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7637-2021 滩海人工岛地基处理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SY/T 7637-2021 滩海人工岛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5.1.1 抛石挤淤法适用于人工岛围堤、进海路地基的处理。
5.3.1挤淤施工抛填应全断面推进,水深较大时宜先行海上抛填。 5.3.2 推填时前端抛石高度应超出已填堤身2m~3m,堤身沉降部位应及时补填至工作面高程。 5.3.31 施工过程中,堤头和堤身两侧隆起的淤泥包接近填筑高程时,应进行清除。 5.3.4 施工过程中,应监测堤身走向、断面形状和填筑高程。
5.4.1施工结策后,应对身的平面位置和断面尺寸进行检测。检验方法宜根据需要选用体积平衡 法、钻孔探摸法和探地雷达法。 5.4.2体积平衡法根据实抛方量及断面测量资料推算挤淤范围及深度并辅以钻孔探摸。按每50m 段,全线检测。 5.4.3钻孔探摸法按间距100m布置断面且不少于3个,每断面3个钻孔,孔底应进人下卧层不小于 2。 5.4.4探地雷达法纵断面沿抛石顶面全线探测,测线间距应不大于5m;横断面间距应不大于50m。 点测时测点距离应不大于1m。
预压法适用于滩海人工岛围堤、进海路、岛心地
灰铸铁标准6.1.2堆载预压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粉质黏土、黏土、冲填土等饱和黏性土地基 6.1.3堆载预压法处理地基深度不宜超过30m。 6.1.4堆载预压法竖向排水通道宜采用塑料排水板
6.2.1根据工程要求,确定处理深度、预压荷载、加载方式、预压时间,排水板型号、排列方式、间 距和长度等。 6.2.2地基处理深度应根据地基的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确定。以沉降控制的工程,处理深度应 穿透软土层,并满足工后沉降要求;以稳定性控制的工程,处理深度应超过最危险滑动面以下3.0m。 6.2.3预压荷载应根据预压时间内要求完成的变形量计算确定。对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工程,可采用超 我预压法处理。 6.2.4根据地基土强度和强度增长分级加载。下一级加载时,最大地表沉降速率应小于10mm/d、最 大水平位移速率应小于5mm/d。 6.2.5满载预压时间应根据要求达到的固结度或工后沉降计算确定。 6.2.6排水板型号应根据地基处理深度参照表2选取
表2不同型号塑料排水板主要技术参数
6.2.7塑料排水板布置形式可采用正三角形或正方形。
T to+Ao, Utand
Tto+Ao, Utandc
Tn—t时刻,该点土的抗剪强度,单位为千帕(kPa); To—地基土的天然抗剪强度,单位为千帕((kPa); △o预压荷载引起的该点的附加竖向应力,单位为千帕(kPa); U一一该点土的固结度; Φ—三轴固结不排水压缩试验求得的土的内摩擦角,单位为度(°)。 5.2.10稳定验算可采用瑞典条分法,可按公式(2)计算:
式中: F安全系数;
C第i个土条滑动面上土的抗剪强度,单位为千帕(kPa); l第i个土条滑动圆弧的长度,单位为米(m); W一第i个土条自重,单位为千牛每米(kN/m); 一滑动圆弧圆心与第i个土条滑动圆弧中心线连线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单位为度(°) Φ一第i个土条滑动面上土的内摩擦角,单位为度(°)。 5.2.11预压荷载下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可取附加应力与土自重应力的比值为0.1的深度作为压缩 层的计算深度,或计算至低压缩土层。可按公式(3)计算最终沉降量:
6.3.3进场塑料排水板应妥善保存,防止阳光照射、水浸,破损或污染的不应使用。 6.3.4塑料排水板施工时,平面位置偏差应不大于100mm,垂直度允许偏差为土1.5%。 5.3.5 塑料排水板打设时不应接长,回带长度不应超过500mm,且回带数量不宜超过总根数 6.3.6水平排水垫层表面外露排水板长度应不小于200mm。 6.3.7打设设备导架高度、套管长度和动力应满足深度要求。套管应有足够强度,确保打设 变形。 6.3.8施工过程中,应监测地表沉降、地表水平位移、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水 体要求应按附录A执行
6.4.1应对地基处理前后的地基主进行检验。检测方法宜采用静力触探试验和钻孔取主试验。 6.4.2地基处理前后按每3000m~5000m布置一组静力触探试验和钻孔取土,且不少于3组。地基 处理前后的试验点距离应小于3m。 一处Z珀L±珍妊家重 岛一L唑州一泌血阻正一拉明鹿肽
7.1.1振冲密实法适用于人工岛围堤、进海路和岛心地基的处理。 7.1.2振冲密实法适用于处理松砂、砾土、杂填土地基。 7.1.3振冲密实深度不宜大于15m。
7.2.1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振点布置形式和间距。 7.2.2振点宜按正三角形布置;间距一般取2.0m~3.0m。 7.2.3需填料时,其每一振冲点所需的填料量应根据地基土要求达到的密实程度和振点间距,通过现 场试验确定。 7.2.4填料宜采用质地坚硬的碎石、卵石、角砾、圆砾、砾砂、粗砂等材料,粒径宜小于50mm。 7.2.5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试验程序应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
7.2.1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振点布置形式和间距。 7.2.2振点宜按正三角形布置;间距一般取2.0m~3.0m。 7.2.3需填料时,其每一振冲点所需的填料量应根据地基土要求达到的密实程度和振点间距,通过现 场试验确定。 7.2.4填料宜采用质地坚硬的碎石、卵石、角砾、圆砾、砾砂、粗砂等材料,粒径宜小于50mm。 7.2.5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试验程序应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
7.3.1水压、流量、密实电流、留振时间等施工参数应通过工艺试桩确定。 7.3.2振冲密实施工的主要工艺流程应包括施工准备、振冲器定位、成孔、振密、关机停水、振冲器 移位。 7.3.3施工现场应事先设置回水沉淀池,上部清水可重复使用。 7.3.4对于水上工程,宜采用具有可靠锚锭系统的浮式施工平台。 7.3.5振冲成孔贯人时,水泵水压宜为200kPa~600kPa,水量宜为200L/min~400L/min。 7.3.6振冲器造孔速度宜为1m/min~2m/min。记录每一深度的最终电流值和留振时间。 7.3.7施工完成后,应将顶部的松散体碾压密实。对海上振冲密实,应在其顶部抛1m~2m碎石或 快石并芬实。 7.3.8振冲施工时,宜监测场地地面高程、裂缝、周边深层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等。 7.3.9施工区域附近有地下管线时,应对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地下管线变形进行监测。 7.3.10 中粗砂砂层中施工遇振冲器不能贯入时。可增设辅助水管,
水下振冲密实地基检测宜采用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检测点应选择在有代表性或地基土质较 差的区域。 7.4.2对不加填料的振冲密实法处理的地基,标准贯入试验或静力触探试验检验数量不少于振点总数 的1%,水下检验时不少于2%,且总数不应少于3点。 7.4.3对不加填料的的振冲密实法处理的地基,静载荷试验检验数量不少于振点总数的0.5%,且不 应少于3点。 7.4.4对加填料的振冲密实法处理的地基,质量检验应符合5.4的有关规定。
8.1.1振冲置换法适用于人工岛围堤、进海路和岛心地基的处理。 8.1.2振冲置换法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粉质黏土、素填土地基,对于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20kPa 的饱和黏性土不宜采用。 8.1.3振冲置换桩长不宜小于6m,且不宜大于20m。 8.1.4陆上施工宜选用功率为75kW的振冲器,水上施工宜选用功率为130kW的振冲器。 8.2设计 8.2.1 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桩长、桩径、桩间距、布置形式等参数。 8.2.2桩长应按地基的变形允许值和承载力确定;以稳定性控制的工程,桩身应穿越并深人危险滑动 面以下不少于3.0m;对于可液化地基, 桩长应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8.2.3桩径一般取0.8m~1.5m;桩间距按置换率确定,一般取1.3m~4.0m。 8.2.4布置形式宜采用正三角形布置。 8.2.5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试验应按附录C的规定执行。初步设 计时,可按公式(5)计算:
fpk一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单位为千帕(kPa); f一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单位为千帕(kPa),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桩土应力比,桩顶应力和桩间土表面应力之比,可按地区经验确定; m一面积置换率,桩身面积和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比值。 3.2.6复合地基沉降可按公式(6)、公式(7)、公式(8)计算:
式中: s总沉降量,单位为毫米(mm)
8.2.8地基稳定验算按6.2.10 的规定执行。
中 复合土层的内摩擦角,单位为度(°); m 面积置换率; 应力集中系数; 碎石桩、搅拌桩等柔性桩体的内摩擦角,单位为度(°),重要工程应通过直剪试验确定, 并应考虑桩身受弯按地区经验予以折减; 中 桩间土的内摩擦角,单位为度(°); 复合土层的凝聚力,单位为千帕(kPa); S 碎石桩、搅拌桩等柔性桩体的凝聚力,单位为千帕(kPa),重要工程应通过直剪试验确 定,并应考虑桩身受弯按地区经验予以折减; 桩间土的凝聚力,单位为千帕(kPa); 门 桩土应力比, 2.10 当围堤地基上体为可液化上层时,振冲置换法处理范围应在基底外缘扩大2~4排桩,扩展 度不应小于基底下可液化土层厚度的1/2,且不小于 5.0m。
8.2.11桩体填料应级配良好,宜采用含泥量不大于5%的碎石、卵石、角砾、圆砾等硬质 应选用风化易碎石料。 8.2.1275kW振冲器填料粒径宜为40mm~150mm,130kW振冲器填料粒径宜为50mm
8.3.1水压、流量、密实电流、留振时间、填料量等各项施工参数应通过工艺试桩确定。 8.3.2振冲施工的一般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振冲器定位、开启水泵、成孔、清孔、加料振密、关机 亭水、振冲器移位。 8.3.3施工现场应事先设置泥水排放系统并设置沉淀池,上部清水可重复使用,不准许泥水直接排 放。 8.3.4 对于水上施工,宜采用具有可靠锚锭系统的浮式施工平台。 8.3.5振冲成孔贯人时,水泵水压宜为200kPa~600kPa,水量宜为200L/min~400L/min。 8.3.6振冲器造孔速度宜为0.5m/min~2.0m/min 8.3.7加料振密时,密实电流、留振时间和填料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8.3.8米 粉土和砂土地基宜采用围打法,黏性土地基宜采用放射法或跳打法。 8.3.9 施工完成后,应挖除顶部的松散桩体或碾压密实。海上施工时,应在其上抛1m~2m碎石或 块石并夯实。 8.3.10振冲施工时,宜监测场地地面高程、裂缝、周边深层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等。 8.3.11施工区域附近有地下管线时,应对施工过程的振动、地下管线变形进行监测
8.4.1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桩体、桩间土、复合地基检测。检测方法宜采用桩体动力触探试验、桩间 土标准贯人试验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水下振冲宜采取动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人试验。 8.4.2桩体检验应在施工期间进行。桩间土和复合地基检验应在施工完成并满足一定的间歇期后进 行,黏性土地基间歇期为21d~28d, 粉土地 基间歇期为14d, 砂土地基间歇期为7d。 8.4.3桩体动力触探试验检测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1%,水下检验时不少于2%,且不少于3根。 8.4.4桩间土标准贯入试验检验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0.5%,水下检验时不少于1%,且不少于3点。 8.4.5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的检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不少于3组。
8.4.1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桩体、桩间土、复合地基检测。检测方法宜采用桩体动力触探试验、桩间 土标准贯人试验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水下振冲宜采取动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人试验。 8.4.2桩体检验应在施工期间进行。桩间土和复合地基检验应在施工完成并满足一定的间歇期后进 行,黏性土地基间歇期为21d~28d,粉土地基 基间歇期为14d, 砂土地基间歇期为7d。 8.4.3桩体动力触探试验检测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1%,水下检验时不少于2%,且不少于3根。 8.4.4桩间土标准贯入试验检验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0.5%,水下检验时不少于1%,且不少于3点。 8.4.5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的检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不少于3组。
9.1.1水泥土搅拌桩法适用于滩海人工岛围堤、进海路和岛心地基。 9.1.2水泥土搅拌桩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软黏土、粉土、粉细砂等土层。 9.1.3水泥土搅拌桩法加固深度不宜大于20m。 9.1.4水泥土搅拌桩法施工方法宜采用湿法,
9.1.1水泥土搅拌桩法适用于滩海人工岛围堤、进海路和岛心地基。 9.1.2水泥土搅拌桩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软黏土、粉土、粉细砂等土层 9.1.3水泥土搅拌桩法加固深度不宜大于20m。 9.1.4水泥土搅拌桩法施工方法宜采用湿法,
9.2.1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水泥掺量、水灰比、布置形式、桩径、桩长等参数。 9.2.2水泥掺量和水灰比的具体参数应通过水泥土室内配比试验确定。一般水泥掺量不小于 泥浆水灰比取0.45~0.55。 9.2.3布置形式一般采用正三角形或正方形。桩径一般取500mm~700mm,桩长较长时,
值。当需要搭接时,搭接宽度根据工程需要确定。 .4桩长应根据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确定,并应穿透软弱土层到达地基承载力相对较高白 ;对有稳定要求的地基,桩身应穿越并深入危险滑动面以下不少于2.0m。 .5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宜按公式(14)、公式(15)估算,取两者小值:
R =u,Zqbi+,%A
R一一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单位为千牛(kN); f一一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单位为千帕(kPa),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β—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对淤泥、淤泥质土和流塑状软土等处理土层,可取0.1~0.4,对 其他土层可取0.4~ 0.8。 0.2.7地基沉降计算按8.2.6和8.2.7的规定执行。 9.2.8地基稳定性分析按6.2.10和8.2.9的规定执行。 9.2.9根据土层性质,可采用固化剂变掺量设计。 0.2.10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应在基础和桩之间设置垫层,厚度可取300mm~500mm。褥垫层 材料可选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褥垫层夯填度不应大于0.9。 0.2.11搅拌机械可采用单轴、双轴、多轴设备,并应具有自动记录功能。注浆泵的额定压力不宜小 于5.0MPa。
.1 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进行工艺试桩,数量不应少于3根。根据成桩质量,确定灰浆泵输浆
达搅拌机喷浆口的时间和起吊设备提升速度等方
9.3.2施工主要流程如下
a)场地平整,清除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 b)搅拌机械就位、调平, c)成桩喷搅工艺应根据工艺试桩成果确定,一般采用四搅两喷或四搅三喷; d)关闭搅拌机械。 9.3.3单桩桩位允许偏差为桩径的土25%;桩身垂直度允许偏差为土1%。用于防渗墙时,还应满足 搭接要求。 9.3.4搅拌机喷浆提升速度一般控制在0.8m/min~1.2m/min 9.3.5搅拌机预搅下沉时,不宜冲水,当遇到硬土层时,可适量冲水。 9.3.6首次喷浆应原位喷浆搅拌30s后,再开始升降搅拌。 9.3.7 有搭接施工时,相邻桩的施工时间间隔不宜超过12h。 9.3.8水泥应过筛后使用,浆液不应离析,应连续泵送。 9.3.9若施工过程中停浆,恢复喷浆后应将停浆前段桩体复搅500mm;若停机超过3h,宜先拆卸输 浆管路,并妥加清洗。 9.3.10施工过程中应记录水泥用量、外掺剂用量、水泥浆液拌制罐数、浆液泵送时间。 9.3.11单 单桩施工结束,停浆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500mm,后续采用人工挖除。 9.3.12施工过程应定期检查输送管道,防止管道破裂污染环境。 9.3.13对于水上工程应采用专用船组及测量定位系统。 9.3.14施工过程中应实时监控水泥土搅拌桩的注浆压力、喷浆量、搅拌深度、搅拌速度和升降速度, 施工结束后存档。 9.3.15施工期间应监测场地的地面沉降、地表水平位移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 9.4质量检验 9.4.1水泥土搅拌桩质量检验方法宜采用钻孔取心、标准贯入试验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水下水泥 搅拌桩宜采用钻孔取心和标准贯人试验 9.4.2水泥土搅拌桩宜在龄期达到28d后进行质量检验。 9.4.3钻孔取心率不低于80%,心样应制成试样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检验数量不少于施工总 桩数的1%,水下检验时不少于2%,且不少于3根。 9.4.4标准贯人试验检验数量不少于施工总桩数的1%,水下检验时不少于2%,且不少于3根。 松小0小工组
9.4.3钻孔取心率不低于80%,心样应制成试样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检验数量不少于施工总 桩数的1%,水下检验时不少于2%,且不少于3根。 9.4.4标准贯人试验检验数量不少于施工总桩数的1%,水下检验时不少于2%,且不少于3根。 9.4.5复合地基承载力应开展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0.5%,且不少于3组。
10.1.1高压旋喷桩法适用于人工岛围堤、岛心地基和人工岛设施地基的处理。 10.1.2高压旋喷桩法适用于处理黏性土(流塑、软塑和可塑)、粉土、砂土、素填土和碎石土等地 基。当地下水流速较大时,应谨慎使用。 10.1.3高压旋喷桩法加固深度不宜大于 30m。
10.2.1 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水泥掺量、水灰比、布置形式、桩径、桩长等参数,
10.2.1 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水泥掺量、水灰比、布置形式、桩径、桩长等参类
10.2.2浆液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主要材料,水泥掺量应通过室内试验确定,水灰比为1.0~1.5。可 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及掺合料,掺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10.2.3布置形式一股采用正三角形或正方形,间距置取2~3倍身直径。 10.2.4桩长应根据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确定,并应穿透软弱王层到达地基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 层;对有稳定要求的地基,桩身应穿越并深入危险滑动面以下不少于2.0m。 10.2.5旋喷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按9.2.5规定确定。 10.2.6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按9.2.6规定确定。 10.2.7地基沉降计算按8.2.6和8.2.7的规定执行。 10.2.8地基稳定性分析按6.2.10和8.2.9的规定执行。 10.2.9旋喷桩复合地基宜在桩顶之上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厚度宜为300mm~500mm,褥垫层材料 可选用中砂、粗砂和级配砂石等,褥垫层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褥垫层的夯填度不应大于0.9。 10.2.10旋喷桩施工,宜选用单管法、双管法或三管法
10.4.1旋喷桩质量检验方法宜采用钻孔取心和静载荷试验;水下施工宜采用钻孔取心试验。 10.4.2旋喷桩宜在龄期达到28d后进行质量检验。 10.4.3钻孔取心率应不低于80%,心样应制成试样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检验数量不少于施 工总桩数的1%,水下检验时不少于2%,且不少于3根。 10.4.4复合地基承载力应开展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0.5%,且不少于3组
4.1旋喷桩质量检验方法宜采用钻孔取心和静载荷试验;水下施工宜采用钻孔取心试验。 4.2旋喷桩宜在龄期达到28d后进行质量检验。 4.3钻孔取心率应不低于80%,心样应制成试样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检验数量不少于 总桩数的1%,水下检验时不少于2%,且不少于3根。 4.4复合地基承载力应开展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量不少于总数的0.5%,且不少于3组,
11.1.1 注浆加固法适用于滩海人工岛围堤、岛心地基的局部处理,以及已建人工岛
1.1 注浆加固法适用于滩海人工岛围堤、岛心地基的局部处理,以及已建人工岛地基处理。
11.1.2注浆加固法适用于处理黏性土、砂土、粉土和人工填土。 11.1.3注浆加固法宜选用以水泥为主剂的浆液。
11.2.1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注浆孔间距、孔径、浆液特性、注浆量及有效范围、注浆压力等参数。 11.2.2注浆孔间距宜取1.0m~2.0m,孔径宜为70mm~110mm。 11.2.3浆液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可掺人粉煤灰,掺人量宜为水泥重量的20%~50%。根据工程需 要,可在浆液拌制时加人速凝剂、减水剂和防析水剂。 11.2.4浆液黏度应为80s~90s,封闭水泥浆7d后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宜为0.3MPa~0.5MPa。 11.2.5注浆用水pH值不应小于4。水泥浆水灰比可取0.6~2.0,常用水灰比为1.0。 11.2.6砂土地基中,浆液的初凝时间宜为5min~20min,黏性土地基中,浆液初凝时间宜为1h 2h。 11.2.7注浆量和单孔注浆有效范围应通过现场工艺试验确定,黏性土地基中,浆液注人率宜为15% 20%;注浆点上覆土层厚度应大于2m。 11.2.8劈裂注浆的注浆压力,砂土中宜为0.2MPa~0.5MPa,黏性土中宜为0.2MPa~0.3MPa。 11.2.9压密注浆,采用水泥砂浆浆液时,落度宜为25mm~75mm,注浆压力宜为1.0MPa 7.0MPa;采用水泥和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时,注浆压力不应大于1.0MPa。 11.2.10人工填土地基,应采用多次注浆,间隔时间应按浆液初凝时间确定,且不应大于4h。
11.2.1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注浆孔间距、孔径、浆液特性、注浆量及有效范围、注浆压力等参数。 11.2.2注浆孔间距宜取1.0m~2.0m,孔径宜为70mm~110mm。 11.2.3浆液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可掺人粉煤灰,掺人量宜为水泥重量的20%~50%。根据工程需 要,可在浆液拌制时加人速凝剂、减水剂和防析水剂。 11.2.4浆液黏度应为80s~90s,封闭水泥浆7d后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宜为0.3MPa~0.5MPa。 11.2.5注浆用水pH值不应小于4。水泥浆水灰比可取0.6~2.0,常用水灰比为1.0。 11.2.6砂土地基中,浆液的初凝时间宜为5min~20min,黏性土地基中,浆液初凝时间宜为1h 2h。 11.2.7注浆量和单孔注浆有效范围应通过现场工艺试验确定,黏性土地基中,浆液注人率宜为15%~ 20%;注浆点上覆土层厚度应大于2m。 11.2.8劈裂注浆的注浆压力,砂土中宜为0.2MPa~0.5MPa,黏性土中宜为0.2MPa~0.3MPa。 11.2.9压密注浆,采用水泥砂浆浆液时,落度宜为25mm~75mm,注浆压力宜为1.0MPa 7.0MPa;采用水泥和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时,注浆压力不应大于1.0MPa。 11.2.10人工填土地基,应采用多次注浆,间隔时间应按浆液初凝时间确定,且不应大于4h。
11.3.1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进行工艺试验,确定注浆孔间距、注浆量及有效范围、注浆压力等施工 参数。 11.3.2注浆施工流程包括:场地平整、 设备就位、浆液配备、 压人注浆管、注浆等。 11.3.3施工场地平整时,应沿钻孔位置开挖沟槽和集水坑。 11.3.4注浆管宜采用钻孔或振动法压人土层。 采用钻孔法时, 应从钻杆内注人封闭水泥浆,然后插 人孔径为50mm的注浆管,封闭水泥浆凝固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注浆。 11.3.5注浆的流量可取7L/min~10L/min,充填型注浆流量不宜大于20L/min。 11.3.6注浆管每次上拔或下钻高度宜为0.5m。 11.3.7浆液应机械搅拌均匀,注浆过程中应不停缓慢搅拌,浆液应在初凝时间内使用,泵送前应经 过筛网过滤, 11.3.8水温不应超过30℃。现场温度低于5℃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浆液冻结。 11.3.9施工顺序应先外围后中间,跳孔间隔注浆。地下水流速较大时,应从水头高的一端开始注浆。 11.3.10应先对渗透性或孔隙率大的地层进行注浆。渗透系数相同的土层,应先注浆封顶,后由下而 上进行注浆。 11.3.11既有建筑地基注浆,应采用多孔间隔注浆和缩短浆液凝固时间等措施,减小既有建筑基础产 生附加变形。 11.3.12注浆施工应采用自动流量和压力记录仪,并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11.3.13施工期间应监测既有建筑及其邻近建筑、地下管线和地面的沉降、倾斜、位移和裂缝,
11.3.1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进行工艺试验,确定注浆孔间距、注浆量及有效范围、注浆压力等施工 参数。 11.3.2注浆施工流程包括:场地平整、 设备就位、浆液配备、 压人注浆管、注浆等。 11.3.3施工场地平整时,应沿钻孔位置开挖沟槽和集水坑。 11.3.4注浆管宜采用钻孔或振动法压人土层 采用钻孔法时, 应从钻杆内注人封闭水泥浆,然后插 人孔径为50mm的注浆管,封闭水泥浆凝固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注浆。 11.3.5注浆的流量可取7L/min~10L/min,充填型注浆流量不宜大于20L/min。 11.3.6注浆管每次上拔或下钻高度宜为0.5m。 11.3.7浆液应机械搅拌均匀,注浆过程中应不停缓慢搅拌,浆液应在初凝时间内使用,泵送前应经 过筛网过滤, 11.3.8水温不应超过30℃。现场温度低于5℃C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浆液冻结。 11.3.9施工顺序应先外围后中间,跳孔间隔注浆。地下水流速较大时,应从水头高的一端开始注浆。 11.3.10应先对渗透性或孔隙率大的地层进行注浆。渗透系数相同的土层,应先注浆封顶,后由下而 上进行注浆。 11.3.11既有建筑地基注浆,应采用多孔间隔注浆和缩短浆液凝固时间等措施,减小既有建筑基础产 生附加变形。 11.3.12 注浆施工应采用自动流量和压力记录仪,并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11.3.13施工期间应监测既有建筑及其邻近建筑、地下管线和地面的沉降、倾斜、位移和裂缝。
4.1注浆加固地基检验方法宜采用钻孔取土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和多瞬态面波 4.2加固地层均匀性检验应在注浆结束28d后进行。
11.4.3钻孔取土试验应在加固深度范围内,每隔1m取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无侧限抗压强 度和渗透性。 11.4.4根据标准贯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判断加固土体的密实度和承载力。 11.4.5各项检验数量应不少于注浆孔数的2%~5%。检验点合格率小于80%时,应对不合格的注浆 区重复注浆。 11.4.6多瞬态面波法检验数量每 300m不少于1条测线布置,且不少于3条测线。
11.4.3钻孔取土试验应在加固深度范围内,每隔1m取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无侧限抗压强 变和渗透性。 1.4.4根据标准贯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判断加固土体的密实度和承载力。 1.4.5各项检验数量应不少于注浆孔数的2%~5%。检验点合格率小于80%时,应对不合格的注浆 区重复注浆。 11.4.6多瞬态面波法检验数量每 300m不少于1 条测线布置,且不少于3条测线。
A,1 地表沉降监测符合下列要求 :
a)地表沉降通过在加固地基表面设置沉降板,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b)地表沉降宜400m~1000m布置一个监测点,且不少于6点; c)监测频率在加载期和恒载初期1次/d,恒载中后期2d~4d观测一次,出现异常情况时加密 监测。 A.2水平位移监测包括地表水平位移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符合下列要求: a)地表水平位移通过在加固地基边缘设置位移边桩,用全站仪进行观测; b)深层土体水平位移通过在加固地基边缘埋设测斜管,用测斜仪进行监测; c)地表水平位移宜50m~100m布置一个监测点; d)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宜100m~200m布置一个监测点; e)监测频率在加载期和恒载初期1次/d,恒载中后期3d~5d观测一次,出现异常情况时加密 监测。 A.3孔隙水压力通过在地基土不同深度埋设的孔隙水压力计,用相应的接收仪进行监测。超静孔隙
a)地表沉降通过在加固地基表面设置沉降板施工质量标准规范范本,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b)地表沉降宜400m~1000m布置一个监测点,且不少于6点; c)监测频率在加载期和恒载初期1次/d,恒载中后期2d~4d观测一次,出现异常情况时加密 监测。
A.3孔隙水压力通过在地基土不同深度埋设的
B.1本试验要点适用于确定振冲密实地基、预压地基和注浆加固地基等承压板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 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B.2平板静载荷试验采用的压板面积应按需检验土层的厚度确定,且不应小于1.0m。 B.3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3倍。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宜 在拟试压表面用粗砂或中砂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基准梁及加荷平台支点(或锚桩)宜设在 试坑以外,且与承压板边的净距不应小于2m。 B.4加荷分级不应少于8级。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2倍。 B.5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min、10min、10min、15min、15min,以后为每隔0.5h测读一次沉降 量,当在连续2h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B.6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当满足前三种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 极限荷载:
C.1本试验要点适用于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C.2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复合地基静载 荷试验承压板应具有足够刚度。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 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 面积确定。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桩的中心(或形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 相重合。 C.3试验应在桩顶设计标高进行。承压板底面以下宜铺设粗砂或中砂垫层,垫层厚度可取100mm 150mm。 C.4试验标高处的试坑宽度和长度不应小于承板尺寸的3倍。基准梁及加荷平台支点(或铺桩) 宜设在试坑以外,且与承压板边的净距不应小于2m。 C.5试验前应采取防水和排水措施,防止试验场地地基土含水量变化或地基土扰动,影响试验结果。 C.6加载等级可分为8~12级。测试前为校核试验系统整体工作性能,预压荷载不得大于总加载量 的5%。最大加载压力不应小于设计要求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 C.7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0.5h读记一次。当1h内沉降量小于 0.1mm时,即可加下一级荷载。
C.2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复合地基静载 荷试验承压板应具有足够刚度。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 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 面积确定。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桩的中心(或形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 相重合。 C.3试验应在桩顶设计标高进行。承压板底面以下宜铺设粗砂或中砂垫层,垫层厚度可取100mm~ 150mm。 C.4试验标高处的试坑宽度和长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尺寸的3倍。基准梁及加荷平台支点(或铺桩) 宜设在试坑以外,且与承压板边的净距不应小于2m。 C.5试验前应采取防水和排水措施,防止试验场地地基土含水量变化或地基土扰动,影响试验结果。 C.6加载等级可分为8~12级。测试前为校核试验系统整体工作性能,预压荷载不得大于总加载量 的5%。最大加载压力不应小于设计要求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 C.7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0.5h读记一次。当1h内沉降量小于 0.1mm时,即可加下一级荷载。 C.8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a)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 b)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 6%; c)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 C.9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行,每卸一级,间隔0.5h,读记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 载后间隔3h读记总回弹量。 C.10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压力一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 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 b)当压力一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振冲置换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 2)对水泥土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6~0.008所对应的压 力,桩身强度大于1.0MPa且桩身质量均匀时可取高值; 3)对有经验的地区,可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但原地基土为高压缩性土层时,相对变 形值的最大值不应大于0.015; 4)复合地基荷载试验,当采用边长或直径大于2m的承压板进行试验时,b或d按2m计; 5)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一半。 注:s为静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b和d分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 C.11试验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点,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复合地 基承载力特征值。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离差过大的原因,需要时应增加试验数量, 并结合工程具休情况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工程验收时应视建筑物结构、基础形式综合评价, 对于桩数少于5根的独立基础或桩数少于3排的条形基础,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取最低值
C.8 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
园林设计图纸、效果图TJ 239 水运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滩海人工岛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SY/T 7637—2021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二区一号楼) 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排版印刷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880×1230享米 16开本 1.75印张45千字 印1—300 2022年1月北京第1版2022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书号:155021·8365定价:35.00元 版权专有不得翻印
....- 技术标准
- 相关专题: 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