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1025-2016 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技术规范.pdf

  • GBT51025-2016 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29
  • 发 布 人: 随波逐流666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2.1温度及材料性能

    a一一混凝土热扩散率; C一一混凝土比热容; Cx一一外约束介质(地基或已浇筑混凝土基层)的 水平变形刚度; E。 混凝土弹性模量; E(t) 混凝土龄期为t时的弹性模量; E;(t) 一 第i计算区段,龄期为t时,混凝土的弹性 模量; ftk(t) 混凝土龄期为t时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m 与水泥品种、浇筑温度等有关的系数; Q 一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 Q。 水泥水化热总量; Q 一龄期t时的累积水化热; t混凝土龄期; T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 Tb(t) 龄期为t时,混凝土浇筑体的表面温度; )、Tdm(t) 混凝土浇筑体中部达到最高温度时,块体 上、下表面的温度; Tmax 混凝土浇筑体内的最高温度; Tm(t) 龄期为t时,混凝土浇筑体内的最高温度; T(t) 龄期为t时,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 T,(t) 龄期为t时,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度; Tw(t) 一 龄期为t时,混凝土浇筑体预计稳定温度或 最终稳定温度; Ti(t) 龄期为t时,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重表温差; △T2(t) 一 龄期为t时,混凝土浇筑块体的综合降温差;

    △Timax(t) 混凝土浇筑后可能出现的最大里表温差; △Ti (t) 龄期为t时,第i计算区段混凝土浇筑块体 里表温度增量; △T2i (t) 龄期为t时,在第i计算区段内,混凝土浇筑 块体综合降温差的增量

    建筑技术交底2.2.2数量几何参数:

    [L]一一无缝施工的跳仓间距: H一一混凝土浇筑体厚度,为浇筑体实际厚度与保温层换 算混凝土虚拟厚度之和; W一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

    2.2.3计算参数及其他:

    H(T,t) 在龄期为T时产生的约束应力延续至t时的 松弛系数; K一一防裂安全系数; k一一不同掺量掺合料水化热调整系数; k1k2— 粉煤灰、矿渣粉掺量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 Mi、M2、:、M13 一 混凝土收缩变形不同条件影响修正系数; R;(t)一 龄期为t时,在第i计算区段,外约束的约束 系数; n一 常数,随水泥品种、比表面积等因素不同 而异; 水力半径的倒数; α 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 混凝土中掺合料对弹性模量的修正系数; B1、β2 2 混凝土中粉煤灰、矿渣粉掺量对应的弹性模 量修正系数; 混凝土的质量密度; 形值;

    &y(t) 龄期为t时,混凝土收缩引起的相对变形值; ep(t) 龄期为t的配筋混凝土极限拉伸值; 入 掺合料对混凝土抗拉强度影响系数: 入1、入2 粉煤灰、矿渣粉掺量对应的抗拉强度调整 系数; 龄期为t时,因综合降温差,在外约束条件下 产生的拉应力; 0z(t) 龄期为t时,因里表温差产生自约束拉应力的 累计值; Ozmax 最大自约束应力

    3.0.1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工程施工前,应满足下列条件: 1 地基基础工程验收合格; 已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 3.0.2 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宜采用C20~C35; 2 配筋除应满足结构强度和构造要求外,尚应结合施工方法 配置抗裂构造钢筋; 3宜采用减少混凝土外部约束的技术措施; 4当混凝土地面直接置于岩石类地基时,应在混凝土垫层上 设置滑动层,其他地基宜设置滑动层。 3.0.3温控指标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5℃,浇筑体在人模温度基础 上的最高温升值不宜大于35℃; 2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不宜大于30℃; 3 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不宜大于3.0℃/d; 4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3.0.3温控指标宜符合下列规

    4材料、配比、制备及运输

    4.1.1无缝施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外,尚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无缝施工工艺特性要求; 2应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水泥用量。 4.1.2无缝施工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工程预拌混凝土参数应根 据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制备条件、供应能力、运输设备、运输时 间、环境温度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 GB/T14902的规定。

    4.2.1水泥进场时应检查品种、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仓号、出) 日期等,并应复检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水化热等性能指标。检 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有关 规定。

    4.2.2无缝施工混凝土地面工程水泥选择及其质量除应符合现

    1宜选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粉煤 灰水泥;

    4.2.3骨料选择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

    宜选用非碱活性骨料:

    2细骨料宜采用中、粗砂; 3粗骨料宜选用5.0mm~31.5mm粒径,采用连续级配,含 泥量不应大于1%; 4泵送施工时,粗骨料粒径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 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的规定;采用非泵送施工时,粗骨料最 大粒径不应大于40mm

    4.2.4矿物掺合料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工程所处环境条件 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的规定。 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4.2.5外加剂品种与掺量应根据设计要求、施工要求、环境条件 等因素经试验后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 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和环境保护的 规定。

    4.2.4矿物掺合料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工程所处环境条件

    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的规定。 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4.2.5外加剂品种与掺量应根据设计要求、施工要求、环境条件

    等因素经试验后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齐 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和环境保护 规定。

    4.2.6混凝土拌合及养护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 标准》JGJ63的规定。

    4.3.1无缝施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考虑混凝土强度等级、早期 收缩性能、工作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等要求,在满足设计和 施工要求的条件下,混凝土配合比应遵循低水泥用量、低用水量和 低早期收缩性能的原则

    4.3.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

    1宜采用60d或90d强度确定混凝土配合比; 2砂率宜为38%~42%,拌合水用量不宜大于165kg/m; 3水胶比宜为0.40~0.45,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 量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规定;

    4粉煤灰掺量不宜天于胶凝材料用量的40%,矿渣粉的掺 量不宜大于50%,粉煤灰和矿渣粉掺合料的总量不宜大于混凝土 中胶凝材料用量的50%; 5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应根据地面厚度、钢筋含量、运输时间 浇筑和振揭方式及工程所处环境条件等确定,到浇筑工作面的 落度宜为140mm±20mm。

    4.3.3无缝施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性能试验除应符

    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普 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普通混凝土长期 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在混凝土制备前,应进行常规配合比试验,宜同时进行水 泥水化热、混凝土泌水率和可泵性等试验; 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尚应根据原材料、运输时间、输送管径 泵送距离、气温等施工条件试配,宜通过试泵送确定混凝土配 合比。

    4.3.4混凝土配合比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反馈的混凝土动态质量

    信息,及时对配合比进行调整

    信息,及时对配合比进行调整

    4.4.1混凝土制备时,应根据混凝土温度控制、防裂控制施工

    4.4.1混凝土制备时,应根据混凝土温度控制、防裂控制施工方 案,提出原材料、落度、入模温度等技术控制要求。 4.4.2无缝施工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工程宜采用预拌混凝土,预 拌混凝土难以供应时,可采用现场拌制混凝土。

    4.4.1混凝土制备时,应根据混凝土温度控制、防裂控制施工方 案,提出原材料、落度、入模温度等技术控制要求。 4.4.2无缝施工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工程宜采用预拌混凝土,预 拌混凝土难以供应时,可采用现场拌制混凝土。 4.4.3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应满足设计、 施工的技术要求,混凝土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 GB/T14902的规定。现场拌制混凝土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

    施工的技术要求,混凝土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 GB/T14902的规定。现场拌制混凝土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

    4.4.4同一批次混凝土宜由同一厂家供应,多厂家供应时,混凝

    4.4.4同一批次混凝土宜由同一厂家供应,多厂家供应时,混

    土应符合原材料、配合比、材料计量等级相同,以及制备工艺和 量检验水平相同的原则

    4.4.5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不离析、不分层,并应

    制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宜具有防晒和防寒 设施。

    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的 有关规定。

    5.0.1 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前应进行图纸会审,制订专项施工 方案。 5.0.2走 超天面积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方案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混凝土浇筑体温度作用,可按本规范附录A计算; 2 控制裂缝的条件,可按本规范附录B确定; 3 跳仓间距,可按本规范附录C计算,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 确定; 计算; 5 主要抗裂构造措施和温控指标: 6 监测设备和测试布置图: 7 原材料优选、配合比设计、制备与运输; 混凝土浇筑顺序; 9 混凝土保温和保湿养护措施; 10主要应急保障措施; 11特殊部位和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措施。 5.0.3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逐 级进行技术交底,建立岗位责任制和交接班制度。 5.0.4施工现场设施应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要求布置并按时 完成,场区内道路应坚实平坦,供水、供电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 的需要。 5.0.5混凝土浇筑前,无缝施工设备应检修和试运转,其性能和

    5.0.5混凝土浇筑前,无缝施工设备应检修和试运转,其

    数量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浇筑的需要

    5.0.6混凝土测温监控设备应标定、调试正常,保温材料应齐备,

    并应派专人负责测温作业管理。 5.0.7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前,应与当地气象台、站联系,掌握近 期气象情况。特殊条件下的施工,应制订应急预案。

    6.1.1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性质、结构特点和环境条 件等,按审批签认的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对无缝施工进行全过程 控制。

    6.1.2无缝施工应在地基处理、基础工程、防水工程及预

    6.1.3无缝施工应采用跳仓法施工(

    根据无缝设计要求,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图6.1.3跳仓法施工浇筑示意 1一先期浇筑:2一后期浇筑

    图6.1.3跳仓法施工浇筑示意 1一先期浇筑;2后期浇筑

    6.1.4无缝施工跳仓分块单边最大尺寸不宜大于40m×40m,相 邻混凝土块体浇筑间隔时间不宜少手7d,跳仓接缝应符合施工缝 要求。

    6.1.5无缝施工设置水平施工缝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

    根据混凝土裂缝控制要求、混凝土供应能力、钢筋工程、预理管件

    安装等因素确定间歇时间。

    6.2.1无缝施工模板和支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2.1无键建施 优企 1应满足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并可靠承受施工过程 中的各类荷载; 2应保证结构和构件的形状、尺寸和位置,便于钢筋安装和 混凝土浇筑: 3应结合混凝土浇筑体养护方法进行保湿、保温构造 设计。 6.2.2 跳仓法施工留置的竖向施工缝宜用钢板网、免拆模铁丝网 分隔。

    6.3.1无缝施工时,钢筋配置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尚宜符合下 列规定: 1防裂构造钢筋宜利用结构受力及构造钢筋贯通布置; 2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置方式; 3温度、收缩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应大 于200mm。 6.3.2不充许混凝土面层开裂时,宜在距混凝土顶面20mm处 配置直径为4mm、间距为100mm的钢筋网。 5.3.3钢筋及其加工、制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

    6.4.1原材料计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的规定。

    6.4.1原材料计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

    量控制标准》GB50164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

    6.4.4混凝土拌合物人模温度,最高不宜大于35℃,最低不宜小

    6.4.7混凝土浇筑过程宜分层进行,分层浇筑应符合现行

    水、覆盖、喷涂养护剂等方式。选择养护方式应考虑现场条件、 境温湿度、构件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素。

    6.4.10混凝土养护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

    6.4.12当遇大风天气时,宜在施工作业面设置挡风设施

    7.0.1无缝施工浇筑体内监测点应真实反映出最高温升、里表温 差、降温速率。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面结构实体最小尺寸大于500mm,或温度裂缝和收缩 裂缝控制要求严格时,宜进行现场监测; 2监测点位置与数量应根据浇筑体温度场分布及温控要求 确定; 3监测点宜以浇筑体平面图长边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 试区,测试区内监测点应按平面均匀布置; 4测试轴线上,厚度方向中心区域监测点位不宜少于3处: 剖面周边的测温点宜设置在距结构表面内20mm~40mm位置 处,沿长度方向间距不应大于10m; 5环境温度测温点设置不宜少手1点,且应离开浇筑的结构 边缘。 7.0.2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测试宜符合 下列规定: 1宜根据每个测温点被混凝土初次覆盖时的温度确定各测 点部位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2结构内部、表面、环境测温,与浇筑、养护宜同步进行; 3宜按测温频率要求及时提供测温报告,包含测温点温度、 温度变化曲线、温度变化趋势分析等; 4混凝土结构中心位置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小于20℃时 可停止测温。

    入模温度测量,每台班不应少于2次;

    2混凝土浇筑后1d~3d内,每4h不应少于1次;4d~7d 内,每8h不应少于1次;7d至测温结束,每12h不应少于1次; 3气温骤变期间,应增加测温次数。 7.0.4测温元件的安装及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头安装位置应准确,固定牢固,并应与钢筋及固定架的 金属体绝热; 2引出线宜集中布置并妥善保护; 3混凝土浇筑不得直接冲击测试元件及引出线,振捣器不得 触及测试元件及引出线。

    7.0.5测试时宜及时描绘监测点的温度变化曲线、断面温度分布

    7.0.5测试时宜及时描绘监测点的温度变化曲线、断面

    曲线。监控数值异常时应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处理

    附录A无缝施工温度作用计算方法

    A.1.1水泥的水化热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A.1.1水泥的水化热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Q = Q。十Q。 4 7/Q±3/Q

    式中:Q 龄期z时的累积水化热(kJ/kg); Q—水泥水化热总量(kJ/kg); t龄期(d); 常数,依水泥品种、比表面积等因素确定。 A.1.2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应在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用量确定 后根据实际配合比通过试验得出。当无试验数据时,可按下式 计算:

    后根据实际配合比通过试验得出。当无试验数据时,可按下式 计算:

    化热调整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化热调整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k1 粉煤灰掺量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可按表A.1.3 取值; k2一一矿渣粉掺量对应水化热调整系数,可按表A.1.3 取值。

    表A.1.3不同掺量掺合料水化热调整系数

    注:表中掺量为掺合料占总胶凝材料用量的百

    4混凝土绝热温升可按下式计算

    A.2.1浇筑体内部温度场和应力场计算可采用一维差分法或有

    A.2.1浇筑体内部温度场和应力场计算可采用一维差分法或 限单元法。

    的有限元程序。采用一维差分法时,可将混凝土沿厚度划分为

    △t Tn, ( 2a △t 1)+△T..k 2 A 422

    式中:a一 混凝土的热扩散率,取0.0035m/h △T一 第n层热源在k时段之间释放热量所产生的 温升。 A.2.3混凝土内部热源在ti和t2时刻释放热量所产生的温差可 按下式计筒

    A.2.3混凝土内部热源在ti和t2时刻释放热量所产生的温差可 按下式计算:

    A.2.4在混凝土与相应位置接触面上释放热量所产生的温差可 取△T/2。

    A.3.1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可按下式计算:

    A.3.1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T(t) 龄期为t时,混凝土浇筑体的重表温 差(℃); Tm(t) 龄期为t时,混凝土浇筑体内的最高温度,可 通过温度场计算或实测求得(℃); T(t)一龄期为t时,混凝土浇筑体内的表层温度体检标准,可 通过温度场计算或实测求得(℃)。

    混凝土收缩的相对变形值可按

    1.4混凝土收缩变形值的当量温月

    土收缩的相对变形值可按下式计算

    T, (t)= ey (t)/a

    表A.4.1不同条件下混凝士收缩变形影响修正系类

    封头标准B.0.1混凝土抗拉强度可按下式计算:

    oz≤>f(t)/K x≤入ftk(t)/K

    ....
  • 土地标准
  • 相关专题: 无缝施工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