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1256-2017 桥梁顶升移位改造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为顶升托盘结构体系的一种,借助刚性梁体来分摊顶升支撑 力,实现均匀布置顶升荷载或增加顶升受力范围。
steel plate hoops
顶升移位施工过程中建筑技术论文,为对墩柱施加一定环向预压力,沿原墩 柱外壁布置的钢构件。
2. 1. 12 联系梁
onnectionbeam
桥梁顶升过程中具有垫块功能,并在顶升完成后作为 构一部分的垫板
verse direction
顶升移位施工过程中,桥梁纵横向轴线的实测值与设计值的 偏差量。
3.0.1对既有桥梁进行顶升移位改造,应进行技术、经济 分析和论证。
3.0.2桥梁顶升移位工程设计前,应进行现场调查、地基勘察,收
家现行有关规定在施工期间采取防船撞或防车辆撞击的措施。
3.0.8桥梁顶升移位宜采用整体同步控制系统实施顶升,
4.1.1桥梁顶升移位设计应根据结构特点、工程条件、改造目的 技术要求及检测鉴定结论等,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案。 4.1.2桥梁项升移位设计不宜改变结构原有受力体系,不宜损伤 原桥受力结构;当需改变受力体系或对结构有所损伤时,应对相应 结构或构件进行加固设计和验算。同时应对项升移位过程中及完 成后的整体结构及局部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验算,并应计 人临时结构的影响。
用值及相应组合值。项升移位过程设计可不计人混凝土收 变,不计算地震作用,但在震区作业时,应采取防震应急措放
4. 2顶升移位改造设计
4.2.1顶升移位设计应包括桥梁基础、托盘结构体系、底盘结构 体系、施力体系、临时支撑体系与限位体系等设计
4.2.1顶升移位设计应包括桥梁基础、托盘结构体系、底盘结构
1当原有勘察资料中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模量等参数 不充分时,宜通过补充勘察确定;当无法察时,可根据国家现行 相关标准调整后取用; 2承台和桩基的受力应根据不同的施工工况,分别进行结构
内力、应力与变形分析;宜对承台的抗裂性、承载力及桩基承载力 进行复核; 3当采用桩基作为支撑底盘结构系统的基础时,应根据项升 移位工程基底附加应力分布情况合理布置项升桩位,并宜采用对 称方式布置; 4当利用已有基础作为项升底盘结构时,可采用增大基础底 面积、增加耕基或增设支撑梁等方法改造原有基础; 5当采用增大基础顶升时,应按施I阶段受力设计,基底面 积应根据地基强度验算确定; 6当项升需增加桩基时,应计入施工阶段受力设计,并应计 人新旧桩基支撑条件、桩径与桩长差异等影响; 7当增加桩基时,应计入新增桩类型、布置等对既有基础的 影响; 8当增设支撑梁方法扩大承台时,应对原承台进行复核。 4.2.3桥梁顶升移位中的顶升底盘体系、顶升托盘体系设计应符 合下列规定: 1顶升底盘体系主要应包含承台、抱柱梁、牛腿、钢抱箍和盖 梁等类型,复杂桥梁的顶升,可按不同底盘体系组合。底盘体系选 型宜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择承台作为顶升底盘; 2)对深理式承台、深水承台或一柱一桩,宜采用抱柱梁作为 顶升底盘; 3)当顶升重量较小时,可选用钢牛腿作为顶升底盘; 4)当顶升重量很小或提供辅助作用时,可选用钢抱箍作为 顶升底盘; 5)当顶升高度较小时,可采用盖梁作为顶升底盘。 2项升托盘结构体系主要应包含原有工部梁体结构、分配 梁、盖梁或抱柱梁等类型,复杂桥梁的顶升,可按不同托盘体系组 合,托盘结构的选型应与底盘体系的选型匹配。
3设计底盘或托盘结构时,荷载及其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桥梁顶升过程中基本风压宜按10年一遇取值; 2)其他荷载应按本规范第4.1.3条或按实际荷载取值; 3应根据上部结构顶升过程中水平和竖向荷载的分布和传 递,和顶升时的最不利T况进行组合。 4对传递竖向荷载的混凝士抱柱梁进行结构设计时,新旧泪 结合面的抗剪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V≤V.=0.2f.A+0.85f.
武中:一 体型系数,一般取1. 1~2.0; V.一一新旧混凝土结合面抗剪承载力(kN); 较低值(kPa); A一一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面积(m); f一一结合面配置的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kPa);不采用植 筋工艺时,值为0; A一一结合面上同一水平截面植筋总截面面积(m); S.一一植筋的竖向间距(m); h。一一抱柱梁高度(m),大于0.5m。 5应对抱柱梁进行抗弯、抗扭及抗冲切承载力验算。 6对传递竖向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抱柱梁,施工时应凿除被抱 洁构的保护层,在浇筑外包混凝士前应将凿除截面冲洗十净。新 尧筑的混凝士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浇筑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原墩柱混凝土的强度 等级,且不应低于C30; 2)新浇混凝土的最小宽度不宜小于200mm。 7在墩柱下部设置顶升托盘结构时,宜根据墩柱高度设置临 时的联系梁。
1宜采用整体同步顶升技术; 2在顶升过程中,顶升施力系统应具备控制构件的运动姿 态、应力分布的功能,满足结构构件在空中长时间滞留及微动调节 的要求。
2在顶升过程中,顶升施力系统应具备控制构件的运动姿 态、应力分布的功能,满足结构构件在空中长时间滞留及微动调节 的要求。 4.2.5临时支撑体系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临时支撑体系宜采用便于安装与拆除的支承构件; 2工具垫块厚度应与千斤顶每次顶升设计行程相适应; 3每节支撑构件之间应可靠连接; 4对利用原桥墩、桥台作为临时支撑体系的基础,应对原桥 墩、桥台的承载力及稳定性进行验算; 5由接高垫板或由临时垫块形成的支撑构件,应计人多块叠 加厚度误差对顶升施工的影响; 6支撑体系的构件应对称布置。 4.2.6限位结构体系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强度、不同限位方向的结构刚度及稳定性应满足要求; 2应计入横桥向荷载、船舶撞击荷载或车辆撞击荷载的作 用; 3荷载设计值可根据横桥向失稳破坏的临界值确定,应根据 干斤顶的摩阻、最大转角、桥梁体重量及可能位置进行取值。当采 用简化计算时,可按原桥上部结构倾斜角度5°的作用力进行设计 和验算; 4限位结构与桥梁结构的间距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结构位置 的变化进行确定。 4.2.7墩柱高度调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段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采用高于原柱混凝土等级,并 宜采用便于灌注和成型的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切断钢筋的连接
1连接段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采用高于原墩柱混凝土等级 采用便于灌注和成型的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切断钢筋的连 满足I级接头的要求; 2被切断的墩柱上端结构顶升就位后,连接段主筋直径与
量不应少于原主筋,箍筋间距应按不大于100mm加密设置,连接 段混凝土应一次浇筑; 3一桩一柱式桥墩采用切断顶升施工工艺时,在桩柱连接 后,可外包钢筋混凝土做加固处理,
4.3.1顶升点的布置应根据桥梁结构、荷载分布进行,干斤项宜 以支座中心对称布置。 4.3.2顶升施T宜采用大吨位双作用油缸,局部空间狭小部位可 采用单作用薄型弹簧回缩油缸。 4.3.3项推移位施.工宜采用大吨位双作用油缸,牵引移位施T可 采用双作用空心油缸。 4.3.4顶升油缸宜配有液控单向阀或平衡阀等防止顶升油缸失 压的阀件。
式中:n 千斤顶数量; Gk 顶升时桥梁总荷载标准值(kN); 单个干斤顶额定承载力(kN); 安全系数,取值不小于1.5,水平承载时不小于 1.25
5.1.1桥梁顶升移位施工前,应进行施工现场调查,结合
5.1.1桥梁顶升移位施工前,应进行施工现场调查,结合现场情 况核对鉴定结果和设计图纸;应以现场情况和设计文件为依据,编 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同时应编制桥上及桥下的交通 组织方案。
5.1.2顶升移位施工应协调、平稳,应有监测和控制措施
1.6顶升液压油缸及泵站等设备应有备用方案
:!新老馄工结合闻应留毛处理,路露新鲜馄凝工 山, 深度不宜少于6mm,清洗干净后,方可涂界面处理剂。 5.1.8顶升移位施工工序可按照施工准备、称重、试顶升、顶升、 结构改造和检查验收的顺序进行。 5.1.9顶升移位施工中的各道工序,应按专项施工方案或施工组 织设计进行控制。各道工序完成后应对隐蔽工程进行检查验收 满足相应要求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对桥梁的技术状况应进行复查,重点应复查跨径、中线、标 度、主梁截面等主要参数,并应根据复查结果对施工方案作
高、坡度、主梁截面等主要参数,并应根据复查结果对施工
相应的调整。 5.2.2顶升设备应采用同源标准传感器进行自校准,并应 校准报告。
5.2.3施工准备宜按试顶升前的所有施工技术措施进
5.2.3施工准备宜按试顶升前的所有施工技术措施进行,包括托
5.2.3施工.准备宜按试顶开前的所有施工技木措施进行,包括托 盘结构体系施工、底盘结构体系施工、支撑体系施工、限位结构体 系施工、顶升系统的安装及调试、墩柱截断施工等。
1当直接采用梁体结构作为托盘体系时,应满足主斤顶安装 空间的要求;同时与干斤顶和临时支撑对应的梁体结构应形成水 平支撑面; 2当采用分配梁作为托盘体系时,钢分配梁应水平安装,钢 分配梁与被顶升梁体之间应有可靠支垫; 3当采用盖梁作为托盘体系时:应对破损、病害部位进行修 补和加固处理,并将其底面找平; 4当采用抱柱梁结构作为托盘体系时,应对结合面的原结构 遥毛处理;当采用植筋莲接时,应查明主筋位置,不得损伤主筋; 5当对梁体实施变坡顶升时,应在托盘结构中安装调平对中 装置,宜在伸缩缝处安装纵向限位装置,
5.3.2底盘结构体系施工应符合下列热
1当直接采用盖梁、墩柱、承台、桥台等作为底盘体系时,应 使千厅顶及支撑底部处于水平,并对结构缺陷进行修补;当盖梁、 敦柱、承台、桥台等承载力不足时,或面积不够时,应采用加固措施 或扩大措施; 2当采用牛腿结构作为底盘体系时,植筋工.艺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的规定; 3当采用钢抱箍作为底盘体系时,应按1.5倍的安全系数进 行钢抱箍承载力试验,试验通过后,方可进行顶升作业:
4当采用抱住梁结构作为底盘体系时,宜设置于地 下。当设置在其他位置时,完成顶升后,抱住梁结构应当拆
4当米用抱在结构作为底盘体系时,宜设置于地面线以 下。当设置在其他位置时,完成顶升后,抱住梁结构应当拆除。 5.3.3支撑体系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撑的中心线应准确定位: 当采用预理螺栓连接时,预理螺栓位置应准确; 3当采用植入螺栓连接时,钻孔除位置应准确外,还应避让 承台中的主筋; 螺栓安装数量应与法兰孔数相等; 5 不同直径的钢支撑连接时,应采用相应的转换接头。 5.3.4 限位结构体系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限位结构与被限位结构的间隙应顺直,宽度应满足被限位 结构的验收要求: 2限位结构的安装和拆除不应产生影响原结构受力安全性的 损伤,对因安装限位结构而在原桥结构上形成的孔洞应进行修补。 5.3.5项升系统的安装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干斤顶、油管、位移传感器及各类阀件的安装应满足要求: 2千斤顶安装应竖直,可采用正置或倒置两种方式; 3 油管连接时,油管接头、分配器应清洁: 4油管应在无压情况下拆除,油管拆除后应将油管用堵头封 住,油管内部的液压油不得外漏; 5顶升系统位移传感器的准确度不应低于0.2级; 6位移传感器安装位置处的位移,应与所对应的千斤顶合力 作用点相一致; 7系统在使用前,应进行不少于1h的保压试验。 5.3.63 墩柱截断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顶升系统逐级加载,截断时加载应达到墩柱荷载设计值 的90%; 2在整个截断过程中,系统应处于保压状态;
5.3.3支撑体系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限位结构与被限位结构的间隙应顺直,宽度应满足被限 沟的验收要求: 2限位结构的安装和拆除不应产生影响原结构受力安全性 伤,对因安装限位结构而在原桥结构上形成的孔洞应进行修衣
1千斤顶、油管、位移传感器及各类阀件的安装应满足要求; 2 千斤顶安装应竖直,可采用正置或倒置两种方式 3 油管连接时,油管接头、分配器应清洁: 4油管应在无压情况下拆除,油管拆除后应将油管用堵头封 住,油管内部的液压油不得外漏; 5顶升系统位移传感器的准确度不应低于0.2级; 6位移传感器安装位置处的位移,应与所对应的千斤顶合力 作用点相一致; 7系统在使用前,应进行不少于1h的保压试验。 5.3.6 墩柱截断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顶升系统逐遂级加载,截断时加载应达到墩柱荷载设计值 的90%; 2在整个截断过程中,系统应处于保压状态; 3宜选用活官型号的液压金刚石绳锯切割设备
5.3.7 采用压力控制设备进行项升作业时,在试顶升前应进行称 重。
5.3.8试顶升应符合下列规
1试顶升前应解除全部顶升结构与其他结构的连接,结构顶 升空间内不得有障碍物; 2试顶升宜按开始分离、持续分离、确认分离,分阶段实施; 3试项升过程中油路应正确,传感器工作应正常,数据传输 应稳定正确,系统工作应稳定; 4试顶升高度不宜大于10mm。 5.3.9 正式顶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试顶升的结果,确定开始正式顶升; 2 应及时用长支撑替换短支撑,并及时安装横向联系杆件; 3 顶升及顶降的速度不宜大于3mm/min; 4应随时观测系统压力的变化情况,同时随时对每个位移传 感器的数据与监测方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异常宜立即停止顶升,消 余隐惠后方可继续作业; 5变坡顶升时,干斤顶应在充许偏斜角度范围内工作; 6顶升完成后,桥梁中线和高程应满足设计要求。
5.4.1移位施工的准备应包括托盘结构体系施工、底盘结构体系
5.4.1 移位施工的准备应包括托盘结构体系施工、底盘结构体系 施工、限位结构体系施工、移位施力系统的安装调试等。 5.4.2移位前应去除所有障碍物,且应将梁体顶升脱离支座。 5.4.3千斤顶安装应水平顺直,与反力后背接触处应密贴。
施工、限位结构体系施工、移位施力系统的安装调试等。 5.4.2移位前应去除所有障碍物,且应将梁体顶升脱离支座。 5.4.3千斤顶安装应水平顺直,与反力后背接触处应密贴。 5.4.4移位作业时,应均匀、缓慢、同步。移位速度宜控制在 10mm/min,最大移位速度不宜大于30mm/min,并应及时纠正产 生的偏位。 5.4.5移位过程中应随时监控位移及压力的变化,消除隐患后方
5.4.5移位过程中应随时监控位移及压力的变化,消除隐患后方 可继续作业。
5.5.1结构改造施工宜按墩柱接高、桥台改造、承台执
5.5.1结构改造施工宜按墩柱接高、桥合改造、承合打大、垫石修 复、梁体改造等工序实施。 5.5.2墩柱接高可分为直接接高和断柱接高两种情况,均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应对连接面的混凝土进行凿毛处理; 2 墩柱主筋应采用机械连接方式: 3混凝土等级宜高于原墩柱,并宜采用便于灌注和成型的自 密实微胀混凝土; 4断柱连接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应密实。 5.5.3桥台改造可分为接高改造和台改墩两种情况,均应制定专 项施工方案。 5.5.4当采用承台扩大时,应将原混凝土表面凿毛且冲洗十净。 灌注混凝土前,凿毛面应湿润清洁,新老钢筋应分层分区对应焊
.4当采用承台扩大时,应将原混凝土表面凿毛且冲洗十 主混凝土前,凿毛面应湿润清洁,新老钢筋应分层分区对应
5.5.5当采用垫石修复时,应将原垫石表面凿毛且冲洗干净。当
1梁体端部切割时,严禁破坏既有预应力筋锚固装置; 2局部加厚时,宜在满足设计要求基础上减轻加厚部分的重量。
5.6.1 千斤顶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轴线应竖直,其偏差应小于5°; 2 顶部与顶升构件接触部位宜采取防滑措施: 3 严禁超载和超行程使用; 平移施工时,应有抗侧翻措施,滑移面间应有摩擦副材料。
5.6.2顶升液压系统中应安装专用阀件,顶升和顶降
6.2顶升液压系统中应安装专用阀件,顶升和顶降过程中运
措施应平稳,并应采取在停电、油管断裂等意外情况出现时的施工 安全措施。
6.3控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6.3控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
1控制系统应能实现位移同步顶升控制功能,能精确控制顶 升点同步升降并反映顶升力大小;同时应具有顶力显示、同步误差 超限报警等提示功能; 2控制系统应具有在顶升前消除干斤顶与梁体底部之间间 隙的预顶升功能; 3控制系统的位移显示及控制精度不应大于2mm。 5.6.4施工设备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开点同步开降开反映顶开力大小;向时应具有顶力显示、同步误差 超限报警等提示功能; 2控制系统应具有在顶升前消除干斤顶与梁体底部之间间 隙的预顶升功能; 3控制系统的位移显示及控制精度不应大于2mm。 5.6.4施工设备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前应对所有施工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 全教育培训; 2设备的操作应依据操作流程进行,各关键设备的工程相关 参数表应明示; 3在桥梁完全顶升脱离支座之前,不得进行顶推或牵引等移 位工作; 4使用千斤顶时,严禁工作人员位于千斤顶安全阀的前面: 安全阀有损坏者不得使用。
5.4施工设备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6.1.1施工前应制定监测与控制方案。 6.1.2监控的内容应包括上部结构的监控、下部结构的监控、施 工临时结构及设备的监控。 6.1.3对存在病害的桥梁,在顶升移位过程中应加强对既有病害 的监控。 6.1.4应根据施工方案,对顶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态变化确定 必要的预警值和极限值。 6.1.5顶升过程中每一行程完成后,应对临时支撑、液压干斤顶 管线、系统状态等进行详细检查,并应记录;当经检查各个环节状 态完好时,方可实施下一个行程的施工。 6.1.6当监测结果出现结构应力和变形、升设备油压等异常
6.1.5项升过程中每一行程完成后,应对临时支撑、液压一
管线、系统状态等进行详细检查,并应记录;当经检查各个环节状 态完好时,方可实施下一个行程的施工。 5.1.6当监测结果出现结构应力和变形、顶升设备油压等异常 时,应暂停施工,待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5.1.7桥梁顶升移位改造施工期间,应建立对桥梁主体结构及辅 助设施的巡视检查制度
6.2.1对桥梁顶升移位改造施工的全过程应进行结构状态的 监测与控制,包括确定初始状态参数、施工过程监控等。施工 过程应包括桥梁的位移和裂缝监测,宜监测结构应力或应变、 结构和环境温度等。监测项目及频率可按表6.2.1的规定执 行。
表 6.2.1 桥染顶升监测项目及频
2桥梁位移监测应符合下列
1位移监测的内容宜包括桥梁结构的水平和竖向位移、扭 转、裂缝、伸缩缝错动及开合、支撑构件的倾斜与变形等; 2位移监测应按测点精度要求确定监测网等级,并根据桥梁 规模、结构特征和场地条件等因素,确定位移监测控制网和监测方 案; 3位移监测点宜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 4位移监测的测点布置、仪器安装应在顶升位移改造施工前 完成,并获取初始数据: 5位移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位移监测断面宜与顶升或平移用液压干斤顶所在截面相 一致,宜设置于桥梁支座所在截面;根据不同跨径桥梁, 可在四分之一跨和跨中增设监测断面; 2对采用顶升法改造的桥梁,主梁水平位移和阶段竖向位 移测点宜设置在桥面,沿桥面横向布置不应少于两条测 线;主梁实时竖向位移监测位移传感器可布置于梁底顶 升干斤顶附近; 3)对采用平移法改造的桥梁,主梁阶段水平位移和竖向位 移测点应设置在桥面,沿桥面横向布置不应少于两条测 线:主梁实时水平位移监测位移传感器可布置于梁侧顶
推十斤顶附近; 4)顶升支撑构件的倾斜测点位置可根据构件的长度确定, 可将测点布置在构件顶部,也可在构件四分点和中点增 设测点。
6.2.4应力或应变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力或应变监测应与变形监测相结合,不同监测项目间数 据应能相互验证; 2应力或应变测点布置应根据结构在施工全过程中的受力 持点选择关键或敏感部位设置,具体位置可通过建立桥梁结构模 型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确定。 6.2.5当支撑体系作用于桥梁下部结构时,应根据分析结果确定
6.2.5当支撑体系作用于桥梁下部结构时,应根据分析结果确定
6.2.6设备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6.2.6设备监测应符合下列
1设备监测内容宜包括液压系统压力与干斤顶行程; 2施工方设备运行数据应与监测结果进行校核;若出现异常 情况,应暂停施工.并及时处理; 3控制系统应能实现全自动同步位移,设备监测应具有故障 报警功能。
结构的状态作出评定,并提交施工阶段监控报告,施工全部结束 后,应提交监控总结报告。
6.3.2监测数据整理应项目齐全,数据可靠,规格统一,说明、图
各施工阶段各测点实时位移、裂缝宽度与时间关系
2 各测点阶段位移累计值与设计限值的比较; 3 实测裂缝宽度与监控限值的比较。 6.3.4 应力、应变监测结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各施工阶段各测点实时应力与时间关系图; 2 各测点阶段应力累计值与设计限值的比较。 6.3.5 温度监测结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环境温度实测值与时间关系; 桥梁主体结构的日照温差梯度; 宜包括温度变化对桥梁结构实测位移、应力的影响。
7.0.1桥梁顶升移位改造工程的检验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同 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和《公 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相关规定。 7.0.2项升工程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应符合下列原则: 1桥梁顶升过程质量验收的划分、组合和程序应执行现行的 关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2按顶升施工的主要工序(工种)划分分项工程; 3按顶升的主要部位划分分部工程; 4按工程的结构形式、使用功能、施工和交(竣)工验收的独 立性划分单位工程; 5顶升工程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宜符合表7.0.2 的规定。
顶升工程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
pvc标准7.0.3顶升工程验收应按分项、分部验收及竣工验收两个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米用*宜”,反面词米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米用“宜”,反面词米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桥梁顶升移位改造技术规范》GB/T512562017,经住房城 乡建设部2017年7月31日以第1641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范制订过程中,编制组深人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桥梁顶 升移位程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筒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标准,通 过抱柱梁节点承载力试验、顶升板梁时铰缝的差异性等多项试验 取得了包括抱柱梁受力特点、项升误差控制等重要技术参数。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 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桥梁顶升移位改造技术规 范》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 的自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 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 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
总 则 03 术语和符号 (34) 2. 1 术语 (34) 2. 2 符号 (34) 基本规定 (35) 设 计 (36) 4. 1 般规定 (36) 4.2 顶升移位改造设计 (37) 4.3 设备配置 (46) 施 工. (47) 5. 1 一般规定 ( 47) 5. 2 施T准备 ( 47) 5. 3 顶升施丁 (48) 5. 4 移位施.工 (50 ) 5. 5 结构改造施T. (50 ) 5. 6 施T设备与操作 (50 ) 施工监控 (52) 6. 1 一般规定 (52) 6. 2 监测内容与方式 (53) 6. 3 监控成果 (55) 质量检验 (57)
发展的需要,同时需要符合安全、经济、节能、环保、施工方便的原则 起到促进顶升位移改造技术水平的提高,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作用。 1.0.2本条明确了本规范适用的桥梁结构类型和不同行业桥梁 的顶升移位改造工程,内容包括设计、施工、质量检测与验收等。 针对不同行业的桥梁工程有不同的设计、施工与验收规范或标准, 本规范仅对桥梁顶升移位与改造提出相关规定。 根据目前桥梁顶升移位技术水平以及施工可行性,本规范的 适用范围主要包括梁桥、刚架桥和拱桥。其他桥型在满足结构和 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可参照执行。 梁桥包括简支梁、悬臂梁、连续梁等。当顶升支点与原支座位 置距离较小时,结构受力状态通常变化不大,采用同步顶升方法, 就能保证桥梁整体、均匀、缓慢地升高。对于刚架桥,如连续刚构。 由于墩梁固结,其顶升施工存在一定度,需要通过精确计算分 析,掌握结构实际受力状态·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才 能保证顺利完成体系转换和桥梁升高。 拱桥可分为有推力拱桥和无推力拱桥。有推力拱桥,因存在 水平推力,在实践中往往无法采用临时措施消除,因此,桥梁项升 难以实施;但不排除借助临时系杆等措施在克服水平推力的前提 下进行顶升。对于无推力拱桥,由于加劲梁(系杆)承担了水平力, 其外部为静定结构,桥墩不承受水平力,相对而言,可实施性较强。 对于常见的桥梁结构,只要支撑约束处无较大的水平力,且解 余约束后桥梁结构受力状态变化不大时,可考虑采拥顶升移位技 术实施桥梁改造。
本章仪将本规范出现的、相对于桥梁顶升相关的术语列出。 有关桥梁专业性的术语,技术人员较为熟悉,或根据本规范参照其 他规范时可查。术语的定义只是概括性涵义,如抱柱梁等灰铸铁标准,是结合 桥梁顶升施工和便于理解角度来定义的。英文术语仅供引用参 考。
....- 相关专题: 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