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1018-2014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2 当交通和水源条件较好时,提高一级:当无水源条件或交通条件较差时,降 低一级,
注。1级别划定以面程为首医条件面程者一个设计单元面租:
水利图纸、图集2水源条件好指乳水条件好或感下水量充可实能井殖
2水源条件好指乳水条件好或感下水量充饰可实井殖
5.1.2梯田工程设计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5高252区投用工程设评标准
5.2.1淤地坝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应根据淤地坝库容按表 5.2.1确定。
表5.2.1淤地坝工程第别及建筑物级别划分
5.2.2失事后损失巨大或影响十分严重的淤地坝工程2级、3级 主要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经过论证,可提高一级。 5.2.3当永久性水工建筑物基础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采用新 型结构时,对2级、3级建筑物可提高一级。 5.2.4淤地坝工程设计标准应根据建筑物级别按表5.2.4确 定。
表5.2.4淤地坝建筑物设计标准
表5.2.5淤地坝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5.2.6总库容大于500万m以及土石(浆硼石)坝坝高大于30m 的具有淤地功能的沟道治理工程,应按水利工程土石坝、浆砌石坝 等规范设计
5.3.1拦沙坝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应符合下列规定:
变5,4.33重力现宽水现现体抗滑微定要全落数
5.5沟造滩岸防护工程
5.5.1沟道滩岸防护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区耕地面积和 所在区域划分为两个等级,相应防洪标准应按表5.5.1的规定确 定。 ·18
表5.5.1沟道滩岸防护区的等级和防洪标准
2汇水面积在50km以下小流域采用此标准,其他采用堤防标准 31区是指东北黑土区,Ⅱ区是指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区和四川盆地周 边丘陵区及其类做区城, 5.2护地堤级别应符合表5.5.2的规定。护地堤上的闸、涵、 站等建筑物及其他构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不应低于护地堤的防 标准
表5.5.2护地堤级别
5.5.3士提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5.3的
表5.5.3土提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5.5.4防洪墙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5.4的规定。 表5.5.4防洪墙抗滑稳定安金系数
表5.5.4防洪墙抗滑稳定安金系
5.5.5防洪墙抗倾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5.5的规定。 表5.5.5防洪城抗倾稳定安全系数
5.6.1坡面截排水工程的等级应包括下列三级:
11级:配置在坡地上具有生产功能的1级林草工程、1级梯 田的截排水沟。 22级:配置在坡地上具有生产功能的2级林草工程、2级梯 田的截排水沟。 33级:配置在坡地上具有生产功能的3级林草工程、3级梯 田以及其他设施的截排水沟
5.6.2坡面截排水工程设计标准应按表5.6.2确定
表5.6.2坡面裁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5.7弃渣场及挡挡工程
5.7.1弃渣场级别应根据堆渣量、堆渣最大高度以及弃渣场失事 后对主体工程或环境造成危害程度,按表5.7.1的规定确定
表5.7.1弃造场级别
注:1根据堆资量、最大堆渣高度、渣场失事对主体工程或环境的危害程度确定 的盗场级别不一致时,就高不就低: 2泄场失事对主体工程的危害指对主体工程施工和运行的影响程度,渣场事 对环境的危害指对城镇、乡精、工矿企业、交通等环境建筑物的影确程度; 3严重危害:相关建筑物道到大的皱坏或功能受到大的影响,可能造成人员 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 较严重危害:相关建筑物造到较大酸坏或功能受到较大影响,需进行专门 修复后才能投人正常使用: 不严重危害:相关建筑物遗到玻坏或功能受到影响,及时修复可投人正常 使用; 较轻危害;相关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很小,不影响原有功能,无需修复即可投 人正常使用, 5.7.2弃渣场防护工程建筑物级别应根据渣场级别分为5级,按 表5.7.2的规定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拦渣堤、拦渣坝、挡渣增、排洪工程建筑物级别应按渣场级 别确定。 2当拦渣工程高度不小于15m,渣场等级为1级、2级时 挡渣墙建筑物级别可提高1级。
表5.7.2弃渣场拦挡工程建筑物级别
.. 拦道堤(围渣圾)、拦渣项、排洪工程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租 应建筑物级别,按表5.7.3的规定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拦渣堤(围渣堰)、拦渣坝工程不应设校核洪水标准,设计 防洪标准应按表5.7.3的规定确定,拦渣堤防洪标准还应满足河 道管理和防洪要求。 2排洪工程设计校核防洪标准
表5.7.3弃渣场拦挡工程防洪标准
3拦渣堤、拦渣坝、排洪工程失事可能对周边及下游工矿企 业、居民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等造成重大危害时,2级以下拦渣堤、 拦渣坝、排洪工程的设计防洪标准可按表5.7.3的规定提高1级。 4弃渣场临时性拦挡工程防洪标准取3年一遇~5年一遇 当弃渣场级别为3级以上时,可提高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 5弃渣场永久性截排水措施的排水设计标准采用3年 遇~5年一遇5min~10min短历时设计暴雨。
5.7.5弃渣场挡挡工程安全稳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2当士质地基上的挡渣瑞沿软弱土体整体滑动时,按瑞典
5.8.1引洪漫地工程级别划分应按表5.8.1的规定确定。 表5.8.1引洪漫地工程级别
5.8.2引水拉沙造地工程级别,应根据工程的规模及工程所在区 或防洪安全和水土保持重要性划分为3级,并应按表5.8.2的规 定确定
表5.8.2引水拉沙造地工程级别
2级、3级工程所在区城为国家水土流火重点防治区时,级别相应提 1级
11级:田块布设和道路设计应满足大型机械化生产的要 求,水利灌溉及防洪设施完善,工程区及其周边防风防沙林带全面 配置。 22级:田块布设和道路设计应基本满足机械化生产的要 求,因地制宜配套水利灌溉设施,工程区内防风、防沙、防洪措施完 善,并应结合周边地域的风沙防护。 33级:应满足工程区内的防洪要求,配套田块内外生产道 路及防护林带。 4河流滩地引水拉沙造地的防洪堤设计标准应按表5.8.3 确定,
表5.8.3引水拉沙造地工程设计标准
5.9支毛沟治理工程
况选择相应历时暴雨。 5.9.2谷坊工程溢流口的设计应根据各地水文手册结合具体情 况选择相应历时暴雨。 5.9.3选择相应历时暴雨时,应根据各地降雨情况分别采用当地 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
5.10.1防风固沙工程级别应根据风沙危害程度、保护对象、 所处位置、工程规模、治理面积等因素,按表5.10.1的规定确 定。
表5.10.1防风固沙工程级别
,10.2防风固沙带宽度应根据防风固沙工程级别、所处风向方 位,按表5.10.2的规定选定
表5.10.2防风固沙带家店
:对防风固沙带宽大宇300m的工程项目,应经论证确定其宽度
5.11.1涉及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区域,林草工程级别应按现行国 家标准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18337.1的有关规定执 亍,并应根据其建设规模、所处位置、生态脆弱性、生态重要性及景 规作用合理确定。 5.11.2坡地上具有生产功能的林草工程级别应按表5.11.2的 见定确定。坡地上具有生产功能的林草工程设计应根据其级别, 按下列规定执行:
墨5.11.2坡地上具有生产功能的林草工程级别
电厂 生活管理区 灰坝及附属工程 贮灰场 2 2
程相关技 标准对植微绿化的的求性要求
注:1管道填埋区绿化设计应首先满足其主体工程相关技术标准对植被绿化的 约求性要求; 储运设施、输变电站塔绿化设计应首先满足其主体工程相关技术标准对植 波摄化的约惠性题求
5.11.4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设计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1级植被建设工程应根据景观、游憩、环境保护和生态防 护等多种功能的要求,执行工程所在地区的园林绿化工程标准。 22级植被建设工程应根据生态防护和环境保护要求,按生 态公益林标准执行:有景观、游憩等功能要求的,结合工程所在地 区的园林绿化标准,在生态公益林标准基础上适度提高。 33级植被建设工程应根据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要求,按生 态公益林绿化标准执行:降水量为250mm~400mm的区域,应以 灌草为主;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区域,应以封禁为主并辅以人 工抚育。
地和生态移民地区执行1级标准。 2其他区域执行2级标准。 5.12.2封育设计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1级标准应采取适宜的封育方式,以全封禁措施为主,并 应配套生态移民、以煤电气代薪柴、沼气池、节柴灶等措施。 22级标准应采取适宜的封育方式,以半封和轮封为主。在 能源紧缺地区,应辅以煤电气代薪柴、沼气池、节柴灶等措施。在 人口密集地区,应辅以生态移民
6.1.1梯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分析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发 展方向进行总体布置。 2年降水量250mm~800mm的地区宜利用降水资源,配套 警水设施。 3年降水量大于800mm的地区宜以排为主、蓄排结合,配 餐蓄排设施
1应分析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发 展方向进行总体布置。 2年降水量250mm~800mm的地区宜利用降水资源,配套 蓄水设施。做 3年降水量大于800mm的地区宜以排为主、蓄排结合,配 套蓄排设施。 6.1.2梯田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地形条件,大弯就势、小弯取直,便于耕作和灌 溉。黑土区及其他地面坡度缓平的区域田块布置应便于机械 作业。 2应配套田间道路,宜配套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等设施,并应 根据拟定的梯田等级配套相应灌溉设施。黑土区的梯田道路设计 宜满足大型机械通行要求。 ,3梯田坎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配置地植物,并应选用具 有一定经济价值、胁地较小的埋坎植物种。 6.1.3梯田型式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梯田的断面形式可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和隔坡梯田 等型式。 2按梯田田坎建筑材料可分为土坎梯田、石坎梯田、混凝土 坎梯田等型式。
6.1.2梯田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1.4梯田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坡耕地改造应优先采用水平梯田;土层较薄或坡度较陡的
坡耕地、荒坡地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坡式梯田,干旱、人均耕地较少 的丘陵山区,坡度不大于20的坡耕地或荒坡地可采用隔坡梯 田, 2黑土区中,坡度天于3、土层厚度不小于0.3m的丘陵漫 岗区,以及坡度不小于8、土层厚度不小于0.3m的山区,宜采用 水平或坡式梯田。 3应优先选用当地材料梯田型式。 6.1.5田面净宽应根据梯田工程级别提出初步指标,结合地面坡 度、土层厚度等因素分析确定。 6.1.6梯田设计基本资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地质地貌资料,应包括1:5000~1:1000地形图、地质及 土块条件等。 2水文气象资料,应包括降水、暴雨和气温等。 3建筑材料,应包括土、砂、水泥、石料的分布、性质及储量 等 4社经资料,应包括建设区人口、经济、土地利用、交通、电力 以及当地建筑材料价格等。
6.2.1水平梯田断面(图6.2.1)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石坎梯田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田坎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梯田级别等因素合 理确定,其范围宜取1.2m~2.5m,田高度宜取0.3m~ 0.5m; 2)田坎坎顶宽度应为0.3m~0.5m,需与生产路、灌溉系统 结合布置时,应适当加宽; 3)田坎外侧坡比宜取1:0.1~1:0.25,当田坎高度大于 2.0m时,内侧坡比宜取1:0.1; 4)田坎基础应置于硬基之上,软基基础深不应小于0.5m: 基面应外高内低,宽度应根据田坎顶宽及田坎侧坡坡比 确定; 5)田面应外高内低,比降宜取1:300~1:500,田面内侧 设排水沟。梯田断面设计应结合土层厚度,修平后内侧 活土层厚应大于0.3m,田面净宽和田坎高度应按下列公 式计算:
:B一田面净宽(m); T一原坡地土层厚度(m): h一一修平后挖方处后缘保留的土层厚度(m); 9一地面坡度()。 H一田坎高度(m): 一田坎坡度()。 中究理旺练心 2土坎梯田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田坎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梯田等级等因素合 理确定,其范围宜取1.2m~2.0m,由块高度宜取0.3m~ 0.5m; 2)田宽度宜取0.3m~0.5m,当需要结合生产路布置时, 应适当加宽:
3)田坎侧坡坡比宜取1:0.1~1:0.4,田边坡宜采用 1:1。 3混凝土坎梯田宜采用“柱一板”式结构,田面设计同石坎梯 田。应根据立柱的形状不同,分为利用错杆稳定和利用土体自重 稳定两种形式,田坎立柱高度宜为1.2m~1.8m,立柱宽0.15m, 厚0.07m;横板长1.14m,宽0.3m,厚0.04m;错杆形状为7”字 形,长0.5m,宽度及厚度均为0.05m。 4水平梯田的工程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位面积土方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图6.2.2坡式梯田所面 d一用坏顶宽:4一田规高一淘底富:6一地下切深
1等高沟间距B.应根据地面坡度、降雨、土壤渗透系数等 素确定。地面坡度越陡,B,越小,降雨强度越大,B,越小;土壤 透系数越大,B,越大。应根据各地条件选定。 2等高沟断面尺寸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田顶宽宜取0.3m~0.4m,田高度宜取0.5m~ 0.6m,外坡1:0.5.内坡1:1。 2)年降水量为250mm~800mm的地区,田上方容量应 满足拦蓄与梯田级别对应的设计暴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 和泥沙。年降水量为800mm以上的地区,田宜结合 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妥善处理坡面径流与泥沙。 2.3隔坡梯田断面(图6.2.3)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田面宽度B的确定应兼顾耕作和拦密暴雨径流要 ,B,宜取5m~10m。 2隔坡垂直投影宽度B的确定应遵循下列原则: 1B,与B,比值宜取1:1~13。 2)应根据地面坡度、土质、植被和当地降雨情况,确定隔坡 部分在设计暴雨条件下产生的径流、泥沙量和林草需水 量,作为确定B的主要依据。 3)应根据水平田面部分的宽度、土壤渗透性,分析暴雨中田 面接受降雨后再接受隔坡部分径流的能力,具体确定B, 和B,要求在设计暴雨条件下水平田面能全部拦蓄隔坡 的径流不发生没溢。B和B应相互适应,根据不同情况 通过试算确定。
6.3.1梯田坎宜充分利用并种植块坎植物,应选种经济价值 高、胁地较小的植物,宜以乡土植物为主。 6.3.2土坎梯田田面可根据田面宽度、坎高、坎坡度配置相应植 物。田面宽度北方小于6m、南方小于4m时,宜配置灌草植物:田 面宽度北方不小于6m、南方不小于4m时,宜配置乔灌木,黄土 高原土质梯坎高而缓时,可在坎上修筑一台阶,在台阶上种植。梯 田设时,宜在内种植1行乔灌木或草本植物。 6.3.3石坎梯田田面宽度小于4m时,不宜配置埋坎乔木植物, 宜在内或坎下种植有经济价值的1行灌木、草本或攀缘植物;田 面宽度大于4m时,宜种植灌或乔木经济树种。
6.4.1田间道路选线应与自然地形相协调,避免深挖高填;应与 梯田、小型蓄排工程等协调:路面宽度应根据生产作业与使用机械 的情况取1m~5m纵坡不宜大于8%
6.4.2路面排水应与梯田排水结合。
6.4.3结合当地条件,可采用水泥、砂石、泥结碎石、索土等路面。 6.5施工组织 6.5.1梯田应根据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和田面宽度条件,确定合 理的表土剥离和回覆方案。 6.5.2梯田施工宜安排在秋冬季节。 5.5.3梯田施工应先修筑临时道路,充分利用施工机械和设备 临时道路宜和田间道路永临结合。 6.5.4田坎修筑时,石坎砌石粒径天于300mm的不得少于 70%;土坎应分层夯筑,每层铺虚土厚度不应大于0.2m,田坎压实 度不应小于90%。
宜布设大、中型淤地坝。 7.1.2在同一沟道内,当上游有大型淤地坝时,其下游不宜布设 同等级淤地坝,确需布设时,应进行论证。 7.1.3中、小型淤地坝原则上应布设在大型淤地坝坝控区域内 否则需提高设计标准。 7.1.4大型淤地坝由项体、放水建筑物、溢洪道组成,当不具备设 置溢洪道条件时.应对其安全进行论证
7.2坝址坝型和工程布置
7.2.1坝址附近应有较充足的筑坝材料,且材料的种类、性质、数 量、位置和运输条件应满足坝型选择的要求。 7.2.2大中型淤地坝应有便于布设放水工程、溢洪道的地形和地 质条件,宜选择岩基或黏土基础。 7.2.3坝址应避开较大弯道、跌水、泉眼、断层、滑坡体、洞穴等 坝肩不得有冲沟。 7.2.4淤地坝库区应流没损失小,对村镇、工矿、交通干线、高压 线路的安全影响小。 7.2.5坝型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黄土料丰富地区,宜采用碾压式土坝。 2石料丰富,相对容易采集,且土料缺乏时可采用浆砌石坝, 3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坝址地形地质条件、建筑材料 请况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其他项型。 7.2.6坝体布置应遵循坝轴线短的原则,宜采用直线型布置方 。 7.2.7溢洪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溢洪道布设应利用开挖量小的有利地形,进、出口附近的 坝坡和岸坡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和足够的稳定性。 2溢洪道布置宜避开堆积体和滑坡体。 3进水口距坝肩不应小于10m,出水口距下游坝脚不应小于 20m。 4当坝址上游有较大支沟汇人时,溢洪道应布设在有支沟 侧的岸坡上
7.2.8放水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二卧管布置应根据坝址地形条件、运行管护方式等因素,选 择岸坡稳定、开挖量小的位置,卧管洞连接处应设消力池或消力 井。 2涵洞轴线布设宜采用直线型并与坝轴线垂直:当受地形 地质条件限制需转弯时,弯道曲率半径应大于洞径的5倍:涵洞的 进、出口均应伸出坝体以外。涵洞出口水流应采取要善的消能措 随,并应使消能后的水流与尾水渠或下游沟道衔接。 3涵洞应布设在岩基或稳定坚实的原状土基上,不得布置在 坝体填筑体上。
7.3.2总库容和拦泥库容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滞洪库容的确定 应包括两种情况:不设溢洪道时,应按本规范表5.2.4中建筑物级 别设计标准对应的校核洪水计算;设置溢洪道时,应进行调洪计
式中:V 总库容(10m); V. 拦泥库容(10m) V. 滞洪库容(10m) W 多年平均总输沙量(10*t/a),按本规范附录A计算 坝库排沙比,可采用当地经验值; N 设计淤积年限(a),可按表7.3.2确定; 淤积泥沙千容重,可取1.3t/m~1.35t/m
表7.3.2淤地坝淤积年限
7.3.4坝高应由拦泥坝高、滞洪坝高和安全超高三部分组成。拦 泥高程和校核洪水位高程应由相应库容查水位库容关系曲线确定。 7.3.5安全超高应根据坝高,按表7.3.5确定
表7.3.5坝体安全超高
7.3.6 度应银据现高,按表7.3.6确定 表7.3.6摄压坝坝顶宽度
7.3.7碾压坝不同坝高应分别采取不同的上下游坝坡,坝坡坡比 应按表7.3.7确定
表7.3.7据压坝不同坝高的坝坡坡比
能,当采用酸现能迅时高现技技出成经激定分新质确定
7.3.8坝高超过15m时,应在下游坡每隔10m左右设置一条马 道,马道宽度应取1.0m1.5m。 7.3.9坝体排水有棱式反滤体和斜卧式反滤体(图7.3.9)两种 形式,可结合工程具体条件选定
图7.3.9反滤体示意图 ①一坝体:②一坝坡:③一透水地基:①一即石一相沙:一小砾石: ?一干爵块石:一块石:?一非蓉石地基
7.3.10棱式反滤体高度应由项体浸润线位置确定,顶部高程 应超出下游最高水位0.5m1.0m,坝体浸润线距坝面的距离 应大于该地区的冻结深度:顶部宽度应根据施工条件及检查观 测需要确定,但不宜小于1.0m;应避免在梭体上游坡脚处出现 锐角。 7.3.11斜卧式反滤体顶部高程应高于坝体没润线出逸点,超过 的高度应使坝体浸润线位于在该地区的冻结深度以下1.5m;底脚 应设置排水沟或排水体;材料应满足护坡的要求。 7.3.12反滤体高宜取坝高的1/6~1/5,但需进行渗流计算,确 定逸出点。反滤体尺寸可根据坝高情况,并应按表7.3.12初步选 定。
畏7.3.12反滤体尺寸
畏7.3.12反滤体尺寸
7.3.13项体稳定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淤地 坝设计条件应根据所处的工作状况和作用力性质分为正常和非常 运用条件。正常运用条件应为淤地坝处于设计洪水位的稳定渗流 期。非常运用条件应为施工期工况、校核洪水位工况、正常运用遵 遇地震工况。 7.3.14土坝表面应设置护坡。护坡型式包括植物护坡、砌石护 坡、混凝土护坡、混凝土框格护坡,可因地制宜选用。 7.3.15护坡的型式、厚度及材料粒径等应根据坝的级别、运用条 件和当地材料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7.3.16护坡的覆盖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 中 上1上游面自坝项至淤积面; 2下游面自坝顶至排水棱体; 市好 3无排水梭体时应护至坝脚。 7.3.17土坝下游坡面应设置纵、横向排水沟。排水沟可采用浆 硼石砌筑或混凝土现浇。横向排水沟应设置在坝体与两岸结合 处,有马道时,纵向排水沟宜与马道一致,并应设于马道内侧,与横 43
7.4.2宽顶堰陡坡式溢洪道应由进口段、泄槽和消能设施三部分 组成(图7.4.2)
图7.4.2溢洪道示意图 ①一进水段:2一减档:一出口段:一叫水:6一浙变段
7.4.3进口段由引水渠、渐变段和溢流堰组成。引水渠进口底板 高程应采用设计淤积面高程,可选用梯形断面。 7.4.4中等风化岩石引水渠边坡应为1:0.5~1:0.2,微风化 岩石引水渠边坡应为1:0.1,新鲜岩石引水渠边坡可直立;土质 边坡设计过水断面以下边坡不应陡于1:1.0,以上不应陡于1: 0.5。 7.4.5溢流堰宜采用矩形断面。溢流堰长度宜取堰上水深的3 倍~6倍。溢流堰及其边增宜采用浆砌石修筑,堰底靠上游端应 设置砌石齿增,深度宜取1.0m,厚度宜取0.5m,宽应按下列公
2 =0.482q2/2
图.5.2外管示激图
7.5.3卧管应布置在坝上游岸坡,宜与洪道同侧。卧管底坡 宜取1:2.0~1:3.0,卧管底板每隔5m~8m应设置齿墙,并 应根据地基变化情况适地设置沉陷缝,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砌筑 成台阶,台阶高差应为0.3m~0.5m,每台设一个或两个放水孔 卧管与涵洞连接处应设置消力池。卧管放水流量可按4d~7d泄 完设计频率一次洪水总量或者3d~5d泄完10年一遇洪水总量。 卧管放水孔直径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开启一级孔:
时的水柱跃起高度。 7.5.6卧管消力池下游水深应取涵洞的正常水深。 7.5.7涵洞形式应包括方形、拱形和圆形,并应根据各地条件采 川。 7.5.8涵洞(管)应布设在高于坝基一侧的原状土上,并应根据地 形地质条件合理确定涵润(管)高度。 7.5.9涵洞底坡宜取1:100~1:200。混凝土涵管管径不应小 于0.8m:方涵和拱涵断面宽不应小于0.8m,高不应小于1.2m。 桶洞内水深应小于涵洞净高的75%。沿涵洞纵向每隔10m~15m 应设置截水环,截水环厚度应为0.6m~0.8m,伸出管壁外层应为 0.4m~0.5m。 7.5.10涵洞结构尺寸应根据涵洞断面及洞上填土高度计算确 定, 7.5.11涵洞泄水应经消能后送至沟床, 7.5.12竖并式放水工程(图7.5.12)应采用浆砌石修筑,断面形 欢应采用圆环形或方形,内径宜官取0.8m~1.5m,并壁厚度宜取
0.3m~0.6m,沿并壁垂直方向每隔0.3m~0.5m可设一对放水 孔,井底应设消力井,井深宜为0.5m~2.0m;放水孔应相对交错 排列,孔口处设门槽,插人闸板控制放水,竖井下部应与涵洞相连。 当竖井较高或地基较差时,井底应设置井座。 7.5.13竖井放水孔(图7.5.13)孔口面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图7.5.13努井放水孔面租计就示激图
H,一一水面至第二层孔口中线的距离(m); H一一水面至第三层孔口中线的距离(m)。 7.6地基及岸坡处理
7.6.1坝体填筑前应对地基及岸坡进行处理,拆除各种建筑 物,清除草皮、树根、腐殖土等,清理并回填夯实水井、洞穴、 旗等。 7.6.2透水坝基应采用截渗或排渗措施进行处理,满足渗透稳定 和充许渗流量要求。 7.6.3、土质岸坡削坡不应陡于1*1.0;岩石岸坡削坡不应陡于 110.5。5 7.6.4坝基、岸坡应设结合槽,底宽不应小于1.0m,深度不应小 于1.0m,边坡可取1:1.0;坝高在20m以下的,可设1道结合槽: 项高在20m~30m的,宜设2道结合槽。岩石基础应设置结合齿 脂,齿墙尺寸和条数应符合有关设计要求。 7.6.5湿陷性较强、厚度较大的黄土地基或台地,应采用预浸水 法处理。 7.6.6淤土坝基应选用下列办法处理:截断上游来水,使淤土自 然固结;开挖导渗沟,促使淤土排水固结;淤土强度较低时,可采用 填干土(或抛石)挤淤修筑阻滑体,或修筑人工盖重。 7.6.7岩石地基应先清除表层覆盖物,再打眼放小炮开挖:接近 设计高程0.5m时,应改用人工开凿;断层破碎带应采用深挖充填 置换方法处理。 7.6.8坝基泉眼和裂隙渗水应采用箱堵塞法和水玻璃(硅酸 钠)掺水泥等方法处理;当泉水和裂隙渗水较大时,应铺设排 水管。
7.7.1施工导流建筑物度汛洪水重现期宜选取
7.7.2施工期坝体防洪度汛标准应达到20年一遇洪水重现期。 7.7.3碾压坝坝体填筑土料含水量应按最优含水量控制。碾 压施工应沿坝轴方向铺土,厚度均勾,每层铺土厚度不宜超过 0.25m,压迹重叠应达到0.10m~0.15m。若采用大型机械, 其铺土厚度应根据土壤性质、含水量、最大干密度、压实迪数、 机械吨位等经试验确定,压实后土壤干容重应根据压实度控 制。
,11拦沙项主要道用于南万朋 的治理 .1.2拦沙坝不得兼作塘坝或水库的挡水坝使用。 3.1.3拦沙坝设计应调查沟道来水、来沙情况及其对下游的危害 和影响,重点收集下列资料: 1应调查崩岗、崩塌体,包括崩岗、崩塌体位置和形态、崩岗 相崩塌体稳定状况、治理现状、治理经验及可能的崩塌量等资料。 2应调查山洪灾害现状和治理现状,主要包括洪水中的泥沙 土石组成和来源资料、沟道堆积物状况以及两岸坡面植被情况 在西南士石山区应根据需要调查石漠化情况。
8.2.1拦沙坝布置应因害设防,在控制泥沙下泄、拾高侵蚀基准 和稳定边岸坡体塌的基础上,应结合后续开发利用。 8.2.2沟谷治理中拦沙坝宜与谷坊、塘坝等相互配合,联合运用。 8.2.3崩岗地区单个崩岗治理应按“上截、中削、下堵”的综合防 治原则,在下游因地制宜布设拦沙坝。
8.3.1坝址选择应遵循坝轴线短、库容大、便于布设排洪洪设 施的原则。 8.3.2崩岗地区拦沙坝坝址应根据崩岗、崩塌体和沟道发育情 况,以及周边地形、地质条件进行选择,包括在单个崩岗、崩塌体崩 .53
口处筑坝,或在崩岗、崩塌体群下游沟道筑坝项两种型式。 8.3.3土石山区拦沙坝坝址应根据沟道堆积物状况、两侧坡面风 化崩落情况、滑坡体分布、上游泥沙来量及地形地质条件等选定。 8.3.4拦沙坝坝型应根据当地建筑材料状况、洪水、泥沙量、崩圳 物的冲击条件,以及地形地质条件确定,并进行方案比较。 8.3.5坝轴线宜采用直线。当采用折线型布置时,转折处应设曲 线段。 8.3.6泄洪建筑物宜采用开散式无闸溢洪道,重力项可采用项项 溢流,土石项宜选择有利地形布设岸边泄水建筑物。
8.4.1拦沙坝总库容应由拦沙库容和滞洪库容两部分组成。 8.4.2拦沙坝工程设计洪峰流量、设计洪水总量应按本规范附录 A进行计算,调洪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8.4.1拦沙坝总库容应由拦沙库容和滞洪库容两部分组成。
.4.4多年平均输沙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多年平均输沙量计算应按本规范附录A规定执行。 2应分析已有的、正在实施的和计划在近期内完成的各类水 土保持措施对多年平均输沙量的影响。 3应分析坝址上游崩岗、崩塌体的崩塌量对拦沙坝来沙量的 影响。
8.5.1坝顶高程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项顶高程应为校核洪水位加项顶安全超高,项项安全超高 直可取0.5m~1.0m。 2坝高H应由拦泥坝高H.、滞洪坝高H和安全超高△H 三部分组成,拦泥高程和校核洪水位应由相应库容、查水位库容关 系曲线确定。
暖通空调设计、计算8.5.2土石坝筑坝材料选择与填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8.5.3重力划筑坝材料选择与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浆砌石重力坝所用砌石应新鲜、完整,质地坚硬、不得有 刺落层及裂纹。胶凝材料可采用水泥砂浆或者一、二级配混凝 土
2混凝土重力项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R100
8.5.6土石坝坝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8.5.7重力项项基处理后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石项项型拦沙坝应进行渗流及稳定计算。 2重力坝坝型拦沙坝应进行稳定及应力计算。
8.6.1泄水建筑物溢洪道应进行稳定及应力计算。 8.6.2土石拦沙坝坝体上的泄槽应补充计算泄槽沉降。泄槽分 缝应采用半搭接缝、全搭接缝或者键槽缝。缝间应设置止水,宜在 泄槽底板上游端设置齿槽。
8.7.1拦沙坝宜在枯水期施工。当需跨汛期施工时涂料标准规范范本,应按现行行 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的有关规定进 行施工导流设计。 8.7.2工程施工、交通运输、施工总布置及施工进度可按现行行 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的有关规定执 行。
....- 相关专题: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