、工具等,并实施培训; h 应选择合适的防护方式,在满足整机及零部件功能要求的条件下,根据产品防腐蚀设计指导思 想和设计原则,选择合适的防护方式; 环境控制、密封、遮蔽等主动防护措施的优先等级:系统防护一→分系统防护→设备防护一→关键 整件(模块)等单元防护→部件防护→零件防护; 1 在上层级构件主动防护措施不足的情况下,应对下层级构件采取复合主动防护措施,
3.1.13.2腐蚀防护设计
雷达腐蚀防护设计流程见图5
6.3.1.13.3环境控制
设备停机或在贮存状态时,应保持内部空间处于密封并放置可监测状态 制内部湿度满足要求; g 对于岛礁等恶劣环境,环境控制设计参数一般如下: 1)温度:工作房内:≤30℃; 天线罩内:≤40℃(空调冷,优选),≤55℃(常规风冷); 2) 湿度:工作房内:≤65%(T=30℃); 天线罩内:≤70%(T=30℃); 3)大气含盐量:工作房内≤1mg/m; 天线罩内≤2mg/m
6.3.1.13.4材料选择
6. 3. 1. 13. 5 密封性设评
密封分为焊接密封、胶接密封、密封圈密封、油封、灌封和包装密封。密封设计要求如下: a)关键构件应弃用平面密封形式,采用迷宫式密封设计,设计相应的迷宫式密封槽,起到多重密 封效果,提高密封的可靠性; 6) 转台应采用密封结构,防止盐雾、潮气侵入; 对于室外无环控措施的密封腔体,应考虑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呼吸效应产生凝露积水的解决措 施; 对于易腐蚀结构或有相对运动摩擦面等不易通过防护工艺解决腐蚀的部位应采用非积水密封 结构,内部灌油脂密封的形式; e 接插件、集成电路等应采取灌封措施,灌封材料应具有优异的黏附力、很小的透湿性、较高的 软化点以及优良的向物体缝隙渗透的能力。常用的灌封材料有有机硅橡胶、有机硅凝胶及环氧 树脂; 密封结构设计优先采用成品密封件密封结构,不能采用成品密封件密封的才考虑密封胶密封设 计,对于有拆装维修要求的结构,应采用成品密封件密封结构; 尽量减少涂胶密封部位、数量,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和接口设置; h 密封部位的确定应有利于密封,设计时考虑邻近零件对密封施工操作的空间限制,保证密封部 位可达性、维修可达性: 设计的密封区应有足够的刚度,避免密封材料在过度循环受力变形中脱胶、开裂而失效渗漏 密封结构设计需考虑有效的密封面积和足够的密封胶阻隔厚度:
k)应正确选择密封方法和密封剂。
6.3.1.13.6连接结构设计
2)户外电连接器对接处应设计挡雨遮蔽罩,转接板应向下倾斜安装,避免雨水沿电缆流入连 接器尾座内。户外对接的电连接器无法采用遮蔽措施时,应选择密封型接插件,保证连接 器对接面密封; 3)连接器尾部宜采用灌封硅橡胶密封防水处理; 4)对PCB电路板、机箱、机柜内壁等可能出现霉菌的地方采取三防处理,高频组件可采用特 殊防护工艺处理一一对电路、焊点、集成电路引脚等采用防霉处理,对接插件采用导电保 护处理。 e)防电偶腐蚀设计要求如下: 1)应根据不同类金属的相容电化偶来确定将要偶接的金属零件是否需要保护或需要保护的 程度; 2) 当两种金属不允许直接接触,而结构上又必须选用时,可根据使用条件、设计要求、导电 要求、维护方便、费用低的原则,采取种或多种防腐措施: 3) 选用与两者都允许接触的金属或镀层进行调整过渡、不允许接触而又必须电连接的部位, 不常拆卸的,连接后要密封。经常拆卸的,连接后可用不性腻子密封或选用与两种金属 都允许接触的金属垫片或镀层进行调整过渡,或将易腐蚀的材料或镀层适当加厚; 4)选用金属镀层,化学覆盖层,途漆,绝缘或密封方法对两种不允许妄触金属进行过渡或隔 绝电解液。 防护工艺 TECH 6.3.1.13.7 防护工艺要求如下 a)一般要求 表面防护是减缓结构腐蚀的重要环节,应根据结构件材料的特性、热处理 状态 使用环境条件 和部位、 结构形状和公差配合等因素, 护工专 用表面防 金属覆盖层、 化学覆盖层 有机防护 I型表面使用的结柜 牛茶铁容和更 别的双相不锈铺 (不锈钢需钝化) 外,不建议采 应进行油漆# 金属镀覆和化学 6e(外螺纹)或6G(内螺 纹)级螺纹,留有足够的镀层厚度: 油漆涂覆 按雷达构件表面暴露类型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油漆涂覆方式。油漆涂覆按SJ20817执行,建议 面漆选用脂肪族聚氨酯涂料、含氟聚合物/乙烯基醚 共聚物涂料,聚天门冬氨酸酯涂料或聚硅氧烷涂料,并根据需要选择双组份环氧类中间漆; d) 三防处理 雷达系统、分系统、组件应进行相应的三防处理。组件可按SJ20671选用合适的敷形涂层。对 装有防静电要求器件的组件,应提出防静电涂覆要求。
6.3.2耐机械环境设讯
6. 3. 2.1±一般要求
雷达设备的振动与冲击设计的一般方法有减弱及消除振源、去谐、去耦、阻尼、小型化及刚性化。 应根据设备的结构和环境条件,对振动冲击条件进行分解后,选择相应的设计方法。雷达抗振动、冲击 设计应按照整机、分系统、组件分层分解,逐级进行,并与电气设计、结构设计并行兼顾,对设计中的 关键技术难点应开展专题研究,并进行测试,试验验证和评估。
根据雷达的机械坏境和雷达抗振动冲击能力,雷达可采用隔振器进行隔振缓冲,可集装后加装隔 也可分散加装隔振器。对振动及冲击敏感的外场可更换单元或组件,可采取附加的隔振缓冲措施
6.3.2.2振动、冲击
6.3.2.2振动、冲击环境
雷达设备结构主要承受运输、转动引起的动态载荷作用,舰载雷达设备结构主要承受舰船引起的动 态载荷作用,在设计时应避免共振的发生并校核结构的强度 设备结构强度应能保证在动态应力作用下,结构不发生破环。此外,设备的结构设计不仅要使结构 元件能耐受振动和冲击,还应能保证通过结构传递给内部组件的振动最小。 雷达设备振动、冲击环境适应性设计方法可参考SJ20594。
6.3.2.2.2材料选择
6.3.2.2.3隔振缓冲
隔震缓冲要求如下: 隔振器的选择 在采用隔振器的设计中,应根据设备的重量、使用环境条件和设备的抗振动冲击能力,选择合 适的隔振器。一般舱内机柜底部和顶部装有隔振器,采用钢丝绳隔振器,可按SJ20593选用。 产品选用其它类型隔振器时,由产品结构设计规范规定; b) 隔振器的布置 在条件允许时,隔振器的安装应优先采用重心平面布置形式; 加固设计 设备的壳体和支撑结构应优先按铸造、焊接和铆接顺序选择结构形式和工艺方法,减少螺钉连 接,并通过设置筋或肋来提高壳体和支撑的刚度,提高抗振性能; 对于机载雷达,要重点考虑组件加固和元器件的安装固定,元器件不仅靠引线支撑,还需考虑 辅助固定夹固定,或将组件整体灌封成模块: 防松设计 所有结构间连接应根据使用要求采用可靠的防松措施; 各单元内应尽量不用可调元器件,必须使用时,应有可靠的防松措施
6.3.2.2.4典型设备
6.3.22.4.1机柜
根据机柜设备的形状、重量及安装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的抗振、抗冲击能力: a)机柜的结构刚性化设计: 1)在振动激励频率范围内,所有层次结构不得出现有害的结构谐振; 2) 层次结构及其连接刚度,必须符合二倍频规则: 3 机电性能紧密相关的模块或组合(频率源、印制板、接插件等),其结构变形不得造成设 备电性能的下降或失灵: 4) 合理设计机柜立柱截面形状和尺寸,保证抗扭和抗弯刚度,提高机柜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强 度; 5)可折或翻转式结构,必须消除结合面的间隙,以避免引起附加冲击、非线性自激振动和机 械结构噪声; b)分机(机箱)的加固设计; 印制板的加固设计; d)隔振缓冲设计
1 减振器的安装必须规范化、标准化; 2 减振系统的设计模块化和系列化; 3) 减振系统的实际传递率必须小于许用传递率,也就是说减振系统传递给设备激励力必须小 于设备的许用值; 4) 减振系统必须有稳定性校核,在激励频率范围内,不得出现有害的耦联振动、共振; 5) 将机柜设备中重量的大的零部件尽量移至设备底部; 6)选用的减振器的抗振、抗冲性能和环境适应性必须优于被保护设备。
6.3.2.2.4.2分机
分机(机箱)一般由机箱框架、功能模块、电缆、电连接器、散热器件等组成。分机的加固设计应 遵循层次结构和二倍频规则。具体要求如下: 应根据内部安装的设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形式确保刚强度,插箱框架采用框架结构,在 a) 尽量减小壁厚、体积、重量的前提万,通过设置筋或肋来提高壳体和支撑的刚度; 各功能模块沿导轨槽插入机箱中相应位置后用松不脱螺钉紧固,模块上的电连接器均采用盲插 方式与机箱上的电连接器连接,既提高了模块的抗振能力,又提高设备的可维护性; 机箱中所有电缴均依附机箱框架进行绑扎,预留适当的转弯半径和变形余量。 6.3.2.2.4.3 印制板 印制板在长宽 个方向的阶固有频率市 厚度方向的最低提高印制板的刚度主要就是提高厚 度方向的一阶固有频率 印制板的 印制机 反可通过设置加强筋 #行加固,减小印制板在振动、 b) 有面 板的印制板,印制板易简板之简应尽可能采用上中 点连接; ) 面板螺钉与插箱固定连接; d) 将印 板的元器件尽可能卧装,一 的元 器件可 订用导热硅 胶定 质量大于5g 或引线直径小于0.3mm的元器件,不 线文必须 用辅助的固定夹固定,必要时对 个别抗振料能差的元器 牛周都 e) 大部分芯片真 保接触可靠 安装在基板上的电阻、 电容、晶体管集成电路模块等饮料采用无引线元器件焊接,必须采用的 带引线器件也要尽最大限度地缩短引线,以提高其刚度; g 可快速拆卸的元件、 振动或冲击下自行脱出
6.3.2.3加速度环境
6.3.2.3加速度环境
6.3.2.3.1结构设计
设备和附件在受到加速度作用时,其结构会受到稳态载荷的作用,并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形。若稳态 载荷引起的应力超过结构的强度极限,则会导致结构失效;若变形过大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会产生永 久性变形,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此外变形过大可能引起不同结构元件之间及结构元件与内部不同组件 之间产生摩擦和碰撞,引起产品故障和破坏。因此需根据预计的加速度环境进行产品的静态强度和刚度 设计,合理布置设备内部不同组件、部件,使其留有适当的间障。
6.3.2.3.2材料选择
加速度环境主要影响设备的强度和刚度,因此,在开展环境适应性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材料结构特 点、结构形式、工作环境和工艺成型方法。对于某些特殊设备,如继电器、接触器、电磁阀等,应考虑 设计余量,保证产品不随过载变化产生误动作。
6. 3. 2. 3. 3安装
医疗器械标准6.3.2.4船的摇摆、倾斜环境
6.3.2.4.1结构设计
设备和附件在受到船的摇摆和倾斜作 用时, 结构会受到稳态载荷的作用,并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形。 若稳态载荷引起的应力超过结构的强度极限,则会导致结构失效;若变形过大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会 产生永久性变形,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变形过大可能引起不同结构元件之间及结构元件与内部不同组 牛之间产生摩擦和碰撞,引起产品故障和破坏。应根据船的摇摆和倾斜环境进行产品的静态强度和刚度 设计,合理布局设备内部不同组件、部件,使其留有适当间隙。
6.3.2.4.2材料选择
船的摇摆、倾斜环境主要影响设备的强度和刚度,材料选择应充分考虑结构特点、结构形式、工作 环境和工艺成型方法。对于某些特殊设备,如继电器、接触器、电磁阀等,应考虑设计余量,保证产品 不随过载变化产生误动作。
招标投标6. 3. 2. 4. 3安装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