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243-2016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J50T-243-2016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
3.1.4房屋高宽比宜符合表3.1.4的规定。
表3.1.4房屋高宽比限值
3.1.5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时,应保证场地及边坡在新建房屋作 用下的稳定性和基础嵌固条的有效性。边坡宜优先采取独立 设计的支护结构,并应限制边坡变形。重要建筑物基础宜避开高 的坡体边缘,避开可能产生的边坡滑塌区域。
陡的坡体边缘,避开可能产生的边坡滑塌区域。 3.1.6轻型钢结构房屋的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行业和重庆市 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3.1.7重要结构应满足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的要求岩土工程,有特殊要 求时可采用局部加强法,拉结构件法或拆除构件法进行抗连续倒 塌设计。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行业现行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技术规程汀GI3的有关规定。 3.1.8住宅建筑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关于住宅产业化
求时可采用局部加强法,拉结构件法或拆除构件法进行抗连续倒 塌设计。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行业现行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技术规程》JGI3的有关规定。
3.1.8住宅建筑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关于住宅
3.2.1同一结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结构竖向 布置宜规则,均匀,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连续,避免有过大 的外挑或内收,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
3.2.2结构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同一幢房屋基础持力层位于基岩与层两种不同类型的 地基上时,应设置沉降缝。 2结构布置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宜设置防震缝将结构划分为 多不规则的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 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的 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 3山地多层建筑结构当具有两种及以上复杂结构形式或属 于特别不规则时,应在合适部位设置防震缝。 3.2.3掉层,吊脚等山地建筑结构,结构布置尚应遵循以下 原则: 1掉层结构两相邻联固端之间的掉层高度,当为岩质边坡 时,设防烈度6.7度时分别不宜大于20m和15m;当为土质边坡 时,设防烈度67度时分别不宜大于10m和8m。 2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小扭转影响。应避免较多数量的长短 柱共用和细腰形平面可能造成的整体结构扭转的不影响。 3高层山地建筑结构同一结构单元不应采用同时具有两种 类型及以上的复杂结构形式。 4高层山地建筑结构竖向体型突变部位不宜位于掉层结构 上接地层及相邻上一层。 3.2.4山地建筑结构侧向刚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吊脚结构,吊脚部分侧向刚度分布宜均匀,直不宜小于 上层相应结构部分的侧向刚度: 2对掉层结构,可分别对上接地部分和掉层部分按国家现 行规范的规定验算层侧向刚度比,且上接地端以下第一层掉层部 分的结构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层相应结构部分的侧向刚度。 3.2.5吊脚结构的吊脚部分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层相 应部位竖向构件的受剪承载力之和的1:1悟:掉层结构的掉层层 装
1对吊脚结构,吊脚部分侧向刚度分布宜均匀,且不宜刀 上层相应结构部分的侧向刚度: 2对掉层结构,可分别对上接地部分和掉层部分按国家 行规范的规定验算层侧向刚度比,且上接地端以下第一层掉层 分的结构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层相应结构部分的侧向刚度。
3.2.5吊脚结构的吊脚部分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层
应部位竖向构件的受剪承载力之和的1:1悟:掉层结构的掉层 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层相应部位竖向构件的受剪承奏
之和的 1. 1 倍。
3.2.6当地形需要架设天桥时,应根据建筑结构变形,受力特 选择支座形式。
3.3.1荷载取值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 50009及重庆市的有关规定,
3.3.1荷载取值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正 0009及重庆市的有关规定。 3.3.2对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当用内 力的形式表达时,结构构件,连接,节点应采用下列承载力极限状 态设计表达式:
力的形式表达时,结构构件,连接,节点应采用下列承载力极限 态设计表达式:
: 结构重要性系数:在持久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对 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 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手1.0,对安全等级为三 级的结构构性不应小于0.9;对地震设计状况下应取 1.0; Sd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对持久 设计状态和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 算:对地震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算: R& 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等于结构构件抗力函数除 以抗力模型不定性数。抗力模型不定性系数为: 静力设计取1.0,对不确定性较大的结构构件根据具 体情况取大于1.0的数值:抗震设计取承载力抗震 调整系数。
合并考愿长期作用的影响或标准组合并考愿长期作用的影响,采 用下列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进行验算:
式中:Sa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 C 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所规定的变形应力,裂 缝.振幅和加速度等的限值,取值按相关标准执行。
3.3.5结构分析模型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弹性楼板或分块弹性楼板 计算。 2复杂结构和B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不少于两个 合理的不同力学模型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并对其计算结果 进行分析比较。 3当框架结构的楼梯采用非滑动连接时,分析模型中应考 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1风荷载计算中高度的起算点宜取建筑较低一侧的室外地 面,考愿地形条件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修正应按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采用。 2当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箕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 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标准设防类(丙类)及以上的建 筑时,除保证边坡及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考虑不 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地震影响系数 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在1.1 ~1.6范围内采用。 3山地建筑结构的边坡支挡结构的岩土压力可按《建筑边 波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中坡顶有重要建筑物的情况取值, 4应根据接地部位的实际约束条件,采用合适的分析软件 建立合理的,与真实受力相符的分析模型。 5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对于掉层结构上,下接地层的构件内力的分析结果,应分
析判断其合理性。 7宜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 弹性地震作用及效应。对于掉层结构,计算振型数应使各振型参 与质量之和不小于总质量的95%。 8高层山地建筑结构宜进行罕遇地震下的抗倾覆验算。 3.3.7对千有特殊要求的结构可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建抗需
设计规范》GB 50011 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4.1.1建筑场地应选择在抗震有利地段及一般地段,避开不 地段,不应选择危险地段。当无法避开不利地段时应采敢有刻 措施。
4.1.4对位于边坡上的基础,应进行平地地基承载力验算和边 坡地基承载力验算。当符合下列规定时,可仅按平地地基进行承 载力验算。
4.1.4对位于边坡上的基础,应进行平地地基承载力验算和边
1当基础位于坡角β小于45°且坡高小于8m的稳定土质边 坡或破碎.极破碎岩质边坡上(图4.1.4a),其垂直于坡顶边缘线 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6小于或等于3m,基础底面外缘到坡面的 水平距离α,对于条形基础不小于该边长的3.5倍,对于矩形或圆 形基础不小于该边长的2.5悟且不小于2.5m时: 2当基础位于无外倾结构面,岩体完整,较完整或较破碎且 稳定的不高于15m的岩质边坡上(图4.1.4b),其外边缘与边坡 坡脚连线倾角不大于45°时。
图 4.1.4边坡上的基础
4.1.5对位于土质边坡,破碎或极破碎岩质边坡和有外倾结松 面的岩质边坡上的基础,边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坡上建筑 物基础反算的底面极限压力除以地基承载力安全系数确定。 1地基承载力安全系数,对土质边坡应取2,对岩质边坡应 取3。 2坡上建筑物基础底面极限压力应采用边坡稳定性分析反 算确定,反算时,边坡稳定系数取1;除结构面作为滑面外,尚应采 用包括基础在内的圆孤形滑面进行验算;当有边坡支护结构时, 可计入支护结构的有效抗力。 4.1.6对位于无外倾结构面.岩体完整较完整或较破碎且稳定 的岩质边坡上的基础,边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平地地基承 载力特征值进行折减。折减系数可根据基础外边缘与坡脚连线
的岩质边坡上的基础,边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平地地基 载力特征值进行折减。折减系数可根据基础外边缘与坡脚连 倾角α图4.1.4)按表4.1.6确定
表4.1.6边坡地基承载力折减系数
4.2.1 场地的选择与治理应符合国家及重庆现行有关标准电 规定。
4.2.2场地类别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原则执行,并符合下列要求: 1覆盖层厚度按场地平整后室外地坪的较高地面确定。当 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时,宜敢较大值。 2当地下室结构与周边岩土相连时,覆盖层厚度应按室外 地坪的较高地面确定:当地下室结构与周边岩土脱开时,覆盖层 厚度按开挖地下室后的标高较高的嵌固端确定。 4.2.3对地面坡度较陡的填方地带,应验算填方沿岩土界面或 原地面滑动的稳定性,不满足稳定性要求时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
4.2.3对地面坡度较陡的填方地带,应验算填方沿岩土界面 原地面滑动的稳定性,不满足稳定性要求时应采敢改善基底条 或设置支挡结构等措施,
4.2.4坡地场地应做好地表水的截排工作,充分利用和保折 然排水系统
4.3.1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 上。一般情况下,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基础部 分采用桩基;岩石地基时可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基础.部分采用桩 基,但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可能导致的沉降差异,在基 础,上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敢相应措施。 4.3.2土岩组合地基时,应加强地基持力层范围内土岩结合部 位的构造处理,并加强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刚度。 1对于孤石或石芽出露的地段,宜在基础与孤石或石芽接 触的部位采用褥垫处理。 2对于石芽密布地段,可用稳定的石芽作持力层,石芽间的
4,3问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直在性质截然不问的地 上。一般情况下,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基础 分采用桩基:岩石地基时可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基础,部分采用 基,但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可能导致的沉降差异,在 础,上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措施。
4.3.2土岩组合地基时,应加强地基持力层范围内土岩
1对于孤石或石芽出露的地段,宜在基础与孤石或石芽 触的部位采用褥垫处理。 2对于石芽密布地段,可用稳定的石芽作持力层,石芽间 土层宜用混凝土置换,
4.3.3压实填土地基时,填土应考虑其稳定性,均匀性,
1压实填土应经检验查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得作 地基。 2填方前应清除淤泥、耕植土或抛石挤淤,疏排积水,坡 大于1:5的斜坡应挖成台阶状。 3强夯处理的深填方段宜分层回填,每层回填深度可根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确定。
大于1:5的斜坡应挖成台阶状。 3强处理的深填方段宜分层回填,每层回填深度可根据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确定。 4.3.4洞穴地基应进行地基及洞室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地基及 围岩变形分析评价,必要时进行专题论证。 1宜采用工程类比.定性分析.理论计算和数值分析等综合 分析方法。 2工程类比应选取与拟建工程的地质条件,结构形式和施 工方法类似的已建成功工程。 3理论计算包括顶板岩体的冲切承载力验算、洞室地基承 载力验算围岩压力衬砌内力及配筋计算。 4数值分析应包括围岩及地基应力场、位移场塑性区的厚 度和衬砌内力等。 4.3.5当洞穴地基稳定性.承载力或变形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 洞穴充填.灌浆.洞底支撑.洞内衬砌.跨越及桩基穿越等措施。 41.3.6岩石地基主要持力层深度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 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房屋高度,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要求确定抗震等级利 敢相应抗震措施
5.1.3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平面布置除满足本规程第3.2节
下原则: 1转换层的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对称,刚度分布均匀。 2框支框架不应采用单跨框架,框支柱不应采用异形柱。 3带转换的异形柱结构,不落地的框架柱数量不宜超过转 换层相邻上部楼层框架柱总数的30%。落地的框架柱应贯穿房 室全高,不落地的框架柱应连续贯穿转换层以上的所有楼层。 4上部竖向构件宜在柱和框架梁上转换,不宜通过次梁多 次转换。 5转换梁中线宜与框支柱中线重合,转换梁与其上部的坚 可构件的截面形心宜重合,否则应验算转换梁对框支柱的偏心及 转换梁的抗扭承载力。 6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在地面以上设置转换层的位置不 宜超过2层。 7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在嵌固端以上设置转换层的位置: 抗震设防烈度6度和7度时分别不宜超过7层和5层。 8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与转换层相 邻的框支柱,底层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宜提 高一级,已为特一级时可不提高
5.1.7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
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其中短肢剪力墙.异形柱 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且不宜高于C50,转换结构 以及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及节点,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C30:剪力墙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超过C60。 2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宜选用HRB400、HRB500. HRBF400.HRBF500钢筋,也可采用HPB300.RRB400钢筋。 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 HRBF500钢筋。 3箍筋宜选用HPB300.HRB400.HRBF400钢筋。 4填充墙应采用轻质材料。
1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范围,宜敢至 框支层以上两层,且不宜小于从上接地端起算的房屋高度的 1/10。 2其他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大于24m时,可从上接地端 起算的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中较大值:房屋高度 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区可敢从上接地端起算的底部一层。 3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均应向下延伸至各接地端。
5.2.1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力.变形计算.截面抗震验算方法A 载力调整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50011 的有关规定。
5.2.2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称
的地震内力应根据水平构件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 大系数,其值不应小于1.25
5.2.3结构分析时,坡屋面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分析模型。
效应,并应计入偶然偏心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 平地震作用下,楼层的扭转位移比不宜大于1.2,A级高度高层结 构的扭转位移比不应大于1.5,B级高度高层结构及《高层建筑混 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I3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的扭转位移比不
应大于1.4。当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规范相应限值的40%时,扭 转位移比限值可不大于1.6,当有较大偏置裙房时裙房范围的楼 层扭转位移比可不大于1.8。山地掉层,吊脚结构的扭转位移比 计算时,接地层可仅以楼层水平位移计算扭转位移比,
5.3.1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高层建 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I3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 2短肢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 3异形柱的截面肢厚个应小于200mm,肢高不宜小于 500mm。异形柱截面宜采用等肢异形柱,采用不等肢异形柱时, 肢高比不宜超过1.6,肢厚相差不大于50mm。 5.3.2转换层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1高层结构转换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计算跨度的1/8。 2框支柱截面宽度不应小于450mm,框支柱截面高度不宜 小于转换梁跨度的1/12。 5.3.3梁.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优先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 接头。接头位置宜设在受力较小区域。在层高范围内柱的每根 纵向钢筋接头数不应超过一个。 5.3.4梁.柱,墙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1和抗震锚固长度1a 的敢值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 有关规定。
1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抗震等级一二级时分 别不应小于0.5%和0.4%。 2偏心受拉的转换梁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
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多层结构时沿梁高 立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4mm的腰筋,高层结构 时沿梁高应配置间距不天于200mm.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 3转换梁在离柱边1.5倍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支座处,箍 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 100mm。加密区箍筋最小面积含箍率,抗震等级一,二级时分别 不应小于1.2ft/ f和1. 1ft/ fw
5.3.6框支柱设计应符合下列要
1柱内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抗震等级一,二级时分别不小 于1.1%和0.9%。当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配筋率增 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配筋率增加0.05%:混凝 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配筋率增加0.1%。 2转换柱箍筋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并应柱 全高加密,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和6倍纵向钢筋直径的较小值。 3转换柱的箍筋配箍特征值应按普通框架柱规范规定的数 值增加0.02采用.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
5.3.7转换层楼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厚度不宜小于180mm,不应小于150mm。 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3楼板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配筋,且单层单向配筋率不 小于0.25%,楼板中钢筋应按受拉锚固要求锚固于梁.墙中。 转换层相邻的上,下楼板也宜适当加强
5.3.8山地建筑结构构件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吊脚结构吊脚柱及接地端柱,掉层结构上,下接地端 箍筋应全柱段加密。 2吊脚结构首层楼盖宜采用现浇梁板体系。多层吊脚结 首层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高层吊脚结构不宜刀 150mm,楼板配筋均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置,单层单向配筋率
小于0.25%。 3掉层结构上接地端宜设置与掉层部分连接的楼盖。当设 置接地端楼盖时,多层掉层结构接地端楼盖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 120mm,高层掉层结构接地端楼盖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50mm。 当未设置接地端楼盖时,上接地层楼盖的楼板厚度不应小于 150mm。接地楼盖.无接地楼盖时上接地层楼盖的楼板配筋均采 用双层双向通长布置,单层单向配筋率不小于0.25%。 5.3.9结构局部错层时,错层处的竖向构件应采取构造加强措 施,框架柱的箍筋应全长加密,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应适当加密。 错层处的梁应考虑楼板的扭转影响。
用双层双向通长布置,单层单向配筋率不小于0.25%。 5.3.9结构局部错层时,错层处的竖向构件应采敢构造加强措 施,框架柱的箍筋应全长加密,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应适当加密。 错层处的梁应考虑楼板的扭转影响。 5.3.10坡屋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坡屋面应双层双向通长配筋,并适当加密钢筋间距 2对于跨度大于6m的坡屋面,在屋面折梁下宜设置水平联 系梁。 3对于宽度不同的檐口,两个方向的会合线不通过框架梁 柱的结合处时,屋面板与框架梁之间宜采用配筋混凝土填垫。 4坡屋面的转折交汇处.转角处,应采取构造加强措施。 5在下层坡屋面的斜梁上研筑墙体时,在现浇斜梁时宜按 照所采用研块的模数预先放阶。柱间填充墙宽度超过5m时应增 设构造柱。
1.1本章适用于普通砖.多孔砖或混凝土砌块的多层砌体房 。普通砖研体包括烧结普通砖.混凝王普通砖的无筋和配筋砌 ;多孔砖砌体包括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的无筋和配筋砌 ;混凝土砌块砌体包括混凝土研块.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的无筋 配筋砌体
6.1.2多层研体房屋的结构体系,总层数,总高度.高宽比.打 横墙的间距.局部尺寸的限值等除应符合本标准相关规定外 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研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和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6.1.3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
1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2纵横墙布置的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 50%;当超过典型尺寸的25%时,房屋转角处应采敢加强措施:抗 震墙的布置宜对称均匀,潜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续,且 纵横向墙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在房屋宽度方向的中部应设置 内纵墙,高宽比不小于4的墙段累计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 60%: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墙面洞口面积不宜大于 墙面总面积的55%。 3不应在同一墙体两侧的楼板同时开洞,楼板局部天洞口 的尺寸不宜超过楼板宽度的30%。 4不宜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设置楼梯间,不应在房屋转 角处设置转角窗。 5多孔砖多层研体房屋不宜错层。房屋错层的楼板高差超
过500mm时,应按两层计算:错层部位的墙体应采取加强措施。 6墙体开洞宜上下对齐。 7楼盖和屋盖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不上人屋面采用 轻型屋盖时,应有可靠的水平支撑体系,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 连接。 8不宜采用掉层砌体房屋。 6.1.4多层研体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当使用功能确有 需要时,采用约束砌体等加强措施的普通砖房屋层高不应超过 3.9m。
6.1.5非承重墙墙体厚度不应小于90mm。
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Q10,其砌筑砂 聚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混凝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5, 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5。 2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 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 3约束砖砌体墙,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 或Mb10。 4配筋砌块砌体抗震墙,其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 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10。 5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研体,潮湿房间的墙,所用材料 的最底强度等级要求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砌筑砂浆应采用水泥 砂浆。 6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体房屋, 折用砌体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 7砌体房屋中各类混凝土构件的材料强度应符合国家现行 有关标准的规定。 .1.7配筋砌体结构的计算和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飞砌体结构设 计规范GB50003和《建筑抗需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6.2.1砌体结构静力计算时,应验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研体墙 的承载力。
6.2.2多层体房屋的抗震计算,可按底部剪力法计算,并按国
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关规定调整地震 用效应。
6.2.3 抗震设防 6 度时,规则的多
算,平面不规则的多层砌体房屋应进行抗震验算。 6.2.4多层研体房屋应对两不个主轴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分别进 行抗震验算。
屋,楼层内客道墙承担的水平地震剪力,宜按接抗侧力构性的侧向 刚度比例进行分配,并按下式确定:
式中:V; 第i层第i道墙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 Ki 第i层第道墙的抗侧刚度: K; 第层同一方向上客道墙的抗侧刚度之和 V. 第i层水平地震剪力
式中:V Ki K; V.
6.2.6当层高与墙段长度之比小于1时,可只考虑墙段剪场
度。当层高与墙段长度之比大于4时,可不考愿该墙段侧 刚度。
6.2.7自承重墙上作用的荷载包括墙体的自重和附加在墙
上附着物的重量以及风和地震产生的作用。自承重墙除应满足 国家现行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中墙体高厚比要 求外,还应满足风荷载作用地震作用下的平面外抗弯承载力 要求。
6,3,1多层体房屋的现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的设置 立和构造要求除应符合本节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准《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50011的有关规定。
50011的有关规定。 6.3.2多层研体房屋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屋盖及每层楼盖处的外墙和内纵墙均应设圈梁。 2屋盖处设置圈梁的内横墙间距不应大于4.5m;楼盖处设 置圈梁的内横墙间距不应大于7.2m。 3构造柱对应部位应设圈梁。 4错层部位的错层楼板位置应设置圈梁。 5纵墙承重时,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适当加密,并宜增大圈 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 6.3.3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 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抗震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 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 6.3.4圈梁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圈梁应封闭并宜紧靠板底。遇有洞口时,应在洞口上部 设置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到中垂 直间距的2倍,且不得小于1m。 2圈梁兼作过梁时,应另外增加过梁钢筋,且过梁钢筋伸过 洞口两侧的长度均不宜小于300mm。 3圈梁的宽度宜与墙厚相同,当墙厚不小于240mm时,其 宽度不宜小于墙厚的2/3且不小手240mm。圈梁高度不应小于 120mm。砖体圈梁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10,箍筋直径不应小 于$6,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50mm。砌块砌体圈梁纵向钢筋不应
6.3.4圈梁应符合下列构造要
1圈梁应封闭并宜紧靠板底。遇有洞口时,应在洞口上部 没置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到中垂 直间距的2倍,且不得小于1m。 2圈梁兼作过梁时,应另外增加过梁钢筋,且过梁钢筋伸过 洞口两侧的长度均不宜小于300mm。 3圈梁的宽度宜与墙厚相同,当墙厚不小于240mm时,其 宽度不宜小于墙厚的2/3且不小于240mm。圈梁高度不应小于 120mm。砖砌体圈梁级向钢筋不应少于410,箍筋直径不应小 于6,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50mm。砌块体圈梁纵向钢筋不应 少于412,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4基础顶面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纵筋不应少 于412,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50mm。 5圈梁的纵向钢筋镭锚入构造柱的长度不应小于35倍钢解 直径。 6.3.5构造柱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应设置构造柱。 2楼(电)梯间四角及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应设 置构造柱。 3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应设置构造柱。 4天房间内外墙交接处,不小于2.1m的较天洞口两侧应设 置构造柱。 5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本规范表3.1.3的限值时,横墙内 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2倍,且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 距宜适当减小: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当外纵墙开 间天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 6有错层的多层房屋,当房屋层数不低于4层时,在底部1 4楼层处错层部位墙中部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2m。 6,3,6单面走廊建筑的构造柱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封闭的单面走廊,外纵墙应通过现浇楼板及走廊拉梁 与内横墙连接,拉梁位置内,外纵墙应设置构造柱。 2对开敲的外廊,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柱,通过拉梁与内纵墙 相连,拉梁位置内纵墙应设置构造柱。 6.37构造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180mm×240mm(墙厚190mm 时为180mm×190mm),小砌块房屋中替代芯柱的钢筋混凝土构 造柱截面不宜小于190mm×190mm,小块房屋芯柱截面不宜 小于120mm×12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截面应适当加大。 2构造柱级向钢筋宜采用412,箍筋直径可采用6mm,箍 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上下柱端应适当加密:超过六层时,构
6.3.5构造柱设置应符合下列
6.3.6单面走廊建筑的构造柱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封闭的单面走廊,外纵墙应通过现浇楼板及走廊拉梁 内横墙连接,拉梁位置内,外纵墙应设置构造柱。 2对开敲的外廊,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柱,通过拉梁与内纵墙 连,拉梁位置内纵墙应设置构造柱
1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180mm×240mm(墙厚190mm 时为180mm×190mm),小砌块房屋中替代芯柱的钢筋混凝土构 造柱截面不宜小于190mm×190mm,小块房屋芯柱截面不宜 小于120mm×12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截面应适当加大。 2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12,箍筋直径可采用6mm,箍 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上下柱端应适当加密:超过六层时,构
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芯柱的 竖向插筋不应小于112,超过五层时不应小于114。房屋四角 的构造柱配筋应适当加大。 3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沿墙高每隔500mm设 26水平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 点焊钢筋网片,每边伸人墙内不宜小于1m;底部1/3楼层的拉结 钢筋网片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小砌块房屋中,与构造柱相邻 的砌块孔洞宜填实小砌块房屋芯柱与墙体连接处或墙体交接处 应沿墙体通长布置4点焊钢筋网片,沿墙高间距不大于600mm; 在底层1/3楼层沿墙高间距不大于400mm。 4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上下贯通。芯柱 的竖向播筋应贯通墙身且与圈梁相连。 5构造柱和芯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 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6超过500mm高女儿墙,构造柱宜伸至女儿墙顶,女儿墙 构造柱的间距不宜大于4m,并应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 一起。 7在构造柱上搁置较大跨度梁时,应考虑梁与构造柱间的 相互影响。 8构造柱和芯柱的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倍钢 筋直径。 6.3.8楼梯间中间平台处宜增设圈梁或采用现浇楼板和构造柱 相连。 6.3.9门窗洞口处不应采用砖过梁,过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 240mm。 .3.10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面板宜采用连续配筋,整体浇 注。楼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20mm。 6.3.11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混凝土面层厚度不应
250mm的钢筋网。现浇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贯通该楼层所有墙体。
6.3.12砌体中留槽洞及埋设管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施工管理标准规范范本6.3.14顶层圈梁底与顶层过梁顶范围内应设1~3道26通
水平配筋带;顶层端开间的纵,横外墙尚应在每隔5匹砖的灰缝 内配26通长钢筋:底层窗台下墙体灰缝内应设置3道26拉结 钢筋,并伸入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500mm
1框架柱.混凝土墙和托墙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C30。 2过渡层砌体块材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砌筑砂浆 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砌块研体研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 Mb10。
按本规程7.2.5条确定。 3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 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墙体的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式中:K1 与过渡层相邻的框架,剪力墙侧向刚度 K2 过渡层研体的侧向刚度: K: +Kew 与过渡层相邻全部框架和剪力墙的侧向刚度
多遇地震作用标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弹性层间 应移(包括地震倾覆力矩附加轴力引起的侧移)镀铬标准,计 算时,可不扣除结构整体弯曲变形;应计入扭转变 形,客种作用的分项系数均采用1.0: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取1/1000; 层高。
3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或与现浇楼板可靠拉接
3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或与现浇楼板可靠拉接
....- 相关专题: 住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