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8484-2008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 GBT8484-2008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901.6K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8-25
  • 发 布 人: 青沐诚信咨询工作室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a)应在热箱空间内设置两层热电偶作为空气温度测点,每层均匀布4个测点。 6) 冷箱空气温度测点应布置在符合GB/T13475规定的平面内,与试件安装洞口对应的面积上 均匀布9点。 C 测量空气温度的热电偶感应头,均应进行热辐射屏蔽。 d)测量热、冷箱空气温度的热电偶可分别并联。

    5.3.2.3凡是并联的热电偶,各热电偶引线电阻必须相等。各点所代表被测面积应相同

    4.1热箱采用交流稳压电源供加热器加热。检测外窗时:窗洞口平台板至少应高于加热器顶部50mr 4.2计量加热功率Q的功率表的准确度等级不得低于0.5级,且应根据被测值大小转换量程 电线电缆标准,1 示值处于满量程的70%以上。

    5,6.1冷箱风速应使用热球风速仪进行测量,测点位置与冷箱空气温度测点位置相同。 5.6.2不必每次试验都测定冷箱风速。当风机型号、安装位置、数量及隔风板位置发生变化时,应重新 进行测量。

    5.7.1被检试件为一件。试件的尺寸及构造应符合 ,不得附加任何多余配件或特 殊组装工艺 5.7.2试件安装位置:外表面应位于距试件框冷侧表面50mm处

    热例侧表面共布置20个热电偶供计算使用。热 电偶的设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5.8.1传热系数检测

    5.8.1.1热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范围为19℃~21℃,温度波动幅度不应大于0.2K。

    5.8.2抗结露因子检测

    5.8.2.1热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为20℃士0.5℃,温度波动幅度不应大于±0.3K。 5.8.2.2热箱空气为自然对流,其相对湿度不大于20%。 5.8.2.3冷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范围为一20℃士0.5℃,温度波动幅度不应大于士0.3K。 5.8.2.4 与试件冷侧表面距离符合GB/T13475规定平面内的平均风速为3.0m/s士0.2m/s。 5.8.2.5 试件冷侧总压力与热侧静压力之差在0Pa士10Pa范围内

    5.9.1传热系数检测

    5.9.2抗结露因子检测

    5.9.2.1检查热电偶是否完好。

    5.9.2.2启动检测设备和冷、热箱的温度自控系统,设定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 5.9.2.3'调节压力控制装置,使热箱静压力和冷箱总压力之间的净压差在0Pa士10Pa范围内。 5.9.2.4当冷、热箱空气温度达到设定值后,每隔30min测量各控温点温度,检查是否稳定。如果逐 时测量得到热箱和冷箱的空气平均温度和t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与标准条件相比不超过士0.3℃, 总热量输入变化不超过士2%,则表示抗结露因子检测已经处于稳定状态。 5.9.2.5当冷、热箱空气温度达到稳定后,启动热箱控湿装置,保证热箱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不大于 20%。 5.9.2.6热箱内的空气相对湿度Φ满足要求后,每隔5min测量一次参数th、te、t1、t2、、t20、Φ,共测 六次。 5.9.2.7测量结束之后,记录试件热侧表面结露或结霜状况

    5. 10. 1 传热系数

    5.10.1.1各参数取六次测量的平均值。 5.10.1.2试件传热系数K值[W/(m·K)l按式(1)计算:

    5.10.1.1各参数取六次测量的平均值,

    式中: Q一加热器加热功率,W; 由标定试验确定的热箱外壁热流系数,W/K(见附录A); M2 由标定试验确定的试件框热流系数,W/K(见附录A); 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 402 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 填充板的面积,m; 填充板的热导率,W/(m·K); 3一 填充板热侧表面与冷侧表面的平均温差,K; A 试件面积,m;按试件外缘尺寸计算,如试件为采光罩,其面积按采光罩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热箱空气平均温度,℃; te 冷箱空气平均温度,℃。 △01、△2的计算见附录D。如果试件面积小于试件洞口面积时,式(1)中分子S·A·△3项为聚萃 烯泡沫塑料填充板的热损失。

    5.10.2抗结露因子

    5.10.2.1各参数取六次测量的平均值

    2.2试件抗结露因子CRF值按式(2)式(3)计

    式中 CRFg 试件玻璃的抗结露因子; CRF试件框的抗结露因子; th一一热箱空气平均温度,℃; t一冷箱空气平均温度,℃; tg一试件玻璃热侧表面平均温度,℃; t一一试件的框热侧表面平均温度的加权值,℃。 试件抗结露因子CRF值取CRF。与CRFr中较低值。试件抗结露因子CRF值取2位有效数字。 5.10.2.3试件的框热侧表面平均温度的加权值tr由14个规定位置的内表面温度平均值(ttp)和4个 位置非确定的、相对较低的框温度平均值(tr)计算得到。 t可通过式(4)计算得到

    其中,t为冷箱的空气平均温度,10为温度的修正系数,0.4为温度修正系数取10时的加权因子。

    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委托和生产单位:

    GB/T 84842008

    6)试件名称、编号、规格、玻璃品种、玻璃及两层玻璃间空气层厚度、窗框面积与窗面积之比; C)检测依据、检测设备、检测项目、检测类别和检测时间,以及报告日期; 检测条件:热箱空气平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冷箱空气平均温度te和气流速度; 检测结果如下: 1)传热系数:试件传热系数K值和保温性能等级;试件热侧表面温度、结露和结霜情况; 2 抗结露因子:试件的CRF值(CRFg与CRF中较低值)和等级;试件玻璃表面(或框表面) 的抗结露因子CRF值(CRFg和CRFr中的另外一个数值),以及tr、ttp、tir、W、tg的值;试件 热侧玻璃表面和框表面的温度、结露情况; f)测试人、审核人及负责人签名; 途洲微

    Q、△01、△2、△3为第一次标定试验测量的参数,右上角标有""的参数,为第二次标定试验测量的 参数。 △1、A2、△3及 △i、A%、△% 的计算公式见附录 C,

    参数。 1、A02、△3及 1、△%、△ 的计算公式见附录 C

    GB/T 84842008

    A.3.3标定试验的规定 A.3.3.1两次标定试验应在标准板两侧空气温差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进行,△6和△6的绝又 小于4.5K,且I△61一△I应大于9.0K,△02、△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A.3.3.2热流系数M1和M2应每年定期标定一次。如试验箱体构造、尺寸发生变化,必须重

    A.3.4标定试验的误差分析

    新建门窗保温性能检测装置,应进行热流系数M1和M2标定误差和门、窗传热系数K值 分析。

    B.2.1热电偶比对试验方法

    ej = a10 +a11At+122+a13Ar3 ei = a2o +aai t +a22At+ a23 Ar3

    B.2.1.2被比对的热电偶感应头应与分辨率为1/100℃的铂电阻温度计感应头捆在同一平面上,插 人广口保温瓶中,瓶中油温与试件检测时所处的温度相近。另一支热电偶插人装有冰、水混合物的广口 保温瓶中,作为零点。感应头插人液体的深度不宜小于200mm。瓶中液体经充分搅拌搁置10min后 用不低于0.05级的低电阻直流电位差计或多用数字表计测量热电偶的热电势e。和两个保温瓶中液体 之间的温度差。 B.2.1.3按式(B.1)或式(B.2)计算在温差△t时热电偶的热电势ej,如果e;与用低电阻直流电位差计 或多用数字表计测量热电偶的热电势e。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4V,则该热电偶满足测温要求

    .2.2固定测温点和非固定测温点的比对试验

    B.2.2.2固定测温点热电偶的比对试验(热箱外壁和试件框表面测温点及冷、热箱空气测温点)热电 偶的比对试验方法如下: a) 取经过比对的热电偶,按与固定测温点相同的粘贴方法粘贴在固定测温点旁,作为临时固定点; 6) 在与外门窗保温性能检测条件相近的情况下,用不低于0.05级的低电阻直流电位差计或多用 数字表计测量固定点和临时固定点热电偶的热电势; 如果固定点和临时固定点热电偶的热电势之差绝对值小于或等于4μV,则固定点热电偶合 格,否则应予以更换

    B.2.3热电偶的比对试验

    热电偶比对试验应定期进行,每年一次。

    热电偶比对试验应定期进行,每年一次

    C.1抗结露因子检测温度测点的设置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抗结露因子试验测点布置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抗结露因子试验测点布置

    C.1.1抗结露因子试验中,框和玻璃内表面共设置20个温度测点。框上布置14个点,玻璃上布置6 个点。 C.1.2 根据试件的窗型不同,其温度测点设置的位置也不同。固定框和开启扇框上均应布置温度测点。 C.1.3玻璃上温度测点设置应考虑玻璃中心及转角部位。玻璃角部测点距边框15mm。边框转角处 测点距上下边框为150mm(或300mm,根据边框的尺寸确定)见图C.1~图C.4。

    图C.1抗结露因子检测温度测点布置

    图C.2抗结鑫因子检测温度测点布置2

    图C.3抗结鑫因子检测温度测点布置3

    控湿系统主要由除湿机和压缩机组成:控湿原理见图C.5。

    图C.4抗结爆因子检测温度测点布置4

    图C.5控湿系统原理图

    GB/T84842008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加权平均温度的计算 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9及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 △02,按式(D.1)式(D.6)进行计算,

    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及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 2.按式(D.1)式(D.6)进行计算

    图D.1试件框面积划分示意图

    离传热系数检测原理及检测设备同本标准5.1和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玻璃传热系数的检测方法

    加任何多余配件或特殊组装工艺; E.2.3试件应完好:无裂纹, 无破损等现象

    E.3.1检测洞口的要求

    E.3.1.1安装试件的洞口尺寸不应小于820mm×1270mm。当洞口尺寸大于820mm×1270mm 时,多余部分应用已知热导率A值的膨胀聚苯乙烯板填堵。 E.3.1.2洞口距热箱下部内表面应留有不小于600mm高的平台

    E.3.2.1试件通过检测辅助装置进行固定,检测辅助装置见图E.1、图E.2。热箱及冷箱两侧分别安 装可调节支架,用于固定洞口中的玻璃试件。可调节支架上共设置三个可调支撑触点(见图E.3、图 E.4),支撑触点应来用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制作。 E.3.2.2支撑触点与试件的接触面应平整,接触面积应尽量小,触点应可拆卸;试件与填堵膨胀聚苯 乙烯板间的缝隙可用聚乙烯泡沫塑料条填塞。缝隙较小不易填塞时,可用聚氨脂发泡填充。用透明胶 带将接缝处双面密封。

    E.4玻璃传热系数检测步骤

    按照门窗传热系数检测步骤进行。

    E.5玻璃传热系数的计算

    同门窗传热系数计算。

    CB/T 84842008

    图E.2冷箱检测辅助装置示意图

    图E.3可调节支架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E.4可调支撑触点示意图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窗框传热系数的检测方法

    F.2.1试件要求及安装

    F.3.1试件要求及安装

    E.3.2热电偶的布置

    测试用热电偶的布置应满足本标准5.3的规定。

    按照门窗传热系数检测步骤进行。

    电动汽车标准规范范本照门窗传热系数检测步验

    F.5.1门窗整框的传热系数

    整框传热系数K:值(W/m·K))按式(F.1)计算

    式中: Q 加热器加热功率,W; M1 由标定试验确定的热箱外壁热流系数,W/K(见附录A); M2 由标定试验确定的试件框热流系数,W/K(见附录A); 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 02 一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 S1 填充板的面积,m; A1 填充板的热导率,W/(m·K); 填充板两表面的平均温差,K; 填充用绝热板的面积和,m; A2 填充用绝热板的热导率,W/(m·K); 64一 填充用绝热板两表面的平均温差,K; A 试件面积,m;按试件外缘尺寸计算; 一热箱空气平均温度th与冷箱空气平均温度t之差,K。 △、△2的计算见附录C;S1·A·△0项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填充板的热损失;S2·A·△0项为填 用绝热板的热损失。 5 . 2窗框型材的传热系数

    图F.1门窗整框试件安装示意

    GB/T84842008

    粮油标准图F.2窗和门整框测量中空气温度和表面温度测点布置示意

    图F.3扇和框的连接

    图F.42个以上窗框型材安装断面示意图

    ....
  •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门窗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