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633-2010 核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范

  • GB50633-2010 核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7.1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11
  • 发 布 人: 18781875029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restricted area

    具有确定的边界,并在核电广管理人员有效控制下的核电 在领域。

    海洋标准.3 测区起算点 original point of surveying area

    指将国家或地方平面、高程控制引测至测区,作为整个核电, 区域内的控制起算数据。在国家或地方等级控制点距离测区较远 或使用不便时建立。

    在测区起算点或国家或地方等级控制点基础上,为满足前期 土建施工、附属工程的定位和放线、次级网的建立等,在整个核电 厂区域内所布设的一组有特定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包括平面控制 网和高程控制网

    在初级网基础上布设的,为满足平整后厂区内主要建(构)筑 物的施工定位和放线、微网测设、变形监测及局部控制加密等,由 覆盖于核岛、常规岛等主要厂房周围的、若干个观测墩组成的平面 和高程控制网。

    由定位在核岛、常规岛等厂房内混凝土基础底板或平台 多个测量标志组成,同时,为通视在板、墙上预留孔洞,满足各厂

    内部的土建和安装的定位、检查、变形监测及局部控制加密等,由 次级网发展的微型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网

    2.1.7天线相位中心

    指微波天线的电气中心,其理论设计应与天线几何中心一致。 2.1.8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

    指微波天线的电气中心,其理论设计应与天线几何中

    一种利用航海无线电指向标播发台播发DGPS修正信息、向 用户提供高精度服务的助航系统,属单站伪距差分。主要由基准 台、播发台、完善性监控台和监控中心组成。

    3.1.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 形网测量等方法。

    3.1.2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可依次分为三、四等和一、二级。 3.1.3首级平面控制网精度,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 5cm。

    3.1.2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可依次分为三、四等和一、二纟

    1应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经济合理。 2应与国家或地方系统联测。坐标联系测量方法应符合本 规范附录A的规定。 3作业前应进行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对收集到的相关控制 资料和地形图应进行综合分析,并应在图上进行优化设计和精度 估算。 4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工程规模,合理确定首 级控制网的精度等级和观测方案,但等级不应低于四等。 3.1.5平面控制网宜采用全国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所选平面 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1/40000的要求 下,作下列选择: 1采用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 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 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 统。

    4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 5 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的规定

    3. 2. 1 的规定。

    表3.2.1卫星定位测靠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3.2.2:卫星定位测量,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可按下式计算:

    g=~A?+(B. d)?

    3.2.3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符合下列规负

    W一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Wx、Wy、W,一异步环的各坐标分量闭合差(mm)。 2GPS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 度要求,并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3.2.4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并应有利于加密 和扩展,每个控制点应至少有一个通视方向。 2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 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 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3.2.7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 舰定

    表3.2.7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3.2.8对于规模较大的GPS测区,应编制作业计划。 3.2.9GPS测量在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 检查电池的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存空间是否充足。 3.2.10GPS观测,安置天线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天线高量 取应精确至1mm。 3.2.11( GPS测量作业时,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 工具。 3.2.12GPS测量作业时应做好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 器高开关机时间等相关信自的测站记录GPS记录手篷格式应

    3.2.12GPS测量作业时应做好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 器高、开关机时间等相关信息的测站记录。GPS记录手格式应 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IVGPS测量数据处理

    3.2.13GPS测量数据处理,基线解算可采用随机软件,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30min。 2解算模式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也可采用多基线解算模 式。 3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 3.2.14GPS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 和重复基线检核,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按下列公 式进行计算:

    n W, 50 W

    2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按下列公 行计算:

    3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Wx≤2ng Wy≤2ng W,≤2/ng W≤2V3nd

    式中:。一相应等级基线长度中误差(mm),见本规范式(3.2

    .2.18GPS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国家座标系或独立坐标系中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平 差。 2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以强制约束,也可加权约 束。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符合本规范表3.2.1中相应等 级的规定; 3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二维或三维坐 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的精度 信息。有需要时,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4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符合本规范 表 3. 2. 1 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 的规定

    .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本规范表 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 于本规范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 应大于13cm。

    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

    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

    3.4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

    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且宜联 测2个已知方向。 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 3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 4 导线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3.3.5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3.3.5导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位置,视野应 相对开阔,并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 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并应以不受旁折光的 影响为原则。 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窗、散热 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 5应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3.3.6导线点的埋石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点之记绘制 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直水平角观测 3.3.7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 符合下列规定: 1经纬仪系列分级和基本技术参数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的 规定。 2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 DJ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DJ2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DJ6级仪器 不应超过1.5 格。 3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DJ1级仪器不应 大于1",DJ2级仪器不应大于2"。 4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DJ1级仪器不应超过 10",DJ2级仪器不应超过15”DJ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5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 偿。 6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应产生偏 移。 7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的位移指标,DJ1级仪器不应超 过 0.3",DI2级仪器不应超过 1",DJ6级仪器不应超过1.5"。

    8: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 王1mm.

    8: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 于1mm。 3.3.8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8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 3. 3.8 的规定

    1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表 3.3.8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注:1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 的限制:

    2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土3°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 向进行比较,其值应符合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观测的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3观测的方向数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 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应为共司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 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 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度盘配置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 规定。 5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3.3.9·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 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 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左、右角的测 回数应为总测回数的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 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

    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之 差,不应大于本规范表3.3.1中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 倍。

    3.3.10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

    2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 1格。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 土3°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观测限差应满足本 规范第3.3.8条第1款的规定。 3如受震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 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 3.3.11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 测超限方向,并应联测零方尚。 2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 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应重测该站。 3.3.12,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 网相应等级的规定执行。 3.3.13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当使用电 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并应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 置的各项限差。

    3.3.15 短程测距仪器应为3km以下,中程测距仪器应为3km~ 15km。 3.3. 16 测距仪的测距中误差应按下式进行估算:

    3.3.16测距仪的测距中误差应按下式进行估算:

    表 3. 3. 18 气象数据的测量要求

    注:1温度计应悬挂在与测距视线同高,且不受日光辐射影响和通风的地方; 2气压计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避免日光曝晒

    5当测距边用电磁波测距二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的高差进 行修正时,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求,可按本规范第 4.3.2条和第4.3.3条中五等三角高程测量的有关规定执行。 3.3.19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 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并应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 各项限差。

    1测量斜距应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再进行 水平距离计算。 2当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两点间的高差 时,应进行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3水平距离可按下式计算:

    (3. 3. 20)

    式中:Dp一 测线的水平距离(m); S一一经气象改正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m); h一一仪器的发射中心与反光镜的反射中心之间的高差 (m)。

    3.3.21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fefe mg= Y

    式中:u 单位权中误差; d~ 各边往、返距离的较差(mm); 测距边数; P 各边距离的先验权,其值为1/品,0p为测距的先验中 误差,可按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计算。 2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

    [dd] mD 2n

    式中: m) 平均测距中误差(mm)

    测距边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3.3.23测距边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D。= Dp(1 Hm十hm Ra+H.+hm

    3.3.27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点位误差椭 圆参数或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边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

    表3.3.28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

    3.4.1各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4.1的 规定。

    3.4.1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

    3.4.2三角形网中的角度宜全部观测,边长可根据需要选 或全部观测;观测的角度和边长均应作为三角形网中的观 与平差计算。

    3.4.3首级控制网定向时,方位角传递宜联测2个已知方

    给排水施工组织设计 4三角形网的布设应符合下

    1首级控制网中的三角形,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 角形的内角不应小于30°。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个别角可

    但不应小于25°。 2加密的控制网可采用插网、线形网或插点等形式; 3三角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第1款~第 4款的规定。 3.4.5三角形网点位的埋石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点之

    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3.3.7条、第3.3.8条、第3.3.10条~第 3. 3. 13 条的规定。

    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3.3.14条~第3.3.19条的规定。 IV三角形网测量数据处理

    抗震标准规范范本3. 4.9 三角形网的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

    81.2= (2)(2+2) 6Rm 82.1 (2i)(+2y2) 6R

    12—测站点1向照准点2观测方向的方向改化值(");

    ....
  • 相关专题: 核电厂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