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1004-201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在基坑工程中,为了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而采取的排水、降水、隔水和回灌等措施。
2.0.23隔水惟幕waterproofcurtain
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输电线路标准规范范本,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 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2.0.25盆式开挖bermedexcavation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挖除基坑周边土方的开挖方法。
2.0.26岛式开挖island excavation
在有围护结构的基坑工程中,先挖除基坑内周边的土方,形成类似岛状土体,然后再 基坑中部土方的开挖方法
2.0.27土层锚杆anchors
在土中钻孔,捕人钢筋或钢索,并在锚固段灌注水泥浆,使其形成一端与围护墙体相 另一端固定于稳定土层内的受拉杆体,
2.0.28坡率法sloperatiomethod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0.1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所使用的材料、制品等质量的检验项目和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 国家标准的规定。
3.0.2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前,应具备下列资
1施工区域内拟建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2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所需的设计文件; 3拟建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和障碍物等资料; 4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 3.0.3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轴线定位点和高程水准基点,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并定期复测。 3.0.4基坑工程施工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掌握和分析工程现场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邻近市政 管线与地下设施、周围建(构)筑物及地下障碍物等情况。 3.0.5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应控制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施工的影响。 3.0.6地基基础工程在冬季施工时,应采取防冻措施,并依据地区气候特点编制冬季施工专项 方案。 3.0.7开挖基坑(槽)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坑(槽)周边、放坡平台的施工荷载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控制,开挖的土方不应在邻近 建筑、基坑(槽)周边影响范围内堆放; 2基坑(槽)开挖宜采用全面分层开挖或台阶式分层开挖的方式,开挖过程中分层厚度及 临时边坡坡度应根据土质情况计算确定。 3.0.8施工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3.0.9对于涉及安全、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及特种作业的施工,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3.0.10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古迹遗址或化石等,应立即停止施工,并报请有 关部门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4.1.1施工前应测量和复核天然地基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 4.1.2施工前应调查掌握邻近建(构)筑物及管线资料,根据影响情况预先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4.1.3地基施工时应及时排除积水,不得在浸水条件下施工。 4.1.4基底标高不同时,宜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施工。 4.1.5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减少基底土体扰动的保护措施,机械挖土时,基底以上200mm~ 300mm厚土层应采用人工挖除。 4.1.6地基施工时,应考虑挖方、填方等对山(边)坡稳定的影响。 4.1.7建筑地基应进行施工验槽,并形成验收记录。 4.1.8地基施工完毕且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与基坑回填。
4.2.1素土、灰土地基土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素土地基土料可采用粘土或粉质粘土,有机物含量不应超过5%,不应含有冻土或膨胀 土,严禁采用地表耕植土、淤泥及淤泥质土、杂填土等土料。 2灰土地基的土料采用粉质粘土,有机物含量不应超过5%,其颗粒不得大于15mm;石灰 宜采用新鲜的消石灰,其颗粒不得大于5mm,且不应含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块粒;灰土的体积配 合比宜为2:8或3:7,灰土应搅拌均匀。 4.2.2素土、灰土地基土料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のop+2%的范围内,最优含水量可 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也可按当地经验取用。 4.2.3素土、灰土地基的施工方法、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等宜通过试验确定,分层铺填 享度宜取200mm~300mm,软弱下卧层的地基底部宜加厚。 4.2.4素土、灰土换填地基宜分段施工,分段的接缝不应在柱基、墙角及窗间墙下位置,上下 相邻两层的缝距不应小于500mm,接缝处宜增加压实遍数。 4.2.5基底存在洞穴、暗浜(塘)等软硬不均的部位时,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4.2.6素土、灰土地基的施工检测应符合下列下要求: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1素土、灰土地基的施工质量检测应分层进行,在每层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铺填 上层土。 2素土、灰土地基的施工质量检验可采用环刀法、贯入仪、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或标 准贯入试验等方法。 3采用环刀法检测时,取样点应位于每层厚度的2/3深度处。检验点数量,对筱形与箱形 基础的地基每50m2100m不应少于1个点;对条形基础的地基每10m~20m不应少于1个点 每个独立基础不应少于1个点。
4.3.1砂和砂石地基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3.2砂和砂石地基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前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分层厚度、施工方法、振捣遍数、振捣器功率等技术参数。 2分段施工时应采用斜坡搭接,每层错开0.5m~1.0m,搭接处应夯压密实。 3基底为软土时应在与土面接触处先铺一层150mm~300mm厚的细砂层或铺一层土工织 物。 4分层施工时,下层经压实系数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上一层施工。 1.3.3砂石地基的施工质量检测宜采用环刀法或贯入法,并参照4.2.6的有关规定
4.4.1粉煤灰填筑材料应符合建筑材料有关放射性安全标准的要求,装运时含水量宜为 15~2.5%
4.4.1粉煤灰填筑材料应符合建筑材料有关放射性安全标准的要求,装运时含水量宜 15~2.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4.4.2粉煤灰地基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时应分层摊铺,逐层压实。四周宜设置具防冲刷功能的幕。 2底层粉煤灰宜选用较粗的灰,含水量稍低于最优含水量。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 量0op±4%的范围内, 3粉煤灰宜当天即铺即压完成,铺设施工温度不宜低于0℃。 4每层铺完检测合格后,应及时铺筑上层,并严禁车辆在其上行驶。铺筑完成应及时浇筑 昆凝土垫层或上覆300mm~500mm土进行封层。 4.4.3粉煤灰地基不宜采用水沉法施工,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应采取降排水措施,不得在 包和和浸水状态下施工。基底为软土时宜先铺填200mm左右厚的粗砂或高炉干渣。 1.4.4粉煤灰地基的施工质量检测参照4.2.6条规定
4.4.4粉煤灰地基的施工质量检测参照4.2.6条
处,面积不应小于20m×20m。 4.5.2强夯施工区周围存在对振动敏感或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时,应采取开 挖防振沟、设置应力释放孔等减振隔振措施。
4.5.2强夯施工区周围存在对振动敏感或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时,应采取力 挖防振沟、设置应力释放孔等减振隔振措施。 4.5.3强夯主要施工机具设备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起重机: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夯能级,选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与夯锤质量相匹配的履 带式起重机或其它专用设备,高能级强夯时宜采取防机架倾覆措施。 2夯锤:夯锤底面宜为圆形,锤底宜均匀设置4~6个孔径250mm~500mm的排气孔,强 夯置换夯锤宜在周边设置排气槽。锤底静接地压力宜为20kPa~80kPa,强夯置换锤宜为 100kPa~300kPa
4.5.4强夯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遍夯击前应将各夯点位置及夯位轮廓线标出,复核夯锤、落距与击数等设计参数,夯 击前后应测量锤顶高程,计算每点逐击夯沉量; 2每遍夯击后应及时将夯坑填平或推平,并测量场地高程,计算本遍场地夯沉量; 3完成全部夯击遍数后,应按夯印搭接1/5~1/3锤径的夯击原则,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4.5.5强夯置换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4.5.8冬季施工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表4.5.9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4.5.10强夯施工结束后质量检测的间隔时间:砂性土地基不宜少于7d,粉性土地基不宜少于 14d,黏性土地基不宜少于28d。
d,黏性土地基不宜少于28d。 5.11强夯置换和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地基质量检测的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8d。
4.6.1注浆施工前宜进行室内浆液配比试验,天规模注浆施工工程宜进行现场注浆试验 4.6.2注浆施工应记录注浆压力和浆液流量,宜采用自动压力流量记录仪。 4.6.3注浆顺序应按跳孔间隔注浆方式进行,宜采用先外围后内部的注浆施工方法, 4.6.4注浆孔的孔径宜为70mm~110mm,孔位偏差不大于50mm,钻孔垂直偏差应小于1% 注浆孔的钻杆角度与设计角度之间的倾角偏差不大于2°。 4.6.5浆液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浆的水灰比可取0.6~2.0,常用水灰比为1.0。浆液应 搅拌均匀,注浆过程中应连续搅拌,搅拌时间应小于浆液初凝时间。浆液在压注前应经筛网过 滤。 4.6.6注浆管上拨时宜使用拔管机。塑料阀管注浆时,注浆芯管每次上拔高度应为330mm;花 管注浆时,花管每次上拨或下钻高度宜为300mm~500mm。采用低落度砂浆的压密注浆时每 次上拔高度为400mm~600mm。 4.6.7劈裂型注浆压力宜为0.2MPa~0.5MPa,流量宜为7L/min~15L/min;充填型注浆的流量 可适当加大,也不宜大于20L/min;压密型注浆压力宜为1~7MPa,流量宜为10L/min~40L/min 4.6.8在浆液拌制时加入的掺合料、外加剂的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或按下列指标选用: 1 磨细粉煤灰掺入量宜为水泥重量的20%~50%。 2水玻璃的模数应为3.0~3.3,掺入量宜为水泥用量的0.5%~3%。 3表面活性剂(或减水剂)的掺入量宜为水泥用量的0.3%~0.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4.7.2水平排水砂垫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垫层材料宜用中、粗砂,含泥量应小于5%; 2垫层材料的干密度应大于1.5×103kg/m3; 3在预压区内宜设置与砂垫层相连的排水盲沟。 4.7.3竖向排水体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砂井的砂料宜用中砂或粗砂,含泥量应小于3%,砂井的实际灌砂量不得小于计算值的 95% 2砂袋或塑料排水带应高出砂垫层100mm,平面井距偏差应不大于井径,垂直度偏差宜小 于1.5%。拨管后带上砂袋或塑料排水带的长度不应超过500mm,回带根数不应超过总根数的 5%; 3塑料排水带接长时,应采用滤膜内芯板平搭接的连接方式,搭接长度应天于200mm。 4.7.4堆载预压法施工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分级逐渐加载。在加载过程中应每天进行竖向变形量 水平位移及孔隙水压力等项目的监测,且根据监测资料控制加载速率。 4.7.5真空预压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场地大小、形状及施工能力分块分区进行,每个加固区应用整块密封薄膜覆盖; 2真空预压的抽气设备宜采用射流真空泵,空抽时应达到95kPa以上的真空吸力,其数量 应根据加固面积确定,每个加固区应不少于2台射流真空泵; 3真空管路的连接点应密封,在真空管路中应设置止回阀和闸阀。滤水管应设在排水砂垫 中,其上覆盖厚度100mm~200mm的砂层。 4密封膜热合粘结时宜用两条膜的热合粘结缝平搭接,搭接宽度应大于15mm,应铺设二层
4.7.5直空预压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
2真空预压的抽气设备宜采用射流真空泵,空抽时应达到95kPa以上的真空吸力,其数量 应根据加固面积确定,每个加固区应不少于2台射流真空泵; 3真空管路的连接点应密封,在真空管路中应设置止回阀和闸阀。滤水管应设在排水砂垫 层中,其上覆盖厚度100mm~200mm的砂层。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以上,覆盖膜周边采用挖沟折铺、平铺用粘土压边、围烩沟内覆水以及膜上全面覆水等方法进 行密封; 5当处理区有充足水源补给的透水层和有明显露头的透气层时,应采用封闭式截水墙形成防 水惟幕等方法以隔断透水层; 6施工现场应连续供电。当连续5d实测沉降速率小于等于2mm/d,或满足设计要求时,可 停止抽真空。 4.7.6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施工时,应先进行抽真空,真空压力达到设计要求并稳定后进行分 级堆载,并根据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控制堆载速率。 4.7.7堆载预压法的施工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竖向排水体施工质量检测,包括材料质量、允许偏差、垂直度等;砂井或袋装砂井的砂 料必须取样进行颗粒分析和渗透性试验; 2水平排水体砂料按施工分区进行检测单元划分,或以每10000m2的加固面积为一检测单 元,每一检测单元的砂料检测数量应不少于3组; 3堆载分级荷载的高度偏差不应大于本级荷载折算高度的5%,最终堆载高度不应小于设 计总荷载的折算高度; 4堆载分级堆高结束后应在现场进行堆料的重度检测,检测数量宜为每1000m2一组,每组 3个点; 5堆载高度按每25m一个点进行检测。 4.7.8真空预压法的施工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竖向排水体、水平排水砂垫层及处理效果检测应符合本规范第4.7.7条的要求: 2真空度观测可分为真空管内真空度和膜下真空度,每个膜下真空度测头监控面积宜为 1000m~2000m;
4.8.1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振冲试验,以确定水压、振密电流和留振时间等各种施工参数。 4.8.2振冲置换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2.0m/min; 2当稳定电流达到密实电流值后宜留振30s,并将振冲器提升300mm~500mm,每次填料 厚度不宜大于500mm 3施工顺序宜从中间向外围或间隔跳打进行,当加固区附近已建有建筑物时,应从邻近建 筑物一边开始,逐步向外施工; 4施工现场应设置排泥水沟及集中排泥的沉淀池。 4.8.3振冲加密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振冲加密宜采用大功率振冲器,下沉速度宜快,造孔速度宜为8m/min~10m/min,每段 提升高度宜为500mm,每米振密时间宜为1min; 2对于粉细砂地基,振冲加密可采用双点共振法进行施工,留振时间宜为10s~20s,下沉和 上提速度宜为1m/min~1.5m/min,水压宜为100kPa~200kPa,每段提升高度宜为500mm 3施工顺序宜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 4.8.4振冲法的施工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振冲孔平面位置的容许偏差应不大于0.2倍桩径,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1% 2施工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可进行质量检验。对黏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少于28d;对粉 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少于14d;对砂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少于7d; 3桩的施工质量检验应用单桩载荷试验;对桩体应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检测,检测数量不少 于总桩数的5%;对桩间土宜采用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或其他原位测试等方法进行 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桩孔总数的2%,检测位置应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中心
.m/min 2当稳定电流达到密实电流值后宜留振30s,并将振冲器提升300mm~500mm,每次填料 厚度不宜大于500mm 3施工顺序宜从中间向外围或间隔跳打进行,当加固区附近已建有建筑物时,应从邻近建 筑物一边开始,逐步向外施工; 4施工现场应设置排泥水沟及集中排泥的沉淀池。 4.8.3振冲加密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振冲加密宜采用大功率振冲器,下沉速度宜快,造孔速度宜为8m/min~10m/min,每段 提升高度宜为500mm,每米振密时间宜为1min; 2对于粉细砂地基,振冲加密可采用双点共振法进行施工,留振时间宜为10s~20s,下沉和 上提速度宜为1m/min~1.5m/min,水压宜为100kPa~200kPa,每段提升高度宜为500mm 3施工顺序宜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 4.8.4振冲法的施工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振冲孔平面位置的容许偏差应不大于0.2倍桩径,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1%; 2施工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可进行质量检验。对黏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少于28d;对粉 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少于14d;对砂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少于7d; 3桩的施工质量检验应用单桩载荷试验;对桩体应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检测,检测数量不少 于总桩数的5%;对桩间土宜采用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或其他原位测试等方法进行 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桩孔总数的2%,检测位置应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中心
4.9高压喷射注浆地基
4.9.1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工艺性试桩,数量不少于2根。 4.9.2高压喷射注浆单管法和二重管法的高压水泥浆浆液流压力以及三重管法的高压水射流压 力宜大于20MPa,三重管法的低压水泥浆浆液流压力宜不小于1MPa,气流压力宜为 0.7MPa~2.0MPa左右,提升速度为0.05m/min~0.25m/min。 4.9.3高压喷射注浆材料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所用外加剂及掺合料的数量,应通过试验确 定。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取0.8~1.5,常用为1.0。
4.9.1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工艺性试桩,数量不少于2根。 4.9.2高压喷射注浆单管法和二重管法的高压水泥浆浆液流压力以及三重管法的高压水射流压 力宜大于20MPa,三重管法的低压水泥浆浆液流压力宜不小于1MPa,气流压力宜为 0.7MPa~2.0MPa左右,提升速度为0.05m/min~0.25m/min 4.9.3高压喷射注浆材料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所用外加剂及掺合料的数量,应通过试验确 定。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取0.8~1.5,常用为1.0。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度偏差应小于1/150。
4.9.5钻机与高压泵的距离不宜大于50m,钻孔定位偏差不得大于50mm。喷射注浆应由下向 上进行,注浆管分段提升的搭接长度应大于100mm。 4.9.6对需要扩大加固范围或提高强度的工程,宜采用复喷措施。 4.9.7周边环境有保护要求时可采取速凝浆液、隔孔喷射、冒浆回灌、放慢施工速度或具排泥 装置的全方位高压旋喷技术(MJS工法)等措施。 4.9.8高压喷射注浆施工时,邻近施工影响区域不得进行抽水作业。
4.10水泥士搅拌桩地基
4.10.2单轴和双轴水泥土搅拌桩浆液水灰比宜为0.50~0.70,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桩水泥浆液的 水灰比宜为1.5~2.0,制备好的浆液不得离析,泵送应连续。 4.10.3单轴与双轴水泥土搅拌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深度不宜超过18m;搅拌桩机架安装就位应水平,导向架垂直度偏差应小于1/100 桩位偏差不得大于50mm,桩径和桩长不得小于设计值。 2成桩应采用两喷三搅工艺,处理粗砂、砾砂时,宜增加搅拌次数;钻头喷浆搅拌提升速 度不宜大于0.5m/min,钻头搅拌下沉速度不宜大于1.0m/min。钻头每转一圈的提升(或下沉) 量以10mm15mm为宜; 3施工时宜用流量泵控制输浆速度,注浆泵出口压力应保持在0.40~0.60MPa,输浆速度 应保持常量。 4钻头搅拌下沉至预定标高后,应喷浆搅拌30s后再开始提升钻杆。 4.10.4三轴水泥土搅拌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深度不宜超过35m;导向架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250; 2搅拌下沉速度宜控制在0.5m/min~1m/min范围内,提升速度宜控制在1m/min~2m/min 范围内,并保持匀速下沉或提升。 3可采用跳打方式、单侧挤压方式和先行钻孔套打方式施工,对于硬质土层,当成桩有困 难时,可采用预先松动土层的先行钻孔套打方式施工。 4三轴桩在加固深度顶标高以上土层扰动区应采用低掺量回掺加固。 5对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工程,宜选择挤土量小的搅拌机头,并应通过试成桩及其监测结果 调整施工参数。当邻近保护对象时,搅拌下沉速度宜控制在0.5m/min0.8m/min,提升速度宜 控制在1m/min内;喷浆压力不宜大于0.8MPa。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4.10.5水泥土搅拌桩基施工时,停浆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300mm~500mm。开挖基坑时, 应将搅拌桩顶端浮浆桩段用人工挖除。 4.10.6施工中因故停浆时,应将钻头下沉(抬高)至停浆点以下(以上)0.5m处,待恢复供 浆时再喷浆搅拌提升(下沉)
4.11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4.11.6土和灰土挤密桩的施工质量检测应符合
1成桩后应及时抽检施工质量,一般工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桩总数的1%,重要工程不应 少于桩总数的1.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2对一般工程,主要应检查施工记录、检测全部处理深度内桩体和桩间土的干密度,并将 其分别换算为平均压实系数和平均挤密系数。对重要工程,除检测上述内容外,还应测定全部 处理深度内桩间士的压缩性和湿陷性。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份煤灰碎石桩的施工,应根据现场条件选用下列
4.12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
1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素填土、中等密实以上的 砂土; 2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砂土,以及对噪声或泥 浆污染要求严格的场地; 3振动沉管灌注成桩,适用于粉土、粘性土及素填土地基。 4.12.2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室内配合比试验。长螺旋钻孔直径宜取350~600mm,混合料 落度宜为160mm200mm;振动沉管钻孔直径宜取350mm~370mm,混合料落度宜为 30mm~50mm,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后桩顶浮浆厚度不宜超过200mm 4.12.3施工桩顶标高宜高出设计桩顶标高不少于0.5m,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 求: 1成孔时宜先慢后快,并及时检查、纠正钻杆偏差。成桩过程应连续进行。 2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施工在钻至设计深度后,应掌握提拨钻杆时间,混合 料泵送量应与拨管速度相配合,遇到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层,不得停泵待料;压灌应一次连续 藿注完成,压灌成桩时,钻具底端出料口不得高于钻孔内桩料的液面。 3沉管灌注成桩施工拨管速度应按匀速控制,拨管速度应控制在1.2m/min~1.5m/min左 右,遇淤泥或淤泥质土层,拨管速度应适当放慢。沉管拨出地面确认成桩桩顶标高后,用粒状 材料或湿粘性土封顶。 4拔拨管应在钻杆芯管充满混合料后开始,严禁先拨管后泵料。 4.12.4桩施工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桩位偏差:对满堂布桩基础,不应大于0.4倍桩径: 对条形基础,不应大于0.25倍桩径,对单排布桩,不应大于60mm 4.12.5褥垫层铺设宜采用静力压实法。基底桩间土含水量较小时,也可采用动力夯实法。夯填 度不得于0.9。 4.12.6冬季施工时,混合料入孔温度不得低于5℃,对桩头和桩间土应采取保温措施。 4.12.7) 施工质量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月 成桩过程应抽样做混合料试块,每台机械一天应做一组(3块)试块(边长为150mm
1成桩过程应抽样做混合料试块,每台机械一天应做一组(3块)试块(边长为150mm 的立方体),标准养护,测定其立方体抗压强度。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2施工质量检验主要应检查施工记录、混合料落度、桩数、桩位偏差、褥垫层厚度、夯 填度和桩体试块抗压强度等
4.13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4.13.6夯填水泥土桩的施工质量检测应符合下
施工过程对成桩质量应及时进行抽检,抽检的数量应不少于总桩数的2%。 宜采取检查施工记录和检验桩身干密度的抽检方法
4.14.1 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和成桩挤密试验,试验桩的数量应不少于7~9根。 4.14.2 砂桩施工可采用振动沉管、锤击沉管或冲击成孔等成桩法。当用于消除粉细砂及粉土液 化时,宜用振动沉管成桩法。 4.14.3振动沉管成桩法施工应根据沉管和挤密情况,控制填砂石量、提升高度和速度、挤压次 数和时间、电机的工作电流等,振动沉管法施工宜采用单打法或反插法:锤击法挤密应根据锤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击的能量,控制分段的填砂石量和成桩的长度,锤击沉管成桩法施工可采用单管法或双管法。 4.14.4砂桩的施工顺序:对砂土地基宜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对粘性土地基宜从中间向外 围或隔排施工;在邻近既有建(构)筑物施工时,应背离建(构)筑物方向进行。 4.14.5施工中采用活瓣桩靴时,对砂土和粉土地基宜选用尖锥型;对粘性土地基宜选用平底型 一次性桩尖可采用混凝土锥形桩尖。 4.14.6砂桩填料宜用天然级配的中砂、粗砂。拨管宜在管内灌入砂料高度天于1/3管长后开始 拔管速度要均匀,不宜过快。 4.14.7施工时桩位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3倍套管外径;套管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 4.14.8砂桩施工后,应将基底标高下的松散层挖除或夯压密实,随后铺设并压实砂垫层。 4.14.9 砂桩的施工质量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施工中应经常性检查施工记录及时分析总结。 2施工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可进行质量检验。对饱和粘性土地基应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进 行,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8d;对粉土、砂土和杂填土地基,不宜少于7d。 3施工质量检验可采用单桩载荷试验,对桩体可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对桩间土可采用 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或其他原位测试等方法进行检测。桩间土质量的检测位置应在 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中心。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桩孔总数的2%
击的能量,控制分段的填砂石量和成桩的长度,锤击沉管成桩法施工可采用单管法或双管法。 4.14.4砂桩的施工顺序:对砂土地基宜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对粘性土地基宜从中间向外 围或隔排施工;在邻近既有建(构)筑物施工时,应背离建(构)筑物方向进行。 4.14.5施工中采用活瓣桩靴时,对砂土和粉土地基宜选用尖锥型;对粘性土地基宜选用平底型 一次性桩尖可采用混凝土锥形桩尖。 4.14.6砂桩填料宜用天然级配的中砂、粗砂。拨管宜在管内灌入砂料高度天于1/3管长后开始 拔管速度要均匀,不宜过快。 4.14.7施工时桩位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3倍套管外径;套管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 4.14.8砂桩施工后,应将基底标高下的松散层挖除或夯压密实,随后铺设并压实砂垫层。 4.14.9 砂桩的施工质量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施工中应经常性检查施工记录及时分析总结。 2施工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可进行质量检验。对饱和粘性土地基应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进 行,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8d;对粉土、砂土和杂填土地基,不宜少于7d。 3施工质量检验可采用单桩载荷试验,对桩体可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对桩间土可采用 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或其他原位测试等方法进行检测。桩间土质量的检测位置应在 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中心。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桩孔总数的2%
4.15湿陷性黄土地基
4.15.1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施工应采取措施防止施工用水和场地雨水流入地基土层引起 湿陷。 4.15.3施工土(或灰土)垫层时,应先将基底下拟处理的湿陷性黄土挖出。 4.15.4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应根据试夯确定。在 有效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s应小于0.015。 1夯锤宜选用圆形,锤底面积不宜小于4.0m,单位底面积静压力宜为20kPa~50kPa 2当施工场地土层处理厚度以内土的含水量小于8%时,宜按1m×1m的方格网点,并在方 格中心加一点的布孔方式钻孔,向孔中定量注水润湿土体。 当需要加水润湿的土层限于上层,且厚度小于1.0m时,可采用地表水睦浇水润湿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1 施工前应在拟加固的建筑物附近进行单孔或多孔灌注溶液试验,确定灌注溶液的速度, 时间,数量或压力等参数, 2单液硅化法施工应按下列要求执行。 1)压力灌注溶液应自基础底面标高起向下分层进行,到达设计厚度后,将管拨出,清洗干 净争可继续使用;加固既有建筑物地基时,在基础侧向应先施工外排后施工内排;灌注溶液的压 力值应由小逐渐增大,但最大压力不宜超过200kPa。 2)硅酸钠溶液的模数值宜为2.50~3.30,其杂质含量不应大于2%。 3)溶液自渗施工应在加固的基础底面或基础侧向将设计布置的灌注孔部分或全部打(或 钻)至设计深度;将配好的硅酸钠溶液注满各灌注孔,溶液面宜高出基础底面标高0.50m,使 溶液自行渗入土中,每隔2h~3h向孔内添加一次溶液,防止孔内溶液渗干。 5碱液加固法应按下列要求执行: 1)灌注孔可用落阳铲、螺旋钻成孔或用带有尖端的钢管打入土中成孔,孔径为60~100 mm,孔中填入粒径为20~40mm的石子,直到注液管下端标高处,再将内径20mm的注液管插入 孔中,管底以上300mm高度内填入粒径为2~5mm的小石子,其上用2:8灰土填入并夯实 2)配溶液时,应先放水,而后徐徐放入碱块或浓碱液。 3)碱液在桶中加热到90℃以上才能进行灌注,灌注过程中桶内溶液温度应保持不低于 80℃。 4)灌注碱液的速度,宜为2L/min~5L/min.。 5)碱液加固施工,应合理安排灌注顺序和控制灌注速率。宜间隔1孔~2孔灌注并分段施 工,相邻两孔灌注的间隔时间不宜小于3d。同时,灌注的两孔间距不应小于3m。 6)当采用双液加固时,应先灌注氢氧化钠溶液,间隔8h~12h后,再灌注氯化钙溶液 后者用量为前者的1/2~1/4
4.16.1对标准冻深大于2m、基底以下为强冻胀土的采暖建筑物及标准冻深大于1.5m、基底以 上为冻胀土和强冻胀土上的非采暖建筑物,应在基础侧面回填非冻胀性材料。 4.16.2当基础梁下有冻胀土时,应在基础梁下填以炉渣等松散材料建筑标准规范范本,根据土的冻胀性的大小预 留出冻胀变形的空。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4.16.3散水坡应采用预制或分段浇筑,每段长度以1.0m~1.5m为宜,坡度不宜小于3%,其 下应填筑非冻胀性材料。 4.16.4为了防止施工和使用期间的雨水、地表水、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浸入地基,应做好排 水设施;在山区应做好截水沟或在建筑物下设置暗沟,以排走地表水和潜水,避免因基础堵水 而造成冻结。 4.16.5按采暖设计的建筑物,当年不能竣工或入冬前不能交付正常使用,或使用中可能出现冬 季不能正常采暖时,应对地基采取相应的越冬保温措施;对非采暖建筑物的跨年度工程,入冬 前应及时回填,并采取保温措施
4.17.1基础施工前应完成场地平整、挡土墙、护坡、防洪沟及排水沟等工程,使排水通畅,边 坡稳定。 4.17.2施工场地应做好有组织排水,禁止施工用水流入基坑(槽),施工用水管网严禁渗漏。 4.17.3临时生活设施、水池、淋灰池、洗料场、混凝土预制构件场、搅拌站及防洪沟等应有防 渗措施,至建筑物外墙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4.17.4地基基础工程宜避开雨季施工。开挖基坑(槽)发现地裂、局部上层滞水或土层有较大 变化时,应及时处理后,方能继续施工。 4.17.5基础施工宜采用分段快速作业法,施工过程中不得使基坑(槽)曝晒或泡水;雨季施工 应采取防水措施。 4.17.6号 验槽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垫层或采取封闭坑底措施。 4.17.7 灌注桩施工时,应采用干法成孔;成孔后,应清除孔底虚土,并应及时浇筑混凝土。 4.17.8 基坑(槽)应及时分层回填,严禁灌水。回填料宜选用非膨胀土、弱膨胀土或掺6%石 龙的膨胀土
历兴沟及排尔沟等上程,排尔通物,达 坡稳定。 4.17.2施工场地应做好有组织排水,禁止施工用水流入基坑(槽),施工用水管网严禁渗漏。 4.17.3临时生活设施、水池、淋灰池、洗料场、混凝土预制构件场、搅拌站及防洪沟等应有防 渗措施,至建筑物外墙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4.17.4地基基础工程宜避开雨季施工。开挖基坑(槽)发现地裂、局部上层滞水或土层有较大 变化时,应及时处理后,方能继续施工。 4.17.5基础施工宜采用分段快速作业法,施工过程中不得使基坑(槽)曝晒或泡水;雨季施工 应采取防水措施。 4.17.6号 验槽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垫层或采取封闭坑底措施。 4.17.7 灌注桩施工时,应采用干法成孔;成孔后,应清除孔底虚土,并应及时浇筑混凝土。 4.17.8 基坑(槽)应及时分层回填,严禁灌水。回填料宜选用非膨胀土、弱膨胀土或掺6%石 灰的膨胀土。
灌注桩标准规范范本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5.1.1基础施工前地基应进行验槽,并清除表层浮土,不应有积水。遇有地下障碍物或地基情 况与原勘察报告不符时,应会同设计等有关单位研究解决。验槽后应立即浇筑垫层。 5.1.2基础施工中,应采取信息化施工,对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的沉降 和位移等进行监测,根据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指导施工。 5.1.3基础上应设置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 量规程》(JGJ/T8)的规定。 5.1.4基础施工完毕后应及时回填,回填前应及时清理基槽内的杂物和积水,回填质量应符合 设计要求。
5.2.1砖基础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 相关专题: 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