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_T 5582-2020 架空输电线路电气设计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交流标称电压为1000kV及以上、直流标称电压为士800k 及以上的架空输电线路。
2.1.3紧凑型架空输电线路
交流线路三相导线间无接地构件,通过对导线的优化排列,达 到提高自然输送功率,减少线路走廊宽度,提高单位走廊输电容量 的架空输电线路。
架空明线、架空或埋地电缆、架空或埋地光缆等型式的通信线 路,铁路信号线路,有线广播电视(信号、馈电、用户)线路以及遥控 遥信线路。
电缆标准规范范本large crossing
线路跨越通航江河、湖泊或海峡等,因档距较大或铁塔较高, 导线选型或铁塔设计需特殊考虑,且发生故障时严重影响航运或 修复特别困难的耐张段。
2.1.6轻、中、重冰区
light/medium/heavyicingarea
设计覆冰厚度为10mm及以下地区为轻冰区,设计覆冰厚度 大于10mm且小于或等于20mm地区为中冰区,设计覆冰厚度为 20mm及以上地区为重冰区。
2.1. 7 基本风速
ference windspeed
根据当地空旷平坦地面(大跨越应取历年天风季节平均最低 水位)上10m高度处10min平均最大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 得出30年、50年、100年一遇最大值后确定的风速,
design ice thickness
根据设计规定的重现期、折算为冰密度0.9g/cm的冰厚
2. 1.9稀有风速,稀有覆冰
根据历史上记录存在,并显著超过历年记录频率曲线的严重 大风、覆冰。
2. 1. 10 耐张段
两耐张杆塔间的线路部分。
2. 1.11平均运行张力
2.1.11平均运行张力
everydaytension
溶解后具有与从给定绝缘子的绝缘体表面清洗的自然沉 溶解后相同电导率的氯化钠总量除以表面积,简称等值盐密
2.1.13不溶物密度
从给定绝缘子的绝缘体表面清洗的非可溶性残留物息量除以 表面积,简称灰密。
2. 1. 14居民区
工业企业地区、港口、码头、火车站、城镇等人口密集区。
2. 1. 15 非居民区
2.1.16交通困难地区
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非居民
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非居
2. 1. 17 间隙
线路任何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的距
2. 1. 18 对地距离
difficult transport area
electrical clearanc
在规定条件下,单导线或分裂导线中心与地面之间的距离。
shielding angle
地线对导线的保护角指杆塔处,不考虑风偏,地线对水平面 的垂线和地线与单导线或分裂导线最外侧子导线连线之间的 夹角。
2.1.20采动影响区
受矿产开采扰动影响的区域。
2.1.22地面标称场强
2.1.23地面合成场强
mining affected al
galloping region
直流线路中由导线所带电荷产生的电场和由空间电荷产生 电场合成的地面电场强度。
2.1.24离子流密度
ion current density
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空间电荷不断移动,单位面积所接收至 的电流。
2. 1. 25 相间间隔棒
spacer between phases
支撑在两相导线间,控制两相导线间距离的绝缘间隔棒
vertical distance
单导线或分裂导线中心与线路下方建筑物或其他设施垂直 向的投影距离。
horizontal distance
单导线或分裂导线中心(或杆塔外缘、或塔位)与线路侧方建 筑物或其他设施水平方向的投影距离。
space distance
单导线或分裂导线中心与线路侧方建筑物或其他设施的空间 距离。
2.2.1作用与作用效应
3.0.1路径选择应综合考虑线路长度、地形地貌、地质、冰区、交 通、施工、运行及地方规划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做到 安全可靠、环境友好和经济合理
3.0.2路径选择宜采用卫片、航片、全数字地理信息系统和红
3.0.3路径选择宜避开军事设施、大型工矿企业等重要设施, 应符合城镇规划。当无法避让时应取得相关协议,并采取适 措施。
3.0.4路径选择宜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当无法避开 时应做好评估、报批工作。
3.0.4路径选择宜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当无
3.0.5路径选择宜避开不良地质地带和采动影响区,宜避开重
3.0.5路径选择且避开不良 区、易舞动区及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地区,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 必要的措施
3.0.6路径选择应考虑线路与地磁台站、电台、机场、电信线路、
油气管线等邻近设施的相互影响。 3.0.7路径选择宜靠近现有国道、省道、县道及乡镇公路,充分使 用现有的交通条件,方便施工和运行。 3.0.8大型发电厂和枢纽变电站的进出线、两回或多回路相邻线 路应统一规划。在走廊拥挤地段宜采用同杆塔架设。 3.0.9轻、中、重冰区的耐张段长度分别不宜大于10km、5km 3km,且单导线线路不宜大于5km,无冰区可参照轻冰区的取值 当耐张段长度较长时应采取防串倒措施。在高差较大或档距相差 悬殊的山区或重冰区等运行条件较差的地段,耐张段长度应适当
缩短。输电线路与主干铁路、高速公路交叉时,应采用独立而 张段。
张段。 3.0.10山区线路在选择路径和定位时,应注意控制使用档距和 相应的高差,避免出现杆塔两侧大小悬殊的档距,当无法避免时应 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安全度。 3.0.11有大跨越的输电线路,路径方案应结合大跨越的情况,通 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0.12大跨越线路跨越位置应符合跨越所在区域的规划、民航 部队、航道、海事、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的规定。 3.0.13大跨越线路跨越位置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水文、地质条件, 宜避开河道不稳定、地震断裂、崩塌滑坡和山洪冲刷等影响线路安 全运行的地带,对于无法避开的,应采取可靠措施
3.0.10山区线路在选择路径和定位时,应注意控制使用档距和
3.0.14大跨越塔应符合下列规定
3对于重要通航河流,跨越塔基础外缘应根据水利主管部
对于重要通航河流,跨越塔基础外缘应根据水利主管部门
相关规定,与提防坡脚保持安全距离。 3.0.15大跨越的跨越方式应根据地形、地质、施工和运行等条 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自成一个耐张段。 3.0.16大跨越线路应结合系统规划,宜按同塔双回路或多回路 设计。 3.0.17大跨越应对工程所在地及周边地区进行舞动调研,存在 舞动可能性的应合理选择跨越方案,尽量避开易舞动区以及减小 大跨越线路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的夹角。
4.0.1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气象资料的数理 统计结果及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当沿线气象与本标准 附录A中的典型气象区接近时,宜采用典型气象区所列数值。
4.0.2.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气象条件应符合下列重现期规定
4.0.5大跨越工程的基本风速,当无可靠资料时,宜将附近陆
输电线路的风速统计值换算到跨越处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 以上10m处,并增加10%,考虑水面影响再增加10%后选用。大 跨越基本风速不应低于相连接的陆上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
率模型确定线路设计冰厚;甚少或无覆冰观测资料时,可在搜集覆 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线路周围地形、地物、相对高差、路径走向、 覆冰气象等要素及附近已建线路运行情况综合分析确定设计 冰厚。 4.0.7各类架空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不宜低于表4.0.7的规定
4.0.7各类架空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不宜低于表4.0.71
表4.0.7各类架空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最小值(m/s)
4.0.8轻冰区宜按无冰、5mm、10mm设计,中冰区宜按15mm、 20mm设计,重冰区宜按20mm及以上设计,必要时还宜按稀有覆 冰条件进行荷载设计。 4.0.9大跨越线路的设计冰厚,除无冰区段外,宜较附近一般线 路的设计冰厚增加5mm。 4.0.10 除无冰区段外,地线设计冰厚应较导线设计冰厚增 加5mm。 4.0.11应加强对沿线已建线路设计、运行情况的调查,设计时应 考虑微地形和微气象条件、易舞动区等的影响
4.0.12设计用年平均气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地区年平均气温在3℃~17℃范围内时,取与年平均气 温值邻近的5的倍数值: 2当地区年平均气温小于3℃和大于17℃时,分别按年平均 气温减少3℃和5℃后,取与此数邻近的5的倍数值
4.0.13常年荷载工况应采用年平均气温工况
4.0.14设计大风工况的气温宜采用与最大风速月的平均
4.0.15 设计覆冰工况的气温宜采用一5℃,风速对轻、中泳区宜 采用10m/s,对重冰区宜采用15m/s,当有实测资料时也可按实测 风速选取,
4.0.16不均匀覆冰工况的气温宜采用一5℃,风速宜采月
4.0.16不均匀覆冰工况的气温宜采用一5℃,风速宜采用10m/s, 有不均匀冰。
4.0.17雷电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宜采用15℃,当基本风速折算至
4.0.17雷电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宜采用15℃,当基本风速折算到 导线平均高度处的风速值大于或等于35m/s时,雷电过电压工况 的风速宜取15m/s,否则取10m/s;校验导线与地线之间的距离 时,风速应采用无风,覆冰厚度应采用无冰。 4.0.18操作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可采用年平均气温,风速宜取基 本风速折算到导线平均高度处风速值的50%,但不宜低于15m/s, 覆冰厚度应采用无冰。 4.0.19带电作业工况的气温可采用15℃,风速可采用10m/s, 覆冰厚度应采用无冰。 4.0.20舞动工况的气温宜采用一5℃,风速宜采用15m/s,覆冰 厚度宜采用5mm。 4.0.21稀有气象条件可按历史上有记录的稀有大风及稀有覆冰 资料选定。 4.0.22.稀有覆冰工况的气温宜采用一5℃,风速可采用10m/s。 4.0.23稀有大风工况的气温宜采用与该工况发生时的气温减少 3℃后邻近的5的倍数值,覆冰厚度应采用无冰。 4.0.24断线工况的气温应采用一5℃,风速应采用无风,覆冰厚 度应采用设计冰厚;对于无冰区,可采用5℃、无风、无冰。 4.0.25断联工况的气温应采用一5℃,风速应采用无风,覆冰厚 度应采用无冰;对于无冰区,可采用5℃、无风、无冰
导线平均高度处的风速值大于或等于35m/s时,雷电过电压工况 的风速宜取15m/s,否则取10m/s;校验导线与地线之间的距离 时,风速应采用无风,覆冰厚度应采用无冰,
4.0.19带电作业工况的气温可采用15℃,风速可采用10m/s, 覆冰厚度应采用无冰。 4.0.20舞动工况的气温宜采用一5℃,风速宜采用15m/s,覆冰 厚度宜采用5mm。 4.0.21稀有气象条件可按历史上有记录的稀有大风及稀有覆冰 资料选定。
5.1.1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和分裂形式,宜根据系统需要按照经 济电流密度选择,并应根据系统输送容量,结合不同导线的材料结 构进行电气和机械特性等比选,通过年费用最小法进行经济比较 后确定。年费用最小法计算见本标准附录B。 5.1.2大跨越导线的允许载流量应满足系统极限输送容量的要 求;大跨越导线应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宜采用已有运行经 验的型号或线型。
5.1.3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和分裂形式应满足电磁环境限值要
扰场强可按照本标准附录D的公式计算。 1交流线路在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m时,距边相导线对地 投影外20m、对地2m高度处,在80%时间、具有80%置信度,频 率为0.5MHz时的无线电干扰限值应符合表5.1.4的规定。
表5.1.4无线电扰限值
2直流线路在海拨高度不超过1000m时,距正极性导线对 地投影外20m、对地2m高度处,在80%时间、具有80%置信度, 频率为0.5MHz.时的无线电干扰不应大于58dB(μV/m)。 5.1.5输电线路可听噪声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电晕可听噪声可 按照本标准附录E的公式计算。 1交流线路距边相导线对地投影外20m处,雨天条件下的 可听噪声不应超过55dB(A); 2直流线路距正极性导线对地投影外20m处,晴天时由电 晕产生的可听噪声(L50)不应超过45dB(A),当线路海拔高度大 于1000m且经过人烟稀少地区时,由电晕产生的可听噪声应控制 在50dB(A)以下。
5.1.6直流线路下晴天时地面合成场强和离子流密度限值应名
密度可按照本标准附录F的公式计算。
,1.6地面合成场强和离子流密度限值
5.1.7750kV、1000kV交流线路的耐张塔跳线以及进线档导线 的选型应对电磁环境进行校验
中导线的允许温度宜按下列规定取值: 1钢或铝包钢芯铝绞线、钢或铝包钢芯铝合金绞线、铝合金 芯铝绞线以及铝合金绞线宜采用十70℃,必要时可采用十80℃;大 跨越宜采用十90℃; 2铝包钢绞线以及钢芯铝包钢绞线可采用十80℃,大跨越可 采用十100℃,或经试验确定; 3镀锌钢绞线可采用十125℃。 注:环境气温宜采用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风速应采用0.5m/s(大跨越 应采用0.6m/s);太阳辐射功率密度应采用0.1W/cm。
1.9交流紧型线路导线选型应
1应使每根子导线电荷基本平衡; 2为提高线路自然输送功率,紧凑型线路应采用多分裂导 线,子导线宜采用对称均匀布置。每相子导线分裂根数应符合表 5. 1. 9 的规定。
5.1.10地线应满足电气和机械使用条件要求,可选用镀锌钢绞 线或复合型绞线。验算短路热稳定时,计算时间和相应的短路电 流应根据系统条件决定,地线的允许温度宜按下列规定取值:
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可采用200℃; 2全 钢芯铝包钢绞线和铝包钢绞线可采用300℃; 3镀锌钢绞线可采用400℃; 4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充许温度应采用产品试验保证值。 5.1.11地线应按照电晕起晕条件进行校验。交流线路地线表面 最大场强与起晕场强之比不宜天于0.8,直流线路地线表面最大 场强不宜大于18kV/cm。
5.1.12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结构选型应考虑耐雷击性能
表5.1.14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最小截面要求
5.1.15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悬 挂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25。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 小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 5.1.16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应满足
(5. 1. 16)
式中:Tmax 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N); T, 导地线设计拉断力(N); K。 导地线设计安全系数。
张力不应超过导地线设计拉断力的60%,悬挂点的最大张力不应 超过导地线设计拉断力的66%。
5.1.18大跨越导地线的单丝及绞线均不应有接头
表5.1.19钢芯铝绞线塑性伸长及降温1
注:对铝包钢绞线、大铝钢截面比的钢芯铝绞线或钢芯铝合金绞线应由制造厂家 提供塑性伸长值或降温值
5.2.1一般线路导地线防振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地线铝钢截面比不小于4.29的钢芯铝绞线或镀锌钢绞 线,其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相应的防振措施,应符合表5.2.1的 规定,如有多年运行经验可不受表5.2.1的限制。
导地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防振措施
续表 5. 2. 1
注:4分裂导线采用阻尼间隔棒时,档距在500m及以下可不再采用其他防振措 施,4分裂以上导线采用阻尼间隔棒时,不采用其他防振措施的档距可适当 增大。
2导线最天次档距不宜大于70m,最大端次档距不宜大于 35m,间隔棒宜不等距、不对称布置天然气标准,
1导地线应结合具体跨越条件进行耐振试验和防振方案设 计,具体防振方案可参考运行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 2导地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应根据防振措施确定,悬挂 点的平均运行张力不应超过设计拉断力的25%或按照运行经验 确定;导地线的防振措施,宜采用防振锤、阻尼线或阻尼线加防振 锤等方案,分裂导线应采用阻尼式间隔棒; 3导地线在悬垂线夹内均应安装预绞丝护线条,在防振锤, 阻尼线线夹内宜安装预绞丝护线条; 4导线分裂间距和直径之比宜大于14;最大次档距应根据 计算确定,且不宜过大;间隔棒的布置方案应采用不等距安装,各 间隔棒对档距中央呈不对称布置; 5架线过程中,导地线紧线完成后,应及时安装防振装置,否 则应采取临时防振措施,不应在无防振装置的情况下超过12h; 6为了验证防振设计的可靠性,防振安装完成后及运行半年 后宜进行测振,测振时间不少于14d。
5.3.1易舞动区的一般线路应采取或预留防舞措施。 5.3.2易舞动区的大跨越应校验舞动情况下的电气间隙和机械 强度,采取或预留防舞措施
5.3.1易舞动区的一般线路应采取或预留防舞措施。
民政标准5.3.2易舞动区的大跨越应校验舞动情况下的电气间隙和机械
5.3.3舞动校验及防舞措施详见本标准附录H。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