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25-3089-2014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标准.pdf

  • DB62/T25-3089-2014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4.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5-22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0.12系统集成(SI)systemsintegration

    它是将智能建筑内不同功能的智能化子系统在物理上、逻 和功能上有机地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综合、资源共享。

    保温标准规范范本2.0.13绿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

    绿色建材就是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以及废料处理的全 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再循环利 用率最高,具有优异使用性能,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

    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

    5可再循环材料recyclingn

    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理形态,生成另一种材 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i6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m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利用,或 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 水等。

    3.0.1绿色建筑设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详细规划阶段 应结合用地情况,明确绿色低碳、环保、生态规划的相关指标,指导 后续阶段公共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 3.0.2绿色建筑规划和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 策略之间的协同性和技术应用的经济合理性,采用有利于促进建 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模式、建筑形式、技术、材料和设备 3.0.3绿色建筑设计应在规划、建筑、室内设计、园林景观、结构 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与智能化、经济等各专业全过程紧密配 合,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 3.0.4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被动措施优先、主动 错施优化、再生利用的原则,结合甘肃不同地域的气候、资源、生态 环境、城乡经济、社会人文等特点进行 3.0.5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执行规划阶 段制定的规划指标、落实相关建筑指标、实现预定的绿色建筑目 标 3.0.6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不仅是考虑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利

    3.0.1绿色建筑设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详细规划阶段 应结合用地情况,明确绿色低碳、环保、生态规划的相关指标,指导 后续阶段公共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

    3.0.6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不仅是考虑建筑形

    3.0.7绿色公共建筑项目选址与建设严禁破环城乡历史文化街 文和历史建筑,应保留与利用场地内有价值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 迹,并应与场地周围环境或城镇空间肌理相协调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施工图设计专篇应注明对项目施工的

    3.0.9公共建筑在绿色设计理念、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 进行创新设计

    4.0.1以数据评价优先、措施评价优化。详细规划阶段的绿色低 碳生态规划,应通过用地规划、交通规划、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 四个方面的关键性指标进行控制。建筑设计阶段的绿色设计,应通 过规划、建筑、室内设计、园林景观、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 气与智能化、经济等方面的关键性指标进行控制

    钢材用量比例等; 3给排水专业一一节水器具和设备使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 率、绿地节水灌溉利用率等: 4暖通空调专业一一集中冷源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制冷 生能系数SCOP、集中冷源冷水(热泵)机组的COP、系统输配效率 等; 5电气专业一一照明功率密度值、变压器目标能效等; 6园林景观一一建筑立面的夜景照明功率密度值、硬质铺装 太阳辐射吸收率、室外停车位通阴率、步行道与自行车道林荫率 母百平方米绿地乔木数量等

    5.1绿色公共建筑策划、目标

    5.1.1公共建筑在建设项月策划阶段宜进行绿色建筑策划,开编 制绿色建筑策划书

    5.1.1公共建筑在建设项月策划阶段宜进行绿色建筑策划,开编

    6.1.2绿色建筑策划的目标:

    1项的规模、组成功能和标准: 2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绿色建筑指标、对应的技术策 略、成本与效益分析; 3绿色建筑各个阶段达到的等级: 4 绿色建筑能源与资源高效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室内 外环境质量目标 5.1.3 绿色建筑策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前期调研; 2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 3 绿色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 4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5.1.4 前期调研宜包括场地分析、市场分析和社会环境分析,并 满足下列要求: 1场地分析宜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 医环境、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 设施规划条件等; 2市场分析宜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 式、技术条件、居民的意见与建议等:

    3社会环境分析宜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和生活质量、区 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周边公众的意见与建议、所在区域的绿色 建筑的激励政策情况等

    5.2绿色公共建筑的设计组织

    5.2.1项目建设方应组建绿色建筑团队,团队成员包括业主、设 计、咨询、施工、监理及物业管理等参与项目建设、使用与管理的各 相关单位

    尊重项目的整体性要求,提供绿色建筑策划、设计建议及技术支

    5.2.3绿色建筑设计单位应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在各阶段各

    5.2.3绿色建筑设计单位应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在各阶段各 专业应根据技术协同、系统集成、经济合理的原则协同工作 5.2.4各相关专业在设计文件中应针对专项设计明确提出绿色 建筑方面的要求,并对专项设计是否满足相应的要求进行审核确

    5.3项目各阶段设计文件要求

    5.3.1项自建议书的编制应符合区域绿色低碳生态的规划要求,

    5.3.1项自建议书的编制应符合区域绿色低碳生态的规划要求, 应设绿色建筑专篇,提出需达到的绿色建筑自标要求,并将实施绿 色建筑增量成本列人投资估算

    5.3.2项自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应符合区域绿色低碳生态规

    5.3.3详细规划的编制单位应依据本标准的要求进行规划编制,

    规划设计文件应体现相应内容。

    业综合,分专业进行说明,该专篇应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建筑运 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6.1.1绿色建筑项目规划设计与场地设计应符合甘肃省各地区 的城乡规划要求。 6.1.2详细规划与场地设计阶段应通过协调场地开发强度和场 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满足绿色建筑目标和可持续 发展的要求。 6.1.3详细规划阶段的绿色低碳生态设计应当考虑当地生态环

    4用地应优先选择可更新改造用地或废弃地,工业用地改造 利用应符合环境安全性评价要求并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要 求; 5宜选择具有良好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区,并根据基础设施条 生进行建设容量的复核

    6.2.2场地空问规划与建筑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建筑占地面积: 2场地空间规划与建筑布局功能分区应合理,内外交通组织 有序。建筑、环境、道路、广场空间、管线设计等应满足绿色公共建 筑总体空间的使用要求并突出生态、绿色的特色; 3建筑朝向布局应有利于获得自然通风和日照,并应根据当 地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确定最优朝向。建筑布局也宜避开冬季不利 风向,设置防风墙、防风林带、微地形等挡风措施: 4应规划适宜步行出行的地块尺度,通过路网加密、打通道 路微循环等措施完善地块合理尺度; 5场地规划及建筑布局应合理保留利用有保护价值的既有 建筑和环境、设施、宜对场地内的可保留旧建筑进行再利用结合 成市发展要求赋了建筑新的使用功能: 6应满足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要求,空间规划应与所处地区 特色风貌文脉、肌理相适: 7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6.2.3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应按规范确定日照标准,并应采取 计算机模拟分析进行日照小时核对

    道路与交通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用地出人口宜设置与周边公共设施、公交站点便捷连通的

    步行道、自行车道,方便慢行交通出行; 2应综合考虑地上地下建筑市政条件和原有道路特点,保留 和利用有历史价值的街道 6.3.2新区规划和有条件进行改造的建成区内、慢行系统规划应 符合下列要求: 1自行车道路网由城市道路两侧的自行车道、小区道路以及 自行车专用道路共同组成,应保证自行车可以连续行驶、人行道 步行街、人行过街设施等应与居住、商业、车站、城市广场的步行系 统形成完整的城市步行系统: 2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5m,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

    6.3.3静态交通系统规划应符金下列要求:

    1机动车停车应满足节纳用地的要求,优先采用地下停车和 立体停车方式: 2应合理确定机动车停车位数,控制机动车室外停车数量比 例; 3宜设置足够和方便的自行车停车设施,并符合无障碍交通 的要求。自行车停车距建筑出人口距离不宜超过150m: 4停车场地应号虑生态设计,利用植物或遮阳棚等设施提高 至外停车位遮荫率 6.3.4无障碍设施设计是体现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提倡 建场出无障想设施的无缝连控

    6.4.1节能与能源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进行区域和建筑整体能源规划、评价。建筑布局应优先 采用被动式设计减少能源消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应满足本标准 设计指标要求。规划应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办公建筑可再生能

    源贡献率不宜小于5%,旅馆、酒店、商业建筑可再生能源贡献率不 宜小于10%; 2应优先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对区域能源进行调查和 平估,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3利用地热能时应对地下土现分层、湿度分布和渗透能力 并行调查,评估地热能开采对邻近地下空间、地下动物、植物或生 态环境的影响,应采取措施防止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

    1应对区城水资源状况进行详细调香,结合水环境专项规 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便用; 2应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根据低质低用、高质 高用的用水原则,对区域用水水量和水质进行算与评价,合理确 正节约用水定额和用水分配方案: 3应采取适宜的水处理技术和设施: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 提高城市再生水资源利用率; 4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应符合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并取得 相关部门的许可应对地下水系和形态进行评估,应采取措施防止 地污水渗对地下水的污染: 5采用非传统水时应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 康与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6因地制宜建立生态化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采取雨水收集 可利用措施,加强雨水对地下水的渗透量。综合考虑其经济可行性 和建设可实施性:保持和利用河道、景观水系的滞洪、蓄洪及排洪 能力

    6.4.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月

    建筑材料重量宜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不低于50%; 3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宜使用废弃物为原料、可再生利用 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

    6.5.1生态环境规划及场地设计时应对场地的生物资源进行调 查.保持用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应采取措施在 开发建设的同时开展生态补偿和修复工作,并符合下列要求: 1应调香场地内植物资源,与原有地形、地貌相适应,保护和 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场地内建筑布局应与现状保留树本有机结 合; 2应调查场地内和周边地区的动物资源分布及活动规律,规 划有利于动物迁徒的生态走廊; 3应合理确定绿地率,宜高于当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的 20%:合理规划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厂场等开放空间系统,开放空 可可达性不宜超过500m: 4合理采用立体绿化、复层绿化,合理进行植物配置。优化水 景设计,除应满足场地功能外宜选择透水性铺装材料: 5应保证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合理确定植林地比例,同时 应提高本地植物指数,本地植物指数不宜小于0.7

    1合理确定水环境规划与设计方案,保证整体性、生态性、可 染作性和可持续综合利用,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 2应保护原有湿地和地表水体,严禁破坏区域水系,保持地 表水的水量和水质:可根据生态要求和场地特征规划新的湿地: 3应合理规划场地雨水径流,通过雨水入渗和调蓄措施,使 得开发后场地雨水的外排量不大于开发前场地雨水的外排量,水 环境设计可采用雨水系统模拟辅助技术手段:

    4优化水景设计,除应满足场地功能外宜选择透水性铺装材 料; 5合理设计绿化景观的雨水人渗设施,补充和涵养地下水资 源,营造良好的水文生态环境 6.5.3规划建设用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 量标准》GB3096的规定,宜对用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 对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当存在超过标准的噪声源时 米取下列措施: 1噪声敏感建筑物应远离噪声源:对固定噪声源,应采用适 当的隔声、降噪措施和隔震措施;对交通于道的噪声,应采取设置 屏障或降噪路面等措施; 2应注重声环境的主动式设计,运用科技手段营造健康舒适 的声环境

    6.5.4规划建设用地光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利用地形台理布局建筑朝向.充分利用自然光降低建筑 室内人工照明能耗,宜采用光环境模拟优化建筑规划布局: 2应合理地进行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室外照明不应对居 建筑外窗产生直射光线,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得有直射光射入空中 也面反射光的眩光限值宜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3建筑外表面的设计与选材应合理,并应有效避免对周围环 境带米光污染

    屋面材料的反射率宜为0.3~0.6; 4室外活动用地、道路铺装材料的选择在满足用地功能要求 的基础上,应选择透水性铺装材料及透水装构造,透水地面面积 比大于等于40%

    7.1.1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建筑形体和空 间布局,促进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合理优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 遮阳等性能,降低建筑的供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负荷,提高室内 舒适度

    7.1.2建筑设计应根据周围环境和场地条件,综合考虑场地内外

    的声、光、热等因素,权衡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合理的建筑 布局、朝向、形体和间距。建筑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当 建筑处于不利朝向时,宜采取补偿措施

    环境分析技术,对朝向、方位、形状、围护结构、内部空间布局等进 行分析和优化,并在设计深化过程中进行完善和检验。宜应用建筑 信息模型(BIM)技术使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

    应综合考虑场地内外建筑日照、自然通风与噪声要求等因

    素,根据场地条件、建筑布局和周围环境,确定适宜的建筑形体,并 使体形尽量规则

    7.2.2建筑设计应尽量做到功能和空间的共享,并利于建

    的社会化使用。建筑中的休息交空间、会议设施、健身设施等空 司和设施宜共享,宜利用连廊、上人屋面等提供对外共享的公共步 行通道、公共活动空间、公共开放空间、运动健身场所、停车场地 等

    下,应选择适宜的开间和层高,室内分隔应提高空间使用功能的可 变性和改造的可能性。宜避免不必要的高大空间和无功能空间,宜 避免过大的过渡性和辅助性空间

    乙.2.4建筑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充分利用外部自然条件、

    宜将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间布置在有良好日照、采光、自然通风和视 野的位置,医院病房、旅馆客房等有私密性要求的空间布置应避免 视线干扰

    7.2.5室内热环境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空间宜集中布置

    7.2.6人员长期居住、工作的房间或场所应有良好的日照、采光 自然通风和较好的视野,并应远离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空气污 染的房间或场所

    7.2.7设备机房、管道井宜靠近负荷中心布置,并应统筹管线路

    7.2.7设备机房、管道并置靠近负荷中心布置,并应统筹管线路 由。机房、管道并的设置应便于设备和管道的维修、改造和更换,在 设计时考虑预留检修门检修通道扩容空间更换通道等

    7.2.8建筑中及建筑周边应有便捷的自行车停车位,并宜设置自

    7.2.9建筑的主出入口、门厅附近宜设置便手于日常使用百

    议直公 定口 7.2.11宜充分利用建筑的坡屋顶空间和其他不易使用的空间。 7.2.12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充分利用地下人防设施进 行平战结合设计,人员经常使用的地下空间应设置完善的无障碍 设施

    7.3.1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屋顶 秀明部分面积等,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肃省租关设计标准的规定 有条件的建筑可提高围护结构的节能标准,可通过权衡计算或计 算机模拟分析的方法计算建筑的节能率

    7.3.2墙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等部位的外保温层宜闭合,避免 出现热桥: 2夹芯保温外墙上的钢筋混凝土梁、板处,应采取保温隔热 措施; 3连续供暖和空调建筑的夹芯保温外墙的内侧墙宜采用热 情性良好的重质密实材料: 4非供暖房间与供暖房间的隔墙和楼板应设置保温层: 5温度要求差异较大或空调、供暖时段不同的房间之间宜有 保温隔热措施

    7.3.3外窗和透明幕墙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窗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 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CB/T7106的规定:透明幕 墙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CB/T21086的 规定; 2外窗框与外墙之间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充并用密 封材料嵌缝:

    7.4.1绿色建筑设计应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节省材料的用量, 宜选择节能和碳排放量低的可再循环材料和可再利用的建筑材 料。严禁采用高耗能、污染超标以及国家和甘肃省限制、禁止使用 或淘汰使用的材料。 7.4.2办公、旅馆、学校等建筑的平面及竖向尺度、建筑构件等宜 进行模数化、标准化设计。 7.4.3建筑造型宜简约,宜将建筑功能和装饰构件相结合,减少 壮饰生物临伟田

    7.4.4绿色建筑的装修宜进

    体化设计,并且宜采用无须外加装饰层的材料和简约、功能化、轻 量化装修

    7.4.5办公、商场等需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的分隔宜采用轻集料 混凝土、轻钢以及金属幕墙等轻量化建材。建筑隔墙宜采用便于折 改、便于再利用的材料

    7.4.5办公、商场等需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的分隔宜采用轻集料

    6宜采用工业化雨逢、栏杆、烟道、楼梯、1门窗、日叶及整体 单元式幕墙、装配式隔墙、复合式外墙、集成吊顶等工业化建 生。宜采用工业化的装修方式

    筑外立面维护的设施。室外钢制构件宜使用不锈钢或热镀锌 等防腐性能较好的产品;有大面积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宜设 高机。

    7.4.8建筑的五金配件、管道阀门、开关龙头等频紧使用

    7.4.9建筑外窗和建筑室内装修材料等宜采用石弯板、金属、玻

    7.4.11宜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已有建筑物和构筑物;宜充分利用

    减少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内热环境的蓄能建筑材料 2 防潮、防霉的建筑材料; 3 具有自洁功能的建筑材料: 4 具有保健功能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建筑材料: 5 多功能复合建筑材料。

    7.5.1建筑室内的允许噪声级、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声量及楼板 童击声隔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CB 50118的规定,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 CB3096的要求

    B3096的要求 7.5.2宜根据声环境的不同要求对各类房间进行区域划分;产生 饺大噪声的设备机房等有噪声源的空间宜集中布置,并远离工作 木息等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当受条件限制而紧邻布置时应选用低 栗声设备,设备,管道应采用有效的减振隔振、消声措施。噪声源 的位置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条件许可时,宜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 2不应将水泵房等噪声源设于人员长时间停留的房间正下 方或正上方; 3电梯机房及电梯井道应避免与有安静要求的房间紧邻: 4 产生噪声的洗手间等辅助用房官集中布置,上下层对齐。 7.5.3 当受条件限制,产生较大噪声的设备机房、管并等噪声源 空间与有安静要求的空间相邻时,应采取下列隔声减振措施 1噪声源空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有安静要求的使用空间: 2噪声源空间与有安静要求的空间之间的墙体和楼板应做 隔声处理,门窗应选用隔声门窗; 3噪声源空间的墙面及顶棚宜做吸声处理: 4电梯等设备应采取减振措施 7.5.4有特殊音质要求的房间声环境设计,应优先采用优化的空 间形体,合理运用声反射板、吸声材料等措施 7.5.5以下场所的顶棚、楼面、墙面和门窗宜采取相应的吸声和 隔声措施: 1医院、旅馆、办公楼建筑的走廊及门厅等人员密集场所:

    2交通建筑、体育馆、商业中心等大型建筑的人员密集场所; 3空调机房、通风机房、发电机房、水泵房等有噪声污染的设 备用房

    7.5.6在规划设计和总平面

    声源做详细的调查与测定,综合考虑建筑的平面布置、朝向 防噪间距,均应符合防噪设计要求:毗邻城市交通干道的建 加强外墙、外窗、外门的隔声性能,并可使用声屏障等设施 交通噪声,使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7.5.7学校、医院等有声环境要求的房间对楼板撞击声压级有要

    求的房间可采用浮筑楼板、弹性面层、隔声吊顶、阻尼板等 强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当采用地面供暖时、可结合地面供 温层加强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

    建筑标准求的房间可用浮筑楼板、弹性面层隔声吊顶、阻尼板等措施加 强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当采用地面供暖时、可结合地面供暖的保 温层加强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 7.5.8建筑采用轻型屋盖时、屋面宜采用铺设阻尼材料、设置吊 顶等措施防止雨致噪声。

    7.6.1J 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 设计通则》GB50352、《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以及日照 方面的相关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建筑的公共空间宜天然采光; 2 地下空间宜有天然采光: 3 天然采光时宜采用合理的遮光措施避免产生眩光 4 设置遮阳设施时应符合日照和采光标准的要求 7.6.2 有条件时宜采取以下措施改善采光不足的建筑室内的天 然采光效果: 1 采用采光井、采光天窗、下沉广场、半地下室等: 2 设置导光管、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置、棱镜玻璃、导光光 纤等

    7.6.3建筑外立面设计不得对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不宜大面积 采用镜面玻璃或抛光金属板等材料。在城市主十道、立交桥、高架 桥两侧如使用玻璃幕墙,应采用低反射玻璃 7.6.4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应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 范》JGJ/T163的要求

    7.7.1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应考虑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凉 爽时段的自然通风,主要的人员出人口和室外商业街应避开冬季 主导风向。

    海洋标准7.7.5宜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

    1采用导风墙、捕风窗、拨风并、通风道、自然通风器、太阳能 拔风道、无动力风帽等诱导气流的措施:拔风并、通风道等设施应 可控制、可关闭: 2设有中庭的建筑宜在上部设置可开启窗,在适宜季节利用 热压引导通风:可开启窗在冬季应能关闭

    ....
  • 相关专题: 公共建筑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