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140-2019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标准.pdf

  • JGJ/T 140-2019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7.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2-09
  • 发 布 人: alangas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Ap 预应力筋截面面积; As 普通钢筋截面面积: A.y 配置在同一箍筋间距内的横向钢筋全部截面面积; Asvij 核心区有效验算宽度范围内同·截面验算方向箍 的总截面面积; 梁受压钢筋合力点至受压边缘的距离; bd 平托板或柱帽的有效宽度; 6. 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 by y向等代框架梁的计算宽度; db 耗能钢筋直径; H。 柱的计算高度; hb 梁的截面高度; 节点核心区的截面高度; hs 纵向受拉普通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Lu 邻近结合面处,耗能钢筋无粘结长度; Lups 预应力筋的无粘结长度; Lar、loy 等代梁的计算跨度; S 箍筋间距; 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八 极限状态下耗能钢筋伸长值

    2.2.4计算系数及其他

    T 结构自振周期: Tg 特征周期; α 地震影响系数; αb 耗能钢筋应变渗透系数; αmax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发电厂标准规范范本β———中和轴高度调整系数;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Y 结构重要性系数; Y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入Np 预应力混凝土柱的轴压比; ne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正交梁的纳束影响系数; M 摩擦系数; 山 折减系数。

    β1 中和轴高度调整系数: βe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Y 结构重要性系数; Y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入Np 预应力混凝土柱的轴压比; ne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Ti 正交梁的纳束影响系数; M 摩擦系数; 山 折减系数。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 部分; 2表中框架,不包括异形柱框架,

    3.1.4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承重结构的受拉杆件及转换层

    大梁不应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分散配置预应力筋的板类构件宜 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楼盖的次梁可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后张 预应力现浇框架、门架宜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采用无粘结预应 力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具应采取可靠防松措施; 2采用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时,应符合本标准第3.1.5条的 规定。 3.1.5在地震作用效应和重力荷载效应组合下,当符合下列三 款之一时,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可在抗震等级为二级、三级、四级 框架梁中应用;当符合第1款或第2款时,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可 在悬臂梁中应用。 1框架梁端部截面及悬臂梁根部截面由非预应力钢筋承担 的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组合弯矩设计值的50%: 2预应力筋仅用于满足构件的挠度和裂缝要求; 3设有抗震墙或筒体,且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底层 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应小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3.1.6框架柱中配置预应力筋时,对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柱 应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对抗震等级为二级、三级的框架柱,宜 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 3.1.7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

    3.1.7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

    表3.1.7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续表 3. 1. 7

    3.1.8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和本标准的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薄弱层 或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结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弹塑性层 间位移角限值宜符合表3.1.8的规定

    表3.1.8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其余外框架柱处宜设置暗梁与内筒相连接; 3在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凹凸不规则处及开洞处,应设置钢 筋混凝土暗梁或边梁; 4柱支承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的板端截面按下式计算的预应 力强度比入不宜大于0.80

    fpyA,hp fpyA,h, + fyA,hs

    fpy 预应力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对无粘结预 应力混凝土平板,应取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设 计值,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设计值应按现行行 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 92的规定计算; A一 预应力筋截面面积(mm); hp一 纵向受拉预应力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mm); 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 A 普通钢筋截面面积(mm); hs 纵向受拉普通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mm)。

    92的规定计算; A 预应力筋截面面积(mm); hp 纵向受拉预应力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mm) ; , 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 普通钢筋截面面积(mm); hs 纵向受拉普通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mm)。 3.1.10对多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宜将无粘结预应力筋 分段锚固,或增设中间锚固点,非预应力钢筋最小截面面积尚应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 的有关规定。 3.1.11后张预应力筋的锚具不宜设置在梁柱节点核心区,且不 宜设置在梁端箍筋加密区。当锚具设置在节点核心区时,应考虑

    3.1.10对多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宜将无粘结预应 分段锚固,或增设中间锚固点,非预应力钢筋最小截面面积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C 的有关规定。

    宜设置在梁端箍筋加密区。当锚具设置在节点核心区时,应考虑 锚具对受剪截面产生削弱的不利影响

    能、预应力损失、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 算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IGI92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H

    3.1.13采用缓粘结预应力筋时,其材料性能、预应力损失、承 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等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87的相关 规定。

    3.2地震作用及结构抗震验算

    3.2.3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3.2.3)应根据阻尼比 进行调整,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 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区段,当阻尼比分别为 .03、0.04和0.05时,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α应分别取为 1.156αmax、1.069αmax和1.0αmaxc 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地震影 向系数α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当阻尼比为 0. 03 时:

    2)当阻尼比为0.04时

    3)当阻尼比为0.05时:

    x= 1.156 942 αmax

    x= 1.069 3 T αmax

    表3.2. 4 竖向地震作用系数

    3.2.5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弹 性计算时阻尼比可按本标准第3.2.2条取值。 3.2.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在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 的基本组合下,进行截面抗震验算时,应计入预应力作用效应 项。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结构不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 1.2;有利时应取1.0。 3.2.7各类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 玲品左圳宝处 收尚灿重匠田

    的基本组合下,进行截面抗震验算时,应计入预应力作用效应 项。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结构不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 1.2;有利时应取1.0。

    3.2.7各类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

    除另有规定外,应按表3.2.7取用;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 Yre均应取为 1. 0。

    表3.2.7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3.2.8框架节点核心区进行截面抗震验算时,可计入

    3.2.8框架节点核心区进行截面抗震验算时,可计人入总有效预 加力的影响;预应力筋穿过框架节点核心区时,应计入预应力孔 道削弱核心区有效面积的影响

    3.2.9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的斜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计算

    3.2.9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的斜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计算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 规定。

    3.3.1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

    3.3.1预应刀混傲 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40,平板及其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O:抗震设 防烈度为8度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 超过C70。 3.3.2预应力筋宜采用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钢丝和预应力螺 纹钢筋,也可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 3.3.3非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和HRB500钢 筋;箍筋宜选用HRB40O、HPB30O和HRB50O钢筋 3.3.4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斜撑构件、板柱 的柱和暗梁,其非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的抗震性能指标,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 声主欲研目组准低防研围脏能声然入下动频

    2)试验时的加荷速度宜为100MPa/min200MPa/min; 3)50次循环荷载后预应力筋在锚具夹持区域不得发生 破断。 3.3.6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耗能钢筋宜采 用HRB4OO和HRB5OO钢筋,其抗震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预应力筋宜 采用1860MPa级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其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161的规定

    .1.2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应具备良好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 能力,其组成构件应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节点不应先于 其连接构件破坏

    4.1.2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应具备良好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

    4.2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

    4.2.1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50mm; 2 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3 梁高宜在计算跨度的1/12~1/22内选取,净跨与截面 度之比不宜小于4。 4.2.2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计入纵尚受压钢筋的混凝士

    纵向受拉钢筋按非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换算的配筋率 不宜大于2.5%,且不应大于2.75%;当梁端受拉钢筋的换算配 筋率大于2.5%时,其受压钢筋的配筋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受拉钢 筋按抗拉强度设计值换算的配筋截面面积的一半。 4.2.3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中,应采用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 钢筋混合配筋的方式,预应力筋宜穿过柱截面,框架梁端截面按 本标准公式(3.1.9)计算的预应力强度比入宜符合下列规定

    4.2.3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中,应采用预应力筋和

    钢筋混合配筋的方式,预应力筋宜穿过柱截面,框架梁端截面按 本标准公式(3.1.9)计算的预应力强度比入宜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预应力钢筋时: 一级抗震等级: 入<0.75 二级、三级、四级抗震等级:入<0.80 2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 二级、三级、四级抗震等级:入<0.50

    1.2.4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面纵向非预应力钢筋截 面面积A,,除按计算确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面纵向非预应

    面面积A,除按计算确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4.2.5与板整体浇筑的T形和L形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当考

    虑板中的部分钢筋对抵抗弯矩的有利作用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1在内柱处,当横向有宽度与柱宽相近的框架梁时,宜取 从柱两侧各延伸4倍板厚范围内板内钢筋; 2在内柱处,当无横向框架梁时,宜取从柱两侧各延伸 2.5倍板厚范围内板内钢筋; 3在外柱处,当横向有宽度与柱宽相近的框架梁,而所考 虑的梁中钢筋锚固在柱内时,宜取从柱两侧各延伸2倍板厚范围 内板内钢筋; 4在外柱处,当无横梁时,宜取柱宽范围内的板内钢筋; 5在所有情况下,在考虑板中部分钢筋参加工作的梁中 受弯承载力所需的纵向钢筋至少应有75%穿过柱或锚固于柱内; 当纵向钢筋由重力荷载效应组合控制时,可仅考虑地震作用组合 所需纵向钢筋的75%穿过柱子或锚固于柱内。 4.2.6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的梁端加腋处,其箍筋配置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当加腋长度Lh<0.8h时,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加腋区 及加腋区外梁高h的1. 5倍;

    2当加腋长度Lh>0.8h时,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1.5倍梁 端部高度,且不应小于加腋长度Lh: 3箍筋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箍筋直径不应 小于10mm,箍筋肢距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中的较 大值。 4.2.7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扁梁的跨高比lo/hb不宜大于25, 梁截面高度宜大于板厚度的2倍,其截面尺寸除应满足现行有关 标准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大值。 4.2.7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扁梁的跨高比lo/hb不宜大于25, 梁截面高度宜大于板厚度的2倍,其截面尺寸除应满足现行有关 标准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4.2.7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扁梁的跨高比l0/h不宜

    梁截面高度宜大于板厚度的2倍,其截面尺寸除应满足现行有关 标准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bb<2bc br

    力对受剪承载力的有利作用。 预应力混凝土扁梁配筋构造要求: 1)扁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自柱边算起至梁边以外 bb十hb范围内长度和自梁边算起l中的较天值;加密 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及箍筋肢距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 规定。 2)柱内节点核心区配箍量及构造要求宜与普通框架的要 求同;扁梁中柱节点柱外核心区可配置附加水平箍 筋及拉筋,当核心区受剪承载力不能满足计算要求时, 可配置附加腰筋;对于扁梁边柱节点核心区,也可配 置附加腰筋。 3)当中柱节点和边柱节点在扁梁交角处的板面顶层纵向 钢筋和横向钢筋间距较大时,应在板角处布置附加构 造钢筋网片,其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板短跨方 向计算跨度的1/4,并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扁梁内。 4)预应力筋宜布置在柱宽范围内。 5)锚入柱内的梁上部普通钢筋宜大于其全部截面面积 的60%。 扁梁框架的边梁不宜采用宽度6大于柱截面高度h.的预 昆凝土扁梁。当与框架边梁相交的内部框架扁梁宽度大于柱 边梁应采取配筋构造措施考虑其受扭的不利影响。

    1预应力混凝土悬臂梁应采用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钢筋混 合配筋的方式,其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本标准第4.2.2 条的规定,预应力强度比入宜符合本标准第4.2.3条的规定;悬 臂梁梁底非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尚应符合本标准第4.2.4条的 规定。 2悬臂构件加强段应取自根部算起1/4跨长、2倍截面高 度及500mm三者中的较大值,按该段根部截面的弯矩设计值配

    置的纵向预应力筋,在加强段不得截断,且加强段的箍筋构造应 满足箍筋加密区要求;对于集中荷载在支座截面所产生的剪力值 占总剪力值的75%及以上时,箍筋加密区应延伸至集中荷载作 用截面处,且不应小于加强段的长度

    4.3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柱、节

    4.3.2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中,与预应力混凝土梁相连接的预 应力混凝士柱或钢筋混凝柱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调整框架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的相 关规定外,对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的边 柱,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mc应分别取为1.7、1.7、1.5和1.3; 对其他结构类型中的框架边柱,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应分别取 为1.4、1.4、1.2和1.1。对于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结构的边 柱,尚应符合下式规定:

    ZM= 1. 2ZMbur

    :ZM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 的弯矩设计值之和(N:mm),上、下柱端的 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 Moua一—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 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 (N·mm),根据计入梁受压钢筋和相关楼板 钢筋的实配钢筋截面面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 确定。 3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柱,按式 .3)计算的轴压比宜符合表4.3.3的规定。当混凝土强度等 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宜按表中数值减小0.05:沿柱全 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

    4.3.3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柱,按式 【4.3.3)计算的轴压比宜符合表4.3.3的规定。当混凝土强度等 级为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宜按表中数值减小0.05:沿柱全 高采用并字复合箍,且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 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且螺

    旋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 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且螺旋净距不大 于8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0mm时,轴 玉比限值均可按表4.3.3中数值增加0.10:采用上述三种箍筋 时,均应按所增大的轴压比确定其最小配箍特征值

    N+1. 2Npe 入Np f.A

    表4.3.3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柱轴压比限值

    4.3.4对于承受较大弯矩而轴向压力小的框架顶层边柱,当采

    4.3.4对于承受较大弯矩而轴向压力小的框架层边柱,当采 用预应力混凝土柱时,其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力钢筋可采用非对称配置预应力筋的配筋方式 弯矩较大截面的受拉一侧应采用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普通钢筋 合配筋,预应力强度比入不应大于0.5,另一侧非预应力钢筋截 面面积As除应按计算确定外,尚应符合本标准第4.2.4条的 规定; 2柱纵向非预应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纵向受 力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规定; 3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按非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换算的配筋率不应大于5%:

    4纵向预应力筋不宜少于两束,其孔道之间的净间距不宜 小于100mm; 5柱端箍筋加密区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4.3.5框架结构中,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所承担竖向荷载的结构 面积与总结构面积的比值不小于0.70时,框架柱箍筋应全高 加密;不小于0.25但小于0.70时,与预应力梁相交的框架柱 箍筋宜全高加密。 4.3.6对双向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边柱和角柱,在进行局部受 压承载力计算时,可考虑纵向受力主筋和横向箍筋的有利影响 4.3.7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中,与预应力混凝土梁相交的梁柱 节点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 关调整节点核心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的相关规定外,对一级、二 级、三级、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的边节点,其强节点系数 nb应分别取为1.5、1.5、1.35和1.2;对其他结构类型中的框 架边节点,其强节点系数%b应分别取为1.35、1.35、1.2和 1.1。对于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结构的边节点,尚应符合下列 公式规定:

    式中:V; 梁柱节点核心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N); Mbu 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 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N· mm),可根据计入梁受压钢筋的实配钢筋截面面 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 hbo 梁截面的有效高度(mm),节点两侧梁截面有效 高度不等时可采用平均值:

    as 梁受压钢筋合力点至受压边缘的距离(mm); H 柱的计算高度(mm),可采用节点上、下柱反弯 点之间的距离; hb一 梁的截面高度(mm),节点两侧梁截面高度不等 时可采用平均值。 8预应力混凝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应符 列规定: 一框架节占核心区受前的水平截面应符合下列冬件,

    合下列规定: 1框架节点核心区受剪的水平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

    Vi 二(0. 30βef.b;h;) YRE

    式中:阳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取值: 一 正交梁的约束影响系数,当楼板为现浇、梁柱中线 重合、四侧各梁截面宽度不小于该侧柱截面宽度的 1/2,且正交方向梁高度不小丁较高框架梁高度的 3/4时,可取为1.5,其他情况均取为1.0; b;一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mm),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 规定取值,并应考虑预应力孔道削弱核心区截面有 效面积的影响; h;一节点核心区的截面高度(mm),可采用验算方向的 柱截面高度,并应考虑预应力孔道削弱核心区截面 有效面积的影响; Y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取为0.85。 2对正交方向有梁约束的预应力框架中间节点,当预应力 万穿过节点核心区,设置在梁截面高度中部1/3范围内时,预应 力框架节点核心区的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4.4.3跨度大于24m的预应力混凝土门架应考虑竖向地震 作用。 4.4.4预应力混凝土门架倒“L”形构件宜通长设置折线预应 力筋,当采用分段直线预应力筋时,不宜将锚具设置在转角节点 区域。

    区域。 4.4.5预应力混凝土门架横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宜取1.5倍梁端 部高度。加密箍筋宜按本标准第4.2.6条要求配置。 4.4.6预应力混凝土门架立柱的箍筋加密区位置及箍筋配置要 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门架立柱箍筋加密区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上端区域应取截面高度、1000mm和1/4柱净高的 最大值; 2)底部受约束的柱根应取下柱柱底至室内地坪以 上500mm; 3)柱变位受平台等约束的部位,柱间支撑与柱连接节点: 应取节点上、下各1倍柱高hc; 4)有牛腿的门架,应取自柱顶至牛腿以下1倍柱高h 范围。 2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3箍筋形式宜为复合箍,箍筋肢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下列 规定: 1)6度和7度I、Ⅱ类场地,箍筋肢距不应大于300mm, 直径不应小于8mm; 2)7度血、NV类场地和8度1、Ⅱ类场地,箍筋肢距不 应大于200mm,直径不应小于10mm; 3)8度血、N类场地,箍筋肢距不应大于200mm,直径 不应小于12mm。 4.4.7预应力混凝土门架边转角节点区域的箍筋配置不应低于

    4.4.5预应力混凝土门架横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宜取1.5倍

    4.4.7预应力混凝土门架边转角节点区域的箍筋配

    立柱与横梁加密区要求

    5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

    平方向的投影面积之差不应大于10%。 3房屋高度大于12m或房屋层数超过3层时,底层支撑 按刚度分配的地震倾覆力矩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50%;房屋高度不大于12m且房屋层数不超过3层时,底层 支撑按刚度分配的地震倾覆力矩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30%

    1单列柱数不得少于3根: 2框架结构间的平板长宽比不应大于2,且长度不 于32m; 3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底层框架结构承担的地震 力矩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抗拉强度设计值换算的配筋截面面积的 一半

    应力钢筋槽钢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连续预应力筋及板底非预 应力钢筋应符合下式规定:

    fyA, + f,A, ≥Nc

    (5. 1. 10)

    : A 板底通过柱截面连续非预应力钢筋总截面面积 (mm) ; 板中通过柱截面连续预应力筋总截面面积 (Imm?); 非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 预应力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对无粘结 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应取用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 力设计值pu; NG一 在本层楼板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柱轴向压力 设计值(N),8度时宜计入竖向地震作用,重力 何载代表值的确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

    2连续预应力筋应布置在板柱节点上部,呈下凹进入板 跨中。 3板底连续非预应力钢筋应布置在板柱节点下部及预应力 筋的下方,板底连续纵向普通钢筋的连接位置,宜在距柱面 1.15倍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与2倍板厚的较大值以外,且宜避 开板底受拉区范围。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取用。

    试验、检测与鉴定震墙和总等代框架协同工作的计算图形或有限元法等更精确 法计算内力和位移

    5.2.3在地震作用下,板柱的内力及位移应沿两个主轴方

    别进行计算,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应组合到柱上板带上。当柱 网较为规则、板面无大的集中荷载和大开孔时,可采用等代框架 法进行内力计算,等代梁的板宽取值宜符合本标准第5.2.4条的 规定。柱网不规则或板面承受大的集中荷载和大开孔时,宜采用 有限单元法进行内力和位移计算

    ....
  • 相关专题: 抗震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