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781-2020 短螺旋挤土灌注桩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 T/CECS781-2020 短螺旋挤土灌注桩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3.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10
  • 发 布 人: easygoing198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CECS781-2020 短螺旋挤土灌注桩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

    soildisplacementscrewpiles

    由钻杆、动密封挤扩体、封闭挤扩体、下螺旋挤扩体、 叶片与钻尖构成的短螺旋挤扩钻具。

    由钻杆、动密封挤扩体、带有过流槽的封团闭挤扩体、下螺旋 齐扩体、螺旋钻进体、螺旋叶片与钻尖构成的短螺旋挤扩钻具。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角钢标准2.2.2抗力和材料性能

    桩身混凝土试件(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标准 养护28d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处理后的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 f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qsik 第i层岩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pk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sk、Qpk 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uk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R 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Rta 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 Tuk 桩基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标 准值。

    Ap一一桩身截面积或桩端面积; d一桩身设计直径; l;一桩周或桩群外周第i层岩土的厚度: u一桩身周长。

    3.0.1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宜用于桩基础和复合地基的竖向增 强体。

    3.0.2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可用于素填土、黏性土、粉土、

    砂土、圆砾、角砾、卵石、碎石、全风化软质岩和强风化软质岩 等可挤密岩土层

    3对于深厚饱和软黏土、淤泥质土、泥炭质土层以及密实

    3.0.3对于深厚饱和软黏土、淤泥质土、泥炭质土层以

    坚硬岩土层,应依据地区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短螺旋挤土灌注桩 的适用性。

    3.0.4短螺旋挤土灌注桩的桩径宜为350mm~800mm。

    3.0.5 短螺旋挤灌注桩基础及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复合地基 计前,应具备岩土工程勘察、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和场地环境 有关资料。

    计前,应具备岩土工程勘察、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和场地

    3.0.6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基或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复合地基设

    1拟建场地与环境条件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主要包括拟建场地类别、抗震设 防烈度及设计地震动参数; 2)拟建场地内及周边交通设施、地上与地下管线及地下 结构物分布; 3)附近工程地质条件类似场地的桩基或复合地基的现场 试验资料; 4)周围环境的防振与防噪声要求。 2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相关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总平面布置图:

    2)结构类型、荷载分布、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条件、 对地基基础的竖向及水平向变形的要求; 3)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3.0.7短螺旋挤土灌注桩施工应具备下列资料: 1不同的挤土成桩施工工艺对地质条件的适用性评价; 2短螺旋挤扩钻具的类型、钻机的技术性能参数及动力 要求; 3水、电及建筑材料的供应条件; 4 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出场及现场作业条件

    4.0.1拟采用短螺旋挤土灌注桩的桩基与复合地基工程,应根 据工程重要性与特点、场地条件、地基复杂程度及本规程的桩基 与复合地基的设计需要确定岩土工程勘察方案;岩土工程勘察应 采用现场勘探、原位测试与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并合理确定 探点间距、勘探孔深度及控制性勘探孔深度。

    4.0.2拟采用短螺旋挤土灌注桩的桩基或复合地基工程的场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 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依据地貌单元、地层时代与地层岩性确定地层划分、 岩土层结构与性质、风化等级与程度及岩土体腐蚀性; 2应查明场地及周边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布及危 害程度,评价坡地、近岸场地的稳定性; 3应查明地下水的类型与分布,含水层的分布、厚度、理 深与水位及补给排泄条件,并应评价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钢筋 的腐蚀性以及对施工与正常使用期间的不利影响; 4应提供岩土层的分类指标、物理性质指标、抗剪强度指 标、压缩模量及标准贯入试验数据; 5对于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欠固结土及松散填土层: 应查明特殊地基土的范围与性质,并应分析桩周土体产生负摩阻 力的可能性,提供桩侧负摩阻力计算参数; 6持力层为倾斜地层、基岩面凹凸不平、具有临空面或洞 穴时,应评估桩基或复合地基的稳定性。 4.0.3拟采用短螺旋挤土灌注桩的桩基或复合地基工程的黄土

    准》GB50025的有关规定,并应提供黄土场地的桩基或复 基的变形和承载力计算参数

    4.0.4拟采用短螺旋挤士灌注桩的桩基或复合地基工程的填王

    场地,岩土勘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50021和《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GB51254的有关规定, 提供填土场地的桩基或复合地基的变形和承载力计算参数,

    50021和《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GB51254的有关规定,并应 提供填土场地的桩基或复合地基的变形和承载力计算参数。 4.0.5拟采用短螺旋挤土灌注桩的桩基工程,岩土勘察除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桩基勘察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岩土层的性质或状态在水平方向分布变化较大,或存 在可能影响成桩施工的岩土层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 2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柱下单桩基础应按柱列线布置勘探点 并宜每桩设一勘探点; 3软土、黏性土、粉土和砂土的原位测试方法宜采用静力 触探试验和标准贯人试验;碎石土宜采用重型或超重型圆锥动力 触探试验。

    4.0.6拟采用短螺旋挤土灌注桩的复合地基工程,岩土勘

    应付合现行国家标准 复合地基勘察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查明短螺旋挤土灌注桩施工影响范围内岩土层的组成、 空间分布、抗剪强度、压缩性和透水性; 2宜查明复合地基范围内岩土层的含水量、饱和度、十密 度、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 3宜查明复合地基范围内土层的天然孔隙比、最大孔隙比 和最小孔隙比,并应对相关土层进行液化评价

    5.1.1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基和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复合地基应根 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的 有关规定,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5.1.2短螺旋挤土灌注桩按桩基础设计时,应根据现行行业标 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规定确定设计等级。 5.1.3应根据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基础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征分 别进行桩基的竖向承载力计算、水平承载力计算及稳定性验算,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有关规定,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5.1.2短螺旋挤土灌注桩按桩基础设计时,应根据现行行业标 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规定确定设计等级。 5.1.3应根据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基础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征分 别进行桩基的竖向承载力计算、水平承载力计算及稳定性验算,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或有设计要求时,应在场地有代 表性的区域进行试验性施工和试验桩试验,并应根据检验结果进 行桩基设计; 2布桩方案应在综合分析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要求、结 构类型、荷载分布、基础形式、地质条件及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确 定布桩方案; 3桩基的沉降变形计算与稳定性验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规定执行。 5.1.4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复合地基应按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 共同作用的原理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大型和重要工程,应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现场 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应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通过分析计 算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2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变形计算及稳定性验算应按国家现 行标准《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T50783和《建筑地基处理技

    5.1.4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复合地基应按上部结构、基础和地

    共同作用的原理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大型和重要工程,应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现 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应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通过分析 算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2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变形计算及稳定性验算应按国家 行标准《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T50783和《建筑地基处理

    术规范》JGJ79的有关规定执行; 3复合地基应进行桩身强度及完整性检验,复合地基承载 力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进行验收检验。

    5.2.1短螺旋挤土灌注桩用作基础桩时宜采用摩擦型桩或端承 摩擦型桩。 5.2.2短螺旋挤土灌注桩的最小中心距应根据相邻基桩间的成 桩挤土效应影响范围和挤密程度来确定,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 5.2.2的规定;有当地经验或施工中采用减小挤土效应的技术措 施时,最小中心距可活当减小

    5.2.1短螺旋挤土灌注桩用作基础桩时宜采用摩擦型桩或端承 摩擦型桩。

    5.2.2短螺旋挤土灌注桩的最小中心距应根据相邻基布

    挤土效应影响范围和挤密程度来确定,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 2.2的规定;有当地经验或施工中采用减小挤土效应的技术措 时,最小中心距可适当减小。

    表5.2.2短螺旋挤土灌注桩的最小中心距

    注:d为桩身设计直径,下同

    5.2.3需要利用挤密效应处理湿陷性黄土的短螺旋挤土灌 基或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复合地基的工程,桩的最小中心距 (2. 5~3. 0) d .

    5.2.4桩端持力层应选择较为密实坚硬的岩土层,桩端全断面 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黏性土、粉土层不宜小于2d; 2 砂土层不宜小于1.5d; 3 碎石土层、全风化软质岩与强风化软质岩层不宜小 于1d;

    5.2.4桩端持力层应选择较为密实坚硬的岩土层,桩端全

    4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应小于3d。5.3基桩构造5.3.1短螺旋挤土灌注桩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受压桩的正截面配筋率宜取0.40%~0.65%,小直径桩应取高值,承重较大荷载的受压桩应根据计算确定配筋率,且配筋率不宜小于表5.3.1的规定值。2基桩的纵向钢筋配筋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桩基、位于地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上地震区或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桩基,应沿桩身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且变截面长度应小于桩长的1/2;2)地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区域的场地,摩擦型受压桩配筋长度不宜小于2/3桩长;3)基桩纵向主筋应穿过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及欠固结土层,且进人稳定岩土层的深度不宜小于3d;4)可能产生负摩阻力的桩,桩身纵向主筋应穿过可能产生负摩阻力的土层,进人稳定岩土层深度不宜小于3d。表5.3.1短螺旋挤土灌注桩的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500mm600mm600mm淤泥质土、严重液化土0.50%0.45%0. 40%饱和黏性土、湿陷性0.45%0. 40%0. 40%黄土、素填土全风化软质岩、强风0.40%0. 40%0.40%化软质岩、其他土:11

    基桩的箍筋配筋应符合下列

    3基桩的箍肋配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宜 为200mm~300mm;受水平荷载较大的基桩及计入纵 筋作用计算桩身受压承载力时,桩顶以下5d范围内 的箍筋应加密,且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2)位于可液化土层范围内的桩身箍筋应加密;钢筋笼长 度超过4m时,应每隔2m设置一道直径不小于12mm 的焊接加劲箍筋。 5.3.2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桩基与复合地基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2基桩的钢筋笼纵向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 于50mm; 3四类、五类环境中的基桩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T50046和《港 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J267的有关规定。

    5.3.3桩基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构设计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 50476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规定。

    5.4桩顶作用效应计算

    5.4.1对于建筑物或构筑物和受水平力较小的高层建筑的短螺 旋挤土灌注桩基,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柱、墙、核心筒群桩中基桩 或复合基桩的桩顶作用效应: 1作用于基桩桩顶的竖向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轴心竖向力作用下,竖向力应按下式计算:

    2)在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竖向力应按下式计算

    Mkyi+! Myki Dyi 2xa n

    用于基桩桩顶的水平力应按下

    式中:Fk 荷载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力 (kN); Gk一 承台自重和承台上覆土体有效重力(kN),对稳 定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采用浮重度计算; Nk一 荷载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作用于基桩或 复合基桩顶的竖向力(kN); Nik 荷载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作用于第i基 桩或复合基桩顶的竖向力(kN); Mrk、Myk 荷载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底面且绕通过桩群 形心的、y主轴的力矩值(kN·m); ;、j 第i、j基桩或复合基桩至y轴的距离(m); yiyj 第i、i基桩或复合基桩至r轴的距离(m); Hk 荷载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底面的水平力 (kN); Hik 荷载标准组合下,作用于第i基桩或复合基桩顶 的水平力(kN); 桩基中的桩数。 n

    5.4.2对于抗震设防区,计算桩顶作用效应时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

    5.4.2对于抗震设防区,计算桩顶作用效应时应按

    .5基桩和复合基桩承载力计算

    5.5.1在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基承载力计算中,单桩承载力计 应符合下列规定: 1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5.5.1在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基承载力计算中,单桩承载

    5.5.1在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基承载力计算中,单桩

    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应满足下式要求:

    2)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应满足上式要求外,尚应满足 下式要求:

    3)水平力作用下,应满足下式要求:

    Nkmax < 1. 2R

    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应满足下式要求:

    Nek < 1. 25R

    2)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应满足上式要求外,尚应满足 下式要求:

    3)水平力作用下,应满足下式要求:

    Nekmax < 1. 5R

    Heik< 1. 25R

    式中:R 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Nkmax 荷载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作用于基桩或复 合基桩顶的最大竖向力(kN); Rh一一单桩基础或群桩中基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kN); NEk一 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标准组合下,作用于基桩或复 合基桩顶的竖向力(kN); NEkmax 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标准组合下,作用于基桩或复 合基桩顶的最大竖向力(kN); Heik 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标准组合下,作用于第基桩 或复合基桩顶的水平力(kN)。 5.5.2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应按下式确定:

    .5.2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Quk一一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按本规程第 5.6.3条或5.6.4条规定确定; K一一抗压桩的承载力综合安全系数,不小于2。 5.5.3对于摩擦型或部分端承摩擦型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基,可 采用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法计算;计入承台效应的复合基桩竖向 承载力特征值(R)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Ra+kenefakA (不计入地震作用时) R= (计人地震作用时) 1. 25

    承台效应系数,无当地经验或试验数据时,可按表 5.5.3取值,当承台底面以下地基土为可液化土、 湿陷性黄土、高灵敏度软土、欠固结土或新近填土 时,取n=0; fak一 承台下1/2承台宽度且不超过5m深度范围内各层 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厚度加权的平均值取值 (kPa); A 基桩所对应的承台扣除基桩截面积后的承台底净面 积(m); Ap一 桩身截面积(m); A一 单桩承台、单排桩条形承台或筏板计算域面积 (m); 桩基中的桩数; 与挤土效应相关的桩间土承载力提高系数,无当地 经验或试验数据时,取k。=1.0~1.1;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取值。

    表5.5.3承台效应系数

    注:1s/d为基桩中心距与桩径之比;B/l为承台宽度与桩长之比;基桩为非正

    注:1s/d为基桩中心距与桩径之比;Bc/l为承台宽度与桩长之比;基桩为非正 方形排列时,基桩中心距s=VA/n,A为承台或筱板计算域面积,n为 总桩数; 2对于桩布置于墙下的箱、筱基础,可按单排桩条形承台取值; 3对于单排桩条形承台,当承台宽度小于1.5d时,n按非条形承台取值; 4对于饱和黏性土中的桩基承台,㎡取低值的80%。

    s/d为基桩中心距与桩径之比;Bc/l为承台宽度与桩长之比;基桩为非 方形排列时,基桩中心距s=VA/n,A为承台或筱板计算域面积,n 总桩数; 2对于桩布置于墙下的箱、筱基础,可按单排桩条形承台取值; 3对于单排桩条形承台,当承台宽度小于1.5d时,n按非条形承台取值 4对于饱和黏性土中的桩基承台,取低值的80%。

    5.6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

    5.6.1短螺旋挤土灌注桩基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确定 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桩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应通 过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确定,试验桩数量不应少于3根,且应 采用低应变法检测试验桩的桩身完整性; 2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桩基,可通过单桩竖向抗压静载 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当地质条件简单时,可根据地质 条件相同的试桩资料,并结合经验参数法和标准入试验参数法 综合分析确定; 3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桩基,可采用经验参数法或标准 贯入试验参数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4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 测技术规范》JGJ106的有关规定执行。 5.6.2桩端持力层下受力范围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软 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

    5.6.3根据岩土类别、岩土状态、物理力学指标、基桩儿何

    5.6.3根据岩士类别、岩士状态、物理力学指标、基

    寸与承载力计算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 准值时,宜按下式估算:

    k=Qsk+Qpk=uZqsikl;+Qpk

    式中:Qsk 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N); Qpk 单桩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N); qsik 桩侧第i层岩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无 当地经验或试验数据时,按表5.6.3取值: qpk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无当地经验或试验数 据时,可按表5.6.3取值; 桩身周长(m); Ap一桩端面积(m); 桩周第i层岩土的厚度(m)

    表5.6.3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续表5.6.3桩的极限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岩土侧阻力标岩土状态类别准值qsik5m15125~1654800~90006500~10000密实角砾中密N63.5>10170~2406500~10000900011000圆砾密实碎石中密N63.5>10210~3507500~1100010000~12000卵石密实全风化30

    6.4基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桩的

    注:1N;为桩侧第i层岩土的未经修正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当N;>40时取 N;=40; 2N为桩端面以上4d和以下4d范围内岩土的未经修正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 数的加权平均值,当N>40时取N=40; 3黄土可按粉土选用表中相应的计算参数; 4当角砾、圆砾、碎石与卵石土层有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资料时,可按N =(2.53.0)N63.5取值

    注:1N;为桩侧第i层岩土的未经修正的标准贯人试验锤击数,当N>40时取 N;=40; 2N为桩端面以上4d和以下4d范围内岩土的未经修正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 数的加权平均值,当N>40时取N=40; 3黄土可按粉土选用表中相应的计算参数; 4当角砾、圆砾、碎石与卵石土层有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资料时,可按N 三(2.5~3.0)N63.5取值

    抗拔承载力与水平承载力计算

    5.7.1承受竖向上拔力桩基中的短螺旋挤土灌注桩抗拨承载力 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力(kN); Ra一一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kN)。 5.7.2承受竖向拔力桩基的抗拔承载力验算,应根据筏板基础 的结构形式与理深、结构荷载大小与分布、基桩长度与直径等因 素,将筏板基础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作为一个抗拨结构 计算单元,分别计算每个结构计算单元的桩基呈整体破坏和非整 体破坏模式的基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可按下列规定执行, 且应取计算结果的较小值

    1当结构计算单元内的桩呈整体破坏时,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1)承台基础考虑桩群外围侧摩阻力时,基桩抗拔承载力 特征值可按下式估算

    Rta =(uZ fikl:)/K,+Gp

    2)筏板基础(图5.7.2)不计入分区桩群外围侧摩阻力 时,基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估算:

    2当结构计算单元内的桩呈非整体破坏时,计算可按下列 规定执行: 1)采用经验参数法时,基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 估算:

    Rta=(uZaqsikl)/K+G

    2)采用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时,基桩抗拔承载力特征 值可按下式估算:

    Rta = Tuk/K,+G

    : fik一 抗拔结构计算单元内的桩群外周侧表面第i层岩土 的极限抗拨侧阻力标准值(kPa),无当地经验或 试验数据时,可根据桩基设计等级及岩土类别取 fik =(0.50.8)qsik ; qsik 桩侧第i层岩土的极限抗压侧阻力标准值(kPa), 无当地经验或试验数据时,可按本规程表5.6.3 取值; 入; 抗拨系数,无当地经验或试验数据时,可按表 5.7.2取值; 桩身周长(m); 抗拔结构计算单元内的桩群外围周长(m); ; 桩周或桩群外周第层岩土的厚度(m):

    Ggp抗拨结构计算单元内的桩土体自重(kN),通过桩群所包围体积的桩与岩土体自重除以桩数确定,地下水位以下部分的桩与岩土体按浮重度计算;基桩自重(kN),地下水位以下部分的桩按浮重度计算;Tuk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中,扣除单桩有效自重后的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kN),可取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极限承载力扣除单桩有效自重后的试验统计值;K. 抗拔拨桩的承载力综合安全系数,不小于2;n抗拔结构计算单元内的桩数。表5.7.2抗拔系数岩土类别入;值黏性土、粉土、黄土0.70~0.80素填土、砂土0.60~0.70角砾、圆砾、碎石、卵石、全风化软质岩与强风化软质岩0.50~0.80注:桩长1与桩径d之比小于20时,入;取小值。计算单元计算单元图5.7.2筏板基础的基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的分区示意.22:

    5.7.3承受水平荷载的单桩或桩基中的基桩水平承载力验算应 符合本规程第5.5.1条规定。

    5.7.4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应符合下列规

    1承受水平荷载较大且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的建筑桩基,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确定; 2桩身配筋率小于0.65%时,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临 界荷载的75%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3桩身配筋率大于0.65%时,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结果 在地面处水平位移为10mm所对应荷载的75%作为单桩水平承 载力特征值,对于水平位移敏感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可取水平位 移6mm所对应荷载的75%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5.8.1短螺旋挤土灌注桩的桩身承载力计算应考虑桩身材料强 度、荷载大小、桩身配筋、地质条件、约束条件、环境类别等因 素,除按本节规定执行外高层标准规范范本,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 规定。

    5.8.2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桩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

    1当桩顶以下5d范围内的桩身螺旋箍筋间距不大于 100mm,且符合本规程第5.3节规定时,应满足下式要求:

    Na≤fA+0.9fA

    2当桩身配筋不符合本条第1款规定时,应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Nd 荷载基本组合下的桩轴向压力设计值(N): 基于岩土类别的成桩工艺系数,其取值范围为如。 =0.6~0.9,其中淤泥质土、饱和黏性土、湿陷 性黄土、严重液化土:三0.6,非饱和土:二

    0.7~0.8,其他岩±:4=0.8~0.9; f。一一桩身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按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 有关规定取值; f一一纵向主筋抗压强度设计值(N/mm); A一一桩身截面积(mm); A,一一纵向主筋截面积(mm)。 3高承台轴心受压混凝土桩正截面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桩 定系数()应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同轴电缆标准5.8.3高承台轴心受压混凝土桩正截面受压承载力的

    身稳定系数(β)应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 JGI94的有关规定确定。

    ....
  • 相关专题: 灌注桩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