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2010.pdf

  • 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2010.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3.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9-24
  • 发 布 人: gzhujun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表2.2.1泵站建筑物防洪标准

    注:1.平原、滨海区的泵站,校核防洪标准可视真体情况和需要研究确定; 2修建在河流、湖泊或平水库边的与堤坝结合的建筑物,其防洪标准不应 工

    低于堤坝防洪标准。 2.2.2受潮汐影响的泵站建筑物,其挡潮水位的重现期应根据建 筑物级别,结合历史最高潮水位,按表2.2.2规定的设计标准确 定。

    石油化工标准规范范本.2受潮汐影响泵站建筑物的防洪标

    定。 3.1.2排水泵站排涝设计流量及其过程线,可根据排涝标准、排 涝方式、设计暴雨、排涝面积及调蓄容积等综合分析计算确定,排 水泵站排渍设计流量可根据排渍模数与排渍面积计算确定;城市 排水泵站排水设计流量可根据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工业废水量 和雨水量等计算确定。 3.1.3工业与城镇供水泵站设计流量应根据设计水平年、设计保 证率、供水对象的用水量、城镇供水的时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调 蓄容积等综合确定。用水量主要包括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 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工业企业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管 网漏损水量、未预见用水、消防用水等。

    涝方式、设计暴雨、排涝面积及调蓄容积等综合分析计算确定; 水泵站排渍设计流量可根据排渍模数与排渍面积计算确定;城 排水泵站排水设计流量可根据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工业废水 和雨水量等计算确定

    3.1.3工业与城镇供水泵站设计流量应根据设计水平年

    证率、供水对象的用水量、城镇供水的时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 蓄容积等综合确定。用水量主要包括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 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工业企业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 网漏损水量、未预见用水、消防用水等。

    ..士概求进水池水位应按下列规定未用: 1防洪水位应按本规范第2.2.1条和第2.2.2条规定的防 洪标准分析确定; 2从河流、湖泊或水库取水时,设计运行水位应取历年灌溉 期满足设计灌溉保证率的日平均或旬平均水位,从渠道取水时,设 十运行水位应取渠道通过设计流量时的水位,从感潮河口取水时, 设计运行水位应按历年灌溉期多年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的平 均值确定;

    3从河流、湖泊、感潮河口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取重现期 5a~10a一遇洪水的日平均水位,从水库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 根据水库调蓄性能论证确定;从渠道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取渠 道通过加大流量时的水位; 4从河流湖泊或水库取水时,最低运行水位应取历年灌 期水源保证率为95%~97%的最低日平均水位;从渠道取水时, 最低运行水位应取渠道通过单泵流量时的水位,从感潮河口取水 时,最低运行水位应取历年灌溉期水源保证率为95%~97%的日 最低潮水位; 5从河流、湖泊、水库或感潮河口取水时,平均水位应取灌溉 期多年日平均水位,从渠道取水时,平均水位应取渠道通过平均流 量时的水位; 6上述水位均应扣除从取水口至进水池的水力损失。从河 床不稳定的河道取水时,尚应考愿河床变化的影响,方可作为进水 池相应特征水位。

    3.2.2灌溉泵站出水池水位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当出水池接输水河道时,最高水位应取输水河道的防洪水 应,当出水池接输水渠道时,最高水位应取与泵站最大流量相应的 水位。对手从多泥沙河流上取水的泵站,最高水位应考虑输水渠 道淤积对水位的影响: 2设计运行水位应取按灌溉设计流量和灌区控制高程的要 求推算到出水池的水位; 3最高运行水位应取与泵站最大运行流量相应的水位; 4最低运行水位应取与泵站最小运行流量相应的水位;有通 航要求的输水河道,最低运行水位应取最低通航水位; 5平均水位应取灌溉期多年日平均水位。

    2设计运行水位应取由排水区设计排涝水位推算到站前的 水位,对有集中调蓄区或与内排站联合运行的泵站,设计运行水位 垃取由调蓄区设计水位或内排站出水池设计水位推算到站前的水 立; 3最高运行水位应取按排水区充许最高涝水位的要求推算 到站前的水位,对有集中调蓄区或与内排站联合运行的泵站,最高 云行水位应取由调蓄区最高调蓄水位或内排站出水池最高运行水 立推算到站前的水位; 4最低运行水位应取按降低地下水理深或调蓄区充许最低 水位的要求推算到站前的水位: 5平均水位应取与设计运行水位相同的水位。 3.2.4排水泵站出水池水位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防洪水位应按本规范第2.2.1条和第2.2.2条规定的防 共标准分析确定: 2设计运行水位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应取承泄区5a~10a遇洪水的排水时段平均水位; 2)当承泄区为感潮河段时,应取重现期5a~10a的排水时 段平均潮水位; 3)对重要的排水泵站,经论证可适当提高重现期。 3最高运行水位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当承泄区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时,应取重现期10a~20a洪 水的排水时段平均水位,当承泄区水位变化幅度较小时, 可取设计洪水位: 2)当承泄区为感潮河段时,应取重现期10a20a的排水时 段平均潮水位: 3)对重要的排水泵站,经论证可适当提高重现期。 4最低运行水位应取承泄区历年排水期最低水位或最低潮 水位的平均值;

    3最高运行水位应按下列规定来

    1)当承泄区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时,应取重现期10a~20a洪 水的排水时段平均水位,当承泄区水位变化幅度较小时 可取设计洪水位: 2)当承泄区为感潮河段时,应取重现期10a20a的排水时 段平均潮水位; 3)对重要的排水泵站,经论证可适当提高重现期。 最低运行水位应取承泄区历年排水期最低水位或最低潮 平均值; 平均水位应取承泄区多年日平均水位或多年日平均潮

    3.2.5工业、城镇供水泵站进水池水位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防洪水位应按本规范第2.2.1条和第2.2.2条规定的防 洪标准分析确定; 2从河流,湖泊或水库取水时,设计运行水位应取满足设计 供水保证率的日平均或旬平均水位,从渠道取水时,设计运行水位 应取渠道通过设计流量时的水位:从感潮河口取水时,设计运行水 位应按供水期多年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的平均值确定, 3从河流、湖泊、感潮河口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取10a~ 20a一遇洪水的日平均水位从水库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根据 水库调蓄性能论证确定:从渠道取水时,最高运行水位应取渠道通 过加大流量时的水位: 4从河流、湖泊、水库,感潮河口取水时,最低运行水位应取 水源保证率为97%~99%的最低日平均水位:从渠道取水时,最 低运行水位应取渠道通过单泵流量时的水位,受潮汐影响的泵站, 最低运行水位应取水源保证率为97%~99%的日最低潮水位; 5从河流、湖泊、水库或感潮河口取水时,平均水位应取多年 日平均水位;从渠道取水时,平均水位应取渠道通过平均流量时的 水位; 6上述水位均应扣除从取水口至进水池的水力损失。从河 床不稳定的河道取水时,尚应考虑河床变化的影响,方可作为进水 池相应特征水位。 3.2.6工业、城镇供水泵站出水池水位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最高水位应取输水渠道的校核水位; 2 设计运行水位应取与泵站设计流量相应的水位: 3 最高运行水位应取与泵站最大运行流量相应的水位; 4 最低运行水位应取与泵站最小运行流量相应的水位: 平均水位应取输水渠道通过平均流量时的水位。 3.2.7 灌排结合泵站的特征水位,可根据本规范第3.2.1条~第

    3.2.4条的规定进行综合分析

    3.2.4条的规定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3.3.1设计扬程应按泵站进、出水池设计运行水位差,并计入水 力损失确定,在设计扬程下,应满足泵站设计流量要求。 3.3.2平均扬程可按下式计算加权平均净扬程,并计入水力损失 确定,或按泵站进、出水池平均水位差,并计入水力损失确定。在 平均扬程下,水泵应在高效区工作

    3.3.3最高场程宜按泵站出水池最高运行水位与进水池

    行水位之差,并计入水力损失确定,当出水池最高运行水位与进 池最低运行水位遭遇的儿率较小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最高扬 可适当降低。

    3.3.4最低扬程宜按泵站出水池最低运行水位与进水池最

    行水位之差,并计人水力损失确定,当出水池最低运行水位与进水 池最高运行水位遭遇的儿率较小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最低扬程 可适当提高。

    4.1.1泵站站址应根据灌溉、排水、工业及城镇供水总体规划、泵 站规模、运行特点和综合利用要求,考虑地形、地质、水源或承泄 区、电源、枢纽布置、对外交通、占地、拆迁、施工、环境、管理等因素 以及扩建的可能性,经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4.1.2山丘这泵站站址宜选择在地形开阔、岸坡适宜、有利手工 程布置的地点。 4.1.3泵站站址宜选择在岩土坚实、水文地质条件有利的天然地 基上,宣避开软王、松沙、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杂填土、分散性土 振动液化土等不良地基,不应设在活动性的断裂构造带以及其他 不良地质地段。当遇软土、松沙、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杂填土、分 散性土、振动液化土等不良地基时,应慎重研究确定基础类型和地 基处理措施。 二

    4.2.1由河流,湖泊、感潮河口、渠道取水的灌溉泵站,其站址宜 选择在有利于控制提水灌溉范围,使输水系统布置比较经济的地 点。灌溉泵站取水口宜选择在主流稳定靠岸,能保证引水,有利于 防洪,防潮汐、防沙、防冰及防污的河段。由潮汐河道取水的灌溉 泵站取水口,宜选择在淡水水源充沛、水质适宜灌溉的河段。 4.2.2从水库取水的灌溉泵站,其站址应根据灌区与水库的相对 位置、地质条件和水库水位变化情况,研究论证库区或坝后取水的

    位置、地质条件和水库水位变化情况,研究论证库区或坝后取水的 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选择在岸坡稳定、靠近灌区、取水方便 不受或少受泥沙淤积、冰冻影响的地点。

    4.2.3:排水泵站站址宜选择在排水区地势低洼、能汇集排水区 水,且靠近承泄区的地点。排水泵站出水口不应设在迎溜,崩岸 淤积严重的河段

    4.2.4灌排结合泵站站址,宜根据有利于外水内引和内水外排,

    2.4灌排结合泵站站址,宜根据有利于外水内引和内水外排, 溉水源水质不被污染和不致引起或加重士盐渍化,并兼顾灌 非渠系的合理布置等要求,经综合比较选定。

    4,2.5供水泵站站址宜选择在受水区上游,河床稳定、水源可靠、 水质良好、取水方便的河段

    4.2.5供水泵站站址宜选择在受水区上游,河床稳定、水

    率最小等条件,经综合比较选定。

    5.2.1由河流取水的泵站,当河道岸边坡度较缓时,宜采用引水 式布置,并在引渠渠首设进水闸,当河道岸边坡度较陡时,宜采用 岸边式布置,其进水建筑物前缘宜与岸边齐平或稍向水源凸出。 由渠道取水的泵站,宜在取水口下游侧的渠道上设节制闸。由湖 泊、水库取水的泵站,可根据岸边地形、水位变化幅度、泥沙淤积情 况及对水质、水温的要求等,采用引水式或岸边式布置。

    式布置,并在引渠渠首设进水闸;当河道岸边坡度较时,宜采用 岸边式布置,其进水建筑物前缘宜与岸边齐平或稍向水源凸出。 由渠道取水的泵站,宜在取水口下游侧的渠道上设节制闻。·由湖 泊、水库取水的泵站,可根据岸边地形、水位变化幅度、泥沙淤积情 况及对水质、水温的要求等,采用引水式或岸边式布置。 5.2.2在具有部分自排条件的地点建排水泵站,泵站宜与排水闸 合建:当建站地点已建有排水闸时,排水泵站宜与排水闸分建。排 水泵站宜采用正向进水和正向出水的方式。 5.2.3灌排结合泵站,当水位变化幅度不天或扬程较低时,可采 用双向流道的泵房布置形式,当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或扬程较高时 可采用单向流道的泵房布置形式,另建配套涵闻,并与泵房之间留 有适当的距离,其过流能力宜与泵站机组抽水能力相适应。

    5.2.2在具有部分自排条件的地点建排水泵站,泵站宜与排水闸

    .2.2在具有部分自排条件的地点建排水泵站,泵站宜与排水闸 合建;当建站地点已建有排水闸时,排水泵站宜与排水闸分建。排 水泵站宜采用正向进水和正向出水的方式

    5.2.3灌排结合泵站,当水位变化幅度不大或扬程较低时可采

    用双向流道的泵房布置形式,当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或扬程较高 可采用单向流道的泵房布置形式,另建配套涵闸,并与泵房之间 有适当的距离,其过流能力宜与泵站机组抽水能力相适应

    5.2.4建于堤防处且地基条件较好的低扬程、大流量泵站,宜

    5.2.5从多泥沙河流上取水的泵站,当具备自流引水沉沙、冲 条件时,应在引渠上布置沉沙冲沙或清淤设施,当不具备自流 水沉沙、冲沙条件时,可在岸边设低扬程泵站,布置沉沙、冲沙及 他排沙设施。

    5.2.6运行时水源有冰冻或冰凌的泵站,应有防冰,消冰、导冰等

    5.2.7在深挖方地带修建泵站,应合理确定泵房的开挖深度,减 少地下水对泵站运行的不利影响,并应采取必要的站区排水、泵房 通风、采暖和采光等措施。

    5.2.7在深挖方地带修建泵站,应合理确定泵房的开挖深度

    体滑坡滚石等工程措施。

    5.2.9受地形条件限制,修建地面泵站不经济时,可布置

    站。地下泵站应根据地质条件,合理布置泵房、辅机房以及交通、 通风、排水等设施。

    5.2.10从血吸虫疫区引水的泵站,应根据水利血防的要求,采

    6.1.1泵房布置应根据泵站的总体布置要求和站址地质条件,机 电设备型号和参数,进、出水流道(或管道),电源进线方向,对外交 通以及有利于泵房施工、机组安装与检修和工程管理等,经技术经 济比较确定。

    6.1.2泵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满足机电设备布置、安装、运行和检修要求: 2满足结构布置要求; 3满足通风、采暖和采光要求,并符合防潮、防火、防噪声、节 能、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等技术规定; 4满足内外交通运输要求; 5注意建筑造型,做到布置合理、适用美观,且与周围环境相 协调。

    6.1.3泵房挡水部位顶部安全加高不应小于表6.1.3的规定。 表6.1.3泵房挡水部位顶部安全加高下限值(m)

    注:1安全加商系指波浪、塑浪计算顶高程以上距离泵房挡水部位顶部的高度: 2设计运用况系指泵站在设计运行水位或设计洪水位时运用的情况,校核 运用情况系指泵站在最离运行水位或校核洪水位时运用的情况。

    6.1.4机组间距应根据机电设备和建筑结构布置的要求确定,并

    6.1.4机组间距应根据机电设备和建筑结构布置的要求确定,并 应符合本规范第9.12.2条~第9.12.5条的规定。

    6.1.5主泵房长度应根据机组台数,布置形式、机组间距、边机 段长度和安装检修间的布置等因素确定,并应满足机组吊运和 房内部交通的要求。

    6,1.6主泵房宽度应根据机组及辅助设备、电气设备布置要求, 进、出水流道(或管道)的尺寸,工作通道宽度,进、出水侧必需的设 备吊运要求等因素,结合起吊设备的标准跨度确定,并应符合本规 范第9.12.7条的规定。立式机组主泵房水泵层宽度的确定,还应 计及集水、排水廊道的布置要求等因素。

    6.1.6主泵房宽度应根据机组及辅助设备、电气设备布置要求,

    置,机组的安装、运行、检修,设备吊运以及泵房内通风、采暖和 光要求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本规范第9.12.8条~第9.12.10 的规定。

    6.1.8主泵房水泵层底板高程应根据水泵安装高

    (含吸水室)布置或管道安装要求等因素确定。水泵安装高程应 据本规范第9.1.7条规定,结合泵房处的地形、地质条件综合 定。主泵房电动机层楼板高程应根据水泵安装高程和泵轴、电 机轴的长度等因素确定。

    1.9安装在机组周围的辅助设备、电气设备及管道、电缆道,其

    6.1.10辅机房宜设置在紧靠主泵房的端或出水侧,其尺寸 根据辅助设备布置、安装、运行和检修等要求确定,且应与泵房 体布置相协调。

    (或一侧),其尺寸应根据机组安装、检修要求确定,并应符

    (或一侧),其尺寸应根据机组安装、检修要求确定,并应符合本规 范第9.12.6条的规定。

    6.1.13当主泵房分为多层时,各层楼板均应设置吊物孔,具位置 应在同一垂线上,并在起吊设备的工作范围之内。吊物孔的尺寸 应按吊运的最大部件或设备外形尺寸各边加0.2m的安全距离

    6.1.14主泵房对外至少应有2个出口,其中个应能满足运输 最大部件或设备的要求。

    6.1.14主泵房对外至少应有2个出口,其中个应能满足运

    道,其他各层应设置不少于1个主通道。主通道宽度不宜小于 1.5m,一般通道宽度不宜小于1.0m。卧式机组主泵房内宜在管 道顶部设工作通道。斜轴式机组主泵房内宜在靠近电机处设工作 通道。贯流式机组主泵房内宜在进、出水流道上部分层设工作通 道。

    6.1.16当主泵房分为多层时,各层应设不少于2个通道。主楼 梯宽度不宜小于1.0m,坡度不宜大于40,楼梯的垂直净空不宜 小于2.0m。

    6.1.17立式机组主泵房内的水下各层或卧式、斜轴式、贯流式机 组主泵房内,应设将渗漏水汇入集水廊道或集水井的排水沟。 5.1.18主泵房顺水流向的永久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的 设置,应根据泵房结构形式、地基条件等因素确定。土基上的缝距 不宜大于30m,岩基上的缝距不宜大于20m。缝的宽度不宜小于 20mm

    6.117立式机组主泵房内的水下各层或卧式、斜轴式,贯流式机 组主泵房内,应设将渗漏水汇入集水廊道或集水井的排水沟。 6.1.18主泵房顺水流向的永久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的

    设置,应根据泵房结构形式、地基条件等因素确定。土基上的 不宜大于30m,岩基上的缝距不宜大于20m。缝的宽度不宜小 20mm

    6.1.19主泵房排架的布置,应根据机组设备安装、检修的要 结合泵房结构布置确定。排架宜等跨布置,立柱宜布置在隔墙 墩墙上。当泵房设置顺水流向的永久变形缝时,缝的左右侧应 置排架柱。

    6.1.19主泵房排架的布置,应根据机组设备安装、检修的要求, 结合泵房结构布置确定。排架宜等跨布置,立柱宜布置在隔墙或 墩墙上。当泵房设置顺水流向的永久变形缝时,缝的左右侧应设 置排架柱。 6.1.20主泵房电动机层地面宜铺设水磨石。泵房门窗应根据通 风、采暖和采光的需要合理布置。严寒地区应采用双层玻璃窗。 向阳面窗户宜有遮阳设施。受阳光直射的窗户可采用磨砂玻璃。 6.1.21泵房屋面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泵房通风、采暖要求设 E

    6.1.20主泵房电动机层地面宜铺设水磨石。泵房门窗应根搬 风、采暖和采光的需要合理布置。严寒地区应采用双层玻璃 向阳面窗户宜有遮阳设施。受阳光直射的窗户可采用磨砂玻璃 6.1.21泵房屋面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泵房通风、采暖要求 置隔热层。

    6.1.22泵站建筑物、构筑物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和耐火等级

    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火规范》SDI278的有关规定

    6.1.23主泵房电动机层值班地点允许噪声标准不得大于85dB (A),中控室和通信室在机组段内的允许噪声标准不得大于70dB (A),中控室和通信室在机组段外的允许噪声标准不得大于60dB (A)。若超过上述允许噪声标准时,应采取必要的降声,消声或隔 声措施。

    6.2.1防渗排水布置应根据站址地质条件和泵站扬程等因素,结 合泵房、两岸连接结构和进、出水建筑物的布置,设置完整的防渗 排水系统。 6.2.2土基上泵房基底防渗长度不足时,可结合出水池布置,在 其底板设置钢筋混凝土铺盖、垂直防渗体或两者相结合的布置形 式。铺盖应设永久变形缝,且应与泵房底板永久变形缝错开布置。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泵房地基为中壤土、轻壤土或重砂壤土时,泵房高水位 侧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铺盖; 2当泵房地基为粉土、粉细砂、轻砂壤土或轻粉质砂壤土时, 泵房高水位侧宜采用铺盖和垂直防渗体相结合的布置形式。垂直 防渗体宜布置在泵房底板高水位侧。在地震区粉细砂地基上,泵 房底板下布置的垂直防渗体宜构成四周封闭的形式。粉土,粉细 砂、轻砂壤土或轻粉质砂壤土地基除应保证渗流平均坡降和出逸 坡降小于允许值外,在渗流出口处(包括两岸侧向渗流的出口处) 必须设置排水反滤层; 3当防渗段底板下采用端承型桩时,应采取防止底板底面接 触冲刷和渗流的措施; 4前池、进水池底板上可根据排水需要设置适量的排水孔。 在渗流出口处应设置级配良好的排水反滤层。 6.2.3铺盖长度可根据泵房基础防渗需要确定,宜采用上、下游

    1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铺盖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4m永久 变形缝缝距可采用8m~20m,靠近翼墙的铺盖缝距宜采用小值。 缝宽可采用20mm~30mm; 2用于铺盖的防渗土工膜厚度应根据作用水头、膜下土体可 能产生裂隙宽度、膜的应变和强度等因素确定,但不宜小于 0.5mm。土工膜上应设保护层; 3在寒冷和严寒地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士铺盖应适当减小 永久变形缝缝距。

    1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铺盖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4m永久 变形缝缝距可采用8m~20m,靠近翼墙的铺盖缝距宜采用小值。 缝宽可采用20mm~30mm; 2用于铺盖的防渗土工膜厚度应根据作用水头、膜下土体可 能产生裂隙宽度、膜的应变和强度等因素确定,但不宜小于 0.5mm。土工膜上应设保护层; 3在寒冷和严寒地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士铺盖应适当减小 永久变形缝缝距。 6.2.4当泵房地基为较薄的砂性土层或砂砾石层,其下卧层为深 厚的相对不透水层时,可在泵房底板的高水位侧设置截水槽或防 渗墙。截水槽或防渗墙嵌人相对不透水层的深度不应小于1.0m, 其下卧层为岩石时,截水槽或防渗墙嵌人岩石的深度不应小于 0.5m。在渗流出口处应设排水反滤层。当泵房地基砂砾石层较厚 时,泵房高水位侧可采用铺盖和悬挂式防渗墙相结合的布置形式, 在渗流出口处应设排水反滤层。当泵房地基为粒径较大的砂砾石 层或粗砾夹卵石层时,泵房底板高水位侧宜设置深齿墙或深防渗 墙,在渗流出口处应设排水反滤层。

    厚的相对不透水层时,可在泵房底板的高水位侧设置截水槽或防 渗墙。截水槽或防渗墙嵌入相对不透水层的深度不应小于1.0m, 其下卧层为岩石时,截水槽或防渗墙嵌人岩石的深度不应小于 0.5m。在渗流出口处应设排水反滤层。当泵房地基砂砾石层较厚 时,泵房高水位侧可采用铺盖和悬挂式防渗墙相结合的布置形式, 在渗流出口处应设排水反滤层。当泵房地基为粒径较大的砂砾石 层或粗砾夹卵石层时,泵房底板高水位侧宜设置深齿墙或深防渗 墙,在渗流出口处应设排水反滤层。

    6.2.5当泵房地基的下卧层为深厚的相对透水层时,除应符合

    6.2.5当泵房地基的下卧层为深厚的相对透水层时,除应符合本 规范第6.2.2条的规定外,尚应验算覆盖层抗渗、抗浮的稳定性 必要时可在渗流出口侧设置深入相对透水层的排水井或排水沟, 并采取防止被淤堵的措施。

    6.2.8高扬程泵站的泵房可根据需要在其岸坡上设置通畅的

    材质耐久、性能可靠的止水片(带)。垂直止水带(片)与水平止水 带(片)相交处应构成密封系统。

    工梅密到系凯。 6.2.10侧向防渗排水布置应根据泵站扬程,岸、翼墙后土质及地 下水位变化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并应与泵站正向防渗排水布置 相适应。

    6.3.1泵房稳定分析可采取一个典型机组段或一个联段作为计 算单元。

    6.3.2用于泵房稳定分析的荷载应包括自重、水重、静水压力

    1自重包括泵房结构自重、填料重量和永久设备重量; 2水重应按其实际体积及水的重度计算。静水压力应根据 各种运行水位计算。对于多泥沙河流,应计及含沙量对水的重度 的影响; 3扬压力应包括浮托力和渗透压力。渗透压力应根据地基 类别,各种运行情况下的水位组合条件,泵房基础底部防渗、排水 设施的布置情况等因素计算确定。对于土基,宜采用改进阻力系 数法计算;对于岩基,宜采用直线分布法计算; 4:土压力应根据地基条件、回填土性质、挡土高度、填土内的 地下水位、泵房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形情况等因素,按主动土压力或 静止土压力计算。计算时应计及填土顶面坡角及超载作用; 5淤沙压力应根据泵房位置、泥沙可能淤积的情况计算确 定; 6浪压力应根据泵房前风向、风速、风区长度(吹程)、风区内 的平均水深以及泵房前实际波态的判别等计算确定。波浪要素可

    式中:f。一一泵房基底面与土质地基之间的综合摩擦系数。 2对于岩基,泵房基础底面与岩石地基之间的抗剪断摩擦系 数值和抗剪断粘结力C值可根据试验成果,并参照类似工程实

    式中K 一抗浮稳定安全系数; ZV一作用于泵房基础底面以上的全部重力(kN); U一作用于泵房基础底面上的扬压力(kN)。

    6.3.7泵房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的充许值,不分泵站级别和 别,基本荷载组合下不应小于1.10,特殊荷载组合下不 1.05。

    6.3.7泵房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的充许值,不分泵站级别和地基类

    6.3.8泵房基础底面应力应根据泵房结构布置和受力情况等因

    6.3.8泵房基础底面应力应 索计算确定。

    2G+EM+2M A Wx Wy

    式中:ZM、ZM一一作用于泵房基础底面以上的全部水平向和 竖向荷载对于基础底面形心轴、的力 矩(kN·m); Wx、W,一一泵房基础底面对于该底面形心轴、y的 截面矩(m)。 6.3.9 各种荷载组合情况下的泵房基础底面应力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土基泵房基础底面平均基底应力不应大于地基允许承载 力,易大其底应力不应大王地其允连承裁九的12倍,泵房基础底

    6.3.9各种荷载组合情况下的泵房基础底面应力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土基泵房基础底面平均基底应力不应大于地基允许承载 力,最大基底应力不应大于地基允许承载力的1.2倍,泵房基础底

    面应力不均匀系数的计算值不应大于表6.3.9规定的允许值,在 地震情况下,泵房地基持力层允许承载力可适当提高; 2对于岩基,泵房基础底面最大基底应力不应大于地基允许 承载力,泵房基础底面应力不均匀系数可不控制,但在非地震情况 下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应力不应小于零,在地震情况下基础底面 边缘的最小应力不应小于一100kPa

    表6.3.9不均匀系数的允许值

    注:1对于重要的大型泵站,不均匀系数的充许值可按表列值适当减小; 2对于地笈工况,不均匀系数的允许值可按表中特殊组合栏所列值适当增 大。

    6.4地基计算及处理

    6.4.1泵房地基应满足承载能力、稳定和变形的要求。地基计算 的荷载组合可按本规范第6.3.3条的规定选用。地基计算应包括 下列内容: 1 地基渗流稳定性验算, 2 地基整体稳定计算; 3地基沉降计算。 6.4.2泵房地基应优先选用天然地基。标准贯入击数小于4击 的粘性土地基和标准贯入击数小于或等于8击的砂性土地基,不 得作为天然地基。当泵房地基岩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较 差,且工程结构又难以协调适应时,可采用人工地基。

    机械标准6.4.1泵房地基应满足承载能力、稳定和变形的要求。地基计

    6.4.4土基上泵房和取水建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宜在最大冲刷 深度以下0.5m,采取防护措施后可适当提高。 6.4.5位于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基上的泵房和取水建筑物,基础埋 置深度应大于该地区最大冻土深度。 6.4.6地基土的剪切试验方法可按表6.4.6的规定选用。室内 试验宜减少取样和试验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误差,试验指标的 取值宜采用小值平均值

    表6.4.6地基土的剪切试验方法

    方法验证; 2 软粘土地基可采用野外十字板剪切试验方法; 3回填土可采用饱和快剪试验方法。 6.4.7泵房地基允许承载力应根据站址处地基原位或室内试验 数据,按本规范附录B第B.1节所列公式计算确定。 6.4.8当泵房地基持力层内存在软弱土层时,除应满足持力层的 允许承载力外,还应对软弱土层的允许承载力进行核算,并按下式 进行计算。复杂地基上大型泵房地基允许承载力计算,应作专门 论证确定,

    6.4.10泵房地基最终沉降量可按下式进行计算。地基压缩层 计算深度可按计算层面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之比等于0.1 0.2(坚实地基取大值,软土地基取小值)的条件确定。当其下尚 压缩性较大的土层时,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应计至该土层的 面。

    6.4.11泵房地基允许沉降量和沉降差,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分 析确定,满足泵房结构安全和不影响泵房内机组的正常运行。 6.4.12凡属下列情况之者监理标准规范范本,可不进行地基沉降计算: 1 岩石地基; 2砾石、卵石地基; 3 中砂、粗砂地基: 4大型泵站标准贯人击数大于15击的粉砂、细砂、砂壤土、 土及粘土地基; 5中型泵站标准贯入击数大于10击的壤土及粘土地基。 6.4.13泵房的地基处理方案应综合考虑地基土质、泵房结构特 点、施工条件、环境保护和运行要求等因素,宜按本规范附录B表 B.2.1,经技术经济比较选定。换填垫层法、振冲法、强力夯实法、 水泥土搅拌法、桩基础和沉井基础等常用地基处理设计应符合现 行行业标准《水闸设计规范》SL26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 术规范》JGJ123的有关规定。

    1 岩石地基; 2 砾石、卵石地基; 3中砂、粗砂地基; 4大型泵站标准贯人击数大于15击的粉砂、细砂、砂壤土、 土及粘土地基; 5中型泵站标准贯入击数天于10击的壤土及粘土地基。 6.4.13泵房的地基处理方案应综合考虑地基土质、泵房结构特 点、施工条件、环境保护和运行要求等因素,宜按本规范附录B表 B.2.1,经技术经济比较选定。换填垫层法、振冲法、强力夯实法、 水泥土搅拌法、桩基础和沉井基础等常用地基处理设计应符合现 行行业标准《水闸设计规范》SL26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 术规范》JGJ123的有关规定。 6.4.14、泵房地基中有可能发生“液化”的土层宜挖除。当该土层 难以挖除时,宜采用振冲法或强力夯实法等处理措施,也可结合地 基防渗要求,采用板桩或连续墙围封等措施。 6.4.15泵房地基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可采用强力夯实、换土垫 层、灰土桩挤密、桩基础或预浸水等方法处理,并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水闸设计规范》SL26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JG123的有关规定。泵房基础底面下应有必要的防渗设施。 6.4.16泵房地基为膨胀士地基,在满足泵房布置和稳定安全要 求的前提下,应减小泵房基础底面积,增大基础埋置深度,也可将 膨胀土挖除,换填无膨胀性土料垫层,或采用桩基础。

    6.4.14泵房地基中有可能发生“液化”的土层宜挖除。当该

    ....
  • 相关专题: 泵站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