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101-2015 建筑抗震试验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为研究在外界荷载或振动作用下结构或构件的弹塑性 用与原型结构相似材料制成的与原型结构相似的模型
以控制变形量进行的加载方式。
轨道交通标准规范范本reacting equipm
2. 1. 11 拟静力试验
通过荷载控制或变形控制对试体进行低周往复加载,使试体 性阶段直至破坏的全过程试验
2.1.12拟动力试验1
通过振动台台面对试体输入地面运动,模拟地震对试体 的抗震试验。
initial displacement methoc
对试体施加初位移然后突然释放使之振动而测定其动力性 的方法。
利用周围环境的随机振动激发试体振动而测定其动力性育 方法。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Q 质量密度; 0om 模型材料的质量密度; P1m 人工质量对模型产生的附加质量密度; D. 原型结构材料的质量密度。
2.2.4拟静力、拟动力试验用
2.2.5模型试验相似系数
Sa 加速度相似系数; Sd 位移相似系数; SL 几何尺寸相似系数; SE 弹性模量相似系数; SEN 能量相似系数; St 频率相似系数; Sri 力相似系数;
Sg 重力加速度相似系数 S. 时间相似系数; S. 速度相似系数; Se 应变相似系数; S. 应力相似系数。
S速度相似系数; S一一应变相似系数; S。一应力相似系数。 .2.6拟动力试验数值计算符号 C 试体阻尼; [C] 试体的阻尼矩阵: [K] 多质点试体的初始侧向刚度矩阵; M、M; 试体质量和第i个质点的质量; [M] 试体质量矩阵; m、℃、P 等效质量、等效阻尼和等效试体恢复力; P、(P) 试体的恢复力和恢复力向量; P; 第i质点的恢复力; U; 第振型曲线中第i个质点位移与最大位移的 比值; X、(X) 试体的速度和速度向量; x、(x)一 试体的加速度和加速度向量; X、X、X 等效位移、等效速度和等效加速度; Z。、(之。) 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和加速度向量: 入; 、入 第i和i振型的阻尼比; Wi、Wj 第i和i振型的圆频率; △t 积分时间间隔(地震加速度取值时间间隔)
2.2.6拟动力试验数值计算
3.1.1采用模型或截取部分结构作试体时,应根据试验目 使试体与原型结构在几何、物理、构造、力学和边界条件等 的主要特性满足相似条件。
3.1.1采用模型或截取部分结构作试体时,应根据试验目的
3.1.2当试体为构件时,同类构件不宜少于3个;用于基本性
3.1.2当试体为构件时,同类构件不宜少于3个;用于基 能试验的构件数量,应考虑影响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采用正 计法等方法确定,
3.1.3试体的尺寸应综合考虑试验的目的和要求、试验设备条
1砌体试体缩尺比例不宜小于1/4。 2钢筋混凝土试体拟静力、拟动力试验的缩尺比例不宜小 于1/10,节点的缩尺比例不宜小于1/5;振动台试验弹塑性模型 的缩尺比例不宜小于1/50。 3钢结构拟静力、拟动力试验模型的缩尺比例不宜小于1/5, 振动台试验弹塑性模型的缩尺比例不宜小于1/25。 4振动台弹性模型试验的缩尺比例不宜小于1/100。 3.1.4试体设计及制作应满足安装、加载、量测等要求。 3.1.5试体制作采用的主要材料应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砌筑砂浆、混凝土试块应与试体同时同批制作,且应与 试体在同等条件下养护。 2砌体试块力学性能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基本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9的规定。 3混凝土试块力学性能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 A
4试体所用钢筋、钢丝与金属板材应在同批次材料中取样, 其力学性能的评定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金属材料拉伸试 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8.1及相关标准的 规定。 3.1.6模型试体材料重力密度不足时可采用均匀附加质量块弥 补,附加质量块应与试体粘牢
3.2.1模型试验应按力学基本方程或量纲分析法建立相
3.2.2拟静力、拟动力试验宜按表3.2.2规定的相似系数确定 相似关系。
表3.2.2拟静力、拟动力试验模型相似系数
3.2.3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宜按表3.2.3规定的相似系数确定 相似关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模型与原型结构在具有同样重力加速度效应的情况下
进行试验时,宜按表中弹塑性模型相似系数确定相似关系;实际 试验时可采用人工质量模拟的弹塑性模型,受振动台承载能力限 制时,尚可采用实用弹塑性模型。 2对于可忽略重力加速度影响的模型和只涉及弹性范围工 作的弹性模型,可按表3.2.3中忽略重力效应的弹性模型的相似 系数确定相似关系。 3人工模拟质量的等效质量密度的相似系数S。应按下列 公式计算确定。
Pim+Pom Pp 01m L
式中:P1m 人工模拟质量施加于模型上的附加材料的质量 密度; Pom 模型材料的质量密度; 原型结构材料的质量密度。
砌块与顶梁之间的水平灰缝砂浆强度等级应高于试体设计砂浆强 度等级,且不应低于 M10。
3.3.4混凝土试体宜采用力学性能和骨料级配与原型结构有 似性的混凝土。
3.3.5模型的钢筋或钢材应符合相似性的要求。采用光
模拟带肋钢筋时宜作表面刻痕处理;当采用调直处理的盘圆 时,应计入力学性能的影响,
6小比例缩尺模型的动力试验可采用钢丝、铜材模拟原型 中的钢筋、钢材。
3.3.6小比例缩尺模型的动力试验可采用钢丝、铜材模
4.1.1本章适用于建筑结构构件及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 及模型结构或原型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 试验。
4.1.2柔性或易失稳试体的拟静力试验,应采取防失稳的找
4.1.2柔性或易失稳试体的拟静力试验,应采取防失稳的技术 措施。
4.2试验装置及加载设备
4.2.1试验装置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试验装置与试验加载设备应满足试体的设计受力条件和 支承方式的要求。 2试验台座、反力墙、门架、反力架等,其传力装置应 具有足够的刚度、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试验台座应能承受 竖向和水平向的反力。试验台座提供反力部位的刚度不应小 于试体刚度的10倍,反力墙顶点的最大相对侧移不宜大于 1/2000。 3通过千斤顶对试体墙体施加竖向荷载时,应在门架与加 载器之间设置滚动导轨或接触面为聚四氟乙烯材料的平面导轨 (图4.2.1)。设置滚动导轨时,其摩擦系数不应大于0.01;设置 平面导轨时,其摩擦系数不应大于0.02。 4竖向加载用千斤顶宜有稳压装置,保证试体在往复试验 过程中竖向荷载保持不变。 5作动器的加载能力和行程不应小于试体的计算极限承载 力和极限变形的1.5倍。 6加载设备精度应满足试验要求。
图4.2.1墙片试验装置示意
4.2.2梁式构件可采用不设滚动导轨的试验装置(图4.2.2
图4.2.2梁式构件试验装置示意 1一门架;2一往复作动器;3一反力墙;4一试验梁;
4.2.3顶部不容许转动的试体,可采用四连杆试验装置(图
4.2.3顶部不容许转动的试体,可采用四连杆试验装置(图
4.2.3),四连杆机构与L形加载曲梁均应具有足够的刚度。 弯剪受力为主的试体可采用墙片试验装置(本规程图4.2.1)
a)侧边四连杆机构与L型加载曲梁装置示意
图4.2.3顶部无转动的抗剪试验装置示意 1一反力墙:2一千斤顶;3一导轨;4一门架;
4.2.5对结构进行多点同步侧向加载时,可采用多点加载试验 装置 (图 4. 2. 5)。
装置(图4. 2.5)
4.3.1应根据试验目的选择测量仪表,仪表量程宜为试体极限 破环计算值的1.5倍,分辨率应满足最小荷载作用下的分辨 能九
4.3.1应根据试验目的选择测量仪表,仪表量程宜为试体极限
4.3.2位移测量仪表的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所测总位移的
4.3.2位移测量仪表的最小分度值不宜天于所测总位移的 0.5%。示值允许误差应为满量程的士1.0%。 4.3.3应变式测量仪表的精度、误差和量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种应变式传感器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2ue,示值允许 误差为满量程的士1.0%,量程不宜小于3000ue; 2静态电阻应变仪的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1ue。
4.3.4数据采集系统的A/D转换精度不得低于12位。
.4数据采集系统的A/D转换精度不得低于12位。
体屈服前按倒三角形分布采用力控制模式加载,屈服后应根据数 值分析结果确定各层之间的位移加载模式。
直分析结果确定各层之间的位移加载模式。 4.4.8双向拟静力试验可以按两个单方向拟静力试验的叠加实 施,加载规则和控制模式应由研究内容的需要确定。施加轴力的 装置应能实现双向滑动
施,加载规则和控制模式应由研究内容的需要确定,施加轴力的 装置应能实现双向滑动
4.5.1试体的荷载及变形试验资料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裂荷载及变形应取试体受拉区出现第一条裂缝时相应 的荷载和相应变形: 2对钢筋屈服的试体,屈服荷载及变形应取受拉区纵向受 力钢筋达到屈服应变时相应的荷载和相应变形; 3试体承受的极限荷载应取试体承受荷载最大时相应的 荷载; 4破坏荷载及极限变形应取试体在荷载下降至最大荷载的 85%时的荷载和相应变形
4.5.2试体的骨架曲线应取荷载变形曲线的各级加载第
4.5. 2试体骨架
4.5.31 试体的刚度可用割线刚度来表示,割线刚度K,应按下 式计算:
式中:十F;、一F,一一第i次正、反向峰值点的荷载值 十X;、一X,第i次正、反向峰值点的位移值。 4.5.4试体的延性系数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u 试体的极限变形; Av 试体的屈服变形。
4.5.5试体的强度退化系数入;
S(ABC+CDA) E S(OBE+ODF) 1 Seq = 2元
式中: S(ABC+CDA) 图4.5.6中滞回曲线所包围的面积: S(OBE+ODF) 图4.5.6中三角形OBE与ODF的面积 之和。
图4.5.6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计算
5.1.1对刚度较大的多质点模型,宜采用等效单质点拟动力试 验方法。 5.1.2对地震动力反应中模型不同部位的部件会呈现弹性与弹 塑性的结构,可采用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 5.1.3拟动力试验前,应根据结构的拟建场地类型选择具有代 表性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并形成计算机的输入数据文件。地 震波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
5.2.1拟动力试验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设备宜采用闭环自动控制的电液伺服试验系统; 2与动力反应直接有关的控制参数仪表不应采用非传感器 式的机械直读仪表, 5.2.2加载设备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验系统应能实现力和位移反馈的伺服控制: 2系统动态响应的幅频特性不应低于2(mmXHz); 3力值系统允许误差宜为满量程的士1.5%,分辨率应小于 或等于满量程的0.1%; 4位移系统允许误差宜为满量程的士1%,分辨率应小于或 等于满量程的0.1%; 5加载设备在一段加速度时程曲线的试验周期内,应稳定 可靠、无故障地连续工作。 长制整42共的折宝选
5.2.1拟动力试验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设备宜采用闭环自动控制的电液伺服试验系统; 2与动力反应直接有关的控制参数仪表不应采用非传唇 式的机械直读仪表。
5.2.3测量仪表可按本规程第 4.3节的规定选择。
5.2.4试体各测量值,应采用自动化测量仪器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采样频率不应低于1Hz。 5.2.5拟动力试验采用的计算机(包括软件)应满足实时控制 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输出等功能要求。 5.2.6试体控制参量、结构量测参量应通过标准D/A接口、 A/D接口,实现控制与数据采集。 5.2.7试验装置的设计宜符合本规程第4.2节的规定。
体连接(图5.2.8)
抗震标准规范范本体连接(图5.2.8)
a)垂直加载伺服作动器
(b)水平加载伺服作动器
图5.2.8两种伺服作动器结构
5.2.9施加试体竖向恒载时,宜采用短行程的伺服作动器并配 装能使试体产生剪弯反力的装置,恒载精度应为土1.5%。当采 用一般液压加载设备装置(图5.2.9)时,应有稳压技术措施, 稳压允许误差应为±2.5%。
5.3试验实施和控制方法
5.3.1拟动力试验应根据试体不同工作状态的要求,可将输人 地震波按相似比对加速度幅值和时间间隔进行调整。 5.3.2试验前宜对模型先进行小变形静力加载试验,以确定试 体的初始侧向刚度。 5.3.3拟动力试验初始计算参数应包括各质点的质量和高度、 初始刚度、自振周期、阻尼比等。 5.3.4试验的加载控制量应取试体各质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 位移。当试体刚度很大时家电标准,可采用荷载控制下逼近位移的间接加 载控制方法,但最终控制量仍应是试体质点位移量。 知标信玉一彩该级加我下
输出量、限位等采取消除试验系统误差的措施。
加速度,应按试体第一次出现裂缝且该裂缝随地震加速度增 开展时的相应数值确定,并应记录此时的地震反应时间。
....- 相关专题: 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