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1106-2015 火力发电厂节能设计规范.pdf

  • GBT51106-2015 火力发电厂节能设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5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5-03
  • 发 布 人: tina0614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 0.5 余压回收

    pressure recovery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改进工艺结构和增加节能装 等方式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多余的压差能。

    3.0.1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节能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建设、同时运行。 3.0.2火力发电厂设计时应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能耗低的 节能工艺、设备与措施。 3.0.3.火力发电厂的设计取水量指标不应超过现行国家标准《取 水定额第一部分:火力发电》GB/T18916.1所规定的装机取水量 定额指标。

    设备安装施工组织设计 3.0.5建筑气候分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

    范》GB50176的有关规定,

    4.1.1机械工艺系统的设计应满足燃煤机组在设计煤种和校核 煤种范围内安全、高效、稳定、满发运行的要求。 4.1.2设计煤种和校核煤种应选择可靠的煤源。锅炉实际燃用 煤种应在设计煤种和校核煤种范围内,至少应有一种校核煤种发 热量低于设计煤种发热量,校核煤种的硫含量、灰分应分别高于设 计煤种的硫含量、灰分,应考虑校核煤种与设计煤种在结渣特性 可磨性、沾污特性等方面的差异。 4.1.3对于不同的设计煤种,当燃用设计煤种,且大气温度为 20C、大气相对湿度为80%、锅炉额定负荷工况(BRL)、过剩空气 系数为设计值、煤粉细度在设计规定范围内、NO排放浓度达到 保证值时,300MW及以上的煤粉锅炉保证效率不宜低于表4.1.3 的规定

    表4.1.3300MW及以上的煤粉锅炉保证效率

    4.1.4对于不同的煤热值,当燃用设计煤种,且大气温度为 20℃、大气相对湿度为80%、锅炉额定负荷工况(BRL)、过剩空气 系数为设计值、锅炉排渣温度为150℃时,循环流化床锅炉保证效 率不宜低于表4.1.4规定。

    表4.1.4不煤热值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保证效率

    4.1.5汽轮机热耗考核工况的热耗率保证值不宜大于本规范附 录B的规定。 4.1.6机械工艺系统节能设计应合理选择辅机设备的运行台数

    4.2.1煤粉锅炉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煤种和校核煤应采用同类型煤种。 2超临界及以上参数的锅炉,在35%~100%锅炉最大连续蒸 发量区间内锅炉出口过热蒸汽温度不应低于额定温度;在50%~ 100%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区间内锅炉出口一次再热蒸汽温度不 应低于额定温度。 3亚临界参数的锅炉,在45%~100%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 区间内锅炉出口过热蒸汽温度不应低于额定温度;在60%~ 100%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区间内锅炉出口一次再热蒸汽温度不 应低于额定温度。 4在正常运行不投再热蒸汽减温水的条件下,应满足再热器 出口蒸汽温度达到设计值。 5一次汽水受热面和二次汽受热面宜分别留有10%的受热 面布置空间。 6空气预热器设计时,宜预留受热面布置空间。

    7空气预热器漏风率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表 4. 2. 1 空气预热器漏风率规定值

    4.2.2烟风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次风机宜采用动叶可调轴流式风机或带有变频装置的 离心式风机。 2送风机宜采用动叶可调轴流式风机或带有变频装置的离 必式风机,经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带变频装置的静叶可调轴流式 风机。 3当引风机和脱硫增压风机采用电动机驱动时,宜采用动开 可调轴流式风机;当环境温度下的风机选型点(TB点)全压不超 过12kPa,并经安全性评估满足要求时,宜将弓风机和脱硫增压风 机合并;对于大功率引风机,经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带有变频装置 的静叶可调轴流式风机: 4一次风机、送风机、弓风机的设计最高效率点宜为燃用设 计煤种锅炉额定负荷工况(BRL)下的运行点 5一次风机、送风机、引风机的风量裕量和压头裕量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维《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660和《小型火 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049电的有关规定。在选定风量裕量和 压头裕量时,不应与设备制造厂已经计人的设备裕量重复累加。 6风机出口(包括扩散过渡段的直管段长度)与管路当量直 径之比不宜小于2.5。 7当风机出回的直管段内工质流速大于12.5m/s时,气流 速度每增加5m/s,机出口的直管段长度宜增加1倍的管路当量 直径。 8当风机出口的直管段直接连接弯管时,其布置方式应有利于 气流均勾流动;弯管的曲率半径与管路当量直径之比不宜小于1.5。

    9烟风道应采用空气动力特性良好,气流分布均匀的布置方 武和异型件;烟风道内介质流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雅《火力发电厂 烟风煤粉管道设计技术规程》DL/T5121的有关规定。 10在满足布置要求及气流均匀输送的前提下,烟风道截面 宜采用圆形,若采用矩形截面,其短边与长边之比不应小于0.5。 11磨煤机人口一次风道宣布置直管段,其长度应满足一次 风风量测量装置确测量的要求。 4.2.3制粉系统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燥种条件适宜时,宜选用中速磨煤机; 2中速磨煤机宜配置动态分离器或动静态分离器; 3煤粉管道布置、煤粉分配器和煤粉缩孔设置应保证各煤粉 管道内煤粉浓度和风粉混合物的流速的最大偏差宜在土5%范 围内; 4煤粉管道流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广燃烧系统 设计计算技术规程》DL/T5240的有关规定。 4.2.4烟气除尘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出洗电热险小

    9烟风道应采用空气动力特性良好,气流分布均匀的布置方 武和异型件;烟风道内介质流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雅《火力发电厂 烟风煤粉管道设计技术规程》DL/T5121的有关规定, 10在满足布置要求及气流均匀输送的前提下,烟风道截面 宜采用圆形者采用矩形截面,其短边与长边之比不应小于0.5。 11磨煤机人口一次风道宜布置直管段,其长度应满足一次 风风量测量装置准确测量的要求。

    4.2.4烟气除尘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煤种适宜并满足环保要求时,宜选用静电除尘器; 各种除尘器本体的烟风阻力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2

    表4.2.4.各种除尘器本体的烟风阻力

    4.2.5锅炉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设置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烟气余热应梯级利用。有条件 时,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宜用于加热汽轮机热力系统外的工质;用于

    1宜设置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烟气余热应梯级利用 时,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宜用于加热汽轮机热力系统外的工

    汽轮机热力系统时,宜加热温度较高的给水或凝结水:: :2直流锅炉宜采用带启动循环泵的内置式启动系统,并设置 锅炉启动疏水扩容器及储水箱。 .3汽包锅炉应设置连续排污扩容器回收二次蒸汽。· 4锅炉启停及运行期间,水质合格的疏水应回收至凝汽器。 4.2.6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次风机、二次风机宜采用带变频装置的离心风机。 2 300MW及以上机组和高压流化风机宜采用多级离心式 风机。 3一次风机、二次风机、高压流化风机、引风机的风量裕量和 压头裕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推《大中型火力发电广设计规范》G 50660的规定;在选定风量裕量和压头裕量时,不应把设备制造厂 已经计人的设备裕量重复累加。 4当锅炉采用机械给煤方式时,给煤机应采用变频调速 驱动。 5当锅炉助燃燃料采用轻油时,机组正常运行时宜停运油 系统。 6.对于300MW及以上机组,宜选用四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 器;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率投运后第一年内不应大于6%,第一年后 不应大于8%。 7空预器前后和高压流化风道内的介质流速宜符合表4.2.6 的规定

    表4.2.6空预器前后风道内和离压流化风道内的介质流速

    8烟气脱硝装置宜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 方式。

    9石灰石粉输送宜采用一级输送系统。 10当锅炉床料可以自平衡时,可设置一套非连续运行的床 料临时输送系统。 11当采用滚筒冷渣器或风水联合冷渣器时,其冷却水宜采 用凝结水,

    4.3汽轮机设备及系统

    1主蒸汽和再热蒸汽系统压降及温降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660的规定。 2主蒸汽和再热蒸汽系统的气动疏水阀门上游应加装手动 隔离阀。 3当简易启动功能的高压和低压旁路阀前管道长度不大于 旁路人口管道外径的4倍时,汽轮机旁路阀前不宜设置暖管系统 当高压和低压旁路阀其有快开和备用功能时,汽轮机旁路阀前应 设置暖管系统。 4主蒸汽和再热蒸汽管道的主管系分支三通应采用Y形三 通或45°斜三通。 5主蒸汽和再热蒸汽管道宜采用弯管,弯管半径宜为管道外 径的3倍~5倍。

    :1电动给水泵组应采用前置泵与给水泵同轴配置:经技术经 济比较,汽动给水泵组可采用前置泵与给水泵同轴配置: 2当机组启动汽源满足给水泵汽轮机启动要求时,可不设后 动用电动给水泵; 3大中型火电机组的给水泵和给水泵汽轮机保证效率工况 宜对应汽轮机热耗考核工况;给水泵保证效率不宜低于83%,给 水泵汽轮机保证效率不宜低于82%; 4当正常运行给水泵采用调速给水泵时,给水主管路不应设 调节阀系统; 5应根据锅炉启动工况的要求和给水泵特性,在后动给水泵 出口设置调节阀或锅炉侧给水主管设置劳路调节阀。 4.3.6高压加热器宜采用大旁路系统,高压加热器的节能设计宜 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内置式蒸汽冷段时,来级高加上端温度差宜为 2℃~一1.6℃;其余高加上端温度差宜为0。 2调节阀全开(VWO)工况水侧压降宣小于100kPa。 4.3.7在设计流量下,给水前置泵粗滤网的报警阻力宜小于 30kPa:给水主泵人口精滤网的报警阻力宜小于50kPa。 4.3.8:凝结水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大中型火电机组的凝结水泵保证效率工况宜对应汽轮机 热耗率验收功率工况(THA),月保证效率不官小于82%。 2凝结水泵宜采用变频调速驱动方式。 3宜采用内置式除氧器。 4当凝结水泵采用变频调速且变频器无备用时;100%容量 调节阀应布置在旁路管道上;当变频器有备用时,旁路不应设置 100%调节阀。 4.3.9..低压加热器宜采用卧式,低压加热器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 宝

    4.3.8·凝结水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大中型火电机组的凝结水泵保证效率工况宜对应汽轮机 热耗率验收功率工况(THA),且保证效率不宜小于82%。 2凝结水泵宜采用变频调速驱动方式。 3宜采用内置式除氧器。 4当凝结水泵采用变频调速且变频器无备用时;100%容量 调节阀应布置在旁路管道上;当变频器有备用时,旁路不应设置 100%调节阀。 4.3.9.:低压加热器宜采用卧式,低压加热器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可不设置过热蒸汽冷却段,上端温度差不宜大于2.8℃; 2:设置内置式疏水冷却段的加热器时,下端温度差不宜大于 5.6℃; 3汽轮机最大连续功率工况(TMCR)水侧压降宜小 于80kPa。 4.3.10在设计流量下,凝结水泵进口滤网的报警阻力宜小 于8kPa。 4.3.11·当机组启动补水量和运行补水量相差较大时,宜设置不 同容量的补水泵,大容量补水泵宜用于启动注水和补水,小容量补 水泵宜用于正常运行补水。 4.3.12抽汽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汽轮机回热抽汽级数应由汽轮机制造厂优化确定; 2过热度高的抽汽管道上置设置加热器外置式蒸汽冷却器: 3抽汽系统动力驱动的疏水阀上游宜设置手动隔离阀。 4.3.13抽汽管道阻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至各级高压加热器的阻力宜低于相应抽汽接口处蒸汽压 力的3%; 2室设置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的高压加热器的阻力宜低于抽 汽接口处蒸汽压力的5%: 3除布置在凝汽器喉部的低压加热器外,至除氧器及其他各 级低压加热器抽汽管道的阻力宜低于相应抽汽接口处蒸汽压力 的5%。 4.3.14辅助蒸汽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辅助蒸汽汽源宜采用低品位蒸汽。当各热用户用汽压力 差别较大时,宜设置高压和低压两级辅助蒸汽系统。 2供暖风器的蒸汽应采用低品位蒸汽: 3生水加热器、采暖加热器、暖风器应设疏水回收系统。 4辅助蒸汽管道蔬水应通过辅汽疏水扩容器或辅汽疏水母 管接入凝汽器的方式回收。

    1可不设置过热蒸汽冷却段,上端温度差不宜火于2.8℃; 2:设置内置式疏水冷却段的加热器时,下端温度差不宜大于 5.6℃; 3汽轮机最大连续功率工况(TMCR)水侧压降宜小 于80kPa。 4.3.10在设计流量下,凝结水泵进口滤网的报警阻力宜小 于8kPa 4.3.11·当机组启动补水量和运行补水量相差较大时,宜设置不 同容量的补水泵,大容量补水泵宜用于启动注水和补水,小容量补 水泵宜用于正常运行补水,

    全谷级简压排 力的3%; 2室设置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的高压加热器的阻力宜低于抽 汽接口处蒸汽压力的5%: 3除布置在凝汽器喉部的低压加热器外,至除氧器及其他各 级低压加热器抽汽管道的阻力宜低于相应抽汽接口处蒸汽压力 的5%,

    4.3.14辅助蒸汽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辅助蒸汽汽源宜采用低品位蒸汽。当各热用户用汽压力 差别较大时,宜设置高压和低压两级辅助蒸汽系统。 2供暖风器的蒸汽应采用低品位蒸汽: 3生水加热器、采暖加热器、暖风器应设疏水回收系统。 4辅助蒸汽管道疏水应通过辅汽疏水扩容器或辅汽疏水母 管接入凝汽器的方式回收。

    4.3.16疏水系统疏水阀的启闭要求应根据不同的疏水系统、疏 水参数以及设备特点选择负荷控制或过热度控制, 4.3.17凝汽器真空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抽真空设备应选用水环式机械真空泵。 2双背压凝汽器的高、低压侧抽真空系统应分隔设置,两台 运行真空泵应分别对应高、低压凝汽器。 3.一次直流冷却系统应设置水室真空泵。 4真空泵冷却应采用温度适合的冷却水,必要时应设置夏季 低温备用水源。 5直接与凝汽器或扩容器真空设备相连接的阀门应来用真 空隔离阀。 4.3,18凝汽器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湿冷机组,双流程凝汽器端温度差不宜大于5℃,单 流程凝汽器端温度差不宜大于7℃。 2对于表面式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端温度差不宜大于 3.5℃。 3 过冷度不宜大于0.5℃。 4 凝汽器水侧阻力不宜大于·75kPa。 5 凝汽器汽侧阻力不宜大于0.6kPa。 4.3. 19 湿冷机组凝汽器循环水系统应设置胶球清洗装置或反冲 洗系统。 4.3.20 辅机冷却水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抽真空设备应选用水环式机械真空泵。 2双背压凝汽器的高、低压侧抽真空系统应分隔设置,两台 运行真空泵应分别对应高、低压凝汽器。 3.一次直流冷却系统应设置水室真空泵。 4真空泵冷却应采用温度适合的冷却水,必要时应设置复季 低温备用水源。 5直接与凝汽器或扩容器真空设备相连接的树门应采用真 空隔离阀。

    1对于湿冷机组,双流程凝汽器端温度差不宜大于5C,单 流程凝汽器端温度差不宜大于7℃。 2对于表面式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端温度差不宜大于 3.5℃。 3 过冷度不宜大于0.5℃。 4 凝汽器水侧阻力不宜大于·75kPa。 5 凝汽器汽侧阻力不宜大于0.6kPa。 4. 3. 19 湿冷机组凝汽器循环水系统应设置胶球清洗装置或反冲 洗系统。 4.3.2.01 辅机冷知水系统的节能设计放符合下列规定

    1当水质适宜时,宜采用开式辅机冷却水系统。 2对于采取湿冷辅机冷却水系统的间接空冷机组,宜采用湿 冷和空冷相结合的冷却方式。 3冷却水温或水量波动较大的辅机冷却水泵宜采用双速电 机或变频装置:条件合适时,电动机可采用永磁涡流柔性传动节能 技术。 4调节阀宜设置在冷却设备的回水管道上。 5对于距离冷却水泵远、阻力大的冷却设备,可设置独立的 升压装置。

    4.3.21暖管系统宜采用自动疏水器,不宜采用节流疏水孔

    4.4.1在满足工艺流程和总平面布置的条件下;应减少运煤系统 的转运环节,降低转运点落差,缩短输送路径。

    4.4.1在满足工艺流程和总平面布置的条件下;应减少运煤系统

    1卸煤装置的位置应有利于缩短燃煤运输距离。 2.采用汽车卸煤方式时;运煤车型宜采用自卸车型。" 3铁路来煤运输距离在100km以内、运输线路不通过国铁 或与其他铁路平交时,可采用自卸式底开车卸煤装置。 4.4.3翻车机、卸船机、堆取料机、叶轮给煤机及振动给煤机等设 备应配置变频调速装置:活化给煤机应根据运煤工艺选择调节出 力方式,可采用变频调速和可变力轮调幅调节方式。 4.4.4购煤设施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来煤煤种差异较大时,应根据锅炉工艺系统要求设置混煤 设施。 2采用简仓混煤方式时,宜采用通过式布置方式。 3对于燃用多煤种的电厂,可采用数字化煤场。 4对于多雨地区,可根据煤的物理特性设置王煤棚。

    5采用通冠式堆取料机煤场时,宜在堆取料机上设置分流 装置。 6采用折返式煤场时,宜在煤场转运站设置分流装置。 4.4.51 筛碎设施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来煤粒度可长期满足磨煤机人口粒度要求时,可不设筛 碎设施。 2当部分时期来煤粒度可满足磨煤机人口粒度要求时,宜设 置筛碎系统旁路。 3当运煤系统设置碎煤机时,碎煤机前宜设置煤筛烯;碎煤机 出力宜根据煤筛效率确定。 4.4.6带式输送机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存在不同出力工况的带式输送机系统,应按较大出力 工况配置驱动装置,同时配置变频调速装置。 2输送距离较长的带式输送机宜采用单级输送。 3地形复杂不能采用普通带式输送机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可 采用曲线胶带机或管状带式输送机。 4 经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气垫带式输送机。 5 煤流切换比较复杂时,可采用多工位胶带机头部伸缩装置。 6在转运站落煤管及带式输送机的设计中,可采用控制流道 的转运点技术。 4.4.7:除铁器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经技术经济比较可选用永磁除铁器。 2燃用品质较好的煤种时,可采用金属探测器与除铁器 联锁。 4.4.8循环流化床锅炉石灰石处理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 规定: 1石灰石的卸料、贮料、筛碎、输送及除铁器等设施的节能设 计可按本规范第4.4.2条~第4.4.7条的相关规定执行。 2石灰石宜在室内堆放。

    5采用通过式堆取料机煤场时,宜在堆取料机上设置分流 装置。 6采用折返式煤场时,宜在煤场转运站设置分流装置。 4.4.5 筛碎设施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来煤粒度可长期满足磨煤机人口粒度要求时,可不设筛 碎设施。 2当部分时期来煤粒度可满足磨煤机人口粒度要求时,宜设 置筛碎系统旁路。 3当运煤系统设置碎煤机时,碎煤机前宜设置煤筛;碎煤机 出力宜根据煤筛效率确定。

    3应根据当地石灰石供应情况、电厂人员情况和管理水平 定石灰石破碎及制粉系统的设置。

    1物料特性和输送条件合适时,厂内除灰系统宜采用正压密 相气力输送系统。 2输送距离小于60m时,可采用空气斜槽输送系统。 3气力输灰管道布置应减少弯头的数量,弯头的曲率半径应 为管道内径的3倍~6倍。 4储灰库的位置宜靠近除尘器区域。 4.5.3厂内除渣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缺水地区及当煤质结焦性不强时,可采用风冷式机械除渣 系统。 2风冷式机械除渣系统冷却风进入炉膛的风量不宜超过锅 炉燃烧总空气量的1%,风温不宜低于锅炉二次风温度。 3风冷式机械除渣系统输送设备正常工况下,储渣仓人口处 的排渣温度不宜高于150℃,最大出力时的排渣温度不宜高 于200℃。 4采用水冷式机械除渣系统时,宜采用单级水浸式刮板捞渣 机直接连接渣仓的系统;水浸式刮板捞渣机应具有维持水位运行 的功能。 5水浸式刮板捞渣机宜设置溢流水循环处理系统,溢流水澄 清设备宜集中布置、合并设置,溢流水泵宜采用电机变频或其他调 速措施。

    4.5.4厂外除灰渣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水力除灰渣输送系统时,宜采用高浓度或较高浓度的 水力输送系统。 2灰渣浆泵直接串联时,串联泵宜装设液力耦合器、电机变 频或其他调速装置,调速装置宜装设在末级泵上。

    4.6.1预脱盐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反渗透系统,电厂冷水系统为直流供水,水质满足 进水要求时,水源宜根据水温采用原水或排水;电厂冷却水系统为 循环供水时,水源宜为原水;水温低于工艺要求时,应采取提高水 温的措施。 2过滤器、超滤反洗排水及反渗透浓水宜回收重复利用,过 滤器、超滤反洗排水宜回收至澄清器进水,二级反渗透装置的浓水 宜回用至一级反渗透装置的进水。 3:超滤装置给水泵、反渗透系统高压泵宜采用变频控制。 4海水反渗透系统应设置能量回收装置。 5.蒸馏法海水淡化宜采用多效蒸馏工艺或多级闪蒸工艺 多级闪蒸装置的级数、低温多效装置的效数、造水比等参数应根据 谈化装置的容量、蒸汽参数、供汽量、设备及蒸汽价格等因素确定 6反渗透装置的水回收率应根据进水水质、膜元件的特性及 配置和节能要求等确定,反渗透装置的水回收率应符合表4:6.1 的规定。

    表4.6.1反落透装罩的水回收率

    4.6.2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锅炉补给水除盐系统的正常出力应满足电厂全部机组正 常运行所需补充的水量,各项正常水汽损失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660的有关规定。 2对于离子交换除盐系统,应在保证出水质量的前提下,采 用可降低酸、碱耗量和减少废酸、废碱排放量的设备和工艺。 3对于各种离子交换设备,宜采取措施回收后期的正洗排水 和投运初期的不合格排水。 4采用反渗透预脱盐工艺时,除二氧化碳器宜设置在反渗透 出口;当进水碱度较低时,一级除盐系统可不设除二氧化碳器。 5酸、碱再生液的输送宜采用喷射器。 6电除盐装置的浓水宜回收至前级处理的进水水箱。 除盐水泵宜采用变频控制。 4.6.3 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凝结水精处理系统宜采用中压系统。 2 冲洗水泵宜采用变频控制。 酸、碱再生液的输送宜采用喷射器。 4.6.4冷却水处理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根据全厂水量、水质平衡、取排水能耗、水处理能耗等因 素,确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排污量和浓缩倍数。 2季节性加杀菌剂时间较短的电厂可采用临时加药方式。 4.6.5水处理系统宜采用联合布置,当设备有高差时宜采用重 力流。 4.6.6加药量自动控制系统的计量泵宜采用变频控制: 4.7烟气脱硫系统 4.7.1不采用烟塔合一的机组,湿法烟气脱硫塔应布置在烟窗 附近。 4.7.2 吸收剂制备车间及名臂间置在脱硫塔附近集中布置,或宜

    .1不采用烟塔合一的机组,湿法烟气脱硫塔应布置在烟窗 近。 7.2吸收剂制备车间及石膏间宜在脱硫塔附近集中布置,或宜 合工艺系统及场地条件因地制宜布置,

    4.7.3当设置脱硫净烟气升温装置时,宜采用原烟气作为热源, 升温后设计工况下烟图人口处净烟气温度不宜低于80℃。 4.7.4当不设置脱硫净烟气升温装置时,宜设置低温省煤器降低 脱硫塔人口原烟气温度,其降温幅度应结合脱硫装置运行水平衡 确定,

    1: 浆液循环泵应紧邻脱硫塔布置。 2 浆液循环泵宜按单元设置。 3 浆液循环泵应采用离心式循环泵 4 每台浆液循环泵应对应一层喷嘴

    4.8.1烟气脱硝系统工艺布置方案应符合系统阻力小、烟气分 均匀的原则

    4.8.2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器整体结构设计、烟气导

    1人口烟气流速偏差不宜大于15%。 2入口烟气夹角不宜大于10° 3,人口烟气温度偏差不宜大于10℃。 4NH/NOx摩尔比偏差不宜大于5%。 4.8.3 每层催化剂上方应设置吹灰器。 4.8.4尿素溶解水的温度宜为40℃~80℃,配制的尿素溶液质 量分数宜为40%~55%。 4.8.5尿素绝热分解室的热源宜利用锅炉一次热风或二次热风, 也可利用抽取的锅炉高温炉烟预热空气。 4.8.6锅炉设计时,应核算在不投油,稳燃负荷至满负荷期间 SCR反应器的入口烟温,应满足脱硝的要求。当不能满足时;宜 采用省煤器分段方式。

    4. 9 辅助和附属工艺

    1当环境温度不高于27℃时,设备和管道的保温结构外表 面温度不应超过50℃。 2当环境温度高于27℃时,设备和管道的保温结构外表面 温度可比环境温度高25℃。 3当无特殊工艺要求时,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层厚度应按“经 济厚度法”计算。 4经济厚度偏小,设备和管道的保温结构外表面散热损失量 超过表4.9.1中给出的允许最大散热损失量时,应采用允许最大 散热损失量所对应的保温层厚度。

    表4.9.1保温结构外表面允许最大散热损失量

    4.9.2燃油管道伴热、保温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燃油的凝点高于电厂历年最冷月平均气温时,燃油管道应 设置保温;严寒及寒冷地区还应设置伴热。 2燃油管道伴热保温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蒸汽外伴热或 电伴热方式,经技术经济比较,也可采用其他伴热方式。:

    4.9.2燃油管道伴热、保温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燃油的凝点高于电厂历年最冷月平均气温时,燃油管道应 设置保温;严寒及寒冷地区还应设置伴热。 2燃油管道伴热保温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蒸汽外伴热或 电伴热方式,经技术经济比较,也可采用其他伴热方式。: 3采用蒸汽外伴热时,伴热蒸汽温度应根据燃油特性确定,

    重油管道的伴热蒸汽温度应低于250℃,轻油管道的伴热蒸汽温 度应低于200℃。

    4.9.3压缩空气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表与控制用气、检修用气和厂内除灰气力输送用压缩空 气系统宜统一规划设计、集中布置,空压机统一配置,供气系统 应分开设置。 2压缩空气系统宣采用同型式、同容量的空气压缩机,空压 机宜选用无油或微油螺杆式,当单台空压机配置容量较大时,经技 术经济比较也可采用离心式。可根据用户用气情况,选择其中1 台~2台采用变频调节。 :3压缩空气十燥净化设备可根据压缩空气的压力露点要求 采用冷冻式于燥器、外加热再生吸附式干燥器、无热再生吸附组合 武干燥器、外加热吸附组合式干燥器。 4集中采暖地这的压缩空气系统宜采用外加热再生吸附式 干燥净化设备。

    4.10.1对于规划供热面积超过1800万m的热电联产系统,应 将常规抽凝供热汽轮机组与抽凝背供热汽轮机组或低真空供热汽 轮机组进行经济比较后确定。 4.10.2有稳定工业热负荷的区域,宜采用背压供热汽轮机组作 为供热热源。 4.10.3条件具备时,宜采用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4.10.4对于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低压缸乏汽的热电厂,应 符合下列规定: 吸收式热泵机组的能效系数COP不应小于1.7。 2 热网回水温度不宜高于60℃。 3直接空冷机组和湿冷机组的背压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10.5热网首站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4.10.1对于规划供热面积超过1800方m的热电联产系统,应 将常规抽凝供热汽轮机组与抽凝背供热汽轮机组或低真空供热汽 轮机组进行经济比较后确定。 4.10.2有稳定工业热负荷的区域,宜采用背压供热汽轮机组作 为供热热源。

    热网循环水泵宜采用调速驱动方式。 Z 热网疏水泵宜采用变频调速 3 不宜设置经常运行的减温减压装置。

    1宜选择目然循环余热锅炉。 2余热锅炉蒸汽压力应经整套联合循环机组优化确定;余 锅炉出口的高压蒸汽温度宜比燃气轮机的排气温度低30℃~60 3余热锅炉及烟道的阻力(静压)应能满足燃气轮机排气 损的要求,经整套联合循环机组优化确定,余热锅炉及烟道的阻 (静压)应符合表4.11.3的规定,

    表 4.11.3 余热锅炉及烟道的阻力静压

    4 余热锅炉宜设置整体式除氧器。 5 对汽包锅炉,宜采用一级连续排污扩容系统。 高压电动给水泵应采用液力耦合器或变频器调速 1.4汽轮机设备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汽轮机应采取滑参数运行方式。 2 汽轮机不宜设置给水回热系统

    4余热锅炉宜设置整体式除氧器。

    3应通过冷端优化确定汽轮机背压。 4.11.5凝结水泵设备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凝结水泵宜采用变频器调速。 2 凝结水泵容量可不计算汽轮机劳路投运时需要的减温 水量。 4.11.6余热锅炉烟气进口流向宜与燃气轮机排气流向一致,燃 气轮机和余热锅炉之间的烟道不宜设置弯头。 4.11.7高、中、低压主蒸汽和再热蒸汽系统管道最低点应设置蔬 水罐,疏水阀的后团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根据疏水罐内蒸汽过热度或疏水罐内液位信号控制疏 水阀的启闭。 2当蒸汽系统设计温度低于399℃时,应采用疏水罐液位信 号控制疏水阀的启闭: 4.11.8采用耳启夜停方式调峰运行的联合循环机组,闭式循环 冷却水系统宜单独设置停机冷却水泵;循环冷却水系统宜设置辅 助循环水泵。 4.11.9靠近天然气长输干管的燃机联合循环电站,当厂区气源 压力高于燃机前置模块天然气入口压力1,8MPa及以上时,宜采 用膨胀机技术回收压力能。 4.11.10对于设置减压系统的天然气调压站,在系统设备安全 靠、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可直接利用凝汽器循环水回水或其他 热源加热天然气。

    5.1.3电气设备选择应符合国家对设备能耗能效限定值和

    1 采用低损耗变压器、高效电动机。 2 采用节能型电器元件。 3 电动机采用变频调节。 改善电动机功率因数。 5 采用绿色照明技术。 6 对电气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5.1.5技术经济合理时,有条件的电厂可在辅助系统采用风能 太阳能等新能源供电。 5.1.6仪表与控制系统节能设计应满足技术先进、配置优化、经 济合理的要求。 5.1.7.仪表与控制系统节能设计内容应包括主辅工艺系统和主 铺设备的节能相关检测仪表设置与选择、机组及全厂性能计算、节 能优化控制。

    5.1.7.仪表与控制系统节能设计内容应包括主辅工艺系统 铺设备的节能相关检测仪表设置与选择、机组及全厂性能计算 能优化控制。

    5.2.1发电机应选用高效率的产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发电机容量应写汽轮机参数相匹配 2 应合理选择发电机冷却方式和励磁方式。 5.2.2变压器应选用高效率、低损耗系列产品,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35kV~~220kV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维《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4790的有关规定。 2低压广用变压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维《三相配电变压器能 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的有关规定。 3空载运行的变压器宜选用空载损耗低的产品。 4在满足短路电流水平的前提下,宜采用低阻抗的产品。 5.2.3应根据变压器计算负荷、负荷性质等条件选择变压器的台 数、容量,负载以及变用器的冷却方式,变压器的运行方式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GB/T13462的有关规定。

    5.2.1发电机应选用高效率的产品,并应符合下列规

    1发电机容量应写汽轮机参数相匹配 2应合理选择发电机冷却方式和励磁方式。 5.2.2变压器应选用高效率、低损耗系列产品,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35kV~~220kV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维《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4790的有关规定。 2低压广用变压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 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的有关规定。 3空载运行的变压器宜选用空载损耗低的产品。 4在满足短路电流水平的前提下,宜采用低阻抗的产品。 5.2.3应根据变压器计算负荷、负荷性质等条件选择变压器的台 数、容量、负载以及变用器的冷却方式,变压器的运行方式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GB/T13462的有关规定。 5.2.4变压器型式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与容量600MW级及以上机组单元连接的主变压器,若不 受运输条件的限制,宜采用三相变压器;600MW级以下机组单元 连接的主变压器,应采用三相变压器。 2除容量600MW级及以上机组的励磁变压器外,其他容量 等级的变压器应采用三相变压器。 5.2.5应根据工艺系统方案、设备布置等条件,通过节能降耗、技 术经济综合分析,确定厂用电电压等级、厂用电接线方式、厂用电 气设备选择。:: 5.2.6应合理选择厂用电配电装置的布置位置和供电方式,并宜 靠近厂用电负荷中心。 5.2.7应选用高效节能系列的电动机。电动机的形式及参数应 根据被驱动装置的特性和用途进行配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2.4变压器型式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与容量600MW级及以上机组单元连接的主变压器,若不 受运输条件的限制,宜采用三相变压器;600MW级以下机组单元 连接的主变压器,应采用三相变压器。 2除容量600MW级及以上机组的励磁变压器外,其他容量 等级的变压器应采用三相变压器。 5.2.5应根据工艺系统方案、设备布置等条件,通过节能降耗、技 术经济综合分析,确定厂用电电压等级、厂用电接线方式、厂用电 气设备选择。 5.2.6应合理选择厂用电配电装置的布置位置和供电方式,并宜 靠近厂用电负荷中心。

    5.2.7应选用高效节能系列的电动机。电动机的形式及参数

    根据被驱动装置的特性和用途进行配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低压电动机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中小型三相异步电 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的有关规定。 2高压电动机功率因数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型 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系列技术条件》GB/T13957的有关规定。 5.2.8大容量电动机应经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合理的启动方式。 5.2.9辅机设备的电动机容量及调速方式宜按满足在经济运行 区运行的要求选择,辅机设备的电动机调速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压电动机调速方式应根据工艺设备选型及负载特性,经 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低压电动机调速宜采用鼠笼型电动机配变频器驱动方式。 3对需要莲续或经常调节风量或水量的风机和泵类电动机: 宜采用变频调速装置。 5.2.10对于连续运行的用电设备,可根据工艺要求和设备运行 方式选用双速电动机。 5.2.11在保证除尘效率的前提下,对静电除尘器宜采用间款脉 冲供电技术和智能控制策略。当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电除尘器

    冲供电技术和智能控制策略。当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电

    5.2.12电缆材质和截面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 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的有关规定;应优化电缆敷设路径,缩短 电缆敷设长度

    5.2.12电缆材质和截面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

    5.3.1照明母线的电源进线上宜装设分级补偿的有载自动讯 器,或采用带有载调压弃关的照明变压器技术经济比较合理 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5.3.1照明母线的电源进线上宜装设分级补偿的有载自动调压

    5.3.2照明光源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相关能效标,选用节能型产

    1除对电磁于扰有严格要求且其他光源无法满足的特殊场 所外,室内外照明不应采用普通照明白炽灯。

    2在使用条件充许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照明光: 用发光二极管照明光源(LED)。

    5.3.3镇流器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相关能效标准,同时应符

    1自镇流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 2直管形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 3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宜配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在 压偏差较天的场所,宣配用恒功率镇流器;功率较小的可配用电 镇流器。

    5.3.4照明配电线路的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宜采用灯内补 的方式。

    5.3.5道路照明和户外照明

    5,4.1机组性能在线计算功能相关的检测和仪表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宜对性能试验要求的测点设置远传检测仪表,其信号送入 分散控制系统,当机组运行检测仪表满足性能试验精度要求时,该 远传检测仪表与机组运行检测仪表应合并设置。 2宜对性能试验要求隔离的进出系统的外界流量设置远传 检测仪表,其信号送人分散控制系统。 、3·条件成熟时,可将相关离线参数设置在线测量并远传送人 分散控制系统。

    1测点位置应靠近设备的出口、入口处或系统的边界处。 ::2:.温度测点应靠近用于确定熔值所相应的压方测点,并选择 在管(烟)道或通道横截面上速度与温度分布均匀的部位:对于大

    尺寸管(烟)道宜采用多点测量。 3压力测量的取压孔应布置在远离任何扰动的直管段上:压 力测量仪表宜采用压力变送器。 4流量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 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GB2624的规定,测量装置宜选用 节流压损小的产品。:

    5.4.3优化控制功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在模拟量控制系统中设置系统及设备运行优化试 据的组态功能。 2可采用预测、自适应等控制算法实现系统调节过程 稳定。

    5.4.4优化控制系统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4.5能源计量相关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企业自

    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1燃料计量:入厂煤(油、天然气)、人炉煤(油)、燃机人口天 然气等。 2电量计量:发电机出口电量、各变压器出口电量。 ·3热量计量:每台机组供热量、对外供热总量和回热总量、厂 内供热量和回热量。 4水量计量:各水源水量的计量、各生产用水系统的计量、生

    5.5.2生产信息系统的功能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置厂级性能计算与分析功能。 2:宜设置燃料管理功能。 3宜设置机组节能运行优化指导功能。 5.5.3 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的选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满足安全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应选择低能耗、环保的 设备产品。 2应采用先进、可靠的计算机技术对服务器和存储进行优化 配置与整合,

    6.1.1汽轮机背压应按冷端优化结果确定,在燃料资源匮芝地 区,宜采用汽轮机低背压、冷却系统低功耗的方案。 6.1.2工业水泵、生活水泵宜采用变频调节。 6.1.3全厂供水系统应选择阻力系数小的管材和管件

    6.1.1汽轮机背压应按冷端优化结果确定,狂燃料资源

    6.2.1直流供水系统取排水方案应考虑取深层水的条件,可通过 模型试验确定合理的取排水口位置和降低排水热回流影响的 施。 6.2.2对直流供水系统,当排水有剩余水能时,应经技术经济 比较设置水能回收装置。 6.2.3对于直流供水系统,当主厂房零米标高与设计水位相差较 大时,可采用凝汽器低位布置方案。 6.2.4在设计水位条件下,直流供水系统凝汽器的虹吸利用高度 不宜小于 7. 5m。 6.2.51000MW级机组的循环供水系统,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 采用高位收水塔循环供水系统。 6.2.6:应来用热力、阻力性能优良的冷却塔淋水填料和技术先进 的喷溅装置。

    6.2.7单机容量为300MW以上的火力发电广宜根据工程帽

    公厕标准6.2.7单机容量为300MW以上的火力发电厂置根据工程情况 采用扩大单元制供水系统。

    应合理确定冷却水循环水泵组数量;

    2冷却水循环水泵效率不宜低于85%; 3供热机组冬夏季循环水量变化较大时,可采用双速水泵或 其他方式调速泵; 4直流供水系统取水水位或水温变幅较大时,经技术经济比 较可采用双速泵、静叶可调泵、动叶可调泵或其他调节方式。

    6.3.1 育接空冷凝汽器应选用传热系数高、通风阻力小的冷 元件。 6.3.2 空冷风机宜采用变频调速驱动方式,空冷风机静压效率不 宜低于60%。 6.3.3空冷凝汽器系统应进行气密性试验,24h平均压降宜为 0..2kPa/h~0.4kPa/h。 6.3.4空冷凝汽器系统应进行真空衰减试验,真空泄漏率宜为 0.1kPa/min~~0.2kPa/min. 6.3.5在设计背压条件下,直接空冷机组凝结水过冷度宜为 3℃~5℃。 6.3.6直接空冷系统应设置空冷凝汽器清洗设备

    6.4.1间接空冷散热器应选用传热系数高、通风阻力小和水侧阻 力小的冷却元件。

    6.4.1间接空冷散热器应选用传热系数高、通风阻力小和水侧阻 力小的冷却元件。 6.4.2间接空冷散热器应设置清洗设备。 6.4.3混合凝汽器式间接空冷系统宜设置水能回收的水轮机。 5.4.4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系统的风机宜采用变频调速或双速驱 动方式,风机静压效率不宜低于60%。

    7.1.1:火力发电厂总体布置应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基础上,合 理利用地形电气设备标准规范范本,统筹规划管线、交通运输等,功能分区明确,布置紧凑 合理,节约集约用地。 7.1.2厂区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宜根据建筑气候分区的特 点,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自然通风。厂前 区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的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

    7.1.2厂区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宜根据建筑气候分区的特 点,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自然通风。广前 区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的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 7.1.3厂区布置应因地制宜采取绿化措施。: 71.4·辅助建筑和附属建筑宜联合布置、多层布置。 7.1.5建筑节能设计应根据其使用性质、功能特征、室内环境要 求、暖通空调能耗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严寒和寒冷地区的主厂房、碎煤机室、运煤转运站、运煤栈 侨等生产建筑,应采取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等播 施,降低传热系数,减少冷风渗透; 2集中控制楼、继电器楼、运煤综合楼、除尘电控楼、脱控 制楼等生产建筑,其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宜按现行国家标推《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推》GB50189的有关规定执行; 3·办公楼、食堂、浴室、招待所、警卫传达室等附属建筑的节 能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的有关规定; 4·值班宿舍等附属建筑的节能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推》JGJ26、《夏热冬冷地区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I134和《复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书能 设计标准》IGI75的有关规定:

    ....
  • 相关专题: 火力发电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