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2017G901 既有民用建筑抗震加固--混凝土结构

  • 湘2017G901  既有民用建筑抗震加固--混凝土结构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0.4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8-1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湘2017G901  既有民用建筑抗震加固--混凝土结构

    钢构套是对钢筋混凝土聚、柱外包型钢、扁钢焊成构架并灌注结构 胶粘剂,以达到整体受力共同工作的抗震加固方法,采用该方法加固能 够有效提高原结构构件承载力和延性性能,但对原构件的刚度提高影响 不大,因此当仅需要提高承载力而不需要提高刚度时,可采用钢构套加 围方法

    在原钢筋混凝土梁、柱的外围粘贴型钢,可使原钢筋混凝土梁、柱 与型钢形成类似组合截面的特性,有效提高其承载力。一般外粘型钢时 均须加设箍板,故受剪承载力和延性也可同时提高。

    1)钢构套加固梁时,应在的阳角处贴角钢,角钢应与钢缓板焊 接,钢缓板应穿过楼板形成封闭环形。纵向角钢、扁钢两端应与柱有可 靠连接。 2)钢构套加固柱时,应在柱四角外贴角钢,角钢应与外围的钢缓板 焊接。楼板上下的角钢、扁钢两端应与柱有可靠连接,顶层的角钢、扁 钢应与屋面板可靠连接,底层的角钢、扁钢应与基础锚固。 3)钢构套加固时,采用的角钢不宜小于L50×6,钢缓板截面不宜 小于40mm×4mm,其间距不应大于单肢角钢的截面最小回转半径的40 倍,且不应大于400mm,构件两端应适当加密。 4)钢构套与梁柱混凝土之间应采用胶粘剂粘结,胶缝厚度宜控制在 3~5mm,局部允许有长度不大于300mm、厚度不大于8mm的胶缝,但 不得出现在角钢端部600mm范围内

    垫片标准增设钢构套抗震加固说明

    5)加固后的梁、柱截面抗震验算时,角钢、扁钢应作为纵向钢筋、 钢缓板应作为箍筋进行计算,其材料强度应乘以规定的折减系数。

    1)剔除抹灰层,用钢丝刷、毛刷、压缩空气等除去混凝土表面污物 和松散软弱体,将梁、柱截面的棱角打磨成半径R>7mm的圆角, 2)用丙酮或酒精将待粘钢板范围内擦净,填补凹凸不平之处。 3)需要锚固型钢处,将楼板局部钻孔或剔除,以提供钢贯穿上下楼 层:底层柱型钢尚应与基础有效锚固。 4)安装型钢并焊接箍板, 5)采用后注胶法将型钢、箍板与混凝土柱间的空隙灌满结构胶、无 收缩水泥浆或水泥基灌浆料。 6)钢材表面应涂刷防锈漆,或在构架外围抹25mm厚的1:3水泥砂浆 保护层,也可采用其他具有防腐蚀和防火性能的饰面材料加以保护,

    1)箍板与缓板均应在注胶粘贴之前与加固角钢焊接,以免焊接高温 破坏结构胶性能。 2)外粘型钢的两端应有可靠的连接和锚固。下端应锚固于基础中, 中间应穿过各层楼板,上端应伸至加固层的上一层楼板底, 3)在梁柱节点处,板项和梁底处应采用角钢代替箍板进行局部加强 处理, 4)加固前应卸载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渠上的活荷载。 5)楼板凿洞时,应避免损伤原有钢筋。 6)构架的角钢应采用夹具在两个方向夹紧缓板应分段焊接,

    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加固就是在滤混蒙土构件表面米用股粘剂粘贴钢 板或纤维布,使钢板或碳纤维布与原构件成为一个整体,补足原有构件 配筋不足,以提高原结构构件承载力的方法。该方法因其加固后受力均 均不会再混凝土中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加固后构件尺寸增加不大,且施 工便捷,因而在加固修复工程中应用较广。 粘贴钢板可用于楼板、框架梁、框架柱承载力不足时,以及原抗震 错墙体的加固。而粘贴碳纤维布加固只能用于楼板承载力不足、框架案 受弯受剪承载力不足以及框架柱受剪承载力不足或需要增强框架柱延性 性能时,

    当原抗震墙墙体仅因横向配筋不足时,可采用粘贴钢板法加固,即 在墙体表面设置水平横向扁钢。当墙体纵向配筋不足时,粘贴钢板的构 件不易实施,不宜采用。 将钢板粘贴于钢筋混凝土梁底部,主要是利用结构胶将钢板与钢筋 混凝土梁粘结成一体,便钢板能发挥出如纵向钢筋的抗拉作用,可采用 钢筋混凝土理论视钢板为钢筋(纵间钢筋)作为设计分析的方法。在架 端部顶面以结构胶粘贴钢板,以增加原钢筋混凝土渠的受弯承载力。将 U形钢板粘贴于钢筋混凝土桑侧的加固方式,主要是利用结构胶将钢板 与钢筋混凝土梁粘结成一体,使U形钢板能发挥与箍筋类似的抗剪作用, 1)施工筒便,梁顶或梁底粘贴钢板不需新浇混凝土,几乎不会引起 梁重量级截面的增加,当楼层净空高度收到限值时,梁底粘贴钢板更具 适用性

    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抗震加固说明

    2)不适用于在环境温度大于60℃场合长期使用。 3)钢板表面尚应进行防腐防火处理。 钢筋混凝土柱采用粘贴钢板加固,可以提高柱的受剪承载力,可以 有效提高柱的楚性,进而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粘贴钢板加固不会 增加太多的柱截面,在空间利用上较为经济,且一般不会引起刚度变化。 巢粘贴纤维加固的技术特点与粘贴钢板基本相同,可按照钢篇混凝 土梁扭曲受力的平截面假定理论,视纤维为外加钢筋加以计算。另纤维 复合材料具有质轻且强度高的特性,施工较粘贴钢板法更为简便。 梁粘贴纤维加固与粘贴钢板加固一样,须有适当的锚固措施,其纤 维性能才能有效发挥,但纤维复合材料则不宜打设锚栓,面宜以增大延 伸长度或粘贴压条的方式进行有效锚固。柱粘贴纤维加固的技术特点与 粘贴钢板基本相同,但其施工更为简便。对于圆形柱,此方法效果较 好,对于矩形柱,约束效果有所折减,且四个角落应做圆弧处理,否则 会影响折角断裂影响纤维材料加固效果

    1)被加固构件的混激土实际强度等教不应1低于C15,且混减土表面 的受拉粘结强度不应低于1.5MPa。 2)粘贴钢板的设计要点: a.粘贴钢板应采用粘结强度高且耐久的胶粘剂:钢板可采用Q235 或Q345钢,厚度宜为2~5mm, b.钢板的受力方式应设计成仅承受轴向应力作用。钢板在需要加固 的范围以外的锚固长度,受拉时不用小于钢板厚度的200倍,且不应小 于600mm:受压时不应小于钢板厚度的150倍,且不应小于500mm

    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抗震加固说明

    1)别除抹灰层,用钢丝刷、毛刷、压缩空气等除去混赋土表面污物 和松散软弱体,用丙酮或酒精将待粘钢板或碳纤维范围内擦净。 2)以找平胶或树脂修补混凝土表面,填补凹凸不平之处。 3)粘贴钢板并以螺栓固定,也可采用后注胶法,即装设完成钢板后 以螺栓固定,再将钢板与钢筋混凝土梁间的空隙以结构胶注满:在混凝 土表面涂刷底胶,再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并充分浸润树脂。 4)最后在钢板表面做防锈、防火处理:在碳纤维表面做防火处理 一般采用砂浆面层)。

    1)与混凝土接触的钢板面,应做除锈处理,且应及时完成粘贴工 作,以确保钢板与混凝土间的粘贴效果。 2)钢板端部需要有可靠地锚固,可采用锚栓予以固定。 3)钢板不宜过厚,亦不需要采用高强度钢,一般而言采用Q235钢 板或Q345钢板, 4)钢板与混凝土间空隙不宜过大,最好不超过3mm,另安装完成后 的钢板表面应作防锈、防火处理,以确保耐久性。 5)采用后注胶法时,应注意预留出气孔,以确保注入的结构胶确实 能填满空隙。 6)柱粘贴钢板加固时,应采用后注胶法,以免焊接高温破坏结构胶 的性能。 7)原抗震墙墙体粘贴钢板加固时,一般可于纵横墙相交处设锚固角 钢,将扁钢与之焊接,

    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抗震加固说明 图集专 201/G90. 页 C02 审定注意事审核邓晓春邓以校对廖超不马 设计张晓湘咖训

    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抗震加固说明

    8)被加固梁的混凝土实际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9)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粘贴钢板或纤维处温度均不应超过60℃: 10)施工完成后,可以敲击钢板表面,判断灌胶的密实程度。 11)若纤维复合材料需进行弯折,则应将弯折处混凝土截面棱角通 过打磨加以圆化,圆弧半径一般不小于25mm。 12)若有必要,可以多层粘贴纤维复合材料,但最好不超过三层, 且应考虑到多层粘贴时的不利影响,对实际粘贴面积进行折减。 13)梁底粘贴纤维复合材料时,纤维宜延长至支座边缘,并保证纤 维充分利用点外有足够的延伸长度。当粘贴U形纤维箍对钢筋混凝土 进行受剪承载能力加固时,U形纤维箍净距不应大于现行国家标准

    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时,钢较线必须设 计成为仅承受拉力作用方式,因此该项加固技术一般用于楼板承载力不 足、框架梁受弯承载力不足、框架梁受剪承载力不足的情况,当用于加 固钢筋混凝土柱时,主要是用于提高框架柱的受剪承载力,加强对框架 柱混凝土的约束作用。

    1)原有构件混凝土的实际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且混凝土表面的 正拉粘结强度不应低于1.5MPa。 2)钢绞线网的受力方式应设计成仅承受拉应力作用,当提高渠的受 弯承载力时,钢绞线网应设在架顶面或底面受拉区,当提高架的受剪承 载力时,钢绞线网应采用三面围套或四面围套的方式:当提高柱的受剪 承载力时,钢绞线网应采用四面围套的方式。 3)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的厚度应大于25mm,钢绞线保护层 厚度不应小于15mm。 4)钢绞线网应设计成仅承受单向拉力作用,其受力钢绞线的间距不 应小于20mm,也不应大于40mm:分布钢绞线不应考虑其受力作用,间 距在200~500mm。 5)钢绞线网应采用专用金属胀栓固定在构件上,端部胀栓应错开布 置,中部胀栓应交错布置,其间距不宜大于300mm。 6)钢绞线网一砂浆面层加固梁的承载力验算,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的有关规定进行。 7)钢绞线网一砂浆面层加固柱简化的承载力验算,环向钢绞线可按

    1)原有构件混凝土的实际强度等毅不应低于C15,且混凝土表面的 正拉粘结强度不应低于1.5MPa。 2)钢绞线网的受力方式应设计成仅承受拉应力作用,当提高渠的受 弯承载力时,钢绞线网应设在梁顶面或底面受拉区,当提高梁的受剪承 载力时,钢绞线网应采用三面围套或四面围套的方式:当提高柱的受剪 承载力时,钢绞线网应采用四面围套的方式。 3)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的厚度应大于25mm,钢绞线保护层 厚度不应小于15mm。 4)钢绞线网应设计成仅承受单向拉力作用,其受力钢绞线的间距不 应小于20mm,也不应大于40mm:分布钢绞线不应考虑其受力作用,间 距在200~500mm。 5)钢绞线网应采用专用金属胀栓固定在构件上,端部胀栓应错开布 置,中部胀栓应交错布置,其间距不宜大于300mm。 6)钢绞线网一砂浆面层加固梁的承载力验算,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的有关规定进行。 7)钢绞线网一砂浆面层加固柱简化的承载力验算,环向钢绞线可按

    箍筋计算。对A、B类钢筋混凝土结构,原构件的材料强度设计值和抗震 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有关规 定采用。 8)被加固构件长期使用的环境要求,应特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定。 3施工要点 1)加固前应卸除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柔上的活荷载。 2)钢绞线网一砂浆面层宜按下列施工顺序:原有增面清理,放线定 位,钻孔并用水冲刷,钢绞线网片锚固、绷紧、调整和固定,浇水湿润 墙面,进行界面处理,抹聚合物砂浆并养护,墙面装饰。 3)钢绞线网端头应错开锚固,错开距离不小于50mm。 4)钢绞线网应双层布置并细紧安装,竖向钢绞线网布置在内侧,水 平钢绞线应布置在外侧,分布钢绞线应贴向墙面,受力钢绞线应背离墙 面。 5)聚合物砂浆抹面应在界面处理处随即开始施工,第一遍抹灰厚度 以基本覆盖钢绞线网片为宜,后续抹灰应在前次抹灰初凝后进行,后续 抹灰的分层厚度控制在10~15mm, 6)常温下,聚合物砂浆施工完毕6h内,应采取可靠保湿养护指施; 养护时间不少于7d,雨期、冬期或遇大风、高温天气时,施工时应采取 可靠应对措施。 7)加固时应清楚原有抹灰等装修面层,处理至裸露原混凝土结构的 坚实面,对缺陷处应涂剧界面剂后用聚合物砂浆修补,基层处理的边缘 应比设计抹灰尺寸外扩50mm。

    5)钢绞线网片端部锚板的厚度应由计算确定,并不应小于8mm。 6)采用钢绞线网片对钢筋混凝土梁、板构件进行正裁面受弯加固 时,钢绞线网片宜延伸至支座边缘,钢绞线网片端部与加固构件应有可 靠连接:对梁、板负弯矩区进行受弯加固时,钢绞线网片截断位置距支 座边缘的延伸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分布确定,且对板不小于1/4跨度,对 梁不小于1/3跨度,截断位置钢绞线与加固构件需有可靠连接:对架 梁负弯矩区进行受弯加固时,应采取可靠锚固措施与支座连接,当需绕 过柱时,宜在梁侧4倍受压冀缘高度的范围内布置,当有可靠依据和经 验时,此限制可适当放宽。 7)采用钢绞线网片对钢筋混凝土柱进行加固时,环向钢绞线网片在 箍筋加密区宜连续满布,且应封闭,相邻网片应在不同柱面锚固;纵向 钢绞线网片在柱端应可靠锚固,

    配套服栓 U形卡具 梅花形胀栓布置示意图 钢统线网片主要安装步票: 1.钢绞线网片按照设计文件的说明和加固的具体部位尺寸进行下料 2.安装钢纹线端部拉环, 3.端部钻孔锚固。 4.钢绞线网片紧、固定、调整定位 5.在钢绞线网片纸横交叉的空格处钻孔,采用配套胀栓和U型卡具固定网片 审定

    用范 在框架结构受地震作用时,将填充墙考虑为一种受力构件,考虑填 充增的有效刚度和强度,地震时其与框架结构构件共同作用,共同承担 地震力。填充墙抗震加固是指当填充墙与原主体结构的连接不符合规范 要求时,对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采取加强措施:或当填充墙墙 体产生破坏时,对填充墙墙进行替换。合理的布置填充墙既能起到分隔 和围护房间的作用,又能提高框架结构刚度、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2技术特点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由于烈度提高导致抗震承载力不够时, 可以通过改善或替换填充墙以达到合理布置来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与 其他加固方法相比,利用填充墙对房屋进行抗震加固的方法,不仅加固 成本低廉,施工方便,工期短,对房屋使用功能影响较小,经济有效。 3设计要点 1)当采用加强填充墙与原主体结构的连接措施进行抗震加固时,应 符合下列要求: a.墙与柱的连接可增设拉筋加强:拉筋直径可采用6mm,其长度不 应小于600mm,沿柱高的间距不宜大于600mm,8、9度时或墙高大于4m 时,墙半高的拉筋应贯通墙体:拉筋的一端应采用胶粘剂锚入柱的斜孔 内,或与锚入柱内的锚栓焊接:拉筋的另一端弯折后锚入墙体的灰缝内 并用1:3水泥砂浆将墙面抹平。 b.墙与梁的连接,可按本条第a款的方法增设拉筋加强墙与的连 接:亦可采用墙项增设钢夹套加强墙与的连接: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 在中部宜增设上下拉结的措施。钢夹套的角钢不应小于L63×6螺栓

    不宜少于2根,其直径不应小于12mm,沿轴线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 1.0m, C.加固后按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墙体连接的局部影响系 数可取1.0。 d.填充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主要加固方式有拉筋连接和钢夹套连 接。拉筋的锚孔和螺栓孔应采用钻孔成形,不得用手凿:钢夹套的钢材 表面应涂刷防锈漆。 2)当采用替换原填充墙进行抗震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 短柱。 b.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实体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MU2.5:空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 合, c.填充墙应与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600mm设2g6拉筋,拉筋伸 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宜沿墙全体贯通,8度时应全长贯通。 d.墙长大于5m时,墙项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2倍时 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 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e.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4注意事项 1)用于填充墙抗震加固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及设

    1)用于填充墙抗震加固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及设 计要求, 2)当采用加强填充墙与原主体结构的连接措施进行抗震加固时,应

    符合下列要求: a.与混凝土接触的钢板面,应做除锈处理,且应及时完成粘贴工 作,以确保钢板与混凝土间的粘贴效果。 b.钢板与混凝土间空隙不宜过大,最好不超过3mm,另安装完成后 的钢板表面应作防锈、防火处理,以确保耐久性, 3)当采用替换原填充墙进行抗震加固时,应符合相关规范对其施工 的规定及要求。

    绕丝加固法是通过理绕退火钢丝使被加固的受压构件混土收到约 束作用,从而提高其极限承载力和性的一种加固方法,适用于提高钢 筋混凝土柱延性的加固,

    绕丝加固法能够显著地提高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另外 由于绕丝引起的约束混凝土作用,还能提高轴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 力,但对受压构件使用阶段的承载力提高的增量不大,因此,在工程上 仅用于提高钢筋混凝土柱位移延性的加固

    1)采用绕丝法时,原构件按现场检测结果推定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 应低于C10级,但也不得高于C50级。 2)采用绕丝法时,若柱的截面为方形,其长边尺寸h与短边尺寸b之 比,应不大于1.5。 3)绕丝用的钢丝,应为直径为4mm的冷拔钢丝,但应经退火处理后 方可使用, 4)原构件截面的四角保护层应凿除,并应打磨成圆角,圆角的半径 r不应小于30mm。 5)绕丝加固用的细石混凝土应优先采用喷射混凝土:但也可采用现 烧混凝土: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级。 6)绕丝的间距、对重要构件,不应大于15mm,对一般构件,不应 大于30mm。绕丝的间距应分布均匀,绕丝的两端应与原构件主筋焊牢。 7)绕丝的局部绷不紧时,应加钢模绸紧,

    1对于被加固的滤蒙土程,施工前菌除滤蒙土保护层后,应顺带彻 底清除剔凿后界面上已呈现出松动迹象的骨料,同时垫去凸起部位,以 绕丝处于紧固状态,避免钢丝出现突然折断或断裂。 2)施工前,应按照标准要求严格检验钢丝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 3)绕丝前复查所选绕丝的均匀性和连续性,采用点焊法将绕丝及构 造钢筋端部军固焊于原构件的纵向钢筋上。 4)绕丝焊接完成后,还需在原构件表面和钢丝间未紧部位加塞钢 片,并且间隔特定距高电焊,使得绕丝完成后全部钢丝均能保持一定的 潮紧度, 5)混凝土面层施工前,需进行相关预处理,保证混凝土结合面充分 且尽可能均匀润湿,必要情况下可于表面涂刷结构界面胶。 6)在面层施工过程中,须按试喷、试灌和试配的比例,同时针对性 采取措施保障面层混凝土密实度达到要求标准。 7)当采用人工浇筑方式,选水泥基灌浆料或免振揭混凝土时,应不 间断连续浇筑,并尽量缩短浇筑周期。 8)为防止混凝土面层因经受振动而破坏变形,浇筑中尽可能不施加 振捣,优先选择手锤轻敲模板侧面的振捣方式。

    增设支点加固法是用增设支承点来减少结构计算跨度,达到减小结 构内力及相应提高结构承载力的加固方法。适用于对使用空间和外观效 果要求不高的梁,板、桁架、网架等水平结构构件的加固。

    构内力及相应提高结构承载力的加固方法。适用于对便用空间和外观效 果要求不高的梁、板、桁架、网架等水平结构构件的加固。 2技术特点 增设支点加固法受力明确、简便可靠,且易拆卸、复原,具有文物 和历史建筑加固要求的可逆性。 3设计要点 1)采用增设支点加固法新增的支柱、支撑,其上端应与被加固的梁 可靠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湿式连接: 当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撑为支承结构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套 箍湿式连接,被连接部位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应全部凿掉,露出箍筋:起 连接作用的钢筋箍可做成ⅡI形,也可做成T形,但应卡住整个梁截面 并与支柱和支撑中的受力筋焊接。钢筋的直径应由计算确定,但不应 少于2根直径为12mm的钢筋,节点处后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5.

    b.干式连接: 当采用型钢支柱、支撑为支承结构时,可采用型钢套箍干式连接。 2)增设支点加固法新增的支柱、支撑,其下端连接,当直接支承于 基础上时,可按一般地基基础构造进行处理:当斜撑底部以梁、柱位支 承时,可采用下列构造: a.对钢筋混凝土支撑,可采用湿式钢筋混凝土围套连接。对受拉支 撑,其受拉主筋应绕过上、下梁(柱),并采用焊接。 b.对钢支撑,可采用型钢套箍干式连接,

    框架柱绕丝加固、框架梁增设支点加固平面示意图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是将预应力钢筋置于结构的构件之外,并对结构 构件之外的预应力钢筋施加预应力,以达到提高构件承载能力,使原结 构、构件的受力得到改善或调整的一种间接加固方法。对受压承载力不 足的轴心受压柱、小偏心受压柱以及弯矩变号的大偏心受压柱,可采用 双侧预应力撑杆进行加固;若弯矩不变号,也可采用单侧预应力撑杆进 行加固。对于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不足的梁,可采用预应力水平拉杆进 行加固:正截面和斜截面均需加固的,可采用下撑式预应力拉杆进行 加固,若工程需要且构造条件允许,也可同时采用水平拉杆和下撑式拉 杆进行加固,

    1)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只对需加固的构件配置少量的预应力钢筋,故 对原结构的自重影响不大。 2)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克服了采用其他方法加固时加固材料中普遍存 在的应力效应滞后的缺陷,保证了新旧材料和结构的整体性与协同工作 3)体外预应力钢筋加固法可充分发挥高强材料的强度,达到节约材 料,降低加固费用的目的,体现出良好的经济效应, 4)体外预应力钢筋受力情况可检查,若钢筋出现锈蚀、应力松驰等 情况,预应力钢筋不满足加固要求。可进行更换,且施工容易。 5)体外预应力加固法能较大提高原构件极限承载能力,还可以提高 构件的抗裂度与抗渗性,提高构件的刚度,减小构件的变形。 6)施工工艺简单,工期较短,而且加固施工基本不影响房屋的正常 使用,

    1)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只对需加固的构件配置少量的预应力钢筋,故 对原结构的自重影响不大。 2)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克服了采用其他方法加固时加固材料中普遍有 在的应力效应滞后的缺陷,保证了新旧材料和结构的整体性与协同工作 3)体外预应力钢筋加固法可充分发挥高强材料的强度,达到节约机 料,降低加固费用的目的,体现出良好的经济效应, 4)体外预应力钢筋受力情况可检查,若钢筋出现锈蚀、应力松驰等 情况,预应力钢筋不满足加固要求。可进行更换,且施工容易。 5)体外预应力加固法能较大提高原构件极限承载能力,还可以提高 构件的抗裂度与抗渗性,提高构件的刚度,减小构件的变形。 6)施工工艺简单,工期较短,而且加固施工基本不影响房屋的正常 使用,

    1)以无格结钢线为预应力下撑式拉杆时,宜用于连续案或大跨 支梁的加固:以普通钢筋为预应力下撑式拉杆时,宜用于一般简支梁的 加固:以型钢为预应力撑杆时,宜用于柱的加固。 2)采用体外预应力方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加固时,其原 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3)采用本方法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其新增的预应力拉杆、锚具、点 半、撑杆、缓板以及各种紧固件等均应进行可靠的防锈蚀处理。 4)采用本方法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 60℃ 5)当被加固构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 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的耐火等级和耐火极限要求,对预应力拉 杆及其连接进行防护, 6)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时,可不采取 卸载措施,

    1)在下撑式预应力筋弯折处的原架底面上,应设置支承钢垫板,其 厚度应>10mm,其宽度不小于厚度的四倍,其长度应与被加固的梁宽相 等。支承钢垫板与预应力筋之间应设置钢垫棒或钢垫板,垫棒直径应》 20mm,长度应不小于b+2d+40(b为渠宽,d为预应力筋直径): 2)下撑式预应力筋的水平段与被加固渠底面的净距离应<100mm 以30~80mm为宜。采用横向张拉法时,收紧螺栓的直径应>16mm,螺 帽高度应不小于螺栓直径的1.5倍,

    单跨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较差,可以通过改变结构体系进行抗震 加固,常用的方法有增设剪力墙、框架柱或斜撑。当考虑到建筑外观及 使用功能等要求,增设剪力墙或斜撑会有一定的局限性,结果往往使得 增设的剪力墙出现短肢,甚至无处可加,这时可采用整体或局部增设钢 筋混凝土柱的加固方案,

    增设钢筋混凝土柱抗震加固说明

    1)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必须自增设的楼层起,向下设置至基础部分为 止,以确保垂直力及水平力皆能顺利传递地传递。 2)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必须符合对称均匀原则,以避免加固后刚心和 质心偏移过大,造成更不利的偏心扭转效应。 3)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受地震作用时,会使钢筋混凝土柱周边构件的 受力发生变化,设计中应予注意。 4)椎架结构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后需要考虑体系变化带来的影响,如 结构自振周期的变化等。 5)设计时应注意增加钢筋混凝土柱后对原梁内力的影响。 6)在原梁与新增钢筋混凝土柱的接触面上应凿出深6mm左右的凹凸 槽,以提高界面的摩擦剪力,

    1)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必须自增设的楼层起,向下设置至基础部分为 止,以确保垂直力及水平力皆能顺利传递地传递。 2)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必须符合对称均匀原则,以避免加固后刚心和 质心偏移过大,造成更不利的偏心扭转效应。 3)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受地震作用时,会使钢筋混凝土柱周边构件的 受力发生变化,设计中应予注意。 4)椎架结构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后需要考虑体系变化带来的影响,如 结构自振周期的变化等。 5)设计时应注意增加钢筋混凝土柱后对原梁内力的影响。 6)在原梁与新增钢筋混凝土柱的接触面上应凿出深6mm左右的凹凸 槽,以提高界面的摩擦剪力,

    框架结构不宜为单跨框架,乙类设防时不应为单跨框架结构,针对 结构的整体缺陷、通过增设钢筋混源土柱可以使单跨框架变成双跨或多 跨框架,改进和完善原有结构体系,或形成较合理的新体系,提高结构 的整体承载力、刚度和延性。 采用增设钢筋混凝土柱抗震加固,对原有建筑的破坏较小,施工快 速方便,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较小

    燃气标准规范范本框架结构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平面示意图

    对于框架结构体系而言,当其侧间抗剪能力或侧间刚度不足时,在 梁、柱间增设剪力墙是有效的加固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增设剪力 墙,提高结构的抗剪能力及侧向刚度,从而改善整个结构体系的抗震性 能,并减轻梁、柱构件所承担的地震作用。本方法适用于抗力不足的多 层建筑物抗震加固,以及改善原建筑物剪力墙设置不均衡的状况。

    对结构体系加固时,应用现行国家标准分析现有建筑,判定原结构 体系是否合理,从结构组成合理性和体系完整性对建筑进行加固。结构 体系与构件同时存在间题时,应先加固结构体系。 增设剪力墙是改善结构体系抗震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基本上 属于提高结构抗力的加固。根据建筑物的条件,其技术特点表现为: 1)能大幅度提高结构抗勇剪能力及抗变形能力。 2)布置得当能明显改善建筑物平面、立面的刚度分布, 3)能有效提高建筑物侧间刚度、减少侧间位移, 4)能大幅度降低原渠、柱构件应力,从而降低对原渠、柱构件加固 的要求。 5)混凝土作业量较大,加固施工时影响面较大。 6)需要增加基础,高层建筑中应用时基础较难处理。 7)可能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造成较大影响。 3施工要点 1)增设剪力墙的加固方法,因所需植筋数量多,因此施工过程中需 注产险超实所山证山新加体通业国如能上世创中业服

    增设剪力墙抗震加固说明

    混凝土保护层来事先探测梁、柱钢筋位置后,再钻孔并植入钢筋。 2)浇筑混凝土时,须确保剪力墙与的交接处浇筑密实,不得留不 空隙,因此支模时,应在墙项部预留喇叭口以方便混凝土浇筑,待浇筑 完成以后再将顶端突出部分剔除。 3)在原梁柱构件与新增墙的接触面上应凿出深6mm左右的凹凸槽 以提高界面的摩擦剪力。 4)在剪力墙四周与梁柱交接处需增设螺旋筋

    1)增设剪力墙必须自增设的楼层起,一直设置至基础部分为止,以 确保应力能够顺利传递至基础, 2)加设了剪力墙后,结构在剪力墙附近的刚度增大,会导致应力集 中于此处,因此与剪力墙相连接的梁柱及楼板,必须针对弯矩及剪力加 以验算。与此同时必须验算与剪力墙相连接的基础,避免因应力集中而 产生基础承载力不足的情形。 3)配置剪力墙必须符合对称均匀原则,以避免加固后刚心和质心偏 移过大,造成更不利的偏心扭转效应, 4)增设的剪力墙除非有适当的二次应力验算,否则不宜有太大的开 孔。 5)增设剪力墙受地震作用时,会使剪力墙周边构件的受力发生变 化,设计中应予注意。 6)框架结构增设剪力墙后需要考虑体系变化带来的影响,如结构自 振周期的变化,规范对层间位移限值要求不同等。

    增设剪力墙抗震加固教学楼设计示例 怕207G90 页 I01 审定刘建文审核邓晓春邓校对廖超证 设计张晓湘咖洲

    北京标准规范范本框架结构增设剪力墙平面示意图

    ....
  • 相关专题: 抗震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