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2572-2019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2.1.13湿式连接wet connection
precast concretefacade panel
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焊接等方式连接预制构件间主要纵向受力钢筋三层标准规范范本,用 后浇混凝土或灌浆来填充拼接缝隙的一种连接方法
2.1.14千式连接dryconnection
预制构件间连接不属于湿式连接的一种连接方法,一般采用螺栓连接或预埋件焊接, 2.1.15强连接strongconnection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达到最大侧向位移时,结构构件进入塑性状态,而连接部位仍保持弹性状态的连 接。 2.1.16延性连接ductileconnection
地震作用下达到最大侧向位移时,结构构件进入塑性状态,而连接部位仍保持弹性状态的连 性连接ductileconnection 三地震作用下达到最大侧向位移时,连接部位可以进入塑性状态的连接
2.1.16延性连接ductile connection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达到最大侧向位移时,连接部位可以进入塑性状态的连接
2.2.2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风荷载分项系数。
2.2.4计算系数及其他
2.2.4计算系数及其他
3.0.1装配式建筑应采用系统集成的方法统筹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实现全过程的协同。 3.0.2装配式建筑设计应按照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要求。在满足建筑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 确定建筑平立面的基本构成单元,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实现建筑及部品部件的系列化和多样化。 3.0.3装配式建筑的规划、设计、制作、运输、施工、竣工交付及运营维护管理等过程宜采用建筑信息 模型(BIM)技术,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3.0.4装配式建筑应进行技术策划,对技术选型、技术经济可行性和可建造性进行评估,并应科学合理 地确定建造且标与技术实施方案。
3.0.4装配式建筑应进行技术策划,对技术选型、技术经济可行性和可建造性进行评估,并应科学合理 地确定建造目标与技术实施方案。 3.0.5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和《装配 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重视概念设计和预制构件的连接设计 2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加强结构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必要时,应进行防连续 倒塌设计; 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可靠,并应满足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等要求: 5应根据连接节点和接缝的构造方式和性能,确定结构的整体计算模型; 6对各类预制构件及其连接,应按各种设计状况进行设计; 7预制构件和连接件的设计,应考虑制作、施工、使用过程中所有的荷载条件和约束条件。 3.0.6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宜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其尺寸、形式及结构 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模数、标准化要求; 2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和安装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度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公差; 3应满足制作、运输、堆放、安装及质量控制的要求; 4 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控制区域的接缝应采用强连接;其他区域的接缝可采用延性连接。 3.0.7对新型的装配式结构、构件或连接节点,应进行专门的技术论证。 3.0.8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文件应满足预制构件从制作到安装的全过程技术要求,并符 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4.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
4.1.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要求等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和《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抗震设计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其结构材料尚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1.1.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混凝 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预制轻质隔墙板的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LC7.5。 4.1.3钢筋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普通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时,钢筋应采用热轧带肋钢筋。 4.1.4预制构件申采用的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主结构技术规程》JG114 的规定。 4.1.5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HPB300钢筋或Q235B圆钢制作;用于吊环的Q235B圆钢其材料性能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规定。 4.1.6预制构件脱模、翻转、吊装及临时支撑用内理式螺母或内理式吊杆及配套的吊具,应根据相应的 产品标准选用,并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钢助连接用灌永套同》JG/1398的 规定。 4.2.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 的规定。
表4.2.3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用灌浆料性能要求
4.2.4钢筋浆锚搭接连接中,当采用预埋金属波纹管成孔时,金属波纹管性能除应符合
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软钢带制作,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GB716的规定:当采用 镀锌钢带时,其双面镀锌层重量不宜小于60g/m,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 GB/T2518的规定; 2金属波纹管的波纹高度不应小于3mm,壁厚不宜小于0.4mm。 4.2.5钢筋锚固板的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的规定。 4.2.6受力预理件的锚板及锚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 定。专用预理件及连接件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2.7连接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和铆钉等紧固件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和《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等的规定。 4.2.8预制夹心保温外墙板中内外叶墙板的拉结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金属及非金属材料拉结件均应具有规定的承载力、变形和耐久性能,并应经过试验验证,必要时
1金属及非金属材料拉结件均应具有规定的承载力、变形和耐久性能,并应经过试验验证,必要时 应通过专门技术论证:
4.3.1外墙板接缝处的密封材料应符合下列规
5.1.1装配式建筑应模数协调,采用模块组合的标准化设计,选用标准化、系列化的主体结构构件、围 护构件和内装部品部件,并进行集成化设计。 5.1.2装配式建筑宜采用一体化协同设计,将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智能化和燃气 等专业之间进行协同设计。 5.1.3装配式建筑设计宜建立信息化协同平台,应用BIM技术,采用标准化的功能模块、部品部件等 言息库,统一编码、统一规则,全专业共享数据信息,实现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5.1.4装配式建筑应满足建筑全寿命期的使用维护要求,宜采用管线分离的方式。设备管线应具有通用 性和互换性,在维修更换时不影响结构体的性能。 5.1.5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化发展的建设基本理念,应以系统的方法统筹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 的设计、构件部品生产、施工建造、维护更新和再生改造的全过程。
5.2.1装配式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的规定,采 或扩大模数的设计方法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等活动的相互协调,以及建筑、结构、内装、 集成设计的相互协调。
5.2.1装配式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的规定,采用基本模数 或扩大模数的设计方法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等活动的相互协调,以及建筑、结构、内装、设备管线等 集成设计的相互协调。 5.2.2装配式建筑的开间与柱距、进深与跨度、门窗洞口宽度等宜采用水平扩大模数数列3nM(n为自然 数)。 5.2.3装配式建筑高度、层高和门窗洞口高度等宜采用竖向扩大模数数列nM。 5.2.4预制梁、柱、墙板等部件的截面尺寸宜采用水平扩大模数数列nM。 5.2.5构造节点和部件的接口尺寸宜采用分模数数列nM/2、nM/5、nM/10。 5.2.6集成式厨房空间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厨房及相关设备基本参数》GB/T11228、《住宅 厨房模数协调标准》JGJ/T262的要求。集成式卫生间空间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卫生间功能 及尺寸系列》GB/T11977、《住宅卫生间模数协调标准》JGJ/T263的要求。 5.2.7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定位宜采用中心定位法与界面定位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结构构件和围护构 牛的水平定位宜采用中心定位法,结构构件和围护构件的竖向定位和部品的定位宜采用界面定位法。 5.2.8部品部件尺寸及安装位置的公差协调应根据生产装配要求、主体结构层间变形、密封材料变形能 力、材料干缩、温差变形、施工误差等确定。
5.3.1装配式建筑应采用标准化、系列化的设计方法,归并建筑单体申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建筑空间 及其组成部件,提高模块、部品部件的重复使用率及通用性, 5.3.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宜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结合建筑功能、形式、空间特色、结构和构 造要求,考虚工厂加工和现场装配的要求,合理划分模块单元。模块单元应具各某一种或几种建筑功能,
适用于功能需求,并满足下列要求: 1公共建筑采用楼梯、电梯、公共卫生间、公共管井基本单元等标准模块进行组合设计; 2住宅建筑采用楼梯、电梯、公共管井、基本户型、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等功能模块进行 组合设计; 3基本模块单元应进行精细化、系列化设计,关联模块间应具备一定的逻辑及衍生关系,不同模 块间的接口应采用标准化接口,以利于不同模块的相互组合,实现多样化; 4基本模块单元宜通过BIM技术进行设计协同,实现建筑、结构、机电、内装的一体化,并作为 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统一的标准化接口实现多样化组合; 5基本模块应实现结构、外围护、内装、设备管线的系统集成,
5.3.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大开间大进深、空间灵活可变的布置方式; 2平面布置应规则,承重构件布置应上下对齐贯通,外墙洞口宜规整有序; 3设备与管线宜集中设置,并应进行管线综合设计,
3.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立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墙、阳台板、空调板、外窗、遮阳设施及装饰等部品部件宜进行标准化设计: 2装配式混凝主建筑宜通过建筑体量、材质肌理、色彩等变化,形成丰富多样的立面效果: 3预制混凝土外墙的装饰面层宜采用清水混凝土、装饰混凝土、免抹灰涂料和反打面砖等耐久性 好且不易污染的建筑材料
5.4.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结构构件、外围护构件、设备与管线和内装系统应进行集成设计,统筹考虑 建筑功能、材料性能、构件部品加工工艺、运输条件、吊装能力等要求。 5.4.2宜根据构件生产工艺、运输存放、安装技术水平对结构构件进行集成设计,优化构件规格; 5.4.3外围护系统的集成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4.4内装系统的集成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内装设计应与建筑设计、设备与管线设计同步进行: 2宜采用装配式内隔墙、楼地面、吊顶等部品系统; 3住宅建筑宜采用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及整体收纳等部品系统。
5.4.5设备管线系统的集成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1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智能化、燃气等设备与管线应综合设计; 2宜选用模块化产品,接口应标准化,并应预留扩展条件。 .4.6接口及构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结构构件、 内装部品部件和设备管线之间的连接方式应满足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 2结构构件与外围护系统宜采用干式工法连接,其接缝宽度应满足结构变形和温度变形的要求 部品部件的构造连接应安全可靠, 接口及构造设计应满足施工安装与使用维护的要求; 4设备管线接口应避开预制构件受力较大部位和节点连接区域
5.5.1室内装修体的主要构配件、部品宜采用标准化产品,以工厂化加工为主,各系统之间的接口应采 用标准化接口,满足干式工法的要求。 5.5.2室内装修设计应综合考虑不同材料、设备、设施具有不同的设计使用年限,具有通用性和可变性, 更于施工安装、使用维护和维修改造,装修体的维修改造和更换不得对结构主体进行拆改, 5.5.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内装部品与室内管线应与预制构件的深化设计紧密配合,预留接口位置应准 确到位。 5.5.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在建筑设计阶段对轻质隔墙、吊顶、楼地面、墙面装饰、集成式厨房、集成 式卫生间、内门窗等进行部品设计选型
1在设计阶段宜明确主体结构的开洞尺寸及准确定位; 2宜采用预留预埋的安装方式;当采用其他安装固定方法时,不应影响预制构件的完 安全
5.6.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备与管线宜与主体结构相分离,应方便维修更换,且不应影响主体结构安 全。 5.6.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备与管线宜采用集成化技术,标准化设计,竖向管线宜集中设置管井,水 平管线宜避免交叉。W 5.6.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备和管线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预留预埋应满足结构专业相关要 求,不得在安装完成后的预制构件上剔凿沟槽、打孔开洞等。穿越楼板管线较多且集中的区域可采用现 浇楼板。 5.6.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设备与管线综合设计,对设备管线与结 构构件、装饰进行碰撞检查,优化管线布置。 5.6.5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部品与配管连接、配管与主管道连接及部品间连接应采用标准化接口,满足 通用性和互换性的要求,方便安装使用维护。 5.6.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备与管线宜在架空层或吊顶内设置,当采用暗埋时,宜结合建筑面层、内 隔墙进行设置。 5.6.7公共管线、阀门、检修口、计量仪表、电表箱、配电箱、智能化配线箱等,应统一集中设置在公 共区域。
5.6.9建筑电气管线与预制构件的关系宜符合下列规定: 1竖向电气管线宜统一设置在预制板内或装饰墙面内,墙板内竖向电气管线布置应保持安全间距; 2在预制墙体上设置的终端配电箱、开关、插座及其必要的接线盒、连接管等均应由结构专业进行 预留预理,并应采取有效措施,满足隔声及防火要求; 3沿叠合楼板后浇层暗敷的照明管路,应在预制楼板灯位处预埋深型接线盒; 4沿叠合楼板、预制墙体预埋的电气灯头盒、接线盒及其管路与现浇相应电气管路连接时,墙面预 埋盒下(上)宜预留接线空间,便于施工接管操作; 5在预制内墙板、外墙板的门窗过梁钢筋锚固区内不应理设电气接线盒。 5.6.10装配式建筑的防雷接地设计,应充分考虑预制结构的特点,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装配式建筑的防雷引下线宜利用现浇柱或剪力墙内的钢筋,或采取其他可靠措施。应避免利用预 制竖向受力构件内的钢筋, 2装配式建筑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时,相关的预制构件内部及连接 处的金属件应考虑电气回路连接。
表6.1.1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的部分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的部分; 2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不包括仅个别框支墙的情况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6.1.2的数值
表6.1.2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6.1.3抗震设计时,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 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3确定
6.1.3抗震设计时,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
3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的
图6.1.5建筑平面示例
3 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1不宜过大、宽度b不宜过小(图6.1.5),l/Bmax、l/b宜符合表6.1.5的 要求;
表6.1.5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
6.1.6装配式结构竖向布置应连续、均匀,应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突变,并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6.1.7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当条件具备时,宜积极采用隔震、消能减震技术,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6.1.8抗震设计的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当其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等超过本规程的规定或抗震 设防标准有特殊要求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有关规定进行结 购抗震性能设计和论证。 6.1.9高层建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设置地下室,地下室应采用现浇混凝土;当采用大底盘结构时,大底盘及其上一层应采用现浇 混凝土; 2框架结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规定: 1动力系数不宜小于1.2; 2脱模吸附力应根据构件和模具的实际状况取用,且不宜小于1.5kN/m 6.2.4后浇叠合层施工阶段验算时,叠合楼盖的施工活荷载应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取值,且不宜小于 1.5kN/m。
1当预制构件之间采用后浇带连接且接缝构造及承载力满足本规程中的相应要求时,可按现浇混凝 土结构进行模拟: 2对于本规程中未包含的连接节点及接缝形式,应按照实际情况模拟。 5.3.2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时,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分析,可根据结构 受力状态采用弹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分析方法。弹塑性分析时,宜根据节点和接缝在受力全过程中的特 生进行节点和接缝的模拟。材料的非线性行为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确定,节点和接缝的非线性行为可根据试验研究确定。 5.3.3内力和变形计算时,应计入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当采用轻质隔墙板时,可采用周期折减系 数的方法考虑其对于结构刚度的影响;对于框架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7~0.9;对于剪力墙结构,周 期折减系数可取0.8~1.0。 网共用山
Au. ≤[o. J
[0]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应按表6.3.4采用;
Au. ≤[0. h (6.3.4)
表6.3.4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3.5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规定:
Au, ≤[e, l
中:Au. 楼层内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
Au, ≤e, h (6.3.5)
[g,」—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应按表6.3.5采用; h层高。
5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6.3.6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对现浇楼盖和叠合楼盖,均可假定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 面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作用予以增大。 .3.7当架钢筋混凝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小于预制板厚度和70mm时,其竖向荷载的 传递方式可与现浇楼板相同。
6.4.1预制构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机电设备预理管线和线盒、制作和安装施工用预理件、预留孔洞等应统筹设置,对构件结构性能 的削弱应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 2预制构件表面设置的连接、外露预埋件和内置螺母等凹入构件表面的深度不宜小于10mm,待安 装连接施工完成后填实抹平。 6.4.5预制构件设计对制作、运输、吊装、施工等有特别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
在梁、柱端部箍筋加密区及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尚应符合下式要求:
Vide≤ Vue / YRE
n.Vmua
式中: 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1.1,安全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0; Vja— 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juE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持久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uE 地震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rua 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n; 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抗震等级为一、二级取1.2,抗震等级为三、四级取1.1。
6.5.2装配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连接宜根据接头受力、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钢筋套筒灌浆 连接、钢筋浆锚搭接连接、钢筋机械连接、焊接连接及螺栓连接等方式,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6.5.3纵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接头性能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 JGJ355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套筒灌浆连接应采用由接头型式检验确定的相匹配的灌浆套筒、灌浆料; 2预制柱中灌浆套筒长度范围内外侧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预制剪力墙中灌浆
6.5.2装配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连接宜根据接头受力、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钢筋套筒灌浆 连接、钢筋浆锚搭接连接、钢筋机械连接、焊接连接及螺栓连接等方式,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JGJ355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套筒灌浆连接应采用由接头型式检验确定的相匹配的灌浆套筒、灌浆料; 2预制柱中灌浆套筒长度范围内外侧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预制剪力墙中灌浆 套筒长度范围内最外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3套筒灌浆连接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2mm,不宜大于40mm 4套筒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 6.5.4纵向钢筋采用除本规程规定外的浆锚搭接连接时,对预留孔成孔工艺、孔道形状和长度、构造要 求、灌浆料和被连接钢筋,应进行力学性能以及适用性的试验验证,经鉴定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采用。 必要时尚应对采用钢筋浆锚搭接连接预制构件的性能进行试验验证。直径大于20mm的钢筋或直接承受动 6.5.5纵向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受拉钢筋搭接长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且不应小于300mm
式中:1一一 受拉钢筋的浆锚搭接长度; 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计算;当 充分利用钢筋的抗压强度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锚固长度的0.7倍; i一一钢筋搭接长度计算系数,当满足本规程第8.3.6条规定时,可取0.9 2一一成孔方式修正系数,当采用金属波纹管工艺成孔时,取1.2;当采用抽芯成孔时,取1.0。 6.5.6 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坐浆材料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键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 2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预制梁端面应设置键槽(图6.5.6),且 宜设置粗糙面。键槽的尺寸和数量应按本规程第7.2.2条的规定计算确定;键槽深度t不宜小于30mm, 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10倍;键槽可贯通截面,当不贯通时槽口距离截面边缘 不宜小于50mm;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 3预制柱的底部应设置键槽或粗糙面,键槽应均匀布置,键槽深度不宜小于30mm,键槽端部斜面 项角不宜大于30°。柱顶应设置粗糙面。 4预制剪力墙的顶部和底部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侧面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宜设 置粗糙面,也可设置键槽;键槽深度t不宜小于20mm,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 10倍;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 5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预制板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4mm,预制梁端、预 制柱端、预制墙端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
(b)键槽不贯通截面
图6.5.6梁端键槽构造示意
6.5.7预制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宜在后浇混凝土内直线锚固;当直线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弯折、机械 锚固方式,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 256的规定。
锚固方式,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 256的规定。 6.5.8应对连接件、焊缝、螺栓或铆钉等紧固件在不同设计状况下的承载力进行验算,并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和《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等的规定。 6.5.9当预制构件搁置在梁、柱、墙等支承构件上时,其搁置长度不应小于10mm
6.5.8应对连接件、焊缝、螺栓或铆钉等紧固件在不同设计状况下的承载力进行验算,并应符合现行国
十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 2跨度大于3m的叠合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3跨度大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 4板厚大于180mm的叠合板,宜采用混凝土空心板
5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堵头深度不宜小于60mm,并应采用强度等 级不低于C25的混凝土浇灌密实。 6.6.2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楼盖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转换层和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 2平面受力复杂的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当采用叠合楼盖时,楼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 于80mm,且后浇层内应采用双向通长配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屋面层宜采用现浇楼盖,当采用叠合楼盖时,剪力墙结构屋面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 于80mm,其他结构形式屋面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100mm,且后浇层内应采用双向通长 配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 6.6.3叠合板可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下列要求设计: 1当预制板之间采用密拼分离式接缝(图6.6.3a)时,宜按单向板设计,确有可靠依据时也可按双 向板设计: 2四边支承叠合板且长宽比不大于3时,当其预制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图6.6.3b)或无接缝(图 6.6.3c)时,可按双向板设计; 3叠合板的板厚应取预制板与后浇叠合层厚度之和,计算方法可与现浇板相同,楼板内力应考虑预 制板接缝情况的影响进行适当调整。
5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堵头深度不宜小于60mm,并应采用强度等 级不低于C25的混凝土浇灌密实。
6.6.4叠合板支座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a)单向叠合板 (b)带接缝的双向叠合板 (c)无接缝双向叠合板 图6.6.3叠合板的预制板布置形式示意
板:2一梁或墙:3一板侧分离式接缝:4一板侧整体式
6.6.4叠合板支座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 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4a)。 2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筋伸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时,应符 合本条第1款的要求;当板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中设置 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的同向分布钢筋面积,间距不宜大于300mm,在板的后 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2la,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 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4b)。
图6.6.4叠合板板端与板侧支座构造示意
6.6.5当设置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后浇叠合层厚度不小于70mm,预制板内纵向受力钢筋可不伸入 支座,在后浇叠合层内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图6.6.5),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附加钢筋的面积应通过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面积的1/3; 2附加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3附加钢筋伸入叠合楼板现浇层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21s,当附加钢筋为构造钢筋时,伸入支座的长 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申心线,当附加钢筋承受拉力时,每个架钢筋内部应 设置1根附加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la; 4垂直于附加钢筋的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在搭接范围内不宜少于3根,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5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
1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连接钢筋,连接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 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连接钢筋直径); 2连接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 250mm(图6.6.6)。
图6.6.6单向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接缝构造示意
土叠合层:2一预制板:3一后浇层内钢筋:4一连接钢
6.6.7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可采用后浇带的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300mm; 2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弯折锚固、机械连接; 3当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搭接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板板底外伸钢筋为直线形(图6.6.7a)时,钢筋搭接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2)预制板板底外伸钢筋端部为90°或135°弯钩(图6.6.7b、c)时,钢筋搭接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有关钢筋锚固长度的规定,90°和135°弯钩钢筋弯后直段长度分别为 12d和5d(d为钢筋直径)
1一通长钢筋:2一纵向受力钢筋:3一预制板:4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5一后
(c)板底纵向钢筋末端带135°弯钩搭接 图6.6.7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
6.6.8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1桁架钢筋宜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 2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宜大于300mm,间距不应大于1000mm; 3桁架弦杆钢筋可采用HRB400、CRB550或CRB600H钢筋;桁架上弦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 下弦钢筋,当其兼做板内受力钢筋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不考虑下弦钢筋受力时,直径不宜小于 6mm:
6.6.8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 腹杆钢筋可采用HPB300或CRB550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mm 5桁架钢筋弦杆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5.6.9 当未设置桁架钢筋时,在下列情况下,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应设置抗剪构 告钢筋(图6.6.9): 1板跨度大于4m的单向叠合板路桥管理及其他,距支座1/4跨范围内; 2短向跨度大于4m的双向叠合板,距四边支座1/4短跨范围内: 3悬挑叠合板、悬挑板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锚固范围内
图6.6.9叠合板设置抗剪构造钢筋示意 一梁或墙:2一悬挑板:3一抗剪构造钢解
6.6.10阳台板、空调板宜采用叠合构件,设防烈度为6、7度时空调板也可采用预制构件。预制构件应 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叠合构件的负弯矩钢筋应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中可靠锚固,叠合构件中预 制板底钢筋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板底为构造配筋时,其锚固应符合本规程第6.6.5条第1款的规定; 2当板底为计算要求配筋时,钢筋应满足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6.6.11楼、屋面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房屋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结构体系,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有关规定。 小歌 2双T板在钢筋混凝土梁上的支承长度,板跨小于24m时不宜小于200mm,板跨不小于24m时支 承长度不宜小于250mm。 3倒T梁或L梁与双T板的连接,应采用预埋件并于现场焊接固定;预埋件的设计应考虑双T板搁 置于倒T梁或L梁时的稳定性及抵抗预制梁扭转引起的内力;当双T板端部设置企口时,切角高度不宜 大于双T板板端高度的1/3,并应计算支座处的受弯承载力,其相关补强筋的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疑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确定。 4当支承双T板的梁采用倒T梁或L梁时,梁挑耳厚度不宜小于300mm;双T板端面与梁的净距
不应小于10mm;梁挑耳部位应有可靠的补强措施。 5双T板楼盖宜采用设置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湿式体系,也可采用干式体系;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 度不宜小于50mm,并应双向配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150mm的钢筋网片;双T板与后浇混 凝土叠合层的结合面,应设置凹凸深度不小于4mm的粗糙面或设置抗剪构造钢筋。 5.6.12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楼盖可采用湿式体系,也可采用干式体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湿式连接中不宜考虑混凝土和楼盖内部配筋对楼盖整体性的贡献,应在结构的横向、纵向、竖 向及周边提供可靠的抗拉连接,以有效地连接起结构的各个构件,不得使用仅依赖构件之间摩擦力的连 接形式。
2双T板楼盖在地震作用下应保持弹性状态,
6.6.13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翼缘的连接件可采用湿式连接、干式连接或混合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件设计时,应将连接件中除锚筋以外的其他部分(钢板、嵌条焊缝等)进行超强设计,以避 免其过早破坏。 2连接件尚应抵抗施工荷载引起的内力。 3当连接件采用预埋八字筋件并于现场焊接固定时,八字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6mm,双T板的每 侧边至少应设置2处,间距不宜大于2500mm。 6.6.14当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板面开设洞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洞口宜设置在靠近双T板端部支座部位,不应在同一截面连续开洞,同一截面的开洞率不应大于 板宽的1/3,开洞部位的截面应按等强原则加厚该截面;
6.7.1预制楼梯宜设计成模数化的标准梯段,各梯段的净宽、长度、高度宜统一;预制楼梯可采用预制 混凝土楼梯,也可采用预制钢结构楼梯。 6.7.2当采用预制混凝土板式楼梯时,梯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上部钢筋宜拉通;分布钢筋直径不 应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下部钢筋宜按两端简支计算确定并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当梯板 两端均不能滑动时,板底、板面应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 6.7.3预制梯板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采用简支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梯板两端宜采用一端固定一端滑动,固定端宜设置在楼层标高处。滑动变形能力应满足罕遇 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层间变形的要求,且预制梯板端部在支承构件上的搁置长度,6、7度时不应小于 100mm,8度时不应小于120mm; 2预制梯板设置滑动铰的端部应采取防止滑落的构造措施; 3滑动端与主体结构间应预留缝隙,预留缝宽不应小于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与梯段高度的乘 积,且不应小于20mm; A 4预制梯板与主体结构的固定铰连接可采用点连接或线连接,连接构造应满足梯板的受力要求。 6.7.4梯板一端设置滑动铰时,可不考虑楼梯参与整体结构抗震计算;梯板两端均采用固定铰时,计算 中应考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
7.1.1除本规程另有规定外,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可按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设计。装配整体式框架 现浇剪力墙(核心筒)结构的框架应符合本章的规定。 7.1.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房屋高度不大于12m或层数不超过3层时,可采用套筒灌浆、浆锚搭接、螺栓连接、焊接等连 接方式; 2当房屋高度大于12m或层数超过3层时,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 7.1.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圆钢标准,预制柱水平接缝处不宜出现拉力
....- 相关专题: 装配式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