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211-202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37/T 5211-202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4.5.1检测机构应建立投诉处理制度,明确投诉接收、确认、调查、 处理、反馈、跟踪的过程。必要时,启动相应纠正措施。 4.5.2检测机构应设立多种受理投诉方式,如现场、书面/信函、电 话、网络等。 4平机
并拒绝投诉方不合理要求
园林标准规范范本并拒绝投诉方不合理要求
4.6.1诚实守信是检测机构的基本要求,检测机构应将诚信管理 于质量管理全过程。
4.6.2检测机构应开展诚信自我评价,也可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价,以
十.0.之验司最现我, 满足法律、技术、管理、责任方面的基本要求。 4.6.3检测机构应对人员开展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诚信检测等方面 的教育培训,强化人员法律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提升职业 道德修养。
4.7.1检测机构应以基于风险的思维,运用过程方法建立风险管理机 制,开展检测活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 评价。
4.7.2检测机构应识别其承担的检测活动主体责任,增强法
7.2检测机构应识别基承担的检测活动主体责任,增强法律意识、
质量意识,策划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确保在招标投标、业务委 托、检测试验、出具检测报告等方面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 4.7.3检测机构应建立识别出现公正性风险的长效机制,应能减少或 消除该风险。 4.7.4检测机构应考虑检测活动有关的风险和机遇,实现质量管理体 系的改进,
5.1.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内部文件和外部文件。内部文件通常包 活检测机构发布的质量手册、质量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工作计 划、表格、检测记录和检测报告模板等检测工作用文件。外部文件 包括与检测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发布 的政策文件等。检测机构可按照附录B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层次, 5.1.2检测机构应建立文件管理制度,明确文件标识、编制、审核、 批准、发布、使用、保存、更改、废止、销毁等要求。 5.1.3内部文件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规定,所使用的符 号、代号应统一。 5.1.4检测机构应确保对检测工作质量有关的所有作业场所都能得到 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5.1.5技术标准管理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识别和确认技术标准,确保检测机构具有开展检测试验所需 的技术标准。 2新引入或技术标准变更时,应从环境条件、人员能力、检测 没备等进行验证,确保正确使用技术标准。 3定期核查技术标准有效性,确保技术标准及时更新,使用现 行有效版本。
设置电子文件发布、读取、备份、更改、作废、回收等权限,
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安全性。 2应有措施确保电子文件内容可供随时调取查用,并保证电子 文件内容完整。 5.1.7检测机构应明确专门部门或人员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 效性进行审查,必要时进行更新
5.2 文件批准与发布
5.2.1检测机构内部文件发布前应得到审核和批准。 5.2.2技术管理文件应由技术负责人或最高管理者批准。质量管理体 系文件应由质量负责人或最高管理者批准。 5.2.3检测机构应建立发放台账,明确文件发放范围,具有可追溯性
5.3.1文件应保持清晰、完整,不得随意涂改。 5.3.2检测机构应有措施保证文件在使用中有效受控,防止失效或作 废文件误用。 5.3.3文件可承载在不同载体上,检测机构应对文件载体进行有效管控 5.3.4检测机构应明确文件更改方式、权限和途径。 5.3.5文件更改后,应重新审核、批准,发布执行。
5.3.4检测机构应明确文件更改方式、权限和途径。 5.3.5文件更改后,应重新审核、批准,发布执行。
5.3.5文件更改后,应重新审核、批准,发布执行
5.4.1文件应得到妥善保护,防止泄密及缺失。 5.4.2文件归档应有专人负责,存放文件的档案柜、房间应符合有关 规定。
5.4.3文件废止应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同意后实施,并应及时回收废止 文件。 5.4.4废止文件应进行作废处置,需要销毁时,应经相关负责人批准 后进行销毁:需要存档保留的,应做好标识,防止误用。
6.1.1检测机构应具备满足所开展检测项自要求的人员。 5.1.2检测机构应建立人员管理制度,明确从事与检测工作质量相关 人员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内部和外部影响。 6.1.3最高管理者应保证人员能够得到相关培训与考核,确保人员及 时更新知识,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 5.1.4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工程类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相应的检 测知识及5年以上检测工作经历,熟悉本单位检测业务,负责检测 机构的技术管理工作。 6.1.5质量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年以上质量管 理相关工作经历,掌握基本检测知识,准确理解和掌握质量管理体 系标准,熟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 保持和持续改进。 6.1.6报告批准人应具有工程类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年以上 检测或审核工作经历,掌握签发报告相关领域的检测知识,应确保 检测报告的正确性、完整性、有效性。 6.1.7检测报告审核人员应具有相应检测领域3年以上工作经历和检 测业务知识,具有对检测过程进行见证、对检测报告方法、数据、 结论等进行审核以及正确判断检测数据和结论合理性的能力,应确 呆检测报告的符合性、规范性、准确性。 6.1.8检测人员应掌握检测岗位专业知识,熟悉相关的标准、操作规 程,具有按照标准、规程规定的程序、方法完成检测试验的能力,
能评估、分析及止确处理影响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各种不利因素,应 确保检测数据及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 6.1.9提出意见和解释的人员应具有工程类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5年以上检测或审核工作经历,掌握所授权领域的检测知识,具有 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6.1.10业务受理人员、抽样人员、样品管理人员应掌握见证取样制 度和相关标准、规定要求。 6.1.11检测机构应由熟悉检测目的、程序、方法和结果评价的监督人 员对检测相关人员进行监督。监督员应具有相关检测领域3年以上 工作经历。 6.1.12检测机构应保留人员培训考核、能力确认及授权、监督的有 关记录
6.1.12检测机构应保留人员培训考核、能力确认及授权、监督 关记录。
6.1.13检测机构人员不得存在下列
1不按标准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检测; 2超授权范围开展检测: 3调换检测样品或者改变样品原有状态进行检测: 4未经检测试验直接出具检测报告: 5仅完成部分参数试验,出具全部参数的检测报告: 6伪造他人或充许他人伪造自已在检测报告上签名 7充许他人代替自已登陆自动采集系统采集数据; 8篡改编造检测数据及结果: 9同时在两家及以上检测机构从业
6.2.1检测机构应制定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人员培训及考核计划, 明确人员培训目标及需求,培训计划应与检测机构的检测业务相适 应。 5.2.2检测人员、审核人员考核包括书面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应确 保人员技术能力胜任本岗位工作。 5.2.3新上岗和转换岗位的人员,上岗前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考核 5.2.4引入新标准或更新标准、启用新设备前,应对开展检测项目有 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6.2.5培训完成后应对培训有效性做出评价。
6.3.1检测机构应根据教育、培训、考核、经验经历、技能等情况, 对人员进行能力确认。 5.3.2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标准规定需具有相关执业资格证 书的,应取得相关资格证书。 6.3.3人员能力确认及授权,应形成文件,明确人员的权利与责任, 一个检测项目应有不少于2名具备检测能力并经授权的检测人员。 5.3.4换岗人员、新项目检测人员等应重新进行能力确认。 5.3.5检测机构应至少对以下人员进行能力确认并授权:抽样人员、 设备操作人员、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报告批准人员、提出意见和 解释的人员、内审员、监督员。
6.3.6人员能力确认与授权应实行动态管理
7.1.1检测机构应具有开展检测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场所,其从事检测 活动的场所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要求。 7.1.2检测机构应建立工作场所管理制度,工作场所功能区划分清晰 布局合理,满足检测设备布局及检测流程合理的要求。 7.1.3相互有不利影响的相邻区域应有效隔离,并采取措施以防止于 扰或者交又污染 7.1.4工作场所应有明显标识,对安全防护等有特殊要求的区域应有 警示及防护措施。 7.1.5检测机构应设置现场检测设备的存放场所。 7.1.6检测场所应合理存放有关物品,应有措施保证化学危险品、有 毒物品、易制毒物品、易燃易爆品等物品安全存放;与检测无关的 物品不得进入检测场所。 7.1.7检测机构应对非工作人员进入检测区域予以限制,确保不对检 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保护委托方和检测机构的机密及所有权,保 证进入相关区域的人员安全
7.2.1检测机构应识别检测活动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形成必要的文件, 确保环境条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7.2.2对环境条件有要求的检测活动,检测机构应控制、监测和记录 环境条件。
7.2.3现场检测前,检测机构应向委托方明确相应的环境条件,以保 正环境条件符合检测要求。 7.2.4当环境条件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时,应停止检测,并采取相应 的纠正措施。 7.2.5环境条件对人员健康有不利影响的,检测机构应采取有效的防 护措施。 7.2.6环境条件存在影响检测的风险和隐患时,检测机构应及时评估
7.2.6环境条件存在影响检测的风险和隐患时,检测机构应
8.1.1检测机构应配置满足检测工作止常开展的设备,设备技未参 数应符合标准要求。设备包括检测活动所必需并影响结果的仪器、 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参考数据、试剂、消耗品、辅助设备 或相应组合装置。检测机构开展检测活动宜按照本标准附录A配备 相关设备。 8.1.2检测机构配备的设施应有利于检测工作的止常开展,满足相 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并能够满足检测工作对质量、环境、安全、环 保等要求。 8.1.3对温度、湿度、照度、噪音、振动、电磁干扰等有要求的检 测场所应配置相应控制及监测设施。
8.2.1检测机构应建立设备和设施台账以及使用、维护、储存等管理 制度,并建立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设备的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8.2.2检测机构可根据设备精密度、准确度等级、使用频次、稳定性, 使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 8.2.3检测机构对检测设备设施的使用、维护保养、运输、存储等应 作出规定并作好记录。 8.2.4检测机构可根据设备操作难易程度、人员能力、现场检测条件 等因素,编制设备使用操作规程。 825检测机构应制定设备标识方注,对设各唯一性和状态进行标识
8.2.5检测机构应制定设备标识方法,对设备唯一性和状态送
8.2.6重要的、关键的设备以及技术复杂的大型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 人员操作并对其进行维护保养。 8.2.7检测机构应对影响检测结果、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的设 备,以及计量溯源性有要求的设备,实施检定或校准。 8.2.8检测机构应编制年度检定或校准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 8.2.9检测机构应对设备检定或校准结果进行确认,以确保设备满足 相关检测标准要求。 8.2.10检测机构应制定期间核查制度,对使用频率高、容易产生漂 移、使用条件恶劣等特定设备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的可信度。 8.2.11校准结果包含的修正信息或标准物质包含的参考值,检测机 构应在其检测数据及相关记录中加以利用并备份和更新。 8.2.12现场检测设备,在出库前和返回后,应核查并记录其状态。 8.2.13设备出现故障或异常时,检测机构应停止使用、隔离或贴停 用标识,直至修复并通过检定、校准或核查表明能正常工作;并评 估设备故障或异常对以前检测结果的影响,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8.2.14设备在投入使用或停用设备重新使用前,应确认其满足检测 工作要求。
3.1检测机构应建立标准物质的管理制度,按照要求配置必要的标 物质。可能时,标准物质应溯源到SI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 3.2标准物质存放条件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8.3.2标准物质存放条件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8.3.3需要检定或校准的标准物质,检测机构应按照标准规定的周其 进行检定校准。 8.3.4检测机构应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 8.3.5检测机构应对标准物质的使用、存储、运输、安全处置等方面 故出相应的规定,确保标准物质在有效期内并满足检测工作要求。 8.3.6检测机构应建立标准物质档案
2.1检测机构应建立样品管理制度。
9.2.2检测机构应按年度分类建立样品登记台账,记录样品接收、流 转、留置、处置等信息。并应有符合标准要求的样品分类存放设施 确保样品的正确存放、养护和处置。
9.2.3检测机构应按规定进行样品流转,流转过程应保证样
2.3检测机构应按规定进行样品流转,流转过程应保证样品标识完
整以及样品的特性和状态不发生改变。 9.2.4检测机构应按合同约定及技术标准有关要求,存放和处置检测 备份样品,确保样品特性和状态不发生改变。 9.2.5检测试验后的样品,应按规定留存。留存样品可按合同约定时 间留置,但不应少于标准规定时间
9.3.1检测准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认检测人员的岗位资格及设备操作授权: 2确认检测依据标准要求; 3确认检测环境条件满足标准规定; 4确认样品数量、状态符合标准要求,核对样品编号和任务流 转单的一致性; 5确认检测设备状态正常。 9.3.2现场检测前,检测机构应制定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应按规定程 字批准。检测方案应至少包含工程概况、检测依据、抽样方法、检 测点位置及数量等内容。 9.3.3工程现场检测前应进行现场勘察,确认工程现场条件是否满足 检测要求。
9.4.1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
9.4.1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
9.4.1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确认的检测方法标准或检测方案进行:
按确认的检测方法标准或检测方
2不少于2名检测人员; 3记录检测过程情况: 4及时、完整、真实记录检测数据和相关信息。 9.4.2检测人员应客观公正地开展检测试验,严禁弄虚作假。 9.4.3检测人员应实时形成设备使用记录,记录设备使用状态,及时 进行数据整理和出具检测报告。 9.4.4检测数据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检测数据采用手工记录时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并 记录原始计算处理过程; 2检测数据采用自动采集的,应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处理结 果,不得人为干预。 9.4.5检测项目和方法有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时,检测机构应有能力 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9.4.6工程现场检测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严格按照检测技术标准和经批准的现场检测方案进行; 2有见证要求的应在见证人员见证下检测; 3标识检测区域或检测点位置,绘制实际检测点位置示意图: 4对现场采集的样品进行标识; 5记录现场采集数据: 6当现场条件影响检测结果或不利于现场检测开展时,应停 止检测并做好记录。 047检测机构负责现场抽样时应根据规定和要求记录与抽样右
2不少于2名检测人员; 3记录检测过程情况: 4及时、完整、真实记录检测数据和相关信息。 9.4.2检测人员应客观公正地开展检测试验,严禁弄虚作假。 9.4.3检测人员应实时形成设备使用记录,记录设备使用状态,及时 进行数据整理和出具检测报告。
9.4.4检测数据整理应符合下列规
9.4.6工程现场检测还应符合下列
9.4.7检测机构负责现场抽样时,应根据规定和要求,记录与抽样有
关的资料和操作。抽样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方法、抽样设备、抽 样日期和时间、地点、抽样人的识别、环境条件(适用时)、必要时 有抽样位置的图示或其他等效的方法(如简图、照片等)。如果适用, 还应包括抽样所依据的统计方法。 9.4.8工程现场检测活动应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 安全措施。
置,应符合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9.5.1原始记录应与检测过程同步完成,检测和审核人员应即时签名 并注明日期,不允许补记、追记、重抄。 9.5.2原始记录保证信息数据真实准确、齐全完整、字迹清晰,具有 可道溯性。每项检测活动原始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在尽可能接 近原始条件情况下能够复现检测活动。 9.5.3检测机构应对原始记录更改做出规定和要求,确保记录的修改 可以追溯到前一个版本或原始观察结果。 9.5.4自动采集的原始记录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9.5.4自动采集的原始记录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定期导出、备份、保存,自动采集的数据不得修改: 2相关影像信息保存应符合有关规定: 3应防止未经授权的侵入及修改: 4自动采集数据出现异常时,应查明异常原因,备注说明
自动采集数据出现异常时,应查明异常原因,备注说明。需
要更止时必须有更止的依据,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更改。 9.5.5原始记录应与检测报告一并保存。
9.6.8检测机构抽样检测的,检测报告中应有清晰、完整、充分的抽 样信息。
10.1.1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报告管理制度,规定检测报告编号、编 制、审核、批准、发放、存档、更改、查询、借阅、补发等内容。 0.1.2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结果不合格台账。 10.1.3电子报告及电子签名和印章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 名法》的规定
10.3.1检测报告发放前,当需要对检测报告作更正或增补时,检测 人员应书面向报告批准人申请,注明原因,报告批准人批准后予以 更改。检测人员申请与批准信息原件应与检测报告一并存档
10.3.2已发出的检测报告需要作更正或增补时,应予以唯一性标识, 并注明所替代的原检测报告。原已发出的检测报告应予以收回,不 能收回时应声明作废。 L033更改后的检测报告应与收回的检测报告共同存档
10.3.3更改后的检测报告应与收回的检测报告共同存档。
10.4.1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检测档案的收 集、整理、归档、分类编目和利用工作。 10.4.2检测档案可以是纸质文件或电子文件。档案室的条件应能满 足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的存放要求。 10.4.3检测档案保存期限应符合有关规定。 10.4.4保存期限到期的检测资料档案销毁应进行登记、造册后经技 术负责人批准。销毁登记册应长期保存。 10.4.5检测机构应建立档案室,配备档案柜,档案室、档案柜应满 足相关规定的要求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定期使用标准物质(或参考物质)进行核查; 2参加检测机构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3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检测: 4对留存物品进行复验: 5 人员比对; 6 设备比对; 7盲样检测; 8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9审查检测报告的结果
11.2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1.2.1检测机构应建立不符合项处理制度。当体系运行或检测活动不 将合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及技术标准要求时,检测机构应采取措施予 以纠正和处置。 11.2.2当出现不符合时,检测机构应采取措施控制和纠正不符合。 并评审和分析不符合的严重性,确定不符合产生的原因以及发生类 似不符合可能性,评价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措施。
11.2.3检测机构应针对下列情况采取纠正措施:
1检测活动中短期内多次出现检测人员操作、仪器设备精度、 环境条件控制等内部原因引起的检测结果系统性偏离; 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严重或重复发生的不符合项: 3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发现的严重或重复发生的不符合项: 4行业主管部门检查或外部审查时发现的需要整改的不符合项:
5能力验证和机构间比对结果不满意时; 6通过投诉发现的严重不符合。 11.2.4检测机构应针对不符合产生的原因采取消除原因的纠正措施 避免其再次发生。必要时,应增加和调整相应资源。 11.2.5检测机构应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3.1检测机构应建立内部审核制度
11.3.2检测机构应按照策划的时间间隔组织内部审核,验证质量管理 体系是否符合本标准和检测机构自身要求,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和 呆持。内部审核通常每年一次。每一自然年度的内审活动应覆盖质 量管理体系所有要素。 11.3.3内部审核应由质量负责人策划和组织制定审核方案,审核方 案应包括频次、方法、职责、策划要求和报告。 11.3.4组织内部审核时,检测机构应: 1依据过程的重要性、对机构产生影响的变化和以往的审核结 果,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审核方案; 2规定每次审核的准则和范围; 3确定内审员并实施审核,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以 确保审核过程客观公正; 4确保将内审报告给最高管理者:
1依据过程的重要性、对机构产生影响的变化和以往的审核结 果,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审核方案; 2规定每次审核的准则和范围; 3确定内审员并实施审核,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以 确保审核过程客观公正; 4确保将内审报告给最高管理者; 5及时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
6保留内部审核活动形成的记录和报告,作为实施审核方案及 审核结果的证据 11.3.5内审员必须经过培训,熟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掌握审核 的程序和方法,具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能力。
11.4.1检测机构应建立管理评审制度 11.4.2最高管理者应按照策划的时间间隔组织管理评审,确保质量管 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通常12个月1次 11.4.3管理评审通常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层及相关人员参加。 管理评审的输入和输出应形成文件
混凝土标准规范范本11.4.4管理评审输入应考虑下列内
1管理体系及质量管理制度的适宜性: 2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情况; 3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因素的变化: 4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 5资源的充分性: 6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7检测工作量及检测领域变化情况; 8不符合及纠正措施; 9 投诉; 10委托方和工程参建各方的反馈:
11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及检查: 12供方的评价结果; 13内部审核结果; 14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15持续改进的成效。 11.4.5管理评审输出应包括与下列事项相关的措施: 1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有效性: 2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变更; 3机构所需的资源; 4机构改进的方向。
11.5.1检测机构应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 性。 11.5.2检测机构应通过评审操作程序、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纠正措施、人员建议、质量监控、能力验证 结果、数据分析、风险评估来识别改进机遇。 11.5.3建立和保持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措施,并评价改进活动的有 效性。
附录 A 检测设备配置表
附录 A 检测设备配置表
评定标准序号类别项目名称检测参数主要设备及技术要求检测依据折强度、粘结强度(干台、单卧轴式搅拌机、天平(精度:0.0001g、1g)GB/T1767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燥基面、潮湿基面)法)》GB18445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23440《无机防水堵漏材料》GB/T23445《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JC/T2428《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JC/T408《水乳型沥青防水涂料》GB/T3810.3《陶瓷砖试验方法第3部分:吸吸水率、破坏强度、断水率、显气孔率、表观相对密度和容重的测陶瓷砖裂模数、放射性(瓷质烘箱、天平、吸水率真空装置、陶瓷砖弯曲强度试验定》砖)机、低本底多道丫能谱仪、球磨机GB/T3810.4《陶瓷砖试验方法第4部分:断裂模数和破坏强度的测定》GB6566&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T9756《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GB/T9755《合成树脂乳液外增涂料》GB/T1728《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GB/T1733《漆膜耐水性测定法》装饰装容器中状态、施工性、GB/T9265《建筑涂料涂层耐碱性的测定》修材料干燥时间(表于)、耐GB/T9266《建筑涂料涂层耐洗刷性的测定》装饰涂水性、耐碱性、耐洗刷万能试验机(精度1级)、耐洗刷性试验仪、黑白卡片GB/T23981.1《色漆和清漆遮盖力的测定第1料、腻子性、对比率、低温稳定纸、涂布器、反射率仪、冷冻箱、裁刀和裁片机、秒表部分:白色和浅色漆对比率的测定》性、拉伸强度、断裂伸GB/T52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长率、粘结强度、打磨应变性能的测定》性GB/T9779《复层建筑涂料》GB/T23455《外增柔性腻子》JG/T24《合成树脂乳液砂壁状建筑涂料》JG/T298&建筑室内用腻子》JG/T157《建筑外墙用腻子》抹灰石膏细度、凝结时间、抗折方孔筛(筛孔边长1.0mm、0.2mm)、维卡仪、天平GB/T17669.5《建筑石膏粉料物理性能的测37
....- 检测试验 建筑标准 质量标准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房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