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 JGJ22-2012》.pdf

  • 《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 JGJ22-2012》.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1-08
  • 发 布 人: tina0614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1.13移动面壳体

    以直线或平面曲线为母线,在空间沿两条准线移动而形成 曲面的壳体。

    母线及准线均为单侧平面曲线(一般为抛物线或圆弧线) 具有正高斯曲率中曲面的移动面扁壳

    母线为直线、准线为圆弧线的移动面壳体。

    地铁标准规范范本2.1.16双曲抛物面壳

    母线为抛物线、准线为单侧平面曲线,具有负高斯曲率的移 动面壳体

    两个主压应力方向上的截面内力彼此基本相等的扁

    壳板中曲面内的轴向力和剪力

    2.1.19边缘扰力edgeeffect

    在壳板与边缘构件连接处,由于位移协调而产生的内力。

    qn 壳板中曲面上法向的均布荷载; q 壳板中曲面上之轴方向的均布荷载; q 旋转壳壳板中曲面上分布荷载的经向分量: Q 旋转壳壳板计算截面以上部分的总竖向外荷载 壳板中曲面的水平投影面上的均布雪荷载;

    Sn 壳板中曲面上分布雪荷载的法向分量

    C 温度效应计算系数: mim2 壳板平行于义、轴截面上的分布弯矩 t 壳板截面上的分布扭矩; mp 旋转壳壳板截面上经向的分布弯矩; mmo 旋转壳壳板外环,内环处截面上经向的分布 弯矩; m.pi、mu 旋转壳壳板外环、内环边缘处经向湾矩的修 正值; nin2 壳板截面上中曲面、轴切线方向的分布轴 向力; np、no 旋转壳壳板截面上经向、环向的分布轴向力; nngo 旋转壳壳板外环、内环处截面上经向的分布轴 向力; nano 旋转壳壳板外环、内环边缘处经向轴向力的修 正值; nn2、um 壳板截面上沿、、方向的分布薄膜内力; R 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 S 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Dn 壳板截面上的法向分布剪力; Uet 双曲扁壳壳板角点处的分布剪力; Ut 壳板截面上切向的分布剪力; p 旋转壳壳板垂直于经向的截面上法向的分布 剪力 、U、 壳体、、之轴方向的位移; u 旋转壳壳体按薄膜理论计算的水平位移: Zm 壳板截面上薄膜剪应力: Tr 旋转壳壳体按薄膜理论计算的经向转角

    2. 2. 3几何特征

    3.1.1薄壳结构的形式应根据建筑设计要求、施工技未条件和 经济合理性确定。 3.1.2底面为圆形的壳体形式可采用球面壳、椭球面壳、旋转 抛物面壳和膜型扁壳。 3.1.3底面为矩形的壳体形式可采用双曲扁壳、圆柱面壳、双 曲抛物面扭壳和膜型扁壳。 3.1.4周边支承的矩形底面双曲扁壳,双曲抛物面扭壳和膜型 扁壳,其底面长度与宽度的比值宜小于2。 3.1.5当壳体上荷载分布变化较大,或圆形底面直径大于10m 矩形底面边长大于8m时,不宜采用膜型扁壳,

    3.2极限状态设计规定

    3.2.1薄壳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应采用下列设计 表达式:

    式中:一结构重要性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 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等的规定; S一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对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 合计算,对偶然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偶然组合计 算,对地震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 算; R一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工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计算;在抗震 设计时,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e;对壳板 及其边缘构件,应取n

    3.2.2测壳结构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应根据不同要习 按下式进行验算:

    式中:S—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C一一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所规定的裂缝宽度、 形等的限值。 3.2.3薄壳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2.4壳板的自重荷载可按壳板的实际总重力折算成平均厚层 的重力进行计算。 3.2.5对旋转壳、圆柱面壳和双曲抛物面扭壳,应考虑风荷载 对壳板的影响;对扁球壳、双曲扁壳、双曲抛物面扁扭壳和膜型 扁壳:可不考虑风荷载对壳板的影响。对各类壳体均应考虑风荷 载对边缘构件的影响。 3.2.6壳体表面的风荷载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 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单个旋转壳的风荷载体型系 数可按表3.2.6的规定采用。对复杂体型的壳体结构,当跨 度较大时,应通过风洞试验或专门研究确定风荷载体型系 数。 3.2.7壳体水平投影面上的雪荷载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壳面积雪分布系数 的取值与壳面类型有关,对旋转壳(包括扁球壳)和圆柱面壳, 其值可按表3.2.7的规定采用;对双曲扁壳、双曲抛物面扁扭壳 膜型扁壳,其值可取1.0。

    .对旋转壳、圆柱面壳和双曲抛物面扭壳,应考虑风荷载 对壳板的影响,对扁球壳、双曲扁壳、双曲抛物面扁扭壳和膜型 扁壳,可不考患风荷载对壳板的影响。对各类壳体均应考虑风荷 载对边缘构件的影响

    何载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 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单个旋转壳的风荷载体型系 数可按表3.2.6的规定采用。对复杂体型的壳体结构,当跨 度较大时,应通过风洞试验或专门研究确定风荷载体型系 数。

    3.2.7壳体水平投影面上的热然带质统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壳面积雪分布系数 现门家标 的取值与壳面类型有关,对旋转壳(包括扁球壳)和圆柱面壳 其值可按表3.2.7的规定采用;对双曲扁壳、双曲抛物面扁扭 和膜型扁壳,其值可取1.0。

    表3.2.6旋转壳的风荷载体型系数"

    表3.2.7旋转壳和圆柱面壳的积雪分布系数用

    3.2.8薄壳结构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震设防烈度低于或等于7度时,对周边支承且跨度不 大于24m的薄壳结构可不进行抗震验算,对跨度大于24m的薄 壳结构应进行水平抗震验算; 2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或9度时,对各种薄壳结构均应进 行水平和竖向抗震验算;对跨度不大于24m的薄壳结构进行竖 向抗震验算时,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在8度和9度时可分别取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和2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g时 可取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5%进行计算: 3对体型复杂、悬挑较大或跨度大于24m的薄壳结构,宜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抗震计算;对其中特别不规则的薄壳 结构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并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3.2.9薄壳结构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对于在均布荷载作用下、 形状规则的圆形底旋转壳、双曲扁壳、圆柱面壳和双曲抛物面扭 壳,其稳定性可分别按本规程的相关规定进行验算。

    3.2.10壳体的受力裂缝控制等级要求和裂缝控制验算应符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当壳板 截面承受拉力时,最大主拉应力标准值不宜大于3倍混凝土抗拉 强度标准值。

    殊要求者外,对荷载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 影响下的挠度值,在跨度大于7m时不宜大于跨度的1/400,在 跨度不大于7m时不宜大于跨度的1/250

    3.2.12边缘构件自身平面内的刚度应满足对壳板的约束要求。

    3.2.13对装配整体式薄壳结构的预制构件:应进行装配过程中 的承载力、稳定性、裂缝控制验算。验算荷载应包括自重、施工 荷载和吊装动力荷载等。对大型构件,在运输和安装时应设置临 时支撑。

    3.3壳体的构造和配筋

    3.3.1壳体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预应力混凝王壳 本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 3.3.2壳板的厚度不应小于50mm。壳板的厚度除应符合承载 力要求外,还应根据壳板的钢筋布置、保护层厚度、施工质量, 结构稳定性、壳板和辅助构件的变形控制等因素确定,同时应符 合结构的防火要求。在壳板接近边缘和支承构件的部位,宜增厚 至中部厚度的2~3倍,并应配置抗弯钢筋。壳板增厚区应平滑 过渡,过渡区的长度不应小于厚度增加值的5倍

    3.3.3/壳体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壳板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2壳板加劲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与壳板相同, 3对壳板表面较陡、需用双面模板施工的区域,宜增加混 凝土保护层厚度; 4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 5当混凝士保护层厚度不满足防火要求时,应在主应力配 筋及受弯配筋处增加保护层厚度。 3.3.4壳体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壳体中应配置薄膜内力配筋、弯矩配筋、亮板边缘和孔 洞附近的附加构造配筋。薄膜内力配筋可设暨在壳板中面,弯矩 配筋宜设置在靠近壳板表面处。 2壳板配筋宜采用较小直径的钢筋。除焊接钢筋网外,应 全部采用带肋钢筋并合理确定钢筋简距。采用焊接钢筋网配筋 时,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14的规定。 3薄膜内力配筋应至少由单层相互正交钢筋组成 4薄膜内力配筋的钢筋直径,当采用带肋钢筋时不应小于 5mm,当采用焊接钢筋网时不应小于5mm。钢筋的简距当采用 带肋钢筋时不宜大于5倍壳板厚度,且不宜大于300mm,当采 用焊接钢筋网时不宜大于4倍壳板厚度,且不宜大于200mm。 5薄膜内力配筋的最小配筋率在一个方向上不应小于 0.25%。壳板其他配筋的最小配筋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板类构件的规定。 6薄膜内力配筋的方向与壳体的主应力方向一致时,受拉 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可按下式计算:

    Pmx = 0. 6

    式中:Pmax 薄膜内力配筋的最天配筋率, f。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当混凝土强度等级 大于C40时,应按C40等级的混凝土取值; f,一一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7钢筋的连接和锚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王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3.5除膜型壳外,现浇壳体在壳板和边缘构件连接处的增厚 区域内,应至少配置直径为5mm~10mm,间距不大于200mm 的双层钢筋,且上下两层钢筋均应按锚固长度的要求锚入边缘构 件内。

    3.4.1当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或8度以上时,不宜采用装配整 体式薄壳结构,宜采用现浇结构。在地震区采用装配整体式薄壳 结构时,应采取措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连接和支撑的可靠性。

    1扁球壳沿环向分块不应少于8块,沿经向分块不应少 4块; 2双曲扁壳及双曲抛物面扭壳沿每边分块均不应少于9块 3圆柱面壳沿圆弧向分块不应少于7块。 3.4.5预制壳板的周边应设置加劲肋,肋高宜为预制壳板边长 的1/20~1/15,且应满足壳体稳定性要求及预制构件在运输, 安装过程中的刚度要求。 3.4.6当预制壳板具有与边缘构件正交的加劲肋且截面满足承 载力要求时,壳板边缘可不加厚:当无加劲肋时,壳板边缘应按 本规程第3.3.2条的规定加厚。

    3.4.7在预制构件的连接边可设置齿形槽口,槽口的长度不

    大于1.2m。当预制壳板上具有与边缘构件正交且间距不大

    的加劲肋时,壳体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壳板中可配置直径不小于6mm的单层正交钢筋。在肋 的上部与下部应配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钢筋,同时应将肋的 上层钢筋及壳板钢筋伸出,并与边缘构件中伸出的钢筋焊接,焊 接长度在单面焊时不应小于10倍钢筋直径,在双面焊时不应小 于5倍钢筋直径。 2壳板、肋和边缘构件的钢筋也可采用预埋件连接。当预 制壳板的加劲肋及预埋件的间距均不大于1.5m时,可将肋中钢 筋焊接在肋端的预埋件上,再用钢板将其与边缘构件的预埋件焊 接。焊接连接的承载力不应小于肋中钢筋的承载力。当壳体跨度 不小于24m时,肋的预埋件应设置在上表面;当壳体跨度小于 24m时,肋的预埋件可设置在下表面

    3.4.9混凝土接缝应符合下列规

    1当预制壳板加劲肋的高度不大于100mm时,接缝上口 宽度不应小于30mm,当肋高大于100mm时,接缝上口宽度不 应小于50mm; 2当接缝处剪应力值大于压应力的30%、且大于混凝土抗 拉强度设计值的25%时,预制构件的侧边加劲肋应设置齿形槽 口,齿形槽口处的壳板内钢筋应伸出,并应和相邻壳板的伸出钢 筋连接,且在伸出钢筋的垂直方向应另设两根附加分布钢筋

    3.4.10钢筋混凝土接缝应符合下列规定(图3.410)

    1预制构件的壳板内钢筋应伸出,并在接缝中与相邻壳板 的伸出钢筋连接; 2肋内钢筋可不伸出,但应在接缝内设置一个双层的十字 形钢筋骨架,其钢筋直径应与预制构件肋内钢筋的直径相同,十 字形钢筋骨架应与预制构件壳板内伸出钢筋绑扎或焊接; 3当剪应力与拉应力的失量和大于混凝士抗拉强度设计值

    时,侧边加劲肋上应设置齿形槽口; 4不采用钢筋绑扎或焊接连接时,可在预制构件的壳板上 设置间距不大于1.5m的预埋件,其内表面应与加劲肋中的主钢 筋焊接,在各预制构件安装就位后:应采用连接板将预埋件焊接 连接。

    图3.4.10钢筋混凝土接缝 一附加分布钢筋:2一壳板内伸出钢筋 3一双层十字形钢筋骨架

    一双层十字形钢筋骨架

    3.4.11预应力混凝土接缝处的预应力筋可穿入预留孔或槽内, 预应力孔道应灌浆填充。

    3.4.11预应力混凝土接缝处的预应力筋可穿入预留孔或槽内, 预应力孔道应灌浆填充。 3.4.12预制构件与现浇部分的连接,可采用从预制构件内伸出 钢筋,与现浇部分的钢筋绑扎或焊接,然后浇筑混凝土的方法

    3.5.1在边拱拉杆、横隔、旋转壳的支座环、圆柱面壳的边

    3.5.1在边拱拉杆、横隔、旋转壳的支座环、圆柱面壳的边采 壳板的受拉区和剪力较大区域均可采用预应力配筋(图3.5.1); 在受压区域也可采用预应力配筋以连接预制构件;边缘构件当支 承点间的距离不小于24m时,宜采用预应力配筋。 3.5.2薄壳结构的预应力筋应采用直线形或曲率不大的曲线形 配筋。在未经特殊处理时,应避免把预应力筋布置在壳体结构的 弯折处。

    3.5.3预应力薄壳结构应进行下列验算:

    图3.5.1壳体预加应力 边缘构件预应力配筋:2一壳板预应力配筋

    2荷载基本组合下结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验算; 3荷载标准组合下结构的变形和裂缝控制验算。 3.5.4当预应力能满足构件裂缝控制验算要求时,承载力计算 听需的其余受拉钢筋可采用非预应力筋, 3.5.5后张预应力混凝土薄壳结构的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及端 部锚固区的构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规定。 3.5.6在地震区采用预应力时,对薄壳结构的关键构件和重要 部位应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

    3.6.1.当薄壳结构圆形孔洞直径或矩形孔洞的长边长度不天于 壳体短边长度或直径的1/10,且在孔洞附近符合本规程第3.6.2 条~第3.6.7条的要求时,可不对开洞影响进行计算。对其他情 况下的壳板开洞,应对开洞影响进行计算并应专门设计

    3.6.2当孔洞位于受压区,直孔洞直径或边长不天于2.0m时: 应在孔洞周边设置加劲肋,且在任意法向剖面上其混凝土与钢筋 的截面面积均不得少于被割去壳板混凝土与钢筋的截面面积,同 时,孔洞附近的壳板应设置双层钢筋网(图3.6.2),上层钢筋 网的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从肋边缘 伸出的长度L,应符合下列规定

    Li≥2Vt.且Li≥1.0m

    3.6.3当孔洞位于受压区,且孔洞直径或边长为2.0m~3.0m 时,除应在孔洞周边设置加劲肋外,尚应在孔洞中加设十字形梁 或井字形梁,在任意法向部面上加劲肋、十字形或井字形梁的混 凝土与钢筋的截面面积均不得少于被割去壳板混凝土与钢筋的截 面面积,同时,孔洞附近的壳板应按本规程第3.6.2条的要求设 置双层钢筋网。 3.6.4当孔洞位于受拉区,且孔洞直径或边长不大于1.0m时 可按本规程第3.6.3条规定的构造要求设计。 3.6.5孔洞与边缘构件间的净距不应小于该孔洞直径或矩形孔 洞较大边长的2倍。相邻孔洞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较大孔洞直径

    3.6.4当孔洞位于受拉区,且孔洞直径或边长不大于1.0m时 可按本规程第3.6.3条规定的构造要求设计

    洞较大边长的2倍。相邻孔洞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较大孔洞直径 或矩形孔洞较大边长的3倍。当采用矩形孔时,其长边与短边长

    板上均布荷载在孔洞周边上的折算线荷载,均布荷载的折算线荷 载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对圆形孔:

    pt = qra/2

    P = gaobo 2(ao + bo)

    式中:力一 均布荷载在孔洞周边上的折算线荷载(kN/m); ro一一圆孔半径(m); ao、b一矩形孔的边长(m)。 3.6.7当孔洞周边作用的线荷载天于被割去壳板上均布荷载 在孔洞周边上折算线荷载的1.5倍时,在孔洞周边设置的加劲肋 为应配置直径不小于10mm、数量不少手4根的主钢筋及直径不 小于6mm、间距不大于200mm的封闭箍筋,

    3.7.1薄壳结构的伸缩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壳体结构在伸缩缝处可采用双边缘构件和双柱:伸缩缝 的宽度应根据温度变形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50mm; 2对锯齿形薄壳结构,在锯齿方向伸缩缝的间距不应大于 5倍一6倍该方向的跨度; 3在地震区,伸缩缝宽度尚应符合防震缝要求。 3.7.2考虑温度变化对除膜型壳外的壳体的影响时,温度计算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壳板中曲面温度恋化工可按下式计篇

    武中:T 结构最高平均温度(℃):

    Tw一一结构最低平均温度(℃)。 2壳体内、外表面温度差T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T一一壳板外表面的计算温度(℃); T一一壳板内表面及带肋壳中肋的计算温度(℃)。 T、T:值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壳体保温情况由热工计算 确定。 3.7.3当内、外表面温度差T2在整个壳板上的分布为常数或 接近常数时,整个壳板可只考虑由其产生的弯矩,并可按下式 计算:

    式中:m一壳板截面上的线分布弯矩: α一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 D一壳板截面的分布刚度,对带肋壳应采用亮板与肋的 总刚度: t一一壳板厚度。 3.7.4当中曲面的温度变化T在整个壳板上的分布为常数或 接近常数时,壳板内产生的三种主要温度应力的计算应符合下列 规定(图3.7.4): 1对圆柱面壳、旋转壳、双曲扁壳,应按壳体特征长度参 数划分内力影响区,其中壳体特征长度参数的计算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对无肋圆柱面壳,特征长度参数C应按下式计算:

    C= 0. 76Vr.z

    对带肋圆柱面壳,特征长度参数C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C壳体的特征长度参数 r 壳板的曲率半径:

    C = 0. 76 / r.tox teD

    一带肋圆柱面壳在圆弧方向按截面刚度折算的厚度 tx——带肋圆柱面壳在直线方向按截面面积折算的厚度。 2)对无肋旋转壳,外环边缘处的特征长度参数C应按本 规程第5.1.1条的规定计算;对带肋旋转壳,特征长 度参数C应按本规程第5.4.2条的规定计算。 3)对无肋双曲扁壳,沿a、轴方向的特征长度参数Ci、 C应按本规程第6.2.3条的规定计算;对带肋双曲扁 壳,Ci、C2应按本规程第6.5.1条的规定计算。 2平行于边缘构件方向的轴力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轴力峰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c一—按边缘构件支承情况确定的系数,可按本观 3.7.5条的规定计算; E。一混凝土弹性模量; t一壳板厚度;对带肋壳,应采用按截面面积折算的 厚度。 2)平行于边梁方向的轴力分布,对圆柱面壳应按正弦分 布采用;对扭壳应按半波余弦分布采用;对旋转壳和 双曲扁壳,在图3.7.4所示影响区内可按常数采用。 3垂直于边缘构件方向的弯矩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壳板边界为简支时,分布弯矩峰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t一一壳板厚度,对带肋壳,应采用按面刚度或侦性知 折算的厚度。 2)当壳板边界转角为零时,分布弯矩峰值可按下式计算

    BEt&T, mmax = c.

    3)对圆柱面壳和扭壳,弯矩可忽略不计,对旋转壳和双 曲点壳查矩在图3.7.4所示影响区内可按常数采用。

    4对矩形底面的简支边壳体,壳板与边缘构件交接处剪力 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剪力峰值可按下式计算:

    U.mx = c.E.ta.T

    2)双曲扁壳壳板与边缘构件交接处的剪力可按当数采用

    圆柱面壳壳板与边梁交接处及扭壳壳板与边缘构件交 接处,剪应力应按余弦分布按下式计算:

    Pt=cEta.Tcos(元x/1)

    3)当T,为正值时,温度产生的剪力符号应与外荷载产 生的剪力符号相同。 3.7.5系数c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边缘构件支承在柱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小于10的柔 性柱上,或其支点可自由滑动时,系数应取为零。 2当边缘构件支承在柱上,且其支点不能自由滑动时,系 数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矩形底面的壳体,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一 边缘构件的长度; A一一边缘构件的平均截面面积,如为桁架,则为其上下 弦的总截面面积 I一柱子的截面惯性矩,当每边的边缘构件均支承在多 根柱上时,为多根柱截面惯性矩总和的25%; H一柱高。 2)对圆形底面的壳体,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支座环的半径; Ar支座环的截面面积; n支承柱的数量。

    0. 7 = 2元H3A. 1+$ 3nIrr

    3)当边缘构件底边完全支承在砖墙上时,系数c尽 取0.35; 4)当边缘构件支承在地下基础上时,系数ct应取0.7。 3.7.6对受有特殊温度场作用的壳体应进行专门分析

    4.1.1薄壳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分析可采用解析法、半解析法和 数值分析法。对计算结果应进行分析和评估,在确认其合理、有 效后方可采用

    形析可采用解析法、半解析法科 数值分析法。对计算结果应进行分析和评估,在确认其合理、有 效后方可采用。 4.1.2对壳板及其边缘构件,可按线弹性理论分析其内力与位 移。采用解析法,半解析法时,可不考虑混凝土泊松比的影响。 对特别重要或受力情况特殊的薄壳结构,必要时尚应对结构整体 或其部分进行弹塑性分析

    移。采用解析法,半解析法时,可不考虑混凝土泊松比的影响。 对特别重要或受力情况特殊的薄壳结构,必要时尚应对结构整体 或其部分进行弹塑性分析

    载作用时,其内力与位移的计算可按照本规程相关章节的规定 行。当薄壳结构形体复杂或荷载作用不规则时,应采用有限单 法进行整体分析。

    4.1.4薄壳结构分析时,应考虑下部支承结构的影响,必要时

    4.1.4薄壳结构分析时,应考虑下部支承结构的影响铁路标准规范范本,必要时 应进行薄壳与下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分析。

    最小跨度之比不大于1/5时,可采用扁壳理论进行计算

    4.2解析法和半解析法

    4.2.1对形体比较规则且边界约束情况比较简单的薄壳结构,

    4.2.1对形体比较规则且边界约束情况比较简单的薄壳结构 当采用解析法能求得其控制偏微分方程的解答时,可采用解析法 求解。

    玻璃钢管标准4.2.2当薄壳结构某个方向的位移和内力变化已知或可

    组已知函数时,可将位移和内力沿该方向展开为该组函数与另 方向一元函数的乘积和,将原偏微分方程简化为常微分方程 组,用解析法或数值法求解。

    ....
  • 相关专题: 混凝土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