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456-2019 雷达法检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JGJT 456-2019 雷达法检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
2.1.26天线辐射角度
某一极化方向上雷达大线可探测扇形范围的夹
2.2.1雷达检测系统性能参数符号
天线中心频率; Sp采样长度; w 时窗; 垂直分辨率。
医院建设标准2.2.2雷达检测系统计算参数符号:
c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h 探测深度; hk 己知目标深度; Rmax 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最大间距; 电磁波在结构体中的双程传播时间; U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平均传播速度; Er 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2.2.3 雷达检测系统统计参数符号: C1、C2 第1、2次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值; Cc 钢筋保护层厚度修正值; Cm,i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平均值: Hi,n 第i层第n次厚度检测值: Hm,i 第i层厚度检测平均值: Si 第i处钢筋间距检测值; Sm,i 钢筋间距检测平均值: Sc.i 第i层厚度检测值标准差; S. 钢筋间距检测值标准差。
3.1.1 测区表面宜十燥、平整,并应能保证雷达天线平稳移动。 3.1.2 测区内不应存在十扰检测结果的金属物或其他电磁波源 3.1.3 检测环境温度应控制在一10℃~50℃
3.2.1在符合检测场地地形要求的前提下,天线中心
3.2.1在符合检测场地地形要求的前提下,大线中心频率应满 豆测流度西我关伟用族音八验兹全全然市心频兹的
3.2.1在符合检测场地地形要求的前提下,天线中心频率应满 足探测深度要求,并使用较高分辨率的天线。天线中心频率的参 考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f 天线中心频率(MHz) a 垂直分辨率(m); 全质的相对全中当数
3.2.2天线间距的确定应符合下
1当采用收发分离式天线检测时,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 间距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Rmax一 一发射大线与接收天线的最大间距(m); h探测深度(m)。 2当采用收发一体式天线检测,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间 距应是固定的,其间距同样应满足式(3.2.2)的要求。 3.2.3时窗应按下式计算:
w = 1. 3 × 2h
式中:w 时窗(ns); U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m/ns)
3.2.4采样长度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样长度宜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Sp一采样长度。 2在保证天线垂直分辨率前提下,应经过对比试验,确定 达到图像最清晰时的采样长度。
3.2.5水平采样间隔不应大于目标物最小水平尺寸的
3.3.1检测开始前,应根据检测环境和检测目的布置测线,并 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根据被测目标物的尺寸建立测区坐标系统,确定测区 对应的测线条数及间距,并应对测线依次编号; 2测区对应的测线布置应计入边界效应的影响。 3.3.2 现场仪器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检测要求,确定合适的天线频率、通道个数: 2应根据检测条件设置时窗、采样点数、水平间隔、增益 等参数,雷达采集系统应处王正常工作状态
3.3.1检测开始前,应根据检测环境和检测且的布置
3.3.1检测开始前,应根据检测环境和检测目的布置测线 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根据被测目标物的尺寸建立测区坐标系统,确定 对应的测线条数及间距,并应对测线依次编号;
1应根据检测要求,确定合适的天线频率、通道个数: 2应根据检测条件设置时窗、采样点数、水平间隔、增益 等参数,雷达采集系统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3.3采集系统正常工作后,应测试采集的数据是否可以正确 存储到指定的设备,才可进行正式测试。 3.3.4数据采集过程中,天线应沿测线方向匀速移动,应同步 绘制雷达测线图,记录被测目标物的名称、位置及测线编号,并 应标记测线经过的物体
3.4.1雷达检测应对检测区域进行波速校正,现场波速标定 宜根据需要选定(2~3)个区域。
3.4.2波速校正宜采用已知目标深度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个检测区域内的校正波速应为其内校正点测得波速的 算术平均值,每个检测区域选取的校正点数不宜少于3个: 2当检测区域内存在不同的介质层时,应对每个介质层内 的雷达波速进行校正; 3当同一介质层内的混凝土沿垂直方向均质性、含水率 含钢量差异较大时,宜采用不同深度的自标物进行校正。 3.4.3电磁波在介质中的平均传播波速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平均传播速度(m/ns); hk 已知目标深度(m); 电磁波在结构体中的双程传播时间(ns)。
3.5.1数据处理前,应检查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 3.5.2采集的数据宜进行零线设定
的界面特征、识别干扰反射波组、识别正常介质界面反射 确定反射层信息。
相轴形态特征等进行识别。
3.5.8雷达图像分析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结合多个相邻剖面单道雷达波形,找到数据之间的相 关性; 2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将检测区域表面情况和测得的雷 达图像进行比对分析: 3将测得的雷达图像和经过验证的雷达图像进行比对分析
3.5.8雷达图像分析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3.6.1检测结束后应编写正式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 内容: 1工程概况:工程的名称、性质、规模、用途;地理位置 和场地条件;工程建设特点;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工作量;检 测的目的、范围和内容等; 2检测技术措施:检测依据、检测仪器与检测方法: 3现场检测情况:日期、天气、异常现象、环境情况和明 显缺陷情况; 4 质量评定; 5结论与建议; 6 附图与附表。 3.6.2检测报告的编写和技术成果的整理,应根据工程类型 规模大小、繁简程度、专业特点、实施方法等情况确定。 3.6.3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文字简练,对于当事 方容易漆的术语和概念可进行书面解释
3.6.4检测报告格式宜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要求。
4.0.1雷达检测系统应具有产品合格证书,并应在其校准有效 期限内使用。 4.0.2雷达检测系统应具有图像表示的功能,宜具有快速形成 图像的功能。 4.0.3雷达检测系统应提供天线布置形式和天线极化方向及辐 射角度等参数。 4.0.4雷达数据存储设备、雷达主机等的外接设备端口均应符 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雷达检测系统正常工作时,应保证天线 电磁波发射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4.0.5由雷达天线、雷达主机等组成的雷达检测系统,其性能 应满足下列规定: 1 信噪比宜大于110; 2 信号稳定性变化宜小于1%; 3 系统时间校准因素的变化宜小于2%; 4 长期稳定性变化宜小于3%; 5 测距误差宜小于0.3%; 6 时基精度值宜小于0.02%; 7 系统动态范围宜大于120dB; 主机分辨率不宜大于5ps; 主机最大扫描速度不宜小于每秒100扫; 10 主机脉冲重复频率不宜小于100kHz; 11 系统A/D转换的动态位数不应低于16位; 12 雷达设备外壳防护等级不应低于1P54。 4.0.6 雷达检测系统在使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应防水、防潮
防曝晒和防剧烈振动等,并且应放置在干燥、通风、不受阳光直 射的场所保存。
4.0.7雷达检测系统宜单独存放,其上不宜负重
4.0.7雷达检测系统宜单独存放,其上不宜负重,
5.0.1混凝土结构分层界面可按本标准第3.5节给出
5.0.1混凝土结构分层界面可按本标准第3.5节给出的方法进 行数据处理,并根据雷达图像判断混凝土结构分层界面。 5.0.2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应按下式计算:
c? t? 7) 4hk
式中: C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通常取0.3m/ns; 已知目标深度(m): t 电磁波在结构体中的双程传播时间(ns);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m/ns),可按本标准 第3.4节所述波速校正方法计算; 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波在第i层结构层中的双程传播时间t;和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e,采用下列公式求出:
ZHi, Hm,i 10
式中:H.n一一第i层厚度第n次检测值(精确到1mm); Hm,i一一第i层厚度检测平均值(精确到1mm); Sc.i一第i层结构层厚度检测值标准差(精确到1mm) 5.0.5当条件许可时,可采用现场取芯的检测方法对结果进行 校准。取芯方法宜按现行行业标准《钻芯法检测混凝士强度技术 规程》JGI/T 384 执行
6.1.1内部缺陷检测可包括内部孔洞、裂缝、不密实等缺陷的 检测。 6.1.2 缺陷检测时,被检测区域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被检测区域至少有一个相对平整的检测面。 2缺陷检测时,布置的测线范围宜覆盖缺陷怀疑区域
6.2.1内部缺陷检测应按本标准第3.2、3.3节的参数选取方法 及检测步骤进行,当检测区域存在干扰钢筋或情况较为复杂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进行混凝土结构内部缺陷检测前,应先行检测十扰钢 筋的分布情况: 2布置测线时应计入于扰钢筋对检测的影响,测线的投影 与十扰钢筋的走向不宜重合; 3检测过程中,对疑似缺陷区域应进行测线加密,重复检 测,通过多条测线数据结合进行解释,必要时可使用三维成像技 术进行网格状扫描。 6.2.2提高雷达图像的辨识度,可采用下列措施: 1 选取辐射角度较小的天线: 2水平采样间隔设置适当; 3扫描时天线的极化方向与十扰钢筋的走向平行; 4采用天线阵列式雷达进行检测。 6.2.3数据及图像处理应按本标准第3.5节进行,应采用雷达 剖面图像确定缺陷位置。
6.2.4单个雷达图像的缺陷识别宜符合下列规定:
0.2.4单1雷达图作 1宜根据孔洞缺陷典型雷达图像识别孔洞位置与分布; 2宜根据裂缝缺陷典型图像特征识别裂缝位置; 3宜根据不密实缺陷典型图像特征判定不密实区。 6.2.5缺陷判定应按下列方法进行: 1将检测到缺陷的单张雷达图像和典型的经过验证的缺陷 雷达图像进行比对分析,初步判断缺陷的性质、位置和理深; 2通过比对分析目标物上方多条相邻测线的雷达图像判定 结果; 3 必要时选取部分待判定的缺陷部位采取钻芯方法进行 验证。 6.2.6对单张雷达图中钢筋和缺陷,可利用单道波形图与雷达 部面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识别
剖面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识别
1应采用本标准表B.0.2记录雷达缺陷判读结果; 2应根据缺陷的位置、分布,并参照雷达测线图,绘制检 则区域总平面图、检测区域缺陷平面图: 3有实际需要时,应在图上详细标注缺陷空间位置参数
7.1.1钢筋配置检测应包括钢筋的位置、间距、保护层厚度等 参数。混凝土中内埋管线也可按本章内容进行检测。 7.1.2检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配置时,测线宜垂直于被检测 区域钢筋方向。 7.1.3钢筋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 相关规定,
7.2.1钢筋配置检测应按本标准第3.2、3.3节的参数选取方法 及检测步骤进行,当检测区域情况较为复杂或存在双层、多层钢 筋时,可按本标准第6.2.1条所述进行检测。 7.2.2数据处理应按本标准第3.5节的数据与图像分析步骤进 行,通过分析解读图像信息,可得到钢筋位置、间距和保护层厚 度等参数。
7.2.3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胶合板标准,并可采用本
(C1 + c2) Cm,i 2
武中:Cm.i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平均值,精确到1mm; C1 、C2 第1、2次检测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值,精确 到 1mm。
进行评估,可采用本标准表B.0.4记录钢筋间距检测结果:
式中:Sm,i 钢筋间距检测平均值,精确到1mm; S;第i根钢筋间距检测值,精确到lmm; S,—钢筋间距检测值标准差,精确到1mm n 检测次数。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螺栓标准,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JGJ/T384
....-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