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1350-2019-T: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无水印 带标签)

  • GB 51350-2019-T: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无水印 带标签)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9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03
  • 发 布 人: messi1990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 设计过程

    由气密性材料和部件、抹灰层等形成的防止空气渗透的 可造层。

    2.0.6建筑能耗综合值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单位面积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 生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 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后,两者的差值。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电力标准,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 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暖设备供给的热量

    2.0.8供冷年耗冷量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 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冷设备供给的冷量。

    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 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量。通常采用压差实验检 测建筑气密性,以换气次数N,即室内外50Pa压差下换气次 数来表征建筑气密性。

    0.1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ratioofrenewablee

    2.0.1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utilizationratioofrenewable ener gy

    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中可再 原利用量占其能量需求量的比例

    2.0.11建筑综合节能率

    设计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 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设计建筑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筑能耗综合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 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2.0.13显热交换效率

    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温差与新风进口、回风 温差之比。

    2.0.14全热交换效率total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熔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 烩差之比。

    2.0.15断热桥锚栓thermallybrokenfixer

    断热桥锚栓thermallybro

    通过特殊的构造设计,能有效减小或阻断锚钉热桥效应的 锚栓。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外侧的缝隙进行密封并兼具防水及 水蒸气透出功能的材料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内侧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空气渗 材料。

    .建筑设计应根据气族特证和地茶件,通划彼动式 低建筑冷热需求和提升主动式能源系统的能效达到超低能 此基础上,利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平衡和替 叫近零能耗。有条件时,宜实现零能耗。

    3.0.4应采用性能化设计、精细化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及智 能化运行模式。

    密层和影响气流组织,并宜采用获得绿色建材标识(或认证)的 材料与部品

    4.0.1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应符合表

    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应符合表4.0.1规定

    表4.0.1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

    注:1冬季室内相对湿度不参与设备选型和能效指标的计算。 2当严寒地区不设置空调设施时,夏季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可不参与设备选型 和能效指标的计算:当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不设置供暖设施时,冬季室内 热湿环境参数可不参与设备选型和能效指标的计算

    1冬李室内相对湿度不参与设备选型和能效指标的计算。 2当严寒地区不设置空调设施时,夏季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可不参与设备选型 和能效指标的计算:当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不设置供暖设施时,冬季室内 热湿环境参数可不参与设备选型和能效指标的计算

    4.0.2居住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新风量不应小于301

    人)。公共建筑的新风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 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 4.0.3居住建筑室内噪声昼间不应大于40dB(A),夜间不应 大于30dB(A)。酒店类建筑的室内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一级的规 定;其他建筑类型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高要求标准的 规定

    :本表也适用于非住宅类居住建筑。

    超低能耗居任建筑能效指标应符合表5.0.3的规定

    表5.0.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效指标

    5.0.4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指标应符合表5.0.4的规定。

    表5.0.4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指标

    注:本表也适用于非住宅类居住建筑。

    5.0.5零能耗居住建筑的能效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本体性能指标应符合本标准表5.0.1的规定; 2建筑本体和周边可再生能源产能量不应小于建筑年终端 能源消耗量。

    能源消耗量。 5.0.6零能耗公共建筑的能效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本体性能指标应符合本标准表5.0.2的规定; 2建筑本体和周边可再生能源产能量不应小于建筑年终端 能源消耗量。

    表6.1.3分隔供暖空间和非供暖空间的非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

    6.1.4外门窗气密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K)和太阳得热系数(SHGC)值

    6.1.6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外门门透光部分宜符合本标准第 6.1.5条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规定;严寒地区外门非透光部分 传专热系数K值不宜大于1.2W/(m·K),寒冷地区外门排透光 部分传热系数K值不宜大于1.5W/(m·K)。 6.1.7严寒地区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户门的传热系数K值 不宜天于1.3W(m·K),寒冷地区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 卢的传热系数K值不宜大子1.6W/(m·K)。 6.1.8门窗洞口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 列》GB/T5824规定的建筑门洞口尺寸和窗洞口尺寸,并应优先 选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协调要求》GB/T30591规 定的常用标准规格的门、窗洞口尺寸。 6.1.9外窗和遮阳装置性能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夏季遮阳、冬 李得热以及大然米光的需求。

    6.2.1当采用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器作为冷热源时,其制冷季 节能源消耗效率应符合表6.2.1的规定

    6.2.1当采用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器作为冷热源时,其制冷季

    表6.2.1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指标

    2.2当采用户式燃气供暖热水炉作为供暖热源时,其热效 符合表 6. 2. 2 的规定

    表6.2.2户式燃气供暖热水炉的热效率

    注:71为供暖炉额定热负荷和部分热负荷(热水状态为50%的额定热负荷.供暖状 态为30%的额定热负荷)下两个热效率值中的较大值,2为较小值。

    主:贝为供暖炉额定热负荷和部分热负荷(热水状态为50%的额定热负荷:供 态为30%的额定热负荷)下两个热效率值中的较大值,2为较小值。

    3当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供暖热源时,机组性能系数CO 子合表6.2.3的规定。

    应符合表 6. 2. 3 的规定

    表6.2.3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系数(C0P)

    6.2.4当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 规定条件下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或机组能源效率等 级指标(APF)可按表6.2.4选用。

    6.2.4当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

    5当采用燃气锅炉时,在其名义T况和规定条件下:锅 率应符合表6.2.5的规定。

    表6.2.5燃气锅炉的热效率

    6.2.6当采用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

    冷水(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

    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

    6.2.7新风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热型能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 2全热型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 6.2.8居住建筑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不应大于0.45W/(m· h),公共建筑单位风量耗功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相关规定

    6.2.9新风热回收系统空气净化装置对大于或等于0.5

    .压能 7.1.2性能化设计应根据本标准规定的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 标要求,并应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优化确定建筑设计 方案。 7.1.31 性能化设计宜按下列程序进行: 1 设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 2制定设计方案; 3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T具进行设计方案的定量分析 及优化; 4分析优化结果并进行达标判定。当能效指标不能满足所 确定的目标要求时,修改设计方案,重新进行定量分析和优化 直至满足自标要求; 5确定优选的设计方案; 6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 7.1.4性能化设计应以定量分析及优化为核心,应进行建筑和 设备的关键参数对建筑负荷及能耗的敏感性分析,并在此基研 上,结合建筑全寿命期的经济效益分析,进行技术措施和性能参 数的优化选取,

    5城市及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微气候 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指

    应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

    施,夏李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冬李增加日照:避免冷 风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的主朝向宜为南北朝向,主人口宜避开冬 季主导风向。

    境适应性为原则,以降低建筑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 标,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及围护结构保温隔热 1式建筑设计手段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1.7建筑设计宜采用简洁的造型、适宜的体形系数和窗墙 交小的屋顶透光面积比例。

    1.9遮阳设计应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窗口朝向及建筑 综合考虑。可采用可调或固定等遮阳措施,也可采用可调 得热系数(SHGC)的调光玻璃进行遮阳。南向宜采用可 遮阳、可调节中置遮阳或水平固定外遮阳的方式。东向和 窗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设施

    7.1.10建筑进深选择应考虑天然采光效果。进深较大 位设置采光中庭、采光竖井、光导管等设施改善天 效果。

    7.1.111地下空间宜采用设置采光大窗、采光侧窗、下沉式广场

    3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时应进行消除或削弱热桥的专项设 同护结构保温层应连续。

    计,围护结构保温层应连续。 7.1.14外墙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性悬挑、延伸等宜采用与主体结构部分断开的方式。 2外墙保温为单层保温时,应采用锁扣方式连接;为双层 保温时,应采用错缝粘结方式。

    7.1.15外门窗及其遮阳设施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屋面保温层应与外墙的保温层莲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 桥:当采用分层保温材料时,应分层错缝铺贴,各层之间应有 粘结。 2屋面保温层靠近室外一侧应设置防水层;屋面结构层上 保温层下应设置隔汽层;屋面隔汽层设计及排气构造设计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 3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结构体,其保温层应与屋面、墙面 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女儿墙、土建风道出风口等 薄弱环节,官设置金属盖板,以提高其耐久性,金属盖板与结构 连接部位,应采取避免热桥的措施。 4穿屋面管道的预留洞口宜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

    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管进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填充保 温材料。 5落水管的预留洞口宜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落水 管与女儿墙之间的空隙宜使用发泡聚氨酯进行填充,

    管与女儿墙之间的空隙宜使用发泡聚氨酯进行填充。

    7.1.17地下室和地面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与地上部分保温层连续,开应 采用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延伸到地下 东土层以下,或完全包裹住地下结构部分: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 层内部和外部宜分别设置一道防水层:防水层应延伸至室外地面 以上适当距离。 2无地下室时,地面保温与外墙保温应连续、无热桥。

    7.1.18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建 筑设计施L图中应明确标注气密层的位置。 7.1.19 围护结构设计时,应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 7.1.20 建筑设计应选用气密性等级高的外门窗:外门窗与门窗 洞口之间的缝隙应做气密性处理。 7.1.21 气密层设计应依托密闭的围护结构层,并应选择适用的 今你处料

    7.1.22围护结构洞口、电线盒、管线贯穿处等易发生气密性间

    的部位应进行节点设计,并应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 透气密层的电力管线等宜采用预埋穿线管等方式,不应采用 数设方式。

    处应进行密封节点设计,并应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

    7.1.24供热供冷系统冷热源选择时,应综合经济技术因素进行

    7.1.24供热供冷系统冷热源选择时,应综合经济技术因素进行

    性能参数优化和方案比选,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严寒地区采用分散供暖时,可采用燃气供暖炉;采用集 中供暖时,宜以地源热泵、工业余热或生物质锅炉为热源,并采 用低温供暖方式。 2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宜采用地源热泵或空气源热泵 3夏热冬暖地区宜采用磁悬浮机组等更高能效的供冷设备 7.1.25 供热供冷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优先选用高能效等级的产品,并应提高系统能效: 2 应有利于真接或间接利用自然冷源: 3 应考惠多能互补集成优化: + 应根据建筑负荷灵活调节: 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 6 应兼顾生活热水需求。 7. 1. 26 循环水泵、通风机等用能设备应采用变频调速。 7. 1. 27 应根据建筑冷热负荷特征:优化确定新风再热方案或采 取适的除湿技术措施

    性能参数优化和方案比选,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严寒地区采用分散供暖时,可采用燃气供暖炉;采用集 中供暖时,宜以地源热泵、工业余热或生物质锅炉为热源,并采 用低温供暖方式。 2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宜采用地源热泵或空气源热泵

    VI新风热回收及通风系统

    7.1.28应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设计应考全 年运行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7.1.29新风热回收装置类型应结合其节能效果和经济性综含考 虑确定:设计时应采用高效热回收装置。 7.1.30 新风热回收系统宜设置低阻高效的空气净化装置。 7.1.31 严寒和寒冷地区新风热回收系统应采取防冻及防结霜 措施。 7.1.32居住建筑新风系统宜分户独立设置,并应按用门需求供 应新风量

    7. 1.37 电梯系统应采用节能的控制及拖动系统,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当设有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排列时,应具备群控功能; 2电梯无外部召唤,且电梯轿湘内一段时间无预设指令时, 应自动关闭轿湘照明及风扇: 3宜采用变频调速拖动方式,高层建筑电梯系统可采用能 量回馈装置。

    7.1.38应设置室内环境质量和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对建筑室内 环境关键参数和建筑分类分项能耗进行监测和记录,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公共建筑应按用能核算单位和用能系统,以及用冷、用 热、用电等不同用能形式:进行分类分项计量:居住建筑应对公 共部分的主要用能系统进行分类分项计量,并宜对典型户的供暖 共冷、生活热水、照明及插座的能耗进行分项计量,计量户数不 宜少于同类型总户数的2%,且不少于5户。 2应对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室内环境进行监测。对于公共 建筑,宜分层、分朝向、分类型进行监测;对于居住建筑,宜对 典型户的室内环境进行监测,计量户数不宜少于同类型总户数的 2%,且不少于5户。

    3当采用可再生能源时,应对其单独进行计量。 4 应对数据中心、食堂、开水间等特殊用能单位进行独立 计量。 5应对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系统等关键用能设备或系 统能耗进行重点计量。 6宜对室外温湿度、太阳辐照度等气象参数进行监测。 7宜对公共建筑使用人数进行统计。 7.1.39应设置楼宇自控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应根据末端用冷 用热、用水等使用需求,自动调节主要供应设备和系统的运行 工况

    7.1.41节能控制宜以主要房间或功能区域为控制单元,实

    切能: 1在一个系统内集成并收集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照度, 人体在室信息等与室内环境控制相关的物理量; 2包含房间的遮阳控制、照明控制、供冷、供热和新风末 端设备控制,相互之间优化联动控制; 3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需求的前提下,以降低房间综合能 耗为目的,自动确定房间控制模式,或根据用户指令执行不同的 空间场景模式控制方案。 7.1.42当有多种能源供给时,应根据系统能效对比等因素进行 优化控制。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时,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 7.1.43新风机组的运行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实现相应的设备启停, 风机转速及新风阀开度调节; 2宜设置压差传感器检测过滤器压差变化; 3宜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熔差)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 通阀,或联动外窗开后进行自然通风; 一一亚宝和塞地区的新风热回收装置应具备防连化功能

    宜根据室内一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实现相应的设备后停、 风机转速及新风阀开度调节: 2宜设置压差传感器检测过滤器压差变化: 3宜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焰差)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 通阀,或联动外窗开启进行自然通风: 4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新风热回收装置应具备防冻保护功能:

    7.2.1建筑施.工单位应针对热桥处理、气密性保障等关键环节 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进行现场实际操作示范。 7.2.2建筑围护结构保温丁程施工时,应选用配套供应的保温 系统材料和专业化施工工艺。对外保温结构体系:其型式检验报 告中应包括外保温系统耐候性检验项目

    1保温施工应在基层处理、结构预埋件安装完成且验收合 格后进行。外墙保温施工前,外门窗应安装完毕并验收合格。 2保温层应粘贴平整且无缝隙,其固定方式不应产生热桥: 采用君棉带薄抹灰外保温系统时,岩棉带的宽度不宜小 于200mm。 3围护结构上的悬挑构件、穿墙和出屋面的管线及套管等 部位应进行热桥处理。 4装配式夹心保温外墙板的竖缝和横缝均应做热桥处理。 7.2.4外窗(包括大窗)应整窗进场。外门窗安装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安装前结构工程应已验收合格且门窗结构洞口应平整。 2 外门窗与基层墙体的莲接件应进行阻断热桥的处理。 3门窗洞口与窗框连接处应进行防水密封处理。 4窗底应安装窗台板散水,窗台板两端及底部与保温层之 间的缝隙应做密封处理:门洞窗洞方应安装滴水线条, 7.2.5当设计有外遮阳时:应在外窗安装完成后且外保温尚未 施下时确定外遮阳的固定位置:并安装连接件。连接件与基层墙 体之间应进行阻断热桥的处理。 7.2.6围护结构气密性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气密性材料的材质应根据粘贴位置基层的材质和是否需 要抹灰盖气密性材料进行选择:

    1气密性材料的材质应根据粘贴位置基层的材质和是否需 要抹灰覆盖气密性材料进行选择:

    2建筑结构缝隙应进行封堵; 3围护结构不同材料交界处,穿墙和出屋面管线、套管等 空气渗漏部位应进行气密性处理: 4气密性施工应在热桥处理之后进行: 7.2.7装配式结构气密性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宜采用现浇混凝士 密封方式:横缝应采用高强度灌浆料密封。 2装配式框架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和横缝均宜采用柔性 保温材料封堵,并应在室内侧进行气密性处理。 3外叶板竖缝和横缝处夹心保温层表面宜先设置防水透汽 材料,再丛板缝口填充直径略大于缝宽的通长聚之烯棒。板缝口 宜灌注耐候硅酮密封胶进行封堵。 4装配式夹心外墙板与结构柱、梁之间的竖缝和横缝应在 室内侧设置防水隔汽层,再进行抹灰等处理。 7.2.8施工过程中宜对热桥及气密性关键部位进行热工缺陷和 气密性检测,查找漏点并应及时修补。 7.2.9机电系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机电系统安装应避免产生热桥和破坏气密层: 2风系统所有敲开部位均应做防尘保护; 3机组安装及管道施工过程中应做消声隔振处理。 7.2.10 主要材料及设备进场时,应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并符 合设计要求。主要材料及设备宜包括下列内容: 保温材料; 外门窗、建筑幕墙(含采光)及外遮阳设施: 3 防水透汽材料、气密性材料: 4 供暖与空调系统设备; 照明设备; 6太阳能热利用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备等。

    行下道工序,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和影像资料。隐蔽工程检查应

    包括下列内容: 1外墙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度和板 材缝隙填充情况;锚固件安装与热桥处理:网格布铺设情况:穿 墙管线保温密封处理等。 2屋面、地面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 度和板材缝隙填充质量;防水层(隔汽、透汽)设置;雨水口部 立、出屋面管道、穿地面管道的处理等。 3门窗、遮阳系统安装方式;门窗框与墙体结构缝的保温 处理;窗框周边气密性处理,连接件与基层墙体间的断热桥措 施等。 4女儿墙、窗框周边、封闭阳台、出挑构件、预埋支架等 重点部位的施工做法。 7.2.12在建筑主体施工结束,门窗安装完毕,内外抹灰完成 后,精装修施工开始前,应按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进行建筑气 密性检测:检测结果应满足本标准气密性指标要求。 7.2.13设备系统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联合试运转和调试,并应

    .2.12在建筑主体施工结束,「门窗安装完毕,内外抹灰 后,精装修施工开始前,应按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进行建 密性检测,检测结果应满足本标准气密性指标要求

    7.2.13设备系统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联合试运转和调试,

    .3.1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应针对高性能围护结构、新风热 系统以及建筑用能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制定专项运行管理方案 应编制相应运行管理手册

    1应立足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建筑构件和设备的功能实施 控制调节; 2应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建筑实际使用情况做出动态运行 策略调整

    7.3.3 建筑正式投人使用的第一个年度,应进行建筑能源系统 调适。系 系统调适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覆盖主要的季节性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 2 应覆盖中控系统及所有联动工作的用能系统和建筑构件; 3 系统调适宜从正式投人使用开始延续至第三个完整年度 结束; 4建筑使用过程中,当建筑使用功能发生重大改变或对用 能系统进行改造后,应在建筑恢复使用的第一个年度重新进行系 统调适。

    保障等关键部位进行维护和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免在外墙或屋面上固定物体,保护保温系统完整性 如确需固定,则必须采取防止产生热桥的措施。 2应意外墙内表面的抹灰层、屋面防水隔汽层及外窗密 封条是否完好,气密层是否遭到破坏。若发生气密层破坏,应及 时修补或更换密封条。 3应定期检查外门窗关闭是否严密毕业设计,中空玻璃是否漏气, 锁扣等五金部件是否松动及其磨损情况。每年应对门窗活动部件 和易磨损部分进行保养。 4当建筑的门窗洞口或其他气密部位进行了改造或施工时 工后应对建筑气密性重新进行测定 5宜定期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检验,对于热工性能减 退明显的部位应及时进行整改。 7.3.5建筑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的能耗数据、建筑的使用 情况记录和气象数据,调整运行策略或使用方式。必要时,应对 建筑用能系统进行再调适。 7.3.6过渡李宜关闭新风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新风机组 的运行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过滤器两侧压差变化及时清理或更换过滤装置;

    应根据过滤器两侧压差变化及时清理或更换过滤装置 2 应每两年检查一次热回收装置的性能,必要时及时更换

    呆证热回收效率; 3当供暖、制冷设备开启时,宣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灯 空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通阀开闭

    3当供暖、制冷设备开启时,宣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熔差) 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通阀开闭, 7.3.7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应对建筑运行参数进行记录和数据分 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除满足本标准对各项能耗数据的记录要求外,尚应记录 建筑同期的人员使用情况、室外环境参数等信息; 2每年应对建筑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并应与上一年度相应 数据进行纵向比对分析,或与相同气候区、相同功能的近零能耗 建筑运行数据进行横向比对分析; 3能耗数据宜向社会公布。 .3.8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应编制用户使用手册,并应对业主及 更用者进行宣传贯彻。在公共空间,应设公告牌,将与节能有关 的用户注意事项等信息进行明示

    使用者进行宣传贯彻。在公共空间机电标准规范范本,应设公告牌,将与节能有关 的用户注意事项等信息进行明示,

    8..应对近零能耗建筑进行评价,评价应货穿设计、施工及 运行全过程。 8.1.2评价应以单栋建筑为对象。 8.1.3应按本标准第5章的能效指标要求进行分类评价,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当未达到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标要求时,应进行超低能 耗建筑评价; 2当优于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标要求,且符合本标准第 5.0.5条第2款或第5.0.6条第2款的规定时,应进行零能耗建 筑评价。

    ....
  • 相关专题: 能耗建筑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