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783-2012 复合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GBT50783-2012 复合地基技术规范
以摩擦型刚性桩作为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如钢筋混 桩、素混凝土桩、预应力管桩、大直径薄壁筒桩、水泥粉煤灰碎 (CFG桩)、二灰混凝土桩和钢管桩等。
2.1.6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
高速铁路标准规范范本以深层搅拌桩作为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2.1.7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
foundation
2.1.8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将水泥和素土按一定比例拌和均匀,夯填到桩孔内形成 定强度的夯实水泥土桩,由夯实水泥土桩和被挤密的桩间 成的复合地基
2.1.10 石灰桩复合地基
以生石灰为主要黏结材料形成的石灰桩作为竖向增强体 合地基。
posite foundation
采用振冲法或振动沉管法等工法在地基中设置砂石桩,在成 桩过程中桩间土被挤密或振密。由砂石桩和被挤密的桩间土形成 的复合地基,
采用振冲法或振动沉管法等工法在饱和黏性土地基中设置砂 石桩,在成桩过程中只有置换作用,桩间土未被挤密或振密。由砂 石桩和桩间土形成的复合地基
将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下落形成夯坑,并不断向夯坑回填 碎石等坚硬粗粒料,在地基中形成密实置换墩体。由墩体和墩间 土形成的复合地基
2.1.14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2.1.19荷载分担比
复合地基中桩体承担的荷载与桩间土承担的荷载的比值。
2. 1. 20 桩土应力比
复合地基中桩体上的平均竖向应力和桩间土上的平均竖向应 力的比值。
2.2.1 几何参数:
a一一桩帽边长; A单桩承担的地基处理面积; A一一单桩(墩)截面积; D 基础埋置深度; d—桩(墩)体直径; h 复合地基加固区的深度;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E一一强夯置换法的单击夯击能; Pcz一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地基土的自重压力值; P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在复合地基上的平 均压力值;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在基础底面边缘处 复合地基上的最大压力值;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 力值; △力;一 第i层土的平均附加应力增量; 刚性桩桩顶附加荷载; 桩侧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标准值; 5 复合地基沉降量; 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 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 T,一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最危险滑动面上的总剪切力; T 最危险滑动面上的总抗剪切力
2.2.3抗力和材料性能:
Cu 饱和黏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 D.1 地基挤密后要求砂土达到的相对密实度; 桩体压缩模量; E. 桩间土压缩模量;
E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土的压缩模量当量值; Esp 复合地基压缩模量: 地基处理前土体的孔隙比; 地基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 emax 砂土的最大孔隙比; emin 砂土的最小孔隙比; fa 一 复合地基经深度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 fa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 fou一 桩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fsk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I 塑性指数; qp 桩(墩)端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qsi 第i层土的桩(墩)侧摩阻力特征值; R。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T 加筋体抗拉强度设计值; Oru 桩周土所能提供的最大侧限力; 填土的摩擦角,黏性土取综合摩擦角; Ycm 桩帽之上填土的平均重度; Yd 土的干重度; Ydmax 击实试验确定的最大干重度; Ym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Ys 桩间土体重度; 加固土层重度
2.2. 4 计算系数:
A:一第i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K一安全系数;
k一复合地基中桩体实际竖向抗压承载力的修正系数; n一 桩土应力比; 入 桩体竖向抗压承载力发挥系数; 入。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 桩端土地基承载力折减系数; 桩体竖向抗压承载力修正系数;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刚性桩桩体压缩经验系数;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计算经验系数: 一挤密砂石桩桩间距修正系数; 桩体强度折减系数; 入。 挤密桩孔底填料压实系数
3.0.1复合地基设计前,应具备岩土工程勘察、上部结构及基码 设计和场地环境等有关资料
3.0.2复合地基设计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处理的要求、工程地
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工期、地区经验和环境保护要求等,提出技术 上可行的方案,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合理的复合地基形式。
3.0.3复合地基设计应进行承载力和沉降计算,其中用于填土路
堤和柔性面层堆场等工程的复合地基除应进行承载力和沉降计算 外,尚应进行稳定分析;对位于坡地、岸边的复合地基均应进行稳 定分析,
保证复合地基中桩体和桩间土在荷载作用下能够共同承担荷载。
3.0.6复合地基应按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原理进行
β.0.7复合地基设计应符合下列
1宜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使用要求,结合工 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础形式、施工条件、工期要求及环境条 牛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用一种或几种可行的复 合地基方案。 2对大型和重要工程,应对已选用的复合地基方案,在有代 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应检验设计 参数和处理效果,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和优化设计方案。 3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当监测结果未达到设计要求
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应修改设计或来用其他必要措施。 3.0.8对工后沉降控制较严的复合地基应按沉降控制的原则进 行设计。 3.0.9复合地基上宜设置垫层。垫层设置范围、厚度和垫层材 料,应根据复合地基的形式、桩土相对刚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 确定。
3.0.10复合地基应保证安全施工,施工中应重视环境效应,并应 遵循信息化施工原则。
3.0.10复合地基应保证安全施工,施工中应重视环境
3.0.11复合地基勘察和设计中应评价及处理场地中力
4.0.1对根据初步勘察或附近场地地质资料和地基处理经验初 步确定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场地,进一步勘察前应搜集附近 场地的地质资料及地基处理经验,并应结合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 明确勘察任务和重点。 4.0.2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要求;需 验算地基稳定性时,勘探孔布置和勘察孔深度应满足稳定性验算 的需要,
4.0.2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要习 验算地基稳定性时,勘探孔布置和勘察孔深度应满足稳定性 的需要。
4.0.3拟采用复合地基的场地,其岩土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场地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并评价地基处理对附近 建(构)筑物、管线等的影响。 2查明勘探深度内土的种类、成因类型、沉积时代及土层空 间分布。 3查明大粒径块石、地下洞穴、植物残体、管线、障碍物等可 能影响复合地基中增强体施工的因素,对地基处理工程有影响的 多层含水层应分层测定其水位,软弱黏性土层宜根据地区土质,查 明其灵敏度。 4应查明拟采用的复合地基中增强体的侧摩阻力、端阻力及 土的压缩曲线和压缩模量,对柔性桩(墩)应查明未经修正的桩端 土地基承载力。对软黏土地基应查明土体的固结系数。 5对需要进行稳定分析的复合地基应查明黏性土层土体的 抗剪强度指标以及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 6复合地基中增强体施工对加固区土体挤密或扰动程度较 高时,宜测定增强体施工后加固区土体的压缩性指标和抗剪强度 指标。
7路堤、堤坝、堆场工程的复合地基应查明填料或堆料的种 类、重度、直接快剪强度指标等。 8应根据拟采用复合地基中增强体类型按表4.0.3的要求 查明地质参数
5.1.1复合地基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
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复合地基承受荷载作用面积及理 深,传至复合地基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 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计算复合地基变形时,传至复合地基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 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复合地基变形允许值。 3复合地基稳定分析中,传至复合地基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用复合 地基中增强体和地基土体抗剪强度标准值进行计算。 5.1.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列规 定采用: 1对于标准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k)应按下式计算:
Skl = Sck +SQ1k + peiSQik
2对于准永久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k2)应按下式
ZbaS Qak Sk = SGk + =
中:SQik 按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可变荷载的准永久组合值系数,按现行相关荷载规 范取值。
范取值。 .1.31 作用在复合地基上的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轴心荷载作用时:
式中: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在复合地基上的平 均压力值(kPa);
Pkmax<1. 2fa
式中:Pkmax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在基础底面边缘 处复合地基上的最大压力值(kPa)。
5.2.1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合地基竖向抗压载荷试 验或综合桩体竖向抗压载荷试验和桩间土地基竖向抗压载荷试 验,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综合确定。初步设计时,复合地基承载力 特征值也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中:A, 单桩截面积(m);
Ra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 复合地基置换率; d一 桩体直径(m); d。—单根桩分担的地基处理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 k 复合地基中桩体实际竖向抗压承载力的修正系数,与 施工工艺、复合地基置换率、桩间土的工程性质、桩体 类型等因素有关,宜按地区经验取值; k一 复合地基中桩间土地基实际承载力的修正系数,与桩 间土的工程性质、施工工艺、桩体类型等因素有关,宜 按地区经验取值; 入一 桩体竖向抗压承载力发挥系数,反映复合地基破坏时 桩体竖向抗压承载力发挥度,宜按地区经验取值; 入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反映复合地基破坏时桩 间地基承载力发挥度,宜按桩间土的工程性质、地区 经验取值; β一桩体竖向抗压承载力修正系数,宜综合复合地基中桩 体实际竖向抗压承载力和复合地基破坏时桩体的竖 向抗压承载力发挥度,结合工程经验取值; βs—一桩间土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宜综合复合地基中桩间 土地基实际承载力和复合地基破坏时桩间土地基承 载力发挥度,结合工程经验取值。
5.2.2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采用柔性桩和刚性桩时,柔性桩和风
Ra = upZqsil: +apAp
5.2.3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采用散体材料桩时,散体材
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 时,散体材料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Ra—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 A,单桩截面积(m); ru—桩周土所能提供的最大侧限力(kPa); K,一一被动土压力系数。 5.2.4复合地基处理范围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下卧层承载力 应按下式验算:
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
理深的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修正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 值(f,)应按下式计算:
武中:f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Ym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地下水 位以下取浮重度: D——基础埋置深度(m),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 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后进行时,应 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
5.3.1复合地基的沉降由垫层压缩变形量、加固区复合
5.3.1复合地基的沉降由垫层压缩变形量、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
变形量(s1)和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s2)组成。当垫层压缩 变形量小,且在施工期已基本完成时,可忽略不计。复合地基沉降 订按下式计算:
式中:51 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mm);
5.3.2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S1)宜根据复
基类型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1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和柔性桩复合地基,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si=p E,A. QL
p—一刚性桩桩体压缩经验系数,宜综合考虑刚性桩长细 比、桩端刺入量,根据地区实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s2),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公力: 第i层土的平均附加应力增量(kPa); 第i层土的厚度(mm); Esi 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kPa); 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计算经骗 数,根据复合地基类型地区实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5.3.4作用在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层顶部的附加压力宜根
合地基类型采用不同方法。对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宜采用压力折 散法计算,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宜采用等效实体法计算,对柔性桩复 合地基,可根据桩土模量比大小分别采用等效实体法或压力扩 法计算,
s= S11 + S12 + S2
Espi=miEpli十m2Ep2i十(1一mm2)E
5.4.1在复合地基稳定分析中,所采用的稳定分析方法
,4.1在复合地基稳定分析中,所采用的稳定分析方法、计算参 文、计算参数的测定方法和稳定安全系数取值应相互匹配。 4.2复合地基稳定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动总应力法进行分析
5.4.2复合地基稳定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动总应力法进行分
中:T一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最危险滑动面上的总剪切力 (kN); T一一最危险滑动面上的总抗剪切力(kN); K一安全系数。
5.4.3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应深人设计要求安全度对应的危险 滑动面下至少2m。
5.4.3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应深人设计要求安全度对应
6.1.1深层搅拌桩可采用喷浆搅拌法或喷粉搅拌法施工。深层 觉拌桩复合地基可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素填土 软塑~可塑黏性土、松散~中密粉细砂、稍密~中密粉土、松散~ 稍密中粗砂及黄土等地基。当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小于30%或 黄土含水量小于25%时,不宜采用喷粉搅拌法。 含大孤石或障碍物较多且不易清除的杂填土、硬塑及坚硬的 黏性土、密实的砂土,以及地下水呈流动状态的土层,不宜采用深 层搅拌桩复合地基。
土、塑性指数(1p)天于25的黏土、地下水的pH值小于4和地下 水具有腐蚀性,以及无工程经验的地区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 适用性。
6.1.3深层搅拌桩可与堆载预压法及刚性桩联合应用。
6.1.5设计前应进行拟处理土的室内配比试验,应针对现场拟处
理土层的性质,选择固化剂和外掺剂类型及其掺量。固化剂为水 泥的水泥土强度宜取90d龄期试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6.2.1固化剂宜选用强度等级为42.5级及以上的水泥或其他类 型的固化剂。固化剂掺入比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固化土强度经室内 配比试验确定。喷浆搅拌法的水泥浆水灰比应根据施工时的可喷
性和不同的施工机械合理选用。外掺剂可根据设计要求和土质 件选用具有早强、缓凝、减水以及节省水泥等作用的材料,且应 免污染环境。
6.2.2深层搅拌桩的长度应根据上部结构对承载力和变形的
2.2深层搅拌桩的长度应根据上部结构对承载力和变形的要 确定,并宜穿透软弱土层到达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为提高 滑稳定性而设置的搅拌桩,其桩长应深入加固后最危险滑弧以 至少2m。
设计桩长应根据施工机械的能力确定,喷浆搅拌法的加固 度不宜大于20m;喷粉搅拌法的加固深度不宜大于15m。搅抖
白砂糖标准6.2.4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竖向抗压载荷
垫层。垫层厚度可取150mm~300mm。垫层材料可选用中砂 砂、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填土路堤和柔性面
堆场下垫层中宜设置一层或多层水平加筋体
6.2.6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中的桩长超过10m时,可采用变 量设计。
6.2.7深层搅拌桩的平面布置可根据上部结构特点及对地基承
6.2.8当深层搅拌桩处理深度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电力标准,应按本规
6.3.2深层搅拌桩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进行工艺性试桩,数量不得 少于2根。当桩周为成层土时,对于软弱土层宜增加搅拌次数或 增加水泥掺量,
....- 相关专题: 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