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04-415-2021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

  • DBJ04-415-2021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6.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2-2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J04-415-2021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2.0.2绿色性能greenperform

    涉及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节地、 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宜居等方面的综合性能。

    2.0.3全寿命期buildinglifecycle

    航天标准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 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作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建筑最终的 拆除和处置。

    2.0.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s

    2.0.5被动技术passive technique

    直接利用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 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 内外环境性能

    2.0.6主动技术activetechnig

    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列 环境性能,

    2.0.7全装修 decorated

    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 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 施安装到位;公共建筑公共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水

    暖、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到位

    2.0.8热岛强度heatisland inten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 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9绿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erial

    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2.0.10 径流 surface runoff

    指降水后除直接蒸发、植物截留、渗人地下、填充洼地外, 经流域地面汇入河槽,并沿河下泄的水流。年径流总量是全年 径流的总水量。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分析计算,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 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2.0.12再生水 reclaimed wate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 用水。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 水、海水等。

    2.0.14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n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 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5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mate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 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 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 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

    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主要包括装配式混 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等。

    在满足舒适性和室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下,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交替或联合运行的通风系统

    3.0.1绿色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期的技术与经济 选择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 设备和材料。

    3.0.1绿色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

    3.0.2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

    中,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室内环境、室外景观、经济等专业应紧密配合,协同工作。 3.0.3绿色建筑设计应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 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倡导健康、低碳 的生活方式。

    3.0.4绿色建筑设计应进行设计策划,确定绿色目标和策略,结合

    项目具体情况选择可实施的技术路线及相应的指标要求,并在规划 建筑方案报批、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编制绿色建筑设计专 篇。

    等方面进行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以提高民 用绿色建筑的性能。

    4规划、环境与景观设计

    4.1.1绿色建筑应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且建筑 布局应与场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相适应,并应对场地的风环境 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等加以组织和利用。 4.1.2项自选址、规划与建设应符合山西省各地城乡规划及各类保 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1.3场地选址应为安全、适宜的地段,并符合下列要求:

    1 避开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地质危险地段; 2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 壤的危害。

    4.1.5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宜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

    有的自然水域、湿地、植被等,保持场地内的生态系统与场地 态系统的连贯性:采取净地表层土回收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场地实际状况,采取其他生态恢复或补偿措施

    4.2.1总平面设计应综合分析场地资源,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提高 场地空间利用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宜满足下列要求: 1居住建筑人均用地指标满足:平均3层以下≤36m,平均4~ 6层≤30m,平均7~9层≤21m,平均10~18层≤17m,平均19 层及以上≤13m; 2公共建筑中的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商业金融、旅馆饭店 交通枢纽等设施的容积率不低于1.0,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

    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容积率不低于0.5。 4.2.2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现行国家或当地有关日照标准的要求, 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4.2.3总平面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化用地,建筑绿地率 应符合城市规划和绿化主管部门的规定,且宜满足下列要求: 1住宅建筑,绿地率达到规划指标105%及以上,且新区建设 的所在居住街坊内人均集中绿地面积不低于0.50m,旧区改建不宜 低于0.35m; 2公共建筑,绿地率达到规划指标105%及以上,且绿地向公 众开放。

    4.2.4总平面规划布局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且宜

    4.3交通组织与公共设施

    4.3.1总平面规划应结合所在地区的公共交通布局布置场地出入 口,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并宜满足下列要求: 1场地人行出入口500m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 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车; 2场地人行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内设有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 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轨道交通站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站)。 4.3.2总平面布置时,应满足无障碍设计的基本要求,建筑、室外 场地、公共绿地及城市道路相互之间应设置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 433一场地机划宫考虑平的人东分流拱施一日止行和白行车交涵玄

    应有充足照明,步行道宜曲直结

    儿月儿 4.3.4总平面规划应合理设置停车场所,并符合下列要求: 1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指标及设置应符合现行山西省《城 市停车场(库)设施配置标准》的配建要求; 2自行车停车场所位置应合理设置、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 措施; 3宜采用机械式停车设施、地下停车库或地面停车楼等方式; 4有条件的停车场宜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 场(库)使用效率: 5宜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6停车场应合理设置电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 4.3.5场地需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1住宅建筑: 1)场地出人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 2)场地出人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3)场地出入口到达中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1000m; 4)场地出人口到达医院的步行距离不大于1000m; 5)场地出入口到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天于 800m; 6)场地出人口到达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500m; 7)场地周边500m范围内具有不少于3种商业服务设施。 2公共建筑: 1)建筑内至少兼容2种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功能: 2)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 3)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车位数占总车位数的比例不低于10%; 4)周边500m范围内设有社会公共停车场(库); 5)场地不封团或场地内步行公共通道向社会放。 4.3.6总平面规划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已有的公共绿地和运动

    总平面规划布局时宜合理设置室外健身场地和健身慢行道。 场地及建筑内外应设计便于识别和使用的导向、定位标识系 应设置具有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

    4.3.7总平面规划布局时宜合理设置室外健身场地和健身慢不

    4.3.7总平面规划布局时宜合理设置室外健身场地和健身慢

    4.4.1场地内的环境噪声应满足或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声环 标准》GB3096的要求。对噪声敏感的建筑应远离噪声源,并 采取隔声降噪措施

    标准》GB3096的要求。对噪声敏感的建筑应远离噪声源,并在周边 采取隔声降噪措施 4.4.2建筑布局应有利于室外活动舒适和建筑自然通风,可通过对 室外风环境的模拟分析等措施优化总体布局,宜满足下列要求: 1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高 1.5m处风速小于5m/s,户外休息区、儿童娱乐区风速小于2m/s,且 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 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 2过渡李、夏李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 现涡旋或无风区;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 0.5Pa

    4.4.3项目规划设计时,采取下列措施改善室外热环境:

    1居住区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 IGI286进行热环境设计,夏季逐时湿球黑球温度不应大于33℃,平 均热岛强度不应大于1.5℃:非居住区应符合其所在地热环境指标的 要求; 2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 外活动场地宜设有乔木、花架等遮阴措施; 3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路面太阳辐射反射系 数宜不小于0.4或设有遮阴面积较大的行道树; 4屋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宜小于0.4,或采用种植屋面和太阳 能板屋面; 5合理设置景观水体。

    4.5绿化、场地与景观

    易安 1配建的绿地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的要求,植物配置应适应 当地气候和土壤: 2应选择无毒害、易维护的植物,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 力应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3应采用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的复层绿化; 4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宜少于3株/100m; 5公共建筑宜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且屋顶绿化面 积占屋顶可绿化面积的比例达到30%及以上。 4.5.2场地绿化设计宜合理配置复层绿化,绿容率不低于3.0。 4.5.3场地的竖尚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有效组织雨水 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雨水入渗严禁弓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 4.5.4宜结合相关政策与规范,合理规划场地地表和屋面雨水径流, 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宜达到 70%。 4.5.5 当室外设有景观水体时,宜充分结合雨水综合利用设施,采 用下列保障水体水质的生态处理技术: 1对进入室外景观水体的雨水,采用生态设施削减径流污染; 2 构建水生动、植物平衡体系,维护保障室外景观水体水质。 4.5.6利用场地空间合理科学配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宜满足下 列要求: 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占绿 地面积的比例不小于40%; 2将80%及以上的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衔接和弓导进人地面生 态设施,使雨水排入市政管网前,利用生态设施调蓄、下渗和消减 径流污染; 3非湿陷性黄土场地内,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 不小于50%

    5.1.1建筑风貌设计应体现地方特色,传承地域建筑文化。 5.1.2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优先的原则,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筑 功能需求,对建筑的体形、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围护结构等进行 节能设计,并须符合国家、山西省有关建筑节能设计要求。 5.1.3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不应大量采用装饰性构件。住宅建筑 的装饰性构件造价占建筑总造价的比例不应大于2%;公共建筑的 装饰性构件造价占建筑总造价的比例不应大于1%。 5.1.4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或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 5.1.5建筑无障碍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的要求。 5.1.6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中提倡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5.1.7 建筑所有区域宜实施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 5.1.8在装修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材料选择、部品选用、标识系统 设备设施、建筑隔声、防潮防水等方面,并应与其他各专业相互配 合,进行项目绿色设计。

    5.2.1建筑设计宜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建筑适变性:

    1采取通用开放、灵活可变的使用空间设计,或采取建筑使用 功能可变措施; 2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管线分离; 3采用与建筑功能和空间变化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布置方式或 控制方式。 5.2.2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等要 求,且应保持通行畅通。

    5.2.3公共建筑内的健身空间应满足下列规定:

    于 60 m; 2 楼梯间具有天然采光和良好的视野,且距离主入口不大于 15mo 5.2.4 建筑内公共区域应满足全龄化设计要求: 1 建筑内公共区域均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 2建筑内公共区域的墙、柱等处的阳角均为圆角,并设有安全 抓杆或扶手; 3设置电梯的建筑,可容纳担架的无障碍电梯数量不应少于 部。

    5.3.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国家、山西省相关节能标

    5.3.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国家、山四 租大天寸能你 安冰 1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 不得结露; 2供暖建筑的屋面、外墙内部不应产生冷凝: 3屋顶和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 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 5.3.2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国家或山西省现行相关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值提高幅度达到5%以上,或者建筑供暖空调 负荷降低5%以上。 5.3.3建筑外立面设计不应对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玻璃幕墙可见 光反射比不应大手0.2,且应满足《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 的相关要求。 5.3.4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及外保温等围护结构应满足安 全、耐久和防护的要求。 5.3.5建筑外门窗应安装牢固,其抗风压性能、气密性能和水密性

    5.3.5建筑外门窗应安装牢固,其抗风压性能、气密性能和

    5.4.1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及附属设施等应连接牢固,并能适应 主体结构变形。结构设计必须预留结构构件与非结构构件、设备及 附属设施的连接点,考虑与其连接方式和附加荷载等。 5.4.2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外墙花池等外部设施 应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条件。 5.4.3卫生间、浴室的地面应设置防水层,墙面、顶棚应设置防 潮层。

    1采取措施提高阳台、外窗、窗台、防护栏杆等安全防护水平; 2建筑物出人口均设外墙饰面、门窗玻璃意外脱落的防护措 施,并与人员通行区域的遮阳、遮风或挡雨措施结合; 3采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玻璃; 4采用具备防夹功能的门窗。

    5.4.5建筑室内外地面或路面应设置防滑措施,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1建筑出人口及平台、公共走廊、电梯门厅、厨房、浴室、卫 生间等设置防滑措施,防滑等级不低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 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Bd、Bw级; 2建筑室内外活动场所采用防滑地面,防滑等级达到现行行业 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I/T331规定的Ad、AW级: 3建筑坡道、楼梯踏步防滑等级达到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 工程防滑技术规程》IGI/T331规定的Ad、AW级或按水平地面等级 提高一级,并采用防滑条等防滑构造技术措施

    5.5.1严禁选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或者淘汰的建筑材料及 制品。

    5.5.3 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应采用预拌砂浆。 5.5.4 应选择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废建材,并满足以 下要求: 1可再循环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用量比例,住宅建筑不低于 6%,公共建筑不低于10%; 2利废建材选用及其用量比例,当采用一种利废建材,其占同 类建材的用量比例不低于50%,当选用两种及以上的利废建材,每 种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均不低于30%。

    种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均不低于30%。 5.5.5 建筑宜选用绿色建材,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40%。 5.5.6建筑应采取提升建筑部品部件耐久性的措施: 1 使用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线、管件: 2活动配件选用长寿命产品,并考虑部品组合的同寿命性:不 司使用寿命的部品组合时,采用便于分别拆换、更新和升级的构造。 5.5.7 装饰装修建筑材料宜耐久性好、易维护: 1 米用耐久性好的外饰面材料; 2采用耐久性好的防水和密封材料; 3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5.5.8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山西 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满足国家现行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中对有 害物质限量的要求。 5.5.9建筑装修应选用工业化内装部品,应至少有一种部品其用量

    占同类部品用量比例达到50%及以上。

    5.6.1建筑内主要功能空间应充分利用天然光:

    5.6.1建筑内主要切能空间应充分利用天然光: 1住宅建筑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其采光 照度值不低于300lx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8h/d; 2公共建筑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应达到 60%以上;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地下室首层 面积的比例应达到10%以上;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

    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h/d; 3主要功能房间应有眩光控制措施。 5.6.2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 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尽可能满足高要求标准 限值。

    限值。 5.6.3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 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尽可能满足高要求标准限值。

    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尽可能满足高要求标准限值,

    公可能两定高安求标准限值。 5.6.4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果,并应满足以 下要求: 1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应达到5% 以上; 2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 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达到70%以上。 5.6.5建筑室内空间应具有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并应满足以下 要求: 1采用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的建筑,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 环境参数在适应性热舒适区域的时间比例达到30%以上: 2采用人工冷热源的建筑,主要功能房间达到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规定的室内人工冷 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Ⅱ级的面积比例,达到60%以上。 5.6.6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改善室内热舒适:可调节遮阳设施的 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宜达到25%以上。 5.6.7控制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 苯、总挥发性有机物、复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50325的有关规定。 5.6.8室内PM2.5年均浓度不应高于25μg/m,且室内PM10年均 浓度不应高于50μg/m。

    5.6.4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果,并应满足以 下要求:

    5.6.4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果,并应

    1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应达到5 上; 2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 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达到70%以上。

    5.6.5建筑室内空间应具有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并应满足以下

    1采用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的建筑,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 境参数在适应性热舒适区域的时间比例达到30%以上: 2采用人工冷热源的建筑,主要功能房间达到现行国家标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规定的室内人工 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Ⅱ级的面积比例,达到60%以上。

    5.6.7控制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室内空气中的氨、

    6.1.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均不应小于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主体结构宜按100 年进行耐久性设计,不应小于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 级。 6.1.2建筑结构设计应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 状态验算的要求。 6.1.3 结构设计宜进行以下方面的优化设计: 1 结构抗震设计性能目标优化设计: 2 结构体系优化设计; 3 结构布置及构件截面优化设计: 4 基础及地基处理形式比选优化设计; 结构材料比选优化设计。

    6.1.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均不应小于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主体结构宜按100 年进行耐久性设计,不应小于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 级。 6.1.2建筑结构设计应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 状态验算的要求。

    6.2.1结构方案应遵循抗震概念设计基本原理,不应采用严重不规 则的建筑:不规则的建筑应按照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对于特别不规 则的建筑,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技术规程》、国家建设部、山西省住建厅相关文件的规定进行专门 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6.2.2结构布置宜提高对建筑布局的适变性,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 管线分离。 623一在保证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前提下结构体系和构造宜符合下

    6.2.2结构布置宜提高对建筑布局的适变性,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 管线分离。

    6.2.3在保证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前提下,结构体系和构造宜符合下 列要求: 1不宜采用较难实施的结构及因建筑平、立面不规则形成的超 限结构;

    2应根据受力特点选择能充分发挥材料性能的结构体系; 3甲类建筑优先采用隔震或减震耗能结构;乙、内类建筑有条 件时宜采用隔震或减震耗能结构: 4在高层、大跨度结构中,应优先采用钢结构、钢与混凝土混 合结构体系; 5优先采用装配式结构; 6宜采用非现场焊接的钢结构连接、拼接节点; 7大跨度的混凝土楼盖结构,宜合理选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 梁、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等。

    6.3.1地基基础设计应结合山西各地实际情况,依据岩土工程勘察 资料、结构特点及使用要求,综合考虑施工条件、场地条件和工程 造价等因素,优先采用环境影响小、施工可实现、质量有保证、节 材节能的地基处理方法和基础形式。 6.3.2地基基础设计应遵循概念设计基本原理,高层建筑及采用桩 基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桩、土协同作用进行设计。

    6.4.1 结构材料选择的原则应符合本标准5.5节的要求, 6.4.2 主体结构材料宜采用高强钢筋、高强钢材、高强混凝土。 6.4.3 地基处理所用材料宜采用性能良好、对环境污染小的土料 灰料、砂石料。

    6.5.1改扩建工程,应在结构可靠性评定的基础上,利用原有建筑 结构或采取必要的加固、维护处理措施edi标准,按评估使用年限继续使用 6.5.2因建筑功能改变,要进行加层、改建、扩建时,若建筑整体 刚度及结构构件承载力不能满足现行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或建筑结

    度及结构构件承载力不能满足现行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或建筑 需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等级时,应优先采用改善结构体系的加固

    案,并对结构构件进行加固。 6.5.3结构体系或构件加固,应采用节材、节能、环保的加固技术

    ,并对结构构件进行加固。 5.3结构体系或构件加固,应采用节材、节能、环保的加固技才

    6.6.1优先采用符合工业化建造要求的结构体系及建筑构件,采用 符合国家装配式相关建造标准要求的结构体系及建筑产品。 6.6.2优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创新结构体系及节能高效的构配件 产品。

    6.1优先采用符合工业化建造要求的结构体系及建筑构件,采 合国家装配式相关建造标准要求的结构体系及建筑产品 6.2优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创新结构体系及节能高效的构配 品。

    7.1.1在方案设计阶段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 种水资源。 7.1.2纟 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合理、完善、安全。 7.1.3 生活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城镇供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 7.1.4室外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 7.1.5有生活热水需求的建筑,应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利 用太阳能或其它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源,并合理配置辅助加热系统。 7.1.6水泵等供水设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 值及节能评价值》CB19762等有关节能评价值的要求。

    仿古建筑7.2.1应计算建筑平均日用水量、全年用水量。平均日用水定额应 衣次按照《山西省用水定额》DB14/T1049及国家现行标准《民用 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 中的规定确定。

    ....
  • 建筑标准
  • 相关专题: 绿色建筑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