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891-2013 有色金属治炼厂自控设计规范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2. 0. 1 传感器
感受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同种或别种性质输出 量的器件、装置。
transmitter
输出为标准信号的一种传感器
提供被测变量直观示值的装绿化标准规范范本,
2. 0. 4 控制系统
2. 0. 5自动控制
无需人直接或间接操纵终端控制元件的控制
display instrum
automatic contro
localcontrol
控制盘布置在主设备或辅助设备附近,值班员通过控制盘上 的设备分别对被控对象的运行就地监视与控制。
将生产上有紧密联系的设备和相关系统的控制盘集中布置在 控制室内,值班员对生产过程进行整体的监视与控制。
一种实现某一系列顺序动作要求的控制。
sequential control
把信号从数据源输送到目的地的通路。它是多个部件间的公 共连线,是多数起点中的任一点到多数终点中的任一点传送信息 的总通路。
采用计算机、通信和屏幕显示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数据采 集、控制和保护功能,利用通信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的多计算机监控 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功能分散、数据共享、可靠性高。
2. 0. 11 可编程序控制器
一种数字操作的电子装置,使用可编程存储器存储指令,执行 逻辑运算、序列控制、定时、计数、算术运算以及PID控制等功能, 通过数字或模拟输入/输出模块控制各种机器或工艺过程。
2. 0. 12 组态、配置
configuration
用应用软件中提供的工具、方法,完成工程中某一具体任务的 过程叫软件组态。根据系统要求,将不同功能的站、模件和外围设 备进行合理组合与连接称硬件配置。
2. 0. 13 远程 1/0
具有通信功能但自身没有控制功能的远距离数据采集/传送 模块。
2. 0. 14 穴余
没置两重或多重硬件或软件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技术。
没置两重或多重硬件或软件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技术
2. 0. 15 控制盘
control board
布置监控过程所需的仪表、控制开关和信号设备等的控制书
degree of protectior
外壳对接近危险部件、防止固体异物进入或水进入所提供 保护程度,防护代码用IP(internationalprotection)字母表示。
2. 0. 17 接地
为防止电击或保护设备的安全,把自控设备的金属外壳或 座连接到地线的接线方式。
2.0.19不间断电源
earth electrode
当正常交流供电中断时,将蓄电池输出的直流变换成交流 卖供电的电源设备。:
仪表或装置能校准到规定精确度等级的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 比。
3.1.1就地显示控制所选用的自控设备,应以就地仪表箱或控制
3.1.2集中显示控制所选用的自控设备,应为常规智能式仪表或
1.3DCS控制系统可用于生产过程规模为大中型、以模拟
3.1.4PLC控制系统可用于生产过程以开关量数据采集及逻辑
3.1.5操作站的配置,应符合下列
1应按操作区域配置操作站。 2对重要的工段或关键设备,应配置专用操作站。 3.1.6 过程1/O接口单元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类1/O卡技术规格,应与现场信号源及其负载匹配。 2过程接口的备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类检测控制点的备用点数,应为实际设计点数的 15%~25%; 2)输人输出卡件槽的备用空间,宜为10%~15%。 3检测点数较多且距中央控制室较远时,宜采用分散安装的 远程I/O或远程控制站。 4过程I/O接口关联设备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转换器或隔离器的设置,宜根据信号源与控制系统1/0 卡的连接需要,控制回路的I/O点,应有独立的A/D
(D/A)转换; 2)凡信号来自爆炸危险区域且按防爆要求采用本安防爆技 术时,应在控制室I/O接口侧设置安全栅; 3)凡开关量接口的容量不能满足负载的要求或需将开关量 隔离时,应配置继电器; 4)变送器、安全栅、转换器、隔离器等的参数,应与控制系统 匹配。 3.1.7 控制单元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具有常规PID控制功能、顺序控制功能、逻辑控制功能。 2 应具有复杂控制功能、PID参数自整定功能。 3 控制单元负荷率宜少于50% 4DCS主要控制单元的CPU、通信接口及电源,应1:1 余配置。
3.1.8控制系统连接其他系统的通信接口,应为符合目
3.1.9控制系统软件配置应包括下列
1控制系统应配有标准的通用操作系统,系统软件应为开放 的软件。 2应根据需要配备顺序控制、逻辑控制、功能块图控制、批量 控制软件,系统控制软件结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可编程序控制 器第3部分:编程语言》GB/T15969.3等的有关可编程控制器 编程语言结构的规定。 3控制系统应配备完整的生产操作和数据处理软件。 4控制系统应配备完整的组态监控软件,应有数据库组 态、过程控制组态、流程图组态、报警组态、数据记录组态和报表 组态等。 5可配备通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和高级语言等工具软件。 6可根据硬件设备需要配备计算机接口或网络接口软件。 7可根据控制需要配备专用的复杂控制和先进控制软件
8可根据软件产品情况和需要配备其他组态工具软件。 3.1.10控制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应满足生产工艺和设备的要求。 3.1.11 机柜的设计,应使柜内空间留有余量。 3.1.12控制操作台和控制室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控制 中心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1部分:控制中心的设计原则》 GB/T 22188.1的有关规定。
火灾与爆炸危险环境仪表
3.2.1防爆类型和防爆等级,应根据火灾、爆炸危险环境的分 分类、自控设备的种类及使用条件选择。防爆类型宜选用本质 全型。
3.2.2本质安全型现场仪表及配月
且专业从事防爆基础技术研究和防爆试验、产品认证及工
3.2.3单一可燃气体可选用单介质检测报警器,多种可燃气体
单位的计量器具制造认证、防爆性能认证和消防认证。
3.2.6排放烟气应设置对流量、二氧化硫、含尘量等参数的连 续监测。 3.2.7排放烟气的主要参数连续自动综合监测,可选用烟气排放 连续监测系统(CEMS)。
3.2.8排放污水应设置对流量、pH值、化学需氧量、浊度等的连 续监测。
3.2.13在使用情性气体、氮气的工况下,应在人工操作区域
3.3.1就地显示用的测温仪表,宜选用双金属温度计。
3.3.2双金属温度计、热电阻、热电偶的插入深度,应使所测温度 具有代表性。高温、强气流冲刷场合,应以不损坏保护管为准适当 缩小插入深度,
3.3.4热电阻、热电偶保护管的选型,可按本规范附录A中
3.3.5压力表量程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稳定压力时,正常操作压力应为量程的1/3~2/3。 2测量脉动压力时,正常操作压力应为量程的1/3~1/2。 3.3.6当测量介质洁净、使用维修环境良好时,宜选用直接安装 型压力变送器。
3.3.7含有固体悬浮物、有腐蚀性、黏稠易堵的流体压力测量,应 采用膜片式压力表、带隔离膜盒或带法兰的压力变送器。
3.3.8流量计的选型,可根据管道状况、流体特性、使用目的、安 装要求、节能降耗等条件,按本规范附录B中表B进行。 3.3.9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色 金属冶炼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0902的有 关机定
..9 能源士 应合现行国家标准《有色 金属冶炼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0902的有 关规定。
3.3.10物料计量准确度要求为士0.5%~土1.0%时,宜选用多 托辊悬浮秤、多托辊双杠杆秤
3.3.11物料计量准确度要求为土0.25%~土0.5%时,宜选用4 组或4组以上称量托辊组成的多托辊悬浮秤、多托辊双杠杆秤,必 要时可选用双秤架。
3.12当配料准确度要求为±0.5%~士1%,且配料量变化
时,宜选用拖料调速式配料用电子皮带秤或双调速式配料用甲 皮带秤。配料准确度要求为土1%~土3%,且配料量变化不 ,可选用恒速式配料用电子皮带秤
3.13料仓秤选择宜选用3个称重传感器支承料仓的方式,米 的形状为方形或长方形时,也可选用4个称重传感器支承料 方式,料管等与料仓应软连接
3.3.14水池、水井等无压容器的物位测量,应选静压式物位 计;液体密度无明显变化的有压容器物位测量,宜选用差压式物 应计;高黏度、腐蚀性液体的物位测量,宜采用带隔膜法兰差压 式物位计。
射频导纳式、超声波式及雷达式物位计
波式、雷达式物位计,有悬浮粉尘、蒸汽及高湿、高压场合超声波式 物位计不适用时,可采用雷达式物位计。
安装位置应靠近分析取样点,分析后试样排放应符合排放标准 的要求。
量在05%、0~10%范围内时,工业锅炉、窑炉烟气宜采用氧 锆分析仪;氧含量在0~100%范围内,且背景气中不含腐蚀性 体、不含粉尘及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时,可选用磁力机械式拿 析仪。
3.3.20分析混合气体时,二氧化硫含量低于15%可选红
析仪,背景气中有酸雾可选用热导式分析仪。 3.3.21分析工业锅炉、窑炉烟气二氧化碳含量在0~20%、0~ 40%的范围内时,宜选用热导式二氧化碳分析仪。 3.3.22测量93%、98%、105%硫酸溶液浓度,宜选用电磁式、电 导式或超声波式硫酸浓度计。
3.2.23在有其他可替代检测方式的前提下,不宜选用同
3.2.24同位素仪表的放射源罐,应带锁闭装置。 3.2.25同位素仪表的安装位置,应为操作人员较少逗留的位置 且应有同位素标志警示牌
3.2.24同位素仪表的放射源罐,应带锁闭装置。
3.3.26对于较为复杂的、要求功能丰富、操作灵活、精确、可靠性 高的显示控制仪表,宜选用带微处理器的智能型仪表。 3.3.27显示控制仪表的功能,应能满足过程操作参数的指示、报 警记录计温度压力补偿计筒,控制等要求
3.3.28简单回路的控制器,可选用不同的控制规律。 3.3.29 复杂回路的控制器,宜选用带可编程序功能、自适应功 能、PID自整定功能、采样控制功能的智能型仪表。
3.3.29复杂回路的控制器,宜选用带可编程序功能、自运
3.3.30阀的类型应根据流体特性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洁净流体宜选用单座阀、双座阀、套筒阀。 2高黏度、含纤维颗粒、污浊的液体,宜选用球阀、V型球阀 角型阀。 3石灰乳等易沉淀结垢介质的液体,宜选用偏心旋转阀、管 夹阀或三通阀。 4大口径、大流量、低压风管、烟气管道的流体,宜采用蝶 形阀。 3.3.31阀的流量系数K,,应根据工艺过程流体参数以及阀特性 确定。
3.33气源方便时,宜选用气动薄膜执行机构或气动活塞执个 构。
3.34紧急放空用、禁止入内的危险区域控制阀,不得设置手车 构。
事故时,可不设置旁路。有腐蚀性、磨损性流体,阀门维修周期 以及重要场合,应设置旁路。
3.3.36控制盘宜选用后开门柜式盘,安装的信号灯、按钮
3.3.36控制盘宜选用后开门柜式盘,安装的信号灯、按钮、开关 等数量较多时,可选用带附接操作台的后开门控制盘。 3.3.37在含有粉尘腐蚀性气体、潮湿气体、爆炸性气体等恶劣环 境下安装的控制盘,应选用封闭柜式控制盘及风压20Pa~50Pa 的正压通风。
下安装的控制盘,应选用封闭柜式控制盘及风压20Pa~50F 正压通风。
3.4.1控制室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控制室的位置,应选择在非爆炸、火灾危险性小的区域内, 在特定情况下,当控制室位于危险区时,应采用洁净空气的正压通 风系统。 2当控制室位于高温、高粉尘、高腐蚀环境中时,应采用洁净 空气的正压通风系统。 3对于在高温冶金炉工艺装置主要操作楼层附近设置的控 制室,应具备事故发生时抵御高温熔体的冲击和防高温热辐射的 能力。 4中心控制室宜在关键工艺装置主要操作楼层单独设置。 5现场控制室宜靠近操作较频繁和控制测点较集中的区域。 6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粉尘、水雾或有腐蚀性介质的工艺 装置,控制室应布置在本地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或全年最小 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7控制室不宜靠近运输物料的主干道。 8控制室应远离振动源、高噪声源及电磁干扰源。 3.4.2建筑与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邻近爆炸、火灾危险的控制室,建筑物应采用抗爆结构设 计,面向工艺装置一侧的墙应用防爆墙、防火墙等。 2控制室建筑物耐火等级宜为一级。 3控制室的基础地面,应高于室外地面300mm以上,当控 制室与爆炸、火灾危险场所相邻时,基础地面应高于室外地面 600mm以上。 4控制室的室内墙面,应平整、易于清洁且不反光,墙壁颜色 宜选用浅色。 5控制室宜设吊顶,吊顶距地面的净高不应低于3.0m;吊顶
上方的净空应满足敷设风管、电缆、管线的要求;吊顶应采用轻质 石膏板或其他非燃烧体材料,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0.25h。 6控制室的门、窗,应朝向既无爆炸又无火灾危险的场所。 7控制室门的大小,宜根据所安装设备的最大尺寸确定;面 积超过60m的控制室应设置两个通向安全出口的门;采用空调的 控制室应设置门斗作为缓冲区
3.4.3设置在治炼(喷吹)炉工艺装置主要操作楼层的控制室,严
5.4.了设直在后炼(喷吹)炉工艺装直王要操作楼层的控制室,产 禁采用全钢结构的墙壁、楼面,面向工艺装置一侧的墙必须采用防 护墙;基础地面必须采用钢筋混凝土地面,背对工艺装置一侧必须 另开门直接通往安全地区。
采光与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
4.4采光与照明应符合下列
1控制室的进线,宜采用架空进线方式。 2采用电缆沟进线方式时,电缆沟室内沟底标高应高于室 勾底标高300mm以上,室外沟底应有排水设施。 3进线入口处和墙上的孔洞,应进行防火封堵处理,
1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应分开,避免平行敷设;不能避免平 行敷设时,应按本规范表3.8.20规定的最小间距平行敷设,或采 取隔离措施。 2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垂直相交时,电源电缆应放置于汇线 槽内。
害气体的导压管、富氧空气取样分析管,以及油、水、蒸汽的导 压管。
1中心控制室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现场控制室宜设置 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2可燃气体、有毒气体可能渗入控制室时,应设置相应的检 测报警器。 3控制室宜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灭火剂应采用不致造成二次 伤害的高效环保产品
3.4.9通信应符合下列要求
3.4.10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心控制室除应设置操作室、机柜室、工程师室外,宜设置 操作人员交接班室、仪表维修室、空调机室及卫生间等辅助房间。 2房间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操作室与机柜室、工程师室应相邻设置,并有门直接相通; 2)机柜室、工程师室与辅助用房毗邻时,不宜有门相通; 3)UPS电源室单独设置时,宜与机柜室相邻; 4)单独设置的空调机室,不宜与操作室、机柜室直接相通, 相邻时应采取减振和隔音措施。 3操作室内的操作站,可按直线或弧线布置,当有多个相对 独立的工艺装置时,操作站可分组布置。 4机柜室内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控制系统机柜、端子柜、配电柜、继电器柜、安全栅柜等宜 成排布置; 2)端子柜宜靠近信号电缆入口处; 3)配电柜宜位于电源电缆入口处。
5操作室面积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操作站前面离墙净距宜为3.0m~3.5m,操作站背面离 墙净距宜为2.5m~3.5m; 2)操作站侧面离墙净距宜为2.0m~2.5m; 3)应预留20%的扩展空间。 6机柜室的面积应按机柜的尺寸及数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成排机柜之间净距宜为1.5m~2.0m; 2)机柜离墙净距宜为1.5m~2.0m; 3)应预留20%的扩展空间。 3.4.11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系统的操作室、机柜室、工程师室等的温度、湿度控 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冬季室温应为20℃土2℃,夏季室温应为26℃2℃; 2)温度变化率应小于5℃/h; 3)相对湿度应为50%±10%; 4)相对湿度变化率应小于6%/h。 2室内空气的净化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尘埃粒径应小于10μm,尘埃量应少于0.2mg/m°; 2)硫化氢量应小于0.01mg/m; 3)二氧化硫量应小于0.1mg/m; 4)氯气量应小于0.01mg/m3。 3.4.12建筑与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操作室地面宜采用地砖等防滑地面,机柜室地面宜采用防
5操作室面积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操作站前面离墙净距宜为3.0m~3.5m,操作站背面离 墙净距宜为2.5m3.5m; 2)操作站侧面离墙净距宜为2.0m~2.5m; 3)应预留20%的扩展空间。 6机柜室的面积应按机柜的尺寸及数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成排机柜之间净距宜为1.5m~2.0m; 2)机柜离墙净距宜为1.5m~2.0m; 3)应预留20%的扩展空间
3.4.11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
4)活动地板下方的基础地面宜为不易起灰地面。 3采用活动地板时,机柜应固定在型钢制作的支撑架上, 该支撑架应固定在基础地面上;其他外部设备可安置或固定在 地板上。
地板上。 4中心控制室的窗户应为双层密封窗。 3.4.13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及净化应符合本规范第3.4.11条 的规定,室内宜有温度、湿度的记录仪或指示仪。 2UPS电源室独立设置时,应有通风设施。 3正压通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门、窗等所有的开口关闭时,宜保持室内压力不低于 25Pa; 2)当所有的开口打开时,通过开口的气流流速不应低于 0. 3m/s; 3)对控制室的所有区域,系统应提供所需的风压和风流; 4)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发出报警; 5)电源应采用独立的电源回路。
3.4.14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式控制盘和后开门的柜式控制盘盘后区的距离,宜为 1.5m~2.0m。 2盘前区设置操作台时,操作台至控制盘面距离宜为 1.5m~2.5m,至墙净距宜为2.0m~2.5m,不设操作台时,盘面至 墙面净距不应小于3.5m。 3现场控制室安装控制系统的机柜时,应满足本规范第 3. 4. 10 条第 6 款的要求。
3.4.15建筑与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3.4.16下列情况现场控制室宜设置空气调节:
1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高于32℃或相对湿度大于80%、 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 2风沙或灰尘大的地区不能采用自然通风时。
3.5.1 供电设计负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控制系统的供电。 2控制室内的仪表供电。 3现场仪表供电。 4 包括控制盘内照明、仪表及测量管道电伴热在内的仪表辅 助设施供电。
3.5.3电源容量应按自控供电设计负荷的1.2倍~1.5倍
3.5.5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控制系统时,变送器宜由控制系统供电。 2电源系统应有电气保护和正确的接地。 3.5.6控制室内仪表的供电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按用电仪表的电源类型、电压等级设计供电系统。 2各分配电柜、各控制盘内的仪表供电断路器或空气开关 宜留有至少20%的备用回路。
3.5.9UPS电源质量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输入参数中输入电压应为三相380V士15%或单相 220V±15%,输人频率应为50Hz±2.5Hz。 2输出参数中交流电源的电压应为220V士5%,频率应为 50Hz士0.5Hz,波形失真率应小于5%,电源瞬断时间不应大于 20ms,瞬时电压降应小于10%。
3.5.10UPS电源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过载能力应为150%额定电流10s。 2后备电池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后备供电时间不应低于30min电气设备标准规范范本,特别重要场合可延长至 60min; 2)充电性能应能达到2h充电至额定容量的80%
I供气系统的负荷和气源
供气系统的设计负荷应包括下列内容: 气动仪表、电气阀门定位器、气动执行器、气路电磁阀、分
3.6.6供气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气系统气源操作压力下的露点,应至少低于工作环境 史上年极端最低温度10℃。 2净化后的气源含尘粒径不应大于3μm,含尘量应小 0.1mg/m,油分含量应小于10mg/m
3.6.9气源总管应设测量气源压力的变送器,其压力信号应传送
3.6.9气源总管应设测量气源压力的变送器公差标准,其压力信号应传送
3.6.9气源总管应设测量气源压力的变送器,其压力信号应传送 到控制室作集中显示、低限压力报警或联锁。 3.6.10集中式供气时,在大型空气过滤器减压阀组的引入侧及
....- 有色金属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