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608-2020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工程应用技术标准(可复制 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GB 50608-2020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工程应用技术标准(可复制 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1.0.1为推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做到技术 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结构加固及新建结构 中的设计与施工。
L.0.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除应名
本标准中指土未工程中采用的各类高性能纤维管接头标准,主要 维、玻璃纤维、芳纶和玄武岩纤维等
2.1.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连续纤维或纤维织物为增强相,聚合物树脂为基体相,两相材 料通过复合工艺制备而成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简称复材(FRP)。 按纤维种类分为碳纤维复材(CFRP)、玻璃纤维复材(GFRP)、芳 纶复材(AFRP)和玄武岩纤维复材(BFRP)
fiber sheet
纤维布是高性能纤维的一种制品形式,包括单向、双向或多向 等纤维织物。按所用纤维的种类分为碳纤维布、玻璃纤维布、芳纶 布和玄武岩纤维布等。本标准中无特殊说明时指单向纤维布。碳 纤维布、玻璃纤维布、芳纶布和玄武岩纤维布分别简称为CFS、 GFS、AFS 和 BFS
连续纤维单向或多向排列,经树脂浸渍固化的板状制品。碳 纤维复材板、玻璃纤维复材板和玄武岩纤维复材板分别简称为 CFPGFP 和 BFP。
站加固时用于基底处理的树脂
贴加固时用于表面找平处理的
2.1.9复材板粘结剂
钻贴加固时用于粘贴复材板的树脂材料
单向连续纤维与树脂基体经拉挤成型工艺形成的纤维增强 复合材料棒状制品,主要为碳纤维复材筋、玻璃纤维复材筋、芳 纶复材筋和玄武岩纤维复材筋,分别简称CFB、GFB、AFB 和BFB。
由双向连续纤维经树脂浸渍固化的网格状复材制品,主要为 碳纤维复材网格和玄武岩纤维复材网格,分别简称CFG和BFG。
多向纤维铺设形成的圆形或方形层合壳体
FRP profile
采用拉挤或其他工艺制成的具有特定截面形状白 制品。
由复材构件与混凝土翼板通过抗剪连接构造组合而成能整 爱力的梁式构件。
在复材板上浇筑混凝土并通过抗剪连接组合形成的整 构件。
2.1.16复材管混凝土组合构
2.2.2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M一弯矩设计值; Me. 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 加固前受弯构件计算截面承受的初始弯矩; Mk 正常使用阶段的标准荷载组合下的弯矩值;
Vf 复材管承担的剪力设计值; VF一 沿砌体墙斜截面纤维布提供的受剪承载力; VMI 沿砌体墙底部水平截面的受剪承载力; VM2 沿砌体墙斜截面砌体部分的受剪承载力; VME 砌体墙的抗震受剪承载力; Fapu 预应力碳纤维复材板一锚具组装件的实测极限拉力值; Fplk 碳纤维复材板极限抗拉标准力值; SmT 耐火设计中荷载效应设计值; 耐火设计中按照频遇组合确定的荷载效应设计值; S.mT2 耐火设计中按照准永久组合确定的荷载效应设计值: Yfd,sw 组合梁中复材构件腹板极限剪切应变设计值; Yfsw 复材构件腹板沿梁长和梁高方向的表观平均剪应变; 混凝土受压区边缘应变; f.e一 封闭连续粘贴复材片材对钢筋混凝土柱抗震加固时复 材片材有效应变值; fe,ml 受压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时复材片材的有效拉 应变; 复材片材与混凝土界面产生剥离破坏时复材片材的有 效拉应变; f.1一 发生中部剥离破坏复材片材的应变设计值; 的应变设计值; f.po 采用预应力碳纤维复材片材加固时,扣除预应力损失 后,在受拉边缘混凝土应力等于零时的应变值; ε: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加固前受弯构件在初始弯矩M; 作用下,截面受拉边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 6o 永久荷载设计值在计算水平截面上产生的平均压应力; 加固后扣除所有预应力损失后受拉钢筋中的应力;
按荷载标准组合计算的预应力复材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纵向受拉筋等效拉应力; c 复材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和应变: Ocon 预应力碳纤维复材板的张拉控制应力; Of.md 达到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时,受拉复材的拉应力设 计值; Of.po 加固后扣除所有预应力损失后碳纤维复材板的应力; Oi.vd 采用封闭包裹粘贴或有可靠锚固措施的U形粘贴受 剪加固时复材片材的有效拉应力设计值; 预应力碳纤维复材板的松弛损失; 01 锚具回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 012 预应力碳纤维复材板的松弛损失; 由季节温差造成的温差损失; 分批张拉的预应力碳纤维复材板,后张拉的预应力对 前批预应力碳纤维复材板产生弹性回缩损失; 受拉区预应力复材/混凝土结合处的混凝土法向压应力; Opco 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由预加力在抗裂验算边缘产 生的混凝土预压应力; 、r——复材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破坏时受拉区、受压区纵向复 材筋的应力。
A、B一椭圆形截面的长轴与短轴长度; A。、I。一分别为将钢筋、碳纤维复材片材按与混凝土弹性模 量比换算成混凝土后的换算截面面积和换算截面惯 性矩; A一 复材片材的截面面积; Af、A/ 一 受拉区、受压区纵向复材筋的截面面积; A、Af2 复材构件顶板和底板的截面面积:
Afi 穿过计算斜截面的第1个纤维布条带的截面面积; As、A一受拉钢筋、受压钢筋截面面积; Ase一计算复材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变形时的换 算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a一 张拉锚具变形和碳纤维复材板的内缩值; afvai 纵向受拉和受压复材筋的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的 距离; 6、h一一矩形截面的长度和宽度或圆弧化处理矩形截面的原 始长度和宽度; b1、b2 组合梁外侧和内侧混凝土翼板的计算宽度; 组合梁中混凝土翼板的有效宽度; 受拉翼缘宽度; l、hn 组合梁复材构件顶板的宽度和高度; 5f2、hf2一 组合梁复材构件底板的宽度和高度; 复材片材的宽度; bfw一 组合梁复材构件的腹板总宽度; b一一T形截面受压翼缘宽度; 6一 组合梁中混凝土翼板剪力连接件与复材构件粘接连 接的底面宽度; ep一 合力N的作用点至受拉区纵向非预应力钢筋和预 应力复材筋的合力点的距离; db一[ 圆形箍筋弯钩半径或矩形箍筋弯钩处高度; d一一复材管内直径; ho 截面的有效高度; h一 组合梁中混凝土翼板的厚度; hof一 复材筋合力点距混凝土受压区边缘的距离; 预应力复材筋合力点距混凝土受压区边缘的距离; h 组合梁中混凝土翼板的厚度:
2.2.4计算系数及其他
a1 混凝土受压区等效矩形应力系数; 有普通钢筋的预应力复材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混凝 压区等效矩形应力系数; Cm1 偏心受压构件端截面偏心距调整系数; K,—U形及侧面粘贴受剪加固时受剪剥离系数; ker— 预应力复材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开裂弯知 与弯矩Mk的比值; ks一 应变截面形状系数; 应力截面形状系数; k 剪力连接件粘接连接影响系数; n 穿过计算斜截面纤维布的条带数; n一 纤维布层数; α 混凝土的轴向温度膨胀系数; aef 碳纤维复材板层数影响系数; 复材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αf 碳纤维复材板的轴向温度膨胀系数; 受拉面粘贴的复材片材对裂缝间距的影响系数: 复材圆管抗压区极限承载力折减系数; 约束刚度参数; β 复材筋混凝土受压区等效矩形高度系数; Bw 碳纤维复材片材宽度影响系数; 混凝土构件的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 Ydb 剥离破坏的分项系数; 复材环境影响系数; Y一 复材分项系数; 受压翼缘加强系数; YG一 恒荷载分项系数:
YRE 承较力抗辰调整系数; △T一年平均最高或最低温度与预应力碳纤维复材板张拉锚 固时的温差; 一一受压边缘混凝土压应变综合系数,纤维布参与工作 系数; S一一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入E一 采用封闭包裹粘贴或有可靠锚固措施的U形粘贴的 受剪加固特征值; 入,一最小配箍特征值; 受拉区纵向复材筋的相对粘结特性系数; 受拉侧碳纤维复材板和钢筋的折算配筋率; P 纵向受拉筋的等效配筋率; PA 墙体两面粘贴纤维布面积加固率的平均值; Pf.min 受拉区纵向复材筋最小配筋率; Ofv.min 复材箍筋最小配筋率; Psv.v 按柱原有箍筋范围以内的核心截面计算的体积配箍率; 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筋的等效 配筋率; Pve 考虑柱原有箍筋和加固复材片材的总折算体积配 箍率; Φ一一受剪加固形式系数; 中 一全 钢筋应力不均匀系数; 一 裂缝间纵向受拉复材筋应力不均匀系数; 一二次受力影响系数; 当Efe.ml大于efe.m2或efe.ml大于复材片材的抗拉强度设计 值时考虑的受压区混凝土等效应力图形的折减系数; 剪压复合受力影响系数; 粘贴纤维布加固后对砌体墙受剪承载力的提高系数;
一—截面曲率修正系数; ———楼面或屋面活荷载的频遇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
3.1.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包括纤维布、复材板、复材筋、复材网 格、复材管以及复合型材
3.1.2采用复材加固之前,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
3.1.2采用复材加固之前,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对原结 构进行检测和可靠性鉴定,并应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确定原结构 材料强度设计指标
原结构连接可靠、变形协调、共同受力;并应避免对未加固部分以 及相关的结构、构件和地基基础造成不利的影响。
3.1.4复材结构设计应考虑复材的加 工制造水平、施工技木水平 以及实际工程条件的可行性。有特殊要求的复材结构,应进行相 应设计并提出技术措施
3.1.4复材结构设计应考虑
3.1.5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
3.2.1采用复材加固时,被加固结构的原承载力设计值不应低于 其恒载和可变荷载频遇值组合下的作用效应设计值, 3.2.2加固施工时宜卸除结构上的活荷载作用,并应采取减小被 加固构件的初始受力对加固后二次受力的影响的措施。当不能完 全卸载进行加固时,应计算分析二次受力对加固的不利影响。
3.2.3粘贴复材片材加固设计时,复材片材的纤维方
要求所需要的受力方向一致。当纤维方向与受力方向不一致时, 应根据纤维方向与受力方向之间的夹角对复材受力作用进行
3.2.4复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
2.4复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
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
3.2.5采用复材进行抗弯加固时,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 基本假定进行计算: 1截面应变保持平面; 2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3混凝土受压应力与应变关系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执行; 4纵向钢筋的应力与应变关系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执行; 5复材的拉应力应取复材的拉应变与其弹性模量的乘积,且 不应超过复材抗拉强度设计值,同时其极限拉应变不应大于0.01。 3.2.6新建复材结构应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 状态的要求进行设计和验算,并应具有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的变 形能力。
3.2.7复材管、复合型材等复材构件应根据受力状态进行纟
3.2.8地震区结构、构件的设计,除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外,尚应复
3.2.8地震区结构、构件的设计
核其抗震能力,相关设计、计算和构造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对加固结构,尚应分析加 固对结构中的其他构件或构件的其他性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1.1本标准所涉及的工程应用的材料应包括纤维、基体树脂、 纤维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粘贴树脂和表面防护材料。 4.1.2粘贴树脂宜采用环氧树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基体树 脂可选用环氧树脂、乙烯基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和聚氨酯树 脂等。
60℃,且应高于结构环境最高平均温度10℃以上。在腐
60℃,且应高于结构环境最高平均温度10℃以上。在腐蚀环境 下,粘贴树脂和基体树脂应选用耐腐蚀性树脂材料。 4.1.4表面防护材料可包括防腐材料、防火材料、防湿气材料、防
下,粘贴树脂和基体树脂应选用耐腐蚀性树脂材料。 4.1.4表面防护材料可包括防腐材料、防火材料、防湿气材料、防 紫外线老化材料等,材料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4.1.4表面防护材料可包括防腐材料、防火材料、防湿气材料、防
4.2.1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和玄武岩纤维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4.2.2结构加固用玻璃纤维复材,应使用高强型或无碱型玻
1纤维布的抗拉强度应按纤维布的净截面面积计算,净截面 面积应取纤维布的计算厚度乘以实测宽度。纤维布的计算厚度应 为纤维布的单位面积质量除以纤维密度,纤维密度应由厂商提供, 并应出具独立检验或鉴定机构的抽样检验证明文件。 2单层碳纤维布单位面积质量不宜小于150g/m,且不宜大 于450g/m。
3单层玻璃纤维布单位面积质量不宜小于300g/m,且不宜 大于900g/m。 4单层芳纶布单位面积质量不宜小于250g/m,且不宜大于 650g/m。 5单层玄武岩纤维布单位面积质量不宜小于300g/m,且不 宜大于900g/m。 4.2.4纤维布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2.4的规定。纤 维布抗拉强度标准值应具有95%的保证率,弹性模量和极限应变 应取平均值。
表4.2.4纤维布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4.2.5复材板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4.2.5复材板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1 单向复材板的抗拉强度应按板的实测截面面积计算; 2 单向复材板的纤维体积含量不宜小于60%。 4.2.6单向复材板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2.6的规定
4.2.6单向复材板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2
拉强度标准值应具有95%的保证率,弹性模量和极限应变应 均值。
表4.2.6单向复材板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筋。按使用用述可分为非预应力复材肋和预应力复材筋 4.2.8复材筋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1复材筋截面可采用圆形、椭圆形、矩形、异形。 2复材筋的抗拉强度应按筋的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应按 名义直径计算。对于椭圆截面筋,名义直径为与之截面面积相等 的光圆筋直径。
4.2.9复材筋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2.9的规定。抗拉强
4.2.9复材筋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2.9的规定。抗拉强 度标准值应具有95%的保证率,弹性模量和极限应变应取平均值。
4.2.9复材筋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4.2.10复材网格的抗拉强度应按网格的名义截面面积计算。网 格的主要力学性能应符合表4.2.10的规定。复材网格的抗拉强 度和弹性模量应按本标准附录A的方法测定。
表 4.2.10复材网格的力学性能指标要求
4.2.11复材管和型材可选用单一玻璃纤维复材、碳纤维复材、芳 纶复材或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纤维体积含量不应小于50%。 4.2.12复材管和复材型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应按本条第1款~第 5款的试验方法确定,各项强度的标准值应具有95%的保证率,等 效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应取平均值。 1复材管轴向和复材型材各主要受力方向材料的抗拉强度、 等效弹性模量及泊松比,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 能试验方法》GB/T1447的有关规定执行; 2复材管轴向和复材型材各主要受力方向材料的抗压强度、 等效弹性模量及泊松比,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纤维增强塑料压缩性 能试验方法》GB/T1448的有关规定执行; 3复材管的环向抗拉强度和等效弹性模量,可按现行国家标 准《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1458 的有关规定执行,也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管短 时水压失效压力试验方法》GB/T5351的有关规定,采用水压试 验方法执行; 4复材管的轴向压缩强度和压缩弹性模量,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管轴向压缩性能试验方法》GB/T5350 的有关规定执行,测定时宜在复材管两端30mm范围内对内外两 则粘贴碳纤维布局部加固:
5复材圆管混凝土极限状态时环向和轴向应变标准值,应按 本标准附录B的有关规定执行。 4.2.13复材抗拉强度的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fa =fk YrYe
(4. 2. 13)
式中:ffd一 复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 frk复材的抗拉强度标准值(N/mm); Yr——复材分项系数,纤维布取1.4,其他复材制品取1.25; ——复材环境影响系数,应按表4.2.13取值;对临时性 混凝土结构,可取1.0。
表4.2.13复材环境影响系数%
底层树脂、找平材料、浸渍树脂可
适用期(25℃)是指常温型粘接树脂的性能指标,对其他性能指标测试,除非另 有规定,固化方式均为23℃±2℃下固化7d。
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且不应小于2.5MPa。配套粘贴树脂的正 拉粘结强度标准值应按本标准附录C的方法测定。检验层间剪 切强度时应按本标准附录D的方法制备试样。 4.3.4浸渍树脂和粘贴树脂经2000h的湿热循环加速老化后,拉 伸剪切强度不应小于9MPa,且强度下降率应小于20%。 4.3.5浸渍树脂和粘贴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可按本标准 附录E的方法测定。
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且不应小于2.5MPa。配套粘贴树脂的正 拉粘结强度标准值应按本标准附录C的方法测定。检验层间剪 切强度时应按本标准附录D的方法制备试样。 4.3.4浸清树脂和粘贴树脂经2000h的湿热循环加速老化后拉
4.4.1采用外贴纤维布或复材板加固修复时,加固修复完成后的 结构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 4.4.2当复材应用于特殊环境条件的结构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 择表面防护材料。防火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钢结构防火 技术规范》GB51249的规定执行。
4.4.1采用外贴纤维布或复材板加固修复时,加固修复完 结构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
4.4.2当复材应用于特殊环境条件的结构时,应根据具体
表面防护材料。防火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钢结构防 术规范》GB51249 的规定执行。
5.1.1采用外贴非预应力复材片材及嵌入式碳纤维复材板条对 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应符合本章的规定。 5.1.2采用粘贴复材片材进行抗弯加固和抗剪加固的混凝土构 件,实测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不应低于15N/mm。采用复材片材约 束加固的混凝土构件,实测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不应低于10N/mm。 5.1.3采用粘贴纤维布对混凝土构件进行横向封闭约束时,宜在 约束区段构件轴线方向进行纤维布连续粘贴。粘贴纤维布搭接竖 缝位置不宜位于构件同一侧。当采用多层纤维布横向封闭约束混 凝土构件时,各层粘贴纤维布的搭接位置应错开,错开的距离不应 小于200mm。 5.1.4采用纤维布对构件转角处进行缠绕粘贴时,构件转角处的
5.1.3采用粘贴纤维布对混凝土构件进行横向封闭约束时,宜在 约束区段构件轴线方向进行纤维布连续粘贴。粘贴纤维布搭接竖 缝位置不宜位于构件同一侧。当采用多层纤维布横向封闭约束混 凝土构件时,各层粘贴纤维布的搭接位置应错开,错开的距离不应 小于200mm。
5.1.4采用纤维布对构件转角处进行缠绕粘贴时.构
图5.1.4纤维布转角处的倒角要求
1.5复材片材的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复材片材的搭接宜避开复材片材受拉力较大部位 2搭接长度应满足下式要求:
L,=max(150mm,fik·tn/tav)
式中: 纤维布的搭接长度(mm); frk—一纤维布的抗拉强度标准值(N/mm); tn一单层纤维布的厚度(mm); Tave——纤维布搭接平均剪切强度(N/mm),取4N/mm。 3采用多条或多层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各条或各层纤 维布之间的搭接位置应相互错开,错开距离不应小于250mm,且 不应小于搭接长度的1.5倍(图5.1.5)。
图5.1.5纤维布搭接长度的要求
4采用复材板进行抗弯加固时,主要受力区位置的加固复材 板不宜搭接。 5.1.6采用复材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复材与原结构之间可根 据受力情况采取附加机械锚固措施
城市轨道标准规范范本5.2.1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及钢筋混凝土板构件的跨高比应大 于5。
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及钢筋混凝土板构件的跨高比应大
1为提高构件受弯承载力,复材片材可粘贴于受弯构件的受 拉面,也可粘贴于受拉区侧面。构件受弯承载力计算时仅计入与 构件轴线方向一致的等效复材片材的截面面积。 2对裂缝进行修复时,复材片材应粘贴于受弯构件的受拉面
5.2.3粘贴复材片材抗弯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固后应避免加固构件受剪破坏先于受弯破坏发生 2当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压区高度大于界限受 度的0.8倍时,不宜进行抗弯加固。
系数(1一0.5h/h),其中h为侧面1/4梁高范围内复 材片材的粘贴高度;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 ff一 受拉钢筋和受压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N/mm); Of.md一 达到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时过滤器标准,受拉复材的拉应力设计 值(N/mm); W 受压区混凝土等效应力图形的折减系数。
....- 相关专题: 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