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870-2021 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导则(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T/CECS 870-2021  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导则(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9.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1-24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CECS 870-2021  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导则(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2.0.7淋水被动蒸发降温系统drenchingpassiveevaporatid

    通过淋水装置将水分送至建筑物表面,通过水分蒸发吸热带 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效果的系统。

    在城市空间中,预留相对独立的场地林业标准,建造供小型生物通行 的通道和设施,从而减少人工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3.1.1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应体现一体化、工业化的理念,合 理使用可再生能源,优先选用本地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和可再利 用材料,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1.2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应涵盖规划与室外环境、建筑单体 和围护结构,并宜包含本导则附录A的设计内容。 3.1.3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应进行设计策划,并应结合建筑设 计各阶段设计任务选用被动式技术。 3.1.4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划应根据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期调 研、项目定位和目标分析,确定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方案,进行 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并应编制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划书。

    3.2.1绿色建筑被动式技术评估应针对建筑不同的性能需求, 运用于设计各阶段,指导设计师准确选择宜采用的关键被动 技术。

    3.2.2绿色建筑被动式技术评估中关键技术筛选,应按

    1确定适宜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指标; 2建立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的几何模型,并依据相关标准 设定建筑的运行参数; 3选取绿色建筑宜采用的被动式设计变量,并对变量在合 理取值范围内进行抽样组合; 4搭建参数化仿真模拟平台,对抽样样本进行仿真模拟;

    5根据模拟结果,对被动式设计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并 对被动式设计变量的灵敏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序; 6选取灵敏度排序前20%的被动式设计变量,为开展针对 性的被动技术综合效益评估做准备,

    通过综合效益评估而确定。 3.2.4综合效益评估应按下列流程进行: 1 以每项关键被动式技术分别作为评价对象: 2 收集评价对象的资源、环境影响清单: 3 评价技术方案的绿色化程度: 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筛选出关键被动式技术的最佳实施 方式。 3.2.5综合效益评估宜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比较每项关键 被动式技术的实施方式,分析出不同技术的资源环境影响和绿色 化程度,实现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的评价和优选

    3.2.5综合效益评估宜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比车

    4.1规划与场地 4.1.1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前,应对场地进行生态环境诊断: 评估可资利用的自然条件,尊重场地,对原场地内土壤、植被、 水体、地形、有再利用价值的建筑物、道路等进行合理利用和保 护,并宜对受到扰动的场地进行生态补偿和修复。 4.1.2场地与场地之间宜设计生物通道。与城市公园、绿地、 绿化广场等毗邻的场地,应留出生物通道。 4.1.3应勘查和评估场地内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及可利用量,可 再生能源的利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场地及建筑条件,确定合理的太阳能利用方式; 2利用地热能时,地热能开采不应对地表水和土壤造成不 利影响; 3利用风能时,应对场地及周边风力资源和风能利用对场 地声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评估。 4.1.4应通过优化建筑规划布局,节约用地,提高场地空间综 合利用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满足可持续运营的要求。 4.1.5进行场地规划与功能布局时,应采取降低冷、热、照明 等负荷的技术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布局设计应与地理环境及场地气候条件相适应,采 用适宜的被动式技术; 2建筑朝向的选择应适应所处热工分区的气候特征,满足 采光、通风、遮阳、防寒、防雨、供暖等基本要求;宜有利于夏 李自然通风和冬季日照。 尚左倍黑边黑森油操士

    4.1.1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前,应对场地进行生态环境诊断:

    4.1.6建筑室内和建筑主出入口处应在醒目位置设置

    4.1.8应因地制宜地进行场地绿化设计,减少硬质地面的热辑

    1配建的绿地应满足所在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应根据植物 的生态习性进行配植,宜选择本地植物,兼顾引种,构建复层绿 化,多种植乔木、灌木,减少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面积;不应 移植其他地区大树、古树和破坏其他地区或森林的生态环境; 2宜利用植物、棚架等设施为地面停车场、人行道和广场 提供遮阳; 3场地中可种植高大乔木。

    4.1.9场地雨水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4.2日照与室外风环境

    4.2.1规划与场地设计应结合当地日照情况,采用计算机

    方法,优化场地布局与建筑朝向,建筑物的日照间距和日照时数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的 有关规定。

    利用场地内建筑物之间的相互遮挡,改善建筑夏季的热舒适性; 其他地区在保证冬季日照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建筑之间的相互 遮挡改善建筑夏季西晒,

    4.2.3建筑规划布局应营造良好的室外风环境,并有

    4.2.3建筑规划布局应营造良好的室外风环境,并有利于室内 自然通风。宜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或风洞实验,将场地风速控制 在小于5m/s的舒适区域内,并应进行方案优选。 4.2.4场地在夏季主导风向迎风面一侧应相对开敬,并应留有 充分的空气流通路径空间;建筑物与夏季主导风向形成的风向投 射角宜为30~45;严寒和寒冷地区,在冬季主导风向迎风面

    自然通风。宜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或风洞实验,将场地风速控制 在小于5m/s的舒适区域内,并应进行方案优选。

    4.2.4场地在夏季主导风向迎风面一侧应相对开,并应留有 充分的空气流通路径空间;建筑物与夏季主导风向形成的风向投 射角宜为30°~45°;严寒和寒冷地区,在冬季主导风向迎风面 侧应相对封闭。

    4.2.4场地在夏季主导风向迎风面一侧应相对开敬,并应

    4.2.5宜根据建筑风速和风压模拟结果合理布置物

    4.2.5宜根据建筑风速和风压模拟结果合理布置物种;在冬

    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宜设置防风林带;在易产生静风处宜种植导 林带。

    4.3.1场地噪声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的有关规定。应对场地内的噪声现状进行测评,并应结 合周边区域规划对建设用地未来的噪声水平进行预测,依此筛选 适用的被动式噪声控制技术,

    1对场地外交通干线的噪声宜设置声屏障进行控制,场地 内机动车道可采用降噪路面等降噪措施 2场地总体布局时,对声环境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宜远离既 有噪声源布置,并宜利用其他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构筑物作 为噪声遮挡物,且宜布置于主要噪声源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3可结合景观设计,在受声位置与噪声源之间设置有一定 高程的景观带或挡土坡等,并种植木、灌木等植被; 4可利用声景观等声环境设计方法掩蔽道路交通噪声

    5.1.1建筑单体应结合气候特点、周围环境、场地条

    布局进行整体设计,建筑体形设计应结合场地内外建筑日照 然采光、自然通风与噪声控制等因素,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 等方法,确定适宜的建筑造型和比例

    5.1.3严寒和寒冷地区应合理控制建筑体形及立面变

    的体形系数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50189和《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 有关规定;建筑体形宜规整紧凑、避免过多凹凸变化。

    散热能力和自遮挡效果,宜充分利用结构和功能部件的形态 获得遮阳性能

    5.1.5宜提高建筑形体适应变化的能力,设置联系外部环

    室内空间、具有空间调节能力的建筑公共空间及实体

    5.2 空间组合与划分

    5.2.1建筑空间组合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根据各功能空间的 不同需求,获得合理的朝向,以及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隔 声等性能

    5.2.2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应控制建筑中各空间的面积,

    免不必要的过高过天空间,避免过天的过渡性和辅助性空间 筑流线应简洁高效,减少建筑空间浪费及能源消耗。

    5.2.3建筑空间应提升适变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基础上,采取通用开放、灵 可变的使用空间设计,或采取建筑功能可变措施; 2可采取提升空间再分隔与再组合的措施; 3应根据建筑功能、使用人数和使用方式变化的预期需 选择适宜的开间和层高,建筑主要空间宜多功能化

    规定: 宜将次要房间布置在西侧,并宜适当加大西向房间的 进深; 主要房间在西侧时,宜设置阳台,并宜适当加大阳台的 进深; 3宜减小西向外窗面积并设遮阳设施,西向窗外宜种植枝 大叶茂的落叶乔木;

    5.2.5应增设有利于社会化共享的建筑空间或场所,宜

    廊、架空层、上人屋面等提供对外共享的公共步行通道、公共活 动空间、公共开放空间、运动健身场所、停车场地

    5.2.6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应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居住

    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不应小于18m;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宜 过外窗看到室外自然景观,并应无明显视线王扰

    人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应充分利用地下人防设施进行平战结 设计,人员经常使用的地下空间应设置无障碍设施

    热环境需求相同或相近的空间集中布置。严寒和寒冷地区,宜 建筑北向布置次要用房或交通空间

    5.2.9严寒地区、寒冷地区的建筑应设置防风措施,主

    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并应设门斗或双层自动门等;其他地区建筑

    5.2.10应合理确定冷热源和设备机房的位置。冷热源、设备机 房、管道井宜靠近建筑负荷中心布置。通风空调设备机房位置宜 有利于缩短风系统的输送距离。

    5.2.11应根据声环境特征对各类空间进行分别布置,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锅炉房、水泵房、变压器室、制冷机房等噪声源空间宜 单独设置在噪声敏感建筑之外; 2可能产生噪声的设备机房、电梯井道、管道井等噪声、 振动源空间应集中布置,并应远离工作、休息等需要安静的房 间。当受条件限制只能相邻设置时,应采取隔声措施; 3应避免将有噪声和振动的设备用房设置在主要功能房间 或有安静需求房间的周围,且不应设于主要功能房间或有安静需 求房间的正上、正下方及贴邻侧,设备用房门宜避免直接开向主 要功能区域或有安静需求的空间; 4产生噪声的洗手间等辅助用房宜集中布置,上下层宜 对齐; 5建筑周边存在室外噪声源时,宜在噪声源一侧布置次要 功能空间

    5.2.11应根据声环境特征对各类空间进行分别布置,

    5.3.1建筑采光设计应根据地区光气候特点,充分采用天然光: 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光环境。 5.3.2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应控制窗地面积比和采光有效进深。 窗地面积比和采光有效进深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 标准》GB50033的有关规定。

    5.3.3利用天然采光时,房间有效采光面积和采光系

    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和《建筑 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有关规定外,尚宜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间宜有天然采光,卫生间宜设置天然 采光; 2地下空间宜有天然采光; 3宜避免产生眩光。 5.3.4宜通过提高室内各表面的反射比改善室内采光质量。力 公楼、图书馆、学校等建筑的房间,室内各表面的反射比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有关规定

    合现行国家标准《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和《建筑 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有关规定外,尚宜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间宜有天然采光,卫生间宜设置天然 采光; 2地下空间宜有天然采光; 3宜避免产生眩光。 5.3.4宜通过提高室内各表面的反射比改善室内采光质量。办 公楼、图书馆、学校等建筑的房间,室内各表面的反射比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有关规定, 5.3.5采光设计中的节能措施,宜符合下列规定: 1大跨度建筑宜采用部采光或导光管系统采光; 2大进深建筑可采用采光中庭或侧面采光;采用侧面采光 时,可加设反光板、反光镜、棱镜玻璃或导光管系统; 3无天然采光或天然采光受限的区域,有条件的场所宜采 用下沉式庭院、下沉广场、采光井、导光管采光系统等措施;地 下空间特别是地下停车场库及设备用房,宜选用采光天并或导光 管采光。 5.3.6采光设计时,窗的不舒适眩光指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有关规定,控制眩光的措施应 符合下列规定: 1人的视觉背景不宜为窗口; 2可采取室内外遮挡措施; 3窗结构的内表面或窗周围的墙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5.3.7采光材料的选择应结合采光和热工要求,通过计算机模 拟等手段,按不同地区选择光热比合适的材料。导光管集光器材 料和漫射器材料的透射比、导光管材料的反射比,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导光管采光系统技术规程》JGJ/T374的有关规定;不 司材料的光热比和反射膜材料的反射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有关规定

    5.3.5采光设计中的节能措施,宜符合下列规定:

    5.3.8.应合理选择采光装置,采光窗的透光折减系数(T)应 大于0.45,导光管采光系统在漫射光条件下的系统效率应大 于0.5。

    5.3.9建筑物的平面空间组织布局、部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 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宜对建筑室内风环境进行计算机模 拟,优化自然通风系统。通风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中,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在夏 热冬暖地区不应小于12%,在夏热冬冷地区不应小于8%,在其 他地区不应小于5%; 2公共建筑中,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 通风换气次数不少于2次/h的面积比例不应小于70%。 5.3.10房间平面宜采取有利于形成穿堂风的布局,应避免单侧 通风的布局。 5.3.11可利用地道风通风或首层架空降低室内温度,地道截面 面积应根据送风量和截面风速确定。 5.3.12公共建筑中包括透光幕墙在内的外窗种类、位置、大 小、开启形式等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 计标准》GB50189的有关规定,外窗开启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甲类公共建筑外窗应设可开启窗扇,外窗的有效通风换 气面积不宜小于所在房间外墙面积的10%; 2乙类公共建筑外窗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宜小于窗面积 的30%

    5.3.13建筑内部以热压为自然通风动力时,宜符合下列

    1 建筑中宜采用拨风井、太阳能拨风道等诱导气流的措施 2平面空间较大的建筑宜设置中庭、天并等,在适宜季 利用烟卤效应通风; 3宜利用电梯间、敞开外廊等公共空间改善室内自然通风

    4当利用热压及风压不足时,宜采用太阳能诱导等通风 方式。 5.3.14建筑内部以风压为自然通风动力时,宜采用兜风檐口、 导风墙、挡风板、捕风窗、悬窗等诱导气流的措施。 5.3.15以热压和风压相结合为自然通风动力时,住宅建筑、高 大空间屋面可设置自然通风器

    5.3.16地下空间的自然通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设计直接通风的半地下室; 2地下室局部宜设置下沉式庭院,并应避免汽车尾气对上 部建筑的影响; 3地下室宜设置通风井、窗井: 4地下车库等非封闭地下空间宜采用导光通风一体化系统。

    1建筑造型应避免采用大量非功能性的装饰性构件,装饰 性构件造价占建筑总造价的比例住宅建筑不应大于2%,公共建 筑不应大于1%: 2建筑装饰构件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并宜采用一体化 构造连接方式,且应适应主体结构变形、避免出现热桥; 3遮阳构件、导光构件、导风构件、太阳能集热器、光伏 组件及立体绿化装置等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并应具备安 装、检修与维护条件。 5.4.2建筑立面应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饰面材料,并 应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条件。 5.4.3建筑立面设计不应对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不应采用镜 面玻璃或抛光金属板等材料;玻璃幕墙应采用可见光反射比不天 于0.30的幕墙玻璃;在城市主干道、立交桥、高架桥两侧使用

    5.4.3建筑立面设计不应对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

    面玻璃或抛光金属板等材料;玻璃幕墙应采用可见光反射比不 于0.30的幕墙玻璃;在城市主干道、立交桥、高架桥两侧使 的玻璃幕墙,应采用反射比不大于0.16的低反射玻璃,

    5.4.4建筑绿化与建筑单体结合设计时,除应满足荷载要求并

    5.4.4建筑绿化与建筑单体结合设计时,除应满足荷载要求并

    4.4建筑绿化与建筑单体结合设计时,除应满足荷载要求开 取防植物根系穿刺作用的措施以外,还应同步设计节水浇灌系 、植物及培养基质更换条件。

    5.4.5屋顶绿化应以浅根性植物种植为主,荷载、覆土厚

    5.4.6垂直绿化宜以地栽、容器栽植藤本植物为主,

    同的依附环境选择不同的植物,对建筑内外墙、场地围墙和围 栏、棚顶、车库出入口等处进行垂直绿化。垂直绿化不应影响建 筑物和构筑物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功能。垂直绿化设计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垂直绿化工程技术规程》CJJ/T236的有关规定

    5.5.1室内装修设计不应减弱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

    5.5.1室内装修设计不应减弱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不 应降低房间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不应影响室内采光质量。宜设 计绿植、水景等人造自然景观,宜采取改善空气质量和调节室内 湿度的措施。

    的材料与做法,污染物含量和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 制标准》GB50325的有关规定;宜采用速生材料及制品, 件时宜选用有自洁、除醛、抗菌等功能性建筑材料,

    5.5.3行政办公建筑、文教建筑、医疗建筑的室内装

    门厅、厨房、浴室、卫生间等处的地面、楼面设置防滑措施,防 滑等级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 JGJ/T331的有关规定。老幼活动区、公共活动区、公共卫生 间、走道、楼梯等均应采用摩擦系数不小于0.7的防滑铺装面层

    5.5.5室内装修设计不应破坏原有建筑的防水性能,在建筑

    5.5.5室内装修设计不应破坏原有建筑的防水性能

    种材料交接处应做好防水构造,且防水构造在进行二次装修时不 易遭到破坏;建筑室内进行二次装修时,不应破坏原有结构体 系,不应改动原有建筑设备管道的主管道系统。

    5.5.6室内装修应采用节水和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5.5.7室内装修设计可采用管线分离的方法

    6.1.1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及措施,应同时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公共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JGJ26、《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温和地 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I475的有关规定,

    6.1.2外墙和屋顶保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计算分析外墙、屋顶内部结露的风险,选择防水透气 的构造形式,并应满足耐候性、抗风性、耐冻融性等性能要求; 2屋面和外墙应避免结构性热桥的产生,对易产生热桥的 节点应进行加强设计; 3建筑外墙宜采用外墙外保温的构造形式或夹心保温构造 形式,在特殊条件下也可采用其他保温构造形式。 6.1.3外墙、屋顶保温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围护结构保温材料宜选用高保温性能、使用寿命长的 产品,并宜减小保温层厚度; 2选择屋面保温材料时,除应满足高保温性能外,还应具 备低于50%的吸水率和较强的抗压性能; 3有条件时宜选用储能材料; 4应选用满足环保要求的胶粘剂与保温材料。

    6.1.2外墙和屋顶保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4地面保温设计应符合下列

    6.1.4地面保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见定; 2严寒、寒冷地区,当没有地下室或有非保温地下室日 建筑首层地面应采取保温措施: 3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在保证地面不结露的前提 可不进行保温处理。

    6.1.5外墙和屋项的隔热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水资源丰富地区可采用淋水被动蒸发降温系统的方法提 高隔热性能; 2有条件时外墙宜设置通风间层,宜采用通风墙、干挂通 风幕墙等; 3夏热冬冷地区及夏热冬暖地区东、西向外墙宜采取遮阳 隔热措施: 4宜采用通风屋面、屋面遮阳等屋面隔热措施,坡屋顶宜 设置可通风对流的阁楼层,平屋顶宜设置架空通风层; 5可采用蓄水屋面,水面宜有水生植物或白色漂浮物,水 深宜为0.15m~0.2m; 6宜采用种植屋面,种植屋面的保温隔热层应选用密度小、 压缩强度大、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的保温隔热材料。 6.1.6外墙和屋顶隔热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加大热惰性指标D值、粉刷浅色外饰面或反射隔 热涂料; 2西向墙体宜采用高蓄热材料与低热传导材料组合的复合 墙体构造;采用复合墙体构造时,对于连续供暖或供冷的房间外 墙,墙体外侧宜采用轻质材料,内侧宜采用重质材料

    6.2.1外窗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6.2.1外窗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建筑应采用木窗、塑料窗、铝木复 合窗、铝塑复合窗和断热铝合金窗等保温性能好的窗;

    1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可采用空气内循环的双层玻璃 夏热冬冷地区不宜采用双层幕墙; 2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温和地区的 幕墙应采用有断热构造的玻璃幕墙系统

    6.2.5外门窗、玻璃幕墙与采光顶的结露验算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的有关 规定。

    6.2.6玻璃幕墙及采光顶的隔热可采用淋水被动蒸发降温系统

    1全年遮阳敏感气候条件区宜在平衡通风采光条件下,充 分发挥建筑群体互遮阳、绿化遮阳的效力,对建筑各立面及屋面 实现遮阳全覆盖,对不能遮阳覆盖的部分宜在构造及材料层面选 择适宜的遮阳措施; 2冬夏平衡遮阳气候条件区宜在满足通风采光条件下对遮 阳敏感界面、屋面采取活动式遮阳措施; 3冬季利用辐射气候条件区宜在满足采光通风条件下对易 过热的天窗、阳光间、西墙进行遮阳设计。 6.3.2遮阳位置与设施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遮阳设施宜选择外遮阳,有条件的可选择可调节遮阳, 天窗、采光顶应设置活动遮阳设施,宜采用活动外遮阳; 2严寒、寒冷以及温和地区的建筑内,主要功能空间的东 向、西向外窗宜设置遮阳,宜采用活动外遮阳设施,也可采用中 置可调遮阳设施,或固定外遮阳;南向外窗宜设置水平式外 遮阳; 3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建筑东向、西向、南向均应 采取遮阳措施,其中东向和西向宜选用综合式遮阳或活动式外 遮阳;

    4设置遮阳设施时应满足室内采光的要求

    6.3.3高大空间主导的建筑遮阳设计宜根据不同遮阳应月

    的特点,充分发挥前期设计中外环境遮阳、形体互遮阳、形体

    遮阳带来的效力,并协同外围护结构遮阳及构造、材料遮阳设 计,进行全流程化的遮阳设计,具体措施和方法应按本导则附录 B的规定执行。

    候的特点,从前期设计到细节设计选用与立面方案结合的巡 施。具体措施和方法应按本导则附录B的规定执行。

    下列规定: 1应通过不同季节日照阴影分析,选择适宜的一种或多种 遮阳形式; 2同一建筑表面日辐射不均匀的区域宜调整遮阳构件的尺 寸或角度; 3宜设置合理的遮阳优化目标,通过性能模拟和优化算法 确定遮阳构件的尺寸、角度、离墙间距等具体设计参数; 4玻璃幕墙宜采用遮阳百叶、遮阳卷帘、格栅及遮阳板等 外遮阳形式。 6.3.7外遮阳与外围护结构的间距宜大于100mm。当设置中置

    遮阳时,应增加遮阳百叶及其有关附件与外窗玻璃之间的距离

    现行行业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 的有关规定。

    6.3.9夏热冬冷和寒冷及严寒地区居住建筑南向外窗水平

    外遮阳挑出长度应满足夏季直射阳光不照射到室内,且不影响冬 季日照的要求,遮阳系数的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 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JGJ134、《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

    体化设计,遮阳构件的相应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光 伏遮阳板》GB/T37268的有关规定。

    6.3.11在设置固定遮阳装置时,宜利用遮阳板反射天然光到建 筑的进深处。大空间天窗结构构件设计宜组合选用具有不同遮阳 效果、利于控制眩光的形式。

    1可采用彩釉玻璃、A类贴膜玻璃、阳光控制镀膜玻璃、 低辐射镀膜玻璃等; 2多层建筑、低层建筑及高层建筑下部的低层裙房的东西 向和南向外墙,可采用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的方式遮阳; 3屋顶宜采用种植、棚架、架空层等方式遮阳

    .4.1隔声设计应根据建筑功能定位所对应的室内声环境需习 对各功能空间受到的噪声影响状况进行定量化分析,并依此开 有关隔声设计工作。

    6.4.2应对建筑周边及内部主要噪声源分布及特性进行分析,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室外噪声源,除应分析现有噪声源外,还应根据周 边区域规划分析预测潜在的噪声干扰源; 2有条件时,应开展现场噪声监测,并应依据监测结果分 析噪声源分布及特性,选取最不利点对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 声级进行分析; 3当环境中同时存在室内、室外噪声源时,应分析室内外 噪声的叠加影响。 一

    6.4.3建筑室内的充许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

    6.4.4建筑围护结构及附属构件的隔声性能应根据噪声源特性

    0.4.4 生 进行核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隔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50118的有关规定; 2有通风要求且隔声要求较高的房间或建筑,宜采用通风 隔声窗; 3当建筑临近噪声源,且在临近噪声源一侧设有阳台时, 宜选用封闭式阳台

    6.4.5主要功能房间的楼板宜采用浮筑楼板、弹性面层、

    板、隔声吊顶等提高撞击声隔声性能的措施;浮筑楼板的减振垫 应沿墙体上翻至与地面完成面同高;当采用地面供暖时,可结合 地面供暖的保温层加强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建筑采用轻型屋面 时,屋面宜采用铺设阻尼材料、设置隔声吊顶等措施

    求,采取相应的吸声降噪措施:

    1建筑门厅及走廊等人员密集的空间,应采取吸声顶棚、 吸声墙面等降噪措施,且所采用吸声材料的降噪系数(NRC) 不应小于0.40,若条件允许,材料的降噪系数(NRC)不宜小 于0.60; 2候机楼、车站、体育馆、商业中心等体形高大且人员密 集的大型公共建筑空间,应进行专项声学设计,可采取吸声顶 棚、吸声墙面或空间吸声体等措施。 6.4.7设备机房、电梯井道、管道井等噪声空间的隔声设计应 符合下列规定:

    6.4.7设备机房、电梯井道、管道井等噪声空间的隔声设计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当噪声、振动源房间与主要功能房间或有安静需求房间 紧邻布置时,墙体、楼板等围护结构隔声性能应根据噪声源特性 及功能房间声学需求通过核算确定,设备用房地面可通过设置浮 筑式地面改善楼板隔声性能,楼板总撞击声隔声量(Ln,w)宜小 于55dB;顶棚可设置隔声吊顶,楼板总空气声隔声量(Rw+

    Ctr)宜大于50dB; 2空调机房、通风机房、发电机房、水泵房等设备用房的 墙面及顶棚面层应设置吸声构造;所选用吸声构造的降噪系数 (NRC)不应小于0.80,同时125Hz及250Hz的吸声系数不宜 小于0.40; 3对产生振动的设备及管道应采取隔振、减振措施; 4冷却塔应采用减振、消声和隔声等降噪措施。 6.4.8 管道的降噪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管道系统应采用弹性支架、弹性吊杆等进行固定 安装; 2卫生间宜采用同层排水方式,排水管宜选用内螺旋式消 声排水管或采取其他隔声措施; 3锅炉排烟管道地上部分应进行消声降噪处理。 6.4.9 建筑细部隔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线穿过楼板或墙体时,应对孔洞、缝隙等进行隔声 封堵; 2分户墙、客房隔墙、办公会议隔墙等的电器插座、电箱 等构件,在背对背安装时应至少错开200mm,并应对开洞进行 隔声密封处理; 3砌块、石膏板等隔墙应砌筑至结构楼板下皮,隔墙与楼 板间的缝隙宜为10mm~15mm水利标准,并应采用玻璃棉、岩棉将缝隙 封堵填实,最后应采用声学密封胶进行面层密封处理。 6.4.10音乐厅、剧院、会议中心、多功能厅等有特殊音质要求

    的建筑空间应进行专项声学

    附录 A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内容

    表A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内容

    附录B建筑遮阳设计措施和方法

    表B建筑遮阳设计措施和方法

    续表B遮阳高大空间的密集小空间的应用建筑遮阳建筑遮阳气候设计阶段遮阳措施措施及方法条件东立西南北立东立面西北立立立立区面面面面面面面井口式窗O前外窗洞口得热系数参数限值验证窗外活动遮阳板.OO全年期遮阳设深井式天窗屋面及敏感计遮阳棚架/太阳能发电棚架天窗得热系数参数限值验证气候常绿植被绿化O条件细外置式遮阳百叶.O区构件构造节遮阳系数、太阳能得热系数计算设幕墙、窗扇中置遮阳百叶OOO及验证;外围护结构阴影形态数字计材料高性能遮阳玻璃....化软件模拟电梯标准规范范本,确定遮阳构件尺寸环境冬夏规划景观落叶乔木遮阳OO平衡前布局建筑遮阳模拟计算遮阳期及布局形体互遮阳气候设单体条件计形态建筑自遮阳(尺度校验)O区体形阴影区设计优化倾斜式墙面(尺度校验)

    续表B遮阳高大空间的密集小空间的应用建筑遮阳建筑遮阳气候设计阶段遮阳措施措施及方法条件东立面西南北立东立面西立南北立西文立区面面面面面面面冬夏构件构造外置式遮阳百叶平衡细遮阳节遮阳系数、太阳能得热系数计算气候设及验证;外围护结构阴影形态数字条件计化软件模拟,确定遮阳构件尺寸区材料高性能遮阳玻璃冬季规划环境利用景观落叶乔木为过热区遮阳前布局辐射期及气候遮阳模拟计算设条件单体计形态建筑区布局冬季日照优先

    ....
  • 相关专题: 绿色建筑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