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1363-2019 干熄焦工程设计标准

  • GB 51363-2019  干熄焦工程设计标准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0.67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0-2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GB 51363-2019 干熄焦工程设计标准

    2.0.5干熄焦强化操作系数

    C. D. Q boiler

    以回收红焦显热的高温循环气体为热源,普遍采用上 立式结构的专用锅炉

    quenchingtime

    十熄焦一次除尘器、二次除尘器及十熄焦烟尘治理系统 的焦粉总量与装人干熄炉红焦量的质量百分比。

    burninglossof C.D.Q

    干熄过程中,与循环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损失的焦炭量与装 入王熄炉红焦量的质量百分比

    2.0.14干熄炉热效率

    进入干熄焦锅炉的循环气体的热量与进入干熄炉 环系统的总热量的百分比。

    干熄炉底排出装置排出冷焦的平均温度,其测量方法规定为 水当量法。

    干熄焦锅炉有效吸热量与干熄焦锅炉总进热量的百分比

    steam yield

    向干熄焦锅炉供水的综合体

    cokebucketcar

    接受焦炉推出的红焦并将其运送至干熄站的机械总称,包括 焦罐和运载车,或焦罐、横移台车和运载车

    设置在干熄炉与干熄焦锅炉之间采用重力沉降除尘的工

    2. 0. 22 提升

    在地面和干熄炉间提升,搬运焦罐、运送红焦的专用桥式 ,简称提升机。

    运行在焦炉焦侧的熄焦车轨道上,牵引和操纵焦罐车或 车的专用设备。

    自身带走行驱动装置的焦罐车

    2.0.25无驱焦罐车

    设置在干熄站熄焦车轨道外侧强制驱动焦罐车准确定位的液 压装置,简称APS

    cokebucket

    接受并转运焦炉推出的红焦至干熄炉的设备。

    设置在十熄焦提升井架与熄焦车轨道之间,运送横移台车 罐的设备。

    设置在运载车上承载焦罐并垂直于熄焦车轨道横移的台车

    2.0.32振动给料器

    charging device

    vibration feeder

    安装在干熄炉底部,控制焦炭定量排出的专用设备。

    rotary sealing valve

    安装在干熄炉底部,将振动给料器排出的焦炭连续密闭排出

    设置在干熄焦锅炉与循环风机之间采用旋风除尘的 设备。

    2.0.35给水预热装置

    安装在循环风机至十熄炉间的循环气体管路上,降低进入十 熄炉的循环气体温度,从循环气体中回收热量加热干熄焦锅炉给 水的换热设备

    采用强制鼓入或系统负压自然吸人方式,进入气体循环系统 高温段的空气。

    C. D. Q boiler

    干熄焦锅炉汽水循环采用自然循环与强制循环相结合白 方式。

    紧贴干熄焦锅炉钢架安装的具有采光功能的轻型保温墙体

    3.0.1十熄焦工程设计应积极采用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经济合 理和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3.0.2干熄焦应根据焦炉生产能力进行配置,并应以干熄焦或湿 熄焦备用,

    3.0.3焦炉生产的焦炭直接供应天容积高炉时,宜采用全十熄

    1改善干熄炉横截面上焦炭粒度分布的均匀性: 2提高焦炭在干熄炉内下降的均匀程度; 3 改善冷循环气体在干熄炉内分配、上升及排出的均匀 程度; 适度降低进入干熄炉循环气体的温度

    4.1.1干熄焦额定处理量应根据配套焦炉生产能力、十熄焦配置

    4.1.4冷焦输送系统处理能力不宜小于干熄焦处理能力的

    流量、温度、成分及干熄焦锅炉的温度和压力参数等条件,经热工 计算确定。

    4.1.6汽轮发电系统能力应根据蒸汽和用电需求,经技术

    4.2.1干熄焦强化操作系数不宜小于1.07。

    4.2.1十熄焦强化操作系数不宜小于1.07。 4.2.2干熄时间应根据焦炭床层空隙率、流体流速、流体黏度、流 体密度、焦炭颗粒直径以及焦炭在干熄炉中冷却的均匀性等因素 确定。

    4.2.4与顶装焦炉配套的干熄焦的焦粉产率可按2%~2

    值,与固焦炉配套的十熄焦的焦粉产率可按2%~3%取值。 4.2.5干熄焦人炉气料比不宜天于1300m/t,总气料比不宜天 于1450m3/t。

    于1450m3/t。 4.2.6干熄焦锅炉的温度和压力参数应根据蒸汽用户需求和输 送距离,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内 民门 地削 送距离,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4.3.6凝汽式中温中压汽轮发电机组标准项目大修停用日数宜 按每次14d,小修停用日数宜按每次5d。高温高压机组停用日数 应再增加1d~2d。背压式机组应按凝汽式机组的90%修正,调整 抽汽式机组应按凝汽式机组的1.2倍修正。

    4.4.1 干熄焦热效率应天于73%。 4.4.2 干熄炉热效率应大于88%。 4.4.3 干熄焦排焦温度不应高于200℃。 4.4.4 干熄焦烧损率不宜大于1%。 4.4.5 进入干熄炉冷却室的循环气体温度不应高于135℃。 4.4.6 十熄焦锅炉入口循环气体温度不宜高于980℃。 4.4.7 干熄焦锅炉热效率应大于84%。 4.4.8 干熄焦锅炉出口循环气体温度不宜高于170℃。 4.4.9 干熄焦锅炉计算漏风系数不宜天于1%

    4.4.10 干熄焦锅炉表面最高温度不应大于60℃。 4.4.11 干熄焦锅炉散热损失不宜大于2%。 4.4.12 干熄焦锅炉排污率不应大于2%。 4.4.13 中温中压干熄焦锅炉产汽率宜为0.54t/t焦~0.60t/t

    焦,高温高压干熄焦锅炉产汽率宜为0.52t/t焦~0.56t/t焦

    焦,高温高压干熄焦锅炉产汽率宜为0.52t/t焦~0.56t/t焦

    0.1十熄焦应布置在焦炉炉组端部或炉组中部的焦侧区域

    5.0.1干熄焦应布置在焦炉炉组端部或炉组中部的焦侧区域。 5.0.2干熄炉外壁与煤气净化装置建(构)筑物间距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焦化安全规程》GB12710的有关规定。

    5.0.9干熄焦布置在焦炉炉组端部时,提开开架或横移牵引装置 中心线至熄焦车轨道末端的长度应满足焦罐车在干熄站换罐操作 的需要

    组中部人间合的焦侧区 域时,相邻提升井架或相邻横移牵引装置间的距离应满足干熄站 两侧运焦车辆在相邻位置同时换罐操作的要求,且相向行驶的两 组焦罐车之间应保持安全距离。

    5.0.11排出装置下的运焦带式输送机向焦炉方向运行时,干熄 炉中心线至熄焦车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应根据冷焦输送系统不与熄 焦车轨道外的建(构)筑物发生碰撞的原则确定

    5.0.12干熄炉、一次除尘器和干熄焦锅炉应联合集中布置,且其

    6.1红焦输送及装入系统

    6.1.1红焦运送车辆的配置数量应满足炉组生产操作和检修的 要求。典型焦炉炉组红焦运送车辆的配置应符合表6.1.1的 规定

    表6.1.1典型焦炉炉组红焦运送车辆配置(台)

    6.1.2红焦运送车辆与熄焦车轨道两侧构筑物或设备间的距离

    6.1.2红焦运送车辆与熄焦车轨道两侧构筑物或设备间的距离 不宜小于150mm。

    6.1.3电机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焦炉熄焦以干熄焦为主、湿熄焦备用时,应采用干湿两用 电机车。 2电机车应具有牵引两台焦罐车和一炉焦炭的牵引力。 3电机车应具备较高的自动控制水平和完善的安全保护功 能,并应采用重心低、轮压均匀的车体结构。 4电机车走行应采用变频调速控制,且驱动装置应易于检修

    5焦罐车在十熄站的对位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置自动对位装置时,对位偏差应为土100mm; 2)未设置自动对位装置时,对位偏差应为土20mm。 6电机车的加速度和运行速度应满足红焦输送系统单炉操 乍时间的要求。 7采用圆形旋转焦罐时,电机车应设置控制焦罐旋转的变频 周速系统和控制系统。 8焦罐车应设置位置检测及传递信号用接近开关,且安装磁 生接近开关的支架应采用非磁性材质。 9电机车应配套设置与焦罐车、湿熄焦车连接的机械、气路 和具有防水功能的电路连接装置。连接装置数量应根据电机车服 务的湿熄焦车和焦罐车的数量确定。 .1.4焦罐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圆形旋转焦罐; 2使用方形焦罐时,宜采用定点接焦; 3 焦罐有效容积应满足单孔最大推焦量要求; 4 焦罐衬板的固定方式应满足热膨胀要求并易于拆卸; 5 衬板与焦罐构架接触部位应设置陶瓷纤维隔热毡; 6焦罐底闸门、罐底斜坡、罐顶坡口以及方形焦罐接焦斜坡 等部位应采用耐热铸钢衬板; 7焦罐底部应设置耐高温密封裙边; 8运载车应设置检测焦罐有、无的接近开关; 9与圆形旋转焦罐配套的运载车应设置检测转盘停止及停 上位置确认的检测开关,且准确停止信号应与电机车或自驱式焦 灌车的走行机构设置连锁; 10自驱式焦罐车应具有牵引另一台自驱式焦罐车和一炉焦 炭的牵引力;无驱式湿熄焦车也使用自驱式焦罐车牵引时,自驱式 焦罐车应具有牵引一台无驱焦罐车、一台无驱式湿熄焦车和一炉 焦炭的牵引力;

    5焦罐车在干熄站的对位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置自动对位装置时,对位偏差应为土100mm; 2)未设置自动对位装置时,对位偏差应为土20mm。 6电机车的加速度和运行速度应满足红焦输送系统单炉操 作时间的要求。 7采用圆形旋转焦罐时,电机车应设置控制焦罐旋转的变频 周速系统和控制系统。 8焦罐车应设置位置检测及传递信号用接近开关,且安装磁 生接近开关的支架应采用非磁性材质。 9电机车应配套设置与焦罐车、湿熄焦车连接的机械、气路 和具有防水功能的电路连接装置。连接装置数量应根据电机车服 冬的源拍生车和佳铺罐车的数是确宝

    11自驱式焦罐车走行机构应采用多点驱动,且应采用变频 调速控制; 12与横移牵引装置配套的运载车应设置横移台车机械锁紧 装置和防倾支撑轮; 13与横移牵引装置配套或与单孔焦炭产量天于40t焦炉配 套的圆形旋转焦罐的运载车应设置焦罐回转台锁闭装置; 14焦罐底闸门应采用耐高温、抗腐蚀的不锈钢材质; 15焦罐底闸门的耳轴与轴套之间应设置热膨胀间隙; 16焦罐车两端应设置机械、气路和具有防水功能的电路连 接装置。 6.1.5采用直接提升方式的干熄焦应设置自动对位装置,其设计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液压站应采用双泵、双电机配置,并应设置液位计、温度控 制器及过滤器; 2自动对位装置锁紧精度应保证焦罐车在干熄站的充许对 位偏差为士10mm; 3自动对位装置的两个液压缸应同步动作; 4液压管路应采用不锈钢材质,且寒冷地区的液压管路应 保温; 5自动对位装置处于夹紧状态时,应通过控制系统向电机车 或自驱式焦罐车发出锁车信号; 6自动对位装置处于非完全打开状态时,应通过控制系统发 出禁止站外熄焦车辆进入十熄站的信号。 6.1.6提升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额定起重量应为焦罐和焦炭的质量总和。 2整机工作级别应为A8级,起升机构的工作级别应为M8 级,走行机构的工作级别应为M7级。 3直接提升时,提升机单炉操作时间应小于电机车或自驱式 焦罐车的单炉操作时间;使用横移牵引装置时,提升机和横移牵引

    11自驱式焦罐车走行机构应采用多点驱动,且应采用变频 调速控制; 12与横移牵引装置配套的运载车应设置横移台车机械锁紧 装置和防倾支撑轮; 13与横移牵引装置配套或与单孔焦炭产量天于40t焦炉配 套的圆形旋转焦罐的运载车应设置焦罐回转台锁闭装置; 14焦罐底闸门应采用耐高温、抗腐蚀的不锈钢材质; 15焦罐底闸门的耳轴与轴套之间应设置热膨胀间隙: 16焦罐车两端应设置机械、气路和具有防水功能的电路连 接装置。

    6.1.5采用直接提升方式的干熄焦应设置自动对位装置

    1液压站应采用双泵、双电机配置,并应设置液位计、温度控 制器及过滤器; 2自动对位装置锁紧精度应保证焦罐车在干熄站的充许对 位偏差为土10mm; 3自动对位装置的两个液压缸应同步动作; 4液压管路应采用不锈钢材质,且寒冷地区的液压管路应 保温; 5自动对位装置处于夹紧状态时,应通过控制系统向电机车 或自驱式焦罐车发出锁车信号: 6自动对位装置处于非完全打开状态时,应通过控制系统发 出禁止站外熄焦车辆进入十熄站的信号。 6.1.6提升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1.6提升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额定起重量应为焦罐和焦炭的质量总和。 2整机工作级别应为A8级,起升机构的工作级别应为M8 级,走行机构的工作级别应为M7级。 3直接提升时,提升机单炉操作时间应小于电机车或自驱式 焦罐车的单炉操作时间;使用横移牵引装置时,提升机和横移牵引

    装置的单炉操作时间之和应小子电机车或自驱式焦罐车的单炉操 作时间。 4起升机构和走行机构均应设置两套驱动装置,可一用 备,也可同时工作。当其中一套发生故障时,另一套应至少完成 个工作循环。 5起升机构的每套驱动装置均应在高速轴上设置两台制动 器,制动器的安全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起重机设计规范》 GB/T3811的有关规定。起升机构的制动器应具有制动衬垫磨 损自动补偿功能,并应具有开闸检测功能。 6钢丝绳缠绕系统应保证其中一根钢丝绳断裂时焦罐不会 跌落。钢丝绳的安全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起重机设计规范 GB/T3811的有关规定。钢丝绳应采用金属芯钢丝绳。 7吊具应具有机械联动的脱钩和挂钩功能,并应设置防止意 外脱装置。 8焦罐盖内侧应设置耐高温隔热层,顶部应设置排气孔。 9 应设置检修提升机内部件的起吊设备。 10# 提升机计算机控制系统应通过不间断电源供电。 11 控制系统应具有全自动、半自动和手动运行功能。 12 起升及走行机构宜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提升定位偏差应 为士45mm,走行定位偏差应为士20mm。 13提升机应具备自动运行所要求的连锁、控制及安全保护 功能。提升机与装入装置及电机车或横移牵引装置之间应设置完 善的通信和连锁。超极限限位、超速等重要的安全联锁信号应采 用硬线连接通信方式。 14主电气控制柜应设置在干熄焦综合电气室内。 15主电气控制柜和提升机的司机室、机械室等处应设置紧 急停止装置,并应采用硬线连接方式。 16提升机应在避雷装置的有效保护范围内,否则应采取防 雷保护措施。

    17提升机应设置风速、风向仪,在风速不天于20m/s时提 开机应正常作业。 18提升机应设置防风锚定装置。 6.1.7本 横移牵引装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横移牵引装置应具有牵引横移台车、焦罐和一炉焦炭的牵 引力; 2牵引驱动机构和挂钩操作机构应一开一备配置,且牵引驱 动机构应采用变频调速控制; 3横移台车在提升井架下的对位偏差应为士10mm; 4 提升井架侧横移台车走行轨道的端部应设置缓冲器: 5应为牵引机构及横移台车的走行设置导向辊轮和导向轨道。 6.1.8迁车台及焦罐检修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迁车台中停车线的数量和长度应满足熄焦车辆更换要求, 并应至少设置一条检修线。 2迁车台台车长度应与焦罐车或湿熄焦车的长度相适应。 3迁车台应配套设置台车用缓冲器、定位器及行程限位开关。 4熄焦车辆在迁车台台车和迁车台停车线或检修线间的迁 移应采取下列一项或多项措施: 1)在迁车台台车上设置卷扬装置,在停车线或检修线尾部 设置定滑轮; 2)设置牵引单台熄焦车辆的专用牵引车; 3)在迁车台台车、迁车台停车线或检修线旁设置供电滑 触线。 5十熄焦应设置焦罐检修站,并宜布置在迁车台附近或熄焦 左送驰

    6.1.9装入装置设计应符合下列

    1 炉盖应内衬隔热浇注料及耐火浇注料; 2装入料斗上部应设置防尘盖板和吸尘孔,下部应设置防尘 水封罩;

    3装入料斗重量过大时,应采用上部固定、下部移动的分体 式结构; 4装入装置应由采用变频调速控制的电动缸或电液缸驱动, 并应设置双重保护的行程限位开关; 5装人装置应设置润滑装置,并宜实现自动给脂; 6装入料斗内与焦炭接触的部位应设置耐磨衬板

    6.2.10干熄炉雷达料位计测量孔、环形气道气体出口及一次除

    6.3.1干熄炉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3干熄炉及一次除尘器

    1干熄炉壳体内侧应设置托砖板,且设置在高温区的托砖板 应采用耐热不锈钢材质; 2十熄炉预存室应设置温度、压力和料位检测装置; 3干熄炉环行气道顶部应设置观察孔及导人空气和旁通气 体的分配箱; 4干熄炉冷却室应设置人孔和烘炉孔; 5干熄炉冷却室上部和下部应设置温度检测装置; 6干熄炉壳体应设置排水管; 7干熄炉顶水封槽内沿宜设置隔热浇注料。 6.3.2一次除尘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次除尘器壳体内侧应设置耐热不锈钢制作的托砖板; 2一次除尘器入口段及底部灰斗处应设置人孔; 3一次除尘器入口或出口应设置温度和压力检测装置,并应 预留备用检测孔; 4一次除尘器与高温矩形补偿器采用角钢搭接连接时,周边 应采用连续剖口焊接; 5干熄焦锅炉人口循环气体含尘浓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装焦炉,含尘浓度应小于12g/m; 2)捣固焦炉,含尘浓度应小于18g/m。

    6.4冷焦排出及输送系统

    6.4.1冷焦排出应采用连续、密闭、可调方式。 6.4.2振动给料器最大排焦量应为十熄焦处理能力的1.1倍,最 小排焦量应为干熄焦处理能力的30%。 6.4.3振动给料器的排焦量应实现无级调节,其调节应在现场及 干熄焦控制室进行。

    6.4.6旋转密封阀的转速宜在5r/min~7r/min。 6.4.7 旋转密封阀应设置过负荷检测或卡料检测。 6.4.8旋转密封阀两侧密封腔内气体的压力应确保转子与外壳 之间旋转润滑面的油膜不失效。 6.4.9 油脂密封式旋转密封阀应配置自动给脂装置。 6.4.10振动给料器及旋转密封阀的进、出口应设置补偿器。 6.4.11# 排出装置下的运焦带式输送机应采用耐热输送带,且输 送带耐热温度应高于排焦温度。 6.4.12运焦带式输送机宜设置电子皮带秤,并配置链码标定 装置。 6.4.13焦炭转运溜槽进、出口应设置密封导料槽。进口导料槽 长度不宜小于2m,出口导料槽长度不宜小于4m。 6.4.14炉前焦库贮量应按干熄焦4h~8h的排出量确定,并应 在特殊情况下可将焦炭外运。 6.4.15冷焦输送系统扬尘点应设置除尘设施

    6.4.15冷焦输送系统扬尘点应设置除尘设施

    6.5.1供气装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气装置结构应使进入干熄炉内的循环气体均匀分布,并 应使冷却后的焦炭均匀下落: 2向供气装置上、下气室供气的管路应独立设置且气体分配 比例可调; 3上、下气室应隔断,且气流不得串通; 4供气装置中与焦炭接触的部位应根据焦炭温度和流速分 别选用不同材质的衬板,且衬板安装方式应满足热胀冷缩和便于 更换的要求; 5供气装置底部焦炭排出口应设置调节棒; 6供气装置下气室中循环气体不应向干熄炉基础蜜漏。

    1二次除尘器应采用轴流式多管旋风除尘方式,且各单体除 尘器中的旋风子及导向器应采用耐磨性高的材质; 2二次除尘器壳体应设置检修人孔,除尘器内部应设置检修 通道; 3二次除尘器人口导气管应采用角钢保护; 4下部灰斗应设料位检测装置,并应采取措施防止料位计测 定孔被焦粉堵塞: 5入口管路应设置气流分布板; 6与顶装炼焦配套的干熄焦,除尘器出口循环气体含尘量不 应大于1g/m,且焦粉粒度不大于0.25mm的应占95%以上; 7与捣固炼焦配套的干熄焦,除尘器出口循环气体含尘量不 应大于1.5g/m,且焦粉粒度不大于0.25mm的应占90%以上; 8除尘器壳体应严密不漏气,并应能承受不小于10kPa的内压; 9干熄焦处理能力变化较天时,二次除尘器应具备适应负荷 变化的能力。

    1循环风机应采用双吸式双支撑离心风机; 2循环风机最高转速不应大于1500r/min; 3循环风机壳体应采用水平剖分的焊接结构,转子及壳体内 壁应设耐磨层; 风机壳体外壁应设置隔音材料,壳体底部应设置排水管; 5 循环风机入口或出口应设置电动调节翻板: 循环风机主轴的轴封应采用氮气密封; 7 循环风机入口和出口应设置金属补偿器: 8 低负荷运行时,循环风机不得发生振; 9 循环风机及电机的轴承应设置温度及振动检测装置; 10 循环风机用电动机应配置空间加热器和定子温度检测 装置。

    6.5.4给水预热装置内部换热元件应耐磨,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凝 露和堵塞。 6.5.5循环气体管路中的补偿器应严密性好,并耐磨

    6.5.5循环气体管路中的补偿器应严密性好,并耐磨。

    6.6.1大型干熄焦宜配置高温高压干熄焦锅炉。

    6.6.1天型十熄焦宜配置高温高压干熄焦锅炉。 6.6.2干熄焦锅炉汽水循环方式及设备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干熄焦锅炉采用高温高压参数时,汽水循环应采用自然循 环;采用中温中压参数时,宜采用联合循环: 2采用联合循环方式时,每台十熄焦锅炉应设置2台强制循 环水泵,并应互为热备用。 6.6.3干熄焦锅炉易磨损部位应采取耐磨措施。 6.6.4干熄焦锅炉应无气体泄漏点。 6.6.5寒冷地区的干熄焦锅炉应紧身封闭。干熄焦锅炉紧身封 团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紧身封闭用材料应具有良好的保温、阻燃性能; 2 紧身封闭后,内部应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 3紧身封闭体内应设置巡检和检修通道。 6.6.63 非寒冷地区的干熄焦锅炉宜露天布置。 5.6.7干熄焦锅炉炉顶应设置放散蒸汽消声器,其排放量不应小 于干熄焦锅炉的最大产汽量。 65.6.8十熄焦锅炉汽包应设置烘炉蒸汽接口。与蒸汽接口相 接的烘炉蒸汽管道应设有止回阀和截止阀。 6.6.9自然循环干熄焦锅炉的一级蒸发器和二级蒸发器入口 管道应设置加热蒸汽接口。加热蒸汽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加热蒸汽应取自烘炉蒸汽管道; 2与一级蒸发器和二级蒸发器入口管道相连接的加热蒸汽 悠道声设专山回润和裁山润

    1加热蒸汽应取自烘炉蒸汽管道; 2与一级蒸发器和二级蒸发器入口管道相连接的加热蒸汽 管道应设有止回阀和截止阀

    6.6.10干熄焦锅炉长期停炉时宜采取充氮防腐保护措施,氮气 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汽包上氮气管道和烘炉用蒸汽管道宜共用一个接口,并可 采用软连接方式将氮气接至汽包上烘炉用蒸汽管道预留的管 接头; 2紧身封闭的十熄焦锅炉,软连接以外的氮气管道应串连两 个截正阀,且阀门应设置在封闭体外便于操作处。 6.6.11干熄焦锅炉炉顶应设置检修用单轨吊车,各层操作平台 应设置检修用吊装孔。 6.6.12主蒸汽管道及主蒸汽调压放散管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十熄焦锅炉出口主蒸汽管道的电动切断阀前应设置主蒸 汽调节阀,主蒸汽调节阀的劳通管路应设置节流阀: 2主蒸汽管道的电动切断阀和调节阀之间应设置调压放散 管道,调压放散管道应设置电动阀和调节阀; 3主蒸汽管道安全阀放散管和主蒸汽调压放散管道应分别 接至干熄焦锅炉顶部的蒸汽消声器。 6.6.13干熄焦锅炉主给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给水母管应设置主电动切断阀、调节阀和止回阀; 2主电动切断阀应设置旁通管路,旁通管路上的阀门应为电 动阀门; 3调节阀应设置旁通管路,旁通管路上的阀门宜为手动截 止阀; 4连接到省煤器入口的主给水母管宜设置磷酸三钠加药接口; 5调节阀和省煤器前止回阀之间的主给水管路宜设置干熄 焦锅炉试压用注水接口。 6.6.14十熄焦锅炉减温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接头; 2紧身封闭的干熄焦锅炉,软莲接以外的氮气管道应串连两 个截止阀,且阀门应设置在封闭体外便于操作处。 6.6.11干熄焦锅炉炉顶应设置检修用单轨吊车,各层操作平台 应设置检修用吊装孔。 6.6.12主蒸汽管道及主蒸汽调压放散管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十熄焦锅炉出口主蒸汽管道的电动切断阀前应设置主蒸 汽调节阀,主蒸汽调节阀的旁通管路应设置节流阀: 2主蒸汽管道的电动切断阀和调节阀之间应设置调压放散 管道,调压放散管道应设置电动阀和调节阀 3主蒸汽管道安全阀放散管和主蒸汽调压放散管道应分别 接至干熄焦锅炉顶部的蒸汽消声器。 6.6.13干熄焦锅炉主给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12主蒸汽管道及主蒸汽调压放散管道的设计应符合

    6.6.13干熄焦锅炉主给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给水母管应设置主电动切断阀、调节阀和止回阀; 2主电动切断阀应设置旁通管路,旁通管路上的阀门应为电 动阀门; 3调节阀应设置旁通管路,旁通管路上的阀门宜为手动截 止阀; 4 连接到省煤器入口的主给水母管宜设置磷酸三钠加药接口; 5调节阀和省煤器前止回阀之间的主给水管路宜设置干熄 隹锅炉试压用注水接口

    6.6.14干熄焦锅炉减温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干熄焦锅炉一、二次过热器之间应设置喷水式减温器 2喷水式减温器入口的减温水管道应设置过滤器

    2连续排污管道出口应设置电动排污阀; 3连续排污管道接入连续排污扩容器前,应设置切换至定期 排污扩容器的旁通管路; 4连续排污扩容器产生的二次蒸汽应接至除氧器水箱。 6.6.16干熄焦锅炉定期排污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台干熄焦锅炉宜设置一台定期排污扩容器; 2干熄焦锅炉的定期排污管道出口宜设置电动排污阀; 3干熄焦锅炉紧急放水应接至定期排污扩容器,定期排污折 容器的容量应满足紧急放水的需要; 4定期排污扩容器产生的二次蒸汽宜单独接至干熄焦锅炉 炉顶的蒸汽消声器。 6.6.17干熄焦锅炉疏放水应接入定期排污扩容器。 6.6.18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联合循环方式的干熄焦锅炉,循环水泵进水管路应设 置过滤器和流量计: 2循环水冷却设备的回水管路应设置水流观察器; 3循环冷却水系统应设置工业水备用水源。 6.6.19给水泵站除盐水系统宜设置2台除盐水箱。除盐水箱的 总有效容积不宜小于干熄焦锅炉8h的总给水量。 6.6.20除氧给水和主给水管道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单元制的除氧给水和主给水管道系统,每个单元应设 置互为备用的2台除氧给水泵和2台十熄焦锅炉给水泵; 2采用母管制的除氧给水和主给水管道系统,除氧给水泵和

    S送续排代 排污扩容器的旁通管路; 4连续排污扩容器产生的二次蒸汽应接至除氧器水箱。 6.6.16干熄焦锅炉定期排污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台干熄焦锅炉宜设置一台定期排污扩容器; 2干熄焦锅炉的定期排污管道出口宜设置电动排污阀; 3干熄焦锅炉紧急放水应接至定期排污扩容器,定期排污扩 容器的容量应满足紧急放水的需要; 4定期排污扩容器产生的二次蒸汽宜单独接至干熄焦锅炉 炉顶的蒸汽消声器

    6.6.17干熄焦锅炉疏放水应接入定期排污扩容器。

    1采用联合循环方式的干熄焦锅炉,循环水泵进水管路应设 置过滤器和流量计: 2循环水冷却设备的回水管路应设置水流观察器; 3循环冷却水系统应设置工业水备用水源。 6.6.19给水泵站除盐水系统宜设置2台除盐水箱。除盐水箱的 总有效容积不宜小于干熄焦锅炉8h的总给水量。 6.6.20除氧给水和主给水管道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6.20除氧给水和主给水管道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

    1采用单元制的除氧给水和主给水管道系统,每个单元应设 置互为备用的2台除氧给水泵和2台干熄焦锅炉给水泵; 2采用母管制的除氧给水和主给水管道系统,除氧给水泵和 干熄焦锅炉给水泵的数量均应为2台及以上,其中备用泵不应少 于1台; 3给水预热装置进水管和出水管间应设置劳通管路; 4干熄焦锅炉给水泵的出水管道宜设置泵保护阀:

    ....
  • 建筑管理
  • 相关专题: 干熄焦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