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1642-2015 黑龙江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DB23/T 1642-2015  黑龙江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83.8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2-2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2.9走席、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和地下停车场等场 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评价分值 为5分。 5.2.10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 准》GB50034中的目标值规定,评价总分值为8分。主要功能房 间满足要求,得4分;所有区域均满足要求,得8分。 5.2.11电梯和自动扶梯采取电梯样控、扶梯自动启停等节能控 制措施,评价分值为3分。 5.2.12采用节能型电气设备,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 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 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CB20052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3分; 2电气设备及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节能评价值要求,

    6.1.1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 6.1.2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 6.1.3应采用节水器具,

    6.1.1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 6.1.2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 6.1.3应采用节水器具。 6.2证分项

    6.2.1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 计标准》CB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 分。达到节水用水定额的上限值的要求,得4分;达到上限值与 下限值的平均值要求,得7分;达到下限值的要求,得10分。 6.2.2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路灯标准,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 列规分别评分并案计: 1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阅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 好的管材、管件,得1分: 2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得1分; 3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运 行阶段提供用水量计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得5 分。 6.2.3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评价总分值为8分。用水点供 水压力不大于0.30MPa,得3分: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 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得8分。 6.2.4设置用水计量装置,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 18

    6.2.6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评价总分值为10分。 用水效率等级达到3级,得5分;达到2级,得10分。 6.2.7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 下列规则之一评分: 1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得7分;在此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 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再得3分; 2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得10分。 6.2.8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0分, 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措施;采取加大集水盘、设 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 得6分; 2运行时,冷却塔的蒸发耗水量占冷却水补水量的比例不 低于80%,得10分; 3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得10分。 6.2.9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外的其他用水采用了节 水技术或措施,评价总分值为5分。其他用水中采用了节水技术 或措施的比例达到50%,得3分;达到80%,得5分。

    6.2.1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 计标准》CB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 分。达到节水用水定额的上限值的要求,得4分:达到上限值与 下限值的平均值要求,得7分;达到下限值的要求,得10分。 6.2.2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 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阅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 好的管材、管件,得1分: 2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得1分; 3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运 行阶段提供用水量计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得5 分。 6.2.3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评价总分值为8分。用水点供 水压力不大于0.30MPa,得3分: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 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得8分。 6.2.4设置用水计量装置,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 18

    R, = W. ×100% W.=W.+W.+W+W

    注:“○”为有市政再生水供应时的要求,“O”为无市政再生水供应时的要求。

    2其他类型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洗车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 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得7分: 2)冲厕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用水量的比例不低 于50%,得8分。 6.2.11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8分,根据 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按表6.2.11的 规则评分。 表6.2.11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规则评分

    6.2.12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 水的补水量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 障水体水质,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 计: 1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得4 分; 2利用水生动、植物进行水体净化,得3分。

    节材与材科资源利用 7.1控制项 7.1.1不得采用国家和黑龙江省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 制品。 7.1.2冬期施工采用的混凝土能够在负温条件下硬化,且转正 温后满足耐久性要求。 7.1.3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 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 7.1.4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7.2评分项 工节材设计

    7.2.1择优选用建筑形体,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50011规定的建筑形体规则性评 分,建筑形体不规则,得3分;建筑形体规则,得10分。 7.2.2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 节材效果,评价分值为8分。 7.2.3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评价总分值为8分, 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住宅建筑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的户数比例达到10% 得2分;达到20%,得4分;达到30%,得6分;达到100%, 得8分。 2公共建筑公共部位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得6分;所 有部位均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得8分。

    7.2.4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 断(墙),评价总分值为5分,根据可重复使用隔断(墙)比例 按表7.2.4的规则评分。

    7.2.4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

    表72.4可量复使用尚所(墙)比例评分规!

    7.2.5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评价总分值为 银北 预制构件用量比例按表7.2.5的规则评分。

    7.2.5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评价总分值为5分,根据 预制构件用量比例按表7.2.5的规则评分。

    7.2.8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评价分值为10分。 7.2.9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评价总分值为5分。建筑砂浆采 用预拌砂浆的比例达到50%,得3分;达到100%,得5分。 7.2.10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 下列规则评分: 1混凝土结构:按下列规则选择其一评分: 1)根据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的比例,按表 7.2.10的规则评分,最高得10分。

    表72.10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的比例评分规网

    表7.2.5预制构件用量比例评分规则

    7.2.6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浴间,评价总分值为4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得2分: 2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卫浴间,得2分

    2)高层建筑混凝土竖间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手C50 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 30%,得5分;达到40%,得8分;比例达到50%, 得10分。 2钢结构: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 到30%,得4分;达到40%,得6分;达到50%,得8分;达到 70%,得10分。 3混合结构与组合结构:对其混凝土结构部分和钢结构部 分,分别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 均值。 7.2.11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评价总分值为5分, 并按下列规则之一评分: 1对钢结构,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得5分; 2对混凝土结构,其中高耐久性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量 的比例达到50%,抗冻耐久性性达到F100,得2分;达到F150,

    7.2.7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施 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质量占建筑材料总质量的比例 按表7.2.7的规则评分。 责7.2.7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质量占建筑材料总质量比例评分规则

    8.1.1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隔声设计规范》C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8.1.2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 限要求。 8.1.3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 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 8.1.4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 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 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 8.1.5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 结露。 8.1.6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氢等污 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 的有关规定。

    8.1.1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隔声设计规范》C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8.1.2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 限要求。 8.1.3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 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 8.1.4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 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 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 8.1.5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 结露。 8.1.6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氢等污 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 的有关规定。

    8.2.1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级,评价总分值为6分。噪声级达 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CB50118中的低限 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 限值,得6分。

    8.2.2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 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构件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 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C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 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5分: 2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 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 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4分。 8.2.3采取减少噪声干扰的措施,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 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没有明显的噪声干扰,得2 分: 2采用同层排水或其他有效降低排水噪声措施,使用率不 小于50%,得2分。 8.2.4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大型会议室和其他 有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进行专项声学设计,满足相应功能要求, 评价分值为3分。

    ■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采光评分规加

    8.2.7改善建筑室内天然采光效果,评价总分值为14分,并按 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主要功能房间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得6分; 2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4 分: 3根据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首层地 下室面积的比例,按表8.2.7的规则评分,最高得4分。

    表8.2.7地下空间平均采光评分规购

    8.2.5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评价分值为3 分。对居住建筑,其与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超过18m;对公共建 筑,其主要功能房间能通过外窗看到室外自然景观,无明显视线 干扰。 8.2.6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 设计标准》CB50033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 评分: 1居住建筑: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到1/6,得6 分;达到1/5,得8分。 2公共建筑:根据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要求面积比例,按表8.2.6 28

    8.2.5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 分。对居住建筑,其与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超过18m;对公共建 筑,其主要功能房间能通过外窗看到室外自然景观,无明显视线 干扰。 8.2.6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 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 评分: 1居住建筑: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到1/6,得6 分:达到1/5,得8分。 2公共建筑:根据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要求面积比例,按表8.2.6 28

    8.2.8公共建筑物主朝向为西向、窗墙面积比比较大时(包括 幕墙),采取可调节遮阳保温措施,主要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 同时在冬季起到保温作用。评价总分值为8分。外窗和幕墙透明 部分中,有可控遮阳保温调节措施的面积比例达到25%,得6 分:达到50%,得8分。 8.2.9供暖空调系统末端现场可独立调节,评价总分值为12分。 29

    供暖、空调未端装置可独立启停的主要功能房间 70%,得8分:达到90%,得12分。

    8.2.10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 果,评价总分值为13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居住建筑:按下列2项的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达到5%,得10 分; 2)设有明卫,得3分。 2公共建筑:根据在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 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按表8.2.10的规 则评分,最高得13分。 表8.2.10公共建能过渡量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自然通风评分规则

    8.2.11气流组织合理,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 平分并累计: 1重要功能区域供暖、通风与空调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足 热环境设计参数要求,得4分; 2避免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 通到其他空间或室外活动场所,得3分。 30

    8.2.12主要功能房间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设 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 别评分并累计: 1对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 系统联动,得5分; 2实现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并与通风系统联动, 得3分。 8.2.13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 置,评价分值为5分。

    8.2.11气流组织合理,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 评分并累计: 1重要功能区域供暖、通风与空调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足 热环境设计参数要求,得4分; 2避免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 通到其他空间或室外活动场所,得3分。 30

    表9.2.3每10000m建筑面积施工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评分规则

    表9.2.3每10000m建筑面积施工固体废车物排放量评分规见

    9.1.1应建立绿色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和组织 各级责任人。 9.1.2施工项目部应制定施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计划,并组织 实施。 9.1.3施工项目部应制定施工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并 组织实施。 9.1.4施工前应进行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专项会审。 9.2评分项

    9.2.4制定并实施施工节能和用能方案,监测并记录施工能耗, 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制定并实施施工节能和用能方案,得1分; 2监测并记录施工区、生活区的能耗,得3分; 3监测并记录主要建筑材料、设备从供货商提供的货源地 到施工现场运输的能耗,得3分; 4监测并记录建筑施工废弃物从施工现场到废弃物处理/回 收中心运输的能耗,得1分。 9.2.5制定并实施施工节水和用水方案,监测并记录施工水耗, 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制定并实施施工节水和用水方案,得2分: 2监测并记录施工区、生活区的水耗数据,得4分; 3监测并记录基坑降水的抽取量、排放量和利用量数据,得 2分。 9.2.6减少预拌混凝土的损耗,评价总分值为6分。损耗率降低 至1.5%,得3分;降低至1.0%,得6分。 9.2.7采取措施降低钢筋损耗,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 则评分: 1 80%以上的钢筋采用专业化生产的成型钢筋,得8分; 2根据现场加工钢筋损耗率,按表9.2.7的规则评分,最高 得8分。

    9.2.4制定并实施施工节能和用能方案,监测并记录施工能耗, 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制定并实施施工节能和用能方案,得1分; 2监测并记录施工区、生活区的能耗,得3分; 3监测并记录主要建筑材料、设备从供货商提供的货源地 到施工现场运输的能耗,得3分; 4监测并记录建筑施工废弃物从施工现场到废弃物处理/回 收中心运输的能耗,得1分。 9.2.5制定并实施施工节水和用水方案,监测并记录施工水耗, 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制定并实施施工节水和用水方案,得2分; 2监测并记录施工区、生活区的水耗数据,得4分; 3监测并记录基坑降水的抽取量、排放量和利用量数据,得 2分。 9.2.6减少预拌混凝土的损耗,评价总分值为6分。损耗率降低 至1.5%,得3分;降低至1.0%,得6分。 9.2.7采取措施降低钢筋损耗,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 则评分: 80%以上的钢筋采用专业化生产的成型钢筋,得8分; 2根据现场加工钢筋损耗率,按表9.2.7的规则评分,最高 得8分

    9.2.1采取酒水、置盖、建挡等降尘措施,评价分值为6分。 9.2.2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在施工场界测量并记录噪声,满 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 的规定,评价分值为6分。 9.2.3制定并实施施工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计划,评价总分 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制定施工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计划,得3分; 2可回收施工废弃物的回收率不小于80%,得3分; 3根据每10000m建筑面积的施工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按 表9.2.3的规则评分,最高得4分。

    9.2.8使用工具式定型模板,增加模板周转次数,评价总分值 为10分,根据工具式定型模板使用面积占模板工程总面积的比 例按表9.2.8的规则评分。 表2.2.8工具式定型模板使用面积占模板工程总面积比例评分规则

    录,得2分。 9.2.12实现土建装修一体化施工,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 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工程竣工时主要功能空间的使用功能完备,装修到位, 得2分: 2提供装修材料检测报告、机电设备检测报告、性能复试 报告,得3分; 3提供建筑峻工验收证明、建筑质量保修书、使用说明书, 得2分; 4提供业主反馈意见书,得1分。 9.2.13冬期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技术措施,评价总分值为6分, 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提供完整的冬期施工方案,得2分; 2提供冬期施工方案的实施记录,得2分: 3采用合理的越冬工程维护措施,得2分。 9.2.14由建设单位组织有关责任单位,进行机电系统的综合调 试和联合试运转,结果符合设计要求,评价分值为8分。

    录,得2分。 9.2.12实现土建装修一体化施工,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 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工程竣工时主要功能空间的使用功能完备,装修到位, 得2分; 2提供装修材料检测报告、机电设备检测报告、性能复试 报告,得3分; 3提供建筑工验收证明、建筑质量保修书、使用说明书, 得2分: 4提供业主反馈意见书,得1分。 9.2.13冬期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技术措施,评价总分值为6分, 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提供完整的冬期施工方案,得2分; 2提供冬期施工方案的实施记录,得2分: 3采用合理的越冬工程维护措施,得2分。 9.2.14由建设单位组织有关责任单位,进行机电系统的综合调 试和联合试运转,结果符合设计要求,评价分值为8分。

    9.2.9实施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重点内容,评价总分值为4分, 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参建各方进行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专项交底,得2分; 2施工过程中以施工日志记录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实施情 况,得2分。 9.2.10严格控制设计文件变更,避免出现降低建筑绿色性能的 重大变更,评分分值为4分。 9.2.11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关措施保证建筑的耐久性,评价总分 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对保证建筑结构耐久性的技术措施进行相应检测并记录, 得3分; 2对有节能、环保要求的设备进行相应检验并记录,得3 分; 3对有节能、环保要求的装修装饰材料进行相应检验并记 34

    10.2.3实施能源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业绩与节约能源资 原、提高经济效益挂钩,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 平分并累计: 1物业管理机构的工作考核体系中包含能源资源管理激励 机制,得3分; 2与租用者及合格供方的合同中包含节能条款,得1分; 3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得2分。 10.2.4建立绿色建筑教育宣传机制,编制绿色设施使用手册, 形成良好的绿色氛围,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 分并累计: 1建筑运营管理机构设置专业人员监督绿色运营,具有健 全的管理制度,并有绿色教育宣传工作记录,得2分; 2向使用者提供绿色设施使用手册,得2分; 3相关绿色行为与成效获得公共媒体报道,得2分。 Ⅱ技术管理 10.2.5定期检查、调试公共设施设备,并根据运行检测数据进 行设备系统的运行优化,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 别评分并累计: 1具有设施设备的检查、调试、运行、标定记录,且记录 完整,得7分; 2制定并实施设备能效改进等方案,得3分。 10.2.6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洗,评价总分值为6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制定空调通风设备和风管的检查和清洗计划,得2分; 2实施第1款中的检查和清洗计划,且记录保存完整,得4 分。 10.2.7非传统水源的水质和用水量记录完整、准确,评价总分 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定期进行水质检测,记录完整、准确,得2分;

    10.2.1物业管理部门获得有关管理体系认证,评分总分值为10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具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得5分; 2具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得5分。 10.2.2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完善 且有效实施,评分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 计: 1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相关设施的操作规程在现场明示 操作人员严格遵守规定,得6分: 2节能、节水设施运行具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得2分。

    2用水量记录完整、准确,得2分。 10.2.8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效果满足建筑运行与管理的需要,评 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居住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区智能 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的基本配置要求,公共建筑的 智能化系统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CB50314 的基础配置要求,得6分; 2智能化系统运行正常,符合设计要求,得6分。 10.2.9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物业管理,建筑工程、设施、设 备、部品、能耗等档案及记录齐全,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接 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设置物业信息管理系统,得5分; 2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完备,得2分; 3记录数据完整,得3分。

    级装 K 表11.2.2冷、热源机组能效指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提高或降低幅度

    11.1.1绿色建筑评价时,应按本章规定对加分项进行评价。力 分项包括性能提高和创新两部分。 11.1.2加分项的附加得分为各加分项得分之和。当附加得分大 于10分时,应取为10分。 11.2 加 分 项

    11.2.3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系统全年能源综合利用率 不低于70%,评价分值为1分。 11.2.4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均为国家现行有关卫生器具用水等 级标准规定的1级,评价分值为1分。 11.2.5采用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评价分 直为1分。 11.2.6对主要功能房间采取有效的空气处理措施,评价分值为 分。 1.2.7 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氢、可 吸人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 佳》CB/T18883规定限值的70%,评价分值为1分。 1.2.8公共建筑采用建筑能效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并能有效指 导能效管理,降低系统能耗,评价分值为1分。 11.2.9冬期施工采用新型节能施工工艺,节能10%,评价分值 为1分

    11.2.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或者供腰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 按以下规则之一评分: 1门窗、墙体、屋面中的两项热工性能指标比国家现行有 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高20%,得1分:三项热工能指标 均比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高20%,得2分; 2供度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幅度达到15%,评价分值为2 分。 11.2.2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C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 准能效节能评价值的要求,评价分值为1分。对电机驱动的蒸气 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直燃型和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 (温)水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 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其能效 指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CB50189规定值 的提高或降低幅度满足表11.2.2的要求;对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家 40

    和性能要求,而是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相关的功能,主要包 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等方面。因此建筑的基本 要求,如结构安全、防火安全等要求不列入本标准。发展绿色建 筑,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全 社会参与,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注重经济 性,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核算效益和成本,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 地方经济状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

    等级。对申请运行评价的建筑,评价机构还应组织现场考紧,进一步

    等级。对申请运行评价的建筑, 评价机构还应组织现场考察,进一 重核规划设计要求的落实情况以及建筑的实际性能和运行效果。

    3.2评价与等级划分

    筑的评分项总分值的比率,反映参评建筑实际采用的 “绿色指 施”和(或)效果占理论上可以采用的全部“绿色措施” 【或)效果的相对得分率。 3.2.7本条对各类指标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权重做出规定。 3.2.7中给出了设计评价、运行评价时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分 项指标权重。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两类指标不参与设计评价。 类指标的权重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试评价后综合调整确定。 3.2.8控制项是绿色建筑的必要条件,规定了每类指标的最但 得分要求,避免仅按总得分确定等级引起参评的绿色建筑可能有 在某一方面性能过低的情况, 在满足全部控制项和每类指标最低得分的前提下,绿色建效 按总得分确定等级。评价得分及最终评价结果可按表3.2.8记录

    全国第一,在采矿(煤)区建设绿色建筑的选址,应保证建设场 子盾发生。 在项目开发规划过程中应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 设投资的增加,减少施工的工程量,也避免了因场地建设对原有 生态环境景观的破坏。 当因建设确需大面积改造场地内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 环境状况时,应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并取得批准。在工程结束 ,鼓励建设方采取相应的场地环境恢复措施,减少对原有场地 环境的改变,避免因土地过度开发而造成对城市整体环境的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项目场地区位图、地形图 从及当地城乡规划、国土、文化、园林、旅游或相关保护区等有 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法定规划文件或出具的证明文件;运行评 介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还应进行现场核实。 ,1.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 巨离等控制性要求,对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必 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对场地中存在的有毒有害 物质应采取而有效的治理与防护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符 合各项安全标准。建设场地的科学确定,是决定建筑外部大环境 是否安全、环保的重要前提。因此建设场地的选定应严格执行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及《黑龙江省 下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相关要求。 众所周知,洪灾、泥石流、采空塌陷等自然灾害,对建筑场 地会造成股灭性破坏。黑龙江省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如哈尔滨(东 南部)、牡丹江、黑河、绥化(东部)、伊春等,位于大、小兴安 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区域,该区域海拔600m 690m,为低山丘陵地貌。南部山地地势陡峭、河流源短流急、 57

    ,1,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城乡规划法》第二茶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据 成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第四 十二条规定:“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 地范围以外做出规划许可”,因此,任何建设项目的选址必须符 合所在地城乡规划。 文物古迹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 物遗存,包括地面、地下的古遗址、古墓基葬、古建筑、石窟寺和 古碑石刻;反映古代社会制度、生产、生活的代表性实物、艺术 品及工艺美术品;与重大历史事件、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 建筑等,主要指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在项目开 发过程中应符合《黑龙江省文物管理条例》(修正)等相关条例 示准和规定。 场址场地内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不但具有较高的生态 介值,而且是传承场地所在区域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该区 或重要的景观标志。因此,应根据《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 务院令第100号)等国家相关规定予以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森林资源包 活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 勿、植物和微生物。 其他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风景保护区、生物圈保护 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30方平方公单,矿产资源综合统计 .56

    人为活动较强,汛期如遇有持续性降水,极易诱发崩塌、滑 尼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北部沟宽坡缓,但坡度大于25°, 谷呈簸箕形、圈椅形的地区有汛期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可能, 别是部分露天采矿区及矿山尾矿堆积区,高强度降水,极易 致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黑龙江省的部分城镇建设与江、河、湖相邻,在项目规划 应对拟选用地的水文状况做出分析判断,场地应位于洪水水位 上(或有可靠的城市防洪设施),防洪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防洪标准》GB50201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B/T508 的规定。 黑龙江省的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四大煤城因采煤 主地面堤陷的面积已达500余平方公里,塌陷深度不等,一般2 ~10m,深者可达30余米,积水成湖,浅者形成积水洼地,造 房屋开裂、塌,良田、公路被毁。如在其区域建设绿色建筑 应取得有资质的部门的安全认证后方可建设,必须保证对建筑 没有威胁。 氢是存在于土壤和石材中的无色无味的致癌物质,会对人 产生极大伤害,土壤中氢浓度的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 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CB50325的规定;电磁辐射 人体有两种影响:一是电磁波的热效应,当人体吸收到一定量 寸候就会出现高温生理反应,最后导致神经表弱、百细胞减少 肉变。二是电磁波的非热效应,当电磁波长时间作用于人体的 就会出现如心率、血压等生理改变和失眠、健忘等生理反应, 哦辅射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 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 或杀死,并产生多种疾病,建设场地电磁辐射应符合现行国家 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CB8072的规定;此外,如油库、煤 站、有毒物质车间等均有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的可能。 此,在建筑选址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规定。

    价时要进行选择,可得0分、15分或19分。 公共建筑种类繁多,在保证其基本功能及室外环境的前提下 应按照所在地城乡规划的要求采用合理的容积率。就节地而言, 更多的开散空间或公共空间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对于容积 多适宜较高的建设项目,在节地方面更容易获得较好的评分。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黑 龙江省土地利用的总体要求和《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 图要: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等对我省经济发展确定的总体 利用的 确定全省规划期(2006年一2020年)内士地 严格耕地保护措施,保持耕地面积稳定;控制 设用地规模,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优 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持土地资源可 续利用:发挥规划调控作用,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因此,在规 可建设居住区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提高 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黑龙江省土地管理的持续重点工作。全 到2020年建设用地控制在164.78万公项之内,其中城乡建设 用地规模控制在118.80万公项。 据调查,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超过国家规 定的标准,平均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 E 黑龙江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比重低, 随着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各类建设项 目剧增,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到2020年我 省人口总量控制在4000万人以内。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和城市化 进程加快,随着生态省建设,将限制土地开发。

    间 合理确定快、慢长树的比例。慢长树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树 木总量的40%,绿化用地裁植土壤条件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 CJJ48的有关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查阅有关设计文件、居住建筑 平面日照等时线模拟图、计算书;运行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居 主建筑平面日照等时线模拟图、计算书,并现场核实。 .2.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主要措施,也是节 唱导的施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应 与地上建筑及城市空间相结合,统一规划,科学地协调地上及地 囊动、污染及噪音等问题,避免对既有设施造成 来设施连接的可能性,满足人防、消防及防灾规 要求:应遵循分层分区、综合利用、公共优先以及分期建设的 通信及服务等设施,设置符合人的行为习惯的 导标志以及满足无障碍设计的供残疾人专用电梯或斜坡道,从 雨水渗透及地下水补给,减少径流外排等生态保护出发,地下空 同的利用也应有度,科学合理。 居住建筑利用地下空间往往是建设地下车库、公共建筑,司 别用地下空间的机会较多,如地下车库、食堂等空间,居住建筑 和公共建筑亦可建设平战结合的防空地下室。但在利用地下空间 的同时应结合地质情况,处理好地下人口与地上的有机联系、通 风及防穆漏等问题,同时采用适当的手段实现节能。按地下空间 地上空间的建筑面积或与总用地面积比之比作为评分依据。 由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受诸多因系制约,因此无法利用地下空 间的项目应提供相关说明,经论证场地区位和地质条件、建筑结

    构类型、建筑功能或性质确实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的,可不参 评。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 运行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计算书,并现场核实。

    则,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噪声状况,使之符合现行国家 离固定的设备噪声源时,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噪声监测的现状值仅作为参考,雷结合场地 环境的变化(如道路车流量的增长)进行对应的噪声改变情况预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环境噪声影响测试评估报 告、噪声预测分析报告;运行评价查阅环境噪声影响测试评估报 告、现场测试报告。 2.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冬季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风速=<5m/s是不影 向人们正常室外活动的基本要求。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风压差不 超过5Pa,可以减少冷风渗透。 夏季、过渡季通风不畅在住区的某些区域形成无风区或涡旋 区,将影响室外散热和污染物的消散,当外窗室内外风压差大于 5Pa时,有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风。 对于黑龙江省多数城市而言(依据本省多年的统计),春季 风速较大的情况较多,应以春季作为主要评价季节。黑龙江省部 分城镇风速绝对值小于5m/s有些困难,风速放大系数可取不大 于2。 为提升室外环境舒适度,在规划前期可利用基于室外风环境 的计算软件CFD(计算流体力学)通过不同季节典型风向、风速 可对建筑外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其中来流风向、风速为对应季 节内出现频率最高的风向和平均风速,可通过查阅建筑设计或暖 通空调设计手册中所在城市的相关资料得到。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为查阅设计文件、风环境模拟 十算报告:运行评价查阅峻工图、风环境模拟计算报告、现场测 式报告。

    1.2.5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环境噪声是绿色建筑的评价重点之一。绿色建筑设计应对场 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

    4.2.7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户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和停车场 乔木遗荫面积按照成年乔木的树冠正投影面积计算;构筑物遮 按照构筑物正投影面积计算; 本条主要对为改善建筑用地内部以及周边地域的热环境、 得舒适微气候环境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价。设备散热、建筑墙1 及路面的辐射散热是造成建筑物及其周边热环境恶化的主要 因。这些散热不仅与建筑周围的环境恶化密切相关,而且也是 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之一。当采用沥青等黑色路面太阳能辐身 吸收系数较大时,可采用太阳热反射涂层等技术手段降低太阳 的吸收强度。 黑龙江省位于严寒地区,夏季较短,冬季漫长。在绿色建 投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及材料的特性。黑龙江省的建筑 面常用的保温材料为挤塑聚苯乙烯板,挤塑聚苯乙烯板隔热性售 较好,热情性较差,夏季吸收及蓄积的辐射热较少。在冬季阳关 的照射下,当深色屋面太阳能辆射吸收系数较大时,可以提高厚 面的节能效果,因此,在此条中,仅考虑控制70%的路面太阳 辐射吸收系数。 强调乔灌木的种植率,不仅可以降低夏季的热岛效应,而 可以为深秋和早冬季节加快蒸发土水分,降低建筑物周边浅 土壤的水分,提高建筑物周边的土壤温度起到一定作用。因此证 项增加了分数。 本条文鼓励并建议通过采取一些具体的技术措施来控制热岛 强度,包括: (1)采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为用地区域内建筑物供热: (2)建筑外墙采用外保温系统,高保温性能的保温材料热情 生较差,可大幅度减少外墙体的蓄热,使建筑物有效降温,利于 或弱用地区域出现的“热岛现象”;建筑立面或道路采用反射率 不低于0.3的材料,适度提高墙面反光率,从而降低太阳得热 达到降低热岛效应的目。

    热岛效应、光污染和吸收噪声等: 绿化面积。路面采用保水性、透水性铺装; 分考虑道路通畅、建筑层数、高层楼房集中建设、建筑物相对位 置和单体建筑物过长等因素对通风的影响; (6)增加地下停车位,减少用地区域地面停车数量,避免车 俩的“热岛效应”。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为查阅设计文件;运行评价查 阅够工图、并现场核实。

    1.2.8本备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阶段评价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措施,因 比建筑与公共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十分重要。为便于建筑使用者 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在选址与场地规划中应重视建筑及场地与公 共交通站点的有机联系,合理设置出人口并设置便捷的步行通道 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如建筑外的平台直接通过天桥与公交站点相 连,或建筑的部分空间与地面轨道交通站点出人口直接连通,地 下空间与地铁站点直接相连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行评 价为查阅竣工图、并现场核实。 4.2.9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场地与建筑及场地内外联系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的 无障碍设计是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各类人群方便、 安全出行的基本设施。如果建筑场地外已有无障碍人行通道,场 地内的无障碍通道必需与之联系,如场地外未设置无障碍人行通 道,场地内的无障碍通道设置到建筑场地出人口并与场地外人行 67

    场地与建筑及场地内外联系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的 无障碍设计是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各类人群方便、 安全出行的基本设施。如果建筑场地外已有无障碍人行通道,场 地内的无障碍通道必需与之联系,如场地外未设置无障碍人行通 道,场地内的无障碍通道设置到建筑场地出人口并与场地外人行 67

    道接驳才能得分。 我省已进人老龄社会,老年人和儿童的总人数占全省人口 例较高,应大幅度提升居住区室外场地内老年人、儿童的友 度,绿色建筑场地内应设置有利于老人和儿童安全的室外休、 憩、运动质量的多功能场地,应从休、游憩、运动场地的选择 场地材料的处理、适宜的空间尺度、自然环境、不同类型的开 空间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严寒地区老年人和儿童设施场地坡度不应大于2%。场地 应人车分行,并宜设置适量的无障碍停车位。场地内步行道路 度不应小于1.8m,纵坡不宜大于2.0%,并应符合国家标准的机 关规定。当在步行道中设台阶时,应设(轮椅)坡道及扶手,轻 椅坡道的净宽度应不小于1.2m,坡度不大于1:12。 儿童及老年人游憩空间应选择在向阳避风处,并宜设置在 廊、亭、榭、桌椅等设施。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程 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以外,并应设置一定数量适合老年人及 儿童活动安全的活动设施。 室外临水面及临坡地(有高差)的活动场地、踏步及坡道 应设护栏、扶手,护栏及扶手设置与高度应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 规定,护栏及扶手镂空空间应按防止儿童钻爬的空间尺寸确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行评价 查阅峻工图、并现场核实。 2.10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本条鼓励使用自行车等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绿色出行。自 行车停车场所应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符合使用者出行习惯。机 动车停车应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地面停车位应按国 家和地方有关标准适度设置,并科学管理、合理组织交通流线, 下应对人行、活动场所产生干扰。 “合理设置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这是 见划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出在配建地面停车位时,在不挤占步行 间、活动场所的基础上,额外提供不少于应配建停车位总数

    在地下停车空间 残疾人使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行评 价查阅相关峻工图、并现场核实。 4.2.1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相关规定,住 区配套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 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 等八类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指城市行政办公、文化、教育科 研、体育、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等六大类设施。住区配套服务设 施,可减少机动车出行需求,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设施 整合集中布局、协调互补和社会共享可提高使用效率、节约用地 和投资。 公共建筑集中设置,配套的设施设备共享,也是提高服务效 率、节约资源有效方法。兼容2种以上主要公共服务功能是指主 要服务功能在建筑内部混合布局,部分空间共享使用,如建筑中 设有共用的会议设施、展览设施、健身设施以及交往空间、休息 空间等: 配套辅助设备是指建筑或建筑群的车库、锅炉房或空调机 房、监控室、食堂等可以共用的辅助性设施设备;大学、独立学 莞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专用运动场所科学管理,开 在非校用时间间社会开放;文化、体育设施的室外活动场地错时 向社会开放;办公建筑的室外场地在非办公时间向周边居民开 放;高等教育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定时免费向社会开放等。 公共空间的共享既可增加公众的活动场所,有利陶冶情操、增进 社会交往,又可提高各类设施和场地的使用效率,是绿色建筑倡 导和鼓励的建设理念。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行评 X

    价查阅相关峻工图,并现场核实。如参评项目是单体建筑, “场地出人口”用“场地主要出入口”替代。 IV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价查阅相关峻工图,并现场核实。如参评项目是单体建筑, “场地出入口”用“场地主要出入口”替代

    4.2.1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

    有美学和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宜居环境。 涝、污染风险,还应考虑开发后对外不形成洪涝和污染威胁。场 地空间,尽量使场地雨水就地消纳或利用,最大程度上减少径流 外排,避免径流外排带来的径流污染间题,不但能防止径流外排 主其他区域形成水涝和污染,还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削峰和峰值延 尺效果, 这就要求场地开发过程中尽量不破坏场地原有的自然水文环 竞,但实际工程中场地开发难免会对原有场地造成破坏,如何在 开发过程中最小程度的干扰场地水文条件,就需要遵循低影响开 交的原则。低影响开发强调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其核心思想是充 分利用原有场地条件并通过采取一系列小型的、分散的雨水管理 普施对场地雨水实施源头控制,保护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和水 质,使场地内整个水系统接近自然状态的良性循环。 实际经验证明,小型的分散措施尤其适用于建设场地的开 ,这些措施不仅能有效地控制场地内部的径流,还能从源头防 止径流外排对周边场地和环境形成洪涝和污染,从根本上避免了 大规模终端控制措施占地面积大、成本高、管理维护复杂和控制 效果不理想等问题。LID/CSI典型措施包括雨水管截留(又称断 接)、渗透铺装、植被浅沟、生物滞留(包括雨水花园、下凹式 绿地、树池等)、渗透沟渠、绿色屋顶、植被过滤带/缓冲带、雨 水桶、多功能调蓄设施等。 场地的雨水控制利用涉及多重目标的综合考虑,多专业之间 的协调配合,当场地面积超过一定范围时,应进行雨水专项规 71

    建设项目应对场地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勘查,充分利用 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 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原有植被、水体,特别是大型 木。在建设过程中确雷改造场地内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 时,应在工程结束后参照《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等技 要求及时来取生态复原措施,减少对原场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表层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合植被和微 勿生长,场地表层土的保护和回收利用是土壤资源保护、维持 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之一。除此之外,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采1 其他生态恢复和补偿措施,如对土壤进行生态处理,对污染的 本进行净化和循环,对植被进行生态设计以恢复场地原有动植 生态环境等,也可作为得分依据。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生态保持 和补偿计划:运行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生态保护和补偿报告 并现场核实。 .2.1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场地开发应遵循低影响开发(LID)原则:合理利用场地: 同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CSI)。绿色雨水基础设施(CSI) 种由诸如林荫街道、湿地、公园、林地、自然植被区等开放 同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能够以自然的方式控制城 市雨水径流、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保护水环境 SI典型猎施有: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屋顶绿化、植被浅沟 截断径流直接排放、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 多功能调蓄设施等。组合应用这些措施可实现削减径流系数、调 蓄利用雨水资源、滞留调节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水质、降低合流 70

    划。雨水专项规划是通过与建筑、景观、道路和市政等不同专 的协调配合,综合考患各类因素的影响,对径流减排、污染 制、雨水收集回用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条 进行土地利用和规划设计,最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最优 案,充分发挥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实 雨水专项规划设计,能避免实际工程中针对某个子系统(雨水 用、径流减排、污染控制等)进行独立设计所带来的诸多资源 置和统筹衡接问题,避免出现“顾此失彼” 减少大量 金和资源浪费。具体评价时,场地占地面积超过10hm的项 应提供雨水及其冬季临时积雪清除专项规划,小于10hm的项 不微雨水及其冬季堆雪专项规划,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地条件合理来用雨水控制利用措施。合理开发利月 是地面空间开发的问题,还应该包指 透水 上的雨水进人场地开放空 面生途设 系,并有效保障自然水体和景观水体的水质、水量安全, 和道路雨水是建筑场地产生径流的重要源头 易被污染并形成污染源,给下游地区带米水质、水量威胁、故 裁留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合理引导其进入地面生态设施进行 蓄、下渗和利用,并在雨水进人生态设施前后采取相应截污 施,保证雨水在滞蓄和排放过程中有良好的衔接关系,保障自 水体和景观水体的水质、水量安全。 2应利用场地的河流、湖泊、水塘、湿地、低洼地作为 水调蓄设施,减少后天设计人工池体进行调蓄或者先破坏再恢 的开发方式;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场地内设计景观来调蓄雨水 如景观绿地和景观水体等,达到有限土地资源多功能开发的目 标,避免实际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沟通导致多套系统进行单独计 计,浪费大量资金和土地,能调蓄雨水的景观绿地包括下凹式级 72

    也、雨水花园、树池、花塘等生物滞留设施。 少室外场地的不透水面积,减少场地不透水面积的具体措施包括 开发措施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评价时以场地的透水地面面积比 内依据,透水地面面积比指透水地面面积占室外地面总面积的比 4利用场地空间设置冬季积雪清除临时堆放场地,并可以 艮据需要形成冰雪景观,积雪过量时可及时清除,有利于冬季场 电环境录景观的开发利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审核地形图及场地规划设计文 查阅雨水专项规划(场地大于10hm的应提供雨水专项规 没有提供的此条不得分;场地小于10hm”的,可以不做雨水 项规划)、施工图纸(含总图、景观设计图、室外给排水总平 图)等:运行评价在设计阶段评价方法之外还应现场核查水体 护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实施和冬季积雪利用、堆放和清除情 2.1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地设 十应合理评估和预测场地可能存在的水涝风险,尽量 场地雨水就地消纳或利用,防止径流外排在其他区域形成水捞 污架。通过控制一定比率的降用总量,能有效控制径流外排 最大程度 上减少径流外排带来的径流污染问题,同时还能达 减排和利用,实施过程中减排和利用的比例需依据场地的实际 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最优化方案。 从区域角度看,雨水的过量收集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 向水系统的良性循环。要使硬化地面恢复到自然地貌的环境水 最佳的雨水控制量应以雨水排放量接近自然地貌为标准,因 比从经济性和维持区域性水环境的良性循环角度出发,径流的控 73

    制率也不宜过大而应有合适的量(除非具体项目有特殊的防洪排 涝设计要求)。本条设定的径流总量控制率不易超过85%。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定义为一年内场地雨水径流通过自然和人 工强化的人渗、滞留、调蓄和回用面得到控制的径流雨量占全年 全部雨量的百分比。雨水设计应协同场地、景观设计采用屋顶绿 化、透水地面铺装等措施降低地表径流量,同时利用下凹绿地 浅草沟、雨水花园加强雨水人渗,滞蓄、调节雨水外排量,也可 根据项目的用水需求收集雨水回用,实现减少场地雨水外排的目 示。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70%或85%时对应的降雨量 (日值)为设计控制雨量,设计控制雨量的确定通过统计学方法 获得。设计控制雨量的确定通过建筑所在区域的降雨量通过统计 学的方法获得,得出一定降雨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统 计年限不同时,不同控制率下对应的设计雨量会有差异。考虑气 候变化的趋势和周期性,推荐采用30年,特殊情况除外。 设计时根据径流总量控制率来确定雨水管理设施规模和最约 方案,有条件的地方和地区,可通过相关雨水控制利用模型进行 计;也可采用简单的计算方法,结合项目条件,用设计控制雨量 乘以场地综合径流系数、总汇水面积来确定项目雨水设施总规 模,在分别计算滞带蓄、调蓄和收集回用等措施实现的控制容积 达到设计控制雨量对应的控制规模,即达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地区降雨统计资料、相关 设计文件(含总图、景观设计图、室外给排水总平面图等)、设 计控制雨量计算书;运行评价查阅当地降雨统计资料、相关峻工 图、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报告,并现场核 实。 4.2.15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大面积的草坪不但维护费 用昂贵,生态效果也不理想,其生态效益也远远小于灌木、 木。因此,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坏,以乔木为主,能够提高 74

    果,因此,在样落配植时要适量加人这些树种,以保证冬春季的 环境景观效果。 为保证种植在地下建、构物屋顶的乔、灌木及草坪的成活及 安全生长,乔木种植区土壤深度不易少于1200mm,灌木种植区 域不易少于700mm,草坪种植区不易少于400mm。 本标准在裁植观干的乔灌木赋予1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 运行阶段查阅相关峻工图、计算书,并现场核实

    5.1.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场核对计量设备和能量在线监测设施,各项用能计量记录

    51.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了各类房间 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分为“现行值”和“目标值”。其中, “现行值”是新建建筑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目标值”要求更 高,是努力的方向。本条将现行值列为绿色建筑必须满足的控制 顶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行评价 在阅相关峻工图,并现场核实。

    5.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说明、施工图和计算书);进行优化设计的尚需查阅优化设计报 告:运行评价应审查相关峻工图,并现场核实

    5.2.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5.2.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对建筑物的供暖空调的负荷能耗有很 80

    5.2.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在建筑所在范围内,无论热源是热电厂或余热供热,应优先 选用,得分6分。对于没有集中供热的地区,如果采用集中锅炉 房供热,根据锅炉效率指标进行评分,所选用的锅炉的设计效率 满足(严赛和赛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和地方标 准《黑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DB23/1270中的有 关规定值,得3分:高于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得6分。

    率目前也就达到这个水平。因此本评分规则中,将集中供暖系统 能耗减低幅度上限确定为10%。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审核有关设计文档(含设计说 明、施工图和计算书)、设备的检测报告、专项计算分析报告: 运行评价审核相关峻工图、设备的检测报告,并现场核实设备的 能效值。 527本名强用工名激品用建管站设计运行证价

    5.2.9本条适用于客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对于住宅 建筑,仅评价其公共部分。 在建筑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照明系统的分区控制、定时控 制、自动感应开关、照度调节等措施对降低照明能耗作用很明 l。 照明系统分区需满足自然光利用、功能和作息差异的要求。 公共活动区域(门厅、大堂、走廊、楼梯间、地下车库等)以及 大空间应米取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自动感应控制开关等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CB50016的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行评价 查阅相关峻工图,并现场核实。 5.2.10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对住宅建 筑,仅评价其公共部分,并按第2款进行评价。 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CB50034规定了各类房间 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分为“现行值”和“目标值”,其中 “现行值”是新建建筑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目标值”要求更 高,是努力的方向。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行评价 查阅相关峻工图,并现场核实。 5.2.1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对于仅设 有一台电梯的建筑,本条中的节能控制措施不参评。对于不设电 梯的建筑,本条不参评。 电梯等动力用电也形成了一定比例的能耗,而目前也出现了 包括变频调速拖动、能量再生回馈等在内的多种节能技术措施。 因此设定本条作为评分项。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人流平衡 计算分析报告;运行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并现场核实。 5.2.1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电力需求 小法 (发改运 行【2010】2643号)。虽然其实施主体是电网企业,但也需要建 筑业主、用户等方面的积极参与。对照其中要求,本标准其他条 文已对高效用电设备,以及变频、热泵、蓄冷蓄热等技术予以了 皱励,本条要求所用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 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CB2005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水 泵、风机(及其电机)等功率较大的用电设备满足相应的能效限 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国家标准所规定的节能评价值。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行评价 查阅相关峻工图、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并现场核实。

    5.2.1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评价方法:设计阶段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行评价万法:查 相关峻工图、主要设备的型式检验报告,现场核实。 1本条适用于设有通风或空调系统、具备排风热回收条件 内各类民用建筑。 2无独立新风系统、新风与排风的温度差不超过15℃、或 其他设置排风热回收系统(装置)技术经济不合理的,本条不参 3 参评建筑的排风能量回收应满足下列两项之一: 1)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 (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且排风热回收装置(全 热和显热)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低于60%; 2)采用带热回收的新风与排风双向换气装置,且双向换 气装置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低于55%。

    5.2.14本备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2如若当地峰谷电价差低于2.5倍或没有峰谷电价的,本 条不参评: 3蓄冷蓄热技术虽然从能源转换和利用本身来讲并不节约, 但是其对于夜电力峰谷差异的调节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满足 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为此,宜根据当地能源政 策、峰谷电价、能源紧缺状况和设备系统特点等进行选择。参评 建筑的蓄冷蓄热系统满足下列两项之一即可: 1)用于蓄冷的电驱动蓄能设备提供的设计日的冷量达到 30%;电加热装置的蓄能设备能保证高峰时段不消耗 电力; 2)应最大限度的利用谷电,谷电时段蓄冷设备全负荷运 行的80%应能全部蓄存并充分利用。 5.2.15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设计评价方法:查阅相关设计文件。 运行评价方法:查阅相关峻工图、主要设备的型式检验报 告,并现场核实。 1适用于建筑周边有余热废热源、且建筑内有稳定热需求 的各类民用建筑; 2一般情况下的具体指标规定为,余热或废热提供的能量 分别不少于建筑所需蒸汽设计日总量的40%、供暖设计日总量的 30%、生活热水设计日总量的60%; 3旅馆、餐饮、医院、洗浴生活热水耗量大且稳定的场所、 用能能耗在整个建筑总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采用冷凝热回收 型冷水机组、利用燃气锅炉烟气的冷凝热、采用热泵、空调余 热、其他废热等节能方式供应生活热水,或对补水进行预热,可 减少生活热水加热能耗; 4在没有余热或废热可用时,对于蒸汽洗衣、消毒、炊事 等应采用其他替代方法(例如紫外线消毒等); 5在靠近热电厂、高能耗工厂等余热、废热丰富的地域, 如果设计方案中很好地实现了回收排水中的热量,以及利用如空

    阅相关峻工图、主要设备的型式检验报告线材标准,现场核实。 1活用于集中供暖或集中空调的各类民用建筑;

    系延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前,应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的市政给 排水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通过全面的分析 研究,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 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 水资源利用方案包含下列内容: 1当地政府规定的节水要求、地区水资源状况、气象资料、 地质条件及市政设施情况等; 2项目概况。当项目包含多种建筑类型,如住宅、办公建 筑、旅馆、商店、会展建筑等时,可统筹考虑项目内水资源的综 合利用; 3确定节水用水定额、编制水量计算表及水量平衡表; 4 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介绍; 5采用的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的相关说明; 6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对雨水、再生水及海水等水资源 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水量平衡计算,确 定雨水、再生水及海水等水资源的利用方法、规模、处理工艺流 程等; 7景观水体补水严禁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 可以采用地表水和非传统水源;取用建筑场地外的地表水时,应 事先取得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许可;采用雨水和建筑中水作为水 源时,水景规模应根据设计可收集利用的雨水或中水量确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水资源利用方案,核查其 90

    局部热水供应系统;热水用水量较大、用水点比较集中时,应采 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并应设置完善的热水循环系统。设置集中 生活热水系统时,应确保冷热水系统压力平衡,或设置混水器、 亘温阀、压差控制装置等; 8应根据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等特点合理规划雨水人渗、 排放或利用,保证排水渠道畅通,减少雨水受污染的概率,且合 理利用雨水资源。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行评价 查阅相关峻工图、产品说明书、水质检测报告、运行数据报告 等,并现场核实。 6.1.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本着“节流为先”的原则,用水器具应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1年第5号公告和2003年第12号公告 《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目录中公布的设备、器 材和器具。根据用水场合的不同,合理选用节水水龙头、节水便 器、节水淋浴装置等。所有生活用水器具应满足现行标准《节水 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及《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CB/ T18870的要求。 除特殊功能需求外,均应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对土建工程 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项目,在施工图中应对节水器具的选用提 出要求;对非一体化设计项目,申报方应提供确保业主采用节水 器具的措施、方案或约定。 可选用以下节水器具: 1节水龙头:加气节水龙头、陶瓷阀芯水龙头、停水自动 关闭水龙头等; 2坐便器:压力流防臭、压力流冲击式6L直排便器、3V 6L两挡节水型虹吸式排水坐便器、6L以下直排式节水型坐便器 或感应式节水型坐便器,缺水地区可选用带洗手水龙头的水箱坐 便器; 3节水淋浴器:水温调节器、节水型淋浴喷嘴等;

    4营业性公共浴室淋浴器采用恒温混合阀、脚踏开关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产品说明 书等;运行评价查阅设计说明、相关峻工图、产品说明书或产品 节水性能检测报告等,并现场核实。

    6.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运行评价

    计算平均日用水量时,应实事求是地确定用水的使用人数、 用水面积等。使用人数在项目使用初期可能不会达到设计人数, 如住宅的人住率可能不会很快达到100%,因此对与用水人数相 关的用水,如饮用、盟洗、冲厕、餐饮等,应根据用水人数来计 算平均日用水量;对使用人数相对固定的建筑,如办公建筑等, 按实际人数计算;对浴室、商店、餐厅等流动人口较大且数量无 法明确的场所,可按设计人数计算。 对与用水人数无关的用水,如绿化灌溉、地面冲洗、水景补 水等生活垃圾标准规范范本,则根据实际水表计量情况进行考核。 根据实际运行一年的水表计量数据和使用人数、用水面积等 计算平均日用水量,与节水用水定额进行比较来判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运行评价查阅实测用水量计量报告和建 筑平均日用水量计算书。设计注明平均日用水量。 6.2.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运行阶段 评价,设计阶段达到节水定额得3分不累计。 管网漏失水量包括:阀门故障漏水量,室内卫生器具漏水 量,水池、水箱溢流漏水量,设备漏水量和管网蒲水量。为避免 漏损,可采取以下措施: 1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应符合现行产品标准的 要求; 2选用性能高的阀门、零泄漏阀门等;

    3合理设计供水压力,避免供水压力持续高压或压力骤变; 4做好室外管道基础处理和覆土,控制管道埋深,加强管 工程施工监督,把好施工质量关; 5水池、水箱溢流报警和进水阀门自动联动关闭; 6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 级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具体要求为下级水表的设置应覆 空上一级水表的所有出流量,不得出现无计量支路; 7运行阶段:物业管理机构应按水平衡测试的要求进行运 行管理。申报方应提供用水量计量和漏损检测情况报告,也可委 第三方进行水平衡测试。报告包括分级水表设置示意图、用水 量实测记录、管道漏损率计算和原因分析。申报方还应提供整 改措施的落实情况报告。 本条的审查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分级水 表设置示意图);运行评价查阅设计说明、相关峻工图(含分级 水表设置示意图)、用水量计量和漏损检测及整改情况的报告, 年现场核实。 5.2.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用水器具给水额定流量是为满足使用要求,用水器具给水配 件出口在单位时间内流出的规定出水量。流出水头是保证给水配 件流出额定流量,在阀前所需的水压。给水配件阀前压力大于流 出水头,给水配件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水量超过额定流量的现象, 称超压出流现象,该流量与额定流量的差值,为超压出流量。给 水配件超压出流,不但会破坏给水系统中水量的正常分配,对用 水工况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因超压出流量未产生使用效益,为 无效用水量,即浪费的水量。因它在使用过程中流失,不易被人 们察觉和认识,属于“隐形”水量浪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终 水系统设计时应采取措施控制超压出流现象,应合理进行压力分 区,并适当地采取减压措施,避免造成浪费。 当选用了恒定出流的用水器具时,该部分管线的工作压力满 足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即可。当建筑因功能需要,选用特殊水

    要求的用水器具时,如大流量淋浴喷头, 当的工作压力,但应选用用水效率高的产品,并在说明中作相应 描述。在上述情况下,如其他常规用水器具均能满足本条要求, 可以评判其达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各层用 水点用水压力计算表);运行评价查阅设计说明、相关峻工图、 产品说明书,并现场核实。 5.2.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按使用用途、付费或管理单元情况,对不同用户的用水分别 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并据此施行计量收费,以实现 用者付费”,达到鼓励行为节水的目的,同时还可统计各种用途 的用水量和分析渗漏水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各管理单元通 常是分别付费,或即使是不分别付费,也可以根据用水计量情 况,对不同管理单元进行节水绩效考核,促进行为节水。对公共 建筑中有可能实施用者付费的场所,应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实 现行为节水。(住宅卫生间、厨房按同一用水单元计)。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水表设 置示意图);运行阶段查阅设计说明、相关峻工图(含水表设置 示意图)、各类用水的计量记录及统计报告,并现场核查。 6.2.5本条适用于设有公用浴室的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公 共建筑无公用浴室时本条不参评。 通过“用者付费”,鼓励行为节水。本条中“公用浴室”既 包括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建筑设置的公用浴室,也包含住 宅、办公楼、旅馆、商店等为物业管理人员、餐饮服务人员和其 他工作人员设置的公用浴室。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相关节 水产品的设备材料表);运行评价查阅设计说明(含相关节水产 品的设备材料表)、相关峻工图、产品说明书或产品检测报告, 并现场核实。

    ....
  • 相关专题: 绿色建筑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