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JGJ_T 338-2014.pdf

  • 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JGJ_T 338-2014.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1-08
  • 发 布 人: tina0614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3.2.1风洞试验室投入使用前,应按本标准附录B的要求进行 标准模型试验,并应对试验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3.2.2高度大于400m的超高层建筑或高度大于200m的连体建 筑,宜在不同风洞试验室进行独立对比试验。当对比试验的结果 关就练玉时应级门洽证确空全理的试验胶估

    筑,宜在不同风洞试验室进行独立对比试验。当对比试验的结果 差别较大时,应经专门论证确定合理的试验取值 3.2.3建筑工程的风荷载风洞试验,应选择不少于2个风向角 进行重复测量。重复测量得到的各点平均压力系数或平均风力系 数,应满足允许绝对偏差为士0.02或允许相对偏差为士5%。

    进行重复测量。重复测量得到的各点平均压力系数或平均风力系 数,应满足充许绝对偏差为土0.02或充许相对偏差为士5%

    模型和周边环境模型。测试模型应模拟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明显

    石油标准影响的建筑结构细部;周边环境模型应包括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 显著影响的周边建筑和环境。模型的加工精度应满足试验要求

    3.2.5试验模型的尺寸应足够大,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阻塞比宜小于5%,且不应超过8%。阻塞比应按下式 计算:

    式中:A。一风洞试验段的横截面面积(m); Am一试验模型在试验段横截面的最大投影面积(m)。 2测试模型与风洞边壁的最短距离不应小于试验段宽度 的15%。 3测试模型与风洞顶壁的最短距离不应小于试验段高度 的15%。

    式中:A。一风洞试验段的横截面面积(m); Am一试验模型在试验段横截面的最大投影面积(m)。 2测试模型与风洞边壁的最短距离不应小于试验段宽度 的15%。 3测试模型与风洞顶壁的最短距离不应小于试验段高度 的15%。 4模型几何缩尺比宜和瑞流积分尺度缩尺比接近。 3.2.6试验风速应根据试验类别、测量仪器精度和频率相似比 等因素确定。气动弹性模型试验的自由来流风速不宜小于5m/s: 测压试验和测力试验的自由来流风速不宜小于8m/s。 3.2.7试验时,应保持试验风速稳定。模型姿态改变后,应待 流场稳定后再进行测试。 3.2.8当模型区静压与洞体外静压差别较大时,应采取防止洞 壁内外出现空气流动的密闭措施。 3.2.9应根据建筑外形及周边干扰情况选择多个风向角进行试 验。风荷载试验的风向角间隔不应大于15°,风环境试验的风向 角间隔不应大于22.5°。特殊试验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风向角。 3.2.10进行雷诺数敏感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风洞试验时,应采 取增加模型表面粗糙度等试验技术措施减小雷诺数效应对试验结 果的影响。

    3.3大气边界层风场模拟

    3.3. 1 除特殊情况外,建筑工程风洞试验应在模拟的大气边界

    3.3.2在模拟大气边界层中进行的风洞试验,应按现行

    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的地面粗糙度类别模拟 平均风速部面和流度部面。对应于原型尺寸的部面目标曲线, 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平均风速剖面的目标曲线应按下式计算

    Vz=V1o (),zg≥≥zb

    (3. 3. 2 1)

    式中:Vz 一一之高度处平均风速(m/s); V10 10m高度处平均风速(m/s); 离地面高度(m); α 风速面指数,应按表3.3.2取值: 2g 梯度风高度(m),应按表3.3.2取值: 之b 剖面起始高度(m),应按表3.3.2取值 2流度剖面的目标曲线应按下式计算:

    I,= Io () , g>&

    表3.3.2风剖面参数

    上测点的平均风速测量值与目标曲线的充许相对偏差应为主5%; 对应建筑物代表高度的瑞流度测量值与目标曲线的允许绝对偏差 应为士0.02

    3.3.4大气边界层模拟完成后,尚应对模型区流场的横向均

    性进行校测。校测应在不高于风洞试验段1/4高度处选取至少5 个测试点,且应覆盖待测建筑的宽度范围。测点间距不应小于 0.2m,测量所得平均风速的充许相对偏差应为土2.5%,瑞流度 的允许绝对偏差应为士0.015

    3.3.5特殊地形条件下的建筑工程风洞试验,其风场特性宜

    3.3.5特殊地形条件下的建筑工程风洞试验,其风场特性宜按 实际情况进行模拟

    3.4数据处理和试验报告

    3.4.1参考风速的测量位置应避免受到模型和洞壁的影响。 3.4.2采集数据时,应保证设备屏蔽良好,避免噪声十扰。数 据宜进行滤波等预处理。 3.4.3测试信号的采样时间长度应保证统计结果的稳定性,换 算到原型的采样时间不应小于10min。 3.4.4极值计算可采用峰值因子法或极值统计方法。采用峰值 因子法时,峰值因子的取值不应小于2.5。 3.4.5用于风荷载和风效应计算的基本风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 3.4.6用于风气象数据统计的风速资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相关规定。试验报告中应列出 象资料的来源和分析方法。当统计结果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差别较大时,尚应提供各风向 的风速原始数据。

    4.1参考风速的测量位置应避免受到模型和洞壁的影响。 4.2采集数据时,应保证设备屏蔽良好,避免噪声干扰。数 宜进行滤波等预处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相关规定。试验报告中应列 气象资料的来源和分析方法。当统计结果与现行国家标准《建 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差别较大时,尚应提供各风 的风速原始数据

    考虑风向折减情况下风荷载值的计算结果。风速的风向折减系 不应小于 0. 85。

    和考虑风向折减情况下风荷载值的计算结果。风速的风向

    3.4.8结构设计时,根据风洞试验报告确定高层建筑或高笃

    构主要受力结构的风荷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独立的对比试验结果时,由取定的风荷载得出的主轴 方向基底弯矩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规定计算值的80%; 2有独立的对比试验结果时,应按两次试验结果中的较高 直取用,且由取定的风荷载得出的主轴方向基底弯矩不应低于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计算值 的70%。 3.4.9结构设计时,根据风洞试验报告确定围护结构的风荷载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独立的对比试验结果时,风荷载取值不应低于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值的90%; 2有独立的对比试验结果时,应按两次试验结果中的较高 值取用,且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规定值的80%。 3.4.10高层建筑和高箕结构的等效静力风荷载及风荷载效应 宜根据不同方向的脉动风荷载的相关性进行计算。 3.4.11试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应包括:试验依据、试验设备、试 验条件、试验方法、试验内容、试验结果和应用建议。试验方尚 应做好试验原始数握的数理工作以冬杰验

    构主要受力结构的风荷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独立的对比试验结果时,由取定的风荷载得出的主轴 方向基底弯矩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规定计算值的80%; 2有独立的对比试验结果时,应按两次试验结果中的较高 直取用,且由取定的风荷载得出的主轴方向基底弯矩不应低于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计算值 的70%

    3.4.9结构设计时,根据风洞试验报告确定围护结构的风荷载,

    1无独立的对比试验结果时,风荷载取值不应低于现行 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值的90%; 2有独立的对比试验结果时,应按两次试验结果中的较 值取用,且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 50009规定值的80%。

    验条件、试验方法、试验内容、试验结果和应用建议。试验方 应做好试验原始数据的整理工作以备查验

    4.1.1用于建筑工程试验的风洞应按边界层风洞进行设计,其 气动布局可采用直流式或回流式

    4.1.2风洞投入正式使用前应进行流场校测和验收。

    4.1.2风洞投入正式使用前应进行流场校测和验收。

    1 动压稳定系数不应大于2.0%; 2 流度不应大于2.0%; 3 轴向静压梯度不应大于0.01/m; 4 截面风速平均偏差系数不应大于2.0%; 5 点流向偏角不应大于1.5° 4.1.4 转盘角度定位的允许偏差应为士0.2°

    4.2.1商业产品化的风洞测试设备应具有合格证书和校测报告, 自主研发的风洞测试设备应满足测试精度的要求。

    4.2.1商业产品化的风洞测试设备应具有合格证书和校测报

    应建立使用维护档案,定期进行保养,确保其处于正常使用 状态。

    2.3测试设备的量程、精度和频率响应特性应满足相关试验 测量要求

    5.1.1制作刚性测压模型的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以及模型

    5.1.1制作刚性测压模型的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以及模 各部分的连接应满足稳固性要求。

    5.1.2试验模型表面测点布置应能够反映风压分布规律,在

    5.1.2试验模型表面测点布置应能够反映风压分布规律,在压 力变化较大的区域应加密测点。对于双面承受风压的区域应在两 面的对应位置布置测点。

    5.1.3用于动态风压测量的管路长度不宜超过1.4m,且应采

    错施减小管路系统造成的信号畸变。信号畸变较大时应进 修正。

    5.1.4试验应保证测压管路畅通且不漏气

    5.1.5测量开口建筑的脉动内压值时,模型的内部容积

    5.1.5测量开口建筑的脉动内压值时,模型的内部容积应满 动力相似。

    5.1.6用于风振计算的动态测压数据应同步采集或同次扫描采 集,采样频率应满足结构动力分析的需要。

    5.1.6用于风振计算的动态测压数据应同步采集或同次

    说明平均风压系数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规定的体型系数的关系。应根据极值风压的试验结果提供 围护结构风荷载标准值。

    5.2.1试验模型的形心主轴宜与天平底座的主轴保持一致。当 二者出现偏离或天平测量中心与模型底边高度不一致时,应对数 据进行修正。

    工程结构的风致响应。

    和顶部加速度响应等试验结果,并应提供用于主要受力结构设计 的各高度等效静力风荷载

    5.3气动弹性模型试验

    5.3.1气动弹性模型试验应满足对结构风振响应有影响的主要

    3.1气动弹性模型试验应满足对结构风振响应有影响的主要 力特性参数的相似性要求。模型制作完成后,应验证其动力特 满足模拟要求,

    5.3.2气动弹性模型试验应在风压自准区范围内采用多个不同

    风速进行测量,换算到原型结构的最大试验风速不应小于基本 速的1.2倍。

    5.3.3气动弹性模型试验的数据采集,应在模型响应稳定

    5.3.4气动弹性模型试验报告应给出模型的设计方法、主要

    计参数和风振响应的测量结果,测量结果应按相似律换算至 型。报告尚应对气动弹性效应进行评价

    6.1.1新建大型商业或住宅区域,宜通过风环境试验和舒适度 评估准则判断建筑布局的合理性。 6.1.2既有大型商业区或住宅区域内的新建建筑工程,应评估 其对既有建筑周边风环境的影响。 6.1.3绿色建筑和其他对行人风环境有较高要求的建筑工程 应对其周边风环境舒适度进行评价。 6.1.4楼面、屋面等区域设有露天活动场地时,可按风环境试 验的相关要求评价行人活动区域的风环境舒适度。地面高度应采 用活动场地的实际标高。 6.1.5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风环境试验时,除应满足本章要

    6.2.1评价新建建筑工程对既有建筑风环境的影响时,应分

    测量新建建筑工程建成前后周边区域的风速分布

    6.2.2风环境试验模型除应模拟建筑物的主要外部轮廓

    应模拟对行人高度风环境影响较大的建筑物细部构造和地面 被、障碍物等。

    6.2.3风环境试验的风速测点应覆盖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和行

    活动区域,其密度和范围应满足本标准第6.3节风环境评估 求。测点高度换算到原型应为2.0m。

    6.2.4风环境试验的风向角宜以正北方向为基准,风向角间 宜取为 22. 5°。

    6.2.4风环境试验的风向角宜以正北方向为基准,风向

    6.2.5风环境试验宜采用无方向敏感性的风速传感器

    当采用其他方向性敏感的探头进行测量时,探头主轴方向应与局 部风向一致

    6.3风环境评估方法和准则

    6.3.1建筑物的风环境舒适度应满足建筑功能及本标准第 6.3.3条的要求。新建建筑不应对既有建筑的风环境舒适度造成 明显的不利影响。 6.3.2基于气象台站日最大风速进行评估所依据的风速资料不 应少于10年:基于逐时风速进行评估所依据的风速资料不应少

    6.3.1建筑物的风环境舒适度应满足建筑功能及本标准 6.3.3条的要求。新建建筑不应对既有建筑的风环境舒适度造 明显的不利影响

    6.3.2基于气象台站日最大风速进行评估所依据的风速资 应少于10年;基于逐时风速进行评估所依据的风速资料不应 于2年。

    日最大风速进行评估时,应采用年超越次数;基于逐时风速进 评估时,应采用小时超越概率

    表6.3.3风环境的舒适度分类

    注:括号内的百分数为基于逐时风速进行评估的小时超越概率。

    6.3.4当缺乏气象统计资料时,可采用平均风

    舒适度。所有风向下的平均风速比均不宜小于0.1;主导风向 的平均风速比不宜大于1.2。平均风速比R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V.测点的平均风速(m/s); Vo 一当地标准地貌10m高度处的平均风速(m/s)

    7.0.1当建设场地或其周边存在体量较大的山体,或者场地周 边地形复杂时,宜进行地形模拟试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拟区域半径不应小于2km,缩尺比不宜小于1:2000; 2应在模拟大气边界层风场中进行; 3应测量建设地点风速和风向随高度的变化; 4风速测点的最高高度不应低于建筑工程标高的2倍,且 在临近地形模型的底部区域应加密测点。 7.0.2流动显示试验可采用丝线法、烟线法、风蚀法和PIV粒 子图像法等风洞试验技术,或者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试验报告应 提供流场的流动轨迹等信息。 7.0.3污染扩散试验应满足何和动力相似准则,雷诺数不应 小于10000。 7.0.4积雪飘移可采用介质模拟试验或根据风速分布经验计算 两种方法进行评估。 7.0.5当降雨对结构风效应产生较大影响时,宜进行风雨共同 作用下的风洞试验。风雨共同作用风洞试验的喷淋设备应能模拟 降雨的主要特性。 7.0.6风浪联合试验在水池中进行时,模型试验结果应对水的 密度进行修正。试验应满足重力和涡脱落似性。 7.0.7当采用水洞或水槽等试验设备进行建筑工程模拟试验时, 其试验设备、试验要求可按本标准第3章和第4.2节的规定 执行。

    7.0.1当建设场地或其周边存在体量较大的山体,或者

    A.0.1数值模拟方法用于建筑工程前,应按照本标准附录B的 要求建立数值模型计算表面风压和周围风速,并应对数值模拟结 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A.0.1数值模拟方法用于建筑工程前,应按照本标

    A.0.2数值模拟中的计算域三维尺度应根据模拟区域确定,

    算域入口至模型距离不宜小于模型最大尺度的10倍,模型至计 算域出口距离不宜小于模型最大尺度的15倍。模型阻塞比不宜 大王5%,

    A.0.3计算前应建立相应的空数值风洞模型,检查入口、出口

    A.0.3计算前应建立相应的空数值风洞模型,检查入口、出口

    以及固壁等边界条件的合理性,并应保证流动特性沿流向不发 变化。

    A.0.4数值模拟的几何模型应反映实际工程的主要几何特征 对难以准确模拟的建筑细部或周边环境,可采用弓入多孔介质 型、附加源项等方法近似模拟

    A.0.5采用网格离散的数值模拟方法时,应选择不少于2种

    格划分方案进行独立性检验,考察点的平均风速计算结果允许偏 差应为土5%。在几何模型边缘较尖锐的区域或物理量梯度较大 的区域,网格应加密

    A.0.6应根据模拟的目的和计算方法选用流模型和瑞流模

    附录B风洞试验标准模型

    B.1低矮建筑测压标准模型

    1.1低矮建筑测压标准模型应为矩形平面坡屋面建筑(图 1.1),全尺度尺寸应为13.792m×9.220m×3.988m,檐口高 应为 3. 912m。

    图B.1.1低矮建筑测压标准模型的测点布置与 试验风向角示意(长度单位:mm) 1一纵墙;2一屋面;3一横墙

    1.2试验模型的几何缩尺比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应按编号

    为 1~5 的位置在屋面中轴线上布置测压点(图 B. 1.1)。

    ~5的位置在屋面中轴线上布置测压点(图B.1.1)。 .3应采用刚性模型测压试验测量标准模型的表面风压分 地貌类别应取为B类,测试风向角应取为90°

    B.2高层建筑测压标准模型

    B.2高层建筑测压标准模型

    B.2.1高层建筑测压标准模型应为表面平整,且无任何附属物 的矩形平面建筑(图B.2.1),其全尺度尺寸应为45.72mX 30. 48mX182. 88m

    图B.2.1高层建筑测压标准模型示意

    B.2.2模型的儿何缩尺比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程质量标准规范范本

    .2模型的儿何缩尺比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按编号为 20的位置在模型2/3高度处布置测压点(图B.2.2)。

    1~20的位置在模型2/3高度处布置测压点(图B.2.2)。

    用B.2.2测点布置与试验风向角示意

    2.3应采用刚性模型测压试验测量标准模型的表面风压分 ,地貌类别应取为C类,测试风向角应取为0°和90°

    布,地貌类别应取为C类,测试风向角应取为0°和90°。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GB/标准规范范本,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
  • 建筑标准
  • 相关专题: 风洞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