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754-2020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检测技术规程.pdf

  • DB32T 3754-2020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检测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8.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1-31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14.2.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检测工作程序框

    4.2.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检测工作包括初步调查、检测方案制定、仪器设备选择、检测人员配备、 检测样品标识、数据信息记录、补充检测或复检等方面,应按现行国家相关标准执行。 4.2.3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检测工作结束后,出现结构或构件局部破损时,应及时进行修补

    4.3.1检测报告应结论明确、用词规范、文字简练,对于容易混淆的术语和概念应以文字解释或图例、 图像说明,

    管接头标准1.3.2检测报告宜包括下

    a) 委托方名称; b 建筑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地址、结构类型、规模、施工日期及现状等; c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相关构件生产厂家名称; d 检测原因、检测目的,以往相关检测情况概述; e 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依据的标准; f) 抽样方案及数量; g 检测项目的主要分类检测数据和汇总结果; h) 检测结果、检测结论; i) 检测日期、报告完成日期: j) 主检、审核和批准人员的签名; k) 检测机构的有效印章。

    5材料及预制构件质量检测

    5.1.1本章适用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材料及预制构件质量检测。 5.1.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材料包括水泥、粉煤灰、细骨料、粗骨料、钢筋、混凝土、钢筋连接用灌 浆套筒、钢筋浆锚连接用镀锌金属波纹管、钢筋锚固板、夹芯墙板纤维增强塑料(FRP)连接件、夹芯 墙板金属连接件、灌浆料、座浆料、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等。 5.1.3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检测应包括几何尺寸、混凝土抗压强度、钢筋配置、预埋连接件 的锚固抗拔力、结构性能等内容,

    5.2.1水泥检测包括凝结时间、安定性和强度,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 结时间、安定性检测方法》GB/T1346和《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GB/T17671执行。 5.2.2粉煤灰检测包括细度、需水量比和烧失量,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 法》GB/T134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和《水泥分析方法》GB/T176执行。 5.2.3细骨料检测包括颗粒级配、细度模数、含泥量和泥块含量,检测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

    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执行。 5.2.4粗骨料检测包括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和针片状颗粒含量,检测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 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执行。 5.2.5钢筋检测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弯曲性能和重量偏差,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钢筋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GB/T2890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8.1、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GB/T232、《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T1499.1和《钢 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1499.2执行。 5.2.6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检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 执行。对于蒸汽养护构件,其试件应随构件同条件养护,再置入标准养护条件下继续养护28天或设计 规定的龄期。 5.2.7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的尺寸偏差检测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执行。 5.2.8钢筋浆锚连接用镀锌金属波纹管检测包括径向刚度、抗渗漏性能,检测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预 应力混凝土金属波纹管》JG225执行。 5.2.9钢筋锚固板抗拉强度检测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执行。 5.2.10夹芯墙板纤维增强塑料(FRP)连接件检测包括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和层间剪切强度检测方 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预制保温墙体用纤维增强塑料连接件》JG/T561执行。 5.2.11夹芯墙板金属连接件检测包括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抗剪强度,检测方法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8.1和《金属材料线材和铆钉剪切试验 方法》GB/T6400执行。 5.2.12灌浆料检测包括流动性、竖向膨胀率、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检测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钢 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执行。 5.2.13座浆料抗压强度检测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执行。 5.2.14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工艺检验包括极限抗拉强度、残余变形和灌浆料抗压强度,检测应按 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和《钢筋套简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355执行。 5.2.15钢筋机械连接接头极限抗拉强度、残余变形检测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107执行

    5.3预制构件质量检测

    5.3.1对预制构件进行几何尺寸检测时,应同时对预制构件上的预理件、预留插筋、预留孔洞、预理管 线的尺寸偏差进行检测,检测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执行。 5.3.2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座浆料的结合面应按设计要求设置粗糙面或键槽,粗糙面的面 积、键槽的尺寸、间距和位置可用钢卷尺量测,混凝土叠合板结合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按本规程附录A 执行。 5.3.3预制构件进场时应对其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检测,检测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 测技术标准》GB/T50784执行。 5.3.4预制构件的钢筋配置检测应包括直径、数量、间距和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执行。 5.3.5预制构件预理连接件的锚固抗拨力检测包括夹心墙板预理连接件锚固抗拨力检测和吊装连接件 锚固抗拔力检测,检测方法按本规程附录B执行。 5.3.6梁板类简支受弯预制构件进场时应进行结构性能检测,检测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执行;对于不可单独使用的叠合预制底板,可不进行结构性能检测; 对于叠合底梁,是否进行结构性能检测、结构性能检测方式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6结构连接节点实体质量检测

    6.1.1本章适用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安装完成后连接节点实体质量检测。 6.1.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实体质量检测包括:灌浆饱满度、灌浆接头钢筋锚固(插入)长 度、灌浆料实体强度、竖向预制构件底部接缝内部缺陷和叠合楼板结合面缺陷等。其中,灌浆饱满度、 灌浆接头钢筋锚固(插入)长度和灌浆料实体强度的检测规定主要针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对于钢筋浆 锚搭接连接和集中约束搭接连接的检测可参照执行。 5.1.3当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节点的施工质量或检测结果有疑义时,可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钢筋套筒灌浆 连接接头进行破损检测,检测方法按本规程附录C执行;对于钢筋浆锚搭接连接和集中约束搭接连接 节点可参照执行

    6.2.1套筒灌浆饱满度可采用内窥镜法或X射线法进行检测。 3.2.2采用内窥镜法检测时,应选用带尺寸测量功能的内窥镜。内窥镜法分为预成孔内窥镜法、出浆孔 道钻孔内窥镜法及套筒壁钻孔内窥镜法,应根据出浆孔道的形状进行选用: a)当出浆孔道为非直线形时,采用套筒壁钻孔内窥镜法; b)当出浆孔道为直线形时,可采用预成孔内窥镜法或出浆孔道钻孔内窥镜法,必要时也可采用套 简壁钻孔内规镜法。 6.2.3采用X射线法检测套筒灌浆饱满度时,应采用便携式X射线机,被测构件受检区域的结构层厚 度不宜大于200mm,且同一射线路径上不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套筒。当被测构件的检测条件不满足 以上要求时,可采用X射线局部破损法。 6.2.4根据出浆孔道的形状、构件受检区域的结构层厚度及套筒的布置方式等检测条件,可参照表6.2.4 选择合适的套筒灌浆饱满度检测方法,

    4套简灌浆饱满度检测方

    6.2.6采用预成孔内窥镜法检测套筒灌浆饱满度时,预成孔装置的布置数量及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预制构件,每个构件上应选择不少于2个套筒进行预成孔装置布置; b)设计认为重要的构件或对施工难度较大的构件,预成孔装置的布置数量应双倍; C 采用连通腔灌浆的预制构件,预成孔装置的布置位置应包含灌浆口处及距离灌浆口最远处的套 筒。 6.2.7采用内窥镜法对套筒灌浆饱满度进行检测时,应按本规程附录D执行。 6.2.8采用X射线法对套筒灌浆饱满度进行检测时,应按本规程附录E执行。 6.2.9钢筋浆锚搭接连接和集中约束搭接连接的灌浆饱满度可采用出浆孔道钻孔内窥镜法、浆锚管壁钻 孔内窥镜法和X射线法进行检测。 6.2.10采用出浆孔道钻孔内窥镜法、浆锚管壁钻孔内窥镜法对钢筋浆锚搭接连接和集中约束搭接连接 的灌浆饱满度进行检测时,可参照本规程附录D执行。 6.2.11采用X射线法对钢筋浆锚搭接连接和集中约束搭接连接的灌浆饱满度进行检测时,可参照本规 程附录E执行。

    钢筋锚固(插入)长度杠

    6.3.1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钢筋锚固(插入)长度可采用内窥镜法、X射线法进行检测,钢筋浆锚搭接连 接和集中约束搭接连接的钢筋锚固长度可采用X射线法进行检测, 6.3.2采用内窥镜法检测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钢筋锚固长度时,应在灌浆施工前检测套筒内钢筋插入长度 翟浆施工后检测套筒灌浆饱满度,综合两次检测结果得到钢筋镭固长度。 6.3.3采用内窥镜法对套筒内钢筋插入长度进行检测时,应按本规程附录D执行。 6.3.4采用X射线法对钢筋 应按本规程附录E执行。

    6.4灌浆料实体强度检测

    6.4.1当对灌浆料强度有疑义或有检测要求时,可采用表面硬度法对灌浆料实体强度进行检测。 6.4.2采用表面硬度法检测时,灌浆料养护龄期不应小于7d,检测面应为灌浆料原浆面,并应光滑、 平整,不应有明显缺陷且为自然风干状态,抗压强度的检测范围为40MPa~120MPa。 3.4.3采用表面硬度法对灌浆料实体强度进行检测时,应按本规程附录F执行。 .4.4当表面硬度法检测灌浆料实体强度推定值不小于设计要求时,可判定单个预制构件或批量预制构 件套筒灌浆料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6.5竖向预制构件底部接缝内部缺陷检测

    6.5.1竖向预制构件底部接缝内部缺陷检测宜采用超声法,超声法所用换能器的辐射端直径不应超过 20mm,工作频率不应低于250kHz,也不宜高于750kHz。 6.5.2采用超声法对竖向预制构件底部接缝内部缺陷进行检测时,灌浆龄期不应低于7d,宜选用对测法 初次测量时测点间距宜选择100mm,对初次测量后有怀疑的点位可在附近加密测点,检测时应避开机 电管线穿过的区域。 6.5.3采用超声法对竖向预制构件底部接缝内部缺陷进行检测后,必要时可采用局部破损法进行验证。

    6.6叠合楼板结合面缺陷检测

    的时来用取心法进行 6.6.2单块叠合楼板上的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测点数不少于6个; ma ataam

    a)测点数不少于6个; b)测点应在板上均匀布置,并应保证仪器测试边缘至板边缘的距离不小于板的厚度; c)测点上应有清晰的编号。

    6.3采用阵列超声成像法对叠合楼板结合面的缺陷进行检测时,应按本规程附录G执行。

    7.1.1本章适用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实体质量的检测。 7.1.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实体质量检测包括结构尺寸偏差、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静载检 验、动力特性、外墙板接缝防水性能等项目。

    7.2结构尺寸偏差检测

    .2.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后,预制构件位置、尺寸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 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 .2.2结构尺寸偏差应采用以下方法检测: 构件轴线位置采用全站仪、经纬仪或尺量。 b 标高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或拉线、尺量。 C 构件垂直度采用全站仪、经纬仪或吊线、尺量。 d 构件倾斜度采用全站仪、经纬仪或吊线、尺量。 e) 相邻构件平整度采用2m靠尺和塞尺量测。 f) 构件搁置长度采用尺量。 8 支座、支垫中心位置采用尺量。 h 墙板接缝宽度采用尺量。 .2.3轴线位置、标高、垂直度、倾斜度、平整度也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结合BIM技术进行检测, 险测方法按本规程附录H执行。

    7.3.1结构实体现浇混凝土强度应按不同强度等级分别检测。 7.3.2结构实体现浇混凝土强度的抽样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的有关规定,检测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执行。 7.3.3结构实体现浇部分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的抽样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检测要求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及《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执行。 7.3.4当对实体受弯构件的质量存在怀疑时,可对相关构件进行静载检验。静载检验包括结构构件的使 验万法标准》GB/T50152执行。

    7.4.1下列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宜进行动力特性检测: a)对质量有怀疑和争议的结构。 b)大型公共或重要建筑结构。 C 需进行健康监测的结构。 d)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及以上地震区的高层建筑结构 e)遭受偶然作用(如强震、爆炸、火灾、撞击等)且需进行安全评估的结构。 7.4.2动力特性检测应包括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振型等动力特性参数的检测。 7.4.3动力特性检测宜采用环境激励法, 7.4.4结构动力特性检测方法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及江 省地方标准《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DGJ32/TJ110执行,

    7.5外围护墙板防水性能检测

    5.1对于外围护墙板采用部品部件装配的工程,在防水构造措施施工结束后,应在工程现场对水 向接缝的防水性能进行检测。 5.2测区应符合以下要求: a)当外围护面积≤5000m(包含窗洞面积),应抽取2个测区: b)当外围护面积>5000m(包含窗洞面积),每增加2500m增加1个测区; c)单个测区应包括2条水平接缝及1条竖直接缝,单条接缝长度为单块预制墙板边缘长度 d)测区的室内部分应便于观察渗漏状况

    7.5.2测区应符合以下要求: a)当外围护面积≤5000m(包含窗洞面积),应抽取2个测区; b)当外围护面积>5000m(包含窗洞面积),每增加2500m增加1个测区; C 单个测区应包括2条水平接缝及1条竖直接缝,单条接缝长度为单块预制 测区的室内部分应便于观察渗漏状况。 7.5.3检测用淋水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配有控制阀和压力计; 供水管内径应为19.05mm; 检测时喷嘴处的水压力应为200kPa至235kPa。 7.5.4淋水过程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淋水前应确保测区干燥: 应正对接缝进行淋水; C 淋水方应与墙板表面垂直; d) 喷嘴距接缝表面应保持约0.7m的距离; 喷嘴的移动过程应均速缓慢,每延米接缝的淋水时间不应低于5min; f 淋水顺序宜从测区下部开始,由下至上,先水平接缝后竖直接缝。 7.5.5应采用目视法及红外热成像法进行渗漏检测。 7.5.6目视法渗漏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a)应对测区室内侧墙板表面进行观察; b)应自淋水开始同步进行,并在淋水结束后持续观察45min; c)对出现渗漏现象的部位,应记录其位置。 7.5.7红外热成像法检测应按本规程附录J执行。 7.5.8外围护墙板接缝防水性能的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无渗漏现象的测区,评价为合格;

    7.5.6目视法渗漏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a)应对测区室内侧墙板表面进行观察; b)应自淋水开始同步进行,并在淋水结束后持续观察45min; c)对出现渗漏现象的部位,应记录其位置。 7.5.7红外热成像法检测应按本规程附录J执行。 7.5.8外围护墙板接缝防水性能的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无渗漏现象的测区,评价为合格:

    b)对有渗漏现象的测区,评价为不合格!

    进行检测。 2检查检测设备是否正常。 3试验用砂应采用烘箱烘干至恒重,过标准筛,收集0.075mm~0.60mm之间粒径的砂,完成后应 密封带至检测现场。 4构件水平放置,测试面应保持干燥状态,检测前将构件测试面清理干净,不得有松动的石子等杂 物。 5记录工程名称、楼号、楼层、构件编号、检测人员等信息。 A.3检测时应按以下规定执行: 1沿筒边向量砂筒中缓慢注砂,保证筒内砂平面缓慢均匀升高,最终注入量应超过量砂筒上口,注 满后沿筒口中心线向相反的方向刮平表面,除去多余的砂。砂在量砂筒内应为自然堆积状态,不得对砂 进行震动及插揭: 2测区的选择原则:构件结合面面积为2m及以下时,布置不少于3个测区,每增加2m时应增加 1个测区;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构件测区,测区应均匀分布,相邻测区的边缘距离不宜小于0.2m; 设置桁架筋的构件,测区宜布置在桁架筋之间;测区应避开预埋件、预留洞等不利于铺砂检测的部位; 3对采用机械拉毛形成沟槽的粗糙面,在铺砂前先用钢卷尺测量沟槽的宽度,以及相邻两个沟槽旧 的净距,计算宽度与净距的比值,测量连续的三处,取平均值作为沟槽宽度与沟槽间净距比值,精确至 .1。 4将砂倒在测区中部,用推平刷将其由中部向四边缓慢推铺,使砂完全填入凹凸不平表面的空隙中, 将砂摊铺成近似正方形; 5用钢卷尺测量所构成四边形的两个垂直方向的边长,每边在四等分点位置共量取五处,取其平均值 精确至1mm。当四边形的长宽比大于1.2时,此测区数据无效,应重新试验

    A.3检测时应按以下规定执行

    A.4数据处理按以下规定执行:

    1粗糙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μ一粗糙度(粗糙面凹凸深度),精确至0.1mm; k一推定系数: u一构件粗糙度换算值,精确至0.1mm; u一测区粗糙度换算值,精确至0.01mm; a、b一分别为摊铺后四边形的平均边长,精确至1mm; 几一测区数。 2推定系数的选取按下列规定执行: 1)机械拉毛法形成的粗糙面中沟槽宽度与沟槽间净距比值小于0.5时,宜选取1.50作为整个测区 粗糙面凹凸深度的推定系数; 2)机械拉毛法形成的粗糙面中沟槽宽度与沟槽间净距比值不小于0.5时,宜选取1.27作为整个测 区粗糙面凹凸深度的推定系数; 3)采用非机械拉毛形成的粗糙面时,宜选取1.50作为整个测区粗糙面凹凸深度的推定系数。

    A.5粗糙度评定按以下规定执行: 1每个构件取不少于三个测区进行铺砂检测,以所有测区的平均值作为构件粗糙度换算值,粗糙度 换算值乘以推定系数即为构件粗糙面凹凸深度; 2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粗糙面凹凸深度μ≥4.0mm时,判定为合格。

    5粗糙度评定按以下规定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拉拔法检测预制构件预埋连接件锚固抗拔力

    B.1.1检测设备可采用专业拉拨仪,应配有合适的试验连接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要

    1试验荷载应大于设备量程的20%且不超过设备量程的80%。 2设备应能连续、平稳、速度可控地运行,测力系统测量允许偏差为全量程的土2%;设备的液压 加荷系统持荷时间不超过5min时,其降荷值不应大于5%。 3当加载设备出现异常情况经维修后,应重新送法定机构进行检定。 B.1.2检测前的准备应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1确定检测数量:同一类型构件进场应按不超过1000件为一批,每批应随机抽取不少于3个 构件进行检测,每个构件应检测3个连接件,数量不足3个时应全数检测。 2检查检测设备状态。 3确定检验荷载: 1)夹心墙板连接件的检验荷载宜由设计单位提供,也可根据相关材料的力学性能计算得到检验荷 载值,具体计算见公式B.1.2:

    式中: F一检验荷载(kN),精确至0.1kN; fk一材料屈服强度标准值(MPa); As一材料应力截面面积(mm)。 2)吊装连接件的检验荷载宜由设计单位提供。 4记录工程名称、楼号、楼层、连接件种类、连接件具体位置、检测人员信息等。 5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应满足试验要求。 6检测前应在原始记录中描绘测点布置示意图,并在构件上做相应标注,与记录一一对应 B.1.3检测时应按以下规定执行: 1预制构件预埋连接件锚固抗拔力采用拉拔法进行检测,宜采用非破坏性方法,如设计有特殊要求 可采用破坏性方法。 2检测前应根据连接件的形式选用适当的试验加载和支撑装置,并保证所施加的拉伸荷载与预理件 实际受力状态保持一致,且不改变可能的破坏形态,具体的试验加载连接和支撑装置可参见B.2《试验 连接装置》。 3对夹芯墙板连接件锚固抗拔力检测时,应选取有代表性的预埋连接件进行检测。相邻两个被测连 接件的间距不应小于300mm,被测连接件距构件边缘不应小于150mm。 4预制混凝土构件预理件的抗拨力试验可采用连续加载或分级加载。试验过程中,若采用连续加载,

    B.1.3检测时应按以下规定执行

    C.1检测仪器、辅助工具及材料包括手持式砂轮切割机、固定台钳和钢直尺等。 C.2取样位置应由检测机构会同设计单位根据构件的重要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取样过程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剔除套筒周边的混凝土,剔除过程中应尽量减小对套筒的扰动。 2采用氧气焊等工具沿套筒上下连接钢筋端进行切割,取出的样品为一个完整的钢筋灌浆套筒。 3取出的样品应标记好具体部位等必要的检测信息。 4取样完成后,应及时对破损部位进行修补,修补方案及工艺要求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施 工单位、检测单位共同确定。

    C.3样品的加工过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套筒在固定台钳上应夹持稳固。 2使用手持式砂轮切割机沿套筒侧面纵向轴线对称方向分别切割套筒壁,直至将套筒切成两半,露 出套筒内的灌浆料部分。 3切割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破坏灌浆料。 C.4测量与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钢直尺测量套筒内灌浆料固化体的最小高度,作为灌浆料灌浆高度, 2沿套筒长度方向剔除灌浆料,露出被灌浆料握裹的钢筋,用钢直尺测量套筒内钢筋与灌浆料紧密 握裹部分的长度,作为套筒内钢筋的锚固长度。 C.5结果判定按下列要求执行: 1当套筒内钢筋锚固长度不小于插入钢筋的8倍公称直径时,判定为合格。 2对于特殊套筒(如套筒本身的长度不满足插入钢筋的8倍公称直径)的钢筋锚固长度判定依据应 由设计单位确定

    D.7套筒灌浆饱满度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半灌浆套筒灌浆饱满度应按下式计算

    D.7套简灌浆饱满度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半灌浆套筒灌浆饱满度应按下式计算

    图D.0.6灌浆饱满度检测示意图

    图D.0.6灌浆饱满度检测示意图

    式中: Lo一设计锚固长度(mm); F一套筒灌浆饱满度(%),当F的计算结果大于100%时按100%计,精确至1% b一套筒出浆口中心至套筒底部的高度(mm): hi一灌浆料上表面到侧视测量镜头拍摄端面的垂直距离(mm),精确至1mm; h2一侧视测量镜头拍摄端面到套筒出浆口中心的垂直距离(mm),精确至1mm 当全灌浆套筒的内腔顶部存在灌浆缺陷区时,全灌浆套筒灌浆饱满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b一套筒出浆口中心至套筒中部预制端钢筋限位点的高度(mm); Lo一设计锚固长度(mm); F一套筒灌浆饱满度(%),当F的计算结果大于100%时按100%计,当F的计算结果为负值时按( 计,精确至1%: hl一灌浆料上表面到侧视测量镜头拍摄端面的垂直距离(mm),精确至1mm: h2一侧视测量镜头拍摄端面到套筒出浆口中心的垂直距离(mm),精确至1mm D.8内窥镜法检测套筒内钢筋插入长度的时间,应在预制构件现场拼接完成后、套筒灌浆施工前。 D.9采用内窥镜法检测半灌浆套筒内钢筋插入长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辅助工具从出浆孔道底部水平捣入,快速判断连接钢筋插入段末端与套筒出浆口底部的相对 位置。 2若步骤1的初判结果为连接钢筋插入段末端在套筒出浆口底部以上,测量示意图如图D.0.9(a) 所示,进行下列操作:

    E.1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套筒内部灌浆饱满度及钢筋锚固长度的定性检测,当能够有效识别套筒、锚固钢 筋轮廓及灌浆料固化液面时,也可进行定量检测。应采用便携式X射线探伤仪。 E.2进行检测作业时必须采取辐射防护措施,防护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进行X射线法作业的检测单位必须具有辐射安全许可证。 2所有从事X射线检测的人员在上岗前应进行安全和防护的培训。 3辐射防护应符合GB18871、GBZ117的有关规定。 E.3检测设备除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便携式X射线机的最大管电压不宜低于250kV。 2控制器(箱)最长延退开启时间不应低于180s。 3控制器(箱)与便携式X射线机的连接电缆不应短于20m。 E.4套筒灌浆连接节点及浆锚搭接连接节点在检测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应确保灌浆龄期不低于7d。 2应对检测设备及辐射报警装置进行检查,确保所有设备运转止常。 3应对检测工作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包括工程名称、构件位置、套筒或浆锚管具体位置、检测人员 信息等。

    E.1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套筒内部灌浆饱满度及钢筋锚固长度的定性检测,当能够有效识别套筒、锚固钢 筋轮廓及灌浆料固化液面时,也可进行定量检测。应采用便携式X射线探伤仪。 E.2进行检测作业时必须采取辐射防护措施,防护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进行X射线法作业的检测单位必须具有辐射安全许可证。 2所有从事X射线检测的人员在上岗前应进行安全和防护的培训。 3辐射防护应符合GB18871、GBZ117的有关规定。 E.3检测设备除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便携式X射线机的最大管电压不宜低于250kV。 2控制器(箱)最长延退开启时间不应低于180s。 3控制器(箱)与便携式X射线机的连接电缆不应短于20m。 E.4套筒灌浆连接节点及浆锚搭接连接节点在检测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应确保灌浆龄期不低于7d。 2应对检测设备及辐射报警装置进行检查,确保所有设备运转止常。 3应对检测工作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包括工程名称、构件位置、套筒或浆锚管具体位置、检测人员 信息等。

    E.5检测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设备参数及检测工况要求选择合适的透照工艺,必要时可通过试验事先确定各项参数的数值 2根据透照工艺放置检测装置。成像装置宜贴紧构件表面,且有效成像区域应覆盖待检测的部位: 射线机放置应满足透照时X射线束垂直指向透照区中心,需要时可选用有利于发现缺陷的方向透照。 3确保检测人员处于安全区域后,开启透照曝光,待曝光完成后,关闭射线机高压,确认检测区域 处于安全状态后,取下成像装置。 4应按照现场操作的实际情况详细记录检测过程的有关信息和数据。 E.6当所检测构件成像有困难时,可采用X射线局部破损法,破损方式可参照图E.0.6。

    1按F.0.4对单个预制构件或批量预制构件进行随机抽检,并随机选择预制构件上的套筒, 2检查所抽检套筒的灌浆孔道和出浆孔道内灌浆料表面外观质量,若浆料饱满,表面光洁、平整且 气孔较少,则符合检测面要求,应进行表面硬度测试。若出浆孔道内灌浆料表面外观质量不符合检测面 要求,可仅选择灌浆孔道测试;若两个孔道均不满足检测面要求,则应更换选择其他套筒。 3采用DL型里氏硬度计对灌浆料检测面进行表面硬度测试,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向下推动加载套或用其他方式锁住冲击体。 2)将冲击装置冲击头紧压在灌浆料表面的平整、光滑区域,并应避开气孔,冲击方向应与测试 面垂直。 3)平稳的按动冲击装置释放按钮。 4)读取里氏硬度示值。 4测点应在检测面内均匀分布,同一测点只能测试1次,任意两压痕中心之间的距离以及任一压痕 中心距检测面边缘的距离均不宜小于3mm。每个套筒简采集3~6个表面硬度值,每一测点的表面硬度值 应精确至1HL,每个预制构件测试16个点,共计16个表面硬度值。 F.7表面硬度代表值应按如下方法计算: 计算预制构件套筒灌浆料表面硬度平均值,应从该预制构件16个表面硬度值中依次剔除3个最大 品公主

    计算预制构件套筒灌浆料表面硬度平均值,应从该预制构件16个表面硬度值中依次剔除3个 和3个最小值,其余的10个表面硬度值 平均值作为表面硬度代表值:

    式中:H一一单个预制构件套筒灌浆料的表面硬度代表值(HL),精确至1HL; H,一一单个预制构件第i个测点套简灌浆料的表面硬度值(HL),精确至1HL。 F.8根据套筒灌浆料抗压强度换算曲线计算得出表面硬度代表值H所对应抗压强度换算值J2.。宜按 本规程F.12条建立专用测强曲线进行强度换算;当建立专用测强曲线受条件限制时,可采用本规程提 供的测强曲线,测强曲线的公式为f%,=3.0463e03H。使用本规程提供的测强曲线前,应先按本规程F.13 条对相应套筒灌浆料进行检测误差验证。当检测误差不满足要求时,或当所检灌浆料有以下两种情况之 时,必须建立专用测强曲线进行强度换算: 1灌浆料中骨料最大粒径大于2.36mm; 2特种工艺制作的灌浆料: F.9按批检测时,同批构件套筒灌浆料抗压强度应按下式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1)将每个试件对的PVC管灌浆料试件硬度代表值和标准试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汇总,采 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2)回归方程式可按下式计算:

    将每个试件对的PVC管灌浆料试件硬度代表值和标准试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汇总,采用最小 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式中:f°一一标准试件灌浆料抗压强度换算值(MPa),精确至0.1MPa; H,一一PVC管灌浆料试件表面硬度代表值(HL),精确至1HL; α一一测强公式回归系数(MPa/HL); B一一测强公式回归系数(无量纲)。 5回归方程式的强度平均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相对标准差e,不应大于15%。平均相对误差8 和相对标准差e,应按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一一回归方程式的强度平均相对误差(%),精确至0.1% fe,一一第i个试件对中灌浆料标准试件抗压强度实测值(MPa),精确至0.1MPa; f2.i一一第i个试件对中PVC管灌浆料试件按回归方程式计算出的灌浆料抗压强度换算值 (MPa),精确至0.1MPa; n一一制定回归方程式的试件对数量。 F.13测强曲线可按如下方法进行验证: 1仪器设备和灌浆料指标参照F.0.12要求。 2所验证灌浆料,不宜少于3个强度等级,每个强度等级不少于2组试验,每组试验包含3个平行 试件对,试件对制作方式和试验步骤参照F.0.12要求执行。 3灌浆料3个强度等级宜选择所需检测灌浆料的设计强度等级和相邻的高低各1个强度等级。 4根据试验所得表面硬度参数,代入测强曲线,进行强度换算。

    试件实测抗压强度和换算强度,按下式计算相

    式中:e工字钢标准,一一相对标准差(%),精确至0.1%; fe一一第i个试件对中灌浆料标准试件的抗压强度实测值(MPa)),精确至0.1MPa; 精确至0.1MPa; n一一试件对数量。 6当er小于等于15%时,可使用本规程测强曲线;当er大于15%时,应按本规程F.0.12建立专 强曲线进行强度换算

    G.1用于叠合楼板结合面缺陷检测的阵列超声成像仪,应包括主机、阵列探头和软件等,每个探头都应 装载独立的弹簧悬架。 G.2阵列超声成像仪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应具备扫描成像、波形及图像查看、原始数据保存和导出等功能。 2仪器应配置主频不大于100kHz的宽频带探头,探头宜采用穿透性强的干耦合式换能器,探头数 量不宜少于24个。 3仪器的模拟增益不宜小于40dB。 4仪器的采样频率不宜小于1MHz。 G.3检测前应做好如下工作: 1确定检测设备是否正常。 2确定叠合楼板的总厚度及预制底板的厚度。 3根据检测要求及测试条件,确定待测部位。 G.4应按下列步骤进行检测: 1采用阵列超声成像仪对叠合楼板的厚度进行测试,根据仪器对叠合楼板下表面的反射成像效果 调试仪器的工作频率、彩色增益等参数。 2依次对每个测点进行扫描成像,测点表面应为混凝土原浆面。 3对各测点的扫描成像图进行缺陷识别,根据缺陷的深度判断是否为结合面的缺陷。

    附录H (规范性附录) 三维点云与BIM对比检测结构尺寸偏差

    H.1检测的一般流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场抽取1%的梁、柱构件,采用全站仪测量梁构件的侧向弯曲、柱构件的两个方向倾斜,选取 侧向弯曲矢高≤1mm的梁、垂直度≤1%的柱构件进行标识。 2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结构施工完成后三维空间尺寸数据,三维激光扫描仪性能及观测要求应 满足本规程第H.0.2条要求。 3将获取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点云模型,点云获取及处理应满足本规程第H.0.3~H.0.7条要求。 4在点云模型里,将标识构件的表面作为拟合特征面,一组特征面应包含x、y、z三个方向的平面 并将点云模型与BIM模型进行拟合。 5根据拟合结果,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相关规定 筛选出每个测区内尺寸偏差超过允许值的构件。 A

    表H.0.2激光扫描仪性能及观测要求

    注:1标称精度中前的数据是指扫描仪的标称测距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值基坑支护标准规范范本,D是指标称精度对应 的距离,S是指标称测程

    注:1标称精度中前的数据是指扫描仪的标称测距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值,D是指标 的距离,S是指标称测程

    H.3当采用激光扫描仪获取结构外形数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置参考点。参考点数不应少于4个,分布应均匀,并位于建筑物外包尺寸外。参考点的坐 标宜采用全站仪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关于工作基点测量的要求进行测定。 2参考点应设置标靶,并应采用与激光扫描仪配套的标靶。标靶布设应牢固可靠,宜采用遮光防 水膜保护,并在完成该站扫描后及时遮盖。 H.4激光扫描测量的测站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置在视野开阔、测站稳定、车流量较小的安全区域内。 2应使观测标靶在本规程表H.0.2规定的有效测程内。 3测站间可通视的参考点不应少于3个。 4当采用平面标靶时,激光束相对标靶平面的入射角度不应大于50°

    ....
  •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