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169-2021 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32/T4169202
5.1.7连接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等紧固件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和《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I18等的规定。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 久、短暂设计状况
式中: 0一一结构重要性系数; S一一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对持久、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算;对地震设计状 况应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算; R一一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YRE一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5.2.2对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可建立与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 结构相同的分析模型,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进行计算。 5.2.3对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可采用静力弹 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计算模型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并符合下列规定: a)框架梁可采用纤维截面模型,框架柱可采用纤维截面模型或塑性铰模型;采用纤维截面模型 时,材料本构关系模型的基本参数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有关规定:采用塑性铰模型时应根据试验确定塑性参数: 梁柱接触面的张开/闭合可采用抗压不抗拉的接触单元模拟,接触单元的刚度可根据试验研究 确定; C 预应力筋计算模型可采用索单元,或转化为具有同等效果的等效荷载作用: d)节点耗能装置的恢复力模型应符合其力学特性,模型参数宜经试验验证;摩擦型耗能装置可 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屈服型耗能装置可采用双线性模型或Wen模型; e)墙、板构件可简化为二维单元,宜采用膜单元、板单元或壳单元。 5.2.4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阻尼比可采用0.0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确定,并根据阻尼比进行调整。 5.2.5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 验算,楼层内最大层间位移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当需要采 用残余变形确定结构的震后性能时,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残余层间位 移角应分别不超过2%和5%
电器标准5. 3梁、柱构件设讯
5.3.1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内力和变 、使用两个阶段分别计算,并应取其最不利工况。 5.3.2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构件的承载力应按照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中梁、柱在永久 荷载、可变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下最不利的组合内力进行截面计算。并分别考虑施工阶段和使用阶 段两种情况,取较大值进行配筋。 5.3.3预制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200mm,截面高度和宽度的比值不应大于4。预制柱宜采用矩形截面, 截面边长不宜小于400mm。 一次成型的预制柱不宜超过14m和4层层高的较小值。
DB32/T4169202
现定。 a 对于梁横截面变化的每个位置,应验算抗剪能力。 b)缺口梁的设计应符合《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JGJ224的有关规定。 5.3.5预制柱的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现行 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 5.3.6预制梁、柱在使用阶段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用作框架梁的预制梁的计算跨度应取柱中心到中心的距离。 用作框架柱的预制柱的计算长度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确定。 5.3.7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梁的裂缝宽度验算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5.3.8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梁的挠度验算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有关规定
MpT = To= ApTOpTi Mep = Frd = 2μNed
Mpr = T= ApTOpri Men = Frd = 2uNed ..
T 预应力筋的初始总拉力: hb 预制梁的截面高度; ApT 通过梁柱接触面的预应力筋总面积; OPTi 预应力筋扣除预应力损失的初始有效应力,按设计确定且不应小于0.5fpy,fpy为预应力筋的 强度设计值,预应力损失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 第5.1节进行计算; Ff 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力的合力: 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面的摩擦系数,可根据摩擦材料和对偶材料的组合试验数据得到: Nf 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面上的正压力: d 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力的合力至节点相对转动点的距离
DB32/T4169202
1一梁;2一柱;3一预应力筋;4一摩擦槽钢;5一梁端钢套;6—高强度螺栓;7一柱端钢板;8—预应力孔道; 9一螺栓孔道;10一摩擦片:11一连接板
b)当采用摩擦II型节点耗能装置时(图2),预应力筋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公式(4)计算, 而节点耗能装置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
d——上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力的合力至节点相对转动点的距离 d——下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力的合力至节点相对转动点的距离
MeD = Frdi + Frd2 = 2μNr(di + d2)
DB32/T4169202
b)节点受弯承载力计算简图
b)节点受弯承载力计算简图
Jb——耗能杆所用金属材料的强度设计值 Abar——单侧耗能杆的截面总面积;
DB32/T41692021
MeD = fybAbar(hb + hbar) + fybAbarhbar
fb——耗能杆所用金属材料的强度设计值; Abar——单侧耗能杆的截面总面积;
a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可依靠预应力在梁柱接触面产生的压力摩擦作用来承担梁端剪力。受 剪承载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 持久、短暂设计状况
Vss = μsApT OpTi Vsd = s (ApT OpTi + ApT EpTEpT)
AT OT.. A.T E....
梁柱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可取0.6; EpT 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 PT 梁柱接触面张开引起的预应力筋的附加应变,按本标准第5.4.5条计算,计算时取梁柱接触 面的转动角度6gap为0.03rad。 b) 对于跨度不小于18m的大跨度结构,可在柱上额外设置牛腿,牛腿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3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应具有震后复位能力,预应力筋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和节点耗能装置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MED应满足下列要求:
MPT ≥1.15 Mr
4.4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节点耗能装置应保证结构具有良好的能量耗散能力,节点耗能系 满足下列要求:
一预应力筋的强度设计值; n 预应力筋长度范围内梁柱接触面的数量; LPT 预应力筋长度。 4.6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应进行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抗震受剪承载
≥0.25 MpT+MeD
nogaphb EPT= 2L
Fy预应力筋的强度设计值; n一一预应力筋长度范围内梁柱接触面的数量; LpT一预应力筋长度。 5.4.6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应进行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节点构造措施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的规定。节点核心 区的剪力设计值应满足下列公式要求: a)当采用摩擦型节点耗能装置时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的规定。节点核心 区的剪力设计值应满足下列公式要求:
b)当采用摩擦型节点耗能装置时
DB32/T4169202
Mb,m = Apr(Opri + EprEpT) + MeD
5.5.1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楼盖宜采用预制楼盖, 5.5.2预制楼盖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进行设计,预制楼盖宜采用普通 预制楼板、空心板、预应力混凝土楼板、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等,楼盖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跨度较大时,预制楼盖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楼板。 b)板厚大于180mm的预制楼盖,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
5.5.1自复位混凝主框架结构的楼盖宜采用预制楼盖。
6.1.1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框架柱和预制梁的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50011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相关规定。 6.1.2预制梁中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宜设置在梁的中心位置,单束预应力筋孔道应穿过梁的中轴线,双 束预应力筋孔道应靠近并对称于梁的中轴线。预制混凝土梁中预留预应力筋孔道之间的水平间距不宜小 于50mm;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宜小于40mm,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的50%。 6.1.3预应力筋锚固区的承载力、构造及锚具防护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 构技术规程》JGJ92的相关规定。 6.1.4若自复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处未设置牛腿,在预制梁安装时,梁柱接触面处宜设置临时角钢 托架作为支撑,角钢托架应进行承载力验算,验算时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1.2作为等效荷 载标准值。
6.2梁柱节点构造规定
2.1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接触部位应设置预埋钢板或角钢(图1~图3),并在梁端不
DB32/T4169202
1.5hb(hp为梁截面高度)的长度范围内布置不小于2%体积配箍率的钢筋焊接网片,钢筋焊接网片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的规定,
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的规定。 6.2.2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若在梁柱接触面处灌注砂浆,应采用补偿收缩水泥基灌浆料。 a)补偿收缩水泥基灌浆料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 50448的相关规定。 b 梁柱接触面砂浆宜掺加0.1%体积率的聚丙烯纤维,砂浆厚度不得超过30mm,并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的相关规定。 梁柱接触面砂浆的抗压强度应大于接触面混凝的抗压强度,砂浆抗压强度标准试件尺寸应 采用100mm×100mm×100mm 5.2.3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处如需设置牛腿,其构造要求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6.3预制柱连接构造规定
1一上柱;2一下柱:3一箍筋加密区;4一加密区箍筋;5—套筒灌浆连接接头:6一坐浆层
DB32/T4169202
要求; 纵筋机械连接接头净距不应小于25mm; 套筒简上端第一道箍筋距离套筒顶部不应大于20mm,柱底部第一道箍筋距柱底面不应大于50mm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75mm。
要求; c)纵筋机械连接接头净距不应小于25mm; d)套筒上端第一道箍筋距离套筒顶部不应大于20mm,柱底部第一道箍筋距柱底面不应大于5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75mm。
DB32/T41692021
1一预制柱:2一基础:3一箍筋加密区:4一加密区箍筋;5一套筒灌浆连接接头:6一坐浆层;7一后浇段: 8一后浇段箍筋:9一机械连接接头
6.4楼盖连接构造规定
复位混凝主框架结构的楼盖采用预制楼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预制板和预制梁应通过锚固螺栓连接(图7),连接螺栓的锚固长度和受剪承载力应满足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的有关 规定。螺栓孔应设置成长槽形,槽孔长方向应垂直于梁长度方向,槽孔长度可按下式确定:
b=2[0hb+db
式中: 长槽形螺栓孔的长度: []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 预制梁的截面高度; db 锚固螺栓的直径。 b) 预制板搭在预制梁上的楼板长度不宜小于公式(20)的计算值,同时应在垂直于预应力方向预 制梁上部预留间隙,且预留间隙不宜小于公式(21)的计算值
: [4]——楼盖在预制梁上的最小搁置长度; 一预制梁的截面宽度; [4g]——预制梁上楼板之间的最小预留间隙; hr 一预制板厚度
[4]——楼盖在预制梁上的最小搁置长度; 一预制梁的截面宽度; [4g]——预制梁上楼板之间的最小预留间隙; 一预制板厚度。
[4] = b/3 [A.] = [e,1hr
DB32/T41692021
梁板搭接横截面示意图
1一预制染;2一预制板:3一预制柱;4一长螺栓孔
图7预制楼板连接示意图
7.2.1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和控制模板、钢筋、保护层和预理件等的尺寸、规格、数量和位置,其 偏差值应满足相关规定。 7.2.2预制构件模具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其设计及制造应符合相关规定, 7.2.3应根据混凝土的品种、工作性、预制构件的规格形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振捣成型操作规程 混凝土浇筑成型宜采用机械振捣密实。
DB32/T4169202
7.3.2预制构件应根据其刚度及受力情况,选择平放或立放,并应保持其稳定。立放时,宜采取对称 立放,构件与地面倾斜角度宜大于80°。平放时,吊环应向上,标志应向外,搁置点一般可选择在构件 起吊点位置或经验算确定的弯矩最小部位,各层垫块应处于同一垂直线上,堆垛层数应根据构件自身、 也基、垫块的承载能力及堆垛的稳定性确定,且不宜多于6层。 7.3.3预应力构件的堆放应根据预制构件起拱值的大小和堆放时间采取相应措施,
7.4.1构件运输前应制订全面的吊装运输方案,明确运输车辆,并进行运输路线探查。构件运输的总 高度不宜超过4.5m,总宽度不宜超过运输车辆的车宽。 7.4.2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内起吊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专门要求时,对非预应 力构件不应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值的50%,对预应力构件,不应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值的75%, 且不应小于30MPa 工
.4.2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内起吊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专门要求时,对非预应 力构件不应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值的50%,对预应力构件,不应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值的75%, 且不应小于30MPa .4.3预制构件的装卸和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装卸构件时,应采取保证车体平衡的措施: b 构件支承的位置和方法,应根据其受力情况确定,但不应使构件出现承载力破坏或引起构件 损伤; C 运输构件时,应采取防止构件移动、倾倒、变形等的固定措施: d 运输构件时,应采取防止构件损坏的措施,对构件边部或与链索接触处的混凝土应采用衬垫 加以保护。
7.4.3预制构件的装卸和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DB32/T4169202
8.2.1自复位混凝王框架结 的主要施工安装流程为: a) 在工厂完成预制构件的加工; b) 完成建筑基础的施工; C) 预制柱吊装就位,并与基础或下层柱进行有效连接; d 预制梁吊装就位,通过张拉预应力筋将梁柱拼接在一起: e 安装节点耗能装置; ) 预制板吊装就位,预制板的两端应搁置在预制梁上; g) 填充墙等就位。 3.2.2 预制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构件安装前,应清洁结合面; b 构件底部应设置可调整接缝厚度和底部标高的垫块; C 当预制柱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浆锚搭接连接时,灌浆前应对接缝周围进行封堵,封堵措施应 符合结合面承载力设计要求,灌浆作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的有关规定。 d 当预制柱采用机械连接时,钢筋机械连接的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 程》JGJ107的有关规定。 8.2.3 预制梁的就位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a)对于未设置临时角钢的梁,吊装前应按施工方案搭设临时支架,并应校正支架的标高。 梁应放置在临时角钢与支架上,调整标高并应进行临时固定。 每根柱周围的梁就位后,应采取固定措施。 3.2.4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按设计规定的位置和形状进行铺放,并符合下列规 定: a 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前应通过计算确定位置,其垂直高度宜采用支撑钢筋控制,定位支撑钢 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间距不宜大于1.0m。 b)无粘结预应力筋束形控制点的竖向设计位置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8.2.2预制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DB32/T4169—2021表3无粘结预应力筋束形控制点的竖向设计位置允许偏差截面高度h/mmh≤300300
1500允许偏差/mm±5±10±15c)当采取集束配置多根无粘结预应力筋时,各根预应力筋应保持平行走向,防止相互扭绞,8.2.5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应符合下列规定:a)无粘结预应力筋在张拉前,应及时检查其规格尺寸、数量和位置,并确认其端部组装配件可靠无误。b)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应避免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当发生断裂或滑脱时,预应力筋必须予以更换。c)预应力筋张拉时应保证同一构件中各根预应力筋的应力均匀一致:张拉锚固后实际建立的预应力值与工程设计规定检验值的相对允许偏差应为±5%。d)张拉后的预应力筋释放张拉力时,应采用专用的卸载工具并制定施工方案和安全保护措施。预应力筋张拉后的锚具,应及时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3.2节的相关规定进行防护处理。8.2.6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节点耗能装置的施工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节点耗能装置的施工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制定施工方案;b)节点耗能装置的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和《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的有关规定,并根据节点耗能装置的施工安装特点,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施工安全措施。c)节点耗能装置的部件尺寸、连接件位置及角度、螺栓孔位置及直径、高强度螺栓、焊接质量、表面防锈漆等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d)节点耗能装置的安装完成后应进行成品保护。9验收与维护9.1一般规定9.1.1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的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GJ32/J184的有关规定。9.1.2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的分项工程,应按楼层结构划分为一个检验批。9.1.3检验批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a)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b)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当采用计数检验时,除有专门要求外,一般项目的合格率应达到80%及以上,且不得有严重缺陷。c)J应具有完整的质量验收记录。d)对验收合格的检验批,应作出合格标志。9.1.4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结构性能检验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规定。9.1.5节点耗能装置进场验收时,应提供下列资料:a)产品合格证;b)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对节点耗能装置检验的确认单。17 DB32/T41692021
9.1.6节点耗能装置的部件尺寸、变形、连接件位置及角度、螺栓孔位置及直径、焊接质量、表面防 锈漆等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
9. 2. 1 专列
9.2.2专业企业生产的预制混凝土构件进场时,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验应符
9.2.2专业企业生产的预制混凝土术
a)梁板类简支受弯预制构件进场时应进行结构性能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性能检验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及设计要求,检验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附录B的规定; 2) 钢筋混凝土构件和充许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检 验,不充许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承载力、挠度和抗裂检验: 3)对大型构件及有可靠应用经验的构件,可只进行裂缝宽度、抗裂和挠度检验; 4)对使用数量较少的构件,当能提供可靠依据时,可不进行结构性能检验。 b 对其他预制构件,除设计有专门要求外,进场时可不做结构性能检验。 C 对进场时不做结构性能检验的预制构件,应采取下列措施: 施工单位或监理单位代表应驻厂监督制作过程: 2)当无驻厂监督时,预制构件进场时应对预制构件主要受力钢筋数量、规格、间距及混凝 土强度等进行实体检验。 检查数量:每批进场不超过1000个同类型预制构件为一批,在每批中应随机抽取1个构件进行检 验。 检查方法:检查结构性能检验报告或实体检验报告。 注:“同类型”是指同一钢种、同一混凝土强度等级、同一生产工艺和同一结构形式。抽取预制构件时,宜从设计 荷载最大、受力最不利或生产数量最多的预制构件中抽取 9.2.3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和锚固钢筋用的灌浆料质量应符合《水泥基灌浆料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 50448和《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测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抽样检验报告。 9.2.4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28d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验强度的试件应在灌浆时现场制作, 检查数量:以每层为一个检验批,每工作班应制作1组且每层不应少于3组尺寸为40mm×40mm× 160mm的长方体试件,标准养护28d后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检验方法:检查灌浆施工记录、强度试验报告及评定记录。 9.2.5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灌浆应密实饱满,所有出浆口均应出浆。同时模拟构件连接接头的灌浆方 式,每种规格钢筋应制作不少于3套筒灌浆接头试件。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灌浆施工记录、接头检验报告。 9.2.6后浇混凝士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DB32/T4169202
检查数量:分批检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工作班且建筑面积不超过1000m应制作一组标准 养护试件,同一楼层应制作不少于3组标准养护试件。 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有关规定。 9.2.7构件安装之后应对节点耗能装置的安装部位、数量以及相关螺杆、螺母等进行验收。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的有关规定。 9.2.8对有相关设计要求的节点耗能装置,还应检查螺杆预紧力。 检查数量:抽查5%。 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的有关规定。 I一般项目
检查数量:同一生产线或同一工作班生产的同类型构件,抽查5%且不应少于3件 检查方法:按表4进行检查。
表4构件尺寸的允许偏差及检查方法
DB32/T4169202
检查数量: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 且不少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 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GBT标准规范范本,且均不少于3面。
表5构件尺寸的允许偏差及检查方法
9.3.1预制构件暴露在空气中的预理铁件应涂抹防锈漆。 9.3.2节点耗能装置应根据使用期间的具体情况、设计使用年限和设计文件要求等进行定期检查。节 点耗能装置在二次装修时应进行目测检查;节点耗能装置在达到使用年限时或在遭遇地震、强风、火灾 等灾害后应进行鉴定。 9.3.3节点耗能装置目测检查时,应观察节点耗能装置及连接构件等的外观、变形及其它问题。目测 检查内容及维护方法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构件尺寸的允许偏差及检查方法
3.4节点耗能装置抽样检验时,应在结构中抽取在役的典型耗能装置,对其基本性能进行原位 实验室测试,测试内容应能反映耗能装置在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性能参数变化,并应能推定可否 定的使用年限。
DB32/T4169202 9.3.5连接止水条、高低口、墙体转角等薄弱部位,应采用定型保护垫块或专用式套件作加强保护。
厂房标准规范范本DB32/T4169202
9.3.5连接止水条、高低口、墙体转角等薄弱部位,应采用定型保护垫块或专用式套件作加强保护。
....- 技术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