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3159-2019 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62/T 3159-2019 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
3.1.4单丝合成纤维的密度、熔点、吸水率等主要性能参数宜经 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单丝合成纤维可按表3.1.4取值。
表3.1.4合成纤维的物理特性
建筑标准规范范本3.1.5合成纤维主要性能的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
3.2×其他原材料 3.2.1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道 路硅酸盐水泥》GB13693或《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GB 748的相 关规定。 3.2.2骨料应符合现行《建设用砂》GB/T 14684的规定,并宜采用 中砂和细砂,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mm。 3.2.3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并不得使用含 氯盐的外加剂。 3.2.4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和《用于水泥、砂 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
3.2.5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
4高延性混凝土性能4.1拌合物性能标准水,纤维不得聚团,并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4.1.2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表4.1.2的规定,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322的规定。表4.1.2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水泥用量的质量百分比,%)环境条件配筋高延配预应力钢筋不配筋性混凝土的高延性混凝土的高延性混凝土年燥环境0.30潮湿但不含氯离子的环境0.200.061.00潮湿且含有氯离子的环0.10境、盐渍土环境除冰盐等侵蚀性0.06物质的腐蚀环境7
4.2.1高延性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指按标准方法
4.2.1高延性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指按标准方法 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件,在60d龄期以标准试验 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值。其强度等级用C表 示。
4.2.2高延性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4.2.2高延性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2.2
表4.2.2高延性混凝士的主要力学性
4.2.3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试验方法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 的规定,标准试件尺寸取为100mm×100mm×300mm。
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 的规定,标准试件尺寸取为100mm×100mm×300mm。 4.2.4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也可按表4.2.4取值:
4.2.4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k可按下式计算, 也可按表4.2.4取值:
fa =0.88 × αai fam.
du.k 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人
du.k 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人
表 4.2.4 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常用取值
4.2.5高延性混凝上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按下式进行计算,也可
f一一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表4.2.5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常用取值
4.2.6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宜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当无 可靠试验资料,且高延性混凝土力学性能指标满足表4.2.2的要求 时,对I类高延性混凝土和Ⅱ类高延性混凝土,可分别按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同等强度混凝土抗拉强度 的2倍和1.5倍取值。
4.2.7高延性混凝土的受压和受拉弹性模量可按下式计算
E.=1000 × fm
式中:E高延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可按表4.2.7取值; Jan.k 一高延性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2.7高延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常用取1
4.2.8高延性混凝土的泊松比宜经过试验确定;当无可靠试验资 料时,可取泊松比为0.14, 4.2.9高延性混凝土的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韧性应采用本 标准附录B的试验方法进行测试
4.3.1高延性混凝土的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 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有关规定。 4.3.2高延性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抗水渗透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 性能的等级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的相关规定。 4.3.3高延性混凝土耐久性能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 玲宝坛浴
5.1.1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同时满足试配强度和韧性的 要求,并应满足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 设计要求。
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要求。
凝土中最大碱含量不应大于3.0kg/m,并宜掺人适量粉煤灰等矿物 掺合料;对于矿物掺合料碱含量,粉煤灰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6, 粒化高炉矿渣粉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2。
5.2.1高延性混凝土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5.2.2 高延性混凝土的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mm,细度模数 宜为2.3~3.0。配合比设计应以十燥状态骨料为基准,骨料含水率 应小于0.5%,含泥量不应大于1.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3%
5.2.5高延性混凝土中的纤维体积率可参照表5.2.5选择,且应以 试验结果最终确定。
表5.2.5高延性混凝土的纤维体积率范围
5.3.1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试验确定。在缺之试验依据的情 况下,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高延性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宜大于0.50,砂胶比不宜大于 0.80。 2高延性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可按表5.3.1选取,并应经试 配确定:
3.1高延性混凝士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3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的品种、掺量应经过试配确定;矿物 掺合料掺量宜为20%~40%。 4水泥用量不宜大于450kg/m3。 51I类高延性混凝土中纤维的体积率不宜小于1.0%,I类高 延性混凝土中纤维的体积率不宜小于0.5%。 5.3.2在试配过程中,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进行高延性混凝 土强度试验,其中一个可为依据表5.3.1计算后调整拌合物的试拌 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胶比宜较试拌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 少0.02。 5.3.3高延性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确定后,尚应采用该配合比进行 不少于三盘高延性混凝土的重复试验,每盘高延性混凝土应至少 成型一组试件,每组高延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配制强度。 5.3.4「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以抗压强度做为计算指标,配 制抗压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制抗压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fam. ≥ fau.k +1.6450
5.3.5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抗折强度、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 韧性指标应以试验试配确定,在满足本标准第4.2.2条相关规定的 前提下,尚应符合设计要求。配制抗折强度、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 弯曲韧性的测试方法及试件尺寸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第7.2.3条相 关规定。 5.3.6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试配、调整时,试配的高延性混凝土 试件的测试龄期宜取3d,最终以60d龄期的配制强度为准。 5.3.7调整确定后的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应在满足拌合物性能 要求和材料试配强度的基础上,对设计提出的高延性混凝土耐久 性项目进行检验和评定,符合要求的,可确定为设计配合比。 5.3.8高延性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确定后,应进行生产适应性验 证。
5.3.5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
5.3.5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抗折强度、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 韧性指标应以试验试配确定,在满足本标准第4.2.2条相关规定的 前提下,尚应符合设计要求。配制抗折强度、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 弯曲韧性的测试方法及试件尺寸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第7.2.3条相 关规定。
试件的测试龄期宜取3d,最终以60d龄期的配制强度为准。 5.3.7调整确定后的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应在满足拌合物性能 要求和材料试配强度的基础上,对设计提出的高延性混凝土耐久 性项且进行检验和评定.符合要求的.可确定为设计配合比
5.3.8高延性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确定后,应进行生产适应性验
6.1 高延性混凝土的制备
6.1高延性混凝土的制备
6.1.1高延性混凝土宜采用干混料预拌方式制备,宜采用后加法 加入纤维。原材料计量宜采用电子计量仪器,使用前应确认其检 定合格。每盘高延性混凝土原料计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1.1 的规定。
表6.1.1原料计量的允许偏差
6.1.2高延性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搅拌机转速不宜 小于45r/min,并应配备纤维专用计量和投料设备。宜按以下投料 顺序进行搅拌:先加人全部水,在搅拌过程中加人干混料(骨料、水 泥、矿物掺合料等):待拌合物搅拌均匀后加入纤维,采取措施使纤 维分散均匀、手摸无聚团后停止搅拌。当纤维体积率超过1.5% 时,宜适当提高搅拌机转速和延长搅拌时间。在保证纤维分散无 结团的前提下,也可先加水和纤维、后加干混料进行搅拌
高延性混凝土的施工和养扒
6.2.1搅拌好的高延性混凝土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不应离析和泌 水。
水。 6.2.2高延性混凝土搅拌完成后宜在40min内用完,当施工现场 温度大于30℃时,应适当缩短使用时间。不应使用超过初凝时间 的高延性混凝土。 6.2.3现场浇筑高延性混凝土构件时,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的倾 落自由高度不应超过1.5m。当倾落高度大于1.5m时,应加串筒、 斜槽、溜管等辅助工具。 6.2.4高延性混凝土浇筑应保证纤维分布的均匀性和连续性,在 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 6.2.5高延性混凝土浇筑应保证其振捣密实,同时应避免离析和 分层。 6.2.6高延性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应及时覆盖保湿养护。 6.2.7高延性混凝土抹面可采用手工分层压抹方式或喷射法进 行施工,应保证纤维分散的均匀性,注意构件转角处连续施工,不 得在转角处留施工冷缝。采用手工压抹时,宜分层抹面,每层厚度 不宜大于15mm。施工过程中,严禁中途加水;喷射施工时,喷面应 平整,待高延性混凝土初凝以前,应及时进行抹平,并注意保湿养 护。 6.2.8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结构或加固混凝土构件 施工时,应符合附录C或附录D的有关规定 6.2.9当采用自然养护时,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配制 的高延性混凝土的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用矿渣水泥、粉煤灰 水泥或复合水泥配制的高延性混凝土的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 14d。夏季应防止阳光暴晒,冬季施工应采取保温防冻措施,且冬
6.2.7高延性混凝土抹面可采用手工分层压抹方式或喷射法进 行施工,应保证纤维分散的均匀性,注意构件转角处连续施工,不 得在转角处留施工冷缝。采用手工压抹时,宜分层抹面,每层厚度 不宜大于15mm。施工过程中,严禁中途加水;喷射施工时,喷面应 平整,待高延性混凝土初凝以前,应及时进行抹平,并注意保湿养
季养护时间宜延长至14d。 6.2.10在采用升温养护前,高延性混凝土构件静停时间不宜少 于2h,养护升温速度不宜大于25°C/h,恒温温度不宜大于60°C,降 温速度不宜大于20°C/h
李养护时间宜延长至14d。 6.2.10在采用升温养护前,高延性混凝土构件静停时间不宜少 于2h,养护升温速度不宜大于25°C/h,恒温温度不宜大于60°C,降 温速度不宜大于20℃C/h
7.1高延性混凝土原材料性能检验
7.1.1高延性混凝土原材料进场时,供方应按规定批次向需方提 供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型式检验报告、合格证,还应提供产品使用 说明书。
7.1.2高延性混凝土制备系统各种计量仪器设备在投入使
应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原材料计量偏差应按每班检查2次, 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每班检查2次,检验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第6.1节 的规定。
1强度等级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 标准》GB/T50107的规定;弯拉强度检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 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的规定;其他力学性 能检验应符合本标准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入2耐久性能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 验评定标准》JGJ/T193的规定。 7.2.2硬化高延性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7.2.3高延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效弯曲强度和等 效弯曲韧性应按以下方法进行检验,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进行立方体抗压强度测试,高延性混凝土标准 试件尺寸为100mm×100mm×100mm,以该尺寸试件的强度测试 结果确定抗压强度,且不进行尺寸换算调整。 2参照《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GB/T17671制作尺寸为 40mm×40mm×160mm的标准试件,进行三点抗折试验,确定试件 的抗折强度。 3参照《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GB/T17671制作尺寸为 40mm×40mm×160mm的标准试件,按本标准附录B的方法确定 试件的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韧性。
7.3高延性混凝士施工质量验
附录A高延性混凝土抗压韧性试验方法
A.0.1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高延性混凝土等效抗压强度和等效抗 压韧性的测定。 A.0.2试验设备(图A.0.2)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伺服式万能试验机,量程不超过5000kN.测试相对误差不 大于1%,试验时的最大荷载应在量程的10%~40%范围内。 2应具有加荷速度指示装置或加荷速度控制装置,并能均 习、连续地加荷。 3应具有有效期内的计量检定证书。 4压力试验机上,下压板承压面的平面度公差为0.04mm,表 面硬度不小于55HRC,钢垫板的平面尺寸应不小于试件的承压面 积,厚度应不小于25mm。 5变形测量采用电子位移,精度不低于0.001mm
图A.0.2抗压试验加载装置 加载板:2一位移计:3一试件
A.0.3试件成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0 荷载下降至极限荷载的u倍(可取0.85.0.50或0.20) 所对应的竖向变形量(mm); A一一试件单轴受压的面积(mm)。 高延性混凝土的等效抗压强度计算值应精确至0.1N/mm。
试件的等效抗压韧性按下式计算:
《式中,W" 等效抗压韧性(kJ/m),精确至1kJ/m 试件的长度(mm)。
W"=f"× X SA 1 A
附录B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方法
B.0.1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高延性混凝土等效弯曲强度与等效弯 曲韧性的测定
1液压伺服方能试验机或带有弯曲试验台的伺服式压力试 验机,量程不超过200kN,示值相对误差不大于1.0%,试验时的最 大荷载宜在量程的80%以内。 2加载分配梁,试验机自带或者后配制作,分配梁中点设有 辊轴,在试件标距三分点处设有两个加压万向辊轴,辊轴自由转 动,辊轴直径10mm~12mm。 3与试件接触的两个辊轴铰支座,辊轴弧形直径10mm~ 12mm,支座长度比试件宽度长10mm,其中一个支座为固定铰,另 一个支座为滚动铰,该支座能够自由滚动
1一球铰:2滚轴:3试件:4滚动支座
包括电阻位移计或者LVDT位移计以及配套的电测信号放大器, 量程不小于20mm,精度不应低于0.001mm。 5荷载测量传感器应准确测量施加于试件上的荷载,测量精 度不应低于0.1kN。 6测试数据采集应连续自动完成,可通过模数转换器与计算 机连接,有程序控制,采样频率不宜低于10Hz。 7其他:钢直尺、游标卡尺、直角规等
1一枢轴;2一千分表或位移计;3一试块;4—角状切片;5一滚动支座 B.0.3试件成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沿试模的长度方向分两层均勾、连续浇筑高延性混凝 土,装填宜在试件振实后与试模上沿平齐。 2试件宜采用振动台振实,振动时间应以试件表面开始泛浆 为止。 3一振实后应及时抹平高延性混凝土表面,纤维不得露出混凝 土表面。 4试件养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力学性能试验 方法标准》GB/T50081规定的标准养护条件,并养护至规定龄期。 5每组试验至少应制备3个试件。 B.0.4试件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试件尺寸为40mm×40mm×160mm,试验跨度取L=150mm。 B.0.5 试验测试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图B.0.6等效弯曲强度计算
附录C高延性混凝士加固砌体结构
C.1.1本章适用于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
1原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0.4。 2用于加固砌体结构的高延性混凝土应选择I类高延性混 凝,其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本标准4.2节1类高延性混凝土的要 求。 3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结构时,面层厚度一般为 10mm~25mm;当面层厚度大于30mm时,应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 内增设钢筋网片,形成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且竖向钢筋应在墙 根处有可靠连接或锚固。 4加固前,应将加固部位原有装饰面层铲除干净。 C.1.3对砌体结构加固之前,应剔除加固部位松散、风化严重的 块体和砌筑砂浆,必要时应对残损部位进行局部拆除补砌。
C.2.1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轴 心受压的砌体构件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
N≤P(fmAm +α.f.A. + α. fA.)
此时,钢筋A的应力,(单位为MPa,正值为拉应力,负值为 压应力),应根据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按下列规定确定: 当>(即小偏心受压)时
当S(即大偏心受压)时
,=f, $ = x/h.
h 加固后的截面高度: 加固后的截面有效高度: a、a 分别为钢筋A。、A。的合力点至截面较近边的距离; A 距轴向力N较远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A 距轴向力N较近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C.3.1采用高延性混凝王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 墙体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V一一墙体剪力设计值; V一一原墙体受剪承载力,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 规范》GB50003计算: Va一一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构件(墙体)受剪承载力提 高值。
水库标准规范范本C.3.2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 墙体的受剪承载力提高值V.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0.7αaf.bh+V
C.4.1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对砌体 房屋进行抗震加固时,可采用双面加固或单面加固。当墙体一面 有强度高且与原墙体粘结较好的装饰面层(瓷片、水刷石或水泥砂 浆面层)时,宜在墙体另一面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单面加固 C.4.2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墙 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
式中: V一 考虑地震组合的墙体剪力设计值;
Ve,≤VME + d BE
VME 原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砌 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计算: Va一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 按本标准C.3.2条计算; 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RE为0.85。
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计算; V一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 按本标准C.3.2条计算; 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E为0.85。 C.5加固后砌体结构抗震能力计算 C.5.1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和现行 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中楼层和墙段综合抗 震能力指数方法,对高延性混凝十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 加固的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计算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综合抗 震能力指数: βsmt中2β。 (C.5.1) 式中:βs一一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一一加固增强系数; β。一一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数,应分别按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规定的 有关方法计算; 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
钢丝绳标准C.5加固后砌体结构抗震能力计算
C.5.1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和现行 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中楼层和墙段综合抗 震能力指数方法,对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 加固的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计算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综合抗 震能力指数
....- 相关专题: 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