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T 311-2009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WST 311-2009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pdf
5. 3. 3隔离要求
5.3.3.2应设置压差传感器,用来检测负压值,或用来自动调节不设定风量阀的通风系统的送、排风 量。病室的气压宜为一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一15Pa。 5.3.3.3应保障通风系统正常运转,做好设备日常保养。 5.3.3.4一间负压病室宜安排一个患者,无条件时可安排同种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并限制患者到本 病室外活动,
压力容器标准5.4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4.1适用于主要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 5.4.2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和生活区。设单独入、出 口和人、出院处理室, 5.4.3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二端设立威沈性游病病区
5.4.4.1应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5.4.4.3病房应通风良好,自然通风 安装通风设施,以保证病房内空气清新。 5.4.4.4应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
5.5普通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6.1建筑布局在病区的末端,应设一间或多
5. 5. 2隔离要求
5.5.2.1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5.5.2.2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 于0.8m。 5.5.2.3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
5.5.2.1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5.6门诊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5.6.1.1普通门诊应单独设立出入口,设置问讯、预检分诊、挂号、候诊、诊断、检查、治疗、交费、取药等 区域,流程清楚,路径便捷 5.6.1.2儿科门诊应自成一区,出人方便;并设预检分诊、隔离诊查室等。 5.6.1.3感染疾病科门诊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WS/T3112009
5.6.2.2诊室应通风良好,应配备适量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5.6.2.3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到专用隔离诊室或引导至感染疾 病科门诊诊治,可能污染的区域应及时消毒
5.7急诊科(室)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5.7.1.1应设单独出入口、预检分诊、诊查室、隔离诊查室、抢救室、治疗室、观察室等 5.7.1.2有条件的医院宜设挂号、收费、取药、化验、X线检查、手术室等。 5.7.1.3急诊观察室床间距应不小于1.2m。
5.7.2.1应严格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及疑似患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 5.7.2.2 各诊室内应配备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5.7.2.3 急诊观察室应按病房要求进行管理。
6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
6.1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
6.2.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6.2.2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 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 防护口罩
5.2.3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
6.3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a)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b)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c)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 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6.3.2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6.3.3护目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见附录B
6.4.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6.4.1.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6.4.1.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6.4.2应正确戴脱无菌手套,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C。 6.4.3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6.5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6.5.1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防护服应符合GB19082的规定。隔 千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
6.5.2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b)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C)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6.5.3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a)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b)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6.5.4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D
6.6.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6.6.2从潜在污染区进人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6.6.3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7. 2. 1患者的隔离
7.2.1.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7.2.2医务人员的防护
7.2.2.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 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7.2.2.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 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 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7.3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
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7.3. 1患者的隔离
WS/T311—2009
7.3.1.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 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7.3.1.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7.3.1.3应严格空气消毒。
7.3.2医务人员的防
7.3.2.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 使用后物品。具体流程与操作见7.9.2.3。
7. 9. 1患者的隔离
7.9.1.1将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 7.9.1.2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手卫生规定。 7.9.1.3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 7.9.1.4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7.9.2医务人员防护
7.9.2.1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 7.9.2.2应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有明显标 7.9.2.3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脱程序
7.9.2.3.1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a)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
WS/T311—2009
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b)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人污 染区。 c)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 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7.9.2.3.2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a)医务入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一→摘护目镜/防护面屏一→脱隔离衣或 防护服一→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人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b)从潜在污染区进人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 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7.9.2.4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7.9.2.4.1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h~8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7.9.2.4.2 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7.9.2.4.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7.9.2.4.4 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7.9.2.4.5 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7.9.2.4.6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7.9.3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7.9.4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方可进入病区,下班前应沐浴、更 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
9.5空气与物体表面的消毒应遵循《消毒技才
A.1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
A.1.1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如 图A.1。 A.1.2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 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A.1.3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A.2医用防护口罩的佩戴方法
A.2.1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如图A.2。 A.2.2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如图A.3。 A.2.3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如图A.4。 A.2.4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如图A.5。 A.2.5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 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如图A.6。
A.3.2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A.3.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A.3.4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人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 户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按A.2.5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1.4.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1.4.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如图A.7。 1.4.3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如 图A.8。
A.4.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如图A.7。
B.1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
B.2摘护目镜或面罩的方法
WS/T3112009
C.1.1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如图C.1。 C.1.2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如图C.2。 C.1.3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
C.3.1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C.3.2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C.3.3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C.3.4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C.3.1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C.3.2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C.3.3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C.3.4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D.1.1 穿隔离衣方法
D.1.1.1右手提衣领,左手伸人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露出左手,如图D.1。 D.1.1.2 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人袖内,露出右手,勿触及面部,如图D.2。 D.1.1.3 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系好颈带,如图D.3。 D.1.1.4再扎好袖口,如图D.4。 D.1.1.5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如图D.5。 D.1.1.6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如图D.6。 D.1.1.7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如图D.7。 D.1.1.8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如图D. D.1.1.9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将带子系好如图D.9。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隔离衣与防护服穿脱方法
0.1.2脱隔离衣方法
D.1.2.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如图D.10。
D.1.2.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如图D.10。 D.1.2.2解开袖带,塞人袖祥内,充分暴露双手,进行手消毒,如图D.11。 D.1.2.3解开颈后带子,如图D.12。 D.1.2.4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拉下袖子过手,如图D.13。 D.1.2.5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拉下右侧袖子,如图D.14
D.1.2.6双手转换逐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隔离衣,如图D.15。 D.1.2.7 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污染面向外悬挂污染区;如果悬挂污染区外,则污染 面向里。 D.1.2.8 3不再使用时,将脱下的隔离衣,污染面向内,卷成包裹状,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或放人回收袋 中如图D.16
D.2.2.1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图D.17)。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图D.18)。脱 抽子、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图D.19)。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 置于医疗废物袋(图D.20、图D.21)。
D.2.2.2脱联体防护服时地下室标准规范范本,先将拉链拉到底(图D.22)。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 (图D.23、图D.24);由上向下边脱边卷(图D.25),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脱下后放人医疗废物袋内 (图D.26)
D.3.1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D.3.2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 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D.3.3隔离衣使用一次后即更换的穿脱方法
D.3.3.1穿法同D.1.1。 D.3.3.2脱法按D.1.2.1和D.1.2.2的操作后水利常用表格,消毒双手,解开颈后带子,双手持带将 前向下拉。右手捏住左衣领内侧清洁面脱去左袖。左手捏住右侧衣领内侧下拉脱下右袖, 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人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备用。 D.3.4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WS/T311—2009续表传播途径隔离预防疾病名称传染源生物手套防隔离衣空口帽防飞接护鞋沫媒介罩子镜服套HIV患者和病毒携带者+X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X士+梅毒梅毒螺旋体感染者+淋病淋球菌感染者国X+人感染高致病病禽、健康带毒的禽性禽流感注1:在传播途径一列中,“十”,其中传播途径之一;“十十”,主要传播途径。注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十”;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士”: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16
....- 技术标准
- 相关专题: