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258-2011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迭合楼板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由各类梁与预制带肋底板组成,并通过配筋及浇筑混凝土 层而形成的装配整体式楼盖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2.2.4计算系数及其他
水电站标准规范范本3.1.1预制带肋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
3.1.1预制带肋底板的混凝士强度等级不值低于C40且不应低 于C30,叠合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 3.1.2混凝土力学性能标准值和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取用。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取用
3.2.1受力的预应力筋宜采用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或冷轧带肋
3.2.1受力的预应力筋宜采用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或冷轧带肋 钢筋;受力的非预应力钢筋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冷轧带肋钢 筋,也可采用热轧光圆钢筋
3.2.2受力的预应力筋和受
3.2.2受力的预应力筋和受力的非预应力钢筋力学性能标
和设计值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和《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的规定取用。 受力的预应力筋的直径不应小于5mm:受力的非预应力钢筋的 直径不应小于6mm。
直径不应小于6mm。 3.2.3在预制带肋底板和叠合层中配置的各类构造钢筋,可根 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其直径不应小于4mm。
4.1.1本规程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结构设
GB50010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 行设计。
4.1.2叠合楼板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应与整个结构保持
1制作阶段:预制带肋底板在放张、堆放、吊装及运输阶 ,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板底不应出现裂缝;预制非预应力带 肋底板的板底不宜出现受力裂缝; 2施工阶段:应对预制带助底板的承载力、裂缝控制分别 进行计算或验算; 3使用阶段:应对叠合楼板的承载力、挠度及裂缝控制分 别进行计算或验算。 预制带肋底板在制作、运输及安装时,应考虑动力系数,其 直可取1.5,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4.1.4叠合楼板应根据施工阶段支撑设置情况分别采用下列不 司的计算方法: 1施工阶段不加支撑的叠合楼板,应对预制带肋底板及浇 筑叠合层混凝土后的叠合楼板按二阶段受力分别进行计算。预制 带肋底板可按一般受弯构件考虑,叠合楼板应考虑二次叠合的影 响,此时,应按本规程第4.2节的规定进行荷载与内力分析;其 承载力、挠度及裂缝控制应按本规程第5章的规定计算或验算。 2施工阶段设有可靠支撑的叠合楼板,可按整体受弯构件 考虑,其承载力、度及裂缝控制计算或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1.6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叠合楼板验算,对采用预制 带肋底板的叠合楼板应采用荷载标准组合进行计算;对米 非预应力带肋底板的叠合楼板应采用荷载准永久组合 十算。
4.2.2承受均布荷载的叠合楼板,其均布荷载设计值应按下列 公式计算:
4=91十42 q1 = %YGGkl 2 = %(%Gk2 + %Qk)
式中:q 均布荷载设计值(kN/m?): q1 叠合楼板自重设计值(kN/m); 外加荷载设计值(kN/m); Gki 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带肋底板和叠合层)自重标准 值(kN/m); G2一 第二阶段面层、吊顶等自重标准值(kN/m); Qk一 第一阶段可变荷载标准值Qkl与第二阶段可变荷载 标准值Qk2两者中的较大值(kN/m); 一 结构重要性系数; YG一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YQ一一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4.2.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对预制带肋底板和叠合楼板 进行弹性分析或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 立按下列规定取用: 预制带肋底板
进行弹性分析或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 应按下列规定取用: 预制带肋底板
叠合楼板跨中正弯矩区段和支座负弯矩区段
Mi = MiG + MiQ V, = Vig +Vio
Mmid = MiG +M2G + M2Q Msup = M2G + M2Q V = Vic +V2G + V2Q
M2G 第二阶段面层、吊顶等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 矩设计值(N·mm),当考虑内力重分布时,应 取调幅后的弯矩设计值: M2Q 第二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 (N·mm),当考虑内力重分布时,应取调幅后 的弯矩设计值; V1G 叠合楼板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剪力设计值 (N); V1Q 第一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剪力设计值 (N); V2G一 第二阶段面层、吊项等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剪 力设计值(N); 第二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剪力设计值 (N)。 当叠合楼板符合单向板的计算条件时,其内力设计值应 列规定:
4.2.4当叠合楼板符合单向板的计算条件时,其内力设计值应 符合下列规定: 1承受均布荷载简支板的跨中弯矩设计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B一板的计算宽度(mm); lo一一板的计算跨度(m)。 2承受均布荷载的多跨叠合连续板,当相邻两跨的长跨与 短跨之比小于1.1、各跨荷载值相差不大于10%时,可按弹性分 析方法计算内力设计值,并可对其第一阶段荷载产生支座弯矩设 计值进行适度调幅,调幅幅度不宜大于20%。 4.2.5承受均布荷载的单向叠合楼板,其剪力设计值可按本规 程第4.2.4条的计算原则确定。 4.2.6承受均布荷载的双向叠合楼板,可按弹性分析方法计算 内力设计值,也可对其第二阶段荷载产生支座弯矩设计值进行适
4.2.7承受均布荷载的单向多跨叠合板,在正常使用极限状
4.2.8承受均布荷载的双向叠合楼板,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 的内力值,宜选择符合实际的方法计算,也可按正交异性板 计算,
4.2.8承受均布荷载的双向叠合楼板,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
预加力产生的混凝士法向应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进行计算。
5.1.1预制带肋底板及叠合楼板应按短暂设计状况、持
5.1.1预制带肋底板及叠合楼板应按短暂设计状况、持久设计 状况进行设计,对地震设计状况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抗震构造措施的规定。 5.1.2在短暂设计状况、持久设计状况下的预制带肋底板及叠 合楼板均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计算,并应对正常使用极限 状态进行验算。
5.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受剪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的规定。
对叠合面进行受剪强度验算,但应符合本规程第6.1.3条的构造 规定。
5.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5.3.1预制带肋底板在制作、施工、堆放、吊装等阶段的验算 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正截面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可 按下列公式验算:
Oet ≤ftk 0c ≤ 0. 8 fck
平行板肋方向的裂缝控制,应按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规定 列公式验算:
中k一 便用阶段按荷载标准组合计算控制截面抗裂验算边 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N/mm); Opc于 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控制截面抗裂验算边缘混 凝土的法向预压应力(N/mm); ftkl 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N/mm?); MiGk 叠合楼板自重标准值Gk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值 (N · mm); M2k一一 第二阶段荷载标准组合下在计算截面上产生的弯矩 值(N·mm); M2Gk 一 第二阶段面层、吊顶等自重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 的弯矩值(N·mm); M2Qk 使用阶段可变荷载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值 (N mm); Wo1一 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 矩(mm) ;
W。一一叠合楼板计算截面边缘的换算截面弹性抵抗矩 (mm3)。 5.3.3采用预制非预应力带肋底板的叠合楼板的正、负弯矩区, 以及采用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的叠合楼板的垂直板肋方向止、负 弯矩区,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规定的裂缝宽度限值及相应计算公式进行裂缝宽度验算。 5.3.4采用预制非预应力带肋底板的叠合楼板,纵向非预应力 钢筋应力应按下式验算:
0sg ≤ 0. 9 f
式中:0sq 在荷载准永久组合下叠合楼板纵向非预应力钢筋的 应力,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规定进行计算(N/mm); fy:一一非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 5.3.5采用预制非预应力带肋底板的叠合楼板和采用预制预应 力带肋底板的叠合楼板的挠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进行验算。
1板肋及预留孔洞的宽度和高度应满足施工阶段承载力、 刚度要求。 2边孔中心与板端的距离l1不宜小于250mm,肋端与板端 的距离 L,不宜大于 40mm,预留孔洞的宽度 L.不应大于 2倍预
6.1.2叠合楼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10mm且不应小于90mm。叠
合层混凝士的厚度不宜小于80mm且不应小于60mm;高度超过 50m的房屋采用叠合楼板时,其叠合层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 80mm。板肋上方混凝土的厚度不应小于25mm。 当叠合楼板跨度小于或等于6.6m时,实心平板的厚度h2 不应小于30mm;当叠合楼板跨度大于6.6m时,实心平板的厚 度hz不应小于40mm。 6.1.3预制带肋底板上表面应做成凹凸差不小于4mm的粗糙 面。承受较大荷载的叠合楼板,宜在预制带肋底板上设置伸入叠 合层的构造钢筋 6.1.4叠合楼板开洞应避开板肋位置,宜设置在板间拼缝处, 圆孔孔径d或长方形边长6不应大于120mm,洞边距板边距离 1不应大于75mm(图6.1.4),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洞未截断实心平板的纵向受力钢筋且开洞尺寸不天于 80mm时,可不采取加强措施; 2开洞截断实心平板的纵向受力钢筋或开洞尺寸在80mm~ 120mm之间时,应采取有效加强措施,可根据等强原则在孔洞 四周设置附加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数量不应少于2 根,沿平行板肋方向附加钢筋应伸过洞边距离2。不应小于25d
圆孔孔径d或长方形边长6不应天于120mm,洞边距板边距离 1不应大于75mm(图6.1.4),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洞未截断实心平板的纵向受力钢筋目开洞尺寸不大于 80mm时,可不采取加强措施; 2开洞截断实心平板的纵向受力钢筋或开洞尺寸在80mm~ 120mm之间时,应采取有效加强措施,可根据等强原则在孔洞 四周设置附加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数量不应少于2 根,沿平行板肋方向附加钢筋应伸过洞边距离1a不应小于25d (d为附加钢筋直径),沿垂直板肋方向附加钢筋应伸至板肋边。
图6.1.4叠合楼板开洞加强措施 一预制带肋底板;2一板肋;3一沿平行板肋方 向附加钢筋;4一沿垂直板肋方向附加钢筋;6 长方形边长;1一洞边距板边距离;La沿平行 板肋方向附加钢筋伸过洞边距离
6.1.5当按设计要求需设置现浇板带时,现浇板带的设
一安发安求尚 元发市发 沥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 6.1.6叠合楼板基于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基于
筋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
6.1.6叠合楼板基于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基于 耐火极限要求的耐火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表6.1.6的规定。
表6.1.6叠合楼板耐火保护层最
注:计算耐火保护层时,应包括抹灰粉刷层在内。
板宽度范围内均匀布置。先张法预应力筋之间的净间距应根据浇 筑混凝土、施加预应力及钢筋锚固等要求确定,但不应小于其公 称直径的2.5倍和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25倍,且不应小 于15mm。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端部100mm长度范围内应设置 不小于3根中4的附加横向钢筋或钢筋网片。 6.2.2板肋顶部的全长范围内应设置预应力或非预应力纵向构
均匀布置,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6.2.4叠合楼板叠合层中配置的上部纵向受力非预应
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激 设计规范》GB50010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和构造规定。
部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沿平行板肋、垂直板肋两个方 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构送 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 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伸入周边梁、墙内进行锚固。 2.6预制带肋底板采用的吊钩或内埋式吊具,应符合现行
6.2.6预制带肋底板采用的吊钩或内埋式吊具,应符合现行国
6.3.1实心平板侧边的拼缝构造形式可采用宜平边、双齿边、 斜平边、部分斜平边等(图6.3.1)。拼缝宽度b不宜小于 10mm,拼缝可采用砂浆抹缝或细石混凝土灌缝,砂浆强度等级 不宜小于M15,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20,且宜采用膨胀 浆或膨胀混凝土。
防裂钢筋可采用折线形钢筋或焊接钢筋网片。折线形钢筋
4一直平边;5一双齿边;6一斜平边;7一部分斜平边
行拼缝方向的间距11不应大于200mm,沿垂直拼缝方向的宽度 2不应小干150mm:焊接钢筋网片沿平行拼缝方向的焊点间距 l3不应大于150mm、沿垂直拼缝方向的宽度14不应小于150mm (图6.3.2)。折线形钢筋、焊接钢筋网片垂直拼缝钢筋直径不宜 小于6mm。
图6.3.2拼缝防裂钢筋构造
6.4.1); 1当与混凝土梁或剪力墙整体浇筑时,支承长度不应小 于10mm; 2搁置在承重砌体墙或混凝土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 30mm:搁置在钢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mm:当在承重码 体墙上设混凝圈梁,利用胡子筋拉结时,支承长度不应小 于40mm
(c)搁置在承重砌体墙 或混凝土梁上
图6.4.1叠合楼板端部支承长度与连接构造
应设置可靠的锚固或连接措施(图6.4.1),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胡子筋长度12不应小于50mm。当与混凝土梁或剪力墙 整体浇筑时,胡子筋长度不应小于150mm:当胡子筋影响预制 带肋底板铺板施工时,可在一端不预留胡子筋,并在不预留胡子 筋一端的实心平板上方设置端部连接钢筋替代胡子筋,端部连接 钢筋应沿板端交错布置,端部连接钢筋支座锚固长度11不应小 于10d、伸入板内长度23不应小于150mm(图6.4.2)。 2横向穿孔钢筋的锚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叠合楼板,当与混凝士梁 墙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时,应设置板面上部构造钢 筋,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 4当叠合楼板与钢梁之间设置抗剪莲接件时,其程钉抗剪 连接件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确定,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图6.4.2叠合楼板设置端部连接钢筋构造 1一预制带肋底板;2胡子筋;3一端部连接钢 筋;11一端部连接钢筋支座锚固长度;12胡子 筋长度;3一端部连接钢筋伸入板内长度
7.1.1叠合楼板工程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
7.2预制带肋底板制作
7.2.1预制带肋底板采用模具生产时,模具应有足够的承载力、 刚度和整体稳定性,且应满足预制带肋底板预留孔、预埋吊件及 其他预埋件的定位要求。对跨度较大的预制带肋底板的模具应根 据设计要求预设反拱。
7.2.2制作预制带肋底板的场地应平整、坚实,并应有
制作先张法预制带肋底板时,台座应满足承受张拉力的 台座表面应光滑平整,2m长度内的表面平整度不应大 hm,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地区应设置仲缩缝。
7.2.3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的预应力施工应符合现行国
7.2.4预制带肋底板可根据需要选择自
当采用蒸汽养护时,应制定养护制度并严格控制升降温速度和最 高温度。
7.2.5预制带肋底板的上表面应按设计规定进行处理。无设计 规定时,一般采用露骨料粗糙面,也可采用自然粗糙面。露骨料 粗糙面可在混凝土初凝后,采取措施冲刷掉未凝结的水泥浆 形成。
预制带肋底板起吊、运输及堆
7.3.1预制带肋底板的吊点位置应合理设置,起吊就位应垂直 平稳,两点起吊或多点起吊时吊索与板水平面所成夹角不宜小于 60°,不应小于45°。 7.3.2装车时,应将预制带肋底板绑扎牢固,防止构件松动 脱落。 7.3.3运输时,预制带肋底板从支点处挑出的长度应经验算或 根据实践经验确定。
7.3.4现场堆放时,场地应夯实平整,并应防止地面 下沉。
7.3.5预制带肋底板应按照不同型号、规格分类堆放。
.3.5 预制带肋底板应按照不向型号、规格分类堆维放。 7.3.6预制带肋底板应采用板肋朝上叠放的堆放方式,严禁倒 置。各层预制带肋底板下部应设置垫木,垫木应上下对齐,不得 脱空推放层数不应大王7层,并应右稳周措施
置。各层预制带肋底板下部应设置垫木,垫木应上下对齐 脱空。堆放层数不应大于7层,并应有稳固措施。
7.4预制带肋底板铺设
路灯标准7.4.1安装前应按设计图纸核对预制带肋底板的型号及 并宜在待铺设部位注明型号及长度。
7.4.1安装前应按设计图纸核对预制带肋底板的型号及长度,
7.4.2对施工阶段设有可靠支撑设计的叠合楼板,
对施工阶段不加支撑设计的叠合楼板,当预制带肋底板施 载较大或跨度大于等于3.6m时,预制带肋底板跨中宜设置
7.4.3支撑拆除时,合层混凝
1当预制带肋底板跨度不大于2m时,同条件养护的混凝 七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应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50%: 2当预制带肋底板跨度天于2m且不天于8m时,同条件养 护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应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 的75%; 3当预制带肋底板跨度大于8m时,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 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应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100%。 7.4.4安装预制带肋底板时,.其搁置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预
7.4.6当按设计要求需设量
7.4.7预制带肋底板铺设完成后,应按本规程第6.3.1条的规 定进行抹缝或灌缝处理。
7.4.7预制带肋底板铺设完成后铁路标准规范范本,应按本规程第6.3.1条的规
....- 相关专题: 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