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7.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3-12
  • 发 布 人: tina0614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1.6·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

    预制混凝土梁、板顶部在现场后浇混凝土而形成的整 构件。简称叠合板、叠合梁。

    商业标准2.1.8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 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

    中间夹有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夹心外墙

    2.1.9 混凝土粗糙面

    预制构件结合面上的凹凸不平或骨料显露的表面。简称粗 糙面。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内预埋的金属套筒中插入钢筋并灌 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连接方式,

    2.1.11钢筋浆锚搭接连接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预留孔道,在孔道中插入需搭接的钢 筋,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搭接连接方式。

    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f, 一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Swk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Vid 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idE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mua 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 承载力设计值; 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uE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YEh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YEv 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Y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Yw 风荷载分项系数。

    B—建筑平面宽度; L——建筑平面长度,

    2.2.4计算系数及其他

    αmax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Y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Yo 结构重要性系数; Au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 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 dw 风荷载组合系数。

    3.0.1在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协调建设、设计、制作、 施工各方之间的关系,并应加强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 之间的配合。

    3.0.2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

    计规范》GB50010的基本要求,开应付合下列规定: 1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2装配式结构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 3装配式结构的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可靠,并应 满足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等要求; 4应根据连接节点和接缝的构造方式和性能,确定结构的 整体计算模型。 3.0.4抗震设防的装配式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防 标准

    4应根据连接节点和接缝的构造方式和性能,确定结构的 整体计算模型。 3.0.4抗震设防的装配式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防 标准。

    3.0.4抗震设防的装配式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劲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 标准。

    3.0.5装配式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宜设置在结构

    较小的部位,其尺寸和形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模数、标准化要求,并应进行优 化设计; 2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和安装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 度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公差; 3应满足制作、运输、堆放、安装及质量控制要求。 3.0.6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的深度应满足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 饰士 . 入西

    等各专业以及构件制作、运输、安装等各环节的综合要求。

    4.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

    4.1.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要求等应

    4.1.2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干C30:预应力混凝

    4.1.4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温

    4.1.5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级钢筋制 作。吊装用内埋式螺母或吊杆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 规定。

    4.2.1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套筒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的规定。 4.2.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的规定 4.2.3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应采用水泥基灌浆料,灌浆料的 性能应满足表4.2.3的要求。 4.2.4钢筋锚固板的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 用村犬顿CL256的顿宝

    表4.2.3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用灌浆料性能要求

    4.2.5受力预埋件的锚板及锚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专用预埋件及连接 件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2.6连接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和铆钉等紧固件的材料应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钢结构焊接 规范》GB50661和《钢筋恒 18黛的规定

    4.2.7夹心外墙板中内外叶墙板的拉结件应符合下

    1金属及非金属材料拉结件均应具有规定的承载力、变形 和耐久性能,并应经过试验验证; 2拉结件应满足夹心外墙板的节能设计要求

    1密封胶应与混凝土具有相容性,以及规定的抗剪切和伸 缩变形能力;密封胶尚应具有防霉、防水、防火、耐候等性能:

    4.3.2夹心外墙板中的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不宜

    0.040W/(m·K),体积比吸水率不宜大于0.3%,燃烧 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 2012 中 B,级的要求。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和《建筑内部 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有关规定,

    5.1.1建筑设计应符合建筑功能和性能要求,并宜采用主体结 构、装修和设备管线的装配化集成技术。 5.1.2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 50002的规定。 5.1.3建筑的围护结构以及楼梯、阳台、隔墙、空调板、管道 井等配套构件、室内装修材料宜采用工业化、标准化产品。 5.1.4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等 应符合节能要求。 5.1.5建筑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CP50016的左?宝

    5.1.5建筑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5.2.1建筑宜选用大开间、大进深的平面布置,并应符合本规 程第6.1.5条的规定。 5.2.2承重墙、柱等竖向构件宜上、下连续,并应符合本规程 第 6.1.6 条的规定。

    5.2.3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其平面位置和 满足结构受力及预制构件设计要求;剪力墙结构中不宜 角窗。

    5.3.1外墙设计应满足建筑外立面多样化和经济美双

    3.1外墙设计应满足建筑外立面多样化和经济美观的要求

    5.3.2外墙饰面宜采用耐久、不易污染的材料。采用反打一次

    5.3.2外墙饰面宜采用耐久、不易污染的材料。采用反打一次

    成型的外墙饰面材料,其规格尺寸、材质类别、连接构造 行工艺试验验证。

    5.3.3预制外墙板的接缝应满足保温、防火、隔声的要求。

    1 墙板水平接缝宜采用高低缝或企口缝构造; 2墙板竖缝可采用平口或槽口构造; 3当板缝空腔需设置导水管排水时,板缝内侧应增设气密 条密封构造。 5.3.5门窗应采用标准化部件,并宜采用缺口、预留副框或预

    5.3.6空调板宜集中布置,并宜与阳台合并设置。

    5.3.7女儿墙板内侧在要求的泛水高度处应设凹槽、挑檐或其 他泛水收头等构造。

    .4内装修、设备管线设计

    5.4.1室内装修宜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 5.4.2建筑的部件之间、部件与设备之间的连接应采用标准化 接口。 5.4.3讠 设备管线应进行综合设计,减少平面交叉;竖向管线宜 集中布置,并应满足维修更换的要求。 5.4.4预制构件中电气接口及吊挂配件的孔洞、沟槽应根据装 修和设备要求预留。 5.4.5建筑宜采用同层排水设计,并应结合房间净高、楼板跨 度设冬篮线等田麦确宁降板方安

    5.4.6竖向电气管线宜统一设置在预制板内或装饰墙面

    5.4.7隔墙内预留有电气设备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满足隔声及 防火的要求

    5. 4.81 设备管线穿过楼板的部位,应采取防水、防火、隔声等 措施。

    5.4.9设备管线宜与预制构件上的预埋件可靠连接, 5.4.10当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时,地面和楼板的设计应符合现行

    5.4.9设备管线宜与预制构件上的预埋件可靠连接,

    表6.1.1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

    6.1.2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6.1.2的数值。

    6.1.2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6.1.2的数值。

    1.2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适用的

    6.1.3装配整体式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类别、烈 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 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 6.1.3确定。

    表6.1.3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等级

    注: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

    6.1.4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

    6.1.4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 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当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且抗 震等级为一级时,应采取比一级更高的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 为I类时,仍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 措施。

    6.1.5装配式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刚度分布宜均匀;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图6.1.5),长宽比(L/B)宜按 表 6. 1. 5 采用;

    图6.1.5建筑平面示例

    3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1不宜过大、宽度6不宜过小(图 6.1.5),l/Bmax、l/b宜按表6.1.5采用;

    表6.1.5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

    6.1.6装配式结构竖向布置应连续、均匀,应避免抗侧力结构 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突变,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6.1.7抗震设计的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当其房屋高度、规则 性、结构类型等超过本规程的规定或者抗震设防标准有特殊要求 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宜设置地下室,地下室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2 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宜采用现浇混凝 3框架结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混凝土,顶层宜采用理 盖结构。

    6.1.9带转换层的装配整体式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 6. 1. 11 构件及节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RE

    6.1.12预制构件节点及接缝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 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多层剪力墙结构中墙板水平接缝用坐 浆材料的强度等级值应大于被连接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 6.1.13预埋件和连接件等外露金属件应按不同环境类别进行封 闭或防腐、防锈、防火处理,并应符合耐久性要求。

    小于1.5kN/m

    6.3.1在各种设计状况下,装配整体式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 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当同一层内既有预制又有现浇 抗侧力构件时,地震设计状况下宜对现浇抗侧力构件在地震作用 下的弯矩和剪力进行适当放大。 6.3.2装配整体式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的作用效应分析可采用弹性方法。 6.3.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

    6.3.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

    表6.3.3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6.3.4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对现浇楼盖和叠合楼盖, 均可假定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楼面梁的刚度可计 入翼缘作用予以增大;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近似取 为 1. 3~2. 0。

    6.4.1预制构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4.2当预制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 对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6.4.3预制板式楼梯的梯段板底应配置通长的纵向钢

    宜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当楼梯两端均不能滑动时,板面 通长的纵向钢筋,

    6.4.4用于固定连接件的预埋件与预埋吊件、临时支撑

    6.4.5预制构件中外露预埋件凹入构件表面的深度不宜小 于10mm。

    6.5.1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接缝的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接缝的受剪 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6.5.1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接缝的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接缝的受剪 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持久设计状况:

    2 地震设计状况:

    Vide

    在梁、柱端部箍筋加密区及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尚应符合 下式要求:

    Vmua ≤ VuE

    : o 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 1.1,安全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0; Via—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idE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u 持久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 承载力设计值; VuE一 地震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 承载力设计值; Vmua 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 承载力设计值; 1.2,抗震等级为三、四级取1.1。 2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钢筋连接宜根 头受力、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浆 接连接、焊接连接、绑扎搭接连接等连接方式,并应符合国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5.3纵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5.5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坐浆材料的结

    1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 2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 预制梁端面应设置键槽(图6.5.5)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的尺 寸和数量应按本规程第7.2.2条的规定计算确定:键槽的深度1

    不宜小于30mm,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 10倍;键槽可贯通截面,当不贯通时槽口距离截面边缘不宜小 于50mm;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 于30°。 3预制剪力墙的顶部和底部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 粗糙面;侧面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也可设置键 槽;键槽深度t不宜小于20mm,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 不宜大于深度的10倍,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 面倾角不宜大于30° 4预制柱的底部应设置键槽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应均匀 布置,键槽深度不宜小于30mm,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 30°。柱顶应设置粗糙面。 5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预制板的粗糙面 凹凸深度不应小于4mm,预制梁端、预制柱端、预制墙端的粗 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

    图6.5.5梁端键槽构造示意 1一键槽:2一梁端面

    6.5.6预制构件纵向钢筋宜在后浇混凝土内直线锚固;当直线 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弯折、机械锚固方式,并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钢筋锚固板应用 技术规程》JGJ256的规定。

    6.5.8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采用简支连接。采用简支连

    1预制楼梯宜一端设置固定铰,另一端设置滑动铰,其转 动及滑动变形能力应满足结构层间位移的要求,且预制楼梯端部 在支承构件上的最小搁置长度应符合表6.5.8的规定; 2预制楼梯设置滑动铰的端部应采取防止滑落的构造措施。

    .8预制楼梯在支承构件上的最小

    6.6.1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结构转换层、 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 层宜采用现浇楼盖。

    1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 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 2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 3跨度大于3m的叠合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4跨度大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 5板厚大于180mm的叠合板,宜采用混凝土空心板。 6.6.3叠合板可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 向板或双向板设计。当预制板之间采用分离式接缝(图6.6.3a) 时,宜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3的四边支承叠合板,当 其预制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图6.6.3b)或无接缝(图

    6.6.3c)时,可按双向板设计。

    图6.6.3叠合板的预制板布置形式示意

    1一预制板:2一梁或墙:3一板侧分离式接缝;4一板侧整体式接缝

    1一预制板;2一梁或墙;3一板侧分离式接缝;4一板侧整体式接缝

    6.6.4叠合板支座处的纵可钢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 锚人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4a);

    4一附加钢筋:5一支座中心线

    2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筋 伸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时,应符合本条第1款的要求; 当板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 土叠合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 的同向分布钢筋面积,间距不宜大于600mm,在板的后浇混凝

    土叠合层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水利管理,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凡 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4l

    1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 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 (d为附加钢筋直径); 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图6.6.5单向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示意

    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一预制板

    3一后浇层内钢筋;4一附加钢筋

    照明标准6.6.6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

    合极极侧的整体式接缝直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 力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可采用后浇带形式,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 连接、弯折锚固; 3当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弯折锚固时 (图6.6.6),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厚度不应小于10d,且不应小于120mm(d为 弯折钢筋直径的较大值); 2)接缝处预制板侧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后浇混凝土 叠合层内锚固,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两侧钢筋在 接缝处重叠的长度不应小于10d,钢筋弯折角度不应

    大于30°,弯折处沿接缝方向应配置不少于2根通长构 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方向预制板内钢筋直径。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