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587-2021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L/T 5587-2021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规程
6.0.11配电网通信系统是电力通信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骨
。1.。I.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独立系统建设时主要由配电主站、配 电子站(可选)、配电终端和通信通道组成。系统根据配电终端接 人规模或通信通道的组织架构,宜采用两层(即主站层一终端层) 结构,必要时可采用三层(主站层一子站层一终端层)结构。配电 自动化系统如图4.1.1所示。
。I。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独立系统建设时主要由配电主站、配 电子站(可选)、配电终端和通信通道组成。系统根据配电终端接 人规模或通信通道的组织架构,宜采用两层(即主站层一终端层) 结构,必要时可采用三层(主站层一子站层一终端层)结构。配电 自动化系统如图4.1.1所示,
阻燃标准图4.1.1配电自动化系统示意图
1配电主站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及存储、人机联系和各种应 用功能; 2配电子站分为通信汇集型子站和监控功能型子站。通信 汇集型子站负责所连接配电终端的信息汇集与处理;监控功能型 子站除具备通信汇集型子站的功能外,还具备当地监控和区域故 障处理等功能: 3配电终端主要采集配电网实时运行数据、检测、识别故障、 开关设备等运行工况,进行处理及分析,通过有线/无线通信等手 段,上传信息、接收控制命令等,实现电源的不间断性供电;主要实 现对中压配电网上开闭所、环网柜、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等一次 设备的实时监控; 4通信通道是连接配电主站、配电子站和配电终端之间实现 信息传输的通信系统。 4.1.2配电自动化系统应通过与其他相关应用系统(外部系统) 互连,实现数据共享和功能扩展。 4.1.3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对象应依据一次设备及配电自动 化的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各类信息应根据实时性及网络安全性要 求进行分层或分流处理。 4.1.4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扩展、综合性应用或互动化应用 宜与其他相关系统通过进行数据共享和信息整合来实现。
4.2.1配电主站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1配电主站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区、县级供电公司宜采用远程工作站方式实现对本地配电 网络的监控,大型区、县供电公司根据需要可单独建设配电主站; 2配电主站应按照配电网规模及发展需求建设配电主站支 撑平台及配电SCADA、馈线自动化等功能,根据各自地区不同特 点配电主站支撑平台可选择与调度系统采用一体化支撑平台; 3配电主站应采用基于穴余的开放式分布应用环境,整个软
应用服务应穴余配置; 4应按照配电自动化覆盖范围及发展需求,合理规划配电主 站的数据接入容量和处理能力,并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容; 5系统应实现与调度自动化、计量自动化、配网GIS、配网 PMS、营销管理等系统的信息共享和应用集成。 4。2。2配电子站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配电子站是主站与终端之间的中间层设备,应根据电自 动化系统分层结构的情况选用: 2应根据数据采集监控需求、通信架构及馈线自动化模式 等。合理选用通信汇集型子站或监控功能型子站。 4。2。3配电终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配电终端设计应以可靠、实用为基本原则,根据配电网区 或类别、线路类型、开关设备条件、通信条件及监控需求,合理配置 配电终端设备 2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区域可适量配置带遥控功能的 终端。
4.3系统总体性能要求
。3。1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1的 规定。
炭4.3.1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
5。I.。J配电主站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事伴 顺序记录、事故追忆/回放、系统时间同步、控制与操作、防误闭锁、 故障定位、配电终端在线管理和配电通信网络工况监视、与相关系 统互联、网络拓扑着色等。 5。1。2配电主站宜根据配调职责范围及实际和运行管理需求实 现下列扩展功能: J.馈线故障处理:与配电终端配合,实玥故障的自动离和 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2与其他应用系统互联及互动化应用:通过系统间互联,整 合相关信息,扩展综合性应用, 3配电网分析应用:网络拓扑分析、状态估计、潮流计算、合 环分析、负荷转供、负荷预测等; 4智能化功能:配电网自愈(快速仿真、预警分析)、计及分布 式串源/储能装置的运行控制及应用、经济优化运行以及与其他智 能应用系统的互动等。
5.1.5信息交互宜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在实现各系统之
间信息交换的基础上,对跨系统业务流程的综合应用提供服务和
5.2.1配电主站硬件主要包括以下设备类型:服务器、工作站(含 远程工作站)、网络设备、外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安全防护设备、 时钟同步装置等。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典型配置图参见本标准附 录A。 5.2.2系统硬件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通用的计算机等硬 件设备,并采用机架式安装,关键设备应配置双路独立电源,满足 性能稳定、维护方便和灵活可扩的要求。新建计算机系统应选用 成熟的主机系统和配套设备,并应具有良好的可扩性、可维护性、 兼容性及较高的可靠性和性能价格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选 用安全自主可控产品。
5.2.3配电主站硬件配置应遵循允余化配置原则,整个系统宜采
5.2硬件设备选型及配置
4外部设备的类型及数量; 5通道数量及传送速率; 6计算机中央处理单元(CPU)负荷率的估算条件和具体 要求。 5.2.5在电力系统正常情况下,任意5min内,计算机CPU平均 负荷率应小于30%,硬盘备用空间应大于或等于20%。 5。2。①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任意5min内,网络平沟负载率应小 于20%。当双网以分流方式运行时,每一网络的负载率应小丁 15%,单网运行情况下网络负载率不超过30%。 5。2。7在确定计算机内、外存容量时,应考虑在满足设计水平年 要求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的备用容量,以利于系统的扩充。 5。2。8主站系统应配置具有工频频差、时差测量部件并能与标准 时间送行对时的标准时钟设备。主站系统时间与标准时间误差不 应大于·1ms。 5。2。9根据配电子站、配电终端的信息传送方式对通道的要求。 应配置必要的通信接口,并提出对通道数量、质量的要求。
5。3。儿系统应配各系统软件、支持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 件应采用商业化并稳定运行的最新版本。系统宜采用通过国家指 定部门检测认证安全加固的操作系统。应采用符合标准的统一支 掌平台、具有统一风格的人机界面。 5。3。2系统应配置技术成熟、符合标准的模块化结构的应用软 件。应用软件的设计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宜满足国家有关标准。 应使用标准的软件编程接口,提高应用软件与硬件系统的独立性。 5.3.3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各类软件应选用安全自主可控的 产品。
5。3。儿系统应配各系统软件、支持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
6.1.1通信汇集型子站应汇集配电端上传信息并转发至配电 主站,将主站的控制、对时等命令下发至配电终端,异常情况时在 当地告警或向配电主站发出告警信息等功能。 6.1.2监控功能型子站应具备通信汇集型子站的基本功能。在 所辖区域内的配电线路发生故障时,应具备故障区域自动判断、隔 离的能力,并能将处理情况上传至配电主站,可根据现场通信、终 端条件选配自动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的能力。 6.1.3应根据配电网结构、通信方式、终端数量等实际情况和需 求,合理选择配电子站。对于为了实现所辖终端信息的汇集、处理 与转发的情况,可配置通信汇集型子站;对于为了实现所辖区域内 配电线路故障的就地集中处理,可配置监控功能型子站
6.2.1配电子站可实现所辖终端数据的汇集、处理与转发,接收 事件顺序记录并向上级主站传送,具备所辖终端通信状态监视与 上报功能,具有当地及远程维护(包括参数配置、工况显示、系统诊 断等)、软硬件自诊断、通道监视及程序自恢复功能。 6.2.2配电子站应具备对时功能,接收主站或其他时间同步装置 北斗和GPS等)的对时命令,与系统时钟保持同步,并可对所辖 终端进行对时
历能,具有打印制表功能及人机交互(显示通信报文、显示实时数
.1馈线终端、站所终端
3)继电保护和重合闸; 4)支持就地式馈线自动化; 5)支持现行行业标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860 对配电自动化扩展的相关应用
表7.1.3馈线终端、站所终端性能指标
7.2.1配变终端分类及应用场景应符合下列规定:
基础上,根据配电自动化系统具体的SCADA设计方案,扩展相应 功能; 2终端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柱上变压器、箱式变压器、户内变 压器等。 7.2.2配变终端功能主要包括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可根据实际 运行需求,选用相应功能配置。
4)积累电能量; 5)故障检测功能; 6)采集高压侧的数据。
配变终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7.2.3的规定。
表7.2.3配变终端性能指标
7.2。4配变终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I终宜按配电变压器单独配置: 2终端电源宜采用交流380V/220V,电源由配电变玉器低 压侧提供:终端宜采用壁挂式或机柜式,结构型式应满足现场安装 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要求: 3二次接口宜采用航空插头连接方式,控制信号输出应采用 无源接点: 4无功补偿控制输出宜来用无源接点或通信接口方式,接点 容量应满足开关控制回路要求,通信接口宜采用串行通信口, 5采用无线通信方式时,终端宜内置无线通信模块,
8.1.1馈线自动化建设模式可分为集中式馈线自动化和就地式 馈线自动化两种模式。 8.1.2集中式馈线自动化是通过配电主站与配电终端相互配合, 实现配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和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的馈 线自动化处理模式。可分为全自动和半自动两种实现方式,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全自动方式:配电主站通过快速收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信 息,判断配电网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通过主站自动 遥控完成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2半自动方式:配电主站通过收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信息, 判断配电网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通过人工遥控完 成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8.1.3就地式馈线自动化是不依赖配电自动化主站,通过终端相 互通信、逻辑配合或时序配合,完成故障区域定位、隔离及非故障 区域恢复供电的馈线自动化处理模式。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分为智 能分布式和重合器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智能分布式:通过配电终端的相互配合,实现故障隔离和非故 障区域恢复供电,并可根据需要将故障处理的结果上报给配电主站; 2重合器方式:在故障发生时,通过线路开关间的逻辑配合,利 用重合器实现线路故障的就地识别、隔离和非故障线路恢复供电
8.1.1馈线自动化建设模式可分为集中式馈线自动化和就地式 馈线自动化两种模式。 8.1.2集中式馈线自动化是通过配电主站与配电终端相互配合, 实现配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和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的馈 线自动化处理模式。可分为全自动和半自动两种实现方式,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全自动方式:配电主站通过快速收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信 息,判断配电网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通过主站自动 遥控完成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2平自动方式:配电主站通过收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信息, 判断配电网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通过人工遥控完 成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8.1.3就地式馈线自动化是不依赖配电自动化主站,通过终端相 互通信、逻辑配合或时序配合,完成故障区域定位、隔离及非故障 区域恢复供电的馈线自动化处理模式。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分为智 能分布式和重合器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智能分布式:通过配电终端的相互配合,实现故障隔离和非故 障区域恢复供电,并可根据需要将故障处理的结果上报给配电主站; 2重合器方式:在故障发生时,通过线路开关间的逻辑配合,利 用重合器实现线路故障的就地识别、隔离和非故障线路恢复供电。
3.2.1应综合考感供电可靠性要求、网架结构、一次设备现状及 18
通信条件等情况,合理选择馈线自动化建设模式。 8.2.2对于主站与终端之间具备可靠通信条件,且开关满足遥控 功能的区域,可采用集中式全自动或半自动方式。 8.2.3对于电缆环网等一次网架结构成熟稳定,开关设备具备电 动操动机构,且配电终端之间具备对等通信条件的配电线路,可采 用就地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 3。2。4对于配电主站与配电终端不其备通信通道或通信通道性 能不满足遥控要求的架空配电线路,可采用就地重合器方式馈线 自动化。 8。2。5配置断路器的用户馈出线及分支馈出线可采用流级差 保护方式建设,防止用户障及分支故障影响主干线路供电可 靠性。 8。2。对供电可靠性要求一般的配电线路应以实现故障快速定 位和故障信息自动远传功能为主。 37馈线白动化性能华标应链全事827的妞定
表8.2.7馈线自动化性能择
9.1.1配电网通信系统应由配电终端(子站)到主站之间的通信 线路及通信设备等通信实体组成,具有多业务承载、信息传送、网 络管理等功能。 9.1.2配电网通信系统宜采用骨干通信网和终端通信接入网的 分层网络架构,骨干通信网实现终端通信接入网业务的汇接,并将 其数据汇聚后上传至主站,终端通信接人网是骨干通信网络的延 伸,连接配电终端与骨干通信网
9.1.1配电网通信系统应由配电终端(子站)到主站之间的通信 线路及通信设备等通信实体组成,具有多业务承载、信息传送、网 络管理等功能。 9.1.2配电网通信系统宜采用骨干通信网和终端通信接入网的 分层网络架构,骨干通信网实现终端通信接入网业务的汇接,并将 其数据汇聚后上传至主站,终端通信接人网是骨干通信网络的延 伸,连接配电终端与骨干通信网
9.2.1配电网通信系统应根据业务需求、供电负荷密度、地域特 点、建设周期及投资效益等,因地制宜选择通信技术和组网方式, 满足业务覆盖、数据传输及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的要求,确 保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 9.2.2终端通信接入网应根据不同区域供电可靠性要求及配电 自动化应用程度选择适宜的通信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电负荷可靠性要求高、配电自动化应用程度高的区域宜 采用光纤通信技术组网,在光纤敷设困难的地方可选择光纤通信 与载波通信或无线通信融合技术; 2供电负荷可靠性要求较高、配电自动化应用程度较高的区 域宜采用光纤通信与无线通信融合技术组网; 3供电负荷可靠性要求一般、配电自动化应用程度低的区域 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
9.3.1配网光纤通信技术宜采用xPON(包含EPON和GPON) 或工业以太网技术
1骨干层设备宜设置在变电站,配置三层路由功能的以太网 交换机。接人层设备设置在开关站、配电房、户外开关箱、环网柜 等配电网节点,宜配置工业级别的以太网交换机。 2接人层的交换机宜具备2条不同方向的上联链路,接入骨 千层两个不同汇聚节点。
。3。3xPON技术可采用EPON或GPON技术,配置应符合下
J.OLT宜设置在变电站作为汇聚节点,ONU宜靠近配电终 端放置,OBD宜安装在光缆交接箱、光纤配线架、光纤接头盒中, 或随ONU集中部署; 2xPON宜选用星形、链形等接人形式灵活组网,采用星形 组网方式时分光级数一般不宜超过3级,采用链形组网方式时分 光级数一般不宜超过8级: 3xON网络应支持双PON口保护功能,宜采用手拉手双 PON口组网模式,对丁承载可靠性要求较高的配电自动化三遥业 务时,ONU设备应具有双PON接口双MAC,并支持业务的双 PON口保护; 4x2ON系统设计时应保留光功率裕量,OLT设备应预留 定的端口备用。
9.3.4中压载波通信技术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网络由主载波、从载波和耦合设备组 成,可采用链形、环形、树形的网络结构; 2主载波机利用耦合设备、电力线与从载波机建立连接;同 电力线下可同时建立多个载波通道,每路载波通道所带从载波
机数量不宜超过8个。
9.3.5电力无线专网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择宽带技术体制,采用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和地方 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批准的频率; 2所采用的无线宽带设备应具备工信部核发的无线电发射 设备型号核准证,
9.3.6无线公网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APN/VPN私有虚拟专网模式,通信卡和私有虚 拟专网进行绑定; 2无线公网终端宜采用工业级别的通信卡和分配静态IP地 址,宜具备复电重发功能; 3利用无线公网传输带控制类配网业务时,应采用安全防护 和认证措施。 9.3.7安装在现场环境条件差的通信设备应采用工业级别,考虑 防水防尘。 9.3.8多技术体制或多厂家设备组网时宜建设综合网络监视的 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应具备用户认证、权限分级、操作审 计、日志记录等功能,能够及时发现网络异常状态。
9.4.1对主流技术的通信性能指标应符合表9.4.1的要求。
10.0.1配电自动化系统应满足安全防护要求,符合《电力监控系 统安全防护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么号),对于遥控 应使用基丁加密的认证技术进行安全防护。 贝①。。2对于采用配串子站作为中间层时,应符合电力二次系统 安全防护的有关规定。配电子站与配电主站之间应采用纵向加密 方式,配电子站与配电终端之间采用单向认证方式。 10。。3配电终端安全防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安全防护的有关规定。配电子站与配电主站之间应采用纵向加密 方式,配电子站与配电终端之间采用单向认证方式。 10。.3配电终端安全防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J.终端应满足安全防护要求,符合《电力医控系统安全防护 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号),对于遥控应使用基于 如密的认证技术进行安全防护: 2对于新建工程,宜采用内置安全芯片的方式实现遥控操作 的安全防护,对于改造工程,宜采用软件加密或通过外接安全通信 模块方式实现遥控操作的安全防护。 1①。①。4宜采用VPN技术以及802.1QVlan等网络安全隔离技 术,实现不同等级或不同类型业务的逻辑隔离。 1①。①。5配电自动化系统宜安装探针,具备洛系统运行信息和安 全信息发送至网络安全监测系统的功能。
供电:; 2根据需要增加开关动作、储能完成等辅助接点信号; 3每开关间隔至少配置A相、B相、C相或A相、C相、零序 三个电流互感器,用于测量和故障判断,用于故障检测的电流互感 器至少应满足10P10的故障电流采样要求。
供电: 2根据需要增加开关动作、储能完成等辅助接点信号; 3每开关间隔至少配置A相、B相、C相或A相、C相、零序 三个电流互感器,用于测量和故障判断,用于故障检测的电流互感 器至少应满足10P10的故障电流采样要求,
2.1.1配电主站的交流供电电源必须可靠,应有两路来自不同 电源点的供电线路供电。 12.1.2配电主站应采用不间断电源供电,交流电消失后不间断 供电维持时间不应小于1h。
12.1.3终端电源提供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市电交流220V供电; 2电源型电压互感器(或电流互感器)供电; 3现场直流屏供电; 4其他新型能源供电; 5在原电源维修或故障情况下,为维持装置正常运行,由后 备电源供电。 12.1.4终端电源应支持交流双路输入,双路电源可分别取自开 关两侧或不同的进线开关;具有母线的站所宜采用母线取电方式。 12.1.5终端应采用免维护、长寿命的储能装置作为后备电源,终 瑞的电源系统容量应满足开关操作、自动化终端及通信设备供电 要求,具备后备电源智能管理功能。 12.1.6通信设备电源应与终端设备共用电源
表12.1.7终端设备电源要求
12。2。I配电主站对时应采用穴余配置的北斗系统时钟装置,可 兼容GPS,为系统各节点提供统一的标准时间,时钟装置应具备 网络对时能。 12。2。2配电子站、配电终端应具备对时功能,接收主站或其他时 间同步装置的对时命令,与系统时钟保持同步。 12.3防雷接地 12.3.1应有电源和通道防雷以及防止过电压的保护措施,装设 浪涌保护装置。 12.3.2屏(箱)内应有专用的与屏(箱)体绝缘的接地铜排。
12.3.1应有电源和通道防雷以及防止过电压的保护措施,装设 浪涌保护装置。 12.3.2屏(箱)内应有专用的与屏(箱)体绝缘的接地铜排。 12.3.3设各屏柜上应有接地端子,并用截面不小于4mm的多
股铜线与本屏柜接地铜排相连。 12.3.4屏(箱)体必须与地网可靠连接。 12.3.5电源输入的屏柜必须有接地线接到交流电源所在的接地 网上。 12.3.6信号接地宜采用并联一点接地方式,
12.4.1配电主站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50174中B级机房标准的相关规定。 12.4.2配电子站工作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远动设备及系 统第2部分:工作条件第2篇:环境条件(气候、机械和其他非 电影响因素)》GB/T15153.2中B2类标准的规定。 12.4.3室内配电终端工作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远动设备 及系统第2部分:工作条件第2篇:环境条件(气候、机械和其 他非电影响因素)》GB/T15153.2中C2类标准的规定。 12.4.4室外配电终端工作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远动设备 及系统第2部分:工作条件第2篇:环境条件(气候、机械和其 他非电影响因素)》GB/T15153.2中C3类标准的规定。 12.4.5设备及其元件必须耐腐蚀,周围环境无腐蚀性气体及导 电尘埃、无严重霉菌。
[12.4 环 境
[12. 4 环 境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石油化工标准规范范本《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2部分:工作条件第2篇:环境条件(气 候、机械和其他非电影响因素)》GB/一15153.2 《远动设备及系统》DL/T634 《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DL/814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860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乖电管理的系统接口》DL/T1080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规程》DL/5587一2021,经国家能源 高2021年1月7日以第1号公告批准发布。 在编制本标准时主要遵循实用、可靠、经济、先进等原则,结合 各地区供电企业的配电网现状、运行管理及发展提出的要求,综合 应用配电自动化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等,以达到电力行业标准的 普遍适用性。 为便于广大规划、设计、施工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 影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编制了本标推的条文说明,对 条文规定的自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行了说明。 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 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规程》DL/5587一2021,经国家能源 高2021年1月7日以第1号公告批准发布。 在编制本标准时主要遵循实用、可靠、经济、先进等原则,结合 各地区供电企业的配电网现状、运行管理及发展提出的要求,综合 应用配电自动化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等,以达到电力行业标准的 普遍适用性。 为便于产大规划、设计、施工等单位有关入员在使用本标准时 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 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送行了说明。 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 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配电主站 (39) 5.2硬件设备选型及配置 (39) 通信系统 (40) 9.3配置原则 (40) 9.4通信性能指标 (40)
5.2硬件设备选型及配
5。2。J.、5。2。2这两条主要明确了计算机系统硬件内容、配置原 则。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 器、通信服务器、人机工作站等。由于计算税技术发展很快,本标 准不可能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计算机型号、存储器容量和其他 些主要技术指标做定量的规定。在设计中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 情况和本标准的选型原则合理地选择计算税系统。同一地区配电 自动化系统计算税机型系列应统一。目前计算机品牌和种类较 多,应选用运行稳定、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税型。 5。2。4本条第6款中,计算机中央处理单元负荷率是表计算机 系统荷载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为确保在串网发生重大事改时计 算税系统能实时正确友决事故的决况,要求计算机中英处理单元 负荷率符合本条的规定。中央处理单元负荷率的估算条件是指在 电网事故时,合理确定在规定时间内发生遥信变位、遥测越死区的 数量和工况越限,事件处理的类型与数量及事故、事件打印、显示 的种类和数量等,以供系统集成厂家在系统设计时考虑计算机系 统规模,并可在系统验收时作为验收中央处理单元负荷率的依据 之一 5.2.5、5.2.6计算机CPU平均负荷率和网络负载率指标,应是 各地区配网调度设计水平年电网规模下配电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 的指标。 5.2.8、5.2.9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配置各类接口、用于维护 和再开发的工作站等。此类设备的配置中应考虑以适用为原则 逐步完善,避免造成资金的浪费
9.3.3目前,在配电网中应用的PON技术主要是EPON,EPON 系统主要由OLT、ONU、OBD设备组成,根据EPON系统技术特 点及实际应用的经验,同时为便于网络管理和扩容,提出了xPON 采用星形组网方式时分光级数一般不宜超过3级,采用链形组网 方式时分光级数一般不宜超过8级的指标要求。 9.3.4受制于中压载波技术自身通信特性,无法向光纤通信技术 那样提供高速高带宽的通道,不适用于并发模式下突发大流量的 数据传送模式,当前中压载波承载的配电网业务主要采用轮询的 制,从我国电网目前中压载波技术规模应用的效果及业务的轮 询时间要求等综合考,每路载波通道所带从载波数量不宣超过 8个。
.4.1不含视频类 配电网终端站点 盲息量统计水利水电标准规范范本,单个配电网终端数据量基本在每秒百字节到每秒于 字节,目前光纤、无线技术的带宽和时延均能满足业务通道需求, 表9.4.1中实时性指标值来自当前典型配电信息对通信的要求, 其他指标值采用了当前主流通信技术的典型值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