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052-2021 预应力数控张拉工程施工技术规程水印版.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2.1.5有粘结预应力筋
张拉后直接与混凝土粘结或通过灌浆使之与混凝土结构 粘结的一种预应力筋。有粘结预应力筋内部的钢筋可以是钢 绞线或螺纹钢筋
布置在结构构件截面之外的预应力筋。通过与结构构件 相连的锚固端块和转向块将预应力传递到结构上。
给排水标准规范范本由索体和锚具组成的受拉构件。索体可为钢丝束、钢绞线 束或钢拉杆等
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和张拉后,由于材料特性、结构状态 和张拉工艺等因素引起的预应力筋应力降低的现象。预应力 损失包括:摩擦损失、锚固损失、弹性压缩损失、预应力筋应力 松弛损失和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等
预应力筋在锚具及张拉端锚垫板喇叭口转角处由于摩擦 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当夹片式锚具采用限位自锚工艺张拉时 夹片逆向刻划预应力筋引起的损失也属锚口摩擦损失。
2.1.10变角张拉摩擦损失prestress loss dueto friction at ated device
2.1.10变角张拉摩擦损失prestressloss dueto friction at devi
指扣除预应力损失后,在预应力筋中保持的应力值
由同一的施工条件并有一定数量的材料或作业项目组成 的基本检验单元。
页应力筋的截面面积; 应力筋锚下的张拉控制应力; 页应力筋的弹性模量; 各加载级的位移值偏差; 各加载级的力值偏差;
Lp 预应力筋的实际长度; L1 同一加载级,位移测量仪示值,单位为毫米; 同一加载级,张拉系统伸长量示值,单位为毫米; 预应力筋理论张拉伸长值; △lo 预应力筋实际张拉伸长值; ALmax 张拉系统的各级工况下的伸长值测点与拟合直线 间的最大偏差; A一 锚固回缩值; △1 从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力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 △12 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可根据张拉力与伸长值 成正比关系确定; △13 张拉过程中构件的弹性压缩值; △4 干斤顶内的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 △5 张拉过程中工具锚和固定端工作锚紧弓起的预 应力筋内缩值;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预应力筋的平均拉力; P1 标准试验机示值; P2 张拉系统示值; APmax 张拉系统的各级工况下的力值测点与拟合直线间 的最大偏差; 从 摩擦系数; K 考虑孔道每米长度局部偏差的摩擦系数;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管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 和;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 伸长值测量装置满量程输出; Y 测力装置满量程力值
3.1.1数控张拉设备的主要参数见表 3. 1. 1.
表 3. 1. 1主要参数
1力值测量精度≤0.5%,线性度<0.2%; 2位移测量精度≤0.5%,线性度≤0.2%; 3张拉加载速率不应大于o.1ocon/min,实际伸长值与理 论伸长值之差应控制在6%以内
程序编辑功能、自动诊断以及超限值报警提示功能。控制系统 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4208) 规定的IP55;电气元件应排列整齐,操作和维护检修应安全方 便;控制系统接收和发送信号应及时、准确;数据传输应有接 口,数据采集系统工作的各项数据以及图表应能及时保存;控 制软件应能满足自动张拉的全部功能,并应有供标定(或校准 使用的功能;人机操作界面应符合《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 和安全规则》(GB/T4205)的规定;操作界面应能及时显示各种 功能和数据,操作按钮应灵敏
3.1.4数控张拉系统应实时显示力一伸长值、力一时间、伸长 值一时间三个张拉曲线,具备预警分析报告功能。数控张拉过 程中,张拉力值误差如超出士1%,伸长值误差超出士6%,数控 张拉系统应自动提示报警并停止张拉
3.1.4数控张拉系统应实时显示力一伸长值、力一时间、伸长
3.1.5数控张拉系统应能按要求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储取,
采集数据应包含数值、时间戳、数据有效性状态;应具有断点续 专功能,遇到通信中断或突然断电等故障时,应具有数据自动 保护的功能;应具有自动上传数据功能,不应设置手工录入和 修改数据的功能
3.1.6当标准测力仪的示值在液压千斤顶公称输出力的30%
~105%范围内时,数控系统的力值测量示值误差不应超过公 称输出力的士1%,重复性不应超过士1%;当基准长度测量仪 的示值在预应力用液压千斤顶公称行程的10%~100%范围内 时,数控系统位移测量示值误差和重复性均不应超过士1%。
安全防护装置并可方便拆卸。数控张拉系统应能满足功能检 验的要求,检验方法见附录C。
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17626.4)规定的试 验等级为3级的型式检验,检验后系统功能不应受到破坏、力 值示值变化不应超过土1%、位移示值变化不应超过士1mm。
3.1.9张拉千斤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用液压千斤
顶》JG/T321的规定。数控设备整机在空载、满载、超载状态下 的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用液压干斤顶》(JGT 321)和《预应力用电动油泵》(JG/T319)的相应规定。数控设 备的质量试验方法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预应力用智能张拉机》(JB/T13462)。
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计算等功能。
3.2.3张拉数据采集单元应具备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张拉开始
前的设置参数和张拉过程中的系统监测数据(张拉力、伸长值、 持荷时间等)等数据资料传输至现场电脑或上传至远程电脑平 台进行保存的功能,
和转换,驱动千斤顶完成不同作业方式、作业目的要求。此外, 应具备数字化的压力监控和数字化伸长量的记录能力,具备在 张拉全过程对工况的监控、判断、报警等功能
体,系统运行时,位移传感器应能实时检测预应力用液压千斤 顶活塞杆移动量。
体,系统运行时,位移传感器应能实时检测预应力用液压
用电动油泵》JG/T319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注油点位置应可视性好,加注液压油应方便; 2油箱内表面应保持清洁,应有有效的防锈措施; 3操作按钮应标有易懂、清晰的文字注释或图形符号,明 显地表示出各动作方向和功能,且便于操作; 4工作状态下的垂直度误差不应超过5%: 5采用的压力变送器或压力传感器精度等级不应低于 0.5级。 3.2.7压力变送器的量程不应低于额定压力的1.25倍;测力 传感器的量程不应低于预应力用液压千斤顶公称输出力的1.2 倍;位移传感器的量程应大于活塞杆的行程。 3.2.8数控张拉系统应具备在预应力筋的张拉、持荷、锚固的 全过程中实时采集张拉力、伸长值以及测定锚固回缩值等功能。 3.2.9数控张拉系统应能精确控制单主机、一主机一副机、 主机多副机对称同步张拉力及伸长值的能力。 3.2.10数控张拉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应能够远程传输至工程项 自管理平台,宜具备张拉数据报表自动生成的功能 3.2.11数控系统在无障碍环境的500m范围内应能实现正常 通信。当遇到通信中断或突然断电等故障时,系统应具有及时 保存采集数据和过程状态不受破坏的功能。故障排除后,数控 系统应能恢复通信中断或断电前的数据和过程状态,并可以以 通信中断或断电时刻的状态参数为起点继续完成后续张拉的 功能。 3.2.12数控张拉系统应能按设计要求进行分级、同步、自动或 智能地完成预应力张拉全过程。数控张拉系统启动时应具备 山温
通信。当遇到通信中断或突然断电等故障时,系统应具有及时 保存采集数据和过程状态不受破坏的功能。故障排除后,数控 系统应能恢复通信中断或断电前的数据和过程状态,并可以以 通信中断或断电时刻的状态参数为起点继续完成后续张拉的 功能。
智能地完成预应力张拉全过程。数控张拉系统启动时应具备 系统自检功能,确认系统能够安全可靠运行,检查电路、阀门、 油路,同步数据信号,排除信号王扰、接地等。
并在有效使用期内。预应力用液压干斤顶应与数控电动液压 泵、数控控制系统进行整体配套标定,标定周期不应超过6个 月或连续使用超过200次。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传感器 标定期限不应超过6个月或连续使用超过3000次。计量装置 可进行张拉系统的成套标定和拆卸后的独立标定
3.3.2各种仪表、传感器及干斤应由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 标定。
数控系统标定过程中,宜由系统自身带有的标定校核
3.3.3数控系统标定过程中,宜由系统自身带有的
程式模式同步对应计数计算,进行比照核准,并至少完成一个 高压位的定值压力验证。
程式模式同步对应计数计算,进行比照核准,并至少完
4千斤顶、量测仪表、压力及液压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修或更换配件后均应标定核准
3.3.4千斤顶、量测仪表、压力及液压传感器、位移传感
3.3.5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每月应进行自校核,压力传 感器及位移传感器可分别采用同精度的测力仪及百分表进行 校核。
3.3.6使用数控张拉系统前,使用人员应对其进行外观检查、
状态检查、参数检查,并进行试运行。外观检查主要包括:外观 波损、设备锈蚀、油泵系统漏油等;状态检查主要包括:通讯状 态、待机时程序状态;参数检查主要包括:默认张拉力、伸长值 混凝土弹性模量、管道摩阻系数、限位板规格等。
程中的张拉工艺质量要求、封锚
4.1.2数控张拉预应力工程中的预应力筋、锚具、夹具、连接
的有效预应力值应达到设计规定的要求,并实时生成相关的记 录数据。
的传感器外,宜在预应力筋或结构上布置传感器来采集张拉过 程中预应力筋或结构的相关性能或状态变化。所采集的性能 或状态数据可供推断锚固后有效预应力以及供预应力调整参 考用。
4.1.5数控张拉锚固后建立的有效预应力值未能达到设计要
求时,应根据张拉过程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调整张拉方案。 若还未能达到设计要求,应与设计单位沟通,查明原因、调整张 拉方案后再进行张拉,直至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拉对象、张拉力、伸长量等相关参数进行逐项核对。待所有参 数核对正确后,操作人员才可以使用数控张拉系统进行张拉
入锚口损失,可比设计规定提高5%。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其 最大张拉控制应力不得超过表4.1.8的规定:
表4.1.8最大张拉控制应力允许值
下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按5.1.3条采
张拉顺序和方法,并填写张拉申请单报监理审批。应根据张拉 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张拉机具,并设计合理的张拉工装。预 应力张拉过程中,质量监督人员应进行监督,确保张拉数据的
4.1.10施加预应力前应对管道锚口、喇叭口摩阻损失进行测
4.1.10施加预应力前应对管道锚口、喇叭口摩阻损先
4.1.10施加预应力前应对管道锚口、喇叭口摩阻损失进行测 定,并由设计单位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张拉控制应力调整。不同 构件类型、不同管道应分别测定
要求时,按下列规定执行: 1直线有粘结预应力筋和预应力螺纹钢筋可采取一端张 拉方式,长度不宜超过35m;直线无粘结预应力筋一端张拉时 长度不宜超过40m;直线缓粘结预应力筋一端张拉时长度不宜 超过35m; 2曲线预应力筋,应根据施工计算结果采取两端张拉或 端张拉方式;当锚固损失的影响长度小于或等于L/2(L为预 应力筋的长度)时,应采用两端张拉方式;当锚固损失的影响长 度大于L/2时,可采取一端张拉方式; 3同一构件中有多束一端张拉的预应力筋时,张拉端宜 分别交错设置在结构或构件的两端; 4预应力筋两端张拉时,宜两端同步张拉。在采用两台 及以上千斤实施对称和两端同步张拉时,各千斤顶之间同步 张拉力的允许误差宜为士2%。 4.2.2特殊预应力构件或预应力筋,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 采取专门的张拉工艺,如分阶段张拉、分批张拉、分级张拉、分 段张拉、变角张拉等。 4.2.3预应力束在预张、初张、终张采用不同设备或千斤顶张 拉时,应调整设备的系统控制参数,将预应力束补张至终张应 力控制值,设备应显示调整后的力值及伸长值。 端主经端亚洲亚版亚然到产
4.2.2特殊预应力构件或预应力筋,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 采取专门的张拉工艺,如分阶段张拉、分批张拉、分级张拉、分 段张拉、变角张拉等
4.2.3预应力束在预张、初张、终张采用不同设备或干斤顶张
3预应力束在预张、初张、终张采用不同设备或干斤顶张 ,应调整设备的系统控制参数,将预应力束补张至终张应 制值,设备应显示调整后的力值及伸长值
1采用预张、初张、终张锚固的工艺体系时,应分别对预 张及初张的张拉束号、张拉顺序、张拉力值、伸长值、张拉干斤
顶的编号、混凝土强度及龄期等工艺参数存储数控张拉系统; 整张施工时,终张的机具与预初张拉的机具宜相同,应保证终 张的张拉力与伸长值准确、合理,以便进行校核控制; 2预张时,混凝十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上,内外 模均应松脱不移开,按数控系统的工艺参数显示及束号顺序进 行数控张拉,张拉力值及伸长值应存储及打印; 3初张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拆除 模板后按其设计的束号及顺序进行初张,结束后移梁至存梁台 座,应存储及打印各束的张拉力值及伸长值; 4终张时,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应达到设计值且龄期 不少于10天后进行;对预初张拉束,通过数控系统导出已张拉 力值及伸长值后,补张到控制应力,应对所有预应力筋的终张 力值及伸长值进行校核; 5数控张拉过程中应对预张、初张、终张的张拉力、伸长 值,以及终张锚固后的有效预应力值、伸长值、夹片外露量、锚 具回缩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向题时,应及时处理
4.2.5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避免出现
对结构不利的应力状态;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施工方便 及操作安全等因素确定; 2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遵循对称张拉原则; 3对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宜先张拉楼板、次梁的预应 力筋,后张拉主梁的预应力筋; 4对预制屋架等平卧叠浇构件,应从上而下逐张拉。 4.2.6竖向缓粘结预应力短索应左右对称单端张拉。竖向缓 粘结预应力短索应采用两次张拉方式,即在第一次张拉完成24 小时后补拉。
控制应力时持荷保压,保持控制应力在士1%范围内,持荷2min 一5min后进行锚固卸载。对于缓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持荷时 间应根据现场温度确定。
预应力钢绞线一次,确认缓粘结材料没有凝固后,再张
张拉:0→>初应力→2倍初应力→>1.03倍张拉控制力→持荷→ 锚固。缓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气温低于20℃,持荷超张拉的持荷时间与温度之间的 关系可按表4.2.9采用,必要时也可根据现场实测值确定
.9持荷时间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
2气温高于20℃时可不持荷超张拉; 3温度低于5℃时不宜进行缓粘结预应力筋张拉。工程 需要在温度低于5℃进行张拉时,应采用升温措施减小由粘滞 力产生的预应力损失;如采用专业电加热设备对钢绞线加热 通电电压不应大于安全电压36V
4.3.1张拉控制应力达到稳定后方可锚固,预应力筋的外露 长度不宜小于其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30mm。 4.3.2锚具封闭保护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凸出或内回穴模内的锚具应采用与预应力结构构件相 司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或无收缩防水砂浆封闭保护; 2凸出式锚具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外露预应 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处于一类环境时,不应小于20mm;
4.3.1张拉控制应力达到稳定后方可锚固,预应力筋的外露
1凸出或内回穴模内的锚具应采用与预应力结构构件相 司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或无收缩防水砂浆封闭保护; 2凸出式锚具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外露预应 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处于一类环境时,不应小于20mm;
处于二、三类易受腐蚀环境时,不应小于50mm; 3锚具封闭前应将周围混凝土界面凿毛并冲洗干净,凸 出式锚具封锚应配置钢筋网片; 4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具封闭前,锚具和夹片应涂防 禽蚀油脂,并设置封端塑料盖帽封闭;处于二、三类环境条件下 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及其锚固系统应达到全封闭保护状态。
4.3.3处于二类、三类环境条件下的缓粘结预应力锚固系统
应采用连续封闭的防腐蚀体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固端应为预应力钢材提供全封闭防水设计; 2缓粘结预应力筋与锚具部件的连接及其他部件的连 接,应采用密封装置或采取封闭措施,使缓粘结预应力锚固系 统处于全封闭保护状态; 3连接部位在10kPa静水压力下应保持不透水; 4设计对缓粘结预应力筋与锚具系统有电绝缘防腐蚀要 求,可采用塑料等绝缘材料对锚具系统进行表面处理,形成整 体电绝缘,
4.3.4其他封锚保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
1预应力筋实测张拉伸长值与理论计算伸长值相对偏差 不应超过6%;如超过充许偏差,应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方可 继续张拉;必要时,宜现场进行孔道摩擦系数和预应力筋的弹 性模量的测定,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理论计算伸长值; 2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实际建立的预应力值与设计规定 检验值的相对偏差不应超过5%: 3张拉过程中,预应力筋断丝或滑丝的数量不得超过表
表4.4.1预应力筋断丝、滑丝规
注:1对预应力混凝土板,其截面宽度应按每跨计算; 2钢绞线断丝系指单根钢绞线内钢丝的断丝; 3锚固结束卸除千斤顶后,应在距夹片端头2cm~3cm处划线 标记,于24小时后观测测量,以确定是否有滑丝及断丝; 4预应力筋应在张拉控制应力处于稳定状态后进行锚固,锚固 阶段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的内缩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5预应力筋锚固后,夹片顶面应平齐,其相互间的错位不宜大 于2mm,且露出锚具外的长度不应天于4mm; 6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后,不应出现对结构有害的裂缝; 7张拉完成后,应观察锚圈口钢绞线是否滑丝,复查合格后方 可切割
注:1对预应力混凝土板,其截面宽度应按每跨计算; 2钢绞线断丝系指单根钢绞线内钢丝的断丝; 3锚固结束卸除千斤顶后,应在距夹片端头2cm~3cm处划线 标记,于24小时后观测测量,以确定是否有滑丝及断丝; 4预应力筋在张拉控制力处于稳定获态后进行锚固,锚适 阶段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的内缩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5预应力筋锚固后,夹片顶面应平齐,其相互间的错位不宜大 于2mm,且露出锚具外的长度不应大于4mm; 6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后,不应出现对结构有害的裂缝; 7张拉完成后,应观察锚圈口钢绞线是否滑丝,复查合格后方 可切割
4.4.2缓粘结预应力筋在张拉施工前应根据实测的弹性
和摩擦系数计算张拉伸长值。并应对缓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 适用期、构件端部预埋件、混凝土强度、缓粘结预应力筋力学性 能进行核对和全面检查。
5.1.1采用数控张拉技术的体外预应力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
5.1.2对于有整体调束要求的钢绞线夹片式锚固体系,可采 用锚具外螺母支撑方式。对低应力状态下的体外预应力束,其 猫具夹片应装有防松装置。体外预应力锚具应满足分级张拉 及调索补张拉预应力筋的要求,对于有换束要求的体外预应力 体系,体外预应力束、锚固装置及转向器均应便于束体更换
且不应小于0.4fptk;当要求部分抵消由于应力松弛、摩擦、分批 张拉等因素产生的预应力损失时,张拉控制应力限值可提高 0.05fplk。当有可靠依据时,可适当调整张拉控制应力值。 5.1.4采用数控张拉技术的体外预应力施工的张拉与锚固按 照本规程第4章节的规定要求执行
5.1.4采用数控张拉技术的体外预应力施工的张拉与锚固按
5.2体外预应力束的布置和构造要求
5.2.1体外预应力束布置应使结构对称受力,并符合下列规定: 1矩形、I型或1字形截面梁,体外预应力束应布置在梁 腹板的两侧;箱形截面梁,体外预应力束应对称布置在梁腹板 的内侧; 2体外预应力束的束形宜与荷载标准组合工况下的弯矩 图相匹配,可选用直线、双折线或多折线等布置方式。
5.2.2体外预应力束在每个转向块处的弯折转角不应大于
力束与鞍座的接触长度由设计计算确定。用于制作体外预应 力束的钢绞线,应按偏斜拉伸试验方法确定其力学性能
表5.2.2转向块鞍座处最小曲率半径
5.2.3不可更换的体外预应力束,在锚固端和转向块处与结 构相连的固定套管可与束体外套管合并为同一套管。对可整 体更换的体外预应力束,在锚固端和转向块处,体外预应力束 套管应与结构相连的鞍座套管分离且相对独立;对单根更换的 体外预应力束,预应力筋与外套管应能分离。
5.2.4混凝土梁加固用体外预应力束的锚固端构造可采用下
1采用钢板箍或钢构件直接将预应力传至框架柱上; 2采用钢垫板先将预应力传至端横梁,再由端横梁传至 框架柱上;必要时可在端横梁内侧粘贴钢板并在其上焊圆钢, 使体外预应力束由斜向转为水平向
5.2.5混凝土梁加固用体外预应力束的转向块构造可采月
1梁底部横向设置双悬臂的短钢梁,并在钢梁底焊有圆 钢或带有圆弧曲面的转向垫块; 2梁两侧的次梁底部设置半圆形U形钢卡
锚垫板和管壁加劲肋、半球形钢壳体等形式。体外预应力束弯 折处宜设置鞍座,在鞍座出口处应形成圆滑过渡,
附件上应设置灌浆孔或排气孔。灌浆孔的孔位及孔径应符合 灌浆工艺的要求。
5.3.1体外预应力束外套管的安装应保证连接平滑和完全密 闭防水,束体线形和安装误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在穿束过程中 应防止束体护套受到机械损伤
闭防水,束体线形和安装误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在穿束过程中 应防止束体护套受到机械损伤。 5.3.2体外预应力束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规定,张拉时应 保证结构或构件对称均匀受力,避免发生侧向弯曲或失稳,宜 采用同步张拉方式。在加固工程中,若体外预应力束的张拉力 较小,也可采取横向张拉或机械调节方式
5.3.2体外预应力束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规定,引
保证结构或构件对称均匀受力,避免发生侧向弯曲或失稳,宜 采用同步张拉方式。在加固工程中,若体外预应力束的张拉力 较小,也可采取横向张拉或机械调节方式。
1刚性外套管,应具有可靠的防腐蚀性能,并应进行定期 检查,确保防腐措施的有效性; 2高密度聚乙烯等塑料外套管,应保证长期使用的耐老 化性能,必要时进行更换
5.3.4体外预应力束的锚具应设置全密封防护罩,对不要求
更换的体外预应力束,可在防护罩内灌注水泥浆或其他防腐蚀 材料;对可更换的体外预应力束应保留必要的预应力筋长度, 在防护罩内灌注油脂或其他可清洗的防腐蚀材料。当体外预 应力束有防火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体 外预应力束防护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安装固定减振装置,
65.1.1采用数控张拉技术的预应力钢结构施工除应符合本规
6.1.1采用数控张拉技术的预应力钢结构施工除应符合本规 程的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索结构技术规程》JG 257的规定要求,
6.1.2数控张拉施工前对运至现场的成
求和相关标准对其品种、规格、外观、数量、相关质量文件进行 验收,包括检查索体包装外观、核对出厂合格证、铭牌以及产品 质量保证书、检测报告等。数控张拉施工前应对拉索锚固的索 端节点安装质量、位置坐标、几何尺寸等进行检查验收。
性加强对结构的变形和索力进行监测
则,边张拉边旋紧调节装置,保证张拉过程中拉索与端节点 始终有效连接,避免由于张拉工装和机具的失常或操作失误引 发安全事故
控制为主的原则。对结构重要部位宜进行索力和变形双控。 拉索数控张拉时可直接用数控千斤顶及控制主机监控拉索的 张拉力,也可用安装在索头处的测力传感器或其他测力装置同 步监控拉索的张拉力。
6.1.6数控张拉可采取超张拉措施弥补拉索调节装置中螺牙
间隙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超张拉值应根据调节装置的旋紧方 式和拉索长度等综合确定
间隙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超张拉值应根据调节装置的旋
6.1.7张弦梁、张弦拱、张弦桁架的拉索数控张拉应满足下列
1在钢结构拼装完成拉索安装到位后,进行拉索预紧 预紧力宜取初始态索力的10%~20%; 2数控张拉过程中应采取保证结构的平面外稳定的措施; 3张弦结构拉索张拉时宜使用滑动支座,以释放对下部 支撑结构的推力; 4对索力有对称要求的单元,可采用数控多机同步张拉。 6.1.8索力、结构位移调整完成后,钢绞线拉索夹片式锚具应 采取防松措施,使夹片在低应力动载下不松动。对钢丝拉索索 端的铸锚连接螺纹、钢拉杆拉索索端的锚固螺纹,应检查螺纹 咬合丝扣数量和螺母外侧丝扣长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应在 螺纹上加装防松装置。 6.1.9索力宜采用压力传感器或频率式索力仪进行测量,压 力传感器用于拉索张拉阶段索力的测定,频率式索力仪用于已 完成张拉的拉索索力测定。拉索索力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误 差应不超过10%,且符合设计要求。 6.1.10张拉完成后,应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与仿真计算值 和设计要求进行比较,超过充许偏差时应查明原因并加以修 正。对于大型复杂预应力钢结构,当部分监测结果超过设计规 定时,应由设计单位对实测索力、结构变形、钢结构应力等控制 参数进行综合评价,判断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1.11预应力钢结构拉索体系应根据所处的环境与结构特点 等条件采取相应的防腐蚀和耐老化措施。 6.1.12室外拉索的下锚固区应采取设置排水孔或承压螺母上 开设排水槽等排水措施。 6.1.13定期对预应力钢结构拉索体系及其防护涂层进行检 查,对出现损伤的索体和防护层应及时修复;定期对索力进行 监测,当量测索力与设计值相差大于10%时,应采取合理措施 及时予以调整或补偿
1在钢结构拼装完成且拉索安装到位后,进行拉索预紧, 预紧力宜取初始态索力的10%~20%; 2数控张拉过程中应采取保证结构的平面外稳定的措施: 3张弦结构拉索张拉时宜使用滑动支座,以释放对下部 支撑结构的推力; 4对索力有对称要求的单元,可采用数控多机同步张拉。 6.1.8索力、结构位移调整完成后,钢绞线拉索夹片式锚具应 采取防松措施,使夹片在低应力动载下不松动。对钢丝拉索索 端的铸锚连接螺纹、钢拉杆拉索索端的锚固螺纹,应检查螺纹 峻合丝扣数量和螺母外侧丝扣长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应在 螺纹上加装防松装置。
6.1.10张拉完成后,应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与仿真计算值
6.1.12室外拉索的下锚固区应采取设置排水孔或承压螺母上
查,对出现损伤的索体和防护层应及时修复;定期对索力进行 监测,当量测索力与设计值相差大于10%时,应采取合理措施 及时予以调整或补偿
应力张拉完成后,索力和结构形状参数等应符合设计初始态的 要求。
求,施工单位应通过计算确定结构的设计初始状态,包括索力 和结构几何形状参数等,并应经设计单位确认。当张拉时结构 荷载工况与设计初始态不一致时,应通过计算确定结构的施工 初始状态。
6.2.3复杂空间预应力钢结构体系,应采用模拟张拉的虚拟
张拉技术,进行各施工阶段和施工条件下的组合工况分析,确 定优化的张拉顺序和方案。张拉方案确定后,应对预应力张拉 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以确定各施工阶段的张拉索力和结构 形状参数,作为预应力张拉、施工监测和质量控制的依据
6.2.4施工过程仿真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立预应力拉索与钢结构共同作用的整体有限元分析 模型,并考虑支撑构件刚度及结构变形对索力的影响; 2选用合理的预应力模拟方法,并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 的影响; 3拉索采用分批、分级张拉时,应考虑各拉索间的相互影响
7.1.1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数控张拉施工应采用 初调、整体张拉、整体放张的工艺体系。
合力的重心应与预应力筋合力的中心一致。 7.1.3施加预应力前,应测定台座弹性压缩、张拉横梁的曲 值及锚具锚定的变形值等参数,将张拉信息和各张拉参数输入 数控系统内
合力的重心应与预应力筋合力的中心一致。
值及锚具锚定的变形值等参数,将张拉信息和各张拉参数输人 数控系统内
7.1.4张拉时应以张拉横梁中心线为标准向两侧对称同步进
7.1.5整体张拉时,应在数控系统中输入干斤顶整体张拉和
求,误差不得大于控制应力的士2%,否则需补张拉。力筋的位 置偏移不得大于士5mm,检查根数不少于8根
狗整数示儿 ZIII 的间隙,以能松开干斤顶的自锁螺母或插垫为准,松开螺母或 取出插垫后,再同步放张
张。只有放张干斤顶发生敌障时,才充许单束放张,须采用对 称多次循环,每次放张应力不得超过张拉控制应力的1/5,并进 行数控系统千斤顶的行程计算
7.1.9同步放张宜分三阶段进行,分别降至张拉控制应力的
80%、60%、0进行,间隔时间宜3min~5min,并加强观测,做到 两行程同步。放张后,力筋的切断顺序由放张端开始,依次
向另一端进行。力筋切断后镀锌板标准,按设计要求及时进行封端。
7.2.1后张法预制梁预应力施工中,预应力张拉按设计要求 进行。常用的张拉方式分为两种: 按初应力至张拉控制应力施工流程进行数控张拉; 2 按预张、初张及终张的施工流程进行数控张拉。 7.2.2 T型梁按照一主机一辅机,箱梁按照一主机三辅机布 设在梁两端进行数控张拉作业
7.2.3安装工作锚及夹片,其装锚质量及限位板深度与钢绞
线的匹配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对数控系统进行梁体基本资 料、张拉阶段设计、系统控制参数进行预设存储,预设存储完毕 后进行检验及试运行。
7.2. 4 对于 0→>0. 2αcon→αcon持荷锚固的张拉工艺流程
在0.2ocon、控制应力ocon、持荷、锚固、卸载阶段记录应力值、伸 长值、夹片外露量、锚具回缩量,并进行校核与存储。数控张拉 过程中应保证两端保持相同的力加载速率,且两端伸长量的差 值不得大于5%
消防标准规范范本7.2.5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
....- 相关专题: 预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