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203-2006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pdf

  • CECS203-2006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22
  • 发 布 人: 随波逐流666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面积用BET氮吸附法进行测定,并按仪器说明书给定的方法计 算出比表面积;二氧化硅含量按现行国家标推《高强高性能混凝 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中附录A的相关规定进行检 验。

    指标,当用户有要求时,供货方应提供相关技

    3.0.4细骨料宜选用第2级配区的中砂电镀标准,砂的含泥量、泥块含量 宜符合表3.0.4的要求。试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 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IGI52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受3.0.4砂的含泥和泥块含量指标

    3.0.5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或2个单粒径级配的石子,最大粒 径不宜大于20mm;石子的含泥量、泥块含量及针片状颗粒含量宜 符合表3.0.5的要求;石子空隙率宜小于40%。试验应按现行行 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标测方法》JG53 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表3.0.5石子的含泥量、泥块含量和针片状题粒含指标

    3.0.6减水剂应选用高效减水剂,宜选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 剂。当需要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粘聚性时,自密实混凝土中可掺 入增粘剂

    3.0.7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拌合

    用水标准》JGJ63的要求。

    3.0.8根据工程需要,自密实混凝土中可加入钢纤维、合成纤维、

    混杂纤维,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协会标准《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程》CECS38中的相关规定。

    4. 1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性能等级和性能

    4.1.1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应满足建(构)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施 工要求。 4.1.2自密实混凝土的自密实性能包括流动性、抗离析性和填充 性。可采用期落扩展度试验、V漏斗试验(或T5试验)和U型箱 试验进行检测。自密实性能等级分为三级,其指标应符合表4.1.2 的要求,相关项目的检测方法按本规程附录A进行。

    4.1.1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应满足建(构)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施 工要求。

    4.1.2混凝士直密实性能等级指标

    4.1.3应根据结构物的结构形状、尺寸、配筋状态等选用自密实 生能等级。对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及构件可采用自密实性 能等级二级。 一级:适用于钢筋的最小净间距为35~60mm、结构形状复 杂、构件断面尺寸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及构件的浇筑; 二级:适用于钢筋的最小净间距为60~200mm的钢筋混凝 土结构物及构件的浇筑; 三级:适用于钢筋的最小净间距200mm以上、断面尺寸大、 配筋量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及构件的浇筑,以及无筋结构物的

    4.2硬化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 4.2.1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配合比设计强度等级的要 求。 4. 2.2自 自密实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长期性能和耐久性等其他性 能,应符合设计或相关标准的要求。

    4.2硬化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

    5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1配合比设计基本规定

    5.1.1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结构物的结构条件、施工条件 以及环境条件所要求的自密实性能进行设计,在综合强度、耐久性 和其他必要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实验配合比。 5.1.2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性能的确认应按本规程第4.1.2、 4.1.3条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性能等级及相对应的使用范围进行。 5.1.3在进行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调整时,应考虑水胶比 对自密实混凝土设计强度的影响和水粉比对自密实性能的影响。 5.1.4配合比设计宜采用绝对体积法。 5.1.5对于某些低强度等级的自密实混凝土,仅靠增加粉体量不 能满足浆体粘性时,可通过试验确认后适当添加增粘剂。 5.1.6自密实混凝土宜采用增加粉体材料用量和选用优质高效 减水剂或高性能减水剂,改善浆体的粘性和流动性

    5.2.1使用材料应按下列原则进行选择

    5.2直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粉体的选定 粉体应根据结构物的结构条件、施工条件以及环境条件所需 的新拌混凝土性能和硬化混凝土性能选定。 2骨料的选定 骨料应根据新拌混凝土性能和硬化混凝土所需的性能选定。 3外加剂的选定 所选用的外加剂应在其适宜掺量范围内,能够获得所需的新 拌混凝土性能,并对硬化混凝土性能无负面影响。

    5.2.2初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和单位体积粗

    1)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2)单位体积粗骨料量可参照表5.2.2选用

    2单位体积用水量、水粉比和单位体积粉体量 1)单位体积用水量、水粉比和单位体积粉体量的选择,应根 据粉体的种类和性质以及骨料的品质进行选定,并保证 自密实混凝土所需的性能。 2)单位体积用水量宜为155~180kg。 3)水粉比根据粉体的种类和掺量有所不同。按体积比宜取 0.80~1.15。 4)根据单位体积用水量和水粉比计算得到单位体积粉体 量。单位体积粉体量宜为0.160.23m。 5)自密实混凝土单位体积浆体量宜为0.32~0.40m3。 3含气量 自密实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根据粗骨料最大粒径、强度、混凝土 结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宜为1.5%~4.0%。有抗冻要求时 应根据抗冻性确定新拌混凝土的含气量。 4单位体积细骨料量 单位体积细骨料量应由单位体积粉体量、骨料中粉体含量、单 位体积粗骨料量、单位体积用水量和含气量确定。 5单位体积胶凝材料体积用量 单位体积胶凝材料体积用量可由单位体积粉体量减法情性粉 体掺合料体积量以及骨料中小于0.075mm的粉体颗粒体积量确 定。 6水灰比与理论单位体积水泥用量

    应根据工程设计的强度计算出水灰比,并得到相应的理论单 立体积水泥用量。 7实际单位体积活性矿物掺合料量和实际单位体积水泥用 量。 应根据活性矿物毯合料的种类和工程设计强度确定活性矿物 掺合料的取代系数,然后通过胶凝材料体积用量、理论水泥用量和 取代系数计算出实际单位体积活性矿物掺合料量和实际单位体积 水泥用量。 8水胶比 应根据本条第2、6、7款计算得到的单位体积用水量、实际单 应体积水泥用量以及单位体积活性矿物掺合料量计算出自密实混 凝土的水胶比。 9外加剂掺量 高效减水剂和高性能减水剂等外加剂掺量应根据所需的自密 买混凝土性能经过试配确定。 5.2.3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验证新拌混凝土的质量 采用本规程第5.2.2条设计的初期配合比进行试拌,按本规 程表4.1.2验证是否满足新拌混凝土的性能要求。 2根据新拌混凝土性能进行配合比调整 1)当试拌混凝土不能达到所需的新拌混凝土性能时,应对 外加剂、单位体积用水量、单位体积粉体量(水粉比)和单 位体积粗骨料量进行适当调整。如要求性能中包括含气 量,也应加以适当调整。 2当上述调整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使用材料进行变更 如变更较难时,应对配合比重新进行综合分析,调整新拌 混凝土性能目标值,重新设计配合比。 3验证硬化混凝土质量 新丝温凝土能原要金兰尚於证插浪凝土性能直不馆

    合设计要求。当不符合要求时,应对材料和配合比进行适当调整 后,重新进行试拌和试验再次确认。 4配合比的表示方法 配合比的表示方法按表5.2.3的规定。

    注:1当掺合料为多种材料时,分别以不同栏目表示

    2 液体外加剂中的含水计人单位体积用水量,

    2液体外加剂中的含水计入单位体积用水量。

    6.1.1搅拌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 的规定,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当采用其他类型的搅拌设备时,应 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搅拌时间。

    6.1.2计量设备应符合下列要

    1计量设备的精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站(楼) 技术条件》GB10172的有关规定; 2计量设备应按有关规定由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检定,使用期 间应定期进行校准; 3计量设备应能连续计量不同配比混凝土的各种材料,并应 具有实际计量结果逐盘记录和储存功能

    6.1.3混凝土运输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3混凝土运输设备应符合下列

    1混凝土运输设备在运送混凝土时,应能保持混凝土拌合物 的均勾性,不应产生离析、分层和前后不均匀现象; 2混凝土揽拌运输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搅拌运输 车》JG/T5094的规定。当在施工现场需用外加剂进行扩展度调 整时,应使混凝土得到充分搅拌,使其均勾一致。

    6.2原材料贮存与管理

    6.2.1各种材料必须分仓贮存,并应有明显的标识。 6.2.2水泥应按生产厂家、品种及等级分别贮存,并应防止受潮 和污染。

    6.2.3掺合料应按品种、级别分别贮存,严禁与水泥等其他粉状

    6.2.4骨料的贮存宜采用仓储或加屋顶遮盖

    情科的存直来用包储或加屋项退益。 6.2.5骨料的贮存应保证骨料的均匀性,不应使大小颗粒分离, 并应将不同品种、规格的骨料分别贮存,避免混杂和污染。骨料的 贮存地面应为能排水的硬质地面。 6.2.6外加剂应按生产厂家、品种分别贮存,并应具有防止其发 生来业的拼

    6.2.5骨料的贮存应保证骨料的均匀性,不应使大小颗粒分

    6.2.6外加剂应按生产厂家、品种分别贮存,并应具有防止其发 生变化的措施。

    6.3.1各种固体原材料的计量均应按质(重)量计,水和液体外加 剂的计量可按体积计

    6.3.2原材料的计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3.2的规定,

    6.3.2原材料的计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3.2的规

    表6.3.2原材料计充许偏差

    注: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是指每一运输车中各盘混凝土的每种材料计量和的偏差,该 指标只适用于采用微机控制的搅拌站

    6.4.1混凝土应采用符合本规程第6.1.1条规定的搅拌机进行 生产。 6.4.2与生产普通混凝土相比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 6.4.3投料顺序宜先投入细骨料、水泥及掺合料搅拌20s后,再 投入2/3的用水量和粗骨料搅拌30s以上,然后加入剩余水量和 外加剂搅拌30s以上。当在冬期施工时,应先投入骨料和全部净 用水量后搅拌30s以上,然后再投入胶凝材料搅拌30s以上,最后 加外加剂搅拌 45s 以上。

    6.4.1混凝土应采用符合本规程第6.1.1条规定的搅拌机进 生产。

    6.4.2与生产普通混凝土相比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

    投入2/3的用水量和粗骨料揽拌30s以上,然后加人剩余水量和 外加剂搅拌30s以上。当在冬期施工时,应先投入骨料和全部净 用水量后搅拌30s以上,然后再投入胶凝材料搅拌30s以上,最后 加外加剂搅拌45s以上。

    6.4.4生产过程中应测定骨料的含水率,每一个工作班不应少于 2次。当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测定次数,并应依据检测结 果及时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不得随意改变配合比。 6.4.5混凝土配合比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原材料的变化或混凝士 质量动态信息及时进行调整。

    6.5.1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应资质 的技术人员。 6.5.2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具备与产品相适应的混凝土检测设备、 实验条件

    1混凝土出广时应检验其流动性、抗离析性和填充性: 2混凝土强度试件的制作方法:将混凝土搅拌均匀后直接倒 入试模内,不得使用振动台和插捣方法成型

    6.6.1混凝土运输车应采用本规程第6.1.3条规定的运输车运 送。 6.6.2运输车在接料前应将车内残留的其他品种的混凝土清洗 于净,并将车内积水排尽。

    6.6.3运输过程中严禁向车内的混凝士加水

    6.6.4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应符合规定,未作规定时,宜在90min 内卸料完毕。当最高气温低于25°C时,运送时间可延长30min。 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根据运输时间和现场情况加以控制,当需延 长运送时间时,应采用相应技术措施,并应通过试验验证。

    6.6.5卸料前搅拌运输车应高速旋转1min以上方可卸料。

    外加剂后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应高速旋转3min,使混凝王均习一 致,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卸料。外加剂的种类、掺量应事先试验确 定

    6.6.7混凝土的运输速度应保证施工的连续性。

    6.8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

    7.1.1施工前应制定适当的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方案,应依据方案 实施并加强管理

    实施并加强管理。 7.1.2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措施应根据浇筑部位加以确定。斜 坡面部位浇筑自密实混凝土时,应有相应的施工措施

    7.1.2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措施应根据浇筑部位加以确定。斜

    7.2.1模板形式除采用传统模板外,也可采用保温一体化模板。

    7.2.1模板形式陈来用传统模板外,也可来用保温一体化模板。 7.2.2模板及其支护部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 土类别、施工程序、施工机具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选择。 7.2.3模板及其支护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应 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按液压计算)、施工过程 中产生的荷载。 7.2.4成型的模板应构造紧密、不漏浆,不影响自密实混凝土均 匀性和强度发展,并能保证构件形状正确、规整。 7.2.5安装模板时,应准确配置混凝土垫块或钢筋定位装置等。 7.2.6模板的支撑立柱应置于坚实的地(基)面上,并应具有足够 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间距适度,应防止支撑沉陷,引起模板变 形。上下层模板的支撑立柱应对准。 7.2.7模板及其支护的拆除顺序和相应的施工安全措施在制定 施工技术方案时应考虑周全。拆除模板时,不得随意投挪。拆除 的模板和支架应随拆随运,不得在楼板面形成局部过大的荷载 同时,也应防止对模板的损伤。

    7.2.4成型的模板应构造紧密、不漏浆,不影响自密实混凝土均

    7.2.8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

    设计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表7.2.8的规定。

    丧7.2.8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

    7.2.9已拆除的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当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效应

    7.2.9已拆除的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当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效应 比使用荷载的效应更不利时,必须经过验算并加设临时支撑。 7.2.10有特殊要求部位的模板施工,应制定专项施工技术方案

    7.3.1浇筑时应考虑结构的浇筑区域、构件类别、钢筋配置状况 以及混凝土拌合物的品质,并选用适当机具与浇筑方法。 7.3.2应根据试验结果和施工实际确定混凝土泵的种类、台数、 输送管径、配管距离等。

    7.3.2应根据试验结果和施工实际确定混凝土泵的种类、台数、 输送管径、配管距离等。 7.3.3浇筑之前要检查模板及其支架、钢筋以及保护层厚度、预 理件等的位置、尺寸,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浇筑。浇筑的混 凝土应填充到钢筋、理设物周围及模板内各角落,为防止产生浇筑 不均匀及表面气泡,可在模板外侧辅助敲击。 7.3.4自密实混凝土的泵送和浇筑应保持其连续性,当因停泵时 司过长,混凝土不能达到要求的工作性时,应及时清除泵和泵管中 的混凝土,重新浇筑。

    7.3.3浇筑之前要检查模板及其支架、钢筋以及保护层厚度、预 理件等的位置、尺寸,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浇筑。浇筑的混 凝土应填充到钢筋、埋设物周围及模板内各角落,为防止产生浇筑 不均匀及表面气泡,可在模板外侧辅助敲击,

    7.3.4自密实混凝土的泵送和浇筑应保持其连续性,当因停泵时

    7.3.5泵送时应考虑自密实混凝土性能、构件形状、配筋状况,应

    7.3.6对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应进行监控,当运抵现场的混凝土

    落扩展度低于设计扩展度下限值时不得施工,可采取经试验确认 的可靠方法调整期落扩展度。在降雨、雪时不宜在露天浇筑混凝 七

    7.3.7浇筑时的最大自由落下高度宜在5m以下,最大水平流动 距离应根据施工部位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而定,最大不宜超过 7m

    7.3.7浇筑时的最大自由落下高度宜在5m以下,最大水平流动

    7.3.8浇筑时应防止钢筋、模板、定位装置等的移动和变形,对于

    7.3.8浇筑时应防止钢筋、模板、定位装置等的移动和变形,对于

    7.3.9分层浇筑混凝土时,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一层混 凝土浇筑完毕

    的凝结时间与滑模速率匹配,防止滑模时产生拉裂、塌陷。

    7.3.12混凝土浇筑后,静停过程中因气泡溢出导致混凝土沉降,

    7.3.13除上述规定外,其他按普通混凝土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7.4.1用于生产预制构件的自密实混凝土,应根据生产要求

    7.4.1用于生产预制构件的自密实混凝土,应根据生产要求适当 调整自密实性能的保持时间。

    调整自密实性能的保持时间。 7.4.2浇筑大型预制构件时,必须保证自密实混凝土的连续供 应。分区或分层浇筑时,应在前次混凝土自密实性能保持时间内 及时进行后续浇筑

    7.4.2浇筑大型预制构件时,必须保证自密实混凝土的连续供

    7.4.3采用自密实混凝土生产预制构件时,浇筑速度不宜太快

    不应大于自密实混凝土在自重下的流动速度

    7.4.4采用自密实混凝土生产预制构件,应充分保证侧面模板的 刚度和支护强度。

    7.4.5对外观有严格要求的预制构件,应严格选择适当材质的模 板和脱模剂种类,同时可对模板进行适当的辅助性振动和敲打。 7.4.6浇筑采用形状复杂或封闭空间的模板时,在模板上部适当 应置应设置排气孔或采用透气模板。 7.4.7预制构件需要短时间脱模时,经后期强度的验证,可采用 蒸汽养护,也可采用具有早强功能的外加剂。

    7.5.1应制定养护方案,派专入负责养护工作。 7.5.2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及时养护,并适当延长预养护时间,养 护时简不得少于14d。钢管混凝土和保温模板一体化施工技术等 不拆模、无外露混凝土面的可省略养护过程。 7.5.3浇筑后的自密实混凝土可采用覆盖、酒水、喷雾或用薄膜 保湿、喷养护剂(液)等养护措施。 7.5.4对底板和楼板等平面结构构件,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收浆和 抹压后,应及时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混凝土硬化至可上人时,应揭 去塑料薄膜,铺上麻袋或草帘,用水浇透,有条件时尽量蓄水养护, 7.5.5截面较大的柱子,宜用湿麻袋围裹喷水养护,或用塑料薄 膜围裹自生养护,也可涂刷养护液。 7.5.6墙柱体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达到2.5MPa后, 必要时可松动模板,离缝约3~5m,在墙柱体顶部架设淋水管,喷 淋养护。拆除模板后,应在墙面挂麻袋或草帘等覆盖物,避免阳 光直照墙面。连续喷水养护时间应根据工程环境条件确定。地下 室外墙宜尽早防护及回填土。

    7.5.3浇筑后的自密实混凝土可采用覆盖、酒水、喷雾或用薄膜

    应用保温材料和塑料薄膜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保温材料的厚度 应经热工计算确定。

    8.0.1预拌混凝土到达施工现场后应逐车检测落扩展度、T50, 不得发生外沿泌浆和中心骨料堆积现象,也可增加全量检查装置 的检香。

    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等标准的规定。

    8.0.5碱骨料反应检测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8.0.6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比活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

    8.0.7自密实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检验与验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士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执行

    当需方对自密实混凝士其他性能有要求时,应按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进行试验,无相应标准时应按合同规定进行试验,其结果应 符合标准及合同要求。

    自密实混凝土落扩展度试验方

    A.1.1本方法用于测量新拌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能。适月

    4.1.2试验工具应符合下列要求

    1落度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 验方法标准》GB50080中所规定的册落度试验用平截圆锥体模 具。 2钢质平板的表面必须平滑,且板材应具有良好的水密性和 刚性。平板的尺寸,长宽应在0.8m×0.8m以上,板厚在3.0mm 以上。当需测定混凝土流至500mm的时简时,需在平板表面有 直径约为500mm的圆环。如平板上装有把手,其位置不应妨碍 扩展度测定。 3游标卡尺或钢质卷尺的最小刻度不应大于1mm。 4扩展度测量的辅助工具(图A.1.2)可用L型角钢切割加 工而成。当使用卷尺能够正确测量扩展度时,可不使用辅助工 具。 5应根据需要准备容量约12L的水桶等盛料容器。 6应能量测至0.1s的秒表。 A.1.3新拌混凝土的试样,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 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50080中的相关规定制得。

    A.1.4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

    1用湿布擦拭落度桶内表面及钢质平板表面使之湿润,将 落度筒置于水平放置的钢质平板上,平板是否水平可用气泡水 推仪测定。

    2在新拌混凝土试样不产生材料离析的状态下,将其填人期 落度筒内。将自密实混凝土填人珊落度简内时,利用盛料容器便 内盛的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流出,不分层一次填充至满,自开始人料 至填充结束应在2min内完成,且不施以任何捣实或振动。

    3用刮力刮除珊落度筒中已填充混凝土顶部的余料,使其与 落度桶的上缘齐平后,随即将落度筒沿铅直方向连续地向上 提起30cm的高度,提起时间宜控制在3s左右。待混凝土的流动 停止后,测量展开圆形的最大直径,以及与最大直径呈垂直方向的 直径,测定直径时量测一次即可。 注:若向上缓慢提起落度简超过10s时,多余的试样将粘附于落度简的内壁, 将导致期落试样在中心的部位增加静滞的骨料。 4测定扩展度达500mm的时间T50时,应自期落度简提起 时开始,至扩展开的混凝土外缘初触平板上所绘直径500mm的 圆周为止,以秒表测定时间,精确至0.1s。

    5自落度筒提起时开始、至目视判定混凝土停止流动时 止,以秒表测定流动停止时间,准确至0.1s。 注:测定混凝土的落度时,测量混凝土中央部位下的距离,即为落度。期落 度测定时,精确至5mM。

    A.1.5混凝土的扩展度为混凝土拌合物期落扩展终正后扩展面

    注:混凝土扩展度试验中,如扩展开的混凝土偏离圆形,得两直径之差在5cm以 上时,需从同一盘混凝土中另取试样重新试验

    A.1.6检验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报告中应包含下列项目: 1)试验日期(年,月,日): 2)混凝土盘别编号: 3)骨料标称最大粒径; 4)混凝土期落度; 5)混凝土势落扩展度值; 6)以目视观察混凝土有无材料离析的情况。 2根据试验,选择其中的项目: 1)扩展度达到500mm的时间T5; 2)扩展度试验中混凝土流动停止的时简间。

    A.2直密实混凝土V漏斗试验方法

    A.2.1本方法用于测量自密实混凝土的粘稠性和抗离析性。适

    1V形漏斗的形状和内部尺寸如图A.2.2所示,漏斗的容 量约为10L,其内表面应经加工修整呈平滑状。V形漏斗制作材 料可用金属,也可用塑料。在漏斗出料口的部位,应附设快速开后 且具有水密性的底盖。漏斗上端边缘的部位应加工平整,构造平 滑。

    2支承漏斗的台架宜有调整装置给排水工艺、技术,应确保台架的水平,且易 于搬运。 3应备有混凝土投料用容器(约5L容量,附有把手的塑料 桶)、接料容器(药12L容量的水桶)、刮平混凝土顶面的平直刮 刀、能准确量测至0. 1s的秒表和湿布等。

    图A.2.2V漏斗的形状和内部尺寸

    A.2.3新拌混凝土试样,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

    .2.4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V形漏斗经清水冲洗干净后置手台架上,使其顶面皇水 平,本体侧为垂直状态。应确保漏斗稳固。用拧过的湿布擦拭漏 斗内表面,使其保持湿润状态。 2在漏斗出口的下方,放置承接混凝土的接料容器。混凝 土试样填入漏斗前,应先行确认漏斗流出口的底盖是否已经关 闭。 3用混凝土投料用容器盛装混凝土试样,由漏斗的上端平稳 地填人漏斗内至满。 4用刮刀沿漏斗上端将混凝土的顶面刮平。 注:混凝土试样约为10L左右。 5混凝土项面刮平,待静置1min后,将漏斗出料口的底盖 打开,用秒表测量自开盖至漏斗内混凝土全部流出的时间(),精 确至0.1s。同时观察并记录混凝土是否有堵塞等状况。 注:1若新拌混漫土的粘滞性较高,全量流空瞬间的判定较为困难时,可由漏斗 上方向下观察,透光的瞬间即为混凝土由卸料口流完的瞬间。测量流下时 间时,应用精度在0.1s以上的秒表进行测定。 2流下时间的测定,宜在5min内对试样进行2次以上的试验。以2~3次试 验结果的平均值进行评价,可减少取样的误差。 A.2.5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混凝土流下时间的测量应精确至0.1S。 2 混凝土流动状况记录除测量流下时间外,还应记录混凝土 在流下过程中的流动状况,如是否有堵塞的状况等。 A.2.6检验报告中应包含下列各项内容:: 1 混凝土的配合比。 2混凝土流下时间 to 。 3混凝土流动状况记录。

    土建标准规范范本A.2.6检验报告中应包含下列各项内容:

    ....
  • 相关专题: 混凝土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