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1060-2014 有色金属矿山水文地质勘探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hydrogeological unit
具有统一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2.0.3水文地质条件
ppp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
地下水的分布、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具 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2.0.4主要充水含水层
hain filling aguife
指在矿床开采条件下,对井巷或露天采坑产生充水量较大的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含水层
2.0.5单孔抽水试验
2. 0. 6 多孔抽水试验
2.0.7群孔抽水试验
interferencewellspumping test
在抽水影响半径范围内,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抽水孔中抽 水并在其周围布置若干个孔观测水位的抽水试验。
dewatering test
在井下采用放水工程或在地表采用涌水孔泄水降低含水层地 下水位,以查清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获得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试
.0.9稳定流抽水试验
2.0.9稳定流抽水试验
2.0.10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在抽水过程中,一般仅保持抽水量固定而观测地下水位变化, 或保持主孔水位降深固定,而观测抽水量和含水层中观测孔地下 水位变化的抽水试验。
2.0.11水文地质参数
hydrogeologicalparameters
表征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的数量指标,包括渗透系数、导水系 数、贮水系数、给水度、越流参数等
2.0. 12 地下水储存量
赋存于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
赋存于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
2.0.13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groundwater storage
groundwaterstor
把所研究的地下水系统实际的边界性质、内部结构、水动力和 水化学特征、相应参数的空间分布及补给排泄条件等概化为便于 进行数值模拟或物理模拟的基本模式。
2.0.14地下水数学模型
以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所建立的、能刻画和再现实际地 下水系统结构、运动特征和各种渗透要素的一组数学表达式
2. 0. 15 地下水预报
groundwater forecast
在模型识别和检验的基础上,给定模型的初始条件和 件,预报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恋化
合定模型的初始茶件和边界条 件,预报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2.0.16矿坑正常涌水量normalgroundwateryieldofmine 开采系统达到某一水平(中段)时,在不含井巷突水、地表水倒 灌等特别情况的正常状态下保持相对稳定的流入矿坑的涌水量。 2.0.17矿坑最大涌水量 maximum groundwater yield of mine 开采系统达到某一水平(中段)时,在不含井巷突水、地表水倒 灌等特别情况的正常状态下所形成矿坑涌水量的峰值。
2.0.16矿坑正常涌水量
2.0.17矿坑最大涌水量
开采系统达到某一水平(中段)时,在不含井巷突水、地表水 灌等特别情况的正常状态下所形成矿坑涌水量的峰值
2.0.18矿山工程地质问题
程与岩体相互作用产生地质危害
地质体的一部分,指与工程建筑有关,具有一定的结构,赋存 在一定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由结构面和结构体组成,即工程所辖 地区及相邻地段的地质体,它有特定的自然边界,依据解决岩体稳 定问题的需要所圈定,
具有一定的岩石组合特征及相似的工程地质特征的岩石组 合。
2. 0. 21 结构面
structuralplane
指在地质发展历史中,岩体内形成已经开裂或者易开裂的,具 有一定方向、一定规模、一定形态特征的面、缝、层、带状的地质界 面。
structural block
指岩体中被结构面切割并包围的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岩石块体 (岩块)和岩块集合体。
structure of rock mass
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
quality assessment of mininga
指对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现状的评价和对矿山开采条件下的地 质环境质量进行预测,进而提出控制和消除因采矿而产生的有害 作用及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的对策
dewatering of mine
用人工排水措施,降低有关含水层的水位(水压),使某个采矿 水平(中段)的地下水部分或全部被排除,以及使底板承压含水层 的水头降至低于安全水头的过程。
impervious curtain
在矿区主要进水通道上采用注浆的方法,在地下形成具有一 定长度、厚度和深度的防渗体,堵截地下水,以确保开采安全和保
护矿区周边的地下水环境,
2. 0. 27防渗墙
impervious wall
在松散地层中造孔或挖槽,灌注混凝土或其他防渗材料建成 的地下连续式防渗墙体
avoiding water engineering
采用井下开采的矿山,为躲开含水层或导水构造等影响而布 置的巷道、室、防隔水矿(岩)柱等工程。
2.0.29岩溶矿区疏干地面塌陷
2. 0. 30 老水
古代采矿的小井和采空范围,以及现代生产矿井已采空的范 围,包括废弃的井筒和巷道中的地下水。
3.1.1矿床充水类型可根据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储水空间特 征按表 3. 1. 1 划分
表3.1.1矿床充水类型
3.1.2各类充水矿床根据矿体(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接触关系、 相对位置,可按充水方式分为直接充水的矿床和间接充水的矿床。 3.1.3充水矿床勘探的复杂程度类型可按表3.1.3划分,
表3.1.3充水矿床勘探复杂程度类型
注:1各型矿床划分应至少符合表中3条划分依据。
2充水含水层富水性按钻孔单位涌水量(q)划分,q≤0.1L/(s·m)为弱富水 性;0.1L/(s·m)
1.0L/(s·m)为强 富水性。
3.2.1勘探应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 元的位置;应详细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区域地
3.2.1勘探应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
下水对矿区的补给关系,以及主要进水通道及其渗透性
3.2.2勘探应详细查明矿区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 范围、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矿床顶底板隔水层的稳定性;应 着重查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水位、水质、水 温、动态变化以及地下水径流场的基本特征,确定矿区水文地质边 界及其特征。
3.2.3勘探应详细查明对矿坑充水有影响的构造破碎带的位置
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风化及溶蚀特征、富水性和导 水性及其变化、沟通各含水层以及地表水的程度;应分析构造破碎 带可能引起突水的地段;应提出矿山开采防治水的建议。
分布范围、水位、流量、流速及其动态变化,历史上出现的最高洪水 位、洪峰流量及淹没范围;应详细查明地表水对矿坑充水的方式、 地段;应分析论证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并应提出地表水防治的建 议。
3.2.5矿层与含(隔)水层多层相间的矿床,应详细查明开采矿层
3.2.5矿层与含(隔)水层多层相间的矿床,应详细查明开采矿层 顶、底板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 稳定性和隔水性,断裂发育程度、导水性以及沟通各含水层的情 况;应分析采矿对隔水层的可能破坏情况。当深部有强含水层时, 应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从底部获得补给的途径和部位
3.2.6被富水性中等或强的孔隙含水层覆盖的矿床,应详细查
上覆孔隙含水层的厚度、富水性、渗透性、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和地 下水的补给条件与运动规律,以及渗流场分布;应评价水体下开采 安全性和矿床开采对上覆盖孔隙含水层的影响
3.2.7有老隆分布的矿床,应调查老隆区的分布范围、深度、积水
3.2.8存在热水、有害气体的矿床,应基本查明热水和气的分布
有害气体成分及其浓度,地热盖层的厚度,以及热异常区的范 温度及热水、气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温度及热水、气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3.2.9冻土地区矿床,应详细查明冻土的类型、分布、厚度、层上 水、层间水、层下水的空间分布、富水性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3.2.9冻土地区矿床,应详细查明冻土的类型、分布、厚度、层上
3.2.10各类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下列问题
1孔隙充水矿床,应查明含水层的成因类型、分布、厚度,含 水介质的岩性、结构、粒度、磨圆度、分选性、胶结物、胶结程度,含 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及其变化;应查明流砂层的分布和特征;应 查明含(隔)水层的组合关系,各含水层之间、含水层与弱透水层以 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应评价流砂层的疏干条件及降水和 地表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2裂隙充水矿床,应查明裂隙含水层的裂隙性质、规模、发育 程度、分布规律、充填情况及其富水性、透水性;应查明岩石风化带 的深度和风化程度;应查明构造破碎带的性质、形态、规模及其与 各含水层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应查明裂隙含水层与其相对隔水 层的组合特征。 3岩溶充水矿床,应查明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 系,岩溶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充填深度和程度,以及岩溶含水层富 水性、透水性及其变化;应查明地下水主要径流带的分布。不同亚 类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下列问题: 1)以溶隙、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查明上覆松散层的 岩性、结构、厚度,或上覆岩石风化层的颗粒组分、厚度、 风化程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应分析在疏干排水条件下 产生突水、突泥、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的程度与分布 范围以及对矿井充水的影响;对层状发育的岩溶充水矿 床,还应查明相对隔水层和弱含水层的厚度及分布。 2)以地下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查明岩溶洼地、漏斗、 落水洞等的位置及其与地下河之间的联系;应查明地下 河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地下河水的补给来
源、补给范围、补给量、补给方式及其与地表水的转化关 系,地下河出、人口处的高程、流量及其变化;应查明地下 河水系与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3. 2. 11不同充水方式的矿床应着重查明下列问题:
1直接充水的矿床,应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 性,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边界、补给途径和地段,以及充水含水 层与其他含水层、地表水、导水断裂的关系;当顶板充水含水层裸 露时,还应查明地表汇水面积及大气降水的人渗补给强度;应对底 板含水层的承压性进行调查。 2间接充水的矿床,应查明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分布、岩性 厚度及其稳定性,以及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裂隙发育 情况、受断裂构造破坏程度;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应查明构造破碎 带和导水裂隙带,并应研究和估算原生导水裂隙带高度及采动导 水裂隙带高度,同时应分析注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进人矿坑的地 段;底板间接充水的矿床应查明承压含水层径流场和水压力特征 直接底板的岩性、厚度及其变化,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 质,以及断裂构造对底板完整性的破坏程度;应研究和计算采矿对 底板扰动破坏深变,并应分析论证可能产生底鼓、突水的地段,
3.3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
3.3.1勘探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布置应结合矿区具体条件,针对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将矿区和区域的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作为统一系统进行研 究;应重视水文地质测绘和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等基础 工作;抽水试验的种类和规模应能获得矿区不同地段的代表性参 数,并应满足涌水量计算的要求;应运用多种勘探手段,并应加强 综合分析研究,同时应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充水因素。 2水文地质勘探钻孔宜构成剖面,应控制地下水天然流场的 补给、径流、排泄各个地段,并应控制开采后流场变化地段,特别是
3.1勘探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进水通道地段;勘探钻孔应揭穿主要含水层或含水构造带。 3多孔抽水试验或群孔抽水试验,主孔应布置在主要充水含 水层的富水地段或强径流带上,勘探钻孔应穿过主要含水层或含 水构造带;观测孔布置应建立在系统整理、研究各勘探资料的基础 上,并应根据试验目的、水文地质分区情况、矿坑涌水量计算方案 等要求确定;应利用可利用的地质勘查钻孔、地下水天然或人工露 头作为观测孔(点)。 4长期观测系统,宜利用已有的勘探钻孔和矿床外围的专门 水文地质孔作为长期动态观测孔,应从矿山勘探开始布设,并应在 矿山开采过程中加以利用:观测内容应包括水位、水温水质等
注:1表中所列抽水试验和动态观测孔的数量,指控制矿区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基 本工程量。 2矿区附近有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生产矿井资料可利用时,可根据生产矿井 资料的利用情况减少相应的抽水试验或其他工作量。 3多孔、群孔抽水试验抽水孔宜为大口径抽水孔,大口径抽水孔主要出水段以孔 隙充水为主的孔径不宜小于325mm,以裂隙充水为主的孔径不宜小于219mm
:1表中所列抽水试验和动态观测孔的数量,指控制矿区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基 本工程量。 2矿区附近有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生产矿井资料可利用时,可根据生产矿井 资料的利用情况减少相应的抽水试验或其他工作量。 3多孔、群孔抽水试验抽水孔宜为大口径抽水孔,大口径抽水孔主要出水段以孔 隙充水为主的孔径不宜小于325mm,以裂隙充水为主的孔径不宜小于219mm
充水因素及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为重点。 2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区域宜采用1:5000~1:50000, 矿区宜采用1:2000~1:5000;不同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测绘每平 方公里的观测点数和观测路线长度可按表3.4.1确定,
地质测绘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数和观测
注:同时进行地质和水文地质测绘时,表中地质观测点数应乘以2.5;草测水文地 质测绘时,观测点数应为规定数的40%~50%。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应采用 小值,复杂时应采用大值,
3水文地质测绘应在比例尺大于或等于测绘比例尺的地形 地质图的基础上进行,应全面搜集和充分利用航(卫)片解译、区域 水文地质普查和相邻矿区的资料。 4水文地质测绘应全面收集矿区及相邻地区历年的水文、气 象资料;应详细调查矿区地形地貌,地下水的天然和人工露头及其 水化学特征、岩溶发育情况、第四系松散层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 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并应圈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应调查地表 水体的分布、水位、水深、流量、容量、洪水淹没范围、延续时间及其 与地下水的关系;应调查矿山老区的分布及积水情况;应对现有 生产矿井或勘查坑道进行水文地质编录,并应系统收集生产矿井 (或露天采矿场)的水文地质资料;应采集代表性岩(土)样进行物 理力学和水理性质测试;当调查区有热(气)水时,应调查热(气)水 的分布、控制因素、水温、流量、水中气体及化学组分、热(气)水的 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3.4.2水文地质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文地质物探方法可根据矿床的水文地质条件、被探物体 的物理特征及需要查明的问题进行选择,工作时宜采用多种物探 方法综合勘探; 2物探工作的布置、测网的密度、参数的确定、检查点的数量 及精度要求,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冶金勘察物探规范(试行)》 YBJ41的有关规定执行;
3.4.3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观测和详细记录钻进中涌(漏)水、掉块、塌孔、缩(扩) 径、逸气、涌砂、掉钻等现象发生的层位和深度,应测量涌(漏)水 量,揭穿含水层时应测量稳定水位并进行简易放(注)水试验。 2应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裂隙性质、密度、岩石的风 化程度和深度,以及岩溶形态、大小、充填情况、发育深度;应统计 裂隙率、岩溶率。 3一单一含水层(组)的钻孔应测定级孔稳定水位
1钻孔控制深度应以揭穿主要目的层为原则,重点控制应与 矿体主要储量分布标高一致;对底板直接或间接充水的矿床应按 勘查剖面加深控制,其深度应以揭穿含水层的裂隙、岩溶发育带为 原则。 2钻孔孔径应根据钻孔目的确定,抽水试验孔试验段孔径应 以满足设计的抽水量和安装抽水设备为原则,终孔孔径不应小于 91mm,水位观测孔观测段孔径应满足止水和水位观测的要求。 3钻孔的孔斜应满足选用抽水设备和水位观测仪器的工艺 要求。 4钻孔施工宜采用清水钻进,当地层破碎不能用清水钻进 时,应在主要含水层或试验段(观测段)用清水钻进,必须采用泥浆 钻进时,应采取洗井措施,
5钻孔揭露多个含水层时,应测定分层稳定水位;分层抽水 试验和分层测水位的钻孔应进行分层止水,并应检查止水效果,不 合格时应重新进行止水。 6钻孔应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要求岩石应大于70%,破碎 带应大于60%,黏性土应大于70%,砂和砂砾层应大于50%。 7应结合矿区的物性条件,选择方法进行水文物探测井。 8钻孔除留做长期观测外,均应按钻孔设计要求进行封孔: 封孔质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检查;钻孔封孔资料应详细说明孔口 坐标、孔深、孔斜,揭露矿体及顶、底板含水层位置、封孔措施及封 孔质量。
1抽水试验前应获得自然流场水位、流量变化趋势和速率的 资料;抽水试验时,应防止抽出的水在抽水影响范围内回渗到含水 层中;对覆盖型岩溶含水层,应观测地面塌陷、沉降现象。 2可根据概化的水文地质模型和水文地质计算的要求选择 稳定流抽水试验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 3稳定流抽水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位降深应根据试验目的和含水层富水程度确定,应尽 设备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深,最大降深值不宜小于10m;当 采用涌水量与降深相关方程预测矿井水量时,应进行 3次水位降低。 2)稳定时段延续时间宜根据含水层的特征、补给条件确定; 单孔抽水试验不应少于8h,潜水层抽水、带观测孔抽水 和有越流以及潮汐影响的抽水,应延长至24h或观测孔 水位变化符合抽水设计要求为止。 3)稳定时段内钻孔水位降深、流量稳定程度应结合区域地 下水动态变化确定;抽水孔降深波动相对误差绝对值不 应大于1%,观测孔水位变化不应大于2cm;涌水量波动 相对误差绝对值当单位涌水量大于0.1L/(s·m)时,不
1)群孔抽水试验宜在勘查后期进行,应建立在获得矿区水 文地质条件和天然流场及其动态变化资料的基础上。 2)水位降深、降深次数和延续时间应根据矿区水文地质条 件、试验目的和计算方法确定;抽水水量应对关然流场产 生扰动,暴露储存量与径流量的转化关系和矿区的水文 地质边界。 3)观测孔(点)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计算方法确定,宜布置在 不同的富水区、参数区、边界水量交换地段,以及地表水、 “天窗”、断裂带等地段; 4)具体观测方法应按专项设计执行。 8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具备进行连通试验的区域可进 行连通试验,并应确定地下水的流向、补给范围、补给速度及地下 水与地表水的关系;试验方法可采用水位传递法、示踪法和气体传 递法。 9井下放水试验要求可按本规范附录F执行。 3.4.6地下水、地表水动态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阶段应在详查阶段观测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 完善地下水、地表水的动态观测网,观测时间不宜少于一个水文 年;观测内容应包括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观测期间应掌握同期 的气象资料,岩溶矿区应同步进行降雨量观测。 2水位、水量、水温观测,宜每隔5d~10d测量一次,雨季或 动态急剧变化时段应加密;日变幅大的地区,应选定1个~2个涵 盖主要变化周期的时段进行微动态观测;水质监测宜在丰水期和 枯水期各取样一次,在地下水和地表水受到污染的地区应增加取 样次数。 3应采取保护地下水动态观测设施措施,勘探工作结束后应 由生产部门继续观测
1勘探阶段应在详查阶段观测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 完善地下水、地表水的动态观测网,观测时间不宜少于一个水文 年;观测内容应包括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观测期间应掌握同期 的气象资料,岩溶矿区应同步进行降雨量观测。 2水位、水量、水温观测,宜每隔5d~10d测量一次,雨季或 动态急剧变化时段应加密;日变幅大的地区,应选定1个~2个涵 盖主要变化周期的时段进行微动态观测;水质监测宜在丰水期和 枯水期各取样一次,在地下水和地表水受到污染的地区应增加取 样次数。 3应采取保护地下水动态观测设施措施,勘探工作结束后应 由生产部门继续观测
3.4.7遥感技术的应用应符合下及
问题。 2应选择适当比例尺的遥感图像。 3 遥感图像水文地质条件解译应进行野外调查验证,验证应 包括下列内容: 1)检验判释标志; 2检验判释结果; 3)检验外推结果; 4补充室内判释难以获得的资料
3.5.1矿坑涌水量计算应建立在正确认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 基础上。勘探设计时应根据已有水文地质资料,初步确定矿坑涌 水量计算方案。勘探过程中应根据查明的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修 正和完善涌水量计算方案。
基础上。勘探设计时应根据已有水文地质资料,初步确定矿坑涌 水量计算方案。勘探过程中应根据查明的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修 正和完善涌水量计算方案。 3.5.2矿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地下水数学模型应根据矿区水 文地质特征、边界条件、充水方式建立。当矿区边界性质无法确定 或边界性质随矿坑排水将不断变化时,应将水文地质计算域扩展 到整个水文地质单元,并应建立整个水文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概 念模型和相应的地下水数学模型。
3.5.2矿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地下水数学模型应根据矿区水
文地质特征、边界条件、充水方式建立。当矿区边界性质无法确定 或边界性质随矿坑排水将不断变化时,应将水文地质计算域扩展 到整个水文地质单元,并应建立整个水文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概 念模型和相应的地下水数学模型,
3.5.3参数计算应利用水文地质试验及地下水流场观测资料,采
用稳定流、非稳定流理论,计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导水系数、越流 系数、给水度、弹性给水度等水文地质参数
法,并应依据矿床开采规划,计算不同开拓水平的矿坑正常涌水量 和矿坑最大涌水量。需预先疏干的矿床,应进行地下水预报,并应 计算相应水平蔬干涌水量和疏干时间
3.5.5勘探阶段矿坑涌水量计算应采用数值法。地下水数值模
型应利用地下水长系列动态资料和群孔抽水试验资料进行识别和 验证。矿坑涌水量计算宜采用多种矿坑涌水量计算方法与数值模
型计算结果进行验证与校核。在进行矿坑涌水量计算时,应分析 矿床不同开采方式、不同排水方式,以及同一地下水系统中其他矿 坑和相邻矿区排水量的影响
3.5.6对水文地质参数来源及矿坑涌水量计算
评述,应推荐作为矿山一期开拓水平疏干排水设计的矿坑涌水量, 并应估算与提交矿产储量标高相一致的深部矿坑涌水量,同时应 分析论证计算涌水量可能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及矿床开采后矿坑充 水因素和涌水量的变化。专门性水文地质勘探报告宜认定计算的 矿坑涌水量的可信度
3.5.7露采矿床除应计算露天采坑地下水涌水量外,宜计算暴雨
3.5.8水文地质参数和地下水储存量、补给量、可开采量和矿坑
3.6矿山水资源综合利用
及利用方向等进行综合利用评价 3.6.2矿区内有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时,应根据现有资料做出评 价;矿区无可供利用的水源时,应在区域上指出供水方向。 3.6.3矿区内有地下热水时,应圈定热异常范围,并应大致查明 热水的形成条件、估算热水量、测定其化学成分,同时应分析热水 开发利用的前景。
热水的形成条件、估算热水量、测定其化学成分水利管理,同时应分析热水 开发利用的前景。
3.6.4矿区内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有
关矿泉水要求的水点,应对其作为矿泉水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做出 初步评价,并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4.1.1矿区工程地质勘探可按表4.1.1分类
4.1.1矿区工程地质勘探可按表4.1.1分类。
4. 1. 2 工程地质勘探的复杂程度可按表 4. 1. 2 分类。
灭火系统标准规范范本4. 1. 2工程地质勘探的复杂程度可按表 4. 1. 2 分类。
程地质勘探的复杂程度可按表4.1.
表4.1.2工程地质勘探复杂程度分类
....- 有色金属标准 勘探标准
- 相关专题: 地质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