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3175-2019 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62/T 3175-2019 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技术规程
高。夯后的地面整平标高应根据场地的使用要求、基坑开挖时的 土方平衡确定,宜高于基底设计标高0.5m以上,低于室外地坪设 计标高0.0m~0.8m 4.2.8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宜低于 塑限含水量1%~3%。当含水量在最优含水量和10%之间时,可对 拟处理范围内的土层采取增湿或增加单击夯击能的措施,当含水 量小于10%时,应进行增湿处理;当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 量3%以上时,宜采用晾晒或其他降低含水量的措方
4.2.9土层厚度较薄时,采用表面浸水法增湿,增湿
次,逐块浸水,每块的注水量分次注入。王层较厚时,应增设浸水 孔,浸水孔按一定间距(一般可取1.0m~15m)的正三角形布孔方 式钻孔(一般以洛阳铲成孔),孔中灌砂后,向孔中定量注水,孔深 以处理土层厚度浅1.0m~1.5m为宜,每孔注水量按下式计算。
深度宜大于4m,第三第四遍的夯坑深度宜大于3.5m
道路标准规范范本4.3饱和黄土地基强夯置换法
般可采用点夯2遍~3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 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4.3.9强夯置换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 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 4.3.10墩顶应铺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的压实垫层,垫层材料 可与墩体相同,粒径不宜大于100mm。 4.3.11强置换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拾高值,并在试夯时校正 起夯面标高和夯后整平标高可按4.2.7条确定。 4.3.12强夯置换法试验方案的确定,应符合本规程4.14条的规 定。 4.3.13强夯置换法处理后地基可按复合地基考虑,饱和黄土强 夯置换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复合地基计算,其承载力 可通过现场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4.3.14强夯置换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
4.4黄土填土地基强夯法
4.4.1强夯法处理黄土作为填料的填土地基,黄土填料应满足以 下要求: 1土料以粉质粘土及塑性指数大于4的粉土为主,粗颗粒
(20mm<粒径<200mm)等其他成分不应超过25%; 2不得使用耕土、冻土、盐渍土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 3填料的含水量应为最优含水量,其最优含水量可采用击实 试验确定。
(20mm<粒径<200mm)等其他成分不应超过25%; 2不得使用耕土、冻土、盐渍土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 3填料的含水量应为最优含水量,其最优含水量可采用击实 试验确定。 4.4.2黄土填土地基回填前原场地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回填前应对场地进行清表处理。当原场地地基土为湿陷 性黄土或软弱土时,应根据上部建筑物的特性及要求、地基土的湿 陷等级或软弱土的程度对原场地土进行地基处理。 2原场地存在坡度时,回填前应将原地面开挖成台阶状,台 阶宽度不宜小于2m;当原地面坡度陡于1:2.5时,应验算地基整体 稳定性。 X 3当填土区有地下水径流泉水、裂隙水出露,或原场地可能 为地表水汇流路径时,应在填筑体中(底)补设置排水盲沟网,排水 盲沟网应设在两个强夯地基处理分层的中间,排水盲沟网可根据 4.4.3采用强夯法处理的黄土填±地基,填筑时需进行预压实, 若压实系数小于0.8,不能保证强夯法的处理效果和效率。 4.4.4填土地基的填土厚度可按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确定,初步设 计时可采用(4.2.1)式估算,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取0.2~0.4(填 土松散时取小值)。当需回填的土层厚度过大时,应将填土分层回 填分层强夯.分层回填厚度按表4.4.4确定
表4.4.4填土地基强夯的分层厚度
5填土地基的夯间距一般取夯锤直径的1.2倍~1.5倍,夯击
能小、填土松散时取小值。 4.4.6对已回填且固结(压密变形)完成的黄土填土地基进行强 夯,可按一般非饱和土进行强设计和施工;对已回填尚未固结 (压密变形)完成的黄土填土地基进行强夯,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加强对填土均匀性、密实度的测试,为设计提供较为准 确的依据; 2有效加固深度可参照表4.2.1取值,若填土较为松散时,需 适当折减; 3当填土松散(压实系数小于0.8或无法取样或动探击数小 于3击/10cm)时,应通过试夯确定强夯的适宜性和设计参数; 4 当填土含水量较低时,应预先进行增湿处理; 5可采用大夯距、多批次施工的施工措施
5.1一般规定 5.1.11 施工前应取得下列资料: 1 强夯地基处理设计文件及图纸会审记录; 主要施工机具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 3 5.1.2 施工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1 强夯地基处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2对非饱和土地基,必要时测定施工时地基处理深度内土层 的含水量; X 3做必要的颗粒分析和击实试验,确定土层的最大干密度和 最优含水量,为施工提供质量控制依据: 4设置测量控制网,建立现场坐标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 5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 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 民、工程、设施设备和工作生产造成的影响及风险的评估,并与当 地环保部门沟通联系和备案,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5.1.3强夯施工振动对周围建筑物影响的安全施工距离应通过 现场试振动测试确定,也可按当地施工经验确定,但应大于 30m。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 的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设置应力释放孔、挖隔振沟等隔
5.1.4强夯施工侧向挤压水平变形对人工边坡、挡墙等构筑物产 生的影响应通过现场深层水平位移、加速度等参数的测试确定,安 全施工距离可按施工经验和现场变形监测确定。 5.1.5强施工的夯锤质量、落距、夯点布置、夯击次数和夯击遍 数等参数,宜与试夯选定的相同,施工中应有专人监测和记录 5.2强夯法施工 5.2.1根据强夯试验结果或经验,预估场地夯后下沉量(或抬升 量),根据建筑物基础埋深确定场地起夯面标高,清除场地耕植土、 污染土、有机物质及拆除废弃建筑物的基础等,平整场地至起夯面 标高。 5.2.2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强夯机械的重力,满足施工设 备行走、运转和运输的要求。 5.2.3当场地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 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1.0m~2.0m厚的硬质粗骨料 垫层,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以下2m。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 除。 5.2.4施工机械宜选用带有自动脱钩器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 其他专用设备,并与夯锤质量相匹配。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宜在 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 覆 5.2.5脱钩器的设计应保证强度和耐久性,结构形式应轻便灵 活、易于操作。 5.2.6夯锤质量可取10t~60t,夯锤底面宜为圆形,锤底直径宜为 2.0m~3.0m,重心应在中垂线上,且低于1/2锤高度,夯锤底面积 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kPa~40kPa,高能级 强夯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至80kPa。锤宜按底面积大小,均
5.2.1根据强夯试验结果或经验,预估场地后下沉量(或抬升 量),根据建筑物基础埋深确定场地起夯面标高,清除场地耕植土、 污染土、有机物质及拆除废弃建筑物的基础等,平整场地至起夯面 标高。
匀设置4个~6个直径为250mm~350mm上下贯通的排气孔。 5.2.7强夯置换锤可采用圆柱形锤,锤底直径可选1.0m~2.0m, 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100kPa~200kPa。强夯置换锤宜在周边设 置排气槽。 5.2.8夯锤质量应有明显、永久的标志,应注明夯锤的几何尺寸, 包括顶面直径、底面直径及高度。 5.2.9强夯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理并整平施工场地; 3夯机就位,起吊吊钩至设计落距高度,将吊钩牵引钢丝绳 固定,锁定落距: 4将夯锤置于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起吊夯锤至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夯锤脱钩自由下落 夯击夯点; 6测量锤顶高程,记录坑下沉量,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 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4 个夯点的夯击: 8夯锤移位到下一个夯点,重复步骤2~5,完成第一遍夯击的 夯点; 人9X将夯坑填平或推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5.2.10强夯置换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理并平整施工现场,当表层土松软时,铺设一层厚度为
1清理并平整施工现场,当表层土松软时,铺设一层厚度为 1.0m~2.0m的砂石类施工垫层: 2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夯机就位,起吊吊钩至设计落距高度,将吊钩牵引钢丝绳
固定,锁定落距; 4将夯锤置于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起吊夯锤至预定高度,夯锤自动脱钩下落夯击夯点,并逐 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坑过深发生提锤困难时,停并向坑内填 料至与坑顶齐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反复至满足规定的击次 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主挤出影响 施工时,可随时清除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6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由内到外、隔行跳打”的原则,完 成本遍全部夯点的施工: 7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士夯实,并测量夯 后场地高程: 8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5.3施工监测与控制X 5.3.1施工质量偏差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夯点测量定位允许偏差±50mm; 2夯锤就位允详偏差±150mm; 5.3.2施过程中应有专人(施工方和监理方)负责下列检测工 作 父仪施工前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确保单击夯击能符合设计要 求八 2在每一遍施工前,应对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 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最后两击的夯沉 量对强夯置换尚应检查置换深度; 4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不 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检测项自按表5.3.2
表5.3.2施工质量检验项目
4强夯施工完成的地基如跨年度长期不能进行基础施工,在 冬李来临时,应填土覆盖进行保护,避免地基受冻害,覆盖层厚度 应大于等于当地标准冻深。 5.3.5强夯竣工面应防止重型车辆碾压,竣工验收后的强夯场地 应及时投入使用,不应久置。
6质量检测与验收6.1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与验收6.1.15强夯法处理地基竣工验收质量检测项自主控项目为验收检测项目,一般项目为资料验收项目。检验标准应符合表6.1.1的规定。表6.1.1强夯地基竣工质量检验标准项目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主压缩模量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控2地基承载大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项目3有效加固深度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1锤落路距300(mm)钢尺量、钢索设标志锤重4100(kg)称重夯击遍数及顺序设计要求计数法般夯点间距±500(mm)钢尺量夯击范围(超出设计要求钢尺量基础范围距离)6前后两遍间歇时间设计要求6.1.2强地基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对湿陷性黄土和填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14d~28d;6.1.3强夯法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夯后有21
效加固深度内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 6.1.4强夯地基质量检测应按照设计要求参照相关规范采用原 位测试和取样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或采用两种以上的原位测试方 法进行。 1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和填土地基,应采用探井取原状±样, 土工分析检测土样的含水量、密实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 标,并评价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对自重湿陷场地或湿陷性严重的 甲类建筑物除进行一般的湿陷性试验外,尚应进行现场浸水荷载 试验; 2对分层夯实的填土地基,当采用压实度指标控制质量时, 对细粒土可采用环刀法,对粗粒土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进行密 实度检测,评价地基的均匀性及密实度。 6.1.5强夯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 度和工程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单 位工程地基的载荷试验不应小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 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检测结果的评价,应考虑夯点和夯间位置 的差异。 6.1.6强夯地基均匀性检验可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人试 验、静力触探试验,以及室内土工试验。检验点的数量可根据场 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 筑物,按每400m不少于一个检测点,且不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 或重要建筑地基,每300m不少于一个检测点,且不少于3点。 6.1.7夯后检测面应选在夯后整平面下一定深度0.5m~0.8m进 行。
法进行。 1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和填土地基,应采用探井取原状±样, 土工分析检测土样的含水量、密实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 标,并评价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对自重湿陷场地或湿陷性严重的 甲类建筑物除进行一般的湿陷性试验外,尚应进行现场浸水荷载 试验; 2对分层夯实的填土地基,当采用压实度指标控制质量时, 对细粒土可采用环刀法,对粗粒土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进行密 实度检测,评价地基的均匀性及密实度
6.1.5强夯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
强夯置换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
6.2.1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除应进行地基承载力检验外, 还应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或有效加固深度。检验标准应符合表
表6.2.1强夯置换地基质量检验标准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0.1在黄土地区进行建设,防止地基湿陷、提高承载力、减小地 基变形,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采用强夯法 的设计、施工必须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防正污染保护环境的 原则,这是本规程制定的宗旨。 1.0.2黄土地基强夯处理,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地基土的 复杂性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 强夯地基处理应遵
3.0.1强夯法是反复将夯锤提高到一定高度时使其自由落下,给 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 改善地基性能。 1由于具有加固效果显著、适用土类广施工方便、施工费用 低等优点,广泛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 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尤其对非饱和的湿陷性黄 土地基更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解决了黄土的湿陷性,又能提高地基 承载力,减少建(构)筑物沉降,并可改善地基抗震陷的能力。在湿 陷性黄土地区对含水量很低的湿陷性黄土,采用增湿强夯,解决了 低湿度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问题,拓宽了使用范围。 2强夯置换法是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等粗颗粒材料,用 夯锤反复夯击形成连续的强夯置换墩,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粘性土 与饱和黄士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强夯置换又可 分为整体置换和墩式置换。整体置换是采用强夯将块石、碎石整 体挤人饱和黄土和淤泥中,类似于置换垫层法;墩式置换是利用夯 锤冲击成孔,再次回填碎石料,夯实形成碎石墩(桩),类似于振冲 法形成的碎石桩,它主要靠碎石摩擦角和墩间土的侧限来维持墩 体平衡,并与墩间土起复合地基的作用。采用强置换法前,必须 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3.0.2在确定强夯处理方案前强调对现场调查研究,收集详细的 岩土工程资料,了解岩土的成因、分布、成份、物理力学性质及地下 水理藏情况;收集了解工程环境资料,调查近地上、地下建(构) 筑物、重点保护的建(构)筑物、重要的煤气、供水、通讯、电力管线
3.0.3强夯时产生振动影响的安全距离,是强夯施工中首先要考
告、参照有效影响深度表4.2.1,结合实际经验,选择相应的强 工参数,在施工现场进行强夯试验,并通过原位测试或采取原
样进行土工试验,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 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 3.0.6经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由于其处理的范围有限,处理后增 强的地基性状与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地基性状有所不同,当按地基 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 时,应分析工程具体情况,采用安全的设计方法。对于不满足大面 积处理的夯实地基、复合地基,为安全起见,基础宽度的承载力修 正系数取0,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10) 3.0.7经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地基计算,满足建筑物地基承 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经强夯处理后,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有 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计算;要求变形验算 的建(构)筑物,应对强夯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计算;对建于强夯 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建(构)物,应进 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4.1.1强和强置换处理的地基施工前,应在施现场有代表 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确 定其实用性和处理效果。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 近,有经验时也可在工程开始部分安排试验。 1试验分单点夯和整片夯两种。对强夯试验点通过单点夯 绘制夯击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夯点击次数及最后两击的 平均夯沉量;然后按设计夯点布置、夯击遍数等进行强夯整片试 夯区施工。施工中观察是否存在夯坑挤出、夯锤歪斜等情况。 2强夯置换试验区,在不铺设垫层时,试验区地面施工标高 取设计墩顶压实垫层底标高,当需铺设工作垫层时,试验区地面 施工标高取工作垫层底标高。对强夯置换地基进行单点夯后,采 用开观测动力触探等方法判定拟定的单击夯击能能否满足有 效加固深度要求、达到有效加固深度的夯击次数以及置换墩体的 形状、直径及密实度等。 4.1.2强夯整片试夯完成后,测量场地标高,确定场地最终夯沉 量,以此作为确定正式施工起夯面的依据。并从终止时的夯面起 至设计所要求的处理深度内,采取土样进行土工试验,测量的 十密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标。必要时通过静载荷试验或 其他原位测试。 强夯置换整片试夯区施工完成后,测量场地标高,确定地面
拾高值;选取墩身进行开或动力触探测试,进一步判明有效加 固深度、墩径、密实度及着底情况。必要时进行单墩或复合地基 承载力试验。 4.1.3根据单点夯、整片夯所测数据与夯前测试数据对比,检验 强夯置换加固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参数:夯击次数、累计夯 可调敷租关会数重新进行试太 出益修改
抬高值;选取墩身进行开剖或动力触探测试,进一步判明有效加 固深度、墩径、密实度及着底情况。必要时进行单墩或复合地基 承载力试验。
4.1.3根据单点夯、整片夯所测数据与夯前测试数据对比,检验 强夯置换加固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参数:夯击次数、累计夯 沉量、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每点填料量、夯击遍数等。当测试结 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调整相关参数,重新进行试夯,也可修改 地基处理方案。
4.1.8对于黄土地区的非湿陷性黄,
般的粘性土,应按一般的粘性土进行强劵处理。为了保证本规 范的完整性,应包括一般黄土地基强夯法的内容,但为了避免重 复不再具体要求。一般黄土地基的强法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 测,可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强夯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也 可参照本规范4.2章进行设计,但在某些具体设计参数和验收指 标上应进行相应调整,比如:处理深度施工验收等
一股的粘性土,应按一般的粘性土进行强处埋。为了保证本规 范的完整性,应包括一般黄土地基强夯法的内容,但为了避免重 复不再具体要求。一般黄土地基的强夯法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 测,可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强夯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也 可参照本规范4.2章进行设计,但在某些具体设计参数和验收指 标上应进行相应调整,比如:处理深度>施工验收等。 4.2湿陷性黄士地基强夯法 4.2.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既是反应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又 是确定选择地基处理方案的重要依据。土的有效加固深度与夯 能击士层性质、土层含水量等有关,应根据试夯测试结果或地区 经验确定。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是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 力变形指标、密实度及其他物理力学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的深
4.2.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既是反应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又 是确定选择地基处理方案的重要依据。土的有效加固深度与夯 能击土层性质、土层含水量等有关,应根据试夯测试结果或地区 经验确定。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是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 力变形指标、密实度及其他物理力学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的深 度。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有效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应小于 0.015。有效深度从起夯面算起,在初步设计时,消除湿陷性黄土 层的有效深度可按公式4.2.1中所列的相应单击夯击能进行计算, 也可按表4.2.1中所列的单夯击能进行预估
可采用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点。湿陷性黄
片处理时,应优先选用重复挤压面积最小、对称均匀性较好的正 三角形、正方形布点。当根据基础形式布点时,可依据承重墙位 置或柱网设置夯点,可采用等腰三角形、正方形等形式,并应保证 基础重心位置或轴线上有夯点,同时基础外放宽度应符合相关规 定。
4.2.3夯点间距应根据地基土性质和
根据试夯时夯点的侧向挤压范围(与地基土类型夯击能和锤径 等因素有关)确定,一般为锤径的1.3倍~2.0倍。对湿陷性黄土等 细粒土,为便于孔隙水压力的有效消散。夯点间距不宜过小。当 要求处理深度较大时,第一遍夯点间距过小夯击时会层形成密 实层,从而影响夯击能向深处传递。若各夯点之间的距离过小, 夯击时上部土体易向侧旁已夯成的夯坑中挤出,造成孔壁塌 夯锤歪斜或倾倒、影响夯实效果。施工时一般采用2遍点夯。
土夯击次数是不同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常以夯坑 的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最小为原则。可以从现场试夯的击 数(N)和夯沉量(S)的关系曲线确定最佳击次,即认为夯击时使土 体压缩量最大,测向移动最小的夯击能。现场施工时,常以最后 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某一值(见表4.2.4),且夯坑周围地面不 出现过大隆起来控制夯点击数,夯点的夯击次数一般在8击~15击 之间X 4.2.5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渗透性弱且含水量 高的土,夯击遍数要多一些,渗透性强的土击遍数可少一些 般情况下可采用点夯2遍4遍,其中第一遍是加固深层的关键, 中间各遍用于加固影响深度以内的土体,最后再以低能级满夯2 击~4击,锤印搭接将夯坑底面以上的填土及表层松土实拍平。 两遍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歇时间长短取决于前 遍夯击后,士体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时间 一日孔隙水压力消散即
土夯击次数是不同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常以夯坑 的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最小为原则。可以从现场试夯的击 数(N)和夯沉量(S)的关系曲线确定最佳击次,即认为夯击时使土 体压缩量最大,测向移动最小的夯击能。现场施工时,常以最后 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某一值(见表4.2.4),且夯坑周围地面不 出现过大降起来控制夯点击数,夯点的夯击次数一般在8击~15击
4.2.5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渗透性弱且含水量 高的土,夯击遍数要多一些,渗透性强的土夯击遍数可少一些 般情况下可采用点夯2遍4遍,其中第一遍是加固深层的关键 中间各遍用于加固影响深度以内的土体,最后再以低能级满夯2 击~4击,锤印搭接将夯坑底面以上的填土及表层松实拍平。 两遍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歇时间长短取决于前 遍夯击后,土体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时间 一目孔隙水压力消散即
可进行后一遍夯击作业。对于含水量低排水条件较好的黄土地 基,孔隙内一般不出现自由水,夯完第一遍不必等孔隙水压力消 散,可连续夯击,减少吊车移位,提高施工效率,一般可采用单夯1 遍~2遍即可。 4.2.6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和抗震设防需要,强夯处理范围 应大于基础范围,具体放大范围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和重要性等 因素确定。对一般建筑物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 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对可液化地基扩大范围应超 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并不应小于5m。
4.2.7预估强夯地面的平均夯沉量包含了点夯和满夯等各遍夯
后的全部夯沉量,由于强夯的平均夯沉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场地土 方平衡和工程费用,所以预估强夯地面的平均夯沉量具有重要价 值。试夯确定的地面平均夯沉量,因试夯区面积大小与实际相比 误差较大。通常根据工程经验,不同能级强夯地面平均夯沉量按 表4.2.7选用。可以通过现场试夯测得的夯沉量、夯间回填方式、 夯前夯后场地标高变化,并结合基础埋深确定起夯标高。夯前场 地标高宜高出其础店
注:表中所指能级为主夯点的强夯能级
4.2.8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夯实的土层内,
4.2.8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夯实的土层内,当土的天 然含水量低于10%时,土呈坚硬状态,夯击使表层容易松动,深部 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的深度小,宜对其增湿至接近最优含水 量;当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量3%以上时,夯击时呈软塑 状态,易出现“橡皮土”,宜采用晾晒或其他措施适当降低含水 量。为方便施工,工地上可采用塑限含水量Wp的(1%~3%)倍或 液限含水量W.的0.6倍作为最优含水量
然含水量低于10%时,土呈坚硬状态,夯击使表层容易松动,深部 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的深度小,宜对其增湿至接近最优含水 量;当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量3%以上时,夯击时呈软塑 状态,易出现“橡皮土”,宜采用晾晒或其他措施适当降低含水 量。为方便施工,工地上可采用塑限含水量Wp的(1%~3%)倍或 液限含水量W,的0.6倍作为最优含水量。 4.2.9增湿土层较薄时,可采取表面浸水增湿,增湿分块、分次进 行。分块是用土将增湿范围分成若干块,逐块浸水,分次是将 每块应注的水量分次注入。土层较厚时,可设置浸水孔增湿,浸 水孔按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形布置孔中心距1m~2.0m,孔径 80mm~100mm,孔深比需要处理的厚度浅1.0m~1.5m,孔中灌砂后 向孔内定量分次注水。增湿注水量按公式42.9计算,增湿土体水 分的消散时间一般15d~20d。 4.3饱和黄土地基强夯置换法 4.3.1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黄土、粉土与软塑~流塑的 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具有加固效果显 著、施工期短、施工费用低等优点。强夯置换法是采用在夯坑内 回填块石碎石等粗颗粒材料,用夯锤夯击形成连续的置换墩,可 以根据地基需要采用整片处理或墩式处理。 4.3.2强夯置换深度由土层条件确定,对淤泥、泥炭等粘性软弱 土层,置换墩应穿透软弱土层着底在较好土层上,置换墩体深度 不宜超过7m。对深厚饱和粉土、粉砂,墩身可不穿透该层,因墩下 土在施工中密度大,强度提高有保证,可充许不穿透该层。 4.3.3强夯置换法的单击夯击能和采用的置换深度应通过现场 试验确定,初选时能量不宜过高,以防夯沉量过大难以起锤。初
行。分块是用土将增湿范围分成若干块,逐块浸水,分次是将 每块应注的水量分次注人。土层较厚时,可设置浸水孔增湿,浸 水孔按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形布置孔中心距1m~2.0m,孔径 80mm~100mm,孔深比需要处理的厚度浅1.0m~1.5m,孔中灌砂后 向孔内定量分次注水。增湿注水量按公式429计算,增湿土体水 分的消散时间一般15d~20d
4.3.6强夯置换施下前应按拟定的单击夯击能及夯锤
4.3.6强夯置换施工前应按拟定的果击夯击能及夯锤进行单点 夯,根据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夯点的夯击次数,并应 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小于表4.2.4的要求。墩体应穿透软 弱层,且达到设计墩长;累计夯沉降量为设计墩长1.5倍~2.0倍以 上,保证夯墩的密实度与着底。 4.3.墩位布置是否合理与夯实效果有直接关系,对于基础面积 较大的建(构)筑物,为便于施工,可按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对 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根据基础形状与宽度相应布置,一般采用
4.3.8墩点间距一般应根据地基十的性质和要求处理的深
基础刚度与墩间距相匹配,使基底标高处置换墩与墩间土下沉一 致,即基础为刚性体。如果基础较柔,则墩与墩间王可能产生下 沉不均匀,导致基础开裂。 4.3.10强夯置换处理地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适用性和处理 效果,进行现场试夯。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置换 方案。 试夯时以拟定的单击夯击能及夯锤,进行现场试夯,测量并 记录砂石填量、累积夯击次数和每一击的夯沉量,最后两击的平 均夯沉量,并注意观察地面隆起、夯锤是否倾斜等情况。试夯完 成后开剖或采用动力触探等方法,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和墩径、 密实度等。判明有效加固深度、夯点夯击次数、累积夯沉量、最后 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每点的填料量夯击遍数等。 4.3.11强夯置换地基承载力确定时,除进行静载试验外,尚应采 用重型或超重型动力触探、钻探检测置换墩的长度、着底情况、密 实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对饱和黄土强夯
试夯时以拟定的单击夯击能及锤,进行现场试夯,测量并 记录砂石填量、累积夯击次数和每一击的夯沉量,最后两击的平 均夯沉量,并注意观察地面隆起、夯锤是否倾斜等情况。试夯完 成后开或采用动力触探等方法,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和墩径、 密实度等。判明有效加固深度、夯点夯击次数、累积夯沉量、最后 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每点的填料量夯击遍数等。 4.3.11强夯置换地基承载力确定时,除进行静载试验外,尚应采 用重型或超重型动力触探、钻探检测置换墩的长度、着底情况、密 实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对饱和黄土强夯 置换地基承载力确定时,只考虑墩体,不考虑墩间土的作用,其承 载力应通过单墩静荷试验确定;对饱和粉土地基经强夯置换处理 后,墩间土能形成厚度2m以上的硬层时,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通过 现场单墩复合地基静荷试验确定,尚应检测墩间土的物理力学指 标 4.3.12强夯置换地基的变形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 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 经强置换,墩间土能形成厚度2m以上硬层时,加固深度范 围内土层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有关规定。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 可按下式计算:
试夯时以拟定的单击夯击能及夯锤,进行现场试夯,测量并 记录砂石填量、累积夯击次数和每一击的夯沉量,最后两击的平 均夯沉量,并注意观察地面隆起、夯锤是否倾斜等情况。试夯完 成后开剖或采用动力触探等方法,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和墩径、 密实度等。判明有效加固深度、夯点夯击次数、累积夯沉量、最后 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每点的填料量夯击遍数等
用重型或超重型动力触探、钻探检测置换墩的长度、看底情况、密 实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对饱和黄土强夯 置换地基承载力确定时,只考虑墩体,不考虑墩间土的作用,其承 载力应通过单墩静荷试验确定;对饱和粉土地基经强夯置换处理 后,墩间土能形成厚度2m以上的硬层时,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通过 现场单墩复合地基静荷试验确定,尚应检测墩间土的物理力学指 标。
式中:E,— 复合土层压缩模量(MPa);
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也可取该层大然地基压缩模量的倍数 按下式计算:
中:Jspk fk一一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4.4黄士填士地基强夯法 4.4.1填土地基在省内的填挖场地,具有多种岩土类型,回填形 成混合回填土料,如混人大量的卵石、风化基岩块体等。采用强 夯法地基处理,为达到处理效果,对其填土的成分与颗粒组成提 出要求。对混合土料回填地基土,应通过试验确定处理效果,必 要时,进行专题论证。 应对其进行处理,以满足上部建筑物以及填方区变形要求;同时 考虑环境与水对地基的影响,设置排水通道,以利于处理后地基 稳定与较少变形。 4.4.3采用强夯法处理黄土填土,土料填筑时应进行预压,使之 具有一定的密实度。松散的填十会加大强夯能量的损耗,削弱对 侧向土的压密,使得竖向和水平向的处理范围减小;同司时,松散的 填土不能保证夯坑侧壁的稳定,容易造成坑底倾斜、夯坑坑壁垮 塌及夯锤歪斜,影响施工质量及效率。
4.4.4对已回填的黄土填土,回填土体压实程度的差异
4.4.4对已回填的黄土填土,回填土体压实程度的差异影响强夯 能量的损耗,在强夯方案设计与试验时应予以充分考虑;应视填 土的厚度、密实程度及回填时间(固结度)等确定强夯的适宜性和 设计方案。 在黄土梁弟、沟谷回填时,土地开发多为无序推填,回填土体 压实程度过低,填土松散且不均匀,强夯的处理范围与处理效果 很难把控,故对欲进行处理的填土应加大均匀性和密实度的测 试;通过试验和现场测试,当填土仅为推填而未进行碾压时,一般 无法取样或压实系数小于0.75,动探击数一般为3击~5击,取3击 作为指标,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的适宜性需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实际工程中,松散的填土均匀性很差,出现压实系数较大或动探 击数较高的测点也是很正常的,敌认为当1/3的测点无法取样或 压实系数小于0.8或动探击数不 散状态。 当填土厚度较大时,在强夯处理影响深度以下,形成软弱土, 上部形成硬壳层,可能产生土拱结果,形成地基处理效果假象,故 给出了强夯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可参照表4.2.1,但对于 较为松散的填土(压实系数0.75~0.85,动探击数大于3击~5击), 子
5.2强夯法施工 下水或在表层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在地表形成硬层,确 保机械设备通行和施工,又加大地下水和地表面的距离,防止夯 击时夯坑积水。强夯置换时,随着置换墩的加深,被挤出的软土 渐多,夯点周围地面渐高,先铺的施工垫层在向坑中填料时往往 被推人坑中成了填料,施工垫层越来越薄,因此,须不断地在夯点 5.2.2强夯施工时,夯锤脱离脱钩器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使 用的起重机宜为机械传动式,施时一般在臂杆端部设置门字型 或三角形支架,提高起重能力和稳定性,降低起落夯锤时机架倾 覆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5.2.3根据要求处理的深度和起重机的起重能力选择夯锤的质 吨。根据工程实践圆形夯锤效果较好。锤底面积可按土的性质 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可取2kPa~580kPa,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应与
5.2.1当场地表层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 下水或在表层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在地表形成硬层,确 保机械设备通行和施工,又加大地下水和地表面的距离,防止夯 击时夯坑积水。强夯置换时,随着置换墩的加深,被挤出的软土 渐多,夯点周围地面渐高,先铺的施工垫层在向坑中填料时往往 被推人坑中成了填料,施工垫层越来越薄<因此须不断地在夯点 周围加厚施工垫层水泥标准规范范本,避免地面松软。
5.2.3根据要求处理的深度和起重机的起重能力选择夯锤的质 吨。根据工程实践圆形夯锤效果较好。锤底面积可按土的性质 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可取2kPa~580kPa,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应与 夯击能相匹配,单击夯击能高时取大值,单击夯击能低时取小 值。对饱和度低的黄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取大值时,有利于提高 有效加固深度。为提高击效果,锤底应对称设置不小于4个直 径为250mm~350mm上下贯通的排气孔,以利于夯锤着地时坑底 空气迅速排出和起锤时减小坑底吸力。
5.2.4强夯置换锤可选用圆形,锤底直径1.0m~2.0m,锤)
玉力值可取100kPa~200kPa,为提高夯击效果,宜在强夯置换锤周 边设置4个排气槽,排气槽直径250mm~350mm。
5.3.1强夯施工过程中应有人员负责监测工作。首先应检查夯 锤质量和落距,因夯锤长期使用,底面磨损质量减少,落距未达到 设计要求,影响单击夯能量;其次夯点放线错误情况时有发生,因 此在每遍夯击前,均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此外,在施工过程中 还必须认真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测量每击的夯沉量,防止 少夯或漏夯。对强夯置换尚应检查置换墩长度。施工中采用的各 项参数和施工步骤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结束后难以进行检 查,所以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参数和施工情况作详细记录
6.1.2经强夯处理的地基,其强度是随着时间增长而逐步恢复和 提高,因此竣工验收质量检验应在施工结束间隔一定时间之后方 能进行,其间隔时间可根据士的性质而定。对湿陷性黄土和填土 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14d~28d。 6.1.3强夯处理的地基竣工验收时上海标准规范范本,承载的检验除了静载试验 外,对湿陷性黄土或细颗粒填土尚应选择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 探等原位检测方法和室内土工试验检测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湿 陷性,进行综合评价。土个试验应采取探井取样,取样位置应在 相邻夯点之间,竖向取样间距0.5m~1.0m,深度至设计加固深度以 下1.0m。 6.14X强夯地基质量检验的数量,主要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 物的重要性确定。考虑到场地土的不均匀性和测试方法可能出 现的误差,规定了最少的检测点数
....- 土地标准
- 相关专题: 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