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615-2010 冶金工业水文地质勘察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3.1.1水文地质测绘,宜在比例尺大于或等于测绘比例尺的地形 地质图基础上进行。当只有地形图而无地质图或地质图的精度不 能满足要求时,应同时进行地质、水文地质测绘。 3.1.2水文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可行性研究阶段宜为1:100000~ 1:50000;详查阶段宜为1:50000~1:25000;勘探阶段宜为 1:10000或更大的比例尺。 3.1.3水文地质测绘的范围宜为一个水文地质单元。 3.1.4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宜按下列要求布置: 1:沿垂直岩层(或岩浆岩体)、构造线走向; 2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 3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 4沿含水层(带)走向。 3.1.5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宜布置在下列地点: 1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 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 2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3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塌陷、岩溶水点和地表水体等。 3.1.6水文地质测绘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和路线长度,可按表 3.1.6确定,
表3.1.6水文地质测绘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和观测路线长度
法兰标准续表 3. 1. 6
同时进行地质和水文地质测绘时,表中地质观测点数应乘以2.5;复核性水 文地质测绘时.观测点数为规定数的40%~50%:
水文地质茶件间单的时采用小值:复东时采用值,杀件用的未用件 3.1.7进行水文地质测绘时,应搜集、利用现有遥感影像资 行判释与填图。遥感影像资料宜根据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要 定种类和比例尺。
3.1.8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量、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数
1地质观测点数宜为水文地质测绘地质观测点数的30%~ 50%; 2水文地质观测点数宜为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观测点数 的70%~100%; 3观测路线长度宜为水文地质测绘观测路线长度的40%~ 60%。
3.2.1地貌调查宜包括下≤
3.2水文地质测绘内容和要求
3.2.1地貌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地貌的形态、成因类型、各地貌单元间的界线及其相互关系; 2地形、地貌与含水层的分布及地下水的埋藏、补给、径流 排泄的关系; 3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强度及其对地貌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的影响。
3.2.2地层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3.2.3地质构造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褶皱类型,褶皱轴的位置、长度及延伸和倾伏方向,两翼和 核部地层的产状,裂隙发育特征及富水地段的位置; 2断层的位置、类型、规模、产状、断距、力学性质和活动性 断层破碎带、断层影响带宽度,断层上、下盘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 断层带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情况,断层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 地段的位置; 3不同岩层层位和构造部位中节理的力学性质、发育特征 充填情况、延伸和交接关系及其富水性; 4测区所属的地质构造类型、规模、等级和测区所在的构造 部位及其宫水性
2.4泉的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召
1泉的出露条件、成因类型和补给来源; 2 泉的流量、水质、水温、气体成分和沉淀物; 3泉的动态变化、利用情况;若有供水意义时,应设观测站 动态观测
3.2.5水并调查应包括下列内
3.2.6地表水调香应包括下
1地表水的流量、水位、水质、水温、含砂量及动态变化;地表 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2地表水利用现状;作为人工补给地下水源的可能性;
3河床或湖底的岩性和淤塞情况以及岸边的稳定性。
3河床或湖底的岩性和淤塞情况以及岸边的稳定性。
各类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专门
地顶测绘的专安求 3.3.1各类地区的水文地质测绘,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和地区的 水文地质条件确定调查的内容、范围及其工作精度。 3.3.2山间河谷及冲洪积平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古河道的变迁、古河床的分布和多种成因沉积物的叠置情 凉及其特点:
3.3.1各类地区的水文地质测绘,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和
3咸水区中淡水泉的成因、补给来源、出露条件、水质和泉水 流量; 4潮汐规律及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3.3.5黄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黄土层中所夹粉土、姜结石和砂卵石含水层的分布范围 理藏条件和富水性: 2黄土柱状节理、孔隙、溶蚀孔洞的发育特征和含水性; 3黄土塬上洼地的分布、成因和含水性; 4 黄土下伏岩层的含水性或隔水性。 3.3.6 沙漠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古河道、潜蚀洼地和微地貌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淡水层的关 系; 2喜水植物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埋深和化学成分的关系; 3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的矿化度变化规律;淡水层的 分布范围。 3.3.77 冻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的分布范围; 2 冻土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 3 多年冻土层的上下限、厚度、分布规律和赋存的地下水类 型
分布范围。 3.3.77 冻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的分布范围; 2 冻土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 3多年冻土层的上下限、厚度、分布规律和赋存的地下水类 型; 4连续多年冻土层中的岛状融区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和 水文地质特征。
3.3.7冻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微地貌和岩溶泉与地下水分布的关系; 2构造、岩性、地下水径流和地表水文网等因素与岩溶发育 的关系; 3暗河和地下湖的位置、规模、水位、流量、水温、动态特征及 其补给条件和开发条件; 4大型洞穴的形状、规模和充填物。
3.3.9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3.3.9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含水性; 2岩体和岩脉的岩性、产状、规模、穿插特征及其与围岩接触 带的破碎程度和含水性; 3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和孔洞的发育特征及其含水性。 3.3.10碎屑岩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岩层的互层情况,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和深度 及其与地下水赋存的关系; 2可溶盐的分布和溶蚀程度,咸水与淡水的分界面
4.0.1米用水文地质物探方法,应根据地区的水文地质条
4.0.1米用水文地质物探方法,应根据地区的水文地
4.0.1采用水文地质物探方法,应根据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被 探测体的物理特征和需要查明的水文地质问题等因素确定。物探 工作时,宜采用多种物探方法综合测定。
4.0.2采用物探时,被探测体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与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的差异; 2有一定的规模; 3在干扰条件下,被探测体所引起的异常值应有足够的显 示。 4.0.3 物探方法可用于探测下列内容: 1 覆盖层的厚度、隐伏的古河道和掩理埋的冲积扇的位置; 2 断层、裂隙带、岩脉等的产状和位置; 含水层、隔水层的埋藏深度、宽度和厚度; 4 地层剖面; 5 地下水的水位、流向和渗透速度; 地下水的可溶性固体物和咸、淡水的分布范围; 7 暗河的位置和隐伏岩溶的分布; 8 多年冻土层下限的埋藏深度。 4.0.4 对勘探钻孔宜进行水文测井工作,配合钻探取样划分地 层,并取得有关参数。 4.0.5物探工作的布置、测网的密度、参数的确定、检查点的数量 及精度要求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治全勘察物探规程》YBI41的有
4.0.5物探工作的布置、测网的密度、参数的确定、检
4.0.6对物探的实测资料,应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
4.0.7物探成果资料应包括物探工作报告、物探平面布置图、物 探工作成果图等。
物探的方法可按本规范附录A
5.1.1水文地质钻探工作的布置,应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勘察目 的,在综合分析和研究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物探以及既有勘察 资料的基础上,按下列因素确定: 1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2需水量和勘察阶段; 3保护环境,少受干扰,不受破坏; 4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5.1.2钻探工作应查明下列内容: 1含水层的岩性、厚度、数量、埋藏深度、分布范围及边界条 件: 2地下水的水力性质、水位、流向、水力坡度; 3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4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 5含水层的渗透性能; 6基岩裂隙、溶洞的空间位置及发育程度。 5.1.3宽度小于5km的山间河谷、冲积阶地内的勘探线布置,应 垂直地下水流向或地貌单元。对傍河或河床下取渗透水时,应结 合拟建取水构筑物类型布置垂直和平行河床的勘探线。 5.1.4冲洪积平原和宽度大于5km的阶地等地的勘探线布置, 应垂直地下水流向。
5.1.5冲洪积扇地区的勘探线,应在富水地段沿扇轴的垂线布
淡水一侧,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勘探线。 5.1.7黄土地区的勘探线,应垂直和沿河谷、黄土洼地以及 黄土塬的长轴布置。
淡水侧,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勘探线。
5.1.8沙漠地区的勘探线,应垂直和沿河流、古河道和潜蚀洼地 或垂直沙丘覆盖的冲积、湖积含水层地下水流向布置。 5.1.9,多年冻土地区的勘探线应垂直河流布置,并应查明融区类 型;应结合地貌横切耐寒或喜水植物生长地段布置,并应查明冻土 与融区分布界线。
5.1.8沙漠地区的勘探线,应垂直和沿河流、古河道和潜蚀洼地
5.1.10 碎屑岩地区勘探钻孔,应布置在下列地段: 1 厚层砂岩、砾岩分布区的断裂破碎带; 2 褶皱轴迹方向剧变的外侧; 岩层倾角由陡变缓的偏缓地段; 4 背斜轴部及其倾没端等构造变动显著的地段; 产状近于水平的岩层的裂隙密集带和共裂隙的密集部 位; 6 碎屑岩与岩浆岩岩脉或侵人体的接触带附近; 7 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带。 5.1.11 可溶岩地区勘探钻孔除应按本规范5.1.10条的规定布 置外,尚应布置在下列地段: ? 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或弱可溶岩的接触带; 2 裂隙岩溶发育带; 3 岩溶微地貌发育处。 5.1.12 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勘探钻孔,应布置在下列地段: 1 断裂破碎带; 2 岩脉发育带; 3 不同岩体接触带; 4 弱风化裂隙发育带; 5 原生柱状节理和原生空洞发育部位。
厚层砂岩、砾岩分布区的断裂破碎带; 2 褶皱轴迹方向剧变的外侧; 3 岩层倾角由陡变缓的偏缓地段; 背斜轴部及其倾没端等构造变动显著的地段; 5产状近于水平的岩层的裂隙密集带和共裂隙的密集部 位; 6 碎屑岩与岩浆岩岩脉或侵人体的接触带附近; 7 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带。 5.1. 117 可溶岩地区勘探钻孔除应按本规范5.1.10条的规定布 留黑左下到地统
3松散层地区勘探线和勘探点距离
注:1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取大值,复杂时取小值;条件中等时取中值: 2河漫滩及冲积阶地的宽度是指河流一侧的宽度;
5.1.14当在岸边修建渗透性取水构筑物时,勘探点至河水边线的距 离,应根据河水污染、河岸冲刷淤积以及对水质、水温的要求等确定。
5.2.1钻孔深度应钻穿有供水或降水意义的含水层(带)或含水 构造带。
.2.3抽水试验钻孔的直径宜满足安装抽水设备和设计抽水
1岩体钻孔,应采用清水钻进; 2松散层钻孔,可采用水压或泥浆钻进。当采用泥浆钻进
3钻进有供水或降水意义的含水层或构造带时,严禁用百泥 块和黏土球护壁。
含水层时,应进行止水工作。止水后应检查止水效果。 5.2.6在钻进过程中,应对水位、水温、冲洗液消耗量、漏水位置 自流水的水头和流量、钻进现象、气体逸出情况、岩层变层界限、含 水构造和溶洞的起止深度进行观测和记录
5.2.9对需要回填的钻孔应根据含水层的水头、水质情况,分别
5. 3. 1 抽水孔过滤器的类型宜按表 5. 3. 1 选用
5. 3. 1 抽水孔过滤器的类型宜按表 5. 3. 1 选用
表 5.3.1抽水孔过滤器类型
5.3.2抽水孔过滤器的直径,应根据出水量、试验段长度 设备等因素确定。在松散层中,宜大于200mm;在岩体中, 100mm。观测孔过滤器的管径不宜小于 50mm。
5.3.3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管的孔隙率,不宜小于20%。
5.3.5抽水孔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可与含水层厚度一致。当含
5.3.5抽水孔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可与含水层厚度一致
5.3.6填砾过滤器的填砾规格
1当砂土类含水层的小于10时,填砾规格应采用下式 章:
Dso =(6~8)ds0
2当碎石土类含水层的d20小于2mm时,填砾规格应采 下式计算:
D50 =(6~8)d20
3当碎石土类含水层d20大于或等于2mm时,可充填粒径 为10mm~20mm的填砾; 4填砾过滤器填的值应小于或等于2; 5填砾过滤器的缠丝间隙和不缠丝过滤器的孔隙尺寸,应采 用D10; 6填砾过滤器的填砾厚度,粗砂和颗粒大于粗砂的含水层宜 为75mm;中砂、细砂和粉砂含水层宜为100mm。
注:1n为砂土类含水层的不均匀系数,即ni=dso/dlo; 2n2为填砾过滤器砾料的不均匀系数,即n2=Dso/D1o; 3d10、d20为含水层土试样筛分中,能通过网眼的颗粒,其累计重量占试样全 重分别为10%、20%时的最大颗粒直径; 4 D10、Ds0、D60为砾料试样筛分中,能通过网眼的颗粒,其累计重量占试样全 重分别为10%、50%、60%时的最大颗粒直径。
5.3.7抽水孔过滤器的下端,宜设置管底封闭的沉淀管
5.4.1在并管、过滤器安装(填砾)完毕后应及时对抽水孔、观测 孔、抽水管井进行洗孔(井)。
5.4.2洗井可根据含水层类型、抽水孔结构、成井工艺等选用水 泵、压缩空气、活塞、物理化学等洗井方法;并宜采用两种以上方法 联合洗井。
4.3洗并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
1 并水中不应含有泥浆等管并施工物质,并水应无色透明; 2出水量宜接近设计要求或连续两次单位出水量之差小于 10%; 3在24h的连续洗井过程中,井水含砂量应无明显的下降趋 势; 4观测孔也应进行洗孔,宜洗至水位变化反应灵敏。
5.5土样、岩样及水样的采取
1取出的土样应正确反映原有地层的颗粒组成; 2采取鉴别地层的土试样时,非含水层宜每3m~5m取 件,含水层官每2m~3m取一件,变层时,应加取一件;
3采取土试样时,厚度大于4m的含水层,宜每4m~6m取 件;含水层厚度小于4m时,应取件; 4土试样的重量宜符合下列要求: 1)砂样宜大于 1kg; 2)圆砾(角砾)样宜大于3kg; 3)卵石(碎石)样宜大于5kg。 5.5.2当有测井和井下电视配合取样工作时,鉴别地层的土样、 岩样(岩芯)的数量可适当减少。 5.5.3钻探过程中,需要查明含水层(段)的水质变化规律时,应 分层(段)采取水样。 5.5.4地层的年代和分层,可选择有代表性的钻孔,采取孢粉和 微古生物样品确定
5.6.1土、岩样(岩芯)采取后,应立即进行定名及描述。
5.6.1土、岩样(岩芯)采取后,应立即进行定名及描述。 5.6.2松散层土的分类和名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水水文 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的有关规定。 长出
土样和岩样(岩芯)的描述内容,应符合表5.6.3的规定,
6.3土样和岩样(岩芯)的描述内容
1抽水孔的布置,应根据工程性质、勘察阶段,地质、水文地 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等因素确定,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详查阶段,在可能富水的地段均宜布置抽水孔; 2)勘探阶段,在含水层(带)富水性较好和拟建取水构筑物 的地段均宜布置抽水孔。 2·抽水孔占勘探孔(不包括观测孔)总数的百分比,不宜少于 表 6. 1. 1 的规定;
表 6. 1. 1 抽水孔占勘探孔总数的百分比(%)
3抽水试验的工作量中,宜包括带观测孔的抽水试验。观测 孔的布置,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计算公式的要求确定,并宜符合下列 要求:
1以抽水孔为原点,宜布置1条~2条观测线; 2)布置1条观测线时,宜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布置2条观 测线时,宜分别垂直和平行地下水流向布置; 3)每条观测线上的观测孔不宜少于3个; 4)观测孔与抽水孔的距离,宜根据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与抽水孔距离最近的第一个观测孔,应避开三维流的影 响:最远的观测孔距第一个观测孔的距离不宜太远;并应
保证各观测孔内有一定水位下降值; 5)各观测孔的过滤器长度宜相等,并应安置在同一含水层 中。 4对富水性强的大厚度含水层,可划分几个试验段,根据需 要可对其中一段或几段进行分段抽水试验; 5当需对多层含水层作分层研究时,应进行分层抽水试验; 6采用数值法评价地下水资源时,宜进行大流量、大降深的 群孔抽水试验; 7抽水试验前和抽水试验时,应同步测量抽水孔和观测孔、 周边水文地质点的自然水位、动水位;当自然水位的日动态变化很 大时,应掌握其变化规律和对抽水试验的影响; 8抽水试验时,应防止抽出的水在抽水影响范围内回渗到含 水层中; 9在同一试验中,应采用同一方法和工具观测水位;抽水孔 的水位测量应读数到cm,观测孔的水位测量应读数到mm; 10当采用堰箱或孔板流量计测量出水量时,水位测量应读 数到mm;采用容积法时,量桶充满水所需的时间不宜少于15s,应 读数到0.1s;采用水表时,应用秒表测定流出10m3水所需的时 间,并应精确到0.1s; 11水质分析和细菌检验的水样,宜在抽水试验结束前采取: 其件数和数量应根据用水目的和分析要求确定; 12抽水试验停止后,应测量抽水孔和观测孔的恢复水位;恢 复水位的测量,应符合本规范第6.1.3条第3款的规定; 13抽水试验结束后,应检查孔内沉淀情况;孔内沉淀物较多 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应进行处理; 14抽水试验时,并水稳定含砂量不得大于1/20000(体积 比)。 6.1.2稳定流抽水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抽水试验时,水位下降段次宜为3次,也可根据试验目的
和水文地质条件减少为2次或1次;进行3次下降的试验时,其中 最大下降值宜接近孔内的设计动水位,其余2次下降值宜分别为 最大下降值的1/3和2/3;各次下降的水泵吸水管口的安装深度 应相同; 2抽水试验的稳定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抽水稳定延续时间内,抽水孔出水量和动水位与时间 关系曲线只在定的范围内波动,且没有持续上升或下 降的趋势; 2)当有观测孔时,应以最远观测孔的动水位判定。 3抽水试验的稳定延续时间可根据试验目的和水文地质条 牛适当调整,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卵石、圆砾和粗砂含水层为8h; 2)中砂、细砂和粉砂含水层为16h; 3)岩体含水层(带)为24h。 4抽水试验时,动水位和出水量观测的时间,宜在抽水开始 后的第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各测一次,以后 每隔30min或60min测一次。 水温、气温观测的时间,宜每隔2h~6h同步测量一次。 5.1.3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抽水孔的出水量,应采用出水量为常量的方法; 2抽水试验的延续时间,应按水位下降与时间关系曲线确 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位下降与时间关系曲线有拐点时,则延续时间宜到拐 点后的线段趋于水平; 2)水位下降与时间关系曲线没有拐点时,则延续时间宜根 据试验目的确定。 3抽水试验时,动水位和出水量观测的时间,宜在抽水开始 后第1min、2min、3min、4min、6min、8min、10min、15min、20min
6.1.4群孔抽水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4群孔抽水试验应符合下列罩
1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群孔抽水试验。 1)验证勘察区出水能力和工程降水的可能性; 2)验证勘察区局部地段阶段性成果,编制或调整后续勘察 方案; 3)确定勘察地段适宜的开采量、开采井数量和合理布局; 4)需查明勘察地段对勘察区周边或区内其他地段可能产生 的影响时。 2群孔抽水试验的抽水孔数量、总抽水量及延续时间宜根据 水文地质条件和试验目的确定; 3群孔抽水试验时,应对勘察区内及勘察区周边水文地质 点、地表水体进行同步观测: 4当进行两个抽水孔的互阻抽水试验时,其抽水孔间距、水 位下降值宜根据试验目的确定。 6.丑.5开采性抽水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在枯水期进行; 2总出水量宜等于或接近委托水量; 工版
5开采性抽水试验应符合下发
1应在枯水期进行; 2总出水量宜等于或接近委托水量; 3下降漏斗的水位能稳定时,稳定抽水延续时间不宜少于1 个月。下降漏斗的水位不能稳定时,则抽水试验宜延续至下一个 补给期来临; 4应对勘察区内及勘察区周边水文地质点、地表水体进行同 步观测。
6.2.1渗、注水试验方法应根据试验目的要求和场地地质 行选择,
、注水试验点(试坑或钻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段。 应根据岩(土)层的变化程度确定
6.2.2渗、注水试验点(试坑或钻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
利用已有钻孔进行注水试验时,应了解钻孔结构,并应测量孔 深。
深。 6.2.3渗、注水试验前,应对场地地下水位进行观测。 6.2.4渗、注水试验应使用清水,并应保证试验用水充足且对实 验场地的水土环境不产生污染
6.2.3渗、注水试验前,应对场地地下水位进行观测。
6.2.5渗水试验应符合下列
1可选择试坑法、单环法、双环法; 2采用试坑法应保持环内水位在10cm高度,其波动幅度允 许偏差为0.5cm,流量观测精度应达到0.1l;稳定延续时间不应小 于4h; 3采用双环法渗水试验时,渗水结束后应立即开挖或钻探 并应按规定方法判明水的渗人深度。
6.2.6注水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可选择常水头或降水头钻孔法; 2钻孔法注水试验时,钻孔结构应能满足注水试验要求。注 水试验前应洗孔,并应清除钻探岩粉和孔底沉淀物; 3采用常水头法钻孔注水试验时,应保持固定水头不变,其 波动幅度允许偏差为1cm,流量观测精度应达到0.1l;稳定延续时 间应大于2h。
6.3.1压水试验钻孔应采用清水钻进。压水试验前应洗孔,并应 达到钻孔底部无沉淀岩粉。 6.3.2止水栓塞与孔壁应有良好的适应性、可靠性。栓塞人孔前 应加压检查,合格后可投入使用。 6.3.3压水试验用水应清洁。供水水泵应出水均匀,压力应稳 定。试验所用压力表、流量计应进行校验
6.3.4压水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2在同一工程中压水试验段长度与试验的总压力值宜一致; 3相邻试验段之间应互相衔接,可少量重叠,不得漏段; 4对于透水性较强的岩层、构造破碎带等,应根据具体情 况确定试验段长度。同一试验段不宜跨越渗透性相差悬殊的 岩层; 5孔内冲洗液突然消失或消耗量急剧增大时,应停钻进行压 水试验或其他水文地质工作。
6.3.7压水试验应符合下列要
参出,及可能受试验影响的坑、孔、井、泉等有无异常现象,并 #行记录。当出现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并应及时采取相应
6.4.1回灌试验宜在下列地区进行:
6.4.1回灌试验宜在下列地区进行: 1增加地下水开采量,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或利用地表水作 为地下水资源调节的地区; 2防止海水入侵,威水越流或改善地下水水质的地区; 3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或塌陷的地区: 4利用含水层储存冷、热源的地区; 5适宜应用水(地)源热泵技术的地区。 6.4.2回灌试验选用的方法,应根据回灌水源情况、回灌地层特 点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利用地表水(含农田灌溉水)作为储备,采用地面入渗增加 地下水补给时,回灌试验宜采用地面人渗法; 2利用地表水作为水源,采用管井、大口井等设施增加地下 水的补给时,回灌试验应采用地下灌注法。 6.4.3回灌试验所用水源,宜与拟提供回灌用水的水源一致。 6.4.4回灌试验用水的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回灌试验用水应清洁,严禁地下水水质因进行回灌试验而 遭受污染; 2采用水并进行回灌试验时,回灌用水不应含有使并管和过 滤器腐蚀的气体、离子和微生物等。 6.4.5回灌试验时,应在回灌用水提供(开采)处和回灌试验处设 立适当数量的观测孔。 5.4.6当采用水(地)源热泵技术进行回灌试验时,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的有关规定,并应 符合下列要求: 1以地下水作为热(冷)源时,经热交换的水在确保未受污染 的情况下,可再回灌地下并进行回灌试验; 2以其他水(如地表水、中水等)作为热(冷)源时,水质未经
验证许可,热交换后的水不可回灌地下。
6.5地下水流向和流速的测试
6.5.1地下水流向可利用等水位线图、等水压线图、不在一条直 线上三点的地下水位,以作图法确定;也可利用物探方法确定。 6.5.2在松散层或裂隙发育的岩体中,可采用放射性筒位素稀释 法或示踪试验测定地下水流向、实际流速和渗透速度等。 6.5.3地下水实际流速可采用化学法、比色法等指示剂法测试 采用指示剂测定地下水实际流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沿地下水流向布置两个钻孔,其孔距应根据含水层的岩性 确定; 2选用的示踪剂应便于测量、经济、不污染地下水源。 6.5.4# 抽水时孔内的实际流速可采用钻孔流速仪测量
1 沿地下水流向布置两个钻孔,其孔距应根据含水层的岩 角定; 2选用的示踪剂应便于测量、经济、不污染地下水源。 5.4抽水时孔内的实际流速可采用钻孔流速仪测量
6.6.1岩体内的钻孔可利用井下电视观察和测定裂隙、岩溶位置 及发育程度等。
及发育程度等。 6.6.2水中同位素含量测试分析成果,可用于分析地下水的成 因、形成条件、补给源、径流途径、水中化学成分运移变化等。当常 规勘察方法不易查清水文地质条件时,可采用同位素含量测试分 析方法。
6.6.3水样及岩土样的测试项且及方法,可根据勘察
7.0.1地下水动态观测应主要包括对水位、水温和水质的观测。 必要时还应包括对地下水开采量和天然溢出量的观测。 7.0.2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在勘察期间应尽早进行,并宜符合下 列要求; 1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利用既有地下水动态资料,了解地下 水动态特征: 2详查阶段,应建立控制勘察区域或开采影响范围的地下水 动态观测网、点,其观测时间不宜少于一个枯水期; 3勘探阶段,应健全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点,其观测时间不宜 少于一个水文年; 4开采期阶段,应根据研究目的调整观测网、点的设置,增加 观测内容,并应长期观测。 7.0.3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点的布置,宜符合 下列要求: 1冲洪积平原地区,应沿地下水流向和垂直地下水流向布 置; 2冲洪积扇地区,应沿地下水流向布置,并应在溢出带选择 典型泉为观测点; 3山间河谷地区,应垂直河谷布置; 4 滨海地区,应垂直咸水和淡水分界面布置; 5岩溶地区,应沿岩溶发育带布置,并应在主要岩溶微地貌 发育处及代表性泉和暗河处布置; 6岩体地区,应沿主要构造富水带布置,并应选择代表性泉 为观测点。
7.0.4地下水动态观测孔(点)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查明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时,宜分层布置; 2需要边界地下水位动态资料时,宜在边界附近有代表性的 地段布置; 3查明污染源对水源地的影响时,应根据污染源在地下水中 的扩散形式,宜平行和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 4需要查明咸水和淡水分界面的水位动态资料时,宜垂直 分界面布置; 5需要计算地下水径流量用的水位动态资料时,宜垂直和平 行计算断面布置; 6需要计算降水人渗系数用的水位动态资料时,宜选择有代 表性的不同地段布置; 7查明地下水与地表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时,宜垂直地表水 体的岸边线布置; 8查明水源地下降漏斗发育情况时,宜通过漏斗中心布置相 互垂直的两条观测线; 9查明两个水源地的相互影响或矿区排水对水源地的影响 时,宜在两个下降漏斗中心连线的方向上布置; 10岩体降水的观测网应布置在主要含水层和预计主要充水 方向上。
7.0.5地下水动态观测点饲养标准,宜利用已有的勘探钻孔、水并和泉。
0.6地下水动态观测内容,宜包括水位、水温、水质和水量,
在观测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时,应同时观测地表水体的 动态。
7.0.7地下水水位、水温和水量(泉)的动态观测,宜每隔5d~
7.0.8地下水动态观测的水质分析和细菌检验水样宜在
7.0.8地下水动态观测的水质分析和细菌检验水样,宜在丰水期 和枯水期各取一次,在地下水受污染地区应增加取样次数。在钻 孔或井中采取水样时,应进行抽(掏)水工作。 当查咸水和淡水分界面时,宜每月取水样一次,做单项离子分 析。
7.0.9地下水动态观测的仪表和工具,在同一项目中应采用同一
方法和工具,并应定期检查其精度。水位测量应读至mm;水温测 量应读至0.1℃。 7.0.10观测孔有淤塞、水位变化反应不灵和孔口有变动的情况 时,应及时处理。其他观测标志有变动情况,也应分析原因镀铬标准,及时 处理。
....- 冶金标准 工业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