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速查手册.pdf

  • 园林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速查手册.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7-08
  • 发 布 人: tina0614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熟的施工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

    注:当有成熟的施工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

    2.2.4挖方经过不同类别土(岩)层或深度超过10m时,其边坡可做成折线形或台阶形。 2.2.5当城市挖方因邻近建筑物限制而采用护坡桩时,可以不放坡,但要有护坡桩的施工 方案。 2.3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应合理确定开挖顺序、路线及开挖深度。 2.3.1采用推土机开挖大型基坑(槽)时,一般应从两端或顶端开始(纵向)推土,把 推向申部或顶端,暂时堆积,然后再横向将土推离基坑(槽)的两侧。 2.3.2采用铲运机开挖大型基坑(槽)时,应纵向分行、分层按照坡度线向下铲挖,但每 层的中心线地段应比两边稍高一些,以防积水。 2.3.3采用反铲、拉铲挖土机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其施工方法有两种: 2.3.3.1端头挖土法:挖土机从基坑(槽)或管沟的端头以倒退行驶的方法进行开挖。自 卸汽车配置在挖土机的两侧。 2.3.3.2侧向挖土法:挖土机沿着基坑(槽)或管沟的一侧移动,自卸汽车在另一侧装运 土。 2.3.4当挖土机沿挖方边缘移动时,机械距离边坡上缘的宽度不得小于基坑(槽)或管沟 深度的1/2。如挖土深度超过5m时,应按专业性施工方案来确定。 2.4土方开挖宜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并随时做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 2.4.1在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当开挖深度大于1.5m时,应根据土 质变化情况做好基坑(槽)或管沟的支撑准备,以防塌陷。 2.4.2开挖基坑(槽)和管沟,不得挖至设计标高以下,如不能准确地挖至设计基底标高 时,可在设计标高以上暂留一层土不挖,以便在抄平后由人工开挖。 暂留土层厚度:采用一般铲运机、推土机挖土时,为20cm左右;采用反铲、正铲和拉铲挖 土时,为30cm左右。 2.4.3在施工机械受限不能作业时,应配合人工进行开挖,并用手推车将土运到适合机械 作业的地方。 2.5修帮和清底。在距槽底设计标高50cm的槽帮处抄出水平线,钉上小木概,然后用人工 将暂留土层挖走。同时,由两端轴线(中心线)引桩拉通线(用小线或铅丝),检查距槽边 尺寸,确定槽宽标准,以此修整槽边。最后清除槽底土方。 2.5.1槽底修理铲平后,进行质量检查验收。 2.5.2开挖基坑(槽)的土方,在场地有条件堆放时,一定要留足回填需用的好土。多余 的十方应一次运走,避免二次搬运。

    2.5.2开挖基坑(槽)的土万,在场地有条件堆放时,一定要留足回填需用的好土。多余

    2.6.1土方开挖一般不宜在雨季进行,如必须进行雨期施工,则工作面不宜过大,应逐段、 逐片分期完成。 2.6.2雨期施工时,应注意边坡稳定,必要时可适当放缓边坡坡度或设置支撑。同时,应 在坑(槽)外侧围以土堤或开挖排水沟,防止地面水流入。施工时应对边坡、支撑、土堤进 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2.6.3土方开挖不宜在冬季施工。如必须进行冬期施工时,其施工方法应按冬期施工的施 工方案进行。 2.6.4当采用防止冻结法开挖土方时,可在土层冻结以前用保温材料覆盖或将表层土翻耕 粑松花纹板标准,其翻耕深度应根据当地气温条件确定,一般不小于30cm。 2.6.5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必须防止基土受冻。应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适当厚度的 公主,或用其他保温材料覆盖。如遇开挖土方引起邻近建(构)筑物的地基和基础暴露时 应采取防冻措施,以防产生冻结破坏。

    3.1保证项目:柱基、基坑、基槽、管沟和场地的基土土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严禁扰 动。

    3.1保证项目:柱基、基坑、基槽、管沟和场地的基土土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严禁扰

    1.1对定位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龙门板等,挖运主时不得碰撞,作业人员不 得在龙门板上休息,并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及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 求。定位标准桩和标准水准点也应定期复测,检查是否发生变动。 1.2土方开挖时,应防止邻近建(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发生下沉或变形。必要时应与 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协商,采取防护措施,并在施工中进行沉降或位移观测。 1.3施工中如发现文物或古墓等,应妥善保护,并及时通报当地相关部门,处理结束后方 可继续施工。如发现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或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点等,应加以保 沪。在敷设有地上或地下管线、电缆的地段进行主方施工时,应预先取得相关管理部门的书 面同意,施工中应采取 以防止损坏管线,造成严重事故

    5.1基底超挖:开挖基坑(槽)管沟不得超过基底标高。如个别部位超挖时,其处理方法 应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不得私自处理。 5.2基底未保护:基坑(槽)开挖后应尽量减少对基土的扰动。如遇基础不能及时施工时, 可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30cm土层不挖,待做基础时再挖。 5.3施工顺序不合理:应先从低处开挖,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形成一定坡度,以利排水。 5.4施工机械下沉:施工时必须了解土质和地下水位情况。推土机、铲运机等施工机械一 般需要在地下水位0.5m以上作业;挖土机一般需要在地下水位0.8m以上作业,正铲挖土机 挖方的台阶高度、不得超过最大挖掘高度的1.2倍。 5.5开挖尺寸不足、边坡过陡:基坑(槽)或管沟底部的开挖宽度和坡度,除应考虑结构 尺寸要求外,还应根据施工需要增加工作面宽度,如排水设施、支撑结构等所需的宽度。 5.6雨期施工时,基坑(槽)底应预留30cm土层,在浇筑混凝土垫层前再挖至设计标高。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1.1.1碎石类土、砂土(使用细砂、粉砂时应取得设计单位同意)或爆破石渣,可用作表 层以下填料。其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每层填铺厚度的2/3(说明)或3/4(使用振动碾时), 含水率应符合规范规定。 1.1.2粘性土应检验其含水率,必须达到设计标准否方可使用。 .1.3盐渍土一般不可使用,如填料中不含有盐晶、盐块或含盐植物的根茎,并符合《建 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一2002)的规定的盐渍土则可以使用。

    [1. 1. 4主要机具

    1.1.4.1装运土方机械:铲土机、自卸汽车、推土机、铲运机及翻斗车等。 1.1.4.2碾压机械:平碾、羊足碾和振动碾等。 .1.4.3其他机具:蛙式或柴油打夯机、手推车、铁锹(平头和尖头)、2m钢直尺、20 号铅丝、橡胶管等。

    1.2.1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方土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填 方土料的含水量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重要的回填土方工程,其各项回填 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方土料的含水量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重要的回填土方工程,其各项回填 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2.2填土前应对填方基底和已完工程进行检查和中间验收,合格后要做好隐蔽检查和验 收手续。 .2.3施工前,应做好水平高程标志布置,如大型基坑或沟边上每隔1m钉上水平桩概,或 在邻近的固定建筑物上标定标准高程点。大面积场地或地坪上每隔一定距离钉上水平桩。 .2.4确定好施工机械的行走路线。应预先经过检查,必要时应进行加固、加宽等准备工 乍,同时要编制好施工方案。 2.操作工艺 2.1工艺流程

    1.2.2填土前应对填方基底和已完工程进行检查和中间验收,合格后要做好隐蔽检查和验 收手续。

    1.2.3施工前,应做好水平高程标志布置,如大型基坑或沟边上每隔1m钉上水平桩概,或 全邻近的固定建筑物上标定标准高程点。大面积场地或地坪上每隔一定距离钉上水平桩。 .2.4确定好施工机械的行走路线。应预先经过检查,必要时应进行加固、加宽等准备工 作,同时要编制好施工方案。 2.操作工艺

    2.6碾压时,轮(夯)迹应相互搭接,防止漏压或漏夯。长宽比较大时,填土应分段进行。 每层接缝处应做成斜坡形,碾迹重叠,重叠长度为0.5~1.0m,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应小于1m。 2.7填方超出基底表面时,应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填土后,如设计方案中未要求边 坡修整,宜将填方边缘宽填0.5m;如设计方案中要求边坡修平拍实,宽填可为0.2m。 2.8在施工机械无法作业的部位,应采用人工推土填充,用蛙式打夯机或柴油打夯机分层 夯打密实。 2.9回填土方每层压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 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 2.10填方全部完成后,表面应进行拉线找平,超过标准高程的部位,应及时依线铲平;低 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2.11雨期、冬期施工

    2.10.6冬期施工回填土方,每层铺筑厚度应比常温施工时减少20%~25%,其中冻土块体 积不得超过填方总体积的15%,其粒径不得大于150mm,且冻土块要均匀分布。回填土方的 工作应连续进行,防止基土或已填方土层受冻,并且要及时采取防冻措施。

    3.1.2回填的主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3.1.3回填土必须按规定分层夯压密实。取样测定压实后的干土质量密度,其合格率不应 小于90%;不合格的干土质量密度的最低值与设计值的差,不应大于0.08g/cm3,且不应集 中分布。环刀取样的方法及数量应符合规范规定。

    1.1施工时,对定位标准桩、轴线控制桩、标准水准点及龙门板等,填运土方时不得碰撞, 作业人员不得在龙门板上休息。并应定期复测,检查这些标准桩点是否正确。 4.2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要有足够的照明设施。 4.3基础或管沟的现浇混凝土应达到一定强度,不致因回填土而受破坏时,方可回填土方。

    5.1未按要求测定主的十土质量密度:每层回填土都应测定夯实后的十主质量密度,结果 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铺摊上层土。试验报告要注明土料种类、试验日期、试验结论,并由试 验人员签字。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部位,应有处理方法和复验结果。 5.2回填主下沉:虚铺土超过规定厚度或冬期施工时有较大的冻主块:夯实不够遍数,甚 至漏夯;基底有机物或树根、落土等杂物清理彻底等原因均有可能造成回填土下沉。为此, 应在施工中认真执行规范的有关规定,并要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3回填土夯压不密实:应在夯压时对干土适当洒水加以润湿;如回填土因湿度过大而出 现“橡皮土”现象,这时应将“橡皮土”挖出,重新换好土再夯实。 5.4在地形、工程地质情况复杂的地区内填方,且对填方密实度要求较高时,应采取措施, 如排水暗沟、护坡桩等,以防填方土粒流失,造成不均匀下沉和塌等事故。 5.5填方基土为杂填土时,应按设计要求加固地基,并妥善处理基底下的软、硬点,空洞, 旧基础及暗塘等。 5.6回填管沟时,为防止管道中心线发生位移或损坏管道,应采用人工方式先在管道周围 填土夯实,并应从管道两边同时进行,直至管顶0.5m以上。在不损坏管道的前提下,方可 采用机械回填和压实。 在抹带接口处,防腐绝缘层或电缆周围,应使用细粒土料回填。 5.7填方应按设计要求预留沉降量,如无设计要求时,可根据工程性质、填方高度、填料 种类、密实要求和地基情况等,与建设单位共同确定(沉降量一般不超过填方高度的3%) 6.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4.成品保折 4.1施工时应注意妥善保护定位桩、轴线桩,防止发生碰撞产生位移,并应经常复测 4.2对基础、基础墙或地下防水层、保护层及从基础墙伸出的各种管线,均应妥善保 护,防止回填灰土时碰撞或损坏。 4.3灰土地基打完后,应及时进行基础的施工和地坪面层的施工,否则应临时遮盖, 防止日晒雨淋。 5.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1未按要求测定干土的质量密度。灰土回填施工时,每层灰土夯实后都应测定干土 的质量密度,符合要求后,才能铺摊上层的灰土;并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土料种类、配合比 试验日期、层数(步数)、结论等,并由试验人员签字确认。密实度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部位 均应有处理方法和复验结果。 5.2留、接槎不符合规定。灰主施工时应严格执行留、接槎的规定。当灰土基础标高 不同时,应做成阶梯形,上、下层的灰土接槎距离不得小于500mm。接槎的槎子应垂直切齐 5.3生石灰块熟化不良。因没有认真过筛,导致颗粒过大,进而造成颗粒遇水熟化体 识膨胀,会将上层垫层、基础拱裂必须认真对待熟石灰的过筛工序。 5.4灰土配合比不准确。土料和熟石灰没有认真过标准斗,或将石灰粉酒在土的表面, 导致拌和不均匀,均会造成灰土地基软硬不一致,干土质量密度也相差过大。所以应认真做 好计量工作。 5.5如房心灰土表面平整偏差过大,会致使地面混凝土垫层过厚或过薄,造成地面开 裂、空鼓。所以应认真检查灰土表面的标高及平整度。 5.6雨季、冬季不宜做灰土工程,可适当考虑修改设计。否则应编制好雨期、冬期施 工方案;施工时应严格执行施工方案中的技术措施,防止造成灰土浸水、冻胀等质量事故。 5.7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要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铺填超厚或配 合比错误。 6.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6.1施工区域内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6.2地基钎探记录。 6.3地基隐蔽验收记录。 6.4灰土的试验报告。 二、砂石地基 1.施工准备 1.1材料及主要机具 1.1.1天然级配砂石或人工级配砂石宜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砾砂、碎(卵) 石、石屑或其他工业废粒料。在缺少中、粗砂和砾石的地区,可采用细砂,但应同时掺入 定数量的碎石或卵石,其掺入量应符合设计要求,颗粒级配应良好

    1.施工准备 1.1材料及主要机具 1.1.1天然级配砂石或人工级配砂石宜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砾砂、碎(卵) 石、石屑或其他工业废粒料。在缺少中、粗砂和砾石的地区,可采用细砂,但应同时掺入 定数量的碎石或卵石,其掺入量应符合设计要求,颗粒级配应良好

    2.2对级配砂石进行技术鉴定,如是人工级配砂石,应将砂石拌和均匀,其质量均应

    2.2对级配砂石进行技木金定: 达到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规定。 2.3分层铺筑砂石 2.3.1铺筑砂石的每层厚度一般为15~20cm,不宜超过30cm,分层厚度可用木桩控制 根据不同条件,可选用夯实或压实的方法。大面积的砂石垫层,铺筑厚度可达35cm,宜采 用6~10t的压路机碾压。 2.3.2砂和砂石地基底面宜铺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时,基土面应挖成踏步或 斜坡形,搭槎处应注意压(夯)实。施工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 2.3.3分段施工时,接槎处应做成斜坡,每层接槎处的水平距离应错开0.5~1.0m 并应充分压(夯)实。 2.3.4铺筑的砂石应级配均匀。如发现砂窝或石子成堆现象,应将该处砂子或石子挖 出,分别填入级配好的砂石。 2.4洒水:铺筑级配砂石在夯实或碾压前,应根据其干湿程度和气候条件,适当地洒 水以保持砂石的最佳含水量,砂石的最佳含水量一般为8%~12%。 2.5夯实或碾压;夯实或碾压的遍数由现场试验确定采用水夯或蛙式打夯机时,应保 持落距为400~500mm,要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全面夯实,夯实遍数一般不少于3遍。 采用压路机碾压时,一般碾压不少于4遍,其轮距搭接不小于50cm。边缘和转角处应采用 人工或蛙式打夯机补夯密实。 2.6找平和验收 2.6.1施工时应分层找平,夯压密实,并应设置纯砂检查点,用200cm3的环刀取样, 则定于砂的质量密度。下层密实度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用贯入法测定质量密度时: 用贯入仪、钢筋或钢叉等进行检查,小于试验所确定的贯入度为合格。 2.6.2最后一层压(夯)完成后,表面应拉线找平,并且要符合设计规定的标高。 3.质量标准

    3.1.2纯砂检查点的干砂质量密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3.1.2纯砂检查点的于砂质量密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1回填砂石时,应注意保护现场轴线桩、标准高程桩,防止因碰撞产生位移,并应 经常复测。 4.2地基范围内不应留有孔洞。完工后如无技术措施,不得在影响地基稳定的区域内 进行挖掘工程 4.3施工中必须保证边坡稳定,防止边坡塌。 4.4级配砂石回填完成后,应连续进行上部施工,否则应适当酒水养护。 5.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1大面积下沉:主要是未按质量要求施工,如分层铺筑过厚、碾压遍数不够、酒水 不足等。要严格执行操作工艺的要求。 5.2局部下沉:边缘和转角处夯打不实,留、接槎未按规定要求进行搭接和夯实。对 边角处的夯打不得遗漏。 5.3级配不良:应配专人及时处理砂窝、石堆等问题,做到砂石级配良好。 5.4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砂石地基,其最下层的铺筑厚度可适当增加50mm。 5.5密实度不符合要求:坚持分层检查砂石地基的质量。每层的纯砂检查点的干砂质 量密度必须符合规定,否则不能进行上一层的砂石施工。 5.6砂石垫层厚度不宜小于100mm。 5.7冻结的天然砂石不得使用。 5.8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砂石级配不准或 铺筑超厚。 6.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6.1施工现场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6.2地基钎探记录 6.3地基隐蔽验收记录。 6.4砂石的试验报告。

    1.1.1水泥:宜用32.5~42.5级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1.1.2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1.1.3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径5~32mm,含泥量不大于2%,且无杂物。 1.1.4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1.1.5外加剂、掺合料:其品种及掺入量应根据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1.1.6主要机具:搅拌机、磅秤、手推车或翻斗车、铁锹(平头和尖头)、振揭器(插 入式和平板式)、刮杠、木抹子、橡胶管、串桶或溜槽等。 1.2作业条件 1.2.1基础轴线尺寸、基底标高和地质情况均经过检查,并完成隐检验收。 1.2.2安装的模板已经过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并完成预检验收。 1.2.3在槽帮、墙面或模板上做好混凝土上平的标志,大面积浇筑的混凝土基础每隔 3m左右钉上水平桩。 1.2.4埋在垫层中的各种管线均已安装完毕,并经过有关单位验收, 1.2.5校核混凝土配合比,检查后台磅秤,进行技术交底,准备好混凝土试模。 2.操作工艺 2.1工艺流程

    4.成品保折 4.1当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损坏时,方可拆除侧面模板。 4.2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后,方可在其上来往行人和进行上部施工。 4.3在施工中,应妥善保护暖通、电气暗管及预留洞口。 4.4基础内应根据设计要求预留孔洞或安置螺栓和预理件,以避免后凿混凝主。 4.5冬期施工的混凝土表面应覆盖保温材料,防止混凝主受冻。 5.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1混凝主不密实,出现蜂窝麻面:主要由于振捣时间短、漏振、配合比不准或模板 逢隙漏浆等原因造成。 5.2表面不平、标高不准、尺寸增大:由于水平标志的线或木概不准,操作时未认真 线平,或模板支撑不牢固等原因造成。 5.3缝隙夹渣: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有杂物。主要是未认真清理而造成的。 5.4不规则裂缝:由于基础过长而收缩,上、下层混凝土结合不好,养护不够,或拆 模过早等原因而造成。 6.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6.1水泥的出厂证明及复验证明。 6.2模板的标高、轴线、尺寸的预检记录。 6.3结构用混凝土应有试配申请单和实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6.4混凝土试块28d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商品混凝土应有出厂合格证。

    1.1材料及主要机具: 1.1.1水泥:宜用325号~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1.1.2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1.1.3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径5~32mm,含泥量不大于2%。 1.1.4钢筋:钢筋的级别、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证明书及复试报告,表面 无老锈和油污,

    2.2.1核对钢筋半成品:应先按设计图纸核对加工的半成品钢筋,对其规格、形状、 型号、品种经过检验,然后挂牌堆放好。 2.2.2钢筋绑扎:钢筋应按顺序绑扎,一般情况下,先长轴后短轴,由一端向另一端 依次进行。操作时按图纸要求画线、铺铁、穿箍、绑扎,最后成型。 2.2.3预理管线及铁活:预留孔洞位置应止确,桩伸人承台梁的钢筋、承台梁上的柱 子、板墙插铁,均应按图纸绑好,扎结牢固(应采用十字扣)或焊牢,其标高、位置、搭接 锚固长度等尺寸应准确,不得遗漏或位移。 2.2.4受力钢筋搭接接头位置应正确。其接头相互错开,上铁在跨中,下铁应尽量在 支座处;每个搭接接头的长度范围内,搭接钢筋面积不应超过该长度范围内钢筋总面积的 /4。所有受力钢筋和箍筋交接处全绑扎,不得跳扣。 2.2.5绑砂浆垫块:底部钢筋下的砂浆垫块,一般厚度不小于50mm,间隔1m,侧面的 垫块应与钢筋绑牢,不应遗漏。 2.3安装模板: 2.3.1确定组装钢模板方案:应先制定出承台梁组装钢模板的方案,并经计算确定对 拉螺栓的直径、长度、位置和纵横龙骨、连杆点的间距及尺寸,遇有钢模板不符合模数时, 可另加木模板补缝。 2.3.2安装钢模板:安装组合钢模板,组合钢模板由平面模板、阴、阳角模板拼成。 其纵横胁拼接用的U形卡、插销等零件,要求齐全牢固,不松动、不遗漏。

    3.1.2.5电弧焊接头焊缝表面平整,无凹陷、焊瘤,接头处无裂纹、气孔、焊渣及咬 边。接头处绑条沿接头中心线的纵向位移不得大于0.5d,且不大于3mm;接头处钢筋的轴线 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m;焊缝厚度不小于0.05d;焊缝宽度不小于0.1d;焊缝长度 不小于0.5d;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 3.1.3允许偏差项目,见下表。

    桩承台钢筋安装及预埋件位置允许偏差

    3.2模板分项工程: 3.2.1保证项目: 3.2.1.1模板及其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支架的支承部分有足 够的支承面积。 3.2.1.2模板安装在基土上,基土必须坚实并有排水措施。 3.2.2基本项目: 3.2.2.17 模板接缝处接缝的最大宽度不应大于1.5mm。 3.2.2.27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采取防止粘结措施。粘浆和漏涂隔离 剂面积累计不大于1000cm2。 3.2.3允许偏差项且,见下表

    桩承台模板安装和预埋件允许偏差

    3.3混凝土分项工程: 3.3.1保证项目: 3.3.1.1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剂等必须符合施工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3.3.1.2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计量、搅拌、养护和施工缝处理必须符合施工规范 的规定。 3.3.1.3评定混凝土强度的试块,必须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一87)的 规定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其强度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3.3.1.4对设计不允许有裂缝的结构,严禁出现裂缝;设计允许出现裂缝的结构,其 裂缝宽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3.2基本项目: 3.3.2.1混凝土应振捣密实,蜂窝面积一处不大于200cm2,累计不大于400cm2,无孔洞 3.3.2.2任何一根主筋均不得有漏筋。 3.3.2.3无缝隙无夹渣层。 3.3.3允许偏差项目,见下表

    桩承合混凝土工程允许偏差

    4.1安装模板和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保护钢筋,不得攀踩钢筋。 4.2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般不小于50mm。其钢筋垫块不得遗漏。 4.3冬期施工应覆盖保温材料,防止混凝土受冻。 4.4拆模时应避免重撬、硬砸,以免损伤混凝土和钢模板。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1蜂窝、露筋:由于模板拼接不严,混凝土漏浆造成蜂窝;振捣不按工艺操作,造 成振捣不密实而露筋。 5.2缺棱、掉角,配合比不准,搅拌不均匀或拆模过早,养护不够,都会导致混凝土 棱角损伤。 5.3偏差过大:模板支撑、卡子、拉杆间距过大或不牢固;混凝土局部浇筑过高或振 捣时间过长,都会造成混凝土胀肚、错台、倾斜等缺陷。 5.4插铁钢筋位移:插铁固定不牢固,振捣棒或塔吊料斗碰撞钢筋,致使钢筋位移。 5.5对于地震设防区,当承台梁采用支模浇筑时,承台梁侧面应按设计要求回填土并 夯实。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6.1水泥的出厂证明及复验证明。 6.2钢筋的出厂证明或合格证,以及钢筋验收单抄件。

    6.3钢筋隐蔽验收记录。 6.4 模板标高、尺寸的预检记录。 6.5 钢筋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报告。 6.6 结构用混凝土应有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6.7 混凝土试块28d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商品混凝土应有出厂合格证

    1.1材料及主要机具: 1.1.1水泥:宜325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1.1.2砂: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1.1.3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径0.5~3.2cm,含泥量不大于2%。 1.1.4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1.1.5外加剂、掺合料:其品种及掺量。应根据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1.1.6主要机具:应备有搅拌机、磅秤、手推车或翻斗车、铁(尖、平头)、振捣 器(棒式或平板式)、刮杠、木抹子、串桶或溜槽、胶皮管等。 1.2作业条件: 1.2.1基础轴线尺寸,基底标高和地质情况均经过检查,并应办完隐检手续。 1.2.2安装的模板已经过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并办完预检手续。 1.2.3在槽帮上、墙面或模板上做好混凝土上平的标记。较大型基础或阶梯形基础, 立设水平桩或弹上线。 1.2.4埋在基础中的钢筋、螺栓、预埋件、设备管线均已安装完毕,并经过有关部门 检查验收,并办完隐检手续。 1.2.5由试验室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经核查后,调整第一盘混凝土的各种材料的用量, 进行技术交底及试拌。同时准备好混凝土试模。 2操作工艺

    2.2清理:在地基或基土上清除淤泥和杂物 并应有防水和排水措施。对于干燥土应

    2.4.4混凝王不能连续进行浇筑时,如果超过2h以上,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 定留置施工缝。 2.4.5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注意观察模板、支架、螺栓、管道和预留孔洞、预埋件 有无走动情况,当发现有变形或位移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完全处 理好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2.4.6混凝土振捣密实后,表面应用木杠刮平,木抹子搓平。 2.4.7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搓平后,应在12h左右加以覆盖和洒水,浇水的次 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昼夜。 2.4.8雨、冬期施工时,露天浇筑混凝土应编制季节性施工方案,采取有效地措施, 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否则不得任意施工。 3质量标准 3.1保证项目: 3.1.1混凝土所用的水泥、骨料、水、外加剂等必须符合施工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3.1.2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计量、搅拌、养护和施工缝处理,必须符合施工规范 的规定。 3.1.3评定混凝土强度的试块,必须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一87) 的规定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其强度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3.2基本项目: 3.2.1混凝土应振捣密实。蜂窝面积一处不大于400cm2,,累计不大于800cm2,无孔 3.2.2无缝隙无夹渣层。 3.2.3基础表面有坡度时,坡度应正确,无倒坡现象。 4.3允许偏差项目,见下表

    混凝土设备基础允许偏差

    4.1要保证钢筋、预理件、预理螺栓、孔洞和线管的位置止确,不得撞碰。 4.2不得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准在吊帮的模板上支搭脚手板,保证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4.3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 4.4不 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时,方可在其上来往行走和进行上部施 工。 4.5在混凝土运输时,应保护好设备管线、门口预留孔洞,不得碰撞损坏。 4.6较大的设备基础超过相邻建筑物基础深度时,应有妥善的保护措施或方案。 4.7基础内应根据设计要求预留孔洞,安装螺栓、预理件均不得遗漏。以避免后剔 基础混凝土。 4.8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要配备足够的照明,防止混凝土配合比过 不准,防止碰撞各种管线、模板、预理件等及现场设施等。 4.9冬期施工时,混凝土表面应覆盖保温材料,防止混凝土受冻。 5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1混凝土不密实: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吊帮模板根部砂浆涌出等原因 造成蜂窝、麻面或孔洞;拆模过早,混凝土浆粘在模板上,也会造成麻面。 5.2混凝土表面不平、标高不准、尺寸增大:由于水平标志线或小木概不准,操作时 未认真找平,混凝土多铺过厚、少铺过薄等原因造成。 5.3基础轴线位移,螺栓孔洞,隔板位移:主要是预理件固定措施不当,或浇筑混凝 土时碰撞、振捣棒插入不准而造成。 5.4露筋:钢筋的垫块漏放或位移,钢筋紧贴模板或振捣不实、漏振,均会造成露筋 5.5缝隙夹渣: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有杂物,主要是未认真清理施工缝所致。 5.6不规则裂缝:基础过大,内部由于水化热产生温度应力,上下层混凝土结合不好 养护不够,或过早拆模等原因造成。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6.1水泥的出厂证明及复验证明, 6.2模板的标高、轴线、尺寸和预检记录。 6. 3 混凝土应有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6.4 混凝土试块28d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商品混凝土应有出厂合格证。 6.5预埋件、螺栓、锚板等的产品合格证。

    1.施工准备 1.1材料及主要机具 1.1.1水泥:采用32.5级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严禁使用 过期、受潮、变质的水泥。 1.1.2砂:宜用中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 1.1.3石:宜用卵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含泥量不大于1%,吸水率不大于1.5% 1.1.4水:饮用水或天然洁净水。 1.1.5UEA膨胀剂:其性能应符合行业标准《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一2009), 其掺入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有关的规定,与其他外加剂混合使用时,应经试验试配后使用。 1.1.6主要机具:混凝土搅拌机、翻斗车、手推车、振揭器、溜槽、串桶、钢板、铁 锹、吊斗、计算器具、磅秤等。 1.2作业条件 1.2.1钢筋、模板等工序完成,并完成隐检、预检手续。注意检查固定模板的铅丝、 螺栓是否穿过混凝土墙,如必须穿过时,应采取止水措施,特别是管道或预埋件穿过处是否 已做好防水处理。木模板应提前浇水湿润,并将落在模板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1.2.2根据施工方案做好技术交底。 1.2.3材料需经过检验,由实验室试配提出混凝土配合比,试配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 级应比设计等级提高0.2MPa。 1.2.4如地下水位较高,地下防水工程施工期间应做好降水、排水。 2.操作工艺 2. 1 工艺流程

    5.2细部构造处理是防水施工的薄弱环节,施工前应审核图样,特殊部位如变形缝、 施工缝、穿墙管、预理件等细部构造要精心处理。 5.3地下室防水工程必须由防水专业队施工,其技术负责人及班组长必须持有上岗证 书。施工完毕,及时整理施工技术资料。地下室防水工程的保修期为三年,出现渗漏要负责 返修。 5.4穿墙管外应预埋带有止水环的套管,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固定;止水环周围的 混凝土要细心振捣密实,不得漏振;主管与套管之间应按设计要求用防水密封膏封严。 5.5结构变形缝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止水带的位置要固定准确,周围混凝土 要细心浇筑振捣,保证密实,止水带不得偏移。变形缝内填沥青木丝板或聚乙烯泡沫板,缝 内20mm处填防水密封膏,在迎水面上加铺一层防水卷材,并抹20mm防水砂浆进行保护。 5.6后浇缝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六周后进行施工,应以比原设计混凝土等级提高一级的 .E.A补偿收缩混凝主浇筑。浇筑前应把接槎处清理十净,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养护28d。 6.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6.1材料(水泥、砂、石、U.E.A膨胀剂其他外加剂等)的出厂质量证明书、试验报 告。 6.2混凝土试块试验报告。(包括抗压及抗渗试块)。 6.3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6.4设计变更及洽商记录。 6.5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6.6其他技术文件。

    二、水泥砂浆防水层施工

    1.1材料及主要机具 1.1.1水泥:宜用32.5级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当有侵蚀性介 质作用时,应按设计要求选用。 1.1.2砂:应采用中砂,不得含有杂物,且含泥量不得超过3%。使用前必须过3~5mm 孔径的筛。 1.1.3外加剂:防水粉、防水油、有机硅防水剂、氯化物金属盐类防水剂。所有材料 均应按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 1.1.4主要机具:灰板,铁抹子,木抹子,阴、阳角抹子,半截大桶,钢丝刷,软毛 刷,八字靠尺,锤子,尖凿子,捻鑫子,铁,扫帚,刮杠等。 1.2作业条件 1.2.1结构验收合格,已办好验收手续。 1.2.2地下防水施工期间应做好排水,直至防水工程全部完工为止。排水、降水措施 应按施工方案执行。 1.2.3地下室门窗口,预留孔洞,管道进、出口等细部结构处理完毕。 2.操作工艺 2. 1工艺流程

    2.2.1混凝土墙面如有蜂窝或松散的混凝土,应剔除并用水冲刷干净,然后用1:3 水泥砂浆抹平,或用1:2干硬性水泥砂浆捻实。表面油污应用10%氢氧化钠溶液刷洗干净 混凝土表面应进行凿毛处理。 2.2.2砖墙抹防水层时,必须在砌砖时划缝,深度为10~12mm。穿墙预埋管露出基层 在其周围剔成20~30mm宽、5060mm深的槽,用1:2十硬性水泥砂浆捻实。管道穿墙应 按设计要求做好防水处理,并办理隐检手续, 2.3混凝土墙抹水泥砂浆防水层 2.3.1刷水泥素浆:配合比为水泥:水:防水油=1:0.8:0.025(质量比)。先将水 泥与水拌和,然后加入防水油搅拌均匀,再用软毛刷在基层表面涂刷均匀,随即抹底层防水 砂浆。 2.3.2抹底层砂浆:用1:2.5水泥砂浆,加入占水泥用量3%~5%的防水粉,水灰比 为0.6~0.65,稠度为7~8cm。先将防水粉和水泥、砂子拌匀后,再加水拌和;搅拌均匀后 进行抹灰操作,底灰抹灰厚度为5~10mm,在底灰凝固前用扫帚扫毛。砂浆应随拌随用,拌 和及使用砂浆的时间不宜超过60min,严禁使用过夜砂浆。 2.3.3刷水泥素浆:底灰抹完后,常温时间隔1d后再刷水泥素浆,配合比及做法与第 一层相同。 2.3.4抹面层砂浆:刷过素浆后,应立即抹面层砂浆;配合比同底层砂浆;抹灰厚度 在5~10mm左右;凝固前要用木抹子搓平,然后用铁抹子压光。 2.3.5刷水泥素浆:面层砂浆1d后抹完刷一道水泥素浆,配合比为水泥:水:防水油 1:1:0.03(重量比),做法和第一层相同。 2.4砖墙抹水泥砂浆防水层 2.4.1基层浇水润湿:抹灰前一天用水管把砖墙浇透,第二天抹灰时再把砖墙洒水润 湿。 2.4.2抹底层砂浆:配合比为水泥:砂=1:2.5,加入占水泥用量3%的防水粉。先用 铁抹子薄薄刮一层,然后再用木抹子上灰、搓平,压实表面并顺平。抹灰厚度为610mm。 2.4.3抹水泥素浆:底层砂浆抹完1~2d后,将表面浇水湿润,再抹水泥防水素浆。 掺入占水泥用量3%的防水粉后,先将水泥与防水粉拌和,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用 铁抹子薄薄抹一层,厚度在1mm左右。 2.4.4抹面层砂浆:抹完水泥素浆后,立即抹面层砂浆,配合比与底层砂浆相同暖通标准规范范本,先 用木抹子搓平,后用铁抹子压实、压光。抹灰厚度在6~8mm之间。 2.4.5刷水泥素浆:面层抹灰1d后,刷水泥素浆,配合比为水泥:水:防水油=1:1: 0.03(质量比),方法是先将水泥与水拌匀后,加入防水油再搅拌均匀,用软毛刷子在面层 均匀涂刷一遍。 2.5地面抹水泥砂浆防水层 2.5.1清理基层:将垫层上松散的混凝土、砂浆等清洗干净,剔除凸出的鼓包。 2.5.2刷水泥素浆:配合比为水泥:防水油=1:0.03(质量比),加上适量水拌和成 粥状,摊铺在地面上,用扫均匀扫一遍。 2.5.3抹底层砂浆:底层砂浆用1:3质量比水泥砂浆,掺入占水泥用量3%~5%的防 水粉。将拌好的砂浆倒在地上,用杠尺刮平,木抹子顺平,铁抹子压一遍。 2.5.4刷水泥素浆:麻灰抹完后,常温间隔1d刷一道水泥素浆,配合比为水泥:防水 油=1:0.03(质量比),加适量水。 2.5.5抹面层砂浆:刷水泥素浆后,接着抹面层砂浆,配合比及做法与底层砂浆相同

    2.5.6刷水泥素浆:面层砂浆初凝后刷最后一遍素浆,不要太薄,以满足耐磨的要求; 水泥浆配合比为水泥:防水油=1:0.01(质量比),加适量水;涂刷时应使其与面层砂浆紧 密结合在一起,并压光、压实。 2.5.7养护:待地面具有一定强度后,在表面苦盖麻袋或草袋,并浇水保持湿润,养 沪时间根据气温条件决定,一般为7d,当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时不应少于14d,此期间不得 受静水压作用。冬期养护的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 2.6抹灰程序,接槎及阴、阳角做法。抹灰时一般先抹立墙后抹地面。接槎不应甩在 阴、阳角处,各层抹灰接槎不得留在一条线上;底层与面层搭槎在15~20cm之间,接槎时 应先刷水泥防水素浆。所有墙的阴角都要做成半径为50mm的圆角,阳角做成半径为10mm 的圆角。地面上的阴角都要做成半径为50mm以上的圆角,用阴角抹子压光、压实。 2.7五层结构的总厚度控制在20mm左右;多层结构宜连续施工,各层紧密结合,不留 或少留施工缝,如必须做时应做成阶梯槎。接槎应依照层次顺序操作,层层搭接紧密,接槎 位置均需离开阴角处200mm。 3.质量标准 3.1保证项目 3.1.1原材料(水泥、砂)、外加剂、配合比及其做法,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 范的规定。 3.1.2水泥砂浆防水层与基层必须结合牢固,无空鼓现象。 3.2基本项目 3.2.1外观:表面平整、密实,无裂纹、起砂、麻面等缺陷。阴、阳角呈圆弧形,尺 于符合要求。 3.2.2留槎位置正确,按层次顺序操作,层层搭接紧密。 4.成品保护 4.1抹灰架子应距离墙面15cm以上。拆架子时不得碰坏地面或墙面。 4.2落地灰应及时清理,做到“活完料净”。 4.3地面上人不能过早。 5.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1空鼓、裂缝:基层未处理好,刷素浆前混凝土表面未进行凿毛,油污处未刷洗干 争,以致出现空鼓、裂缝。另外,养护不好、养护期限不够也会导致空鼓、裂缝。 5.2渗漏:各层抹灰时间掌握不当,跟得太紧,出现流坠;素浆干的过快,抹面层砂 浆粘接不牢易造成渗水;接槎、穿墙管等细部结构处理不当,易造成局部渗漏;上述过程必 须按规定认真操作。 6.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6.1原材料(水泥、砂、外加剂等)的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 6.2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6.3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6.4设计变更及洽商记录。 6.5其他技术文件。

    三、地下沥青油毡卷材防水层施工

    1.1.3其他材料 1.1.3.1配制玛脂的填充料:滑石粉、板岩粉、云母粉、石棉粉。 1.1.3.2汽油、粗砂、水泥、豆石(绿豆砂)等。 1.2主要机具 一般应备有沥青锅、鼓风机、油桶、油勺、油壶、漏勺、胶皮板刷、棕刷、“皮老虎”, 长温度计(300350℃)、保温车、消防器材等。 1.3作业条件 1.3.1地下水位高于防水层的施工部位,应先做好降低地下水位和排水工作。将地下 水位降至防水层底标高以下300mm,并保持到防水层施工完毕。 1.3.2铺贴防水层的基层应干燥、平整,不得有起砂、空鼓、开裂等现象,阴、阳角 处应做成圆弧形或钝角。 1.3.3地面或墙面的预埋管件、变形缝等部位应进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使其符合设 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 1.3.4外防水内贴法施工时,应在需要铺贴的立墙防水层的外侧,按设计要求砌筑永 久性保护墙,防水层一侧的立墙面抹1:3水泥砂浆找平层,待到表面干燥后,方可做防水 层的施工。 1.3.5外防水外贴法施工时,应清出防水层接槎部位,结构表面应按设计要求做找平 ,干燥后方可做防水层。 1.3.6箱形与抗压板钢筋混凝土底板下铺贴油毡卷材防水层前,应在垫层上抹好水泥 砂浆找平层,待干燥后方可进行防水层施工。 1.3.7沥青油毡卷材防水层施工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 2.操作工艺 2.1工艺流程 2.1.1平面铺贴卷材工艺流程 保护墙放线 砌筑保护墙 抹保护墙找平层 抹垫层找平层 养护 清理 喷涂冷底子油 铺贴附加油毡层 铺第一层立墙油毡 铺第一层平面油毡(分层、先立面后平面) 抹保护层 2.1.2立面铺贴卷材工艺流程

    2.2保护墙放线:建筑物基础底板垫层施工后,按施工图测放保护墙位置线。 2.3筑保护墙:按设计要求砌筑保护墙至基础底板上平标高以上200mm。为使墙体 与地面的防水卷材接槎,加砌四皮砖的临时保护墙,该四皮砖砌筑时用石灰砂浆,待做外墙 本防水时拆除,以满足底板防水卷材与墙体防水卷材的搭接宽度要求。 2.4结构防水面基层抹找平层:为使卷材粘贴牢固,应在底板垫层、保护墙、结构基 体做防水面之前抹找平层,使防水卷材铺贴在一个平顺的基面上,要求阴、阳角抹成圆角 2.5找平层养护:找平层抹完后应浇水养护,使其强度上升,十燥后方可做防水层。 2.6喷涂冷底子油:为使沥青玛脂与基层结合更加紧密,在铺贴卷材前,应在铺贴面 上喷涂两道冷底子油

    冷底子油配制比例和方法: 比例:沥青:汽油=3:7(量比)。 配制方法:将沥青加热至不起泡沫,使其脱水,冷却至90℃,将汽油缓缓注入沥青中, 边注入边搅拌至沥青全部溶解为止。 2.7铺贴卷材防水层 2.7.1平面铺贴卷材:铺贴卷材前,宜使基层表面干燥,先喷两道冷底子油结合层 然后根据卷材规格及搭接要求弹线,按线分层铺贴,铺贴卷材应符合下列要求: 2.7.1.1粘贴卷材的沥青胶结材料的厚度一般为1.5~2.5mm。 2.7.1.2卷材搭接长度:长边不应小于100mm,短边不应小于150mm,上、下两层和相 邻两幅卷材的接槎应错开;上、下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 2.7.1.3在平面与立面的转角处,卷材的接缝应留在平面上距立面不小于600mm处。 2.7.1.4在所有转角处均应铺贴附加层。附加层可用两层同样的卷材,也可用一层抗 拉强度较高的卷材。附加层应按加固处的形状仔细粘贴紧密。 2.7.1.5粘贴卷材时应展平压实。卷材与基层和各层卷材必须粘接紧密,多余的沥青 胶结材料应挤出,搭接缝必须用沥青胶结材料仔细封严。最后一层卷材贴好后,应在其表面 上均匀地涂刷一层厚度为1~1.5mm的热沥青胶结材料,同时撒拍粗砂以形成防水保护层的 结合层。 2.7.2立面铺贴卷材:铺贴前宜使基层表面干燥,喷两道冷底子油,干燥后即可铺贴 铺贴立面卷材有两种铺贴方法,其做法要求如下: 2.7.2.1立面卷材防水层外防外贴法:应先铺平面、后贴立面,平、立面交接处应加 铺附加层。一般施工将立面底部根据结构施工缝的高度改为外防内贴卷材层,接槎部位先做 的卷材应留出搭接长度,该范围的保护墙应用石灰砂浆砌筑;结构墙体做外防外贴卷材防水 层时,应分层接槎,经验收后砌筑保护墙。 2.7.2.2立面卷材防水层外防内贴法:在结构施工前,应将永久性保护墙砌筑在防水 结构的同一垫层上。保护墙贴防水卷材面应先抹1:3水泥砂浆找平层,于燥后喷涂冷底子 油。(干燥后即可铺贴油毡卷材)。卷材铺贴必须分层,先铺贴立面,后铺贴平面。铺贴立 面时应先铺转角,后铺大面。卷材防水层铺完后,应按规范或设计要求做水泥砂浆或混凝主 保护层,一般在立面上涂刷防水层的最后一层沥青胶结材料时粘上干净的粗砂,待冷却后抹 一层10~20mm厚的1:3水泥砂浆保护层;在平面上可铺设一层30~50mm厚的细石混凝土 保护层。 2.8保护层或保护墙: 外防内贴卷材防水层表面应做保护层公园标准规范范本,平面卷材面做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0~ 50mm;立面抹1:3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为10~20mm。 3.质量标准 3.1保证项目 3.1.1卷材与胶结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3.1.2卷材防水层及其变形缝、预理管件、细部结构的做法,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 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3.2基本项目 3.2.1基层牢固,表面洁净、平整;阴、阳角处呈圆弧形或钝角;冷底子油涂布均匀 无漏涂。 3.2.2铺贴方法和搭接,收头应符合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粘接牢固紧密,接缝封 严,无损伤、空鼓等缺陷。 3.2.3卷材防水层的保护层应粘接牢固,结合密实,厚度均匀一致。

    4.成品保折 4.1地下卷材防水层部位预理的管道不得碰损变位和堵塞杂物。 4.2卷材防水层铺贴完成后,应及时做好保护层,防止结构施工时损坏防水层;外贴 防水层铺贴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砌好保护墙。 4.3不得在防水层上放置材料,或将防水层用作施工运输车道。 5.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1卷材防水层空鼓:卷材防水层空鼓多是由于卷材防水层的基层含水率过高,或找 平层未干燥时就施工卷材防水层,将湿气封在里面,遇热时气体将防水层鼓起;铺贴油毡卷 材时,压得不紧,粘贴不密实,窝住操作时的热气,使卷材起泡、空鼓。施工时应注意基层 干燥,操作中应压实粘紧,不可窝住气体,即可防止空鼓的发生。 5.2渗漏:地下卷材防水工程渗漏主要发生在穿墙管处、螺栓处、变形缝处和卷材接 差处,其原因有以下儿方面:这些特殊部位做防水的基层处理不好,结构不密实;找平层收 头不严密;卷材附加层收边不严,卷材裁割不规矩;变形缝止水带抢压不好,结构变形等原 因使变形缝处漏水;卷材接槎处先后施工的接槎卷材有破损,铺贴不严而漏水。施工中应根 据不同的特殊部位,采取规范规定的处理方法,操作时认真按形状剪裁卷材,周边压平贴严 粘接牢固,在完成这些部位的附加层铺贴后,应精心检查,把好验收关, 6.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6.1防水卷材产品合格证及复试资料。 6.2沥青胶结材料配制及粘贴的试验资料。 6.3隐蔽工程检验资料及质量检验评定盗料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