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357-2015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规程(扫描版、清晰无水印).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JGJ/T 357-2015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规程(扫描版、清晰无水印)
时间; U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9 材料质量含湿率 入 材料导热系数; I 热箱系数: 142 保温材料含湿率修正系数 6. 构件内表面温度: 构件外表面温度: T 时间常数
3.1.1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宜采用热电偶、铂电阻、半导体等类
3.1.1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宜采用热电偶、销电阻、半导体等类 型温度传感器进行测试。 3.1.2围护结构表面温度宜选用表面式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 3.1.3温度传感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温度传感器系列型谱 B/T7486、《气象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QX/T24的有关规定 且温度传感器应进行定期检定给水标准规范范本,检定周期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 有关规定
4温度传感器的精度不应低于0.3K,且在2次检定之间应 期间核查,核查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第A.1节的规定。
3.2.1热流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用热流计》JG/T 3016的有关规定,且应定期进行标定,标定周期不应大于3年。 3.2.2热流计测量不确定度不应大于5% 3.2.3热流计表面的辐射系数宜与受检表面的接近,否则受检 表面宜作表面处理。 3.2.4热流计在2次标定之间应进行期间核查,核查周期为1 年,核查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第A.2节的规定。 3.2.5当使用范围内核查的标定值变化天于2%时,应对热流
3.2.5当使用范围内核查的标定值变化大于2%时应对热流 计标定值进行校正。
3.2.5当使用范围内核查的标定值变化大于2%时,应对热流
3.3.1热箱仪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口面积不应小于1.2m,单边不应小于1m,进深不应
小于220mm; 2外壁热阻值应大于1.0m·K/W: 3加热功率不应小于120W,控制箱功率计量误差不应大 于量程的0.5%: 4温度控制精度不应大于士0.3K
3.4.1热流计法用环境箱的开口面积不应小于1.44m,热箱法
4.1热流计法用环境箱的开口面积不应小于1.44m,热箱法 环境箱的开口面积不应小于2.88m,环境箱进深不应小 220mm
3.4.5环境箱内温度波动范围应为1K
4.1.6砌筑龄期小于2年的墙体,宜进行构件的含湿率检验 4.1.7传热系数测试完成后宜用钻或锯取样检查构造,测量 层材料厚度
4.1.8构件含湿率检验应在传热系数测试完成后立即进行
4.1.9热流密度、温度、加热功率等参数应采用自动采集装置。
4.2.1测试时应关闭被测房间门窗,待室内温度稳定后进行 测试。
4.2.2室内空气温度测试点应避开冷热源,宜设在被测
2.2室内空气温度测试点应避开冷热源,宜设在被测房间中
央,靠近层高1/2处均匀布置两个点。当房间存在冷热源时,应 安装防辐射罩且保持通风
旷处的阴影下,或加装防辐射罩,距构件外表面不应小于0.5m。 室外空气温度测试点不宜少于2个
4.3.1检测区域不应小于1.2m×1.2m
1热流计应直接安装在受检围护结构的表面,直应 面完全接触; 2表面温度传感器应靠近热流计安装,另一侧表面温用 感器应在相对应的位置安装,温度传感器连同不应小于100 长的引线应与受检表面紧密接触
4.3.5传感器布置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待检区域应至少布置3个热流计: 2每个热流计应布置不少于1个表面温度传感器,对 侧应布置与之数量等同的表面温度传感器
4.3.6检测期间,应定时记录室内外空气温度、内外表面温度
和热流密度,采样间隔不宜大于1min,记录时间间隔不 于5min。
4.3.7对轻质构件,宜取日落后1h到日出前的数据,在连续三 个夜间数据得到的热阻相差不大于士5%时,可结束测试。
1传热稳定后,采用动态分析法数据处理的测试时间应超 过72h,采用算术平均法数据处理的测试时间应超过96h 2测试结束时得到的热阻值与24h前得到的热阻值偏差不 应超过5%; 3检测期间内第一个INT(2Xd/3)天内与最后一个同样 长的天数内热阻的计算值相差不应大于5%。 4.3.9检测期间,应采取措施使室内空气温度波动小于1K
4.4.4室内外表面温差不宜小于8K
L 和热箱消耗的功率,采样间隔不宜大于1min,记录时间间隔不 应大于5min。
4.4.6传热稳定后测试时间不应少于721
5.1.1热流密度及表面温度测试值应合下列规定: 1计算同一采集目标的一组传感器记录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热流密度应精确到0.01W/m,温度应精确到0.01K: 2应剔除记录数据中偏差超过算数平均值15%的数据,重 新计算算术平均值,当该组记录数据中偏差小于算数平均值 15%的数据少于2个时,则该组数据无效; 3应取有效算术平均值为该时刻测试值。 5.1.2热流计法测试数据宜采用动态分析法处理,当满足下列 条件时可采用算术平均值法处理: 1构件主体部位热阻的末次计算值与24h之前的计算值相 差不应大于5%: 2检测期间内第一个INT(2×d/3)天内与最后一个同样 长的天数内热阻的计算值相差不应大于5%。 5.1.3构件传热系数测试数据的修正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算术平均值法处理检测数据时,对热阻值大 1.0m·K/W的构件或重质构件,当第一天和最后天的室内 外平均温度差大于第一天的室内外平均温度的5%时,应对检测 的热流密度进行蓄热影响修正: 2当构件热阻小于0.3m·K/W,且表面温度传感器贴在 热流计旁边时,应对热阻进行热流计热阻的修正: 3当构件中保温材料含湿率对热阻的影响大于5%时,应 对体热阳信金通盗修
.1.1热流密度及表面温度测试值应付合下列规定: 1计算同一采集目标的一组传感器记录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热流密度应精确到0.01W/m,温度应精确到0.01K; 2应剔除记录数据中偏差超过算数平均值15%的数据,重 新计算算术平均值,当该组记录数据中偏差小于算数平均值 5%的数据少于2个时,则该组数据无效; 3应取有效算术平均值为该时刻测试值。 5.1.2热流计法测试数据宜采用动态分析法处理,当满足下列 条件时可采用算术平均值法处理
5.1.3构件传热系数测试数据的修正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算术平均值法处理检测数据时,对热阻值天 1.Om·K/W的构件或重质构件,当第一天和最后天的室内 外平均温度差大于第一天的室内外平均温度的5%时,应对检测 的热流密度进行蓄热影响修正: 2当构件热阻小于0.3m·K/W,且表面温度传感器贴在 热流计旁边时,应对热阻进行热流计热阻的修正; 3当构件中保温材料含湿率对热阻的影响大于5%时,应 对构件热阻进行含湿率修正
5.2热流计法数据处理
2.1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数据分析时,构件测试热阻应按下 计算:
0一一j时刻构件内表面温度(K): 一一i时刻构件外表面温度(K)。 5.2.2采用动态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时,构件测试热阻计算应 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 5.23在进行蓄热影响修正时,构件测试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5.2.3在进行蓄热影响修正时,构件测试热阻应按下式
5.2.4热流计热阻修正时,构件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5.2.4热流计热阻修正时,构件热阻应按下式
5.2.6含湿保温材料修正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R 含湿保温材料修正热阻(m·K/W): P2 保温材料含湿率修正系数: D 保温材料厚度(m); 入 材料导热系数LW/(m·K)l
5.2.7构件热阻按下式进行
5.2.8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5.2.8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5.3.1构件测试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5.3.1构件测试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A 热箱开口面积(m):
ui 热箱系数; Q; j时刻热箱加热功率(W)。
M 热箱系数; Q,一一j时刻热箱加热功率(W)。 5.3.2含湿保温材料修正热阻应按本规程公式(5.2.6)计算
5.3.3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应按本规程公式(5.2.8)计
1 工程名称地址: 2 构件在建筑中的位置; 3 测试目的及依据; 4 围护结构类型; 5 围护结构的构造形式,包括构造图: 6 围护结构的厚度; 7 委托单位名称 6.0.2 检测报告中关于检测方法及过程信息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测试方法; 2 温度传感器和热流计的类型和特征: 3 热箱的布置说明; 4 传感器的安装方法; 5 传感器布点位置及数量: 6 测试起始和结束日期、时刻 7 测试间隔和测点数。 6.0.3 检测报告中关于数据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处理方法:均值法、动态法: 2 当进行蓄热修正时,应包括各层热容和热阻、累计第 天和最后一天的平均温度; 3当进行动态分析时,应包括方程数目、最佳时间常数 热流的标准偏差、置信区间: 4热流计热阻及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修正。 04检测报生结果声包托下列内究
2依据测试自的而附加的任何测试,包括含湿量、红外热 像图分析、围护结构检查等。 6.0.5检测报告可包括传热系数测量不确定度说明
A.1温度传感器核查
A.1.1温度传感器核查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外观检查内容应 括焊接点是否光滑、牢固,热电极是否变脆、变色、发黑,严 腐蚀等。
A.1.2温度传感器核查装置应由恒温水浴、电位差计、热
偶、热电阻、冰点仪、数据采集装置、低电势转换开关和标准 璃温度计等组成。
标准热电偶一起置于恒温介质中,逐点改变恒温介质的温度, 热电偶处于热平衡状态下测出每一点的温差电势,其偏差不应 过最大允许偏差
A.1.4热电阻的核查应将标准温度计与被校电阻温度计
入恒温水浴中,在稳定温度下进行读数,并对标准温度计和被校 电阻温度计的读数进行比较,其偏差不应超过最大允许偏差。标 准温度计可为一等标准水银温度计或标准铂电阻温度计
A.2.1应采用热平板设备对热流计标定值进行核查,核查方法 按现行国家标准《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 板法》GB/T10294的有关规定进行
A.2.2核查时选用的材料、热流密度和温度范围应符合7
1应选取至少三种不同的、导热系数分布满足检测范围需 要的材料; 2应选取至少三个不同的、分布满足检测范围的热流密度
3应至少选取三个不同的,分布满足室内外极端温度的 温度。
A.2.3核查时若对零热流密度有非零输出,应进行零点自校。 A.2.4核查中垂直夹紧力和宜小于2.5kPa,平行应力对标定值 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A.3.1标定热箱仪的设备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绝热稳态传 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或《建筑外门 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4的有关规定
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或《建筑外门 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4的有关规定 A.3.2标定用的标准试件内部的接缝不应形成热桥。 A.3.3标准试件宜采用X250以上等级已知导热系数的挤塑聚 苯乙烯板。
A.3.5热箱仪修正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热箱系数; R 采用标定热箱仪的设备检测出的试件热阻W (m·K)l;
R2 采用热箱仪标定出的试件热阻W/(m·K)7.
附录B保温材料含湿率微波法测试
测试探度相可的品。 B.1.3应保证样品完全浸泡于25°C的自来水水平面25mm以 下,浸泡时间应为24h。24h后应连续迅速称重,直到两次样品 质量变化小于0.2g。确定样品处于饱和吸湿状态,称重时间间 隔应为1h。 B.1.4依次取出样品,可用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吸去样品表面 吸附的残余水分,记录此时样品的质量,然后用保鲜膜将样品整 体包裹,同时用微波湿度测试系统测量样品的含湿率指数。 5洲试今湿索时
B.1.4依次取出样品,可用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吸去样品表面 吸附的残余水分,记录此时样品的质量,然后用保鲜膜将样品整 体包裹,同时用微波湿度测试系统测量样品的含湿率指数。
B.1.5),每一测点应分别测3次并取平均值。
图B.1.5测点布置图
B.1.6应在去掉样品表面的保鲜膜后,将样品放置烘干箱内进 行烘干处理,直至烘干至恒重,取出样品进行称重和含湿率指数 测量。
.7饱和吸湿状态样品重量含湿率应按下式计算
B.1.7饱和吸湿状态样品重量含湿率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Pw 样品饱和吸湿状态质量含湿率: mw 样品饱和吸湿状态质量(g): mo 样品绝干状态时的质量(g)。
PrW m×100% ma
B.1.8将每个样品的饱和含湿状态及绝干状态对应的含湿
B.1.8将每个样品的饱和
8将每个样品的饱和含湿状态及绝干状态对应的含湿率指 量值与重量含湿率进行线性回归,线性回归函数关系式应按 进行标定:
式中:中 材料质量含湿率(%): X 含湿率指数; a.b 回归系数。
B.2.1测试时宜选取热流计布置部位或附近部位,至少均勾选 取5点。 B.2.2去除粉刷层上探头大小的区域,应保证探头直接接触到 保温材料。 B.2.3应选取与材料厚度相适应的探头进行含湿率指数测量 同测上平
B.2.4应将5个测试点的含湿率指数取平均
附录C保温材料含湿率质量法测试
C.0.1含湿量检验取样应减少操作对材料含湿率的影响 C.0.2 取样点应选取在传热系数的测试部位,应至少均勾选取 2点。 C.0.3 样品应在取出后迅速放人密封塑料袋中封存 C.0.4 应迅速回到实验室称取样品质量mi,且应将样品放置烘
式中:P 样品质量含湿率; mt 样品质量(g): mo 样品绝干状态时的质量(g)。 C.0.62个测试点的质量含湿率平均值应为保温材料质量含湿 率,并应精确到0.01
D.0.1热流计法测试构件传热系数,测试时间间隔应 计算:
0.6热流密度矩阵应按下式
图D.0.5动态分析法数据的利用 一一用于拟合的热流密度数据
式中: 向量,其M个分量是最后的M个热流密度数据9 且i取N一M+1至N; 2一一向量,它的2m十3个分量式是本规程公式 (D.0.3)的未知参数;
式中:(X) (X)的转移矩阵。 D.0.8时间常数间的不变比率r应按下式计算:
D.0.9最大的时间常数的选取范围应符合下式要求
D.0.10 热流向量的估计值9应按下式计算:
暖通标准规范范本At/10<
附录E蓄热修正热容计算方法
1从内到外由N个平行层组成的多层构件(图E.0.1) 层的内热阻和外热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R+ 三 R X R= R
石油天然气标准规范范本2第R层内蓄热修正热容及外蓄热修正热容应接下列公式
Re R.Ra F二 R 3R2 R2 RiR F=C R 红 R 6 3R R2
....-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