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_15-138-2018_建筑电气防火检测_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1油浸式变压器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部位无渗、漏油现象; 2)油位与温度应正常; 3)变压器引线接头、电缆、母线无过热痕迹; 4)套管、绝缘子无火花放电痕迹,无破损、裂纹、积污现象; 5)吸湿器完好,吸附剂干燥无变色现象; 6)声响正常; 7)变压器顶层油温,一般不宜超过85℃。 2干式变压器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干式变压器高压侧和低压侧的电压、电流指示值正常,仪表指示装置无码 2)设备套管、绝缘子外表无破损、裂纹、放电痕迹:
注:检测绕组热点温度,一般不宜超过参考温度值
检测数量:全数检测。
检测方法:观察判断;并使用仪器探测火花放电现象以及测量温度值,并记录现场数 据、信息。
质量标准3. 3. 1 一般要求
3.3高、低压配电装置
配电装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并满足下列要求: 1绝缘导线穿越金属构件时,应有不被损伤的保护措施。 2连接到发热元件(如管形电阻)上的绝缘导线,应采取隔热措施。 3同一端子上导线连接不多于2根,防松垫圈等零件齐全,并检查连接紧密度 4接线应采用铜质或有电镀金属层防锈的螺栓和螺钉连接,连接应牢固,要有防松动的 装置。 5金属外壳、框架应接地。
表3.3.2交流低压母线装置各部位的允许温升值
3. 4. 1 一般要求
3.4配电箱(柜)与控制箱(柜)
养的选用安装与接线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
并记录现场数据、信息。
4. 1. 1 一般要求
1电线相与相以及相对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0.5MQ。导体绝缘层不应有机械 损伤痕迹、变色、脆裂、炭化现象。 2电线、电缆通过易受机械损伤、过热、腐蚀等危害的地段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终端和中间接头的接头连接应牢固可靠,绝缘良好。 4低压母线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0.5MQ。 5检查分接单元插入时,接地触头应先于相线触头接触,且触头连接紧密,退出时,接 地触头应后于相线触头脱开。 6对于正常工作时可接近但不需接触的母线干线系统的外壳,金属表面和绝缘表面的温 升不应大于55K。 7测量电缆负荷电流,电缆线芯和绝缘表面温度
表4.1.2电力电缆最高允许温度和表面允许温升
检测数量:接总数进行抽检,抽检率不低于20%,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2处。 检测方法:观察判断;使用仪器测量电线电缆的电流值、温度、测试绝缘电阻值,并记 录现场数据、信息
检测数量:接总数进行抽检,抽检率不低于20%,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2处。 检测方法:观察判断;使用仪器测量电线电缆的电流值、温度、测试绝缘电阻值,并记 录现场数据、信息
4. 2. 1 一般要求
配电线路的选型和敷设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
4.2. 2 检测要求
配电线路敷设在有可燃物的闷顶、吊顶内时,应采用穿金属导管、封闭式金属槽(盒) 护措施。
1配电线路敷设在有可燃物的闷顶、吊顶内时,应采用穿金属导管、封闭式金属槽(盒) 等保护措施。
2导线连接应牢固可靠,接触良好,且连接点和接线端子不应有打火放电现象。 3护套绝缘电线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时,应采用刚性阻燃塑料导管、塑料槽板 或金属导管保护。 4金属桥架应可靠接地,但金属外壳不应作为设备的接地线。 5装饰工程配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动力设备和照明装置的配电线路,穿越可燃、难燃装饰材料时,除应穿保护管外, 尚应采用非燃材料做隔热阻燃保护; 2)配电线路设置在可燃装饰夹层时,应穿金属导管保护,若受装饰构造条件限制局 部不能穿金属管时,应采用金属软管,其长度不宜大于2m,导线不应裸露 6电缆与热力管道、热力设备之间的净距,平行时不应小于1.0m,交叉时不应小于0.5m; 当受条件限制时,应采取隔热措施。电缆不宜平行敷设于热力设备和热力管道的上部。 7在下列地点,电缆应采用金属(塑料)管、罩进行机械保护: 1)电缆进入建筑物、隧道,穿过楼板或墙壁处 2)从沟道引至电杆、设备、墙外表面或屋内行人容易接近处,在地面高度2.0m以 下的一段; 3)其他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方。 8电缆沟内应无杂物,无积水、渗水现象;盖板齐全,且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电缆隧 道内应无杂物,照明、通风、排水、消防等设施应符合设计要求,完好无缺。 9电缆进入电缆沟、隧道、竖并、建筑物、盘(柜)或穿入管子时,出入口应封闭,管 口应密封。 10电缆沟道、竖井的电缆应排列整齐,固定敷设在支架上,不应交错放置在沟道底面; 垂直敷设于沟道、竖井、桥架上的电缆应固定良好,防止重力拉伤电缆绝缘。 11交流单芯电缆不应单独穿于钢导管内。 12电力电缆不应和输送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可燃气管道,热力管道,敷设在同一 勾内。 13同一回路的所有相线和中性线应敷设在同一金属槽盒内或穿于同一金属导管内。 14封闭式母线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敷设时,除电气专用房间外,与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2.2m;垂直敷设时,距 地面1.8m以下部分应采取防止母线机械损伤措施。母线终端无引出线和引入线时,端头应 封闭。 2)垂直敷设时,在通过楼板处应采用专用附件支撑。进线盒及末端悬空时,应采用 支架固定。 3)直线敷设长度超过制造厂给定的数值时,宜设置伸缩节。在封闭式母线水平跨越 建筑物的伸缩缝或沉降缝处,应采取防止伸缩或沉降的措施。 4)母线的插接分支点,应设在安全及安装维护方便的地方。 5)母线的连接点不应在穿过楼板或墙壁处。 6)母线在穿过防火墙及防火楼板时,应采取防火隔离措施。 15母线槽的金属外壳等外露可导电部分应与保护导体可靠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段母线槽的金屋外壳间应连接可靠,且母线槽全长与保护导体可靠连接不应少
于2处; 2)分支母线槽的金属外壳末端应与保护导体可靠连接。 检测数量:应按防火分区进行抽检,每个防火分区抽检率不低于30%。 检测方法:观察判断:使用仪器测量探测火花放电现象,并记录现场数据、信息
4. 3. 1 一般要求
导线连接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
4. 4. 1一般要求
1导线管、单根电缆或电缆束、母线(槽)、电缆桥架(线槽)或封闭式电缆线槽等的 贯穿孔口和建筑缝隙的防火封堵(隔堵)材料表面应无明显的缺口、裂缝和脱落现象,防火 封堵组件安装牢固,不应脱落。 2有防火保护要求的电缆金属槽盒防火涂料应涂刷均匀,涂层无龟裂、脱落现象。 3电缆穿越防火分区、竖井、墙壁、楼板的孔洞处和电缆束周边的环行间隙,应采用不 低于建筑构件原有耐火极限的不燃材料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4当配电系统的管道、电缆盒(槽)、母线、绝缘母线槽穿过有防火要求的建筑构件 (如地板、墙壁、屋顶、天花板、隔墙)留下的孔洞,应按建筑构件原有防火等级进行封堵。 5配电线路的塑料线槽应具有阻燃性能, 6在重要的电缆沟和隧道中,应分段或用软质耐火材料设置阻火墙。 7电力电缆接头两侧及相邻电缆2.0m3.0m长的区段施加防火涂料或防火包带。 8查看电缆是否按照相关规范的防火要求选型。 检测数量:按总数进行抽检,抽检率不低于20%,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2处。 检测方法:观察判断
5. 1.1 一般要求
5照明装置和常用电器装置
1照明灯具(含镇流器)不应直接安装在可燃装修材料或可燃构件上。当灯具的高温部 应靠近除不燃性(A级)以外的装修材料时,应采取隔热(如用玻璃丝、石膏板、石棉板 等加以隔热防护)、散热(如在灯具上增加散热空隙或加强顶棚内通风降温,与可燃物保持 定距离)等防火保护措施。灯饰所用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难燃性(B1级)等级。 2库房内照明灯具下方不应堆放可燃物品,其垂直下方与储存物品水平间距不应小于 0.5m,不应设置移动式照明灯具。 3卤钨灯和额定功率不小于100W的白炽灯泡的吸顶灯、槽灯、嵌入式灯,其引入线应 采用瓷管、矿棉等不燃材料做隔热保护。 4照明灯具及其附件应无异常高温和火花放电现象。 5可燃材料仓库内宜使用低温照明灯具,并应对灯具的发热部件采取隔热等防火措施, 不应使用卤钨灯等高温照明灯具
5. 1. 2 检测要求
1照明灯具上所装的灯泡,不应超过灯具的额定功率。 2灯具各部件应无松动、脱落和损坏。 3照明灯具与可燃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灯具不应小于0.3m; 2)高温灯具(聚光灯、碘钨灯等)不应小于0.5m; 3)影剧院、礼堂用的面光灯、耳光灯泡表面不应小于0.5m; 4)当容量为100W~500W的灯具不应小于0.5m; 5)当容量为501W~2000W的灯具不应小于0.7m; 6)当容量为2001W以上的灯具不应小于1.2m。 当距离不够时,应采取隔热、散热措施。 4行灯变压器和所有移动式灯具外壳的保护接地线(PE线)应牢固可靠。 5检测带电体对地(外壳)火花放电现象。 检测数量:按总数进行抽检,抽检率不低于20%,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2处。 检测方法:观察判断;使用仪器探测火花放电现象、测量温度值以及用尺量距离,并记 录现场数据、信息
5. 2. 1 一般要求
5. 2 插座、开关
插座、开关的连接和安装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
5.2. 2 检测要求
1插座、开关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交流、直流或不同电压等级的插座安装在同一场所时,应有明显的区别,且应 选择不同结构,不同规格和不能互换的插座;配套的插头,应按交流、直流或不同电压等级 区别使用; 2)地面插座应采用相应外壳防护等级的产品,保护盖板固定牢靠,密封严实: 3)潮湿场所应采用密封型并带保护接地线触头的保护型插座,安装高度不低于 1.5m; 4)插座、开关靠近可燃物或安装在可燃结构上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保护措施; 5)安装在B1级以下(含B1级)装修材料内的描座、开关,应采用防火封堵密 封件或具有良好隔热性能的A级材料隔绝; 6)导线与插座、开关连接处应牢固可靠,螺丝压紧无松动,面板完好无损; 7)插头与插座的额定电压与电流值应符合现行技术标准; 8)插头与插套接触良好,无松动现象。接地触头无劣化,能保证正常接地 9)插头插销或插座插套没有熔焊痕迹;插销或插套周围的绝缘材料没有烧焦炭化 的迹象;插销或插套没有妨碍插拨的受热变形等损坏现象;插销孔光滑无损。 2移动式插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多功能移动插座电源线应采用铜芯电缆或护套软线,其软缆或软线的截面积应与 插座额定值相匹配。绝缘无磨损,导线无外露现象。其长度不宜超过2m; 2)不应放置在可燃物上或被可燃物覆盖; 3)不应串接使用: 4)不应超负荷使用。 3插座、插头、开关的温度不应有过热及异常现象。 检测数量:按总数进行抽检,抽检率不低于20%,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2处。 检测方法:观察判断;使用仪器探测火花放电现象、测量温度值以及用尺量距离,并记 录现场数据、信息
5. 3. 1 一般要求
电动机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
5. 3. 2 检测要求
1电动机应安装在牢固的机座上,机座周围应有适当的通道,与其他低压带电体、可燃 物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0m,并应保持干燥清洁。 2电动机应装设短路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装设过载保护,断相 保护和低电压保护。 3轴承应润滑,对使用滑动轴承的设施,油环应滑动,油腔内的油面应到油面计所指示
的位置。 4电动机空气冷却装置运转应正常。 5电动机运行时电刷应无异常打火放电现象。 6电动机运行时应无异常声响和气味。 7电动机和附属设备应清洁,附近不应堆放可燃物和其他杂品。 8电动机外壳接地应牢固可靠,完好无损。 9测量滑动轴承温度不应超过80℃,滚动轴承温度不应超过100℃。 10检测电动机电气连接点,壳体等的火花放电现象。 11测量绝缘电阻,应符合相关要求。 12电气元器件的触头,接线端子等的温度,应符合表5.5.2的规定。
2电动机最高允许温度(t)与温升值(k)(环境
注:电动机主要是指100kW及以下异步电动机。 检测数量:按总数进行抽检,抽检率不低于20%,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2处。 检测方法:观察判断;使用仪器探测火花放电现象、测量温度值以及测试绝缘电阻值, 并记录现场数据、信息
5. 4. 1 一般要求
整流设备的安装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
5. 5. 1 一般要求
5.5. 2 检测要求
1超过3kW的固定式电热器具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热器具应采用单独回路供电,电源线应装设短路、过载及接地故障保护电器: 导线和热元件的接线处应紧固,引出线处应采用耐高温的绝缘材料予以保护: 2)电热器具周围0.5m以内不应放置可燃物: 3)电热器具可触及的外露导电部分应接地。 2低于3kW的可移动式电热器具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热器具应放在不燃材料制作的工作台上,与周围可燃物应保持0.3m以上的距 离; 2)电热器具应采用专用插座。
表5.5.2导线芯线长期工作最高允许温度
检测数量:按总数进行抽检,抽检率不低于20%,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2处 检测方法:观察判断:使用仪器测量温度值以及用尺量距离,并记录现场数据、
5. 6. 1 一般要求
体空调的安装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
1空调电源线应设置短路、过载保护,其电源插头的容量应与插座的容量且匹配。 2分体式空调穿墙管路应选择不燃或难燃材料套管保护,室内机体接线端子板处接线牢 固、整齐、正确。 3空调器不应安装在可燃结构上,其设备与周围可燃物的距离不应小于0.3m。 4空调压缩机、风扇电机应无异常声响,空调内无火花电弧放电现象。 5空调电源线插头和插座接触良好,温度不超过相关规定。 检测数量:按总数进行抽检,抽检率不低于20%,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2处。 检测方法:观察判断;使用仪器探测火花放电现象以及测量温度值,并记录现场数据、 信息。
6. 1. 1 一般要求
6.1电气火灾监控设备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设置及选型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
6. 1. 2 检测要求
1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 2表面无明显划痕、毛刺等机械损伤,紧固部件应无松动,标志应齐全、清晰。 3引入控制器的配线应整齐,固定牢靠;导线编号文字应清晰、不褪色;每个接线端接 线不应超过2根;导线应扎成束。 4监控器应能接收来自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的监控报警信号,并在10s内发出声、光报 警信号,指示报警部位,显示报警时间,并予以保持至监控设备手动复位。 5当发生相关的故障时控制器应在100s内发出与监控报警信号有明显区别的声、光故 障信号,显示故障部位。 6在设置消防控制室的场所,电气火灾监控器的报警信息和故障信息应反馈至消防控制 室,且与火灾报警信息的显示应有区别。 7主电源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 8控制器的主电源严禁使用电源插头连接。 检测数量:全数检查。 检测方法:观察判断
6. 2. 1 一般要求
6.2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
监控探测器的设置数量及部位等应符合国家现
1外观无腐蚀、起泡、剥落,标志应齐全、清晰。 2探测器的底座应安装牢固。 3当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被保护线路剩余电流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应 在30s内发出报警信号,点亮报警指示灯;探测器报警值宜为300mA~500mA。 4当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被监视部位温度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应在40s 内发出报警信号,点亮报警指示灯。 检测数量:按总数进行抽检,抽检率不低于20%,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2处, 检测方法:观察判断;用专用仪器使剩余电流式探测器放电,观察剩余电流及声光报警 信号:用专用仪器使测温式探测器升温.观察声光报警信号,并记录现场数据、信息
7电气火灾隐患检测和判断方法
7.1.1采用检测仪器技术结合电工测量技术进行电气火灾隐惠检测 7.1.2各种检测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到指定计量机构进行技术校准,取得计量认证,保 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7.1.3检测人员在使用检测仪器时与被测目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并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 国电力行业标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7.1.4检测技术人员应能正确检测仪器使用操作方法和电气火灾隐惠的判断。
7.2.1使用红外热像仪对被检电气设备和线路进行全面扫描,发现异常发热部位后,针对异 常发热部位进行准确检测。 7.2.2使用红外热像仪对重点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发热部位摄取热像图,并经电脑对热像图的 温度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处理。 7.2.3正确选择被测物体的表面发射率,可参照附录C执行。 7.2.4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选择适当的参照体,用其实测温度来确定环境温度。 7.2.5考虑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测量距离等补偿参数,并选适当的温度范围。 7.2.6对被检对象应从不同观测角度进行3次测温,取其最大温度。 7.2.7对各检测点测量温度时,红外测温仪与各检测点应保持距离一致,方位一致。 7.2.8记录异常发热设备的实际负载电流、发热部位的表面温度以及环境温度。
7.3.2兆欧表电压等级选
1100V以下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250V兆欧表: 2100V至500V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500V兆欧表; 3500V至3000V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1,000V兆欧表; 43,000V至10,000V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2,500V兆欧表。 7.3.3测量绝缘电阻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绝缘电阻应使用60s测量时间的绝缘电阻: 2多绕组设备进行测试时非被测绕组应予以接地: 3测量馈电线路绝缘电阻应将断路器用电设备电器和仪表断开; 4每个分支回路绝缘导线相线间及相线对地的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0.5M2;1KV及 以下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可用1.000V摇表摇测绝缘,绝缘电阻值一般不低于10MQ
2100V至500V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500V兆欧表;
1绝缘电阻应使用60s测量时间的绝缘电阻; 2多绕组设备进行测试时非被测绕组应予以接地: 3测量馈电线路绝缘电阻应将断路器用电设备电器和仪表断开: 4每个分支回路绝缘导线相线间及相线对地的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0.5M2;1KV及 以下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可用1.000V摇表摇测绝,绝缘电阻值一般不低于10MQ
7.4剩余电流有效值的检测
7.4.1对于低压配电线路绝缘导线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使用剩余电流测试仪测 量,根据技术规范规定的剩余电流值,判定存在不安全因素。 7.4.2测量剩余电流可以测量单相的相线和中性线、三相的相线和中性线的剩余电流以及电 气设备保护地线(PE线)的剩余电流。
7.5火花和电弧放电检测
对于低压带电导体产生火花或电弧放电现 使用超声波探测仪在频率响应的波段内 进行探测,当接收到火花或电弧放电产生的超声波时,判定存在火灾隐患。
7.6表面温度判断法
7.7.1对于电流致热型的同一电气设备,当三相负载电流平衡时,比较对应接线端子的温度 (或温升)的差异,判定存在不安全因素。 7.7.2对同一回路中多台电流致热型的电气设备,当三相负载电流平衡且彼此相等时,比较 其对应接线端子或其他相关发热部位的温度(或温升)的差异判定存在的火灾隐患;当三相 负载电流不平衡或负载率较低时,应考虑实际负载电流对温度(或温升)的影响。 7.7.3对于电压致热型的同一台电气设备,当三相电压平衡时,比较其对应接线端子或其他 相关发热部位的温度(或温升)的差异,判定存在不安全因素。 7.7.4对同一回路中多台电压致热型的电气设备,当三相电压平衡且负载端电压相同时,比 较其对应接线端子或其他相关发热部位的温度(或温升)的差异,判定存在的火灾隐患:当 三相电压不平衡时,应考虑三相不平衡电压对温度(或温升)的影响
根据红外热像仪(或红外热电视) 对电气装置的相关发热部位,在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 下热像图上温度分布的差异,判定存在不安全因素
8.0.1结合受检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本规程规定的检测项目和内容进行检测。 8.0.2受检单位应提供有关技术资料的复印件,包括电气竣工验收报告、绝缘水平测试资料 和本次检测前的电气事故处理报告等。 8.0.3检测记录应写明检测项目内容部位和电气火灾隐惠的表现形式可使用文字和图像两种 表述方式,检测负责人和受检单位负责人在检测记录上签字。 8.0.4检测项目按照相应的检测标准进行判定。 8.0.5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1受检单位、检测范围、项目内容、检测使用的仪器和设备、检测的技术和环境条件以 及检测结果。 2对受检内容的数据作出评估指出电气火灾隐患存在的严重程度。 3提出防治电气火灾发生的整改措施。 8.0.6检测报告和检测记录(含热像图)应建立技术档案加以保存, 3.0.7综合评定;建筑电气的综合评定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建筑电气符合下列条件的应 综合评定为合格,不符合其中任意一项的综合评定为不合格: 1抽查发现A类不合格项为0处: 2抽查发现B类不合格项数量累计不大于4处; 3抽查发现C类不合格项数量累计不大于8处
8.0.1结合受检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本规程规定的检测项目和内容进行检测。 8.0.2受检单位应提供有关技术资料的复印件,包括电气竣工验收报告、绝缘水平测试资料 和本次检测前的电气事故处理报告等。 8.0.3检测记录应写明检测项目内容部位和电气火灾隐患的表现形式可使用文字和图像两种 表述方式,检测负责人和受检单位负责人在检测记录上签字。 8.0.4检测项目按照相应的检测标准进行判定。 8.0.5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1受检单位、检测范围、项目内容、检测使用的仪器和设备、检测的技术和环境条件以 及检测结果。 2对受检内容的数据作出评估指出电气火灾隐患存在的严重程度。 3提出防治电气火灾发生的整改措施。 8.0.6检测报告和检测记录(含热像图)应建立技术档案加以保存, 8.0.7综合评定;建筑电气的综合评定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建筑电气符合下列条件的应 综合评定为合格,不符合其中任意一项的综合评定为不合格: 1抽查发现A类不合格项为0处: 2抽查发现B类不合格项数量累计不大于4处; 3抽查发现C类不合格项数量累计不大于8处
附录A检测项列表及判定标准
附录A检测项列表及判定标准
B.1.1标题(例如“检测报告”); B.1.2 检测机构的名称和地址; B.1.3 检测报告的唯一性标识; B.1.4 检测依据; B.1.5 检测项目名称和地址: B.1.6 检测日期; B.1.7 明确的检测结论和存在问题项目统计表; B.1.8 检测报告应准确、客观地报告检测结果; B.1.9检测报告应有批准人、审核人、项目负责人的签字或等效的标识和签发日期,封面 加盖检测机构公章,检测结论加盖检测机构检测专用章,骑缝加盖检测机构公章,
B.2.1:建筑电气防火检测报告
B.2:检测报告样本
、本报告未加盖“******* *****有限公司”公章无效,复制本报告未重新加盖 “******************有限公司”公章无效,本报告涂改无效,
2、对本报告若有异议,应在收到本报告之 五日内日检测单位提出,通期想不受 理。 3、本报告是依据实施检测时状况出具的,并仅对实施检测时的状况负责。 4、对本报告中的符合项应经常维护保养,不符合项应及时整改
按《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建筑消防设施的产权 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和落实消防设施的管理、检查、检测、维修、保养、建 档等工作制度,对建筑消防设施、电器设备、电气线路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 检测报告存档备查;及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 未对建筑消防设施或者电器设备、电气线路进行全面检测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责令改正,处以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灰铸铁标准建筑电气防火检测报告项目名称项目地址委托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维保单位)竣工日期工图纸提供情况建筑总面积建筑层数/建筑高度检测建筑物概况建筑类别检测部位检测面积检测部位使用功能检测类型消防审核批文(消防验收批文)检测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检测依据《建筑电气防火检测技术规程》DBJ15XX201X检测内容项目负责人:审核:批准:检测单位名称出具报告日期报告编号第页共页36
B.2.2:检测结论(样板)
综合评定及说明(样板)
一、本次受委托对项目的系统进行检测。 二、经对以上系统进行检测电力弱电施工组织设计,依据检测结果(详见本报告第*页“检测 情况统计表”),本工程已检测的电气防火检测符合使用要求。 备注: 1、由于现场配合原因,低压配电装置暂未检测。
一、本次受委托对项目的系统进行检测。 二、经对以上系统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结果(详见本报告第*页“检测 情况统计表”),本工程已检测的电气防火检测符合使用要求。 备注: 1、由于现场配合原因,低压配电装置暂未检测。
检测情况统计表(样板)
....-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