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2380-2014 楼面和屋面用结构人造板在集中荷载和冲击荷载作用下承载性能测试方法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挠度测量装暨可安装在一个刚性三脚架上,测量精确至0.02mm。刚性三脚架的支脚应放置于试 件之上,放置的位置应紧邻加载点且在搁栅 方,见图
7.2.1.1冲击袋应使用皮革,或者相同质感的再生皮。 7.2.1.2冲击袋高度宜为720mm。冲击袋袋身皮革厚度宜为3mm。冲击袋底部应为圆形,直径宜为 250mm,皮革厚度宜为5mm。 7.2.1.3冲击袋袋身的连接处以及与冲击袋底部的连接处应牢固缝合,确保跌落后连接处不发生破坏, 为防止冲击袋底部与袋身连接缝口破坏,可在袋身外围增加一个套袋,套袋高度视情况而定。 7.2.1.4吊带与冲击袋上部连接处周围应做加强处理,防止反复拉伸发生皮革撕裂。 7.2.1.5冲击袋宜填充直径3mm的钢球,上部覆盖泡沫橡胶或类似物质,防止试验时钢球弹出袋外。 7.2.1.6按照表2调整冲击袋重量,误差为士0.5%。冲击袋重量应在冲击试验前予以确认。对于测试 宽度大于1220mm的情况,冲击袋重量应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袋的降落高度用标杆确定,标杆上每格递增高
9.1.1.1集中荷载应施加于试件的上表面,且跨中的位置上,如图2所示。 9.1.1.2试件四周支承时,集中荷载应施加于宽度的中部。 9.1.1.3边缘无支承或不完全支承时,施加集中荷载的位置应距离无支承或不完全支承板迁 如图2所示
9.1.2当两加载点相距不小于455mm(平行于搁栅构件测量),分布在不同的跨度内,并且试件无破坏 的迹象,这些试件仍可使用。
施加集中荷载且加载速度为2.5mm/min,记录89 式位置相对于测试框架的试件挠度,然后卸载
9.1.4楼面底板和屋面板集中荷
应确定楼面底板干态和湿后重新干燥的强度,屋面板干态和湿态的强度。按照表1应 6mm的钢盘,加载速度5mm/min从零逐渐加载直至达到极限荷载。
.1.5单层楼面板集中
应确定单层楼面板干态和湿后重新干燥的强度。按照表1应使用直径25mm的钢盘,加载速度 5mm/min从零逐渐加载直至达到极限荷载。如测量单层楼面板湿态的强度,应使用直径76mm的钢 盘,加载速度5mm/min从零逐渐加载直至达到极限荷载
9.2.1.1冲击荷载应施加于试件的上表面,且在跨中位置上,如图3所示。试件四周支 应施加于宽度的中部,
冲击荷载应施加于试件的上表面,且在跨中位置上,如图3所示。试件四周支承时,冲击荷 于宽度的中部。 边缘无支承或不完全支承时,施加集中荷载的位置应距离无支承或不完全支承板边为152m
9.2.2当两加载点相距不小于890mm(平行于搁栅构件测量),分布在不同的跨度内吊环标准,且试件无破坏的 迹象,这些试件仍可使用。 9.2.3在冲击荷载测试前,应使用直径76mm的钢盘在测试位置施加集中荷载且加载速度为2.5mm min,记录890N时测试位置相对于测试框架的试件挠度。 9.2.4卸去集中荷载测试装置,使用冲击袋施加冲击荷载。 9.2.5冲击袋应落在试件表面的加载点,起始的降落高度应为152mm,每次应按152mm递增,应在 邻近支承位置测量从试件上表面到冲击袋底面的距离
9.2.6每次落袋之后,应使用直径76mm的钢盘在测试位置施加集中荷载且加载速度为2.5mm/ min,记录890N时测试位置相对于测试框架的试件挠度。 9.2.7试件挠度测量后,应按加载速度5mm/min继续增加集中荷载直至达到规定的保证荷载。保证 荷载应由供需双方根据预期用途来确定。当试件确能承受保证荷载时,即可卸载。
....- 相关专题: 人造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