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2017-2025)文本(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等2017年10月)

  • 杭州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2017-2025)文本(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等2017年10月)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5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7-2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1.  总  则
    1.1  规划目的
    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对于建设节能低碳、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建筑用能体系,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
    《杭州市城乡规划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杭州现有的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基础,合理考虑和设置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战略
    以及技术路线,明确规划分区及指标控制要求,将规划要求与空间落实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指导杭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工作,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改善人居环境,
    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为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提供规划保障,更好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
    用。
    1.2  规划原则
    1.2.1  以人为本,创新驱动
    绿色建筑专项规划要以人为本,将人本导向作为其第一理念,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分析规划区域绿色建筑
    和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发展基础、条件和趋势,综合考虑各类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技术的协调发展。
    1.2.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结合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建筑特点,建立健全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政策措施,适当超前,同时具备可操作性。
    1.2.3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市场环境,激发.......................................

    ......

    1)全面提升新建建筑绿色星级标准

    杭州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100%按照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建设。 二星级以上:杭州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按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建设的新建民用建筑面积占比达到55%。其中:杭州市中

    杭州市城城镇建设用地 二星级以上:杭州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按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建设的新建民用建筑面积占比达到55%。其中:杭州市中心城区,包括上城、下城、

    江干、拱壁、西湖(含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滨江区行政区域范围详细指标见下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比为55%:萧山(大江东)、余杭、富阳区占比为45%;临安 区、桐庐县、淳安县和建德市占比为35%。 三星级:杭州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范围电力弱电技术、方案,按三星级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建设的新建民用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其中:杭州市中心城区,包括上城、下城、江干、拱 墅、西湖(含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滨江区行政区域范围详细指标见下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比为10%:萧山(大江东)、余杭、富阳区占比为7.5%:临安区、桐 庐县、安县和建德市点比为5%

    2)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城消费比重达到15%

    3)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根据《杭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要求,将杭州建成大海绵格局丰富、小海绵设施高效、江南水网特色突出的海绵城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源头 影响开发建设措施,全市建成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到2020年,25%以上的城市已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按照两级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分为 级分区和二级分区,其中一级分区对约束性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进行管控,二级分区对约束性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进行管控和低影响开发设施提出建议。低影响开发 施主要包括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池、透水性地面、屋顶绿化和调蓄设施等。县体设施建设及相关指标要求等需严格按照《杭州市海缩城市专项规划》要求热行。

    1)继续提升新建建筑绿色星级标准

    年近期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新建民用建筑中高星级绿色建筑的面和

    二星级以上:杭州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按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建设的新建民用建筑占比达到65%。其中:杭州市中心城区,包括上城、下城、江 干、拱壁、西湖(含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滨江区行政区域范围详细指标见下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比为65%:萧山(大江东)、余杭、富阳区占比为50%;临安区、 桐庐县、浮安县和建德市占比为45%。 三星级:杭州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按三星级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建造的新建民用建筑占比达到15%。其中;杭州市中心城区,包括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 湖(含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滨江区行政区域范围详细指标见下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比为15%:萧山(大江东)、余杭、富阳区占比为12.5%:临安区、桐庐县、 安县和建德市点比为10%

    2)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范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消费比重达到20% 3)根据《杭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至2030年80%以上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至2040年城市建成区全面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根据此目标按照年 且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3建筑工业化的总体发展定位

    江省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点示范城市,全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领

    2.4建筑工业化的总体发展目标

    3.1绿色建筑的总体发展战略

    3.1.1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战略

    3.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的总体发展战略及技术路线

    3.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的总体发展战略及技术路线

    1)大力宫造建筑设计、施工、适行、改造全生命周期中色、节能、低碳、环保的球色建筑氛围。 2)从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管理、维修和养护到拆除再利用的全生命期视角进行绿色建筑实践活动,有效实现绿色建筑专项规划、设计、施工、峻工 险收等全过程管理,加快既有民用建筑的绿色改造计划实施与力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全面执行《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杭州 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以及《杭州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对各类开 发建设活动提出绿色建筑强制性指标要求,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全部按照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 建设,同时积极推动高星级绿色建筑的建设,落实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显著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提高建筑节能发展质量。 3)建立健金建筑级鱼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行和绿色改造规范标准体系。

    3.1.2.产业联动助推发展战略

    发展绿色建材,建立球色建材评价标识制度、第三方信息发布机制,疏通建筑工程探色建材选用通追,实现绿色建筑产品质量的可追潮性 1)依托杭州本地的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进行绿色建筑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探索、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通过重点工程、示范项目的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理论、 技术及团队,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等 方面进行研究与应用。同时,由主管部门牵头,建立研究课题,对各种绿色建筑技术进行地区适宜性研究,确立因地制宜、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路线,推出地区适宜性技术 目录,降低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 2)充分发挥杭州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行业协会的作用,为从事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的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发挥行业、从业单位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 带作用,推进杭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贯彻落实绿色、低碳、节能、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3.1.3.开源节流并重发展战略

    3.1.4.示范创新引领发展战略

    建设成片高星级以及运行标识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并以此为经验,探索绿色建筑效益与投入关系,寻求平衡点,以实际工程成果引导业主自主建设高星级以及运行标识的绿 色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全面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并积极争创三星级绿色建筑。 别引导和鼓励其他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进行建设。加大宜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对绿鱼建筑的认同感

    3.1.5.政策激励引导发展战略

    3.2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

    随者球色建筑相关理论、技不手段与政策法规的 技术路线,贯彻"因地制宜"原则,体现"全过程 下技术路线实现绿色建筑

    3.2.1.节地与室外环境

    4)建设场地合理设置绿化用地,优化绿化方式,适度提高绿地率,并鼓励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 5)创造优良的室外环境,在光、风、热环境及光污染、噪音控制等方面符合规范的要求,使其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6)提供便捷的各类公共服务和公共交通设施,利于人们绿色出行和减少远距离出行。场地内人行通道按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妥善设置停车场所, 7)鼓励公共建筑与小区住宅采用绿色屋顶、屋顶花园等低影响开发形式,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和相应设施。增加雨水渗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 就有公共建筑与小区住宅,可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屋项、建筑与小区周边绿地以及景观水体等实施低影响开发改造。小区非机动车道和地面停车场,可采用透水性铺装,

    3.2.2.节能与能源利用

    3.2.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绿色建筑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设置合理、完善、安全的给排水系统,采用节水器具。 1)建立有效的节水系统。在满足节水用水定额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有效减少建筑的平均日用水量: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设置合理的供水压力。设置用水计量 麦置,在高耗水场所设置必要的节水措施。 2)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的卫生器具;景观绿化应采用节水灌溉方式:采用具有节水冷却技术的空调设备或系统:在二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中提高 节水技术措施的运用比例。 3)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新建民用建筑的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冲洗用水应当优先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绿色建筑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统筹 利用雨水港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

    3.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3.2.5.室内环境质量

    对使用者而言,绿色建筑的目标是打造健康、适用、高效的室内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良好的室内声环境。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减少噪声干扰,满足并提高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级控制要求,保证其隔声性能良好。对于公共建筑中有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 进行专项声学设计, 2)良好的室内光环境与视野。包括:建筑照明的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保证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备良好的户外视野,采光系数满足国家标准《建筑采 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改善和优化室内天然采光效果。充分利用自然光,降低照明能耗。 3)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根据杭州本地的气象条件,采取有效的可调节避阳措施,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供暖空调系统末端现场可独立调节。 4)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进行合理的气流组织,改善自然通风效果,鼓励人员密集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地下车库 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检测装置,

    对使用者而言,色建巩的目标是造健康、适用、高效的室内空间,主要体现任以下方面: 1)良好的室内声环境。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减少噪声干扰,满足并提高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级控制要求,保证其隔声性能良好。对于公共建筑中有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 进行专项声学设计, 2)良好的室内光环境与视野。包括:建筑照明的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保证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备良好的户外视野,采光系数满足国家标准《建筑采 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改善和优化室内天然采光效果。充分利用自然光,降低照明能耗。 3)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根据杭州本地的气象条件,采取有效的可调节避阳措施,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供暖空调系统末端现场可独立调节。 4)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进行合理的气流组织,改善自然通风效果,鼓励人员密集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地下车库 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检测装置,

    3.2.6.绿色施工技术

    加强施工单位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从意识源头保障建设过程中绿色建筑相关内容的全面有效落实。 1)应建立绿色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制定全过程的环境保护计划。 2)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现降尘、降噪要求,制定并实施施工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计划,尽可能减少建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3)制定并实施施工节能用能、节水用水方案,并进行监测和记录。减少建筑材料损耗,降低损耗率,大力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 4)进行过程管理,严格实施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的重点内容,严格控制设计文件变更,避免出现降低绿色性能的重大变更:采取相关措施保证建筑的耐久性:实现土 修一体化施工。工程萝工验收前,由建设单位组织有关责任单位,进行机电系统的综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3.2.8.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

    3.3建筑工业化的总体发展战略

    1)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以法制为保障的装配式建筑推进机制,建立全面系统的法规制度、政策保障体系和监督系统,建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长效推进机制 提升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社会认同感。整合政策资源,完善评价指标和考核机制,通过专项规划等手段,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提出强制性指标要求。确保各项政策和推进措确 落实到位,促进建筑工业化分阶段地有序发展。

    3.3.3.产业融合战略,培育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

    1)培育骨干龙头企业 推行设计、生产、施工为一体的工程总承包方式,重点支持具有科研、设计、施工、采购、房地产开发等全产业链的大型企业参与建筑工业化项目的建设。鼓励传统无 发、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转型与联合,组建一批资本雄厚、技术密集、管理一流、核心能力强的企业集团,提高建筑生产集约化和一体化程度。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利

    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建筑工业化技术的发展和实施。 2)加快产业链整合延伸 紧跟房屋建筑业的格局转变趋势,加快企业转型调整步伐,尽快适应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要求,实现工业化和产业化的有机结合,以工程总承包方式为龙头,整合优化 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不断谋求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快形成完整、高效、协同的建筑业产业链。推动建筑行业与其他上、下游行业的深层次交流与跨界融合,从而在部品 建造、集成内装、构件运输等多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完善多层次企业架构 结合现有企业发展水平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各类企业的市场定位,构建和完善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构筑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多层次企业架构 4)根据地方特色,做强钢结构产业。加快钢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钢结构产业化、标准化和配套化水平,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

    2)加快产业链整合延伸 紧跟房屋建筑业的格局转变趋势,加快企业转型调整步伐,尽快适应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要求,实现工业化和产业化的有机结合,以工程总承包方式为龙头,整合优化 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不断谋求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快形成完整、高效、协同的建筑业产业链。推动建筑行业与其他上、下游行业的深层次交流与跨界融合,从而在部品 建造、集成内装、构件运输等多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完善多层次企业架构 结合现有企业发展水平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各类企业的市场定位,构建和完善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构筑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多层次企业架构。 4)根据地方特色,做强钢结构产业。加快钢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钢结构产业化、标准化和配套化水平,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

    3.3.4.团队建设战略,以足够的人才储备支撑建筑工业化

    加快培育、引进建筑工业化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业监管人员素质,全面增强本市建筑工业化产业发展的软实力,从而带动工业化产业技术革新,提高工业化产品质量, 降低工业化产品生产成本,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市场应用。 1)鼓励各大专院校设立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培养该专业领域的设计、预制构件生产和施工安装技术人员。 2)以现有建筑工业化产业园区为基础,培养建筑部品、部件及其他预制件生产团队,以旧带新,加强团队建设,打造规模化、专业化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3)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与相关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实用技术人员,帮助传统建筑业工人升级转型为具备建造相关专业技术及生产、操作经验的职业技术工人。 4)依点、示范工程,通过企业内留培训 武项目管理人员队伍

    加快培育、引进建筑工业化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业监管人员素质,全面增强本市建筑工业化产业发展的软实力,从而带动工业化产业技术革新,提高工业化产品质量, 低工业化产品生产成本,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市场应用。 1)鼓励各大专院校设立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培养该专业领域的设计、预制构件生产和施工安装技术人员。 2)以现有建筑工业化产业园区为基础,培养建筑部品、部件及其他预制件生产团队,以旧带新,加强团队建设,打造规模化、专业化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3)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与相关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实用技术人员,帮助传统建筑业工人升级转型为其备建造相关专业技术及生产、操作经验的职业技术工人。 4)依试点、不滤上程,通过企业因部培训 锁目管理人员队伍

    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建设标杆示范性工程 2)以多样化激励措施提示范水平 通过打造全方位的政策激励环境,提高人们对建筑工业化的认同感,形成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建筑工业化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增加 改府专项资金投入,支持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基地和项目建设。搭建金融支持平台,为建筑工业化基地和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在税收、土地供给、相关手续等方面出 台优惠政策,对开展建筑工业化生产的企业、园区和示范项目给予支持。对于采用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符合相关规定的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容积率,房产开发类项目 可按有关规定提前预售。鼓励建立承包商名录,作为建筑工业化项目优先选择对象

    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建设标杆示范性工程

    3.4建筑工业Z化的技术路线

    3.4.1.标准化设计技术路线

    建筑工业化项目应充分体现标准化设计理念,按照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要求,以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实现建筑及部品部件的系列化和多样化。应进行模数协 调,采用模块组合的标准化设计,以满足建造装配化与部品部件标准化、通用化的要求。减少部品部件的规格种类、提高模板的重复使用率,有利于部品部件的生产制造和 施工,提高生产速度和工人的劳动效率,降低造价。 模块的选取应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进行精细化、系列化设计:部品部件采用标准化接口。同时应重视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规则性,便于工厂化、集约化生产加工 提高工程质量,并降低工程造价。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平面的灵活性、立面的多样性及剖面的合理性。 加快建立设计单位与施工企业、构件生产企业和部品部件厂家的协同工作机制。在设计阶段就不断深化相关内容,充分考患加工制作、施工装配等环节的要求,满足后 续工作求

    3.4.2.工厂化生产技术路线

    工业化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设置产品标识,提高生产精度,保障产品质量。应具备相应的生产工艺设施、试验检测条件。建立质量可追溯的信息 化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编码规则和标识系统,并应与构件BIM模型有接口。生产前应编制生产方案,强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标准、工艺流程和作业指导监管,明确生产 过程中的BIM技术应用、构件二次深化、芯片植入等相关要求

    注重原材科及配件的进场检验,制定有针对性的模具方案,建立健全模具验收、使用制度,构件和部品的各类生产信息标注规范化、消断化,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设计需 求,质量品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制定合理的存放、吊运及成品保护方案,在运输过程中应做好安全保障措施。 预制构件和部品的资料应与产品同步形成、收集和整理,形成完整体系,并提供相应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合格部品应具有唯一编码和生产信息

    3.4.3.装配化施工技术路线

    建筑业化项目应遵循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的原则整体策划,综合仍调建筑、结构、设备和内囊等专业,制定相互仍同的施工组致方案,采用装配式施工,保证 程质量,提高劳动效率。 应加大施工组织和管理力度,施工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装配化技术标准、施工工法以及专业化的施工队伍,制定专项施工方案。项目应采用机械化施工操作,采用建筑 息模型(BIM)技术对全过程和关键工艺进行信息化模拟。施工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评审、备案,符合国家和省部的相关要求 并保证系统性、经济型和适用性。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使各类检测检验能符合设计和各类标准的要求。相关记录、资料和文应齐全、翔实、可靠

    3.4.4.一体化装修技术路线

    采用一体代系统性装配思维,大力推土建装修设计一体化,实行建筑、结构、机电、装修设计协同化 装配式建筑项目本身具有系统性,根据系统性装配要求,各专业协同设计、组拼成整体。同时,门窗、厨卫等部品采用模块化设计、工化制作及现场化装配,实现门 窗、厨卫部品一体化装修。提高各系统的集成度、施工精度和效率,加快装配化施工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注重接口和构造设计。完善瓷砖、石材等装修材料的施工指引,配 备排版图纸。全面使用覆拌砂浆、预拌混凝土。

    3.4.5.信息化管理技术路线

    建立全专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万一代 管理,对提高工程建设各阶段几个专业之间协同配合的效率,以及一体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通过BIM应用能更好地协同各参与方,发挥BIM技术优势,并使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错误降低到最少,控制投资,按时优质完成项

    目建设,实现最佳的实践。鼓励和支持用建筑在期察、设计、施上和运营管理中推厂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本。 国家机天办公建筑和政附投资欧者以政附投资为主的其他公 共建筑应当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2)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该技术应用于构件的追踪管理,在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堆放、安装阶段对其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对施工计划的制定、施工进度和 质量的把控起到积极作用。 3)BIM和RFID技术的结合。两个技术相结合的优点在于信息准确丰富,传递速度快,减少人工录入信息可能造成的错误。RFID进行施工实时信息采集,并及时 传递给BIM模型,在BIM模型中即时表现实际与计划的偏差,解决施工管理中的实时跟踪和风险控制问题

    3.4.6.智能化应用技术路线

    装配式建筑以采用智能化技术,提升建筑使用的安全、便利、舒适和环保等性能

    4.1既有民用建筑绿色改造的总体发展目标

    既有民用建筑绿色改造的总体发展且标、实施计划及技术路线

    既有民用建筑的绿色改造是绿色建筑发展的 里爱容 刘于能降 促进绿色建筑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建筑能 耗统计及建筑能源审计制度,开展既有建筑

    2017年至2020年: 1)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25万m,其中第一层次范围内为70万m。 2)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程70万m,其中第一层次范围内为35万m。

    2021年至2025年 1)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20万m,其中第一层次范围内为180万m 2)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80万m,其中第一层次范围内为90万m。

    4.2既有民用建筑绿色改造实施计划

    根据杭州市既有民用建筑绿色改造的总体发展目标,通过能耗统计、能耗监测、能效测评、能源审计等技术手段,结合“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的大数据,筛送 需要进行改造的项目。通过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引领、示范项目财政补助、合同能源管理、超过能效限额项目强制性改造等政策指 施推进此项工作

    根据《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和住建部相关的《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近年来,杭州市每年均组织开展了上年度杭 升市民用建筑基本信息和建筑能耗调查统计工作。内容包括: 1)全面统计辖区内上上年度通过峻工验收的所有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基本信息和能耗信息: 2)全面统计辖区内上年度新增的所有各类民用建筑的基本信息: 3)抽样统计辖区内上上年度通过峻工验收的城镇居住建筑和中小型公共建筑的基本信息和能耗信息,抽样统计辖区内乡村居住建筑的基本信息。 根据近年来的能耗统计数据,可以较直观的了解既有建筑能耗情况。根据《普通高等院校单位综合能耗、电耗定额及计算方法》(DB33/T737一2015)、《行政机关单 综合能耗、电耗定额及计算方法》(DB33/T7362015)和《医疗机构单位综合能耗、电耗定额》(DB33/T738一2016),对相关公共建筑进行能耗对标,以督促高能耗建筑 进行节能改造,提高建筑能效

    期机州市城多建设签易会06年5月发他的大产就退民用建巩建设项目 建设和运行官理的通规定,新建、数造国家大小公建巩和大型公专理场 应接入“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建筑能耗监测信息系统必须有建筑分项(分表)用电监测与建筑用能(总表)监测两部分的数据。建筑能耗监测信息系统实施的途 经采用自动采集和人工采集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 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传输技术导则》的要求,数据采集与远程传输遵循标准的网络拓扑系统要求,并自动采集建筑分项能耗和分类能耗数据。适用于全域范围内的国家机 关办公建筑、总建筑面积1万m及以上的公共建筑。争取远期实现公共建筑全覆盖的目标,尤其是医院、宾馆、高等学校、大型商场等高能耗的公共建筑。 通过此项工作,实时监测建筑用能情况,及时发现高耗能现象 分析间随原因,制定针对性改造方案

    4.2.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分解

    年至2020年,累积改造既有公共建筑125万m,既有居住建筑70万m:2021年至2025年,累积改造既有公共建筑320万m,既有居住建筑180万m 其中一层次范图内的服有速范改造任务分解为:

    4.2.4能效测评与能源审讯

    节能改造实施效果。 对于使用财政性资金改造的既有建筑,同时还应委托能源审计机构进行建筑能源审计,核实建筑能源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确保节能改造措施落实到位,并为下一步

    有建筑的绿色运营提供参者数据。

    4.3既有民用建筑绿色改造的总体技术路线

    4.3.1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路线

    建筑本身的功能市局和围护结构性能以及所处的环境对建筑节能减排至关重要,既有建筑在这方面的改可以通过环境整治、室内外确声降噪、父通组、设施改普、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门窗改造、遮阳改造等措施实现,具体如下: 1)场地安全性。对场地安全性、稳定性及无障碍设施进行评估。当存在安全隐惠时,应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保证场地对可能产生的自然灾害或次生灾害有充分的抵御 能力:当无法排除超标的污染源时,应采用相应治理措施。 2)场地规划与布局。对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建筑环境、交通、停车设施、绿化用地、雨水控制利用等项进行评估,并对不足项,可采取改造路网、自行车停车位设 置遮阳防雨设施、机动车采用节约用地的停车方式、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设置智能停车场(库)管理系统、进行绿色景观改造、进行雨水利用等措施。 3)建筑功能与布局。对建筑功能空间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进行评估。在建筑功能改造提升时,应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结构与空间,减少拆、改,优 化建筑的功能布局,保证建筑内部交通流线顺畅,互不干扰,提高空间利用率。对于有地下空间的建筑,宣改善原有地下空间的天然采光、自然通风效果,提高地下空间的 使用效率和环境质量:对于无地下空间的建筑,宜根据建设条件,合理增建地下空间, 4)建筑围护结构性能。对建筑外填构造形式、传热系数及热工缺陷,屋面构造形式及传热系数,外窗、透光幕境、屋顶透光部分热工参数等进行检测,选用适宜的保

    汉.地音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门窗改造、遮阳改造等措施实现,其体如下: 1)场地安全性。对场地安全性、稳定性及无障碍设施进行评估。当存在安全隐惠时,应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保证场地对可能产生的自然灾害或次生灾害有充分的抵御 能力:当无法排除超标的污染源时,应采用相应治理措施。 2)场地规划与布局。对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建筑环境、交通、停车设施、绿化用地、雨水控制利用等项进行评估,并对不足项,可采取改造路网、自行车停车位设 置遮阳防雨设施、机动车采用节约用地的停车方式、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设置智能停车场(库)管理系统、进行绿色景观改造、进行雨水利用等措施。 3)建筑功能与布局。对建筑功能空间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进行评估。在建筑功能改造提升时,应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结构与空间,减少拆、改,优 化建筑的功能布局,保证建筑内部交通流线顺畅,互不干扰,提高空间利用率。对于有地下空间的建筑,宣改善原有地下空间的天然采光、自然通风效果,提高地下空间的 使用效率和环境质量:对于无地下空间的建筑,宜根据建设条件,合理增建地下空间。 4)建筑围护结构性能。对建筑外境构造形式、传热系数及热工缺陷,屋面构造形式及传热系数,外窗、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热工参数等进行检测,选用适宜的保

    4.3.2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路线

    由于既有建筑建造年代的问题,采用的设备相对较为落后,能源利用效率较差,需对暖通空调系统与设备进行改造,采用合理的暖通空调系统、高效的设备,采用 的设备控制方式。 设备和系统 1)结合改造后的设备需求,对于适合保留使用的原有机电系统和设备应进行再利用。 2)新增设备应达到现行国家节能标准要求。 3)应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排水管道标准规范范本,制定实施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制冷(热)量的控制策略。 4)冷水机组出水或回水温度应根据建筑实际负荷的变化进行设定,并结合控制系统的改造实现出水温度自动设置, 5)对于冷热负荷随季节或使用情况变化较大的系统,在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可通过增设变速控制系统,将定水量系统改造为变水量系统。 6)供暖空调水系统应进行水力平衡调试,当设计工况下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超过15%时,应采取水力平衡措施, 7)对于冷却塔的改造,宜根据冷却塔的出水温度,合理调整冷却塔运行台数及风机转速。 8)对于全空气空调系统,应结合换气要求加大新风供应量和实现新风可调的措施,实现过渡季全新风或可调新风比的运行方式。 9)暖通空调系统能耗管理系统应按冷热源、输配系统等设置独立分项用能计量或按付费单元或管理单元设置用能计量装置,并宜对末端系统亦设置独立分项用能 10)合理采用消声隔振措施。 11)合理采用低成本的节能改造技术。 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 12)暖通空调系统的未端装置应现场可独立调节。

    10)合理采用消声隔振措施。 11)合理采用低成本的节能改造技术。 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 12)暖通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应现场可独立调节。

    13)通风空调系统具有空气净化必能或合理设置室内空气净化装置,降低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案物浓度。 14)合理组织气流。不同功能房间应保证一定压差,避免气味散发量大的空间(比如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的气味或污染物串通到室内别的空间或室外主要 场所。 15)宜对室内CO,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系统联动,使CO,浓度始终维持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内。 16)甲醛、苯、氨等有害挥发性有机物宜实现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并与通风系统联动,其限量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 求。 17)地下车库宜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CO浓度监测装置,CO浓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定。 能源综合利用 18)空调供暖系统中的锅炉应增设烟气热回收装置。既有燃煤锅炉宜改造为燃气锅炉;接近或超出使用寿命的燃气锅炉和燃油锅炉宜更换为冷凝式锅炉。 19)存在生活热水、空调再热等稳定热需求时,宜回收制冷机组冷凝热来满足热需求。 20)回收利用排风冷(热)量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21)对于过渡季节或冬季存在供冷需求的建筑,宜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改造直接利用室外空气降温,或对空调水系统进行改造采用冷却塔供冷。

    4.3.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路线

    节水系统 1)给水排水系统的水质、水量、水压应满足建筑用水的要求。 2)应对现有给水系统进行管道漏损情况检测角钢标准,并采取避免管网漏损的措施 3)对各种用水分级、分用途设置计量水表。

    4)设有生活热水系统的建筑,热源系统如需改造,应优先利用余热、废热、可再生能源等作为热源,并合理配置辅助加热系统。 5)有生活热水需求的建筑,如需改造或加装生活热水系统,热水用水量较小且用水点分散时,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热水用水量较大、用水点比较集中时,应采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并应设置完善的热水循环系统。 节水器具与设备 6)如现有卫生器具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及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的要求,应更换成节水器具。有条 时,宜采用用水效率等级为2级及以上的节水器具。 7)绿化灌溉应采用节水灌溉系统。有条件时,还应在采用节水灌溉的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 8)空调设备或系统应合理采用节水冷却技术。 9)当建筑内设有公用浴室时,应采用节水控制措施,如采用带恒温控制和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并采用感应开关、延时自闭阀或脚踏式开关等节水装置, 10)现有的用水设备如需更换,应采用节水设备。 传统水源利用 11)景观水体用水、绿化用水、车辆冲洗用水、道路浇酒用水、冲厕用水、冷却水补水等不与人体接触的生活用水,宜采用除市政供水、地下水外的其他水源,且水质 达到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有条件时应优先使用市政再生水。 12)非传统水源给水系统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给水管道连接,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13)使用非传统水源应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得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14)应结合场地情况,对既有阴水排水系统进行断接改造。 15)景观水体的补水不得使用自来水或地下井水,应优先采用雨水。 16)海绵城市:根据《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第4.1.2条:新开发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小于75%,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宜大于0.6:合理规划地 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进行水量平衡,合理确定雨水回用系统形式、处理工艺及规模。

    4.3.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路线

    ....
  • 相关专题: 绿色建筑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