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55-2020 地下水原位测试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 T/CECS55-2020 地下水原位测试规程及条文说明.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64.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01
  • 发 布 人: easygoing198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CECS55-2020 地下水原位测试规程及条文说明

    量除以断面上有效空隙的面积所得之值

    通过岩土体单位过水断面的流量,为含水层过水断面的流 以断面面积所得之值。

    2.1.11野外弥散试验

    石油化工标准规范范本field dispersion test

    通过在投源并投入示踪剂,在相邻观测并中测试不同条件 未踪剂浓度,从而确定地下水运移参数的原位测试方法。

    dispersivity

    地下水中溶质在含水层空间呈现出分散和混合能力的参数, 是含水层固有参数。

    2.1.13水动力弥散系数

    表征在一定地下水流速下,机械弥散和分子扩散作用使得地 下水中溶质在含水层空间呈现出分散和混合能力的参数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用和作用效应: C 示踪剂的观测浓度; Co 示踪剂的背景浓度; Cm 示踪剂的峰值浓度; Cr 无因次浓度 力 压力值、压力表读数; U 电位值,电位差值; u 孔隙水压力值、孔隙水压力测定值 2.2.2 材料性能和抗力: DT 横向水动力弥散系数; DL. 纵向水动力弥散系数; / 地下水水力坡度; k 渗透系数、斜率:

    n 含水层有效孔隙率; Q 流量、涌水量、注人流量、抽水量; q 单位涌水量; qt 透水率; S 承压含水层的释水系数或贮水系数; T 含水层的导水系数、时间; U 渗流速度; V 地下水实际平均流速; α. 纵向弥散度; Y 水的重度。

    2. 2. 3 儿何参数:

    2.2.4设计参数和计算系数

    a 导压系数; 形状系数; 渗压强度系数; α1 扬压力强度系数;

    α2 残余扬压力强度系数; 时间; P 佩克里特(Peclet)数。

    α 2 残余扬压力强度系数; N 时间; P 佩克里特(Peclet)数。

    .1地下水原位测试方法及适用范

    3.0.2测试前应根据测试目的进行现场调查,现场调查宜包括下 列内容: 1收集工程或邻近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区域性水文地 质资料、环境调查资料。 2调查周边环境,评估测试工作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3 调查测试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 调查现状水井、已有钻孔的分布情况 3.0.3 测试前应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满足测试要求的测试方法,制 定测试方案。 3.0.4测试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查调试,仪器设备测试精度应满足 测试要求。测试用计量器具应在计量检定或校准的有效期内。 3.0.5地下水测试不应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不应造成含水层串

    定测试柔。 3.0.4测试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查调试,仪器设备测试精度应满足 测试要求。测试用计量器具应在计量检定或校准的有效期内。

    连。测试完成后宜进行封孔及场地恢复

    4.1.1地下水水位可通过地下水水位观测井采用测试仪器进行 测试。测试仪器可采用水尺、电测水位计、电测孔隙水压力计。 4.1.2观测井可利用生产并、试验井或专门打设,结构应满足观 测要求。 4.1.3水位观测可采用人工观测或自动化监测

    4.2.2观测井深度应根据观测目的、目标含水层类型、埋深和厚

    4.2.2观测并深度应根据观测目的、目标含水层类型、埋

    1对于潜水含水层,观测并宜深入整个含水层或深入最低动 水位以下不宜少于3m~5m。 2对于承压含水层,观测井宜进入整个含水层,当含水层厚 度较大时,观测井深人含水层的深度不宜小于4m。

    .3.2钻进过程中应记录地层岩性及变层深度,并应测定初贝 立。岩(土)样采取与地层编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 贡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的有关规定。

    4.3.3钻孔至规定深度后应停钻清孔,经校验孔深无误后

    4.3.3钻孔至规定深度后应停钻清孔,经校验孔深无误后方可向 孔中下井管

    下端但不应低于目标含水层层底,滤料段顶部宜高于过滤器上端 但不应高于目标含水层层顶。对于存在多层含水层的情况,目标 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间应严格止水。

    4.3.5下管填滤料止水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洗并,洗并的质量应符

    4.3.6观测井施工应记录钻孔及管井埋设情况,施工记录表式可

    4.3.6观测井施工应记录钻孔及管井埋设情况,施工记录表式可 按本规程附录B执行。

    4.4.1观测并埋设后应测定并口高程并逐日观测水位,应取稳定 后不少于2日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4.4.2水位观测时,应根据井口绝对高程计算水位,井口高程应 定期检核

    4.4.3地下水位观测的允许误差为土10mm。

    4.4.5水位观测时,宜对大气降水(雪)量及气温等环境量

    4.5不同工程中的水位观测

    工程降水的水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单体工程降水水位观测并的数量不宜少于3口

    4.5.1工程降水的水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4.5.1工程降水的水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2当需测定工程降水的影响范围时,水位观测井应沿抽降 斗的长、短轴方向布置。 3当测试降水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时,应选择离建筑物最 半径方向布设水位观测井,间距宜为5m10m。

    4.5.2基坑工程围护结构外的水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位观测 直任邻近止水唯帮施工拾接处、转用处、 邻近建(构)筑物处、地下管线相对密集处,并宜布置在止水雌幕外 侧2m处。 2潜水水位观测井的间距宜为20m~50m,基坑每侧边观测 井不应少于1口,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处井间距应加密。 3对需要降低承压水水位的基坑工程,承压水位观测井宜布 置在止水雌幕外侧约2m处,间距不宜超过50m,每侧边观测并不 应少于1口。

    4.5.3边坡工程的水位观测应符合下

    1地下水位观测并宜与边坡土体深层位移等其他监测项目 布置在同一区域,并宜形成监测断面。 2边坡监测断面宜选择地质条件复杂、计算应力变形偏大的 部位;在边坡最高处和不同高程马道处、监测断面与各排水洞交汇 处宜布设地下水位观测井。 3边坡邻近地表水体时,应对邻近水体区域土层水位进行观 测。

    4.5.4回灌工程的水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井与回灌井的距离不宜小于6m。 2分层回灌时,各回灌含水层的水位应独立观测。 3回灌过程中,水位观测宜采用自动化监测。采用人工观测 时,回灌稳定阶段前的观测频率不宜低于3次/d,回灌稳定阶段的 观测频率不宜低于1次/d。

    5.1.1水量测试方法应根据现场条件和测量精度要求确定,水量 测试可采用人工或自动测试方法。 5.1.2水量测试应包括出水量及回灌量观测。其中出水量宜包 括实测的地下水流量、试验井的抽水量、生产井的开采量和工程施 工的排水量,回灌量宜包括试验井、水井的人工回灌量、回扬量。

    1当流量小于或等于1L/s时,可用量筒采用容积法测量, 量桶充满水所需的时间不宜小于15s,读数应精确到0.1s。 2当流量大于1L/s时,可用量水堰计、流量计或水表直接 则量。采用量水堰计或孔板流时计测量水时时,水位测量读数应 精确到1mm;采用水表测量水量时,读数应精确到0.1m。 5.1.4水量测试所使用的测量设备每年校测不应少于1 次

    5.1.4水量测试所使用的测量设备每年校测不应少

    5.2.1采用量水堰计测流量时,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量水堰计的形状及结构,可采用三角堰、梯形堰、矩形 堰。 2量水堰计宜采用不锈钢板制作,量水堰计的刃口厚度不宜 大于1mm,并应呈45°角,刃口坡面应面向跌落水流的方向,量水 堰计内应安设挡水板。 3量水堰计应安装稳固、平直,应确保水流平稳,并使堰口垂 直,溢流水应以跌落形式流出堰口。 4堰口的最低点应高出溢水口跌落面20mm以上

    5堰口旁应安设毫来刻度的标尺,可采用电测式测读。抽水 前应校正标尺零点,充许误差应为土1mm。 5.2.2采用孔板流量计测流量时,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使用前应根据测量精度要求选用适宜的孔板流量计。 测压时,应将测压胶管内的空气排除。 3 冬季安装时,应使测压管水柱不断溢流。 4 孔板的测压水头宜为0.15m~1.8m,测尺数值应精确到 1mm。 5 使用完毕后,应将孔板流量计清洗涂油。 6每6个月应对孔板直径尺寸进行校核,孔板出现磨损时应 更换。

    5.3.1测试水量时应符合下列规

    1现场原位试验水量测试频率应与水位观测频率一致,应在 观测水位的回时测量水量。 2对区域水量则试,宜在每月末观测1次累计出水量。 3对专项抽水试验、施工降水及回灌并的观测,应调查相应 月份的实际抽水量、排水量和回灌量。 4承压水流量宜每10d观测1次,当两次测试流量变化超过 5%时,应加密至每2d观测1次,并应换算成月累计出水量。 5现场水量、水位观测记录表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执行。 5.3.2采用堰测法测量流量,当涌水量为1L/s~70L/s时,宜选 用三角堰;当涌水量大于50L/s时,宜选用梯形堰或矩形堰。 5.3.3当利用计量仪表时,可采用固定量测法或随机量测法进行 水量监测,并按下列规定执行: 1采用固定量测法时,可在每口抽水井或排水总管上安装流 量表进行计量。 2采用随机量测法时,可采用超声波流量计随机进行计量

    6.1.1本章可用于饱和土层中孔隙水压力的原位测试

    防 压力计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和系统标定。 6.1.3孔隙水压力测试数据应根据工程实际,结合其他测试项目 数据综合分析评价

    6.1.3孔隙水压力测试数据应根据工程实际,结合其他测试项目

    6.2.1孔隙水压力计可采用电测式、光纤光栅式等封闭式和开口 测量管等开口式孔隙水压力计,应根据工程特点、测试目的、土层 渗透性和测试期的长短等条件选择。 6.2.2 下列情况应采用电测、光纤光栅等封闭式孔隙水压力计: 1 量测分辨力小于或等于0.2%F·S。 2 测试周期大于1个月。 测试深度大于10m。 4 同一孔内需测试多点孔隙水压力。 6.2.3 孔隙水压力计量程的上限值宜按测点位置静水压力值与 预估超静孔隙水压力值之和增加100kPa~300kPa后取值。

    6.2.1孔隙水压力计可采用电测式、光纤光栅式等封闭式和开口 测量管等开口式孔隙水压力计,应根据工程特点、测试目的、土层 渗透性和测试期的长短等条件选择

    6.3.1孔隙水压力计理设方法应根据理设对象、测点布设的数 量、埋设条件及岩土体的性质,选用钻孔埋设法、压人埋设法、坑式 埋设法、挂布法和顶出法

    6.3.2孔隙水压力计在埋设安装前,应排除孔隙水压力计

    3.2孔隙水压力计在理设安装前,应排除孔隙水压力计内及 中的空气。在埋设过程中,应保持孔隙水压力计处于饱水状衣 测式孔隙水压力计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0兆欧

    6.3.3钻孔埋设法应符合下列

    1钻孔埋设法可用于各类土层中安装孔隙水压力计;同一测 试孔中设置多个孔隙水压力计时,宜采用钻孔理设法。 2钻孔应垂直,孔斜不应大于1.5°,钻孔孔径宜为110mm~ 130mm。 3在填土层或其他松散不稳定的土层中,应下套管护孔,套 管应垂直。 4在岩体中钻孔后应压水饱和。 5孔内应无沉淤和稠浆。 6钻探过程中应记录回次进尺、地层分层深度和岩土的性质 描述等内容。 7测试孔安装单只孔隙水压力计时,应先在钻孔中投入含泥 量小于3%的中粗砂,厚度宜为300mm~500mm,孔隙水压力计 放置预定位置后应再次投入300mm~500mm厚的中粗砂。 8同一测试孔中设置多只孔隙水压力计时,上下两个孔隙水 玉力计之间应有高度大于或等于2m的隔水填料分隔。隔水填料 立充分填实后再安装下一个孔隙水压力计。 9测试孔口应用隔水填料填实封严。 10测试孔口应设置防护装置,并应设立醒目标志。 11埋设工作应做记录,并应附有埋设柱状图,图中应标明各 孔隙水压力计安放位置、透水填料层和隔水填料层的实际深度。 6.3.4压入埋设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压入埋设法可用于软土、淤泥中孔隙水压力计的安装。压 入埋设法可采用半压人埋设法或全压入埋设法。

    1压入理设法可用于软土、淤泥中孔隙水压力计的安装。 埋设法可采用半压入理设法或全压入理设法。 2半压入埋设法宜先钻孔至预定深度以上 0.5m处,再将

    隙水压力计缓慢压入预定深度。压入过程中,应同步测读孔隙水 压力计,当孔隙水压力计读数接近量程的90%时,应暂停压入,待 压力消散后再继续压人至预定深度。 3全压入埋设法可直接将孔隙水压力计压人至预定深度,在 淤泥中多只孔隙水压力计可多只串联压入。

    3全压入埋设法可直接将孔隙水压力计压人至预定深度,在 淤泥中多只孔隙水压力计可多只串联压入。 6.3.5坑式理设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坑式理设法可在基坑垫层下、衬砌间、井筒侧壁、基岩表 面、混凝土施工缝、填筑层中单坑单只孔隙水压力计安装。 2应以理设点为中心预先设置理设坑。安装前,应在坑底部 铺上含泥量小于3%、厚度200mm~300mm的中粗砂,将孔隙水 压力计放入砂中,再铺上200mm~300mm厚的砂,浇水使砂饱 和,并封严坑口。 3电缆线宜在预设的电缆沟中纵向呈S形向前牵引,电缆线 之间应相互平行排列,电缆线上、下应各铺200mm~300mm厚中 粗砂压实并将电缆线引出。 6.3.6 挂布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挂布法可用于基坑围护结构侧面孔隙水压力测试。 2 挂布应在围护结构钢筋笼制作完成后固定在设定位置。 3在钢筋笼吊装前,应将孔隙水压力计放入挂布的布袋内 导线应固定在钢筋笼上引至钢筋笼顶端 6.3.7顶出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出法可用于基坑围护结构侧面孔隙水压力测试,可采用 液压顶出法或气压顶出法。 2在钢筋笼制作过程中,宜将孔隙水压力计与加压顶出装置 安装在钢筋笼相应位置,安装完成后,应进行仪器和加压顶出装置 性能测试,测试合格后再进行电缆和压力管的绑扎。 3钢筋笼吊装就位后混凝土浇筑前,应启动加压顶出装置 并将孔隙水压力计顶出。

    6.3.5坑式埋设法应符合下

    1坑式理设法可在基坑垫层下、衬砌间、井筒侧壁、基岩表 面、混凝土施工缝、填筑层中单坑单只孔隙水压力计安装。 2应以理设点为中心预先设置理设坑。安装前,应在坑底部 铺上含泥量小于3%、厚度200mm~300mm的中粗砂,将孔隙水 压力计放入砂中,再铺上200mm~300mm厚的砂,浇水使砂饱 和,并封严坑口。 3电缆线宜在预设的电缆沟中纵向呈S形向前牵引,电缆线 之间应相互平行排列,电缆线上、下应各铺200mm~300mm厚中 粗砂压实并将电缆线引出

    6.3.6挂布法应符合下列规

    .3.7顶出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出法可用于基坑围护结构侧面孔隙水压力测试,可采用 液压顶出法或气压顶出法。 2在钢筋笼制作过程中,宜将孔隙水压力计与加压顶出装置 安装在钢筋笼相应位置,安装完成后,应进行仪器和加压顶出装置 性能测试,测试合格后再进行电缆和压力管的绑扎。 3钢筋笼吊装就位后混凝土浇筑前,应启动加压顶出装置 并将孔隙水压力计顶出。 4加压装置应保持顶出压力直到混凝土初凝为止。

    6.4.1测试孔和测点的布置,应根据测试目的与要求,结合场地 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及施工工艺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单体工程测试孔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 2在平面上的测试孔宜沿孔隙水压力变化最大方向并结合 监测对象位置布设。 3在垂直方向上的测点应根据应力分布特点和地层结构布 设,宜每隔2m~5m布设1个测点;当分层设置时,每个测试孔每 层不应少于1个测点。 4对需要提供孔隙水压力等值线的工程或部位,测试孔应适 当加密,且埋设同一高程上的测点高差不宜大于0.5m。 6.4.2对控制性测点,如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埋设: 1测定的初始值不稳定或孔隙水压力计失效。 2遭受损坏且无法修复。 6.4.3埋设结束后,应逐日定时测试,取连续3d稳定值的平均值 作为孔隙水压力的初始值。 6.4.4孔隙水压力的测定可根据工程特点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采用跟踪测试、逐日测试或间隔多日测试等不同的测试频率,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孔隙水压力上升期间,应逐日定时测试。当接近控制值 时,应进行跟踪测试。 2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期间的监测,可根据工程要求和消散 规律确定测试频率。 3每次量测后应做好记录,填写日报表,现场记录表式可按 本规程附录E执行。 4应绘制孔隙水压力与时间及荷载等因素的关系曲线图。 5一测述过和中应同止计管核坊公析测述数据光测述数

    据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并复测,提出意见和建议

    据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并复测,提出意见和建计

    确认无误后进行汇总整理,并应与其他测试资料综合分析后编写 测试报告书。 6.5.2 测试报告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工程概况及周围环境概述。 2 场地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3 测试目的和要求。 4测试数据采集方法。 5布设与量测,包括测试孔和测点布置原则、测试孔和测点 布置位置与数量、仪器性能及孔隙水压力计理设工作、初始值的测 定、工作量及进度。 6成果资料的综合分析,包括孔隙水压力在垂直、水平方向 上随时间增长和消散的规律,孔隙水压力与位移、测试时间、降水、 加载速率、土的性质等因素的关系分析

    6不同工程中孔隙水压力测试

    6.6.1加载预压工程中为控制加载速率时,孔隙水压力测试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孔隙水压力测试孔宜按纵横轴线进行布置。对油罐充水 预压地基,测试孔的孔距宜为5m~10m;对大面积堆载预压地基, 测试孔距可为15m~30m;在堆载边坡区,测试孔应按本规程第 6.6.4条第2款的规定布置。 2孔隙水压力测点的布置深度可根据加载后的应力分布确 定,在加载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各软弱土层均应布设测点,测点的垂 直间距宜为3m~5m。 3加载等级宜按各级加载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增量与荷载增

    量之比确定,比值宜通过试验确定。 6.6.2沉桩工程中为控制沉桩速率时,孔隙水压力测试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孔隙水压力测试孔应布置在被监测建(构)筑物及地下管 线3m范围内。当被监测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某部位位于沉 桩区的中轴线或打桩流程方向上时,应布置测试孔。 2在软土地区,孔隙水压力测试孔布设范围宜为0.5倍~ 1.5倍桩的入土深度。 3孔隙水压力测试孔沿被监测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的间 距宜为20m~30m,重点监测的监测对象或部位应增设测试孔,孔 距可加密至5m~10m。 4孔隙水压力测点的垂直布置应根据土层的性质确定,沉桩 范围内各层饱和软土均应布设,测点的垂直间距宜为3m~5m。 6.6.3强夯加固工程中为控制间隔时间时,孔隙水压力测试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孔隙水压力测试孔宜布置在强夯范围的纵横轴线上,孔距 宜为5m~10m。 2孔隙水压力测点的深度应与预计强夯加固深度一致,测点 的竖向间距宜为2m~3m。 6.6.4边坡稳定性监测时,孔隙水压力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滑坡监测及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宜进行原位孔隙水 压力测试。 2孔隙水压力测试孔宜垂直和平行边坡的走向布置。平行 边坡走向的测线间距宜为10m~20m;垂直边坡走向的测孔间距 宜为10m~15m,并应覆盖潜在滑动区。 3孔隙水压力计应埋设于边坡及外侧部分,孔隙水压力计埋 深应超过潜在滑动面最大深度。

    6.6.5基坑工程、隧道工程监测时,孔隙水压力测试应符

    1孔隙水压力测点宜选择在支护结构计算受力、变形较大的 位置、存在饱和软土的位置或易产生渗流破坏的位置布设。 2孔隙水压力测点宜与土压力、支护结构变形、受力监测点 布设在同一监测断面。 3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布置,竖向 旬距宜为4m~5m,涉及多层承压含水层时应加密。 6.6.6围堤工程为控制加载速率时,孔隙水压力测试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围堤原位测试主控断面、合拢段、堤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地段及提基软土层厚度较大位置应布置孔隙水压力测试孔。测试 孔宜沿堤身横断面进行布置,数量不宜少于3处,围堤身中部应 布置测试点,堤身内外侧一级平台位置宜布置测试点。 2孔隙水压力测试孔宜与堤基沉降监测点、分层沉降监测点 及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孔相邻。 3孔隙水压力测点的布置深度可根据加载后各土层的理论 压缩量确定,在加载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各软土层均应布设测点,测 点竖向间距宜为3m~5m。 4当堤坝地基为软土层时,测点布置深度以上1m深度土层 压缩量与各土层压缩总量之比不应大于0.025;当堤坝地基为淤 泥或淤泥土层时,布置深度处地基土的垂直附加应力与布置深度 处地基土的自重应力之比不应大于0.2。 5加载等级宜按各级加载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增量与荷载增 量之比确定,比值宜控制在60%以内。 6.6.7水工建(构)筑物的抗滑稳定性监测中,孔隙水压力测试应 用于扬压力测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工坝基扬压力监测应根据坝基类型、规模、基底地质条 件、防渗设施进行布置,纵向和横向断面应结合布置,宜设纵向监 测断面1条2条,横向监测断面不宜少于3条。 2水工坝基扬压力纵向监测断面宜布置在第一道排水惟幕

    线上,每个坝段不应少于1个测点;横向监测断面应选择最大项高 坝段、岸坡坝段、地质构造复杂坝段和灌浆雌幕折转坝段,横断面 间距宜为50m~100m,每条横向断面宜设置3个或4个测点,测 点宜布置在各道排水惟幕线上。 3水工坝基扬压力监测孔在建基面以下深度不宜大于1m。 4水工坝体扬压力监测断面宜布设在水平施工缝上或两层 水平施工缝之间的混凝土内,低于70m混凝土坝应布设2条水平 截面的监测断面,高于70m以上的混凝土坝应布设3个或4个水 平向监测断面,测点间距自上游面至排水管间宜由密渐疏,上游第 一个测点距坝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2m。 5水闸扬压力监测点的数量及位置应以能测出闸底扬压力 的分布及变化为原则,测点宜布置在地下轮廓线有代表性的转折 处。 6应根据实测水位、上下游水位、测点高程计算测点处的渗 压强度系数α、主排水孔前的扬压力强度系数α1、残余扬压力强度 系数α2,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SI 744的有关规定。

    7.1.1 地下水流向和流速测定前应收集水文地质资料,编制测试 方案。

    法进行测定,其中水文物探法可采用自然电位法和充电法。采用 自然电位法测试时,地下水埋深宜在20m以内。采用充电法测试 时,地下水埋深宜在50m以内,介质电阻率应为地下水电阻率3 倍及以上。

    用抽水试验法计算得到渗流速度或采用充电法计算得到实际

    7.2观测并与测点布设

    7.2.1采用三角形法确定地下水流向时,观测井的布设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地下水位观测井不应少于3口应按锐角三角形分布,且不 应跨越分水岭。 2地下水位观测井应按锐角三角形分布,观测井应分别位于 三角形的3个顶点,孔距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宜为50m~ 100m。 3每个观测井布置水位计不应少于1个。 4每个观测井井口高程测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文测量 规范》SL58的有关规定。

    合下列规定: 1导线的布设应以观测钻孔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按45°等 方位间隔布置测线。 2测定地下水流向时,应按环形布置电极,每条测线测量电 极距应均等一致,自然电位法电极距宜为30m~50m,充电法电极 距宜为5m~10m,各电极人土深度应大于200mm,并应接地良 好。 3充电法供电电极(A极)应布设于中心钻孔内待测含水层 的中部:无穷远电极(B极)宜为一组电极;测量电极(M极)应置 于钻孔孔口处;另一测量电极(N极)应置于测线上。 4充电法A极与B极的距离应为测区对角线长度的2倍以 上,B极距不应低于充电点至边缘测点距离的10倍,测量电极宜 采用紫铜电极。

    7.3.2采用水文物探法测定地下水流向和流速时,参数连续测试

    1测点和电极应根据观测线平面布置图和电极平面布置图 布设。 2测试开始前,应测定活动电极相对固定电极的电位差U1, 测试次数不应少于3次。 3测试时,应将电极M置于测线的中心,N极在布置的测线 上移动,依次测量M极与N极之间的自然电位差,单个测点的测 试次数不应少于3次。

    4测试结束后,应测定从开工到收工时极差的变化值U,,并按各测点测试时间进行线性分配,测试次数不应少于3次。7.3.4采用充电位法确定地下水流向时,测试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电极M应设置在井口,盐化地下水前,测量电极N应在布置的测线上移动,依次追踪与M极等电位的点,确定正常电场下等电位点。2应利用电缆在钻孔中将食盐(NaCI)投人待测含水层,并记录时间。盐化完成后,再沿各条测线依次测定盐化后与M极等电位的点,记录时间和各测点距中心点的距离,地下水盐化后观测等电位点的次数不应少于3次。3地下水盐化后,观测的等电位点相对正常场等电位点的最大位移方向即为地下水的流向,可经矢量转换计算地下水流向的方位角。7.4成果资料7.4.1采用三角形法确定地下水流向和流速时,成果资料的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绘制观测井平面布置图。2绘制场地等水位线,确定地下水流向(图7.4.1)。H△LH2H3AH图7.4.1三角形法确定地下水流向示意图:26:

    3地下水水力坡度应按下式计算:

    合下列规定: 1绘制观测线平面布置图和电极平面布置图。 2按下式计算自然电位值:

    式中:U 自然电位值(mV): U。 测点相对中心基点的电位差值(mV); U. 活动电极相对固定电极在开工前时的电位差(mV); U2 从开工到收工时极差的变化值,按各测点测试时间进 行线性分配后的数值(mV)。

    向即为地下水的流向,经量转换后,可计算出地下水流向的方位 角。 7.4.4采用充电位法计算地下水实际流速时,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V一地下水实际平均流速(m/s); tl、t2、t3—一三次测定等电位点的时间(s); R1、R2、R3一三次测得的等电位点距中心点的距离(m)。 7.4.5采用水文物探确定法确定地下水流向流速时,成果报告应 包括下列图表: 1 观测线平面布置图。 电极平面布置图。 3 地下水流向和流速计算成果表

    8.1.1本章可用于地下水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pH值、浊度、 水温和电导率等水质常规指标原位测试。 8.1.2水质常规指标宜采用测试仪器在地下水水质测试井进行 人工或自动测试。 8.1.3测试井可利用农用水井、生产井或专门设置,井的结构及 深度应满足测试目的和要求。 8.1.4测试仪器的精度、灵敏度和量程应满足测试要求,并应具 有防水、防潮、屏蔽措施。原位测试结果应与测试井水样送室内测 半灶用进山法法工

    8.1.3测试井可利用农用水井、生产井或专门设置,井的

    8.1.4测试仪器的精度、灵敏度和量程应满足测试要求,并应具

    1.4测试仪器的精度、灵敏度和量程应满足测试要求,并应 防水、防潮、屏蔽措施。原位测试结果应与测试井水样送室内 结果进行比较校正。

    8.2测试并和测点布置

    8.2.1测试井施工前应了解施工区域地下构筑物、管线分布,水 质测试前应进行测试并的定位。

    条件确定,若需观察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应建立测试并群。测试井 应根据测试目的和用途建立统一的编号,并测量各测并的标高与 坐标。

    下水的流向、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布置不少于3口测试井,同时应设 置对照测试井。用于确定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时,应结合地下水 的污染情况在较严重的污染区域加密布点。

    8.2.5应在地下水流向上游设置1口对照测试井,当场地面积大 于6400m时,宜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也设置1口对照测试井。

    8.2.5应在地下水流向上游设置1口对照测试井特种设备标准,当块

    3.1人工测试可将测试仪器悬挂于地下水测试并中测试深 记录测试仪器读数或取水样至地面后采用测试仪器现场测证 动化测试应将测试仪器理入或悬挂于地下水测试并测试深度 动控制采集数据。

    质指标单独的测试仪,自动化测试可采用地下水6种水质营

    规范》GB50296和《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的有关规 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孔时,应采用跟管钻进等措施将目标测试含水层与其他 含水层隔离。 2钻孔成井应垂直,水质测试井孔径不应小于110mm,宜为 150mm~300mm。 3在填土层或其他松散不稳定的土层中,应下套管护孔,护 孔套管应垂直。 4成井后应进行洗井,井内应无沉淤和稠浆,并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CJ/T13和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的有 关规定,满足要求后放置测试仪器。 5同一测试并中设置多个测试仪器时,仪器之间应在垂直方 可上间隔设置,各仪器间的距离不宜小于0.5m。 6测试并口应设置防护装置,并应设立标志。 8.3.4测试并并管材料应具有防腐性能,且不应对地下水造成污

    8.3.4测试并并管材料应具有防腐性能,且不应对地下水

    染,成井时应做好隔离措施

    8.4.1在成开洗并48h后,地下水样品采样前应对测试开进行清 洗,可采用贝勒管或自吸洗井设备超量抽吸地下水,抽吸量不得小 于并内水量的2倍,并进行pH值、电导率、浊度、溶解氧、氧化还 原电位、温度等指标的测试,连续测试不应少于3次,应待连续3 次水质指标满足稳定标准后2h内进行地下水采样测试。 8.4.2地下水水质指标测试值稳定标准应符合表8.4.2的规定, 现场测试记录表式可按本规程附录F执行

    矿产标准表8.4.2地下水水质指标测试值稳定标准

    8.4.3测试深度宜位于测试井水面0.5m以下,当不同深度水质 差异较大时,应分层测试。

    ....
  • 相关专题: 地下水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